得道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逐句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逐句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语,讲的是在道德正确的时候,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在道德失范的时候,反而会得到较少的帮助和支持。
这句话蕴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互助和公正原则的体现。
首先,得道指的是道德、品德正确、正直。
道德是社会交往中的准则和规范,涉及到人们的行为、言辞、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有道德的人往往具备高尚的品质,能够正确地判断事物的是非和善恶。
得道固然艰辛,但是道德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获得他人支持和信任的关键。
多助指的是在得道的时候,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人们有道德的人会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善意的帮助,这里包括理解、支持、鼓励和慷慨的援助等。
这是因为道德行为能够激发人们的同理心和善意,产生积极的社会反馈和互助。
失道指的是道德、品德失范、堕落、违反道德准则。
失道的人通常意味着行为不端、立场反人类,他们的行为往往违背了社会通行的道德原则与规范。
因为失道的人在行为和价值观上与他人有较大的差异,他们的行为可能会遭到社会的谴责和疏远。
寡助指的是在失道的时候,会得到较少的帮助和支持。
失道之人由于其行为不当,别人对其可能会产生疏远、不信任和抵触心理。
这是人们对于不道德行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减少与失道之人的互动以及对其给予的支持来迫使其觉醒或被孤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寓意是,道德行为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人们的心态、行为和社会关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正确的道德行为,人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循环。
而一旦失去了道德,人们可能会付出失去他人帮助和支持的代价,陷入孤立和困境。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和价值,是一种道德伦理与社会准则的体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道德与秩序、正义与公平的追求和认同。
它教导人们要为自己的品质和行为负责,为社会的和谐、互助和进步做出贡献。
得道多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原文及翻译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
出处
成语名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成语读音: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成语解释:道: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成语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成语造句:彼以武力为后盾,我以公理为前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一回)成语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正音:得,不能读作“děi”。
成语形式:8字成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接龙:
助天为虐趁有天灾的时候害人。
助我张目张目:睁大眼睛,比喻张扬气势。
比喻得到别人的赞助,声势更加壮大。
助纣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助人下石帮助别人去作害人的事。
助边输财边:边防;输:捐献。
捐献财物作巩固边防的费用。
助桀为虐桀:即夏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相传是暴君;虐:残暴。
帮助夏桀行暴虐之事。
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是道: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得道多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
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
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
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的成语含义
得道多助的成语含义文章一:给小朋友们讲“得道多助”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个很有意思的成语,叫做“得道多助”。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其实呀,“道”指的是正义、正确的道路或者方法。
“得道多助”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是正义的、对大家都有好处的,那么就会有很多人来帮助他。
比如说,在一个班级里,有个小朋友总是愿意帮助别人,看到同学摔倒了会扶起来,看到同学不会做题会耐心讲解。
大家都觉得他特别好,所以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比如他的文具丢了,很多同学都会主动借给他,这就是得道多助。
还有像童话故事里的白雪公主,她善良又美丽,总是对别人好。
当恶毒的皇后想要害她的时候,七个小矮人都来帮助她,这也是因为白雪公主“得道”了,所以有了很多的帮助。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做善良、正义的人,这样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有很多人来帮助我们哟!文章二:和年轻人聊聊“得道多助”年轻人,咱们来谈谈“得道多助”这个成语。
在生活中,咱们都希望能顺顺利利的,遇到困难时有贵人相助。
那怎么才能做到呢?这就和“得道多助”有关啦。
再举个例子,在一个团队里,有人总是积极承担责任,为了团队的目标努力,不自私,大家都愿意和他一起做事,有好机会也会想着他,这就是得道多助。
文章三:和中年人说“得道多助”中年人朋友们,咱们来聊聊“得道多助”这个道理。
人到中年,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更能明白这个成语的深意。
想想看,咱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总是以真诚待人,做事公道,为大家的利益着想,是不是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帮助?比如说,在单位里,有个领导总是关心下属的成长,能公平地分配工作和奖励,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遇到问题也愿意一起想办法解决,这就是他得道多助的结果。
还有做生意的,如果能保证产品质量,不坑蒙拐骗,注重信誉,顾客就会越来越多,生意也会越做越好,这也是因为他走的是正道,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咱们要记住,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多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这样在遇到困难时,才会有人伸出援手。
得道多助的意思
得道多助的意思【拼音】:dé dào duō zhù【解释】:指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接龙】:得道多助——助边输财——财殚力竭——竭智尽力——力士脱靴——靴刀誓死——死标白缠——缠夹不清——清辞丽句——句斟字酌——酌金馔玉——玉叶金枝【造句】:1、常言失道寡助,得道多助,事在人为而不在于天。
2、道是推动万物成长总力量得道多助事业成功。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伤天害理,杀人放火,就算今天没人帮我抓住你,早晚有一天也会有人出手,正义永远都站在我这边。
4、得道多助笼人心,失道寡助百祸侵。
5、战争中正义的一方总是得道多助。
6、照你们汉人的话,这或许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
7、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天理的必然结果。
9、古往今来,不少英雄豪杰,当其得人心,得道多助时,叱咤风云,改天换地;一旦失去人心,便变成孤家寡人,举步维艰,以至身败名裂。
10、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老夫算是明白了。
1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不变的道理。
12、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连贫民都对罗拔公爵敬重有加,赞叹不已!所以罗拔公爵就是两军对垒中得道也就是得势的一方。
13、哎哎!什么同伙、亡命之徒替凌家出头,多难听啊!这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杨家倒行逆施,勾结魔门,残害苍生,自然有正义之士除魔卫道,还天地一个朗朗乾坤。
14、在执政党倡导下,朝野各界,一呼百应,心气相共,只争朝夕,一旦登程,得道多助,合乎潮流,势不可挡。
15、一定要牢记得道多助,这对你管理企业大有益处。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说明: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抗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期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证。
下面是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请参考!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设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舍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行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行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由于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势。
得道者多助事例
得道者多助事例
得道者多助”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原句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遵循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而偏离正道的人则得不到太多人的帮助。
以下是一些得道者多助的事例:
韩信: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信任与支持。
在楚汉之争中,韩信能够屡战屡胜,除了自身的军事才能外,也得益于得到了众多士兵和民众的帮助。
周公旦:周公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在周朝建立初期,他积极推行德政,深得民心。
他的政策使得国家逐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从而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帮助。
孔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的儒家学说主张仁爱、公正、诚信等道德原则。
尽管孔子一生并未获得很高的官职,但他的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并得到了无数人的尊重和推崇。
以上事例表明,那些遵循正道、具有良好品质的人往往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这正是“得道者多助”的含义。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意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思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这句话,它出自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现将其内容分享给大家,并解释了“得道”和“失道”的含义,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它的[gPARAGRAPH3]义。
第一种说法: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意思是:顺应民心民意,得到多数人支持帮助,事情就能成功;违背了民心民意,失去了多数人的支持帮助,事情就难成功。
另一个意思是:对比两件事情,对方做得比自己好,因为有大多数人拥护他,支持他,这件事就容易成功;反之,如果对方做得不如自己,因为缺少大多数人拥护、支持他,这件事就难成功。
第二种说法:失道者寡助。
意思是:不顺应民心民意,失去多数人支持帮助,事情就难成功。
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善于顺应民心民意,所谓的民心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此,只有充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得道与失道表达的意思相近,但得道和失道又是截然不同的。
“得道”指顺应民心,即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帮助。
“失道”指的是没有顺应民心,即没有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帮助。
也可以引申为:有德行的人,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帮助,那么这个人必定是得道的。
而无德行的人,即使暂时侥幸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帮助,但不久之后也会被人们抛弃,因为这样的人不懂得知恩图报。
“得道”是一种形式,有了形式,并不一定就能够取得效果,很多“得道”的人,却没有办法将“得道”的理念付诸实践,无法取得长远的效果,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理论与实践是有差距的”。
看来大家都认同后一种观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样便很好的解释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结合古今的案例分析,我觉得在人际交往当中,得道与失道并非我们单纯的以善恶来区分,有的人心存善念,以一颗仁爱之心去感染他人,赢得他人的支持与帮助,从而拥有良好的人缘,这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着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的用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的用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的谚语,意思是当一个人取得成功或者得到权力时,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但一旦失去成功或者失去权力,就会发现支持者迅速减少。
这句谚语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现象,也提醒着人们在得意时要保持冷静,不要骄傲自满;在失意时要坚定信心,不要放弃努力。
这句谚语的意义贯穿着中国古代至今的社会生活,展现了人性的普遍特点。
在以下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用法以及它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用法可以用在个人的成功经历中。
当一个人取得成功时,通常会有很多人为他庆祝、支持和帮助。
比如一个人在事业上获得晋升,他的同事、朋友甚至上级可能都会向他表示祝贺和支持,为他提供帮助和资源。
这时的得道多助,正是指成功者在取得成就时得到的支持和帮助。
一旦他失去了成功,可能会发现原来的支持者并不如以前那样如此热情。
这时就显现出了失道寡助的情况。
比如一个成功的商人突然破产了,他原来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可能会迅速疏远他,不再提供支持和帮助。
这就是失道寡助,指的是当一个人失去成功或者权力时,会发现周围的支持者越来越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用法还可以用在政治和社会领域。
在政治上,当一个政治人物取得了权力和地位时,通常会有很多人向他效忠,支持他的决策和政策。
这时的得道多助,表现为成功者在权力和地位上得到的支持和忠诚。
一旦政治人物失去了权力,可能会发现原来的忠实支持者都转而效忠于新的权力中心。
这种情况下就显现出了失道寡助的现象。
比如一个总统在下台后,可能会发现原来的部下和支持者都纷纷离他而去,支持新上台的人。
这就是失道寡助,指的是在失去权力和地位时,原来的支持者不再如以前那样忠诚。
在社会领域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用法也有很多体现。
比如一个慈善家在筹款时可能会得到很多人的慷慨捐助和支持,这时的得道多助就是指慈善家在慈善事业上得到的帮助。
然而一旦慈善家自己陷入困境时,可能会发现原来的捐助者们并不能给予他足够的支持。
得道多助的意思_得道多助的成语解释
得道多助
成语解释指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
成语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成语简拼DDDZ
成语注音ㄉㄜˊㄉㄠˋㄉㄨㄛㄓㄨ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得道多助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反义词失道寡助
成语例子我则得道多助,彼则众叛亲离。
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第二章
英语翻译a just cause enjoys abundant support
俄语翻译Ктосправедлив,тотпóльзуетсяширóкойподдéржко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的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任务名称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中国谚语,意思是当一个人成功并走上正轨时,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当一个人失败或迷失方向时,却很难得到帮助和支持。
这句谚语强调了人们对成功者的关注和帮助,同时也暗示了失败者可能面临的孤立和困境。
2. 道的含义在这句谚语中,“道”一词是关键。
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意义,通常被解释为“道德”、“原则”、“准则”或“正确的道路”。
它代表了一种正确、合理、公正和善良的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与“道”相关: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道家思想中的“道”。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感,将仁爱、义务、尊重等价值观融入生活中;而道家则注重自然规律、追求自身完美与自由。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人应当遵循一种正确的道路或准则,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因此,“得道”意味着一个人在生活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式,并努力追求真理、正义和善良。
3. 得道多助当一个人“得道”时,即意味着他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
这样的人通常被认为是成功者,他们能够在各个方面取得成就,并且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产生积极影响。
成功者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首先,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人提供借鉴和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并取得成功。
其次,成功者通常具备一定的资源和影响力,能够提供帮助和支持给需要的人。
最后,社会对于成功者有一种崇拜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愿意给予额外的关注和支持。
这种得到更多帮助和支持的现象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上。
例如,在职场中,“得道”的员工可能会受到领导器重并获得更多机会,同时也会得到同事的尊重和合作。
在社交圈中,“得道”的人可能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和赞赏,并获得更多的机会与资源。
4. 失道寡助相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强调了失败者或迷失方向者可能面临的困境。
当一个人没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或准则时,他很容易陷入困惑、迷茫和孤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意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意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顺应了道,就会得到多方面的帮助,违背了道,就会得不到别人的帮助。
道:一种客观存在,对事物发展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
用道德标准来衡量的话,它既是自然属性,又是社会属性。
得道,即符合大道、正义之道,能够带来良好的结果;失道,即偏离大道,违背正义之道,必然导致恶劣的后果。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道”,本义为路,引申为方向、途径。
道可以理解为做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准则,从本质上讲,就是得到正确的思想指导,有益于人的生活与生存。
一个人要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由他所接受的教育及其信念所决定,由他所处的环境所影响。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然条件有利有弊,战胜有利的自然条件就能成功;自然条件不利,战胜不利的自然条件就不能成功。
这里的“天时、地利、人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例句】:这里重点指出了战国时的七雄采取不同的统治策略,归根到底是得道和失道的关系问题。
管仲之所以被齐桓公称为贤相,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唯唯诺诺、言听计从的人,而是因为他用仁政来对待百姓。
可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并非随意提出的空泛口号,而是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战略思想。
“道”是人类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积淀。
“道”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道”的民族,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诸多“道”构成的体系。
道的内涵是深邃的、丰富的,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
可以说,“得道”与“失道”,表面上是一个哲学范畴,实际上它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态。
“得道”的政治,必将促进社会的发展;“失道”的政治,必然阻碍社会的发展。
这已经被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所证明。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思考“得道”与“失道”,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科学发展观。
文言文0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诵必备
文言文08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学常识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二、知识梳理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答案】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
3、填空:
(1)、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 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
)。作者 )。
(2)、在“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个问题
上,孟子和曹刿有着基本一致的看法,孟子认为在于
( ),曹刿认为是(
)。
(3)、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
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
)。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就文中你最喜 欢的一句写几句话, 表达你的深刻见解。
1、背诵课文。 2、你知道孟子的有关故事或 语录吗?
登高望远 ,风光无限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登高望远,风光无限
孟子故事:孟母三迁
登高望远,风光无限
孟子故事:孟母断机杼
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委而去之 ( ) 环而攻之( ) 池非不深也 ( ) 亲戚畔之( )
重点句子理解: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2、这三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什 么作用? 3、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深度挖掘,曲径探幽
对于本文的论点你有什么解?
深度挖掘,曲径探幽
学完这篇课文,你认为孟子写这 篇文章的目的是宣扬战争吗?
登高望远,风光无限
得道多助一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今 山东邹县)人,战国时 期思想家、教育家,是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 为“亚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孟子》简介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 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
惠王》、《公孙丑》、《滕文公》、 《离娄》、《万章》、《告子》、《尽
心》等七篇。
孟子主张
孟子提出施“仁政”、行“王 道”的政治主张。希望君以民为贵, 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 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自主学习,知识积累
听课文朗读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自主学习,知识积累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参考 书下注解,掌握重点文言词义,疏通 文章。
深度挖掘,曲径探幽
◆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 结论是什么? ◆ 作者是如何论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