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教育发展趋势及影响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文教育研究】
世界华文教育发展趋势及影响研究3
张向前, 朱琦环, 吕少蓬
(华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福建泉州362011)
[关键词] 华文教育;内涵;功能;历程;措施;趋势
[摘 要] 华文教育历史悠久,华文教育的内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华文教育具有文化、经济、科技、政治等功能,华侨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发展期、低潮期、复苏期5个阶段。
华文教育的发展受内外原因制约,发展华文教育必须通过大力兴办华文学校、借用华文媒介、扩大华文教育研究等全方位推进,未来华文教育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中图分类号: G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06(2005)04-0001-08
华人移居海外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目前,约有3千万华侨华人分布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华侨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不同形式的华文教育活动。
华文教育在国外发展成规模,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全球政治经济不断变化,华文教育的发展道路也因此从不是一帆风顺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华文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越显重要,华文教育才真正开始被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尤其在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也重新受到重视,“汉语热”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
华文教育功能也因此从单一走向多元,即华文教育除为华侨华人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之外,还肩负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服务当地社会的通用型人才等等。
中华文化及其相关内涵的独特魅力,通过华文教育的实施,获得包括华侨华人以及越来越多外国人的理解、接受及应用,在异域大放光彩,为所在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一个有利于华文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已初步形成,世界各国的华文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此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华文教育的内涵
对华文教育的内涵,不同学者观点不一。
有学者将华文教育分为华侨教育、华文教育、对外汉语教育等。
其中华侨教育是指华侨为其子女学习中国语文和文化科学知识在侨居地所办的教育,华侨教育是在海外华侨社会形成之后而产生的。
华文教育是指华人在入籍国对华人华侨子女施以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
华文教育是对华侨华人及其子女的教育,从广义上讲,又包括向外国人传授汉语、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它离不开教育思想、伦理观念、华侨经济、华人社会组织以及所在国的教育方针政策。
[1]对外汉语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外国汉语人才。
有学者认为:华文教育是指“对海外华侨、华人子女在居住地实施的中华民族通用的现代汉语语言文化教育”。
[2][p.39-42]华文教育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中华文化特质,能适应当地情况的华侨华人年青一代,使之能在当地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对华侨华人来说,华语教育是必要的,但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文化教育,中华文化的教育。
[2][p.39-42]还有学者认为,华文教育有三种:国内华文教育是为海外华侨华人子女到国内升学而办;国外华文教育是由海外华侨华人在当地举办的;还有国内对外华文教育,像不少高校海外教育学院推行的华文远程教学、[3][p.13-15]对外汉语教育等。
华文教育是以海外华侨华人或长期居住国外的中国人为主要对象而进行的中华民族语言(主要是汉语言)和中华优
2005年7月
第3卷第4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J ul.,2005
Vol.3No.4
3收稿日期:2005-03-02
作者简介:张向前(1976-),男,福建仙游人,华侨大学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华文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
基金项目: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课题(GQB2004032);福建省教育科学基金课题(03S J Y03)。
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4]
笔者认为华文教育可分为两个层次,狭义的定义:华文教育是指对华侨华人进行中华语言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广义的华文教育是指对中国人及外国人进行中华语言、文化、宗教、民俗、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直接或潜移默化的教育。
本文探讨的华文教育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华侨华人及其他外国人的华文教育。
二、华文教育的功能
(一)文化传承传播功能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
人类文化史证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在国外,不少地方最开始创办的华文小学、中学、高校等,主要是华侨华人用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期望华裔青年具有中华优秀文化特质,华文文明得以代代相传。
华文的文化传承功能除了主要体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外,还吸纳西方现代文化和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以利于培育具有中华文化特质又兼有西方现代文化和当地优秀文化素养的人才,使接受华文文明教育的人,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华文的文化功能还表现在华文能吸收其他文化的文明,促进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并发扬光大。
(二)经济实用功能
随着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东南亚经济腾飞及世界其他地区华人在经济领域的卓越表现,特别是一大批华人企业、华商的崛起,华文的经济功能表现越来越明显,华人企业文化、华人的经营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商道”及其他管理理论、经济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学习和借鉴。
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影响。
华文教育在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前提下,其经济功能必须充分应用,为所在国培养具有华商气质的经济管理人才,为当地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华文经济的实用功能还可能表现在:一旦华文传播进一步扩大,华文教育将可能大规模产业化,这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
济利益。
华文传播越广越有利于减少熟悉华文之间经济体的交易成本,这也是其经济功能的表现之一。
(三)科技传播功能
华文教育若仅仅局限于是华族的民族教育、母语母文化教育,这样不利于华文教育的推广。
在16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的科技在世界的地位是领先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未来中国对世
界科技文明的贡献会更大。
因此,不少华侨华人及外国人学习华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学习中华民族创造的科学技术文明,使得这些人才具有宽厚的中华优秀文化素养和现代科学技术本领。
如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在全国倡导和推广华语运动,并十分推崇儒家文化,其主要目的在于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和造就一代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作贡献。
反之,人才在学习中国科技文明的同时,也就有更多机会学习中华文化的精华。
同时,当外国人学习中华科技文明时,也能带来其他科技文明,从而能促进中华科技文明的发展。
(四)政治导向功能
华文教育的扩大有利于其他国家人民真正了解中国历史、中国人及中国政府对待其他民族及其文明的真正态度,这比政府天天宣传“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永远不称霸”更有效。
中国文化的传统隐含中国是一个相对内敛的国家,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
华文教育的进一步扩大还能让更多的华侨华人及外国人支持中国的统一大业,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贡献。
华文不断传播有利于中国世界化和世界中国化,能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地位。
同时华文传播还能伴随中国宗教、民俗等的传播,提高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三、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华文教育的萌芽期(秦朝———19世纪
中叶)
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交往,有文字记载是起于
・
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3卷
秦朝。
传说秦始皇时中国人徐福漂流到日本,日本至今有徐福村,许多人自认为是徐福后代。
汉代,据《后汉书》记载:“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州者,”[5][p.32-35]东冶即指福州,澶州为菲律宾一带。
随着航海和陆地交通的进步,唐代中国与外国官方朝贡关系有进一步发展,僧侣互相来往成为时尚,东南亚不少僧人到中国讲学,中国也有不少僧侣前往印度、锡兰取经。
同时贸易往来加剧,唐代已有中国人在海外定居。
宋代,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割据,加上海上交通十分发达,南方人到东南亚从事贸易活动的人剧增,不少人还受雇或仕于东南亚各国政府,留居海外的人数大增。
元初,战乱使得不少中国人避乱于东南亚地区。
明初虽实行海禁,但海外已出现华人社会,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与日本。
清初同样实行海禁,视华侨为弃民,不准华侨回国,还一度实行迁界,把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但仍有不少华侨因生活所逼前往东南亚谋生。
这个时期华文教育的产生主要是自愿,主要方式是华侨华人“自己自足式”的传授。
原因是在华侨华人较集中的地区,他们担心自己的子弟生在海外、长在异域而忘了祖国和文化,于是效仿国内教育形式,开办私塾,进行祖国语言文化教育。
主要教学如: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尺牍、珠算等。
早期华文教育如:1690年巴达维亚(现印尼雅加达)华侨创办了明诚书院,1819年马来亚槟榔屿华侨开办了五福书院,1829年新加坡已设有华侨私塾3所。
[6][p.125-130]
(二)华文教育起步期(19世纪中叶———辛
亥革命)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明清闭关被迫开放,到国外谋生和定居的国人越来越多。
同时,殖民者从事贩卖人口,把东南沿海一些为了生存的贫苦人民,以契约华工或奴隶的身份带到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从事开矿山等繁重体力劳动。
一些人在合约期满后留居当地生活,成为华侨的一部分。
洋务运动兴起后,加上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历史舞台,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救亡图存也在国内外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改变一些政策,如废除科举制度,兴办近代学校,取消海禁,改变侨务政策等,并从关心华侨教育入手,派遣官员到海外考察华侨教育,一边支持和帮助华侨兴办学校,一边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如:1882年的新加坡倡立会贤社;1888年美国旧金山中西学堂;1897年日本华侨创办了中西学校;1899年菲律宾华侨在马尼拉设立中西学校;1901年巴达维亚华侨创办了中华学校; 1902年马来亚华侨设立中华学校;1902年朝鲜华侨也在仁川办起中华学校。
1904年缅甸华侨创设中华义学;1907年柬埔寨华侨开设端华中学; 1908年泰国华侨创办益华学堂;同年越南华侨兴办了闽漳学校。
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海外各地约有华侨学校100多所。
[6][p.125-130]海外留学生有的学成回国,有的继续留居国外,成为促进海外华侨社会文教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个时期,中国人的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华文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政府在促进海外华文教育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中国人主动或被动向海外的大规模迁移促进了海外华文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华文教育发展期(辛亥革命后〈1911
年〉———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通过政府设立华侨教育管理机构,制订法规,兴办侨校等。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恢复了暨南学堂,并改名为国立暨南学校。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国立暨南学校升格为国立暨南大学。
抗战时期又兴办了3所国立华侨中学和3所华侨师范学校。
二战前,国内外的华侨教育均有较大的发展。
二战后,许多华侨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先后加入了居住地国籍,成为外籍华人。
华侨教育也随之演变为华文教育。
1949年共有海外华文学校4860多所。
这个时期国内的华侨教育,不仅有国家办学,也有华侨捐资办学,华文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
特别是闽、粤等省的海外侨胞在国内捐资办学者人数众多,涌现了一批捐资办学的典型人物,如陈嘉庚先后捐资创办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李光前捐资兴办了国光学村,胡文虎在国内捐建多所中小学。
[6][p.125-130]
・
3
・
第4期张向前等: 世界华文教育发展趋势及影响研究
(四)华文教育低潮期(新中国成立后———改
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华文教育十分重视,把归国华侨学生教育工作作为侨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0世纪50、60年代,世界各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统治迅速土崩瓦解,许多殖民地独立,成立了新国家,海外侨社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此后由于国际关系的变化,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对华文教育采取限制甚至取缔的政策,致使海外华文教育受到严重打击。
中国政府因时制宜,从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先后在北京、广州、厦门集美等地创办了7所归国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照顾海外华侨华人。
如:1951年8月南方大学设立了华侨学院,1956年10月厦门大学设立海外华侨函授部,1958年在广州重建暨南大学,1960年在福建泉州创办华侨大学。
同时还开办
了北京外国语专科学校,在厦门、武汉设立华侨中等工业技术学校,在海南开办华侨中等农业技术
学校等。
[6][p.125-130]
然而,1966年国内进行“文化
大革命”,使国内的华文教育一度中断。
(五)华文教育复苏期(1978年改革开放后)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外交突破,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与发展,东南亚国家先后放松了对华文教育的限制,使华文教育走出低谷。
目前,马来西亚是海外华文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全国有华文小学1283所,在读学生60多万人,华文独立中学60所,在读学生
6万多人,还有大专学校2所。
[6][p.125-130]东南亚
其它国家的华文教育也逐步恢复和发展,如泰国华人社团创办了东方文化书院等学校,柬埔寨一些华文学校也恢复办学。
改革开放后国内华侨华文教育不但得到恢复,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办学形式、办学特点,办学层次也有提高。
除本科、预科教育之外,研究生教育、中国语言文化学校、华侨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汉语水平考试(HS K )等也应运而生。
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办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
汕头大学、五邑大学、嘉应大学、宁波大学等相继创办,而由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建或资助的中小学、职业学校等更是数以千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华文的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中国热”、“华文热”。
美洲、欧洲、大洋洲及非洲等地区的许多国家,华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到2002年,世界上有85个国家的2100多所大学开
设有汉语课程,不少国家在中小学就开始开设汉语课,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把汉语列入学生升入大学的外语考试语种。
国内到2001年已有363所高等学校和其它教学机构开设对外汉语
课,还有一些学校举办了汉语培训班等。
2001年
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总数为61869人。
[7]
到2004
年初,仅大陆就有近400所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外国留学生的总人数达8.5万多人,[8]到中国直接或间接接受中华文明教育的外国留学生大幅度增加。
四、华文教育发展的原因
(一)民间积极参与
从华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华文教育的发展主要起始于民间。
民间对华文教育的重视主要由于华人不断外迁,希望后裔能继承中华优秀文明。
这种现象无论是在东南亚、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或是在两岸四地都能看到。
同时由于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发迹之后以办学修路来回报社会,华校最开始就是这样不断发展起来的。
(二)政府重视
政府重视首先是中国政府的重视。
在唐朝,我国政府已经有意识开始对外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
清朝晚期、民国时期政府也较为重视,虽然政府有时重视是非自愿的,但在清朝末年到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政府都通过驻外使(领)馆对当地的华侨学校进行管理和指导。
而新
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应该起源于1950年,政府十分重视汉语在世界的传播,对外汉语教学已走过54年征程。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投入大量资金、组织优秀专家,积极编写出世界主要语种国使用的汉语教材。
・
4・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3卷
(三)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中国在世界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文明在16世纪中叶之前,一直占据世界主要的地位,中国不断向外传播各种文明,各国也乐于借鉴中华文明。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正是由于中国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一度陷入低谷的华侨华文教育重现生机,并逐步发展,不仅国内华侨华文教育出现了新局面,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华文热”。
(四)其他国家对本民族语言的重视
当今世界处在向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中,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国与国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了解世界和为世界所了解是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要了解一个国家,语言沟通是重要的切入点,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向世界推广本民族语言,以增进与其他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各方面的交流,这对提高中国政府对华文教育的重视,也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
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加快了华文教育在全世界的普及。
近年来,由于汉字被成功地输入了电脑,并开始通过互联网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传播。
同时,华文电视、华文电子媒介不断涌现,更加方便华文的学习、推广,并加快了华文在全世界普及的速度。
(六)汉字自身的特性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第五大发明,在全人类几乎是清一色的拼音文字海洋中,象形会意的汉字成了一座伟大的孤岛。
汉字因形置声,先形后声;西方拼音文字是因声而记形(符号),先声后形,声音很容易在人的接触使用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创造性的体验而发生流变。
如果文字是因声而形成,不同方言就易形成不同的文字。
象形字变化率远比拼音文字的变化率小,因此,今天的中国人还能读懂甲骨文的含义,而英国人却看不懂600年前的文字。
这说明汉字是保留过去文化的最佳文字。
[9][p.327-329]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时代的功能。
在中国,不论古代当代,不论讲何方言母语,汉字全通。
中华文明连绵五千年,是汉字记载的,这种文字、语言,是与中华民族的质与核紧密相连的,其本身就包含着传统汉文化的底蕴。
汉字在所有的文字中信息功能远较其他语言集约。
汉字有美感及其书法艺术。
汉字的发生规律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相一致。
英国《新科技》杂志原主编麦克认为:汉字是最具有独立章节的,汉语最适当用于声控电子计算机,总有一天全世界将必修汉语。
[9][p.327-329]汉字的自身特性注定华文教育具有强大生命力。
五、发展华文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积极发展华文学校
华文学校,是华文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创立和办好华幼、华小、华中到华文学院的比较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是推广华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在国内目前专门从事华文教育的高校仅有几所,可以通过在普通高校、高职、中小学设立华文教育,扩大华文教育的场所。
在海外,马来西亚华文学校遍布全国,不少学校都已成为颇有名气的现代化学校。
新加坡、柬埔寨、菲律宾、泰国的许多华侨、华人都十分热心创办华文学校,把华文教育推向更高层次。
在美国,华文学校也有不少,主要分布在华人居住较多的地区。
这些学校当中,有部分是20世纪50、60年代由华侨、华人创建的。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新移民的大批增加,由新移民主办的中文学校犹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且发展得一派生机。
到目前为止,由中国大陆新移民主办的中文学校在全美已发展到100多所,并且还有大发展的趋势。
在温哥华、悉尼等地,也有众多的华文学校,而且近年来数量发展迅速。
近年来,华文学校不但在华侨、华人主要聚居的地方迅速发展,在华侨、华人不太多的一些国家
・
5
・
第4期张向前等: 世界华文教育发展趋势及影响研究
和地区,也在不断发展,如西班牙等。
华文学校的快速成长促进了华文教育的发展。
(二)非华校开设华文和华文相关专业
在当地学校中开设华文课程和华文相关专业,如东方管理、华商企业文化,是各国政府推广华文教育的主要措施和主要方式。
许多国家政府部门虽然不办或限制办华文学校,但却千方百计在当地学校,其中包括许多政府办的公立学校中开设中文课程和中文专业,推广汉语教学。
如在澳大利亚,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中文课程。
有的学校还将中文课程列为必修课。
在美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兴起学习中文热。
据报道,全美已有60所高中把中文列为正式课程,学习中文的中学
生已超过一万人。
许多高等学校的东亚语言文学系内都设有中文教学组。
泰国各大学及学院已纷纷开设中文系教授中文。
印尼大学和达玛贝萨塔大学都开设汉语必修课程。
印尼政府还批准各地旅游院校开设汉语选修课,批准10所学校办汉语学习班。
(三)通过培训班等全方位办华文
来中国攻读华文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外国青年人数不太多,今后有可能逐年增多,但数量不可能巨大,然而到中国一两年或几个月,甚至利用寒暑假时间前来学习华文的将会大幅度增加,因此国内应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办学,才能适应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同时探索与国外学校合作办学的路子,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在国外,举办各种华文业余学校也是各地华侨、华人、当地政府推广华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不少国家举办了各级各类、名目繁多的中文业余学校、夜校、培训班、进修班、实习班、辅导中心等。
还有不少地区开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班、国画班、中医班、民族乐器班、武术班、气功班、舞蹈班、歌咏班等,还利用暑期举办华文夏令营。
这些业余学校、培训班教授的内容考虑到了实际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学习的方式灵活,见效快,收费低。
(四)合作培养师资和编写教材
当前海外许多华文学校普遍存在缺乏教师和
缺乏适用华文教材。
国务院侨办所属的华侨大学、暨南大学及教育部所属有关大学,可根据各自的条件,帮助解决这两大困难。
如派出一些教师到海外任教。
由于成本数量不可能太多,较可行的办法是帮助海外华文学校培养教师。
由于海外不同国家和地区情况不同,必须根据当地情况与华文教育的实际合作编写相关教材,同时,各层级不同程度学习者所需教本不同,教材应要能满足不同程度者的需求。
商用、医用、科技用、文史用、交际用教材也应适度分化出来。
现有教材多元性不足,深度也不够,对中国人的价值观、自然观以及宗教、哲学等比较深刻而根本的东西,则几乎是完全未予介绍。
以致海外中文学校学生学了华文,却对中华文化的内涵知之甚少;对处在异文化环境中的华人应如何处理或接受两种异质文化,
也缺乏建议。
[10]未来,可先行编纂中国大陆地区
词词典、港澳地区词词典、台湾地区词词典、新马泰地区词词典、纽澳美加欧地区词词典,在分区编纂的基础上整合成一部世界华人地区词词典。
这是一个需要跨国、跨地区进行群体协作才能完成
的艰巨的语文工程。
[11]同时,必须更多关注跨文
化交际、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内涵(课程、教材、教法、考试设计等)。
(五)华文传媒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华语广播电台、电视台、华文报纸迅速崛起,在普及推广华文教育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美国,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语广播。
温哥华的日报只有五种,其中三种是中文报纸,有九种正式中文杂志,还有两个华语广播电台和两个华语电视台。
当地一些英语电视台也开始考虑增播华语节目。
澳州除《星岛日报》和《新报》等澳洲版外,澳洲华人还创办了《华声》、《海外风》、《汉声》、《文华》等华文报刊。
马来西亚有《南洋商报》、《星洲时报》、《中国报》、《光华日报》等。
在新西兰奥克兰社区,电视台播映的电视节目配上了华文字幕。
世界各地还陆续地开设了大批的华文书店,这些书店,有各种各类的华文书籍,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书都有。
各地还有许多资讯、娱乐、服务性中文刊物。
这对学习、普及、
・
6・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3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