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新闻角度
• 一、定义. 角度,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所谓 新闻角度,指新闻事件表现的着眼点与侧重点。记者 采写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同样一件事,这个记者写出 来可能平淡无奇,另一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精 彩好稿。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新闻报道更加 吸引人呢?要写出“人浅我深、人平我新”的好新闻, 除了要有好的素材外,还应该有自己独到新颖的报道 角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 一个人乱扔烟头,引起一场火灾,由于广大群众的 奋力扑救,保住了国家财产。这件事,可以反映这样 两个主题:一是防火,二是赞主人翁精神。报道究竟 反映什么,完全取决于新闻传播者看待问题的视角。 如果以防火为主题,选材视角就要着眼乱扔烟头方面 的事实;如果以赞主人翁精神为主题,就要侧重选群 众不顾个人安危,奋力灭火方面的事实。
1
2.新闻界关于主题的争论: 第一:一篇新闻,究竟应该有几个主题,一说可 以如黄钢<亚洲大陆新崛起>,一说不能。 老师认为,可以。特别是大型人物报道,事件 报道。当然,短消息就不合适多主题。 第二:采访阶段究竟要不要选择\提炼主题. 正解:不可分割,同时进行,有经验的记者往 往是在采访的同时,已将主题基本确定了,或是边 采访,边提炼选择主题。 防止离开材料,凭空进行的“主题先行”。
13
• 3.对比角度。 • 俗语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件可比的 东西放在一起,谁个优,谁个劣,一目了然。如 《南蒲南原两村党支部作用不同,结果不同》一文: “这里是灵石县静升镇,今天上午这个镇一条山沟 里两个相邻的小村,同时发生了两件事:一是晋中 首富南蒲村投资800万元的炭黑生产线投产了,一 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南原村变卖集体的最后一点家 当———村党支部的办公窑洞……”一反一正,使 原本平淡的报道一下子生动起来,这比单独报道南 蒲村的经验或南原村的教训,效果要好得多。又如 《河南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会议小轿车之多发 人深省》,写贫困地区的父母官们坐着一辆辆高级 轿车来开扶贫会,上下对比,一目了然,让人深省。
7
• 二、新闻材料的分类: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分类 • 第一手材料:记者亲临现场采集,没有中间环节, 真实可信。 • 第二手材料:通过“当事人”口头或书面提供所得。 因不是记者亲眼所见,应对材料真伪进行仔细验证。 • 第三手材料:通过“知情者”口头或书面材料提供 所得。验证其真伪更是重要。 • 记者使用第二、三手材料,也是正常现象,大千世 界,事件突然发生,受时空限制,记者不可能总是 能亲临现场,因此,二手、三手材料也非常重要。
4wenku.baidu.com
4.提炼深化主题的依据 第一,不要强行”硬化”,所谓硬化, 是指把非本质的非原貌的东西添油加醋地 去硬性迎合形式需要,如,根据一个地区有 无上访来判断领导能力的强弱.承包制中农 民积极性提高了,说成是思想政治工作做得 好。 第二,不可分散,主题一定要集中,不 可面面俱到,做到主线单一,材料丰富,说什 么事就是什么事.因为新闻讲究明快,主题 太复杂读者容易理解有误,抓不住要点。
10
二、如何取角度(共10个角度) 1.侧面烘托法.这则消息,不足160个字,运 用了“侧面烘托法”,反映了“引滦入津 工程”的竣工。作者没去正面写欢呼场面, 而是从侧面写天津人民购买高档名茶,准 备品尝甜水沏香茶的味道这一事实,反映 了天津人民对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的期 盼,角度新颖,十分贴近百姓生活。
2
3.新闻报道中主题处理不当的原因 第一:主题繁杂,含混不清,到处游走, 不知所云。 第二:议论成分偏多,没有用事实表现 主题,新闻报道成了记者的传声筒。要用 事实说话。 第三,个人倾向性太强,促使记者失去 判断力,误导了读者。比如对“随地吐痰, 穿越马路”等事情,不同的记者可能会因 为倾向性不同而具有导向性。比如“翁安 事件”别有用心人的导向导致了群体事件 的发生。 3
8
三、新闻材料的选择的原则 1.提倡第一手材料,也决不排斥第二、 第三手材料。三类材料要互补。 2.选择材料要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材料 千千万,不能都拿来用,要经过层层甄别筛选, 找出最能说明主题的几个材料,加以使用,能 用一个材料来说明主题的,就不用两个来说明。 这是新闻的简约原则所决定的。新闻材料要 “少而精”。 如:巍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开始选 了100个材料,又从其中选出23个,然后 又压缩精简为3个最感人的事例,一举成功。 上课学生容易睡觉,也是内容太多造成的。 9
12
2.以小见大法 以小见大角度。一个重大的宣传主题,或很有 价值的重大事件,记者直接报道,可能不易把握其 内涵,如果选择一些有说服力的具体事实,通过细 小的,却很典型的事实反映重大事件或问题,新闻 报道会变得生动、深刻,且有说服力。如乌鲁木齐 电视台有一篇报道叫《大瓷盘为何走俏》,说的是 党中央为端正党风,制止公款吃喝,规定各级党政 部门工作用餐一律实行“四菜一汤”。规定出台后, 乌鲁木齐市许多瓷器商店的大瓷盘一下子脱销了。 记者调查发现,大瓷盘主要是被一些机关食堂买走 了,原因是这些单位仍想打中央政策的“擦边球”, 继续大吃大喝。这件很细小的事,反映了一个很重 大的主题,即端正党风和廉政建设是一项艰巨任务。 这篇报道,生动、直观,新闻价值大,是典型的以 小见大角度。
4.提炼主题的依据: 第一:对全局的清晰度.时代背景要清楚. 这样才具有典型性.比如,农民起义,工人罢工 是19世纪的突出背景,非暴力革命是非主流背 景,上世纪50年代“阶级斗争”是突出背景,现 在 “和谐社会”是突出背景,凡是与“和谐社 会“想违背的,都是次要背景,都不是全局。 第二:要对材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 过程:材料→分析(拆解)→ 综合(上升)
6.破常规思维模式,从相反角度去思考,往 往效果更佳。如《解放军报》登了一篇 《酒干倘卖无》,就是从一个收酒瓶的老 汉三次到某师招待所收空酒瓶空手而归这 个角度,表现了某师党委令行禁止不开酒 戒的新闻事实,令人耳目一新。
17
• 7.是从报道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上选取新 闻角度。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中的《关于 粮食市场的通信》(第4届通讯二等奖)、《菜价追 踪》(第5届通讯一等奖)、《 令人心悸的“红 包”》(第9届通讯二等奖)、《学生戴着口罩上课》 (第10届消息三等奖) 、《看个“咳嗽”要掏1065 元》(第13届消息一等奖)、《武汉为困难户开辟 六百空调纳凉 点》(第14届消息三等奖)、《暴雨 突袭北京城,市区成水乡泽国》(第15届消息三等 奖)、 《敢给五百条生命断电》(第16届消息三等 奖),等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5
第三,不可雷同浅薄.从大方向上来 说,所有的先进人物的事迹都是相同的,即 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这是它的方向性。 但从特点上说,又有所不同.所谓不 雷同,就是要突出个性特征,如:都是国家 500万元大奖获得者,袁隆平与数学家在写 作主题上就不能雷同.就是”同中见异”。
6
第二节 新闻材料
• • 一、定义: 所谓新闻材料,就是构成新闻事 实的各种原始情况、资料的总称。 • 由定义可知,新闻记者一辈子都在 为材料奔忙。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什么? 还不是为了得到材料么?
14
• 4.焦点角度,就是说聚焦定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区 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而最能体现事物特殊性的地 方,也往往是人们感兴趣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我们 就要聚焦定位在这一点上。如《七千佳木斯人走天 下》、《走啊,老少爷们儿找钱去》、《走进北安城 的“街边子人”》、《走向全国的里木店人》、《走 向世界的方正人》这五篇报道,特色,就是一个“走” 字”。工人下岗,农民要奔小康,这几篇报道共同提 出一个当今新时代发展经济的大问题:人往哪里去? 钱从哪里来?并从观念上明确回答出路:走出家门就 有路。怎么走?第一步:从街边子走进城;第二步: 从小镇走向全国;第三步:从县城走向世界。作者抓 住了被报道者“走”得成功这一点,报道很出色。新 闻贵在新,只有找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也就找到了 全新的报道角度和切入点,你的报道才算是成功的。
新闻写作的八大环节
第一节 新闻主题 • 1.什么是主题:根据新闻事实提炼出来的主 要问题及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 篇新闻报道的灵魂,主脑. • 新闻主题与一般文章的主题相同,提炼主题 非常重要,决定着一个新闻的成败. • 古人认为,文章成败在立意,清人王夫之 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 9.是从政策上选取新闻角度。像“中国新闻奖”获 奖作品中的《扫马路也需市场化》 (第8届消息三 等奖)、《“政府采购”向我们走来》(第9届消息二 等奖)、《内蒙古绵羊: 从牧场走上拍卖台》(第 10届通讯三等奖)、《5万公斤鲜牛奶倒进农田》 (第13届消息二等 奖)、《警惕污染企业“走西 口”》(第13届通讯二等奖)、《医药代表向“老 百姓”下跪 》(第14届通讯一等奖)、《“呼图壁模 式”破解中国农民养老难》(第16届消息二等奖)、 《部分外企无视中国法律拒建工会》(第16届消息 二等奖)等,都是从政策上选取角度而赢 得读者和 评委们的好评的。
11
第15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小平夹克衫, 感动三代人》一文为例,《 世纪伟人邓小平——纪念 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展览》活动是纪念小平同志 诞辰100周年 诸多活动中的一个活动。这是一个程式 化的活动,这种有关伟人、名人诞辰的纪念活动, 几 乎年年都有。再加上伟人、名人受关注度高,该发的 稿或者该写的新闻,在伟人或名人 的生前身后,几乎 早就被各路记者挖掘得差不多了。所以,多数记者在 这样的展览活动中 ,只能发一些程式化的消息。而这 篇消息的作者,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展 览 ”活动中,通过深入实际、细心观察,透过繁芜的 新闻事实,从一个侧面挖掘出“人无我 有”的鲜活事 实,以一件不太被人留意的小平同志的旧夹克衫,挖 掘出了它背后的重要新 闻价值,即一个老共产党员朴 实无华的精神风貌,为社会树立了廉洁奉公的光辉典 范。这 篇精品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善用观察,从事 物的侧面选取新闻角度的经验。
15
5.发展变化中取角度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要选择好 新闻 角度,就要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新 角度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它不是记者 、 通讯员的主观臆断和笔下生花,时刻注视事物发 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就能使报道 不断出新。 以第5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取下神 像挂地图》(原载《中国青年 报》1994年4月26日) 一文为例,他写的是农民生活中的一件新事—一 取下神像挂地图,写 农民生活的变化,应该说其 角度是很多的,而本文作者,不囿于已有的老套 路,却另辟蹊 径,选择了属于那种琐屑而不易察 觉的新变化,即从农家中堂悬挂物更换交替这一 角度, 透视中国农民的思想变化,无疑是新闻报 道中上乘之作,在选取角度上可谓胜人一筹。 16
20
• 10.从解决问题上选的角度报道 • 社会新闻报道也有正效果与负效果。正效果是社会 反应有益于社会发展进步,负效果则相反。因此,社 会新闻采写时在选题和报道角度选择上尤为关键。 • 2006年,厦门发生几起以自杀等过激方式解决问题 的事件。开始,厦门新闻广播只是报道事件过程和结 果,且侧重从当事人角度报道。结果发现,后来几起 追讨工资事件都采取类似方式。报道产生了负效果。 新闻广播马上改变报道角度,侧重报道警方等有关部 门对当事人的解救和劝说,并提醒当事人不要采取过 激手段,要诉诸法律等,同时对类似社会事件进行筛 选,对一般事件不再报道,而对一些通过正当程序解 决问题的事件进行重点报道,起到很好社会效果。 • 由于报道角度不是放在当事人如何自杀、为什么 自杀,而是侧重于警民救助自杀者,因此特别感人。 21 •
18
8.从为群众释疑解惑上选取新闻角度。 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谁来管技 术权益纠纷》(第4届消息二等奖)、《出台 最低工资,保护工人合法权益》(第5届消息 二 等奖)、《深圳特区还能“特”下去吗?》 (第6届通讯二等奖)、《项庄舞剑,意在沛 公— —明传人民币贬值,实为投机谋暴利》 (第9届消息一等奖)、《1503亿赤字预算意 味什么 》(第10届通讯一等奖)、《决策为 何连连失误》(第13届通讯二等奖)、《包起 帆的“金牌 ”究竟属于谁》(第15届消息二 等奖)等,都是从为群众释疑解惑上选取角 度而荣登新闻精 品榜的。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