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言现象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
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
词类活用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
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 2一、文学常识1、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是儒家学说继孔子之后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
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二、词语积累1、一般实词发:起,被任用。
举:任用,选拔,这里指被选拔任:责任、使命士:狱官。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喻:明白,了解恒:常。
过:犯过失入:指在国内。
出:指外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归纳一、生与安乐—祸福相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篇即指出,人生在忧患中诞生和成长,但在安乐中却容易走向衰落和消亡。
这揭示了忧患与安乐这对矛盾体的辩证关系,二者相生相克,相互依存。
忧患孕育生命,安乐催生祸患。
二、忧患之利—砥砺意志忧患如磨刀石,可以磨砺个人的意志。
面对逆境,人们需要坚忍不拔、迎难而上,这正是磨练意志、增强韧性的良机。
只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坚强和不屈。
三、安乐之弊—消磨斗志安逸舒适的环境往往让人沉湎其中,失去进取心和奋斗精神。
安乐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变得懒散懈怠,失去拼搏的勇气和动力。
故而,安乐不可贪图,只有在忧患中磨砺,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
四、忧患之需—防微杜渐忧患可以让人保持警惕,未雨绸缪。
当身处顺境时,容易掉以轻心,忽视潜在的危机。
忧患则能促使人们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从而避免陷入困境。
五、安乐之害—麻痹大意安乐会导致麻痹大意,让人失去危机意识。
当一切顺风顺水时,容易滋生懈怠和轻敌的情绪。
一旦遭遇变故,往往猝不及防,难以应对。
因此,居安思危十分重要,不能被安乐蒙蔽双眼。
六、安乐之戒—不可沉迷安乐犹如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消磨人的斗志。
过于沉迷安逸,会让人逐渐丧失进取心,失去生命的活力。
因此,切勿陷入安逸的陷阱,应时刻保持进取和拼搏的精神。
七、以忧御安—平衡之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强调了忧患与安乐的平衡之道。
不能沉溺于安逸,也不能过分忧虑。
唯有以忧御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顺境中居安思危,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从而经受住人生的各种考验。
八、忧患意识—人生态度忧患意识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它要求人们时刻保持警惕,未雨绸缪,时刻准备应对各种挑战。
忧患意识使人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避免陷入被动和困境。
九、忧患教育—立身之本文章指出,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的人物都经历过忧患的磨砺。
忧患教育是立身之本,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品格,使其在逆境中不فصاوعلادئادشلاو.屈不挠,يفةهجاوم十、安乐警示—前车之鉴历史上,因安乐而衰敗的例子不胜枚举。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任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
管仲(名夷吾)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百里奚从集市上赎出来,用他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第一段: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
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第二段: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学常识】《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一、【重点词解释】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拨、任用。
▲3.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4.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5.征于色征:征验、表现。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
任:责任,担子。
是:这样的。
7.人恒过恒:常常。
8.而后作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9.发于声发:显露、流露。
10.而后喻喻:了解、明白。
11.入则无法家拂士法家:坚持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敌:敌对。
【一词多义】1.拂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拂”同“弼”,辅佐。
2.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因为。
)【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使动用法。
)2.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使动用法。
)3.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使动用法。
)4.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动词用作状语。
)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动词用作状语。
)6.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使动用法。
)7.动心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强。
使动用法。
)8.人恒过(过:犯错误。
名词用作动词。
)【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3.入则无法家拂(bì)士“拂”同“弼”,辅佐。
【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以)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得才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摘要:一、引言1.介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2.强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二、忧患意识的来源1.我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2.现代社会的挑战与机遇三、忧患意识的作用1.激发潜能,促进个人成长2.增强国家竞争力,推动社会发展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忧患意识1.学会反思,总结经验教训2.树立目标,保持进取心3.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五、结论1.总结忧患意识的重要性2.呼吁大家积极培养忧患意识,为个人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正文:一、引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它传达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在如今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忧患意识的价值,并努力培养这种意识。
二、忧患意识的来源忧患意识源于我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他们认为,只有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保持警惕,才能不断进步。
孟子曾说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话强调了忧患意识对于国家存亡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的推进、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等,都要求我们具备忧患意识,以应对各种挑战。
三、忧患意识的作用忧患意识具有激发潜能、促进个人成长的作用。
当人们具备忧患意识时,他们会更加珍惜时间,努力提高自己,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同时,忧患意识也能增强国家竞争力,推动社会发展。
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国家,会积极寻求改革和发展,以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
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忧患意识首先,要学会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找到改进的方法。
其次,树立目标,保持进取心。
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最后,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困难面前不断成长,提高自己。
五、结论总之,忧患意识对于个人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积极培养忧患意识,为个人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清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清单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答案]这句话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事例:吴越交战,越国战败。
越王勾践被俘后不忘耻辱,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反观吴王夫差,以为忧患已除,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被勾践打败。
2.分析作者列举六位历史名人事例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内容上:这些人都在经历了艰苦磨炼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为论证观点“生于忧患”服务;论证上:运用举例论证,具体阐述了“磨难出人才”的道理,引出下文的论述;表达效果上:运用排比修辞,用相同的句式连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3.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答案]①客观因素。
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或,艰苦环境的磨练)。
所以,必须从思想、身体、行为上经历磨炼,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②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思想斗争的折磨。
主客观条件相结合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4.文章在论述磨难对人才的影响后,为什么还要提到国家的治理呢?[答案]①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人”“国”都适用;②造就人才主要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治理国家主要论证了“死于安乐”。
④“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孟子的忧患意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孟子的忧患意识告诉我们:困境、磨难可以造就人才;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往往容易灭亡。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
1.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善于说理。
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孟子是如何增强文章的说理力量的?[答案] ①开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出身贫贱、经受磨难、终成大业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向上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讲述道理,同时构成排比句,气势非凡,无可辩驳,增强说服力;③正反对比,由个人说到国家,由生存说到灭亡,对比鲜明,让人不能不信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和民族。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以期提醒我们在忧患中成长,避免陷入安乐的困境。
首先,生于忧患的必要性。
忧患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不断进步。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揭示了生于忧患的奥秘。
只有经历过忧患,人才能真正成长,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其次,死于安乐的原因。
安乐使人懈怠,忘记忧患。
一旦人们沉浸在安乐之中,便很难自拔。
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衰亡,往往是因为内部腐朽,外部无患。
安乐使人们失去警惕,无法应对外部威胁。
那么,如何克服安乐死的困境呢?我们要保持忧患意识,不断自强。
孟子曰:“吾丧我马,亦可矣;吾丧我国,亦可矣;吾丧我身而国家不兴,吾将何面目见先王之地!”这句话表达了保持忧患意识的决心。
只有时刻警惕,才能确保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
最后,总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
我们要在忧患中成长,不断自强,以确保国家和民族的繁荣。
同时,我们要警惕安乐的陷阱,以免走向衰亡。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学生版)一、作者作品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题目是后人所加。
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
战国时期著名,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
二、课文内容概括。
第一段举例论证:舜发于畎亩,后成为君主,傅说举于版筑为相,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辅佐武王,管夷吾举于士,后任用为相,孙叔敖举于海,成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官居大夫,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之,道理论证。
发表议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 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行拂乱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所不能。
”指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三段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正反对比论证“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朗读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行拂乱/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字音字形舜()畎()亩胶鬲()曾益()拂士()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公孙丑下》,作者是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二、解释下列重点词语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举:选拔、任用士:狱官举于市: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市:集市空乏:财资缺乏拂:违背乱:扰乱曾:同“增”恒过:常常犯错误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同“横”,梗塞、不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入:在国内出:在国外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敌:匹敌、相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三、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集市上被任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才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四、问题探究1、本文的论证思路首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在经受磨难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论证磨难造就人才;然后,从个人发展和国家兴亡的角度,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有何作用?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历史上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原创版)目录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义2.生于忧患的表现3.死于安乐的表现4.如何在忧患中成长,避免死于安乐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句寓意深刻的名言,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若想有所成就,需要在忧患中锻炼自己,而太过安逸的生活则可能导致一个人的衰败。
这里,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我们来看生于忧患的表现。
在忧患中,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能激发人的潜能,促使人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例如,一个国家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往往会团结一致,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同样,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也会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
而个人在生活逆境中,也会变得更加坚强,更有毅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然后,我们再来看死于安乐的表现。
在安逸的环境中,人们容易沉溺于享乐,不思进取,从而导致衰败。
历史上有很多朝代的衰亡都与此有关。
如明朝中后期,皇帝沉迷享乐,朝政腐败,导致国家迅速衰落。
同样,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过于安逸,不求创新,也必将被淘汰。
对于个人来说,过于安逸的生活容易导致懈怠,不再有前进的动力,从而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么,如何在忧患中成长,避免死于安乐呢?首先,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认识到忧患是促使我们进步的动力。
其次,我们要在忧患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此外,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在忧患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警惕安逸带来的陷阱,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进取。
总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主题告诫我们,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在忧患中锻炼自己,不断成长,而避免沉溺于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第一大段段意:列举典型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的道理。
二、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的共同点:都是从社会底层被选拔,都历经磨难,地位卑微而成为显贵的杰出人物。
第一段用举例论证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三、列举这六个人的作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接受磨练,为下文的论理奠定事实基础。
四、6人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不能调换。
五、第二段的写作特色:运用大量的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六、第二段由“故”引起全文。
第二段运用道理论证。
七、“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指出磨练益处,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增长了才干。
八、第三段第一层紧紧扣住“动心忍性”的事实论据,是从主观论证的。
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段的作用:由个别推及一般,有很强的说服力的劝勉激励的意义。
十、最后一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纳全文中心论点,醒目突出。
十一、中心:本文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
国无忧患,一朝灭亡的道理。
十二、书后第一题第二问的答案:舍生取义: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的观点一直成为中华民族最高道德标准,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舍生取义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这一观点仍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也为当今无数事实所证明。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能沉湎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
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
这样才能振作精神。
奋发有为,否则就会有国破家亡的危险。
十三、第一段段意:列举典型事例第二段段意: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段意: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经受磨练的益处。
第四段段意: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一、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
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题目是编者加的。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发迹的。
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
发,起,指被任用。
于,介词,从。
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
亩,田垄。
“畎亩”,泛指田野。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
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
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
后来又辅佐周武王。
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
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
士,狱官。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溪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8)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
任,责任,担子。
(9)于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
是,指示代词,这。
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劳,使……劳苦。
其,代词,他的。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及其弟子〔先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卖鱼盐之中被任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被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中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被任用。
所以上天准备降重任在这个人身上,必定先使他的意志苦恼,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中有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灭亡。
这样以后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注释1.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任用。
畎亩:田地。
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于:在。
3. 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4.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空乏:财资缺乏。
拂:违背,乱:扰乱。
5.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益:好处。
6. 人恒过,恒:常常7.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困苦,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作为。
8.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9.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名词作状语,。
拂:同弼,辅佐。
10.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名词作状语。
初一语文知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初一语文知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人生的道路很长,但关键的却往往只有几步,而初中就是这关键几步中的第一步,本店铺为大家准备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欢迎阅读与选择!一、文学常识l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l“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l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二、原文舜发(1)于畎(2)亩(3)之中,傅说举(4)于版筑(5)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6),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7)。
故(8)天将降大任(9)于是(10)人也,必(11)先苦(12)其心(13)志(14),劳(15)其筋骨,饿(16)其体肤(17),空乏(18)其身,行拂(19)乱(20)其所为,所以(21)动(22)心忍(23)性,曾(24)益(25)其所不能。
人恒(26)过(27),然后(28)能改;困于(29)心,衡(30)于虑,而后作(31);征(32)于色,发(33)于声,而后喻(34)。
入(35)则无法家(36)拂(37)士,出(38)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发:被起用。
(2) 畎:田间水沟。
(3) 畎亩:田间。
(4) 举:被举用。
(5) 版筑:筑墙时,两边用木板夹住,中间填土,用杵捣实。
筑:捣土用的杵。
(6) 举于士:从狱中释放出来并被任用。
士:狱官。
(7) 市:市场。
(8) 故:所以。
(9) 任:担子,责任。
(10) 是:这样。
(11) 必:一定。
(12) 苦:使……苦恼。
(13) 心:心意。
(14) 志:志向。
(15) 劳:使……劳累。
(16) 饿:使……忍饥挨饿。
(17) 体肤:身体。
(18) 空乏:穷困缺乏。
(19) 拂:违反,阻挠。
(20) 乱:扰乱。
(21) 所以:用这些来……(22) 动:使……惊动,使……震撼。
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举例详实、说理透彻的文言文,本文是店铺整理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的资料,仅供参考。
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一、重点词语解释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田地。
畎,田间小沟。
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筑墙用的夹板和木杵。
管夷吾举于士: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
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担子。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意愿)。
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方法。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
人恒过:常。
//犯过失。
衡于虑:思虑堵塞。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征:征验。
而后喻:明白,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有法度的世臣。
//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常。
生于忧患:生存发展。
二、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i,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三、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2、饿其体肤(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
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与古义相比变弱)四、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2、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3、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4、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5、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五、中心意思: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六、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疏通文意,先解释括号前的字,再翻译句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 死于安乐也。
三、文学常识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并称为“”。
他主张行“”以统一天下。
2、《孟子》是部的书,现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
3、本文出自_____________,题目是后人所起。
文章采用论证和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四、字词小结1、我的字音字形: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⑤拂士2、(一)通假字1 曾,同“”,。
与文中的“益”意思相近2 衡,同“”,。
3. 拂,同“”,。
(二)词性活用: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 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 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_____(三)一词多义1、拂: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2、发: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 征于色,发于声______________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4、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 国恒亡____________。
5、士: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四)古今异义词①人恒过古义今义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古义今义③所以动心忍性古义今义④管夷吾举于士古古义今义五、重点句子翻译(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__________(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7)然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六、理解性背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中,阐述对其进行思想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行动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3、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人面部表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5、本文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文句是: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7、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论述治理国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七、文章分析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l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层: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2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并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2、2、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3、.孟子这篇文章论述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他的观点是什么?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结尾句4.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都出身贫贱,都是在经历了艰苦磨练之后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
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5、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6、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7、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8、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作者从个人的成才和国家的治理两方面论证。
9、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提示:先明确层意;再找出所使用论证方法;最后借助一些起承转合的词语,如首先、然后、又、同时、并且、再、最后等,将前两点内容融为一个整体即可)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10、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
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
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11、写法1、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2、从小到大: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
9、(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请列举几例。
A正面例子:“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1、周文王拘而演《周易》2、仲尼厄而作《春秋》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4、左丘失明,厥有《国语》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6、不韦迁蜀,世传《吕览》7、韩非囚秦,《说难》《孤愤》8、《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9、曹雪芹举家食弱著《红楼梦》10、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11、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12、“自古英雄多磨难”。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B反面例子:1、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2、商纣王、隋炀帝等例子。
七、总结升华: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①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
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
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
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
才能从磨炼中来。
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
才能从奋斗中来。
②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
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
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2、有人认为:逆境固然可以磨练人,但顺境更容易使人成才。
你如何看待呢?3、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5、送你名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积小恶必成大恶,积小善必成大善.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三字经>八、课堂练兵1、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1)舜发于畎亩之中(2)必先苦其心志(3)曾益其所不能(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你能找出并判断本文论据是哪一类吗?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目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这几句话句式上有什么特点?4、“是人”是指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________________,本文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