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随笔区域活动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教师随笔:区域活动之我见
区域活动以它特有的功能深受幼儿的喜爱,但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因为种种的困惑感到束手无策,以至于区域活动流于形式,造成有内容而无实质。
比如(1)如何创设与主题活动内容相应的区域?(2)如何投放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以满足孩子们多方面的需求?(3)如何使区域活动对幼儿学习真正起到支持作用?这些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严重阻碍课程改革的发展。
那么,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我们进行了探索: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改后的区域活动,最突显出来的是教师从指挥者的角色转换成为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多个角色。
传统教师的角色通常是指挥者,是幼儿的全权代理者,一切的课程与活动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幼儿只需要迎合就可以了。
但是在主题活动中,活动与课程的安排是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紧随着幼儿的兴趣而进行适当调整的,当然在这其中要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及价值所
在。
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给了区域活动很大的灵活性,利于教师掌握,教师很自然的在此过程去完成角色的转变意识。
如在进行主题活动过程中,很多的活动都在区域中完成,很多时候老师都处在观察者、记录者的状态,同时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去帮助幼儿。
如科学区《沉与浮》的实践活动中,幼儿自己发现到很多的问题,并能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老师自然应该退出来,在一旁观察记录,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幼儿,帮助幼儿解决困难,而不是强行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学习,是正面的直接的指导,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一味的告之幼儿该怎样做,不该怎么做,或者是应该这样做,幼儿遇到困难也是直接告之幼儿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己自主的学习,通常是自己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操作,看是否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
同时幼儿也能发现许多未知的问题,幼儿有了很多直接面对困难的机会和独立解决难题的机会。
作为教师就应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但决不是包办代替幼儿一切思维与想法。
老师的建议也仅仅是建议,幼儿可以选择采纳也可以不采纳。
而且老师只是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思
路,帮助幼儿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者将幼儿从弯路上拉回来一点,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旧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师在此时是引导者。
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幼儿产生对话,双方相互努力,共同建构的学习过程。
教师与幼儿是教室环境当中的双主体。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不光自己独立的思考学习,可以与身边的同伴相互学习产生互动、与老师产生互动、与周围的事物产生互动,进一步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
在同一区域活动的幼儿一般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通过区域中同伴之间的互动与相互模仿学习,可以使幼儿自己通过努力而建立自己的人际交往的人群,可以化解幼儿人际关系单一的状况,使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得到改善,进一步的加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区域活动具有开放性,内容丰富,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类型、优势区域等进行自主选择。
这样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才
能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因此活动过程中,幼儿往往表现很投入。
幼儿活动越投入,表明幼儿通过操作过程学习到越多的东西,往往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有许多创意性的想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自主性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讨论设置活动区域
区域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在设置区域时,应注重幼儿的兴趣点,充分发挥共同讨论、集体参与的作用。
1、生成内容。
根据幼儿的兴趣共同讨论来生成活动区域。
如在进行主题活动“叶子”时孩子们通过认识茶叶、茶具,观看茶道表演,泡茶品茶后,对于茶叶非常感兴趣,于是就有幼儿提议最好能有一个喝茶的游戏活动。
通过幼儿讨论决定生成一个“快乐茶吧”,幼儿共同收集所需的材料,茶吧很快“营业”了,孩子们在这个茶吧中充分过了一把瘾,但随即而来的问题出现了,那就需要来解决问题了。
2、解决问题
“快乐茶吧”出现的问题是人数较多,孩子们
泡茶喝茶非常盲目无规则,于是我通过引导幼儿讨论在真实的生活中去茶吧、咖啡吧的经验共同制定了新的规则,制定出茶谱,幼儿自己协商好茶吧的管理员、服及顾客,并通过发放一定的“纸币”的方式限制了盲目喝茶的数量,这样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丰富了幼儿的交往经验。
针对某些区域活动中人过多的现象,我们还引导幼儿通过分析和讨论来重新设置区域数量,增添游戏材料。
如有段时间很多幼儿对于美工区非常感兴趣,人比较多,于是我们共同讨论投放了更多更丰富的材料,并延长了开放时间。
另外,我们也通过挂牌进区的方式来限制区域的人数,当然,各个区域的幼儿也可以协商交换区卡,从中就更好地体现了规则意识和交往意识。
又如在时装表演时幼儿开始不满足于现成的丝巾之类的装扮材料,有创作的欲望,于是我们就共同准备表演材料及道具,如用彩纸、木珠等制作头饰,用报纸、蜡光纸等制作衣服、裙子,还有请美工区的幼儿画画、剪剪进行更精致的装饰。
在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更加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发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而且幼儿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材料提供具有开放性。
区角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幼儿学习、游戏的物质基础。
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就可以引发相应的活动,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的。
材料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质量,关系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在区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我们以小班为例,在材料的选取方面,谈谈应做到的几个方面:
1、材料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一个玩具和真实生活物品相象的程度。
小班幼儿年龄小,缺乏以物代物的能力,需要依赖真实的玩具进行游戏。
因此,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上,我们尽量考虑它的真实性。
如:“娃娃家”提供了仿真水果蔬菜、小沙发、煤气灶、餐具等生活用具,营造一个自然、温馨的家庭氛围。
又如:在“生活区”中,为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我们提供了真实、新颖、美观、能吸引幼儿的各种儿童服饰,改变以往“学习为娃娃穿衣”为“学习为自己打扮”,幼儿在真实、有趣的穿衣活动中提高了自我服务的能力。
2、材料的潜在性。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能暗示多种解答、避免局
限于一个正确答案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自由操作、试验、探索、即兴扮演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同一材料的多种玩法,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性。
如:在“巧手坊”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废旧的“竹席片”,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了“竹席片”可以变成一块块好吃的“糖果”;一串串漂亮的“项链”;一幅幅神奇的图案;一盘盘香喷喷的“排骨”……
3、材料的层次性。
在同一活动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不但应考虑到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还应考虑区域设置的教育目标,做到材料提供的层层递进。
如:在“计算角”中,为让幼儿掌握“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排序”,我们第一阶段为幼儿提供了不同颜色的塑料珠子,让他们学习按颜色特征分类;第二阶段提供了不同大小、颜色的花片,学习按颜色、大小特征分类;第三阶段则提供大小、颜色、形状不一的几何图形、积木等材料,进一步学习按各种不同特征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排序。
这样,材料不同,难易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重要的意义。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主游戏,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多方位的教育环境,使幼儿真正地成为游戏的主人,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区域活动以它特有的功能深受幼儿的喜爱,但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因为种种的困惑感到束手无策,以至于区域活动流于形式,造成有内容而无实质。
比如(1)如何创设与主题活动内容相应的区域?(2)如何投放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以满足孩子们多方面的需求?(3)如何使区域活动对幼儿学习真正起到支持作用?这些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严重阻碍课程改革的发展。
那么,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我们进行了探索: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改后的区域活动,最突显出来的是教师从指挥者的角色转换成为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多个角色。
传统教师的角色通常是指挥者,是幼儿的全权代理者,一切的课程与活动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幼儿只需要迎合就可以了。
但是在主题活动中,活动与课程的安排是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紧随着幼儿的兴趣而进行适当调整的,当然在这其中要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及价值所在。
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给了区域活动很大的灵活性,利于教师掌握,教师很自然的在此过程去完成角色的转变意识。
如在进行主题活动过程中,很多的活动都在区域中完成,很多时候老师都处在观察者、记录者的状态,同时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去帮助幼儿。
如科学区《沉与浮》的实践活动中,幼儿自己发现到很多的问题,并能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老师自然应该退出来,在一旁观察记录,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幼儿,帮助幼儿解决困难,而不是强行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学习,是正面的直接的指导,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一味的告之幼儿该怎样做,不该怎么做,或者是应该这样做,幼儿遇到困难也是直接告之幼儿解决问题
的办法。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己自主的学习,通常是自己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操作,看是否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
同时幼儿也能发现许多未知的问题,幼儿有了很多直接面对困难的机会和独立解决难题的机会。
作为教师就应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但决不是包办代替幼儿一切思维与想法。
老师的建议也仅仅是建议,幼儿可以选择采纳也可以不采纳。
而且老师只是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思路,帮助幼儿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者将幼儿从弯路上拉回来一点,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旧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师在此时是引导者。
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幼儿产生对话,双方相互努力,共同建构的学习过程。
教师与幼儿是教室环境当中的双主体。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不光自己独立的思考学习,可以与身边的同伴相互学习产生互动、与老师产生互动、与周围的事物产生互动,进一步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
在同一区域活动的幼儿一般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
需求,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通过区域中同伴之间的互动与相互模仿学习,可以使幼儿自己通过努力而建立自己的人际交往的人群,可以化解幼儿人际关系单一的状况,使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得到改善,进一步的加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区域活动具有开放性,内容丰富,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类型、优势区域等进行自主选择。
这样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才能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因此活动过程中,幼儿往往表现很投入。
幼儿活动越投入,表明幼儿通过操作过程学习到越多的东西,往往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有许多创意性的想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自主性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讨论设置活动区域
区域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在设置区域时,应注重幼儿的兴趣点,充分发挥共同讨论、集体参与的作用。
1、生成内容。
根据幼儿的兴趣共同讨论来生成活动区域。
如在进行主题活动“叶子”时孩子们通过认识茶叶、茶具,观看茶道表演,泡茶品茶后,对于茶叶非常
感兴趣,于是就有幼儿提议最好能有一个喝茶的游戏活动。
通过幼儿讨论决定生成一个“快乐茶吧”,幼儿共同收集所需的材料,茶吧很快“营业”了,孩子们在这个茶吧中充分过了一把瘾,但随即而来的问题出现了,那就需要来解决问题了。
2、解决问题
“快乐茶吧”出现的问题是人数较多,孩子们泡茶喝茶非常盲目无规则,于是我通过引导幼儿讨论在真实的生活中去茶吧、咖啡吧的经验共同制定了新的规则,制定出茶谱,幼儿自己协商好茶吧的管理员、服及顾客,并通过发放一定的“纸币”的方式限制了盲目喝茶的数量,这样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丰富了幼儿的交往经验。
针对某些区域活动中人过多的现象,我们还引导幼儿通过分析和讨论来重新设置区域数量,增添游戏材料。
如有段时间很多幼儿对于美工区非常感兴趣,人比较多,于是我们共同讨论投放了更多更丰富的材料,并延长了开放时间。
另外,我们也通过挂牌进区的方式来限制区域的人数,当然,各个区域的幼儿也可以协商交换区卡,从中就更好地体现了规则意识和交往意识。
又如在时装表演时幼儿开始不满足于现成的
丝巾之类的装扮材料,有创作的欲望,于是我们就共同准备表演材料及道具,如用彩纸、木珠等制作头饰,用报纸、蜡光纸等制作衣服、裙子,还有请美工区的幼儿画画、剪剪进行更精致的装饰。
在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更加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发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而且幼儿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材料提供具有开放性。
区角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幼儿学习、游戏的物质基础。
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就可以引发相应的活动,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的。
材料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质量,关系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在区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我们以小班为例,在材料的选取方面,谈谈应做到的几个方面:
1、材料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一个玩具和真实生活物品相象的程度。
小班幼儿年龄小,缺乏以物代物的能力,需要依赖真实的玩具进行游戏。
因此,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上,我们尽量考虑它的真实性。
如:“娃娃家”提供了仿真水果蔬菜、小沙发、煤气灶、餐具等生
活用具,营造一个自然、温馨的家庭氛围。
又如:在“生活区”中,为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我们提供了真实、新颖、美观、能吸引幼儿的各种儿童服饰,改变以往“学习为娃娃穿衣”为“学习为自己打扮”,幼儿在真实、有趣的穿衣活动中提高了自我服务的能力。
2、材料的潜在性。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能暗示多种解答、避免局限于一个正确答案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自由操作、试验、探索、即兴扮演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同一材料的多种玩法,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性。
如:在“巧手坊”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废旧的“竹席片”,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了“竹席片”可以变成一块块好吃的“糖果”;一串串漂亮的“项链”;一幅幅神奇的图案;一盘盘香喷喷的“排骨”……
3、材料的层次性。
在同一活动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不但应考虑到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还应考虑区域设置的教育目标,做到材料提供的层层递进。
如:在“计算角”中,为让幼儿掌握“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排序”,我们第一阶段为幼儿
提供了不同颜色的塑料珠子,让他们学习按颜色特征分类;第二阶段提供了不同大小、颜色的花片,学习按颜色、大小特征分类;第三阶段则提供大小、颜色、形状不一的几何图形、积木等材料,进一步学习按各种不同特征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排序。
这样,材料不同,难易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重要的意义。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主游戏,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多方位的教育环境,使幼儿真正地成为游戏的主人,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区域活动以它特有的功能深受幼儿的喜爱,但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因为种种的困惑感到束手无策,以至于区域活动流于形式,造成有内容而无实质。
比如(1)如何创设与主题活动内容相应的区域?
(2)如何投放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以满足孩子们多方面的需求?(3)如何使区域活动对幼儿学习真正起到支持作用?这些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严重阻碍课程改革的发展。
那么,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我们进行了探索: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改后的区域活动,最突显出来的是教师从指挥者的角色转换成为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多个角色。
传统教师的角色通常是指挥者,是幼儿的全权代理者,一切的课程与活动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幼儿只需要迎合就可以了。
但是在主题活动中,活动与课程的安排是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紧随着幼儿的兴趣而进行适当调整的,当然在这其中要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及价值所在。
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给了区域活动很大的灵活性,利于教师掌握,教师很自然的在此过程去完成角色的转变意识。
如在进行主题活动过程中,很多的活动都在区域中完成,很多时候老师都处在观察者、记录者的状态,同时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去帮助幼儿。
如科学区《沉与浮》的实践活动中,幼儿
自己发现到很多的问题,并能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老师自然应该退出来,在一旁观察记录,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幼儿,帮助幼儿解决困难,而不是强行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学习,是正面的直接的指导,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一味的告之幼儿该怎样做,不该怎么做,或者是应该这样做,幼儿遇到困难也是直接告之幼儿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己自主的学习,通常是自己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操作,看是否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
同时幼儿也能发现许多未知的问题,幼儿有了很多直接面对困难的机会和独立解决难题的机会。
作为教师就应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但决不是包办代替幼儿一切思维与想法。
老师的建议也仅仅是建议,幼儿可以选择采纳也可以不采纳。
而且老师只是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思路,帮助幼儿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者将幼儿从弯路上拉回来一点,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旧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师在此时是引导者。
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
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幼儿产生对话,双方相互努力,共同建构的学习过程。
教师与幼儿是教室环境当中的双主体。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不光自己独立的思考学习,可以与身边的同伴相互学习产生互动、与老师产生互动、与周围的事物产生互动,进一步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
在同一区域活动的幼儿一般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通过区域中同伴之间的互动与相互模仿学习,可以使幼儿自己通过努力而建立自己的人际交往的人群,可以化解幼儿人际关系单一的状况,使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得到改善,进一步的加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区域活动具有开放性,内容丰富,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类型、优势区域等进行自主选择。
这样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才能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因此活动过程中,幼儿往往表现很投入。
幼儿活动越投入,表明幼儿通过操作过程学习到越多的东西,往往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有许多创意性的想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自主性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讨论设置活动区域
区域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在设置区域时,应注重幼儿的兴趣点,充分发挥共同讨论、集体参与的作用。
1、生成内容。
根据幼儿的兴趣共同讨论来生成活动区域。
如在进行主题活动“叶子”时孩子们通过认识茶叶、茶具,观看茶道表演,泡茶品茶后,对于茶叶非常感兴趣,于是就有幼儿提议最好能有一个喝茶的游戏活动。
通过幼儿讨论决定生成一个“快乐茶吧”,幼儿共同收集所需的材料,茶吧很快“营业”了,孩子们在这个茶吧中充分过了一把瘾,但随即而来的问题出现了,那就需要来解决问题了。
2、解决问题
“快乐茶吧”出现的问题是人数较多,孩子们泡茶喝茶非常盲目无规则,于是我通过引导幼儿讨论在真实的生活中去茶吧、咖啡吧的经验共同制定了新的规则,制定出茶谱,幼儿自己协商好茶吧的管理员、服及顾客,并通过发放一定的“纸币”的方式限制了盲目喝茶的数量,这样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丰富了幼儿的交往经验。
针对某些区域活动中人过多的现象,我们还引导幼儿通过分析和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