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行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串行通信实验报告
串行通信实验报告串行通信实验报告引言:串行通信是一种数据传输方式,通过将数据一位一位地传输,相比并行通信具有更高的传输效率和更少的硬件成本。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串行通信系统,了解串行通信的原理和应用,并探究不同参数对传输效果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1. 了解串行通信的原理和基本概念;2. 掌握串行通信的实验搭建方法;3. 分析不同参数对串行通信传输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一种将数据一位一位地传输的通信方式。
在串行通信中,数据以二进制形式传输,每一位的传输时间相等。
常见的串行通信方式有同步串行通信和异步串行通信。
同步串行通信中,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信号同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
发送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帧格式发送,接收端通过时钟信号进行同步,按照相同的帧格式接收数据。
异步串行通信中,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信号不同步,通过起始位和停止位来标识数据的开始和结束。
发送端在每个数据帧前加上一个起始位,接收端通过检测起始位来判断数据的开始。
三、实验步骤1. 搭建串行通信系统:将发送端和接收端连接,通过串口线进行数据传输。
2. 设置串行通信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参数。
3. 编写发送端程序:通过编程语言编写发送端程序,实现数据的发送。
4. 编写接收端程序:通过编程语言编写接收端程序,实现数据的接收和显示。
5. 调试和测试:进行通信测试,观察数据的传输效果,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设置不同的串行通信参数进行测试,观察数据的传输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在较低的波特率下,数据传输速度较慢,但传输稳定性较高;而在较高的波特率下,数据传输速度较快,但传输稳定性较差。
此外,我们还测试了不同数据位和停止位对传输效果的影响。
结果显示,增加数据位可以提高数据的传输精度,但也会增加传输的时间和成本。
增加停止位可以增加数据的传输稳定性,但也会降低传输速度。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串行通信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验搭建了串行通信系统。
串行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 实验目的1. 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通信协议。
2. 掌握串行通信硬件设备的连接与配置。
3. 熟悉串行通信软件编程,实现数据传输。
4. 通过实验验证串行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 实验地点电子实验室#### 实验设备1. 两台PC机2. 串行通信模块(如USB转串口模块)3. 串行通信软件(如PuTTY)4. 串行通信协议转换器(如RS-232转RS-485模块)5. 数据线、电源线等辅助连接线#### 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一种通信方式,将数据一位一位地依次传输,按位顺序组成字符或字节。
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在传输距离、传输速率和设备复杂度上具有优势。
本实验采用RS-232协议进行串行通信。
#### 实验步骤1. 硬件连接:- 将两台PC机通过串行通信模块连接,确保通信模块与PC机的串口正确对应。
- 如果需要,使用RS-232转RS-485模块实现串行通信协议的转换。
2. 软件配置:- 在PC机上安装并运行串行通信软件,如PuTTY。
- 设置串行通信参数,包括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校验位等,确保两台PC机的串行通信参数一致。
3. 编程实现:- 在PC机上编写串行通信程序,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 使用C语言或Python等编程语言,调用串行通信库函数进行编程。
4. 实验验证:- 在一台PC机上发送数据,另一台PC机上接收数据。
- 检查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与发送的数据一致,验证串行通信的稳定性。
#### 实验结果与分析1. 硬件连接:- 成功连接了两台PC机,并使用串行通信模块进行通信。
2. 软件配置:- 串行通信软件成功运行,并设置好通信参数。
3. 编程实现:- 编写串行通信程序,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4. 实验验证:- 发送数据成功,接收到的数据与发送的数据一致,验证了串行通信的稳定性。
####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实现了两台PC机之间的串行通信。
单片机双机串行实验报告
单片机双机串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单片机双机串行通信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单片机实现双机间的串行通信,包括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并利用这种通信方式完成一定的任务。
二、实验原理1.串行通信:串行通信是将数据一个个位发送或接收的方式。
数据通过一个线路逐位发送或接收,可以减少通信所需的线路数目。
2. UART串口通信:UART是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的简称,是一种最常用的串口通信方式,通常用于单片机与计算机、单片机与单片机之间的通信。
3.串口模块:串口模块是负责将数据转变为串行传输的硬件模块,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
通过设置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参数,可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4.单片机串口通信:单片机内部集成了UART串口通信接口,只需要通过相应的寄存器配置,可以实现串口通信功能。
5.双机串行通信:双机串行通信是通过串口将两台单片机进行连接,一台单片机作为发送端,负责将数据发送出去;另一台单片机作为接收端,负责接收并处理发送的数据。
三、实验器材与软件1.实验器材:两台单片机、USB转TTL模块、杜邦线若干。
2. 实验软件: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配置发送端单片机(1)连接单片机和USB转TTL模块,将USB转TTL模块的TXD端连接到单片机的P3口,将GND端连接到单片机的地线。
(2)在Keil C51环境下创建新工程,编写发送端程序。
(3)配置串口通信的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并打开串口发送中断。
(4)循环发送指定的数据。
2.配置接收端单片机(1)连接单片机和USB转TTL模块,将USB转TTL模块的RXD端连接到单片机的P3口,将GND端连接到单片机的地线。
(2)在Keil C51环境下创建新工程,编写接收端程序。
(3)配置串口通信的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并打开串口接收中断。
实验七串行口通讯实验报告
实验七串行口通讯实验报告一、引言串行口通讯是一种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通过串行口可以在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之间实现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本实验通过使用Arduino开发板,以及利用串行口通讯实现从计算机向Arduino开发板发送指令,控制LED 灯的亮灭。
二、实验目的1.了解串行口通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2.掌握Arduino上位机通讯程序的编写及与硬件的串行口通讯方法;3.通过串行口通讯实现计算机对Arduino开发板的远程控制。
三、实验设备和器材1. Arduino Uno板;2.计算机;B数据线;4.杜邦线;5.LED灯。
四、实验原理当计算机与Arduino开发板连接时,可以通过串行口通讯实现双方之间的数据传输。
串行口通讯使用两根信号线:一根发送线(TX),用于发送数据;一根接收线(RX),用于接收数据。
通讯的双方都必须发送和接收数据,因此需要双向数据传输,即双向通讯。
五、实验步骤1. 连接Arduino开发板和计算机,使用USB数据线将两者连接;2. 打开Arduino IDE开发环境,编写以下代码并上传到Arduino开发板:```c++int ledPin = 13;void setuSerial.begin(9600);pinMode(ledPin, OUTPUT);void looif (Serial.available( > 0) { // 如果串行口接收到数据digitalWrite(ledPin, HIGH);digitalWrite(ledPin, LOW);}}```3. 打开串行监视器(Serial Monitor),设置波特率为9600,并选择“无”作为换行符;4.在串行监视器中输入“1”,回车,LED灯将点亮;5.在串行监视器中输入“0”,回车,LED灯将熄灭;6.关闭串行监视器。
六、实验结果和分析在本实验中,通过串行口通讯实现了从计算机向Arduino开发板发送指令,控制LED灯的亮灭。
串行通讯实验报告
串行通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串行通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习串行通讯的常用协议和流程。
3.实现串行通讯的发送和接收功能。
4.掌握使用串行通讯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
实验器材:1.PC机一台。
2.串行通讯扩展板一块。
3.经典串行通讯工具软件。
实验原理:串行通讯是指信息逐位地按顺序进行传输的通讯方式。
串行通讯需要通过物理通道将数据逐位地传输给接收方。
常用的串行通讯协议有UART (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协议、SPI(串行外设接口)协议和I2C(串行外设接口)协议等。
实验步骤:1.将串行通讯扩展板连接到PC机上的串行通讯端口。
2.在PC机上安装串行通讯工具软件,并打开软件。
3.配置串行通讯参数,包括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
4.在串行通讯工具软件中编写发送数据的程序,并发送数据。
5.在串行通讯工具软件中接收数据,并验证接收的数据是否正确。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串行通讯扩展板和串行通讯工具软件实现了串行通讯的发送和接收功能。
我们先配置了串行通讯的参数,在发送数据之前,我们选择了合适的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
然后,在发送数据之后,我们使用串行通讯工具软件接收数据,并验证接收的数据是否正确。
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发送和接收的数据都是逐位地传输的,并且发送和接收的数据需要保持一致。
如果发送和接收的数据不一致,可能是由于串行通讯参数配置错误或者数据传输过程中产生了错误。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串行通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了串行通讯的常用协议和流程,掌握了使用串行通讯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成功完成了串行通讯的发送和接收功能,并验证了接收的数据是否正确。
实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串行通讯的参数配置可能会影响数据的传输效果,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参数。
另外,数据传输中可能会产生噪声和错误,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纠错措施来提高数据的传输可靠性。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对我们了解串行通讯的原理和应用有很大帮助,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串行通信电路设计实习报告
串行通信电路设计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串行通信逐渐成为现代通信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
串行通信可以将数据按照位的顺序进行传输,相比于并行通信,串行通信可以减少数据线的数量,减小系统的复杂度和成本。
在本次实习中,我们团队担任了一个串行通信电路设计的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学习和应用了许多通信电路相关的原理和技巧。
二、实习目标本次实习的主要目标是设计一个高效、可靠的串行通信电路。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实现以下功能:1. 数据的串行传输:将输入的并行数据通过串行通信电路进行有效传输;2. 数据同步:通过发送和接收方的同步信号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性;3. 错误检测和纠正:设计一定的机制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误。
三、设计过程1. 系统框图设计在开始具体的电路设计之前,我们首先根据实习要求和设计目标绘制了系统框图。
框图包括了串行通信电路的各个模块和信号的流动路径,为后续的具体设计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2. 发送端设计发送端是整个串行通信电路的起点,它接收并行输入数据,并转换为串行形式进行传输。
在发送端的设计中,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并行-串行转换:使用移位寄存器将并行输入数据转换为串行形式;- 缓冲控制: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引入缓冲区进行控制。
3. 接收端设计接收端是整个串行通信电路的终点,它接收串行数据并将其转换为并行形式。
在接收端的设计中,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串行-并行转换:使用移位寄存器将串行输入数据转换为并行形式;- 错误检测和纠正:使用校验码等机制检测错误,并进行相应的纠正处理。
4. 同步信号设计为了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需要同步信号进行协调。
我们设计了一套同步机制,包括发送方同步信号和接收方同步信号的生成和传输,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接收和处理。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入学习和应用了串行通信电路的设计原理和技巧。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问题和挑战,但通过团队合作和不断的尝试,我们成功完成了串行通信电路的设计。
串行通信 实验报告
串行通信实验报告串行通信实验报告引言:串行通信是一种在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中广泛使用的通信方式。
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通过逐位传输数据,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实验旨在研究串行通信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其性能。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掌握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串行通信的性能。
二、实验设备和材料1. 串行通信模块2. 电脑3. 串行通信线缆4. 示波器5. 逻辑分析仪三、实验步骤1. 连接串行通信模块和电脑,确保连接正确稳定。
2. 设置串行通信模块的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参数,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3. 编写电脑端的串行通信程序,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功能。
4. 使用示波器和逻辑分析仪监测串行通信的信号波形,分析数据传输的过程和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建立了串行通信连接,并实现了数据的传输和接收。
通过示波器和逻辑分析仪的监测,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串行通信的信号波形和数据传输的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串行通信相较于并行通信,虽然传输速率较慢,但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由于数据逐位传输,串行通信可以更好地应对信号干扰和传输错误的情况。
同时,串行通信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来适应不同的传输距离和传输速率需求。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串行通信是一种可靠且稳定的通信方式,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串行通信参数,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和接收。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串行通信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串行通信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适用于各种数据传输场景。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串行通信的更多应用领域,并不断提高串行通信技术的性能和效率。
六、参考文献[1] 张三, 串行通信技术研究, 电子通信学报, 2008.[2] 李四, 串行通信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 2010.注:本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数电实验报告串行(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2. 掌握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方法。
3. 熟悉串行通信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一种数据传输方式,它将数据一位一位地顺序传送,每位的持续时间远远大于数据信号的持续时间。
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具有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成本低等优点。
串行通信方式主要有两种:同步串行通信和异步串行通信。
同步串行通信使用统一的时钟信号来同步发送和接收设备,而异步串行通信则使用起始位和停止位来同步。
三、实验器材1. 实验箱2. 串行通信模块3. 信号发生器4. 示波器5.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根据实验要求,将串行通信模块、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设备正确连接到实验箱上。
2. 设置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串行通信模块的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参数。
3. 发送数据使用信号发生器生成要发送的数据信号,通过串行通信模块发送出去。
4. 接收数据通过示波器观察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分析其波形和参数。
5. 调试与优化根据观察到的波形和参数,对串行通信模块进行调试和优化,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送数据波形观察到发送的数据信号波形符合要求,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参数设置正确。
2. 接收数据波形观察到接收到的数据信号波形与发送端一致,说明数据传输过程中没有发生错误。
3. 调试与优化通过调整串行通信模块的参数,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2. 熟悉了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方法。
3. 了解了串行通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七、实验心得1. 串行通信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工业控制、远程通信等。
2. 在设计和调试串行通信接口电路时,要充分考虑抗干扰能力和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3. 要熟练掌握串行通信模块的参数设置,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串行通讯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和通信方式。
2. 掌握串行通讯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实现方法。
3. 学会使用串行通讯进行数据传输。
4. 通过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串行通讯是指用一条数据传输线将数据一位一位地按顺序传送的通信方式。
与并行通讯相比,串行通讯具有线路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如下:1. 异步串行通讯:每个字符独立发送,字符间有时间间隔,不需要同步信号。
每个字符由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组成。
2. 同步串行通讯:数据块作为一个整体发送,需要同步信号。
同步串行通讯分为两种方式:面向字符方式和面向比特方式。
三、实验设备1. 计算机:一台2. 串行通讯设备:串行数据线、串行接口卡、串口调试助手等3. 单片机实验平台:一台4. 数码管显示模块:一个四、实验内容1. 异步串行通讯实验(1)硬件连接:将计算机的串口与单片机实验平台的串行接口连接。
(2)软件设计:编写程序,实现单片机向计算机发送数据,计算机接收数据并显示在屏幕上。
(3)实验步骤:a. 设置串行通信参数: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奇偶校验位等。
b. 编写发送程序,实现单片机向计算机发送数据。
c. 编写接收程序,实现计算机接收数据并显示在屏幕上。
2. 同步串行通讯实验(1)硬件连接:与异步串行通讯实验相同。
(2)软件设计:编写程序,实现单片机向计算机发送数据块,计算机接收数据块并显示在屏幕上。
(3)实验步骤:a. 设置串行通信参数: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奇偶校验位等。
b. 编写发送程序,实现单片机向计算机发送数据块。
c. 编写接收程序,实现计算机接收数据块并显示在屏幕上。
3. 双机通讯实验(1)硬件连接:将两台单片机实验平台通过串行数据线连接。
(2)软件设计:编写程序,实现两台单片机之间相互发送和接收数据。
(3)实验步骤:a. 设置串行通信参数: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奇偶校验位等。
串行通信实验报告
串行通信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串行通信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串行通信系统,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掌握串行通信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1. Arduino开发板B数据线3.跳线若干4.电脑三、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一种通过连续的、位的形式传输数据的通信方式。
在串行通信中,数据通过一个数据线一位一位地传输,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的线路数量较少,适用于数据传输距离较远的场景。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Arduino开发板作为串行通信的发送和接收端,通过USB数据线连接电脑与Arduino开发板进行数据交互。
四、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将Arduino开发板通过USB数据线连接至电脑,确保连接稳定。
2. 编写Arduino代码:使用Arduino IDE软件编写Arduino代码,实现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功能。
代码示例://发送端void setuSerial.begin(9600); //设置串行通信波特率为9600void looString message = "Hello World!"; //待发送的消息Serial.println(message); //通过串行通信发送消息delay(2000); //延迟2秒//接收端void setuSerial.begin(9600); //设置串行通信波特率为9600void looif (Serial.available() { //如果串行通信接收到数据String message = Serial.readString(; //读取接收到的数据Serial.println("Received: " + message); //打印接收到的数据}3. 上传代码:将编写好的代码上传至Arduino开发板,使其开始工作。
4. 打开串行监视器:在Arduino IDE中点击“工具”菜单并选择“串行监视器”(或使用快捷键Ctrl+Shift+M)打开串行监视器。
双机串行通讯设计实验报告
双机串行通讯设计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双机串行通讯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双机串行通讯设计,实现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掌握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串行通讯是指信息逐位地按顺序传送的通信方式。
串行通讯的优点是只需一对逻辑线路即可完成数据传输,可以减少硬件成本和物理排布空间。
而并行通讯需要多对逻辑线路,更加复杂。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两台计算机分别作为发送端和接收端。
数据通过串行通讯线路逐位传输,接收端按照发送端发送的顺序恢复数据。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双机串行通讯的物理连接方式,例如通过串口线连接两台计算机的串行端口。
2.在发送端,将待传输的数据进行串行化处理,即将数据逐位拆分成一个个比特,按照一定的传输格式进行编码。
3.将编码后的数据按照一定的速率逐位地通过串行线路发送到接收端。
4.在接收端,根据发送端的传输格式,逐位地接收并解码数据。
5.接收端将解码后的数据进行处理,恢复为原始数据。
三、实验步骤和结果1.硬件连接:使用串口线将两台计算机的串行端口连接起来。
2.软件设置:在两台计算机上分别进行串口的设置,确定串口的参数(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一致。
3.发送端设计:编写发送端的程序,将待传输的数据进行串行化处理,并按照约定的传输格式进行编码。
4.接收端设计:编写接收端的程序,根据发送端的传输格式,逐位接收和解码数据,并进行恢复处理。
5.实验测试:分别在发送端和接收端运行程序,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测试。
通过观察接收端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与发送端发送的数据一致来验证通讯是否成功。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双机串行通讯设计,发送端的数据能够成功传输到接收端,并且接收端能够正确解码和恢复数据,实现了双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四、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双机串行通讯的设计,实现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实验结果表明串行通讯的设计和实现是可行的。
串行通讯具有硬件成本低、占用空间少等优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被广泛使用。
串行通信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掌握串行通信的常用接口和协议;3. 学会使用串行通信进行数据传输;4. 熟悉串行通信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一种数据传输方式,通过一根或多根数据线,将数据一位一位地按顺序传送。
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在传输速度和成本上具有优势,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工业控制、远程通信等领域。
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如下:1. 数据格式:串行通信中,数据以字节为单位进行传输,每个字节由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组成。
2. 通信方式:串行通信主要有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两种方式。
a. 同步通信:通信双方使用统一的时钟信号进行数据传输,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保持同步。
b. 异步通信:通信双方使用不同的时钟信号进行数据传输,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保持同步。
3. 串行通信接口:常用的串行通信接口有RS-232、RS-485、USB等。
三、实验设备1. 单片机开发板:STC89C52;2. 串口通信模块:MAX232;3. 串口通信线;4. 电脑;5. 串口调试助手。
四、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将单片机开发板、串口通信模块和电脑通过串口通信线连接起来。
2. 初始化单片机串口:设置单片机串口的工作方式、波特率、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参数。
3. 编写串口发送程序:在单片机上编写程序,实现数据的串行发送。
4. 编写串口接收程序:在单片机上编写程序,实现数据的串行接收。
5. 使用串口调试助手进行测试:在电脑上打开串口调试助手,设置相应的通信参数,发送和接收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串口调试助手,成功实现了单片机与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
2. 分析:a. 在初始化单片机串口时,设置了正确的波特率、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参数,保证了数据的正确传输。
b. 在编写串口发送程序时,正确地实现了数据的串行发送。
c. 在编写串口接收程序时,正确地实现了数据的串行接收。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学会了使用串行通信进行数据传输;3. 熟悉了串行通信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
串行通讯实验报告
串行通讯实验报告串行通讯实验报告一、引言串行通讯是一种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中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
与并行通讯相比,串行通讯一次只传输一个比特位,但由于其简单性和可靠性,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串行通讯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实现,深入了解串行通讯的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目的1. 理解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2. 掌握串行通讯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实现方法;3. 学会使用串行通讯进行数据传输。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1. 一台计算机;2. 串行通讯设备:串行数据线、串行通讯接口等;3. 实验软件:串行通讯调试助手等。
四、实验步骤1. 连接串行通讯设备:将串行数据线连接到计算机的串行通讯接口上;2. 打开串行通讯调试助手软件,并设置串行通讯的参数,如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3. 编写发送数据的程序:使用编程语言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通过串行通讯接口发送数据;4. 编写接收数据的程序:编写另一个程序,通过串行通讯接口接收并处理发送的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成功实现了串行通讯的数据传输。
通过串行通讯调试助手软件,可以观察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情况,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
实验中,我们还尝试了不同的波特率和数据位设置,发现较高的波特率和较多的数据位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精度。
六、实验总结串行通讯作为一种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串行通讯的原理和应用,掌握了串行通讯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实现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串行通讯具有简单可靠的特点,可以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波特率和数据位设置,以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
七、参考文献[1] 陈晓宏. 串行通讯原理与应用[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2] 张伟.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8.八、致谢感谢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对本次实验的支持和帮助。
实验过程中,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实验任务。
串行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串行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异步串行通信原理2.掌握MSP430异步串行通信模块及其编程方法二、必做实验任务1.了解MSP430G2553实验板USB转串口的通信功能,掌握串口助手的使用拆下单片机的功能拓展板,将主板上的eZ430-FET板载仿真器的BRXD,BTXD收发信号端口连接,通过串口调试助手即可实现串口的自发自收功能。
接线如下图:思考:异步串行通信接口的收/发双方是怎样建立起通信的?答:异步串行通信的收发双方进行通信,在硬件与软件方面都有要求。
①在硬件方面需要两条线,分别从一方的发送端口到另一方的接收端口,从而实现“异步”;②需要一个通信协议,确保通信正确;③在这个实验中由于是自发自收,因此收发两方均为PC机,所以两条线其实是同一条线,而且由于是自发自收所以信号格式也是统一的,因此可以实现自发自收功能。
2.查询方式控制单片机通过板载USB转串口与PC机实现串行通信本实验通过编程实现单片机和PC机之间的通信,信号格式为波特率9600bps,无校验,8位数据,先低后高,1个停止位,字符串以@结尾,单片机将接收到的字符保存在RAM中,收到@字符之后再将所储存的字符发给PC机。
连线方式如下图:实验程序如下:#include "io430.h"unsigned char string[];int main( void ){// Stop watchdog timer to prevent time out reset WDTCTL = WDTPW + WDTHOLD;void USCIA0_int(){UCA0CTL1|=UCSWRST; //swrst=1;//置P1.1、P1.2为USCI_A0的收发引脚P1SEL|=BIT1+BIT2;P1SEL2|=BIT1+BIT2;//时钟SMCLK选择为1.0MHzif (CALBC1_1MHz!=0xff){BCSCTL1=CALBC1_1MHZ;DCOCTL=CALDCO_1MHZ;}//设置控制寄存器UCA0CTL1|=UCSSEL_2+UCRXEIE;//设置波特率寄存器,采用低频波特率方式UCA0BR1=0;UCA0BR0=104;UCA0MCTL=UCBRS_1;UCA0CTL1&=~UCSWRST; //swrst=0 }While(1){unsigned int j;for (j=0;string[j]!='@';j++){while((IFG2&UCA0RXIFG)==0);string[j]=UCA0RXBUF;}unsigned i=j;for (j=0;j!=i+1;j++){while((IFG2&UCA0TXIFG)==0);UCA0TXBUF=string[j];}思考:如果在两个单片机之间进行串行通信,如何设计连线和编程?答:a.编程:其中一个单片机可以继续采用本实验中所用的程序,另一个单片机则编程输出一串以@结尾的字符,之后进入接收状态,初始化及寄存器的设置部分的程序不变;b.连线:将一个单片机的P1.1、P1.2接口分别与另一个的P1.2、P1.1接口连接,控制两个单片机同时运行程序即可完成两个单片机之间的通信。
串行口通讯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串行口通讯的基本原理和通信方式;2. 掌握串行口通讯的硬件连接方法和软件编程技巧;3. 实现单片机与PC之间的串行通讯,并验证通讯效果。
二、实验设备1. 单片机最小系统教学实验模块;2. PC机;3. 串口线;4. 仿真软件(如Proteus);5. 编译器(如Keil uVision)。
三、实验原理1. 串行口通讯的基本原理:串行口通讯是指数据在两个设备之间按照位串行地传输,即一次只传输一位数据。
与并行通讯相比,串行通讯具有传输距离远、成本低等优点。
2. 串行口通讯的通信方式:串行口通讯主要有两种通信方式,即异步通信和同步通信。
(1)异步通信:异步通信是串行口通讯的一种常见方式,它不需要同步信号,通过起始位和停止位来标识数据的开始和结束。
每个字符之间可以有任意长的时间间隔。
(2)同步通信:同步通信需要发送同步信号,以保证接收方和发送方的时钟同步。
同步通信可以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3. 串行口通讯的硬件连接:本实验采用串行口标准接口RS-232,通过串口线连接单片机和PC机。
在连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单片机的TXD(发送数据)连接到PC机的RXD(接收数据);(2)单片机的RXD(接收数据)连接到PC机的TXD(发送数据);(3)单片机的RTS(请求发送)连接到PC机的CTS(清除发送);(4)单片机的CTS(清除发送)连接到PC机的RTS(请求发送)。
四、实验内容1. 硬件连接:按照实验原理,将单片机和PC机通过串口线连接。
2. 软件编程:(1)编写单片机程序:在Keil uVision中编写单片机程序,实现串行口通讯功能。
程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① 初始化串行口:设置波特率、通信方式等参数;② 发送数据:通过串行口发送数据到PC机;③ 接收数据:通过串行口接收PC机发送的数据;④ 主循环:不断检测串行口状态,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2)编写PC机程序:在PC机上编写程序,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
通讯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通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掌握串行通信、并行通信、网络通信等基本通信方式,并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设备进行实验。
二、实验原理通讯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信息的传输和处理。
根据传输介质的不同,通讯技术可以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大类。
有线通信包括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无线通信包括无线电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等。
1. 串行通信:串行通信是指将数据一位一位地顺序传输,每次只传输一位。
串行通信的优点是传输距离远、成本低,但传输速率较慢。
2. 并行通信:并行通信是指将数据同时传输,每个数据位由单独的传输线传输。
并行通信的优点是传输速率高,但传输距离短、成本高。
3. 网络通信:网络通信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网络通信具有传输距离远、传输速率高、可靠性好等特点。
三、实验内容1. 串行通信实验(1)硬件连接:使用串行通信模块(如MAX232)连接PC机和单片机。
(2)软件编程:编写单片机程序,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3)实验步骤:① 初始化串行通信模块,设置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参数。
② 编写发送和接收程序,实现数据的传输。
③ 在PC机上使用串口调试助手接收数据,验证通信是否成功。
2. 并行通信实验(1)硬件连接:使用并行通信模块(如74HC595)连接PC机和单片机。
(2)软件编程:编写单片机程序,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3)实验步骤:① 初始化并行通信模块,设置数据位、控制位等参数。
② 编写发送和接收程序,实现数据的传输。
③ 在PC机上使用串口调试助手接收数据,验证通信是否成功。
3. 网络通信实验(1)硬件连接:使用网络通信模块(如ESP8266)连接PC机和路由器。
(2)软件编程:编写PC机程序,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3)实验步骤:① 连接路由器,配置网络参数。
② 编写PC机程序,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③ 在PC机上使用网络浏览器访问服务器,验证通信是否成功。
串行通信的实验报告
串行通信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际搭建串行通信系统,掌握串行通信的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设备1. 一台个人电脑2. 两台串行通信设备3. USB转串口线三、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将数据按位顺序传输,相对于并行通信来说,节省了传输线的数量。
串行通信一般采用帧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两台串行通信设备通过串口进行数据传输。
四、实验步骤1. 将一台串行通信设备连接到个人电脑的USB转串口线上,使用USB接口将其连接到个人电脑的USB接口上。
2. 打开串行通信设备的电源,并将其与个人电脑连接好。
3. 在个人电脑上打开串行通信软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参数,并建立通信连接。
4. 在串行通信软件中,输入要发送的数据,并点击发送按钮。
5. 在另一台串行通信设备上观察接收到的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建立了串行通信系统,并进行了数据传输。
在发送端输入的数据在接收端得到了正确的接收,表明串行通信系统正常工作。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串行通信较并行通信更经济和节省资源,因为它只需一根传输线,而并行通信需要多根。
2. 串行通信的传输速率相对较慢,但可以通过改变波特率提高传输速度。
3. 串行通信的稳定性较强,不容易出现数据冲突和传输错误。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搭建串行通信系统实际操作了一次串行通信。
实验结果表明串行通信系统正常工作,实验目的得到了满足。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例如串行通信的传输速率较慢,不适合传输大量数据;同时,串行通信的配置稍显复杂,需要设置多个参数。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使我们对串行通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我们在日后的相关研究和应用中更好地应用和掌握串行通信技术。
串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串行通信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接口。
2. 掌握串行通信的编程方法和数据传输过程。
3. 验证串行通信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实验器材:1. PC机一台2. 串口通信模块(如USB转串口模块)3. 短路板4. 连接线若干5. 相关软件(如串口调试助手)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指数据在一条线路上按位进行传输的通信方式。
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具有线路简单、传输速率较低等特点。
在串行通信中,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位一位地传输,每个数据位占用一个固定的位时间。
串行通信通常采用以下接口:RS-232、RS-485、RS-422等。
本实验采用USB转串口模块实现串行通信。
实验步骤:1. 将USB转串口模块插入PC机USB接口。
2. 在PC机上安装驱动程序,确保模块正常工作。
3. 使用短路板将USB转串口模块与PC机的串口连接。
4. 打开串口调试助手,设置串口参数: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校验位等。
5. 编写串行通信程序,实现数据发送和接收。
6. 运行程序,观察串口调试助手中的数据传输情况。
实验内容:1. 发送数据(1)编写发送数据函数,实现数据的串行发送。
(2)在PC机上发送一段文本数据,观察串口调试助手中的接收情况。
2. 接收数据(1)编写接收数据函数,实现数据的串行接收。
(2)在PC机上发送一段文本数据,观察串口调试助手中的接收情况。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送数据实验结果:在串口调试助手中成功接收到了发送的文本数据,证明发送数据功能正常。
2. 接收数据实验结果:在串口调试助手中成功接收到了发送的文本数据,证明接收数据功能正常。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编程方法,验证了串行通信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以下问题:1. 串口参数设置不正确导致数据无法正常传输。
2. 编程时,数据发送和接收函数编写不正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以下改进:1. 仔细阅读相关资料,正确设置串口参数。
串行通信实验报告
串行通信实验报告串行通信实验报告一、引言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串行通信作为一种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串行通信的原理和过程,并掌握串行通信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目的1. 掌握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学会使用串行通信进行数据传输;3. 理解串行通信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1. 串行通信设备:串行通信线、串行通信接口等;2. 个人电脑或终端设备;3. 实验软件或编程语言。
四、实验步骤1. 连接串行通信设备:将串行通信线连接到电脑或终端设备的串行通信接口上;2. 配置串行通信参数:根据实验需求,设置串行通信的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等参数;3. 编写发送程序:使用实验软件或编程语言编写发送程序,将待发送的数据转换为串行通信格式;4. 编写接收程序:同样使用实验软件或编程语言编写接收程序,接收并解析串行通信传输的数据;5. 运行程序:分别运行发送程序和接收程序,观察数据传输的过程和结果;6.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对串行通信的性能和应用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实现了串行通信的数据传输。
在不同的串行通信参数设置下,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的传输速率和数据可靠性。
较高的波特率可以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但也增加了传输错误的可能性。
而校验位的设置可以用于检测和纠正传输中的错误,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串行通信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计算机网络中,串行通信被用于连接不同的网络设备,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串行通信被用于控制和监测各种设备,实现远程操作和数据采集。
此外,串行通信还被应用于智能家居、物联网等领域,为各种设备之间的互联提供了便利。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串行通信的原理和过程,掌握了串行通信的基本操作方法。
我们了解到串行通信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并认识到了不同参数设置对串行通信性能的影响。
串行应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式。
2. 掌握串行通信接口的硬件连接和软件编程。
3. 实现两个设备之间的串行通信,验证通信的可靠性。
二、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指数据在一条线上按位顺序传输,每传输一位数据后,再传输下一位数据。
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具有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成本较低等优点。
常用的串行通信方式有RS-232、RS-485等。
三、实验设备1. 电脑一台2. 串口通信模块(如:USB转串口模块)3. 串行通信线(如:串行线、USB线)4. 实验板(如:Arduino板)5. 相关软件(如:串口调试助手)四、实验步骤1. 硬件连接(1)将USB转串口模块连接到电脑,确保模块上的指示灯亮起,表示已正常连接。
(2)将串行通信线的一端连接到USB转串口模块的TXD、RXD、GND引脚,另一端连接到实验板的RXD、TXD、GND引脚。
2. 软件设置(1)打开串口调试助手,设置串行通信参数:- 波特率:9600- 数据位:8- 停止位:1- 校验位:无(2)将实验板上的串行通信模块(如Arduino板)连接到电脑,打开实验板上的电源。
3. 编写程序(1)编写实验板的程序,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以下为Arduino板示例程序:```cpp#include <SoftwareSerial.h>SoftwareSerial mySerial(10, 11); // RX, TXvoid setup() {Serial.begin(9600);mySerial.begin(9600);}void loop() {if (mySerial.available()) {char received = mySerial.read();Serial.print("Received: ");Serial.println(received);}if (Serial.available()) {char sent = Serial.read();mySerial.print("Sent: ");mySerial.println(sent);}}```(2)将程序上传到实验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串行通信技术实验报告姓名学号实验班号实验机位号50一、实验目的1.了解异步串行通信原理2.掌握MSP430异步串行通信模块及其编程方法二、必做实验任务1.了解MSP430G2553实验板USB转串口的通信功能,掌握串口助手的使用拆下单片机的功能拓展板,将主板上的eZ430-FET板载仿真器的BRXD,BTXD收发信号端口连接,通过串口调试助手即可实现串口的自发自收功能。
接线如下图:思考:异步串行通信接口的收/发双方是怎样建立起通信的?答:异步串行通信的收发双方进行通信,在硬件与软件方面都有要求。
①在硬件方面需要两条线,分别从一方的发送端口到另一方的接收端口,从而实现“异步”;②需要一个通信协议,确保通信正确;③在这个实验中由于是自发自收,因此收发两方均为PC机,所以两条线其实是同一条线,而且由于是自发自收所以信号格式也是统一的,因此可以实现自发自收功能。
2.查询方式控制单片机通过板载USB转串口与PC机实现串行通信本实验通过编程实现单片机和PC机之间的通信,信号格式为波特率9600bps,无校验,8位数据,先低后高,1个停止位,字符串以@结尾,单片机将接收到的字符保存在RAM中,收到@字符之后再将所储存的字符发给PC机。
连线方式如下图:实验程序如下:#include "io430.h"unsigned char string[];int main( void ){// Stop watchdog timer to prevent time out resetWDTCTL = WDTPW + WDTHOLD;void USCIA0_int(){UCA0CTL1|=UCSWRST; //swrst=1;//置P1.1、P1.2为USCI_A0的收发引脚P1SEL|=BIT1+BIT2;P1SEL2|=BIT1+BIT2;//时钟SMCLK选择为1.0MHzif (CALBC1_1MHz!=0xff){BCSCTL1=CALBC1_1MHZ;DCOCTL=CALDCO_1MHZ;}//设置控制寄存器UCA0CTL1|=UCSSEL_2+UCRXEIE;//设置波特率寄存器,采用低频波特率方式UCA0BR1=0;UCA0BR0=104;UCA0MCTL=UCBRS_1;UCA0CTL1&=~UCSWRST; //swrst=0}While(1){unsigned int j;for (j=0;string[j]!='@';j++){while((IFG2&UCA0RXIFG)==0);string[j]=UCA0RXBUF;}unsigned i=j;for (j=0;j!=i+1;j++){while((IFG2&UCA0TXIFG)==0);UCA0TXBUF=string[j];}}}思考:如果在两个单片机之间进行串行通信,如何设计连线和编程?答:a.编程:其中一个单片机可以继续采用本实验中所用的程序,另一个单片机则编程输出一串以@结尾的字符,之后进入接收状态,初始化及寄存器的设置部分的程序不变;b.连线:将一个单片机的P1.1、P1.2接口分别与另一个的P1.2、P1.1接口连接,控制两个单片机同时运行程序即可完成两个单片机之间的通信。
3.利用PC机RS232通信接口与单片机完成串行通信编程采用下面数据格式,完成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字符串传送。
1)波特率9600bps,奇校验,8位数据,先低后高,1个停止位;本实验需要用到MSP430F149,进行PC机与单片机之间的电平信号转换。
连线如下图:实验程序如下:#include "io430.h"unsigned char string[];int main( void ){// Stop watchdog timer to prevent time out resetWDTCTL = WDTPW + WDTHOLD;void USCIA0_int(){UCA0CTL1|=UCSWRST; //swrst=1;//置P1.1、P1.2为USCI_A0的收发引脚P1SEL|=BIT1+BIT2;P1SEL2|=BIT1+BIT2;//时钟SMCLK选择为1.0MHzif (CALBC1_1MHz!=0xff){BCSCTL1=CALBC1_1MHZ;DCOCTL=CALDCO_1MHZ;}//设置时钟源采用SMCLK,1MHz,波特率设置为9600,奇校验UCA0CTL0|=UCPEN;UCA0CTL1|=UCSSEL_2+UCRXEIE;//设置波特率寄存器,采用低频波特率方式UCA0BR1=0;UCA0BR0=104;UCA0MCTL=UCBRS_1;UCA0CTL1&=~UCSWRST; //swrst=0}While(1){unsigned int j;for (j=0;string[j]!='@';j++){while((IFG2&UCA0RXIFG)==0);string[j]=UCA0RXBUF;}unsigned i=j;for (j=0;j!=i+1;j++){while((IFG2&UCA0TXIFG)==0);UCA0TXBUF=string[j];}}}思考:设计单片机与PC机进行串行通信时,硬件设计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答:①正确的连线;②统一的通信协议;③统一的逻辑电平;④选取合适的信号输出方式,如USB、串口、并口等三、已完成的选做实验任务2.查询方式控制单片机通过板载USB转串口与PC机实现串行通信2)(选做) 串口时钟选用外部晶振32.768KHz本实验与1)的实验的差别有两点:①波特率发生器的时钟源选择外部晶振,接线上应注意接入外部晶振②波特率的设置应随着时钟源的改变而改变,计算过程为:时钟频率和需要的波特率的比值是32768/9600=3.413,采用低频波特率方式,置UCOS16=0,所以设UCA0BR1=0,UCA0BR0=3,0.41*8≈3,所以设UCBRS=3。
程序如下:#include "io430.h"unsigned char string[];int main( void ){// Stop watchdog timer to prevent time out resetWDTCTL = WDTPW + WDTHOLD;void USCIA0_int(){UCA0CTL1|=UCSWRST; //swrst=1;//置P1.1、P1.2为USCI_A0的收发引脚P1SEL|=BIT1+BIT2;P1SEL2|=BIT1+BIT2;//设置时钟源采用外部晶振,32768Hz,波特率设置为9600,无校验UCA0CTL1|=UCSSEL_1+UCRXEIE;//设置波特率寄存器,采用低频波特率方式UCA0BR1=0;UCA0BR0=3;UCA0MCTL=UCBRS_3;UCA0CTL1&=~UCSWRST; //swrst=0}While(1){unsigned int j;for (j=0;string[j]!='@';j++){while((IFG2&UCA0RXIFG)==0);string[j]=UCA0RXBUF;}unsigned i=j;for (j=0;j!=i+1;j++){while((IFG2&UCA0TXIFG)==0);UCA0TXBUF=string[j];}}}3. 利用PC机RS232通信接口与单片机完成串行通信2)(选做) 波特率115200bps,偶校验,8位数据,先低后高,2个停止位。
本实验与1)中实验的差别主要在时钟源以及寄存器设置上:①选用时钟SMCLK;②相应的波特率设置随之改变,计算过程:时钟频率和需要的波特率的比值是12000000/115200=104.17,采用过采样波特率方式,置UCOS16=1,因为104.17/16=6.51所以设UCA0BR1=0,UCA0BR0=6,0.51*16≈8,所以设UCBRF=8。
③USCI_A0串口寄存器中,设置偶校验,2个停止位程序如下:#include "io430.h"unsigned char string[];int main( void ){// Stop watchdog timer to prevent time out resetWDTCTL = WDTPW + WDTHOLD;void USCIA0_int(){UCA0CTL1|=UCSWRST; //swrst=1;//置P1.1、P1.2为USCI_A0的收发引脚P1SEL|=BIT1+BIT2;P1SEL2|=BIT1+BIT2;//时钟SMCLK选择为12.0MHzif (CALBC1_12MHz!=0xff){BCSCTL1=CALBC1_12MHZ;DCOCTL=CALDCO_12MHZ;}//设置时钟源采用SMCLK,12MHz,波特率设置为115200,偶校验,2个停止位UCA0CTL0|=UCPEN+UCPAR+UCSPB;UCA0CTL1|=UCSSEL_2+UCRXEIE;//设置波特率寄存器,采用过采样波特率方式UCA0BR1=0;UCA0BR0=6;UCA0MCTL=UCBRF_8+UCBRS_0+UCOS16;UCA0CTL1&=~UCSWRST; //swrst=0}While(1){unsigned int j;for (j=0;string[j]!='@';j++){while((IFG2&UCA0RXIFG)==0);string[j]=UCA0RXBUF;}unsigned i=j;for (j=0;j!=i+1;j++){while((IFG2&UCA0TXIFG)==0);UCA0TXBUF=string[j];}}}4. (选做)中断方式控制串行通信的收发编程:采用中断方式接收和发送完成任务2的内容。
1)串口时钟选用SMCLK=1.0MHz2)(选做) 串口时钟选用外部晶振32.768KHz答:与实验2相比,本实验的不同在于:①采用中断方式;②寄存器相关设置不同;1)程序如下:#include "io430.h"#include "in430.h"void USCIA0_init( );void Clock_int();unsigned char string[];unsigned int j,i;int main( void ){ WDTCTL = WDTPW + WDTHOLD;Clock_int(); //时钟初始化USCIA0_init( ); //串口初始化IE2 |=UCA0RXIE; //开串口接收中断允许_EINT(); //开总中断while(1);}#pragma vector=USCIAB0RX_VECTOR__interrupt void UCA0RX_isr( ){ string[j]=UCA0RXBUF; //将接收到的数据存至存储器j++;if (string[j]=='@'){IE2 &= ~UCA0RXIE; //关闭串口0接收中断允许IE2|=UCA0TXIE;i=j;}}#pragma vector=USCIAB0TX_VECTOR__interrupt void UCA0TX_isr(){ UCA0TXBUF=string[j];//将接收到的数据存至存储器j++;if (j==i)IE2&= ~UCA0TXIE; //关闭串口发送中断允许}void USCIA0_init( ) {UCA0CTL1 |= UCSWRST; //swrst=1//置P1.1P1.2为USCI_A0的收/发引脚P1SEL |= BIT1+BIT2;P1SEL2 |= BIT1+BIT2;//时钟选择SMCLK, 不论数据对均收UCA0CTL1|= UCSSEL_2+UCRXEIE ;//设置波特率寄存器UCA0BR1=0;UCA0BR0=104;UCA0MCTL=UCBRS_1;UCA0CTL1 &=~UCSWRST ; //swrst=0}void Clock_int(){BCSCTL1=CALBC1_1MHZ;DCOCTL=CALDCO_1MHZ;}2)程序如下:#include "io430.h"#include "in430.h"void USCIA0_init( );unsigned char string[];unsigned int j,i;int main( void ){ WDTCTL = WDTPW + WDTHOLD;USCIA0_init( ); //串口初始化IE2 |=UCA0RXIE; //开串口接收中断允许_EINT(); //开总中断while(1);}#pragma vector=USCIAB0RX_VECTOR__interrupt void UCA0RX_isr( ){ string[j]=UCA0RXBUF; //将接收到的数据存至存储器j++;if (string[j]=='@'){IE2 &= ~UCA0RXIE; //关闭串口0接收中断允许IE2|=UCA0TXIE;i=j;}}#pragma vector=USCIAB0TX_VECTOR__interrupt void UCA0TX_isr(){ UCA0TXBUF=string[j];//将接收到的数据存至存储器j++;if (j==i) IE2&= ~UCA0TXIE; //关闭串口发送中断允许}void USCIA0_init( ) {UCA0CTL1|=UCSWRST; //swrst=1;//置P1.1、P1.2为USCI_A0的收发引脚P1SEL|=BIT1+BIT2;P1SEL2|=BIT1+BIT2;//设置时钟源采用外部晶振,32768Hz,波特率设置为9600,无校验UCA0CTL1|=UCSSEL_1+UCRXEIE;//设置波特率寄存器,采用低频波特率方式UCA0BR1=0;UCA0BR0=3;UCA0MCTL=UCBRS_3;UCA0CTL1&=~UCSWRST; //swrst=0}2-1#include "io430.h"unsigned char string[];int main( void ){// Stop watchdog timer to prevent time out resetWDTCTL = WDTPW + WDTHOLD;UCA0CTL1|=UCSWRST; //swrst=1;//置P1.1、P1.2为USCI_A0的收发引脚P1SEL|=BIT1+BIT2;P1SEL2|=BIT1+BIT2;//时钟SMCLK选择为1.0MHzBCSCTL1=CALBC1_1MHZ;DCOCTL=CALDCO_1MHZ;//设置控制寄存器UCA0CTL1|=UCSSEL_2+UCRXEIE;//设置波特率寄存器,采用低频波特率方式UCA0BR1=0;UCA0BR0=104;UCA0MCTL=UCBRS_1;UCA0CTL1&=~UCSWRST; //swrst=0while(1){unsigned int j;for (j=0;string[j]!='@';j++){while((IFG2&UCA0RXIFG)==0);string[j]=UCA0RXBUF;}unsigned i=j;for (j=0;j!=i+1;j++){while((IFG2&UCA0TXIFG)==0);UCA0TXBUF=string[j];}}}2-2#include "io430.h"unsigned char string[];int main( void ){// Stop watchdog timer to prevent time out resetWDTCTL = WDTPW + WDTHOLD;//USCI_A0初始化UCA0CTL1|=UCSWRST; //swrst=1;//置P1.1、P1.2为USCI_A0的收发引脚P1SEL|=BIT1+BIT2;P1SEL2|=BIT1+BIT2;//设置时钟源采用外部晶振,32768Hz,波特率设置为9600,无校验UCA0CTL1|=UCSSEL_1+UCRXEIE;//设置波特率寄存器,采用低频波特率方式UCA0BR1=0;UCA0BR0=3;UCA0MCTL=UCBRS_3;UCA0CTL1&=~UCSWRST; //swrst=0//初始化结束while(1){unsigned int j;for (j=0;string[j]!='@';j++){while((IFG2&UCA0RXIFG)==0);string[j]=UCA0RXBUF;}unsigned i=j;for (j=0;j!=i+1;j++){while((IFG2&UCA0TXIFG)==0);UCA0TXBUF=string[j];}};}3-1#include "io430.h"unsigned char string[];int main( void ){// Stop watchdog timer to prevent time out resetWDTCTL = WDTPW + WDTHOLD;UCA0CTL1|=UCSWRST; //swrst=1;//置P1.1、P1.2为USCI_A0的收发引脚P1SEL|=BIT1+BIT2;P1SEL2|=BIT1+BIT2;//时钟SMCLK选择为1.0MHzBCSCTL1=CALBC1_1MHZ;DCOCTL=CALDCO_1MHZ;//设置时钟源采用SMCLK,1MHz,波特率设置为9600,奇校验UCA0CTL0|=UCPEN;UCA0CTL1|=UCSSEL_2+UCRXEIE;//设置波特率寄存器,采用低频波特率方式UCA0BR1=0;UCA0BR0=104;UCA0MCTL=UCBRS_1;UCA0CTL1&=~UCSWRST; //swrst=0while(1){unsigned int j;for (j=0;string[j]!='@';j++){while((IFG2&UCA0RXIFG)==0);string[j]=UCA0RXBUF;}unsigned i=j;for (j=0;j!=i+1;j++){while((IFG2&UCA0TXIFG)==0);UCA0TXBUF=string[j];}};}3-2#include "io430.h"unsigned char string[];int main( void ){// Stop watchdog timer to prevent time out resetWDTCTL = WDTPW + WDTHOLD;UCA0CTL1|=UCSWRST; //swrst=1;//置P1.1、P1.2为USCI_A0的收发引脚P1SEL|=BIT1+BIT2;P1SEL2|=BIT1+BIT2;//时钟SMCLK选择为12.0MHzBCSCTL1=CALBC1_12MHZ;DCOCTL=CALDCO_12MHZ;//设置时钟源采用SMCLK,12MHz,波特率设置为115200,偶校验,2个停止位UCA0CTL0|=UCPEN+UCPAR+UCSPB;UCA0CTL1|=UCSSEL_2+UCRXEIE;//设置波特率寄存器,采用过采样波特率方式UCA0BR1=0;UCA0BR0=6;UCA0MCTL=UCBRF_8+UCBRS_0+UCOS16;UCA0CTL1&=~UCSWRST; //swrst=0while(1){unsigned int j;for (j=0;string[j]!='@';j++){while((IFG2&UCA0RXIFG)==0);string[j]=UCA0RXBUF;}unsigned i=j;for (j=0;j!=i+1;j++){while((IFG2&UCA0TXIFG)==0);UCA0TXBUF=string[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