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燃料循环系统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程序GETAC-2.0开发
核燃料循环完
730
750
750
750
750
712
769
750
827
1500
1500
Malawi
0
0
0
0
0
0
0
104
670
846
1101
Ukraine^
800
800
800
800
800
846
800
840
850
890
960
South Africa
824
758
755
674
534
539
655
563
583
582
81
118
236
8850
推测储量:25Mt
405
590
1180
44250
包括海水中的铀:25Gt
40500
59000
11800
442500
1t天然铀的产能值(MWd/t)
5500*
8000 *
16000 *
600000
折算为标准煤吨数
16225
23600
47200
1770000
按能值折算为标准煤单位:Gt标准煤
我国的铀资源
广东
湖南
江西
云南
广西
浙江
新疆
河北
陕西
我国铀矿分布图
将采冶得到的铀浓缩物中的铀转换为六氟化物(UF6)的物理/化学过程 UF6转化主要厂商:加拿大Cameco, 法国Areva, 美国ConverDyn, 俄罗斯Rosatom, 中国CNNC。年产量5.7万吨UF6 。 六氟化铀 (天然U-235丰度0.711%) 采用天然铀的反应堆则将铀浓缩物转化为UO2。主要厂商是Cameco及为本国提供需要的阿根廷、罗马尼亚、印度和中国的工厂。
核燃料循环后端
.
7
乏燃料:大部分238U(95%), 235U(小于0.83%), 一定数量Pu(1%),裂变产物(约3%)
后处理的目的:提高资源利用——回收乏燃料中 的铀、钚进行再循环(MOX) 改进废物管理——减少废物体积,实施先 进燃料循环(P/T)
.
8
MOX燃料(Mixed Oxide Fuel)钚铀氧化物混 合燃料的简写,是由二氧化铀(UO2)和二氧 化钚(PuO2)构成的氧化铀钚燃料。
(1) 方式:公路、铁路、海上 (2) 容器:应考虑防止临界、传热、屏蔽和机械强度
铅容器、钢容器、贫铀容器和铸铁容器
.
22
未来后处理厂的改进
世界后处理工业已经有超过30年的运行经验
通过经验的积累、持续的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和工程上的努力,工厂性能得到不断改进 —— 环境影响和工作人员辐照持续减少 —— 工艺改进使处理能力增加 —— 工厂可操作性的改进,启动运行所需时间缩短(法 国UP2-400用10年,UP3用5年,UP2-800仅用1年), 开工率提高
干法后处理尚未实现商业运行
.
11
乏燃料后处理具有放射性强,毒性大,有发生临界事故 的危险等特点,因而必须采取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后处 理工艺可分下列几个步骤: (1)冷却与首端处理:冷却将乏燃料组件解体,脱除元件 包壳,溶解燃料芯块等。 (2)化学分离:即净化与去污过程,将裂变产物从U-Pu中 清除出去,然后用溶剂萃取法将铀-钚分离并分别以硝酸铀酰 和硝酸钚溶液形式提取出来。 (3)通过化学转化还原出铀和钚。 (4)通过净化分别制成金属铀(或二氧化铀)及钚(或二 氧化钚)。
后端包括对反应堆辐照以后的乏燃料元件进行铀钚分 离的后处理以及对放射性废物处理、贮存和处置。
CANDU堆核电厂全厂断电始发严重事故进程研究
CANDU堆核电厂全厂断电始发严重事故进程研究佟立丽;曹学武;袁凯;黄高峰【摘要】采用一体化分析程序建立了适用于CANDU堆核电厂的严重事故分析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热传输系统、慢化剂系统、端屏蔽系统、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系统等.针对全厂断电始发的严重事故进行了相应的热工水力现象分析,得知慢化剂系统和端屏蔽系统内的大量水使事故进程大幅推迟.同时,对重要时间进程与ISAAC2 0程序结果进行了初步比对,两者的结果基本吻合.分析结果可为开展重水堆严重事故现象及缓解措施研究提供技术参考.【期刊名称】《原子能科学技术》【年(卷),期】2010(044)011【总页数】5页(P1361-1365)【关键词】CANDU堆;严重事故;全厂断电;事故进程【作者】佟立丽;曹学武;袁凯;黄高峰【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L364.4对于堆芯未损坏或严重损坏的反应堆事故进程以及可能的堆芯解体与反应堆设计特点密切相关。
对于重水堆而言,其设计提供了非能动热阱的能力,在很多事故序列下,可为事故进展提供重要的延迟时间。
另一个对事故进程有较大影响的是重水堆压力管式的堆芯设计,燃料升温一旦发生,可能先导致众多压力管中的1个破裂,致使主系统卸压并向慢化剂喷放,避免像压水堆那样可能先导致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失效而产生高压熔喷事故。
重水堆的固有特性虽然提供了较大的事故安全裕度,但一旦发生多重故障,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重水堆堆芯的严重损坏,并引起严重的后果。
CANDU堆核电厂严重事故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是与国际上同时开始的,即始于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后。
加拿大在CANDU6严重事故研究方面开展了一些堆芯熔化相关的机理研究,并开发了相应的机理性分析程序。
核燃料循环
核燃料进入反应堆前的制备和在反应堆中燃烧后的处理的整个过程。
这个名称反映了核燃料在反应堆中只能烧到一定程度就必须卸出并换上新燃料这个特点。
乏燃料(即烧过的燃料)中的铀和钚可以分离出来并返回反应堆,作为燃料循环使用,形成核燃料的循环。
核燃料循环(nuclear fuel cycle),为核动力反应堆供应燃料和其后的所有处理和处置过程的各个阶段。
它包括铀的采矿,加工提纯,化学转化,同位素浓缩,燃料元件制造,元件在反应堆中使用,核燃料后处理,废物处理和处置等。
核燃料循环有3种主要型式:①一次通过。
使用过的燃料元件不进行后处理,而直接作为废物加以处置。
②热中子堆中再循环。
使用过的燃料元件经后处理回收其中未用完的铀和新产生的钚,返回重新制造元件,循环使用。
③快中子增殖堆中再循环。
快中子增殖堆燃料由钚和贫化铀构成。
使用过后,经后处理回收其中铀和钚,返回循环使用。
在这种反应堆中由铀238吸收中子生成的钚比由于裂变而消耗掉的钚还要多,因此可以实现核燃料(钚)的增殖。
另一种不常用的核燃料是钍,它来自自然界的钍矿。
钍232在反应堆中吸收中子后可转化为另外一种核燃料铀233。
因此,由铀233和钍结合使用也构成核燃料循环。
核燃料循环以反应堆为中心,划分为堆前部分(前段)和堆后部分(后段)。
前段指核燃料在入堆前的制备,包括铀矿的开采、铀矿石的加工精制(即前处理)、铀的转化、铀的浓缩和燃料元件制造等过程。
后段指从反应堆卸出的乏燃料的处理,包括乏燃料的中间储存,乏燃料中铀、钚和裂变产物的分离(即核燃料后处理),以及放射性废物处理和放射性废物最终处置等过程。
如果将后处理回收的核燃料在热中子堆(热堆)或在快中子堆(快堆)中循环,称为"闭式燃料”循环。
如果乏燃料不进行后处理而直接处置,则称为“一次通过”循环。
前段核燃料在反应堆中使用之前的工业过程称为核燃料循环前段核燃料循环从开采铀资源开始。
开采出来的铀矿石经过精选,送到前处理厂制成八氧化三铀。
0901115-黎哲升-蒙卡燃耗计算方法及程序的基准题检验
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字) :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本人声明:该学位论文是本人指导学生完成的研究成果,已经审阅过 论文的全部内容,并能够保证题目、关键词、摘要部分中英文内容的一致 性和准确性。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蒙卡燃耗计算方法及程序的基准题检验
黎哲升
Validation of the Monte Carlo Criticality-Burnup Calculation Method and Code
radionuclidemcburn东华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一enhs反应堆的模型一enhs反应堆的简要介绍二enhs反应堆的模型三enhs反应堆的特点二蒙特卡洛方法以及mcburn软件程序的介绍五mcburn的工作原理六mcburn的安装七mcburn的运行设计八mcburn的优点三mcburn软件对enhs反应堆进行建模计算一enhs反应堆的计算方法二enhs反应堆的建模初步三enhs反应堆的模拟计算东华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在人类未来的能源发展进程中关于能源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气候问题能源的可利用性空气的质量问题以及安全问题等等得到了人类的普遍重视与深思
Li, Zhe sheng
2013 年 6 月 14 日
东华理工大学 2013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摘
要
摘
要
在可以无限循环的封装的核热源(ENHS)堆芯中,保持燃耗反应性几乎不变的情况 下,改变螺距比率与初始燃料的成分时,进行研究。在要求 keff 达到稳定独立以及功率为 恒定的基础上,比较 P/D 为 1.34,初始燃料为从 50GWd/t 的轻水堆冷却 10 年的排出的乏 燃料和 P/D 为 1.44, 初始燃料为 50GWd/t 的轻水堆冷却 20 年的排出的乏燃料两种情况下, keff 随时间的变化、 燃耗深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其燃耗区内核素种类以及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 化。运用主要的 Monte-Carlo 方法输运程序 MCNP 和通用的可模拟核燃料循环和计算核素 成分等点燃耗程序 ORIGEN,以及 MCNP 与 ORIGEN 的耦合程序 MCBurn 来对 ENHS 堆 芯进行建模,模拟计算。通过基准题算例计算,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程序的正确性。
《核动力厂、核燃料讯号设施、研究堆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3项国家核安全到则
核动力厂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pdf核燃料循环设施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pdf 研究堆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pdf附件1核安全导则HAD002/01-2019核动力厂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国家核安全局2019年11月29日批准发布国家核安全局目录1 引言 (1)1.1目的 (1)1.2范围 (1)2 应急预案及相关文件的制定 (1)2.1不同阶段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要求 (1)2.2应急预案的制定 (3)2.3应急预案执行程序 (3)2.4应急预案的协调 (4)3 应急组织 (4)3.1概述 (4)3.2应急组织的主要职责和基本组织结构 (4)3.3应急指挥部 (5)3.4应急行动组 (5)3.5与场外核应急组织的接口 (7)4 应急状态及应急行动水平 (7)4.1应急状态分级 (7)4.2应急行动水平 (8)5 应急计划区 (9)5.1确定应急计划区的原则 (9)5.2应急计划区的确定 (9)6 应急设施和应急设备 (10)6.1概述 (10)6.2主控制室 (10)6.3辅助控制室 (11)6.4应急控制中心 (11)6.5技术支持中心 (12)6.6运行支持中心 (12)6.8评价设施与设备 (13)6.9辐射监测设施与设备 (14)6.10辐射防护设施与设备 (15)6.11急救和医疗设施与设备 (15)6.12应急撤离路线和集合点 (15)6.13可居留性要求 (15)7 应急响应和防护措施 (16)7.1概述 (16)7.2干预原则和干预水平 (16)7.3应急状态下的响应行动 (17)7.4应急通知 (18)7.5应急监测 (18)7.6评价活动 (18)7.7运行控制与补救行动 (19)7.8应急防护措施 (19)7.9应急照射的控制 (20)7.10医学救护 (21)8 应急终止和恢复行动 (21)8.1应急状态的终止 (21)8.2恢复行动 (22)9 应急响应能力的保持 (22)9.1培训 (22)9.2演习 (23)9.3应急设施、设备的维护 (23)9.4应急预案的复审与修订 (23)10 记录和报告 (24)10.1记录 (24)10.2报告 (24)附录A 有关选址阶段应急工作的要求 (27)附录B 核动力厂营运单位场内核事故应急预案的格式和内容 (29)附录C 核动力厂营运单位场内核事故应急预案执行程序清单示例 (34)附录D 核动力厂应急组织结构框架举例 (35)附录E 初始条件和应急行动水平矩阵示例 (36)附录F 应急控制中心抗震及防洪要求 (37)1 引言1.1 目的核动力厂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均需严格按照核安全法规进行。
最小核临界事故源项分析
最小核临界事故源项分析刘锋; 朱庆福【期刊名称】《《原子能科学技术》》【年(卷),期】2019(053)011【总页数】5页(P2204-2208)【关键词】最小核临界事故; 核临界事故报警系统; 事故源项; 中子伽马吸收剂量比【作者】刘锋; 朱庆福【作者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部北京 1024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L32核临界事故是指易裂变物质意外发生的自持或发散的中子链式反应所造成的能量和放射性物质释放事件,一般指瞬发超临界事故。
压水堆元件制造化工转换生产线、浓缩铀气体扩散工艺流程、动力堆元件后处理工艺流程、零功率临界装置试验操作、易裂变物质的溶液倒料与贮存或处理、高浓度的铀和钚金属部件的贮运等环节均有可能发生临界事故。
事故发生时会产生大量的瞬发中子和伽马射线,对附近的工作人员造成超剂量的辐射照射,甚至致人死亡[1]。
因此,在可能发生临界事故的场所设置报警系统,对于快速响应临界事故并及时给出报警,促使现场工作人员迅速撤离该场所,进而降低事故对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保证报警系统在事故状态下及时响应,需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以及设定合理的报警阈值,这均与临界事故源项直接相关。
国内对于临界事故源项的研究资料较少。
本文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建立事故源项理论分析模型,通过MCNP给出计算方法,计算得到不同最小核临界事故情况下源项参数,为分析临界事故提供数据参考。
1 最小核临界事故源项分析模型建立国家标准GB 15146.9—1994中规定,所设置的核临界事故报警系统必须能探测到最小核临界事故[2]。
该标准中将所关心的最小核临界事故规定为:在无屏蔽的条件下,60 s内在距反应物体2 m处的自由空气中所引起的中子和伽马辐射的总吸收剂量为0.2 Gy。
相对于报警系统安装厂房,易裂变材料的几何体积较小,在进行事故分析时可忽略形状影响,而将其简化为1个均匀球体模型。
根据国家标准定义,源项计算满足如下假设条件:1) 球体源项半径R为临界半径Rc;2) 球体源项外无反射层,完全暴露在空气中;3) 在60 s内,距球体表面2 m处的空气吸收剂量共为0.2 Gy。
用 MELCOR 程序分析600 MWe 核电厂乏燃料水池失去厂内外电源严重事故
用 MELCOR 程序分析600 MWe 核电厂乏燃料水池失去厂内外电源严重事故张应超;季松涛;魏严凇;史晓磊;许倩【摘要】Using MELCOR code ,the spent fuel pool (SFP) of 600 MWe nuclear power plant (NPP) was modeled ,and the station blackout severe accidents were calculated when the SFP was under normalcondition ,refuelling condition and the reactor accident condition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fuel assemblies will melt down and hydro‐gen will generate ,due to zirconium‐water reaction ,after the half height of fuel assem‐blies is uncovered .The i nfluence of injection or spray on SFP accidents was analysed ,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FP accidents will be terminated and the water level of SFP will return up before fuel cladding damage if water is injected or sprayed into the SFP with the boiling evaporation mass rate .%利用MELCOR程序建立了600 MWe核电厂乏燃料水池计算模型,分别计算了在正常储存、正常换料和反应堆事故工况下,乏燃料水池失去厂内外电源严重事故序列。
核安全工程师-核安全专业实务-核燃料循环设施核安全监督管理-核燃料加工、处理设施的临界安全
核安全工程师-核安全专业实务-核燃料循环设施核安全监督管理-核燃料加工、处理设施的临界安全[单选题]1.当一个中子使235U产生核裂变时,后者通常分裂成()个碎片,同时释放出能量。
A.2(江南博哥)B.3C.4D.5正确答案:A[单选题]2.当一个中子使235U产生核裂变时,后者通常分裂成两个碎片,同时释放出能量,还伴随平均放出()个中子。
A.1B.1.5C.2D.2.5正确答案:D[单选题]3.所谓“达到临界”就是指某易裂变物质系统满足临界条件,能维持()反应。
A.链式B.自持链式C.裂变D.自持裂变正确答案:B[单选题]4.()中子数之比,叫做增殖因子。
A.第二代235U核放出的中子数与前一代被235U放出的B.前一代被235U核放出的中子数与第二代被235U核吸收的C.前一代被235U核吸收的中子数与第二代被235U核吸收的D.第二代被235U核吸收的中子数与前一代被235U核吸收的正确答案:D[单选题]5.考虑了中子泄漏的増殖因子,称为有效増殖因子(keff)。
当其值()时,系统就能维持自持链式反应,达到临界。
A.<1B.=1C.≥1D.>1正确答案:B[单选题]6.对组分已确定的燃料,保证次临界的最简单和最严格的条件的控制称为易裂变核素()参数临界安全极限法。
B.双C.三D.四正确答案:A[单选题]7.在分析临界安全时,有时通过实验与计算的方法可同时确定()个参数,只要能保证这这几个参数同时存在,就可在次临界条件下能以较大的规模操作。
A.2B.3C.4D.5正确答案:A[单选题]8.固定的或可溶性的中子毒物(如硼、镉、钆)的存在,可进一步增加次临界系统的()。
A.尺寸和浓度B.尺寸或浓度C.质量和尺寸D.质量或尺寸正确答案:B[单选题]9.非均匀性或含易裂变材料的容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减少次临界系统的()。
A.尺寸和浓度B.尺寸或浓度C.质量、尺寸和浓度D.质量、尺寸或浓度正确答案:D[单选题]10.铀富集厂的易裂变材料是单一的235U,其富集度范围从0.2%至90%。
MOX燃料反应堆回路设备源项计算程序开发
MOX燃料反应堆回路设备源项计算程序开发作者:闫新龙吕焕文谭怡来源:《科技视界》 2015年第27期闫新龙吕焕文谭怡(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反应堆系统设计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摘要】FCSC程序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自主研制的用于计算核动力装置主、辅回路系统设备中的裂变产物、腐蚀产物和锕系核素的源项程序。
MOX燃料中包含大量U(U-235、U-238)和Pu(Pu-238、Pu-239、Pu-240、Pu-241、Pu-242),其中Pu-239、Pu-241等易裂变核素大约占Pu总量的2/3,在进行MOX燃料堆芯主回路冷却剂放射性源项计算时,必须考虑这些易裂变核素。
针对MOX燃料的特点,对FCSC程序进行改进,扩展其计算功能,主要改进为在FCSC程序燃耗计算模块中增加以Pu的同位素为初始的重核活化反应和裂变反应计算功能,用于MOX燃料反应堆堆芯及回路设备源项计算。
【关键词】FCSC程序;MOX燃料;源项0引言由水堆乏燃料后处理或武器级钚材料处理获得的UO2和PuO2,制成U-Pu混合氧化物燃料,称为MOX燃料。
MOX燃料用作轻水反应堆燃料组件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解决核燃料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保护环境,使乏燃料处置的体积、数量和费用下降,核废物的体积和放射性都将大大减小。
MOX燃料中,包含大量U(U-235、U-238)和Pu(Pu-238、Pu-239、Pu-240、Pu-241、Pu-242),其中Pu-239、Pu-241等易裂变核素大约占Pu总量的2/3。
在进行MOX燃料堆芯主回路冷却剂放射性源项计算时,必须考虑这些易裂变核素。
目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常用的计算反应堆回路系统设备内裂变产物和锕系核素的源项程序为PROFIP和FCSC。
FCSC程序对重核活化计算,只能考虑以U-235、U-238两种核素为出发的反应链;在作裂变产物计算时,只能考虑U-235、U-238以及Pu-239三种核素的裂变产物。
系统源项计算程序CPDS与VPE集成运用的研究
( C h i n a N u c l e a r P o w e r D e s i g n C o m p a n y L t d . , S h e n z h e n , G u a n g d o n g 5 1 8 1 7 2 , C h i n a )
a r t i i f c i l a i n p u t d a t a . Me t h o d s : T h r o u g h t h e s t u d y o f p l a n t d e s i g n ma n a g e me n t s y s t e m ( P D MS ) s y s t e m s o f t w re a d i a g r m a VP E P& I D,
Ab s t r a c t : C PDS i s a s e t o f s o f t wa r e f o r t h e c a l c u l a t i o n o f t h e r a d i o a c t i v e s y s t e m a n d e q u i p me n t s o u r c e or f t h e p r e s s u r i z e d wa t e r r e a c t o r
ma k e f u l l u s e o f 3 D d e s i g n s o f wa t r e o f PDMS d a t a b a s e r e s o u r c e s , d e v e l o p e d t h e s y s t e m s o u r c e t e r m c lc a u l a t i o n p r o ra g m o f C PDS nd a
核燃料溶解器临界计算对截面的要求
核燃料溶解器临界计算对截面的要求
王维善
【期刊名称】《原子能科学技术》
【年(卷),期】1995(000)005
【摘要】用群截面对燃料溶解过程中出现的栅格、燃料双重不均匀和溶液3种系统作临界计算时,需要考虑中子的共振自屏效应。
标准自屏公式或经过丹可夫因子修正的自屏公式不适用于燃料双重不均匀系统。
OECD/MEA临界工作小组的结果表明,必须用碰撞概率(PIC)方法,子群方法或精细慢化方法修正才能得到共振自屏效应的准确结果。
用点截面作临界计算时,不会观察到自屏效应,可以准确进行包括燃料双重不均匀系统在内的临界计算。
【总页数】1页(P454)
【作者】王维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L241
【相关文献】
1.超临界CO2的PR状态方程参数α——固体在超临界CO2中溶解度计算 [J], 陈树琳;吴大可
2.攻坚克难护航核临界安全——记核燃料模拟溶解过程临界实验研究 [J], 夏兆东
3.RC及PC梁斜截面剪压破坏的临界截面及抗剪强度计算研究 [J], 胡肇滋
4.溶解度参数法计算超临界流体的溶解度 [J], 王伟彬;银建中;张礼鸣
5.核燃料循环系统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程序GETAC-2.0开发 [J], 朱庆福;张驰;夏兆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开发出临界事故分析程序AGNES
日本开发出临界事故分析程序AGNES
李韡;黄厚坤
【期刊名称】《国外核新闻》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日本原子能研究所网站2003年10月16日报道]日本原子能研究所东海研究所燃料循环安全工程部临界安全研究室以在燃料循环安全工程研究设施(NUCEF)过渡临界实验装置TRACY进行的一系列低浓铀硝酸水溶液实验数据为基础,开发出了可模
【总页数】1页(P29)
【作者】李韡;黄厚坤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L364
【相关文献】
1.日本开发出堵车时可防发生追尾事故的装置 [J], 田歌
2.日本东海村核转化工厂临界事故:患者B、C的临床综合治疗 [J], 陈肖华;毛秉智;张军权
3.关于日本核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问题--以东海村JCO临界事故和福岛核泄露事故为例 [J], 张博
4.日本开发出防止交通事故的音响系统 [J], 无
5.日本开发出超临界CO2与离子型流体生产环状碳酸酯的新方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电厂严重事故源项计算及研究进展
核电厂严重事故源项计算及研究进展陈海英;张春明;郭瑞萍;毕金生;石兴伟;党磊【摘要】介绍了严重事故源项分析程序,论述了严重事故源项模拟与实验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严重事故下放射性核素的迁移与释放行为特征、存在形态与分布、工程措施对放射性源项的影响及模型实验验证等。
最后,提出了目前严重事故源项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programs of the severe accident source term are introduced .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severe accident source term and the results are also discussed ,mainly including the migra-tion and release behaviors of radioactive nuclides under the severe accidents ,their existing forms and distribution ,the effects of engineering measures on the radioactive source term ,model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 etc . Finally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at present in the severe accident source term research are proposed .【期刊名称】《工业安全与环保》【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4页(P26-29)【关键词】核电厂;严重事故;源项;放射性核素【作者】陈海英;张春明;郭瑞萍;毕金生;石兴伟;党磊【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100142;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100142;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100142;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100142;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100142;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100142【正文语种】中文Key Words nuclear power plant severe accident source term radioactive nuclides自美国于1975年发布对核电站的安全性进行概率风险评价的“反应堆安全研究”报告书(WASH-1400)以来,核电厂严重事故受到了各国的关注。
RASCAL程序严重事故源项计算方法研究及应用
RASCAL程序严重事故源项计算方法研究及应用闫瑾;康雅凝;龙亮;刘新建;薛娜【摘要】福岛事故发生后,NRC通过研究发现RASCAL 4版本不能满足长期厂外断电(LTSBO)事故源项的计算要求,并在RASCAL4.3.1版本中加入了针对LTSBO 事故的源项计算方法.应用RASCAL 4.3.1程序,建立了某电厂机组的LTSBO事故和LOCA事故模型,计算了两种事故工况下释放到环境的源项及距电厂中心不同距离处的公众受到的剂量,并对两种事故工况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8小时后,与LOCA事故相比,LTSBO事故下释放到环境的碘和其他核素的活度较大,惰性气体的活度较小;(2)LTSBO事故下的有效剂量和甲状腺当量剂量均大于LOCA事故.因此,使用针对LTSBO事故序列的源项计算方法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LTSBO事故后果.【期刊名称】《科技视界》【年(卷),期】2017(000)035【总页数】4页(P8-10,52)【关键词】RASCAL;LTSBO;LOCA;严重事故;源项【作者】闫瑾;康雅凝;龙亮;刘新建;薛娜【作者单位】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北京 100840;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北京 100840;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北京 100840;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北京 100840;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北京 1008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623福岛事故发生后,美国NRC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发现,RASCAL 4版本中没有针对长期厂外断电(Longterm station blackout,简称 LTSBO)事故的源项。
LTSBO事故序列是由导致失去厂外电源的外部事件引发的事故。
在这种事故情况下,反应堆如期停堆,但是柴油发电机失效,无法提供交流电源。
反应堆冷却系统在直流电源下持续了几个小时。
最终,场内电源耗尽,失去冷却,反应堆冷却剂系统逐渐沸腾。
输运与燃耗耦合程序MCORGS的开发
输运与燃耗耦合程序MCORGS的开发师学明;张本爱【期刊名称】《核动力工程》【年(卷),期】2010(0)3【摘要】开发了一套MCNP与ORIGENS耦合的接口程序MCORGS。
其在绝对通量计算与截面更新的处理上都比MCCOOR程序严格,且可以处理外源问题、快中子谱问题,对复杂几何问题适应性好;整套程序(MCNP、ORIGENS、MCORGS)均用Visual FORTRAN开发,可在WindowsXP操作系统上运行。
接口程序自动化程度较高,用户输入简单。
2个VVER带可燃毒物Gd的组件燃耗基准题计算结果表明,MCORGS的精度和速度都优于MCCOOR;通过计算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ADS)燃耗基准题,验证了MCORGS程序处理外源及快中子谱问题的能力。
【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输运燃耗计算;MCCOOR程序;MCORGS程序;MCNP程序;ORIGENS 程序【作者】师学明;张本爱【作者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计算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L329.2【相关文献】1.基于输运燃耗耦合程序MCORGS对混合能源燃耗的计算研究 [J], 蓝李霞;睢润庆;龙凤琼2.二维输运燃耗耦合程序开发与验证 [J], 胡小利;陈义学;杨寿海;吴军3.二维输运燃耗耦合程序开发与验证 [J], 胡小利;陈义学;杨寿海;吴军;4.MCNP-FISPACT耦合燃耗计算程序开发与测试 [J], 张浩然;曾勤;陈冲;李卫;陈红丽5.多群蒙卡输运与点燃耗耦合程序系统TRITON基准验证 [J], 武祥;若夕子;于涛;谢金森;陈昊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3期2018年6月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UniversityofSouthChina(ScienceandTechnology)Vol 32No 3Jun 2018收稿日期:2018-03-18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先进乏燃料贮存技术研究(2015ZX06004002)作者简介:朱庆福(1973-)ꎬ男ꎬ研究员ꎬ博士ꎬ主要从事反应堆物理与临界安全方面的研究.E ̄mail:qfzhu@ciae.ac.cnDOI:10 19431/j cnki 1673-0062 2018 03 001核燃料循环系统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程序GETAC ̄2.0开发朱庆福ꎬ张㊀驰ꎬ夏兆东(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ꎬ北京102413)摘㊀要:针对核燃料循环系统中不同物理形态的核燃料ꎬ建立相应的中子动力学 热工水力耦合模型ꎬ开发了用于固体㊁溶液㊁粉末㊁核燃料系统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的程序GETAC ̄2.0.利用国际上公开的基准实验数据对程序进行了验证ꎬ程序对功率(裂变率)峰值的计算结果与基准实验数据的相对误差在12%以内ꎬ验证了GETAC ̄2.0程序的准确性.关键词:核燃料系统ꎻ源项计算ꎻGETAC ̄2.0中图分类号:TL364.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0062(2018)03-0001-07DevelopmentofSourceTermCalculationCodeGETAC ̄2.0forCriticalityAccidentsinNuclearCycleSystemZHUQingfuꎬZHANGChiꎬXIAZhaodong(ChinaInstituteofAtomicEnergyꎬBeijing102413ꎬChina)Abstract:Basedonindividualneutronic ̄kineticsandthermal ̄hydraulicscouplingmodelofnuclearfuelwithdifferentphysicalformsꎬGETAC ̄2.0codewasdevelopedforsourcetermcalculationofsolidꎬsolutionandpowderfuelinthenuclearfuelcyclesystemwhencritical ̄ityaccidentshappened.Therelativeerrorofthepeakpower(fissionrate)calculatedbyGETAC ̄2.0codeis12%comparedwiththebenchmarkexperimentaldataꎬwhichverifiestheaccuracyofthecode.keywords:thenuclearfuelcyclesystemꎻsourcetermcalculationꎻGETAC ̄2.00㊀引㊀言在核燃料循环的主工艺中ꎬ核燃料根据物理形态的差别可以分为固体㊁溶液和粉末.在发生临界事故时ꎬ不同物理形态的核燃料系统的功率响应各有差异ꎬ而热工性质的差别引起的反应性反馈机制的差异是不同状态核燃料系统功率响应不同的主要原因.因此ꎬ针对不同形态的核燃料系统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6月建立不同的物理热工耦合模型ꎬ才可对超临界事故裂变源项进行模拟计算.本文针对固体㊁粉末和溶液三种形态的核燃料ꎬ研究其超临界事故的发生机理ꎬ并结合点堆动力学方程㊁非稳态传热方程和不同形态核燃料特有的热工模型ꎬ探究其事故工况下的系统功率响应.1㊀基本理论在发生临界事故时ꎬ由于不同形态的核燃料产生的热工现象不同ꎬ导致其事故功率响应有差别.当正反应性引入使核燃料系统进入超临界状态时ꎬ系统功率会快速上升ꎬ热量在系统内积累.此时ꎬ固体系统会产生热膨胀的现象ꎬ导致中子泄漏增加ꎬ引入反应性反馈ꎻ溶液系统内的慢化剂密度会减小ꎬ同时还会因为裂变产物与慢化剂的作用产生辐照裂解气泡ꎬ导致慢化效果变差ꎬ引入反应性反馈ꎻ粉末系统慢化剂密度会减小ꎬ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ꎬ系统内的慢化剂会发生沸腾相变的现象ꎬ进而引入反应性反馈.整个事故过程功率响应的模拟是一个中子物理和热工水力耦合的问题.其中ꎬ物理计算结果为热工水力计算提供热源分布ꎬ热工水力计算结果为物理计算提供反应性反馈的数值.编程求解物理热工耦合问题时ꎬ将要模拟的时间划分为很多时间步长ꎬ在每一个时间步长内做一次中子物理㊁热工水力计算ꎬ并计算反应性反馈ꎬ循环求解即可得到系统的功率㊁反应性和温度等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㊀固体核燃料系统源项计算当固体核燃料系统进入超临界状态时ꎬ在初始阶段ꎬ系统功率会快速上升ꎬ热量逐渐地积累ꎬ导致固体开始产生膨胀ꎬ系统体积增大ꎬ密度减小ꎬ中子泄露增加ꎬ进而产生负的反应性反馈ꎬ致使功率下降.模拟这样一个事故过程ꎬ需要求解点堆动力学㊁非稳态传热和线弹性运动微分方程[1 ̄2].2.1㊀点堆动力学模型忽略临界事故过程中通量形状因子的变化ꎬ对通量进行时空分离ꎬ采用点堆动力学方程进行中子动力学部分的计算ꎬ见式(1).点堆动力学方程的求解采用三次Hermit插值法.dPdt=ρ-βeff-ΔρΛP+ð6i=1λiCi+SdCidt=βiꎬeffΛP-λiCi㊀i=1ꎬ2ꎬ ꎬ6(1)其中:P为功率密度ꎻρ为体系外加反应性ꎻDρ为反应性反馈ꎻβeff为总缓发中子有效份额ꎻΛ为中子代时间ꎻCi为第i组缓发中子先驱核密度ꎻβiꎬeff为第i组缓发中子有效份额ꎻli为第i组缓发中子先驱核衰变常量ꎻS为中子源项.2.2㊀非稳态传热模型非稳态传热方程见式(2)ꎬ可采用有限容积差分法进行数值求解[3].∂T∂t=kρcÑ2T+Q fissionρc(2)其中:T为系统内某点的温度ꎻk为材料热导率ꎻρ为材料密度ꎻc为材料体积比热容ꎻQfission为裂变产热率ꎬ可采用单群稳态中子扩散方程计算得到的系统内裂变释能的空间分布近似地作为动态情形下裂变释能的空间分布.对于圆柱体:Q fission(rꎬz)=CJ02.405Rræèçöø÷cosπHzæèçöø÷(3)㊀㊀对于球体:Q fission(r)=CsinπRræèçöø÷r(4)2.3㊀线弹性膨胀模型假定固体发生的膨胀在弹性力学范围内ꎬ用线弹性运动微分方程[4]描述系统内各个指点的形变情况ꎬ见式(5).ρ∂2u∂t2=Ñ[μÑu+μ(Ñu)T+λItr(Ñu)+(3λ+2μ)αT](5)其中:u为系统内某点的位移ꎻa为材料的热膨胀系数ꎻμ㊁λ为Lameᶄ系数ꎬ表示如下:μ=E21+ν()λ=νE1+ν()1-2ν()其中:E为材料的杨氏模量ꎻν为泊松比.2.4㊀动力学参数计算动力学参数(如βeff㊁Λ等)计算结果的准确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瞬态分析的精确性.在GETAC ̄2.0程序中ꎬ动力学参数均采用日本原子力所开发的SRAC程序包进行计算ꎬ计算流程见图1.2第32卷第3期朱庆福等:核燃料循环系统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程序GETAC ̄2.0开发图1㊀动力学参数计算流程图Fig.1㊀Flowchartofkineticparameterscalculation2.5㊀固体基准实验验证为了验证GETAC ̄2.0程序的正确性ꎬ采用美国Godiva ̄I固体核燃料装置的四组瞬态基准实验结果进行验证.程序计算的裂变率和Godiva ̄I装置1㊁2号实验数据的对比见图2~图5ꎬ四组实验的裂变率峰值对比见表1.表1㊀裂变率计算结果与基准题对比Table1㊀Fissionratecalculationresultcomparedwithbenchmark实验号系统周期/μs基准实验裂变率峰值fissions/s计算的裂变率峰值fissions/s相对误差/%129.52.67ˑ10192.71ˑ10191.502902.54ˑ10182.62ˑ10183.1531601.07ˑ10180.95ˑ1018-11.243202.63ˑ10172.62ˑ1017-0.38从图2~图5可以看到ꎬ当正反应性引入时ꎬ功率迅速上升ꎬ随着热量的积累ꎬ温度上升ꎬ固体开始膨胀ꎬ引入负的反应性反馈ꎬ使功率上升速度减缓ꎬ产生功率峰.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到ꎬGETAC ̄2.0程序在模拟Godiva ̄I四组基准实验时ꎬ裂变率峰值的最大误差在12%以内ꎬ其正确性可以得到保证.3㊀溶液核燃料系统源项计算当溶液核燃料系统内因为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进入超临界状态之后ꎬ根据法国SILENE溶液核燃料装置的瞬态实验结果ꎬ其系统功率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图2㊀1号实验裂变率㊁反应性随时间的变化Fig.2㊀Fissionrateandreactivitychangewithtimeinthe1stexperiment图3㊀1号实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Fig.3㊀Temperaturechangewithtimeinthe1stexperiment图4㊀2号实验裂变率㊁反应性随时间的变化Fig.4㊀Fissionrateandreactivitychangewithtimeinthe2ndexperiment3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6月图5㊀2号实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Fig.5㊀Temperaturechangewithtimeinthe2ndexperiment1)首次瞬爆阶段在引入反应性大于1Ɣ时ꎬ系统进入瞬发超临界状态.系统功率在瞬间急剧上升ꎬ而后因为温度上升和辐照裂解气体的产生引起负反应性反馈ꎬ系统功率逐渐下降ꎬ产生第一个瞬爆功率峰.当引入的反应性小于1Ɣꎬ即缓发超临界时ꎬ第一个功率峰的来临就会迟缓很多.2)功率震荡阶段在产生首次功率峰之后ꎬ由于产生的辐照裂解气体不断逸出水面ꎬ空泡引起的反应性反馈效应减弱ꎬ会使得系统进入重返临界的状态.随后功率继续增加ꎬ空泡反馈效应有增强ꎬ产生新的功率峰.如此循环往复ꎬ系统就进入了功率震荡阶段.3)功率下降阶段由于外界的人为干预引入负反应性或者燃料温度上升至沸点后ꎬ液体沸腾喷出容器或慢化剂蒸干ꎬ导致系统进入次临界状态ꎬ从而引起功率下降ꎬ事故终止.为了对整个事故过程进行模拟ꎬ需要建立相应的中子物理㊁传热和辐照裂解气泡模型.其中ꎬ中子物理和传热部分的计算采用与2.1㊁2.2节中相同的方程ꎬ辐照裂解气泡模型见3.1节.3.1㊀辐照裂解气泡模型临界事故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裂变碎片ꎬ加之中子㊁伽马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ꎬ使水发生裂解ꎬ进而产生辐照裂解气体ꎬ其主要成分为氢气和氧气.辐照裂解气体的浓度达到溶液的饱和浓度之后ꎬ将会在溶液内形成气泡ꎬ影响溶液的体积和密度.本文采用文献[5]中的辐照裂解气泡产生㊁迁移平衡方程进行空泡体积的求解ꎬ见式(6).∂VB(tꎬz)∂t=(1+1ζ)G(H2)P(tꎬz)RT(Xw+ρgh(z)+2αr)-v(z)∂VB(tꎬz)∂z(6)式中ꎬVB表示空泡体积ꎻt表示时间ꎻz表示轴向位置ꎻ1/ζ表示其他气体与H2产量的比值ꎻG(H2)表示产氢额ꎻP(tꎬz)表示t时刻z位置的功率密度ꎻR表示气体常数8.3145ꎻT表示气泡温度ꎻXw表示环境压强ꎻρ表示燃料密度ꎻg表示重力加速度ꎻh(z)表示气泡距离溶液表面的高度ꎻα表示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ꎻr表示气泡半径ꎻv(z)表示气泡的轴向运动速度.3.2㊀溶液基准实验验证采用法国SILENE溶液核燃料实验装置的S1 ̄300~S3 ̄300共三组瞬态实验结果对GETAC ̄2.0进行验证.程序计算的裂变率和SILENE装置S2 ̄300㊁S3 ̄300实验数据的对比见图6㊁图7ꎬ温度㊁气泡份额随时间的变化见图8㊁图9ꎬ程序计算的裂变率峰值与三组实验数据之间的对比见表2.图6㊀S2 ̄300实验裂变率㊁反应性随时间的变化Fig.6㊀FissionrateandreactivitychangewithtimeinS2 ̄300experiment图7㊀S3 ̄300实验裂变率㊁反应性随时间的变化Fig.7㊀FissionrateandreactivitychangewithtimeinS3 ̄300experiment4第32卷第3期朱庆福等:核燃料循环系统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程序GETAC ̄2.0开发图8㊀S2 ̄300实验温度㊁气泡份额随时间的变化Fig.8㊀TemperatureandvoidsharechangewithtimeinS2 ̄300experiment图9㊀S3 ̄300实验温度㊁气泡份额随时间的变化Fig.9㊀TemperatureandvoidsharechangewithtimeinS3 ̄300experiment表2㊀裂变率计算结果与基准题对比Table2㊀Fissionratecalculationresultcomparedwithbenchmark数据来源裂变率峰值/sS1 ̄300S2 ̄300S3 ̄300实验1.30ˑ10151.70ˑ10161.10ˑ1019GETAC ̄2.01.44ˑ10151.79ˑ10161.09ˑ1019计算的相对偏差/%11.15.6-0.9由图6㊁图8可以看出ꎬ在S2 ̄300实验初期(前6s)ꎬ温度反应性反馈起主要作用ꎻ之后辐照裂解气体迅速产生ꎬ使反应性下降.在10s左右ꎬ由于此时功率处于下降状态ꎬ导致辐照裂解气体的产生量减小ꎬ系统的反应性开始上升ꎬ功率的下降速度进一步变缓.S3 ̄300实验的变化结果与S2 ̄300实验类似.由表2可以看到ꎬGETAC ̄2.0程序计算的裂变率峰值与实验数据之间的误差最大为11.1%ꎬ其正确性可以得到保证.4㊀粉末核燃料系统源项计算粉末核燃料在没有慢化剂的情况下ꎬ其临界质量很大ꎬ不易发生临界事故.在特殊情况下ꎬ如果粉末系统受潮或有慢化剂渗入ꎬ则容易发生临界事故[6].由于慢化剂的进入ꎬ会在粉末系统内引入正反应性ꎬ引起系统功率的迅速增加ꎬ进而整个系统温度上升ꎬ体积膨胀ꎬ慢化剂的密度减少ꎬ慢化能力减弱.一般而言ꎬ湿粉末中的含水量较少ꎬ整个系统处于欠慢化的状态ꎬ故而当慢化剂的密度减少时ꎬ相当于向系统引入了负反应性反馈.负的温度反馈是抑制湿粉末系统瞬态事故工况下功率上升的第一种方式.由于粉末系统核燃料的水分量较少ꎬ且在处于粉末间隙的水难以产生稳定的辐照裂解气泡ꎬ即使产生气泡也会迅速弥散开ꎬ故而可以忽略辐照裂解气体的产生.随着温度的持续上升ꎬ粉末系统内会产生沸腾.系统中的水的温度将保持在其对应压力下的沸点不再变化.此后ꎬ沸腾传热导致系统内的液态慢化剂开始蒸发ꎬ引起系统慢化剂的干度增大ꎬ引入大量的负反应性反馈ꎬ并使得系统进入次临界状态.慢化剂的沸腾引起的相变反馈是抑制湿粉末系统瞬态事故工况下功率上升的第二种方式.假若之后再没有新的液态慢化剂流入ꎬ系统的功率将保持次临界状态ꎬ直至功率下降至极低水平.对粉末核燃料事故工况的模拟ꎬ中子物理部分的计算采用与2.1节中相同的方程ꎬ传热部分计算包括固㊁液两相传热和沸腾相变计算两个部分.4.1㊀固㊁液两项传热模型湿粉末系统内存在固㊁液两相ꎬ其精确的传热计算应该求解固液两相Navier ̄Stokes方程ꎬ但因为含水量不大ꎬ固体粉末周围的水将迅速被加热ꎬ故在传热计算时ꎬ可以将系统看作单相均匀系统进而等效为单相非稳态传热.不同于一般单相传热的地方是ꎬ这个等效单相均匀系统的热工参数将必须单独计算.5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6月传热方程中的两个重要热工参数是比热容Cp和导热系数kꎬ这两个参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热方程的计算精度.对于湿粉末系统而言ꎬ混合体系的比热容和导热系数无法通过查表得到ꎬ故而这里采用化学工艺中经典的EMT ̄Landauer模型进行求解[7 ̄8].EMT ̄Landauer模型不同于传统简单热工中的热阻并联(热流从上到下流经不同的材料)㊁串联(热流从上到下经过每一层材料)模型ꎬ是一种适用于两种材料随机分布ꎬ每一相之间既不连续又不分散ꎬ每一中组分能否形成导热路径ꎬ取决于组分的量.EMT ̄Landauer模型等效导热系数ke计算公式为:ðNi=1νiki-keki+2ke=0(7)㊀㊀对于固液两相流ꎬ其等效导热系数可由式(8)给出:ke=3ε-1()kf+31-ε()-1[]ks4+3ε-1()kf+31-ε()-1()ks[]2+8kfks4(8)其中ꎬkε为有效导热系数ꎬε为固相体积份额ꎬkf㊁ks分别为液相㊁固相导热系数.等效比热容可由能量守恒方程得:Cpe=wfCpf+wsCps(9)其中ꎬCpe为等效比热容ꎬwf㊁ws分别为液相㊁固相质量分数ꎬCpf㊁Cps分别为液相㊁固相比热容.4.2㊀沸腾相变传热模型当粉末系统内热量不断积累ꎬ使水达到其沸点后ꎬ系统的传热将由非稳态热传导转变为沸腾传热.此时ꎬ系统的温度将不再增加(不再遵守非稳态传热方程)ꎬ而是维持在水的沸点不变ꎬ热量由水的气化潜热带走ꎬ直至慢化剂蒸干ꎬ系统进入次临界状态.在粉末中的水进入沸腾之后ꎬ定压下的饱和水随着热量的继续增加而逐渐变为湿饱和蒸汽而从系统表面蒸发.由于沸腾状态下系统温度不再变化ꎬ故系统内的热量将全部由气化潜热带走ꎬ系统的干度决定了蒸发的水的量ꎬ也决定了沸腾相变引起的反应性反馈.干度可由式(10)计算得到.x=ʏtxt0ʏVPrңꎬt()dVdthᵡ-hᶄ(10)4.3㊀程序计算结果由于目前国际上尚无粉末核燃料的瞬态实验结果ꎬ故暂时无法进行程序的实验验证ꎬ这里仅展示程序的计算结果.0.2Ɣ㊁1.2Ɣ反应性引入情况下粉末系统的裂变率㊁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见图10㊁图11ꎬ反应性的变化见图12㊁图13.从图10㊁图12中可以看到ꎬ由于0.2Ɣ阶跃正反应性的引入ꎬ系统裂变率开始增加ꎬ随后慢化剂温度上升ꎬ引入了负的反应性反馈ꎬ导致反应性的减小.当反应性减少到0时ꎬ系统的裂变率达到最大值.由于引入的反应性不大ꎬ故而系统并未产生泡核沸腾.当系统的产热与外界环境对流换热之间达到平衡时ꎬ系统的功率将稳定下来ꎬ裂变率不再变化.整个过程中ꎬ系统的反应性反馈仅由温度反馈提供.图10㊀0.2Ɣ初始反应性引入下裂变率㊁温度随时间的变化Fig.10㊀Fissionrateandtemperaturechangewithtimewith0.2Ɣinitialreactivityinsertion图11㊀1.2Ɣ初始反应性引入下裂变率㊁温度随时间的变化Fig.11㊀Fissionrateandtemperaturechangewithtimewith1.2Ɣinitialreactivityinsertion6第32卷第3期朱庆福等:核燃料循环系统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程序GETAC ̄2.0开发图12㊀0.2Ɣ初始反应性引入下总反应性随时间的变化Fig.12㊀Reactivitychangeovertimewith0.2Ɣinitialreactivityinsertion图13㊀1.2Ɣ初始反应性引入下总反应性随时间的变化Fig.13㊀Reactivitychangeovertimewith1.2Ɣinitialreactivityinsertion从图11㊁图13中可以看到ꎬ1.2Ɣ阶跃正反应性的引入ꎬ使系统达到了瞬发临界状态ꎬ裂变率在0.6s内就上涨了1012倍ꎬ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大量的裂变释热导致系统温度也急速上涨ꎬ很快便达到了慢化剂沸点.沸腾的产生使得慢化剂开始大量蒸发ꎬ干度增加ꎬ进而引入很大的负反应性反馈ꎬ系统进入深次临界状态.㊀㊀事故过程中ꎬ系统的反应性反馈由慢化剂的温度反馈和达到慢化剂沸点后的沸腾反馈组成.在温度到达慢化剂沸点之前ꎬ反应性的抑制完全依赖慢化剂的温度反馈ꎻ当温度上升至慢化剂的沸点之后ꎬ温度反馈不再起作用ꎬ沸腾反馈起到抑制系统反应性的主导作用.5㊀结㊀论本文采用中子物理 热工水力耦合的方法ꎬ对固体㊁溶液㊁粉末态的核燃料建立了各自的耦合模型ꎬ开发了核燃料循环系统超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程序GETAC ̄2.0ꎬ并应用国际上公开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粉末系统除外).结果表明GETAC ̄2.0程序计算的裂变率变化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ꎬ计算的裂变率峰值与实验数据之间的最大偏差在12%以内ꎬ其正确性可以得到保证.参考文献:[1]张驰ꎬ周琦ꎬ朱庆福ꎬ等.金属核燃料系统瞬态特性分析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ꎬ2016ꎬ50(12):2170 ̄2174.[2]贺仁辅.快中子临界装置和脉冲堆实验物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ꎬ2012.[3]陶文铨.数值传热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ꎬ1988.[4]AUFIEROMꎬFIORINACꎬLAUREAUAꎬetal.Serpent ̄ ̄OpenFOAMcouplingintransientmode:ofaGodivapromptcriticalburst[J].Journalofperiodontalresearchꎬ2015ꎬ37(2):154 ̄160.[5]汪量子.溶液堆的蒙特卡罗方法物理计算模型及特性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ꎬ2011.[6]李喆ꎬ刘开武.核临界安全手册[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ꎬ2003.[7]付文强ꎬ高辉ꎬ薛征欣ꎬ等.多孔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实验和模型研究[J].中国测试ꎬ2016ꎬ42(5):124 ̄130.[8]SUNDÉNBꎬYUANJ.Evaluationofmodelsoftheeffectivethermalconductivityofporousmaterialsrelevanttofuelcellelectrod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putationalmethodsandexperimentalmeasurementsꎬ2013ꎬ1(4):440 ̄454.(责任编辑:扶文静)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