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区木结构古建筑的梁架形制一阮章魁

合集下载

八闽地域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再探析_李久君

八闽地域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再探析_李久君

学术论文专刊2012总第07期八闽地域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再探析R E C O N S I D E R AT I O N O N B U I L D I N G S Y S T E M’S FAU N A O F V E R N A C U L A R A R C H I T E C T U R E’S STRUCTURAL CARPENTRY IN FUJIAN PROVINCE李久君1陈俊华2Li Jiujun, Chen Junhua摘要/尝试建立福建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表,对照阐释当时刊行全国的《营造法式》所载官式作法、《鲁般营造正式》所载江南民间建筑做法与福建地方营造语汇的关联,探讨福建5个地区乡土建筑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对福建地区营造体系成因做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福建地区 营造体系 区系 营造法式 鲁般营造正式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pedigree chart for the building system of the carpentry work of Fujia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it comparatively interpret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ujian local building vocabulary and the “official practice” published in Yingzaofashi, which is nation-wide printed and published at that time, and 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building in southern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published in Luban Yingzaozhengshi i. Also it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vernacular buildings in five areas of Fujian and their contained cultural connot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rresponding discussion on the genesis of the building system in Fujian region.KEY WORDS/ Fujian region, building system, pedigree, Yingzaofashi, Luban Yingzaozhengshi公元1103年,北宋将作大匠李诚主持编修的《营造法式》正式颁布施行,作为官方的正式建筑典籍,对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

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

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

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

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着《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细讲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细讲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I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袱,^ ( fu )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槪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樗(tuan ),现在称为擦条,樗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an ),两条樗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袱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袱。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袱。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樗:屋架最高处的樗,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樗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袱,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樗(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六椽袱的结构图,六椽袱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袱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袱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袱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袱上用四椽袱,四椽袱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淫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z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袱”。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禎科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理If® 1旨同者聃同用自&硏&園丁1£+诲昭舟二姦出鈕J番皿。

出鈕粤笋老固耳理i回业老三耳理坊?王*老固也巨謝唄7WSffi °^®W§ihn68TBW«W^iZv7为駅回业者阴丁鸟日*晁他邂圉回N IffiiZJ 1为鈕卡王*遞阴¥日壬率1枇三MB 7更由舉與阴紳谄卞甲者闕磐科、耍头、襯方头各一层,共七层,称七铺作。

32种常见的古建梁类榫卯

32种常见的古建梁类榫卯

32种常见的古建梁类榫卯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后,对应木结构构件的种类,我们把榫卯也定为六大类,即柱类榫卯、梁类榫卯、枋类榫卯、檩类榫卯、板类榫卯和椽类榫卯。

常见梁类榫卯知识点1常见的梁类榫卯包括:(1)大进小出榫;(2)燕尾榫;(3)半榫;(4)透榫;(5)鼻子榫;(6)老(仔)角梁桁(檩)椀;(7)老角梁槽齿(闸口)榫;(8)老(仔)角梁等掌刻半榫;(9)老角梁后尾,三岔头头饰;(10)仔角梁后尾扣桁(檩)椀头饰;(11)仔角梁套兽榫;(12)仔角梁头大连檐口子;(13)仔角梁小连檐口子;(14)椽槽;(15)老角梁霸王拳头饰;(16)仔角梁出峰三岔头头饰;(17)角梁销子榫;(18)趴梁(阶梯)榫;(19)腰子榫;(20)销子榫;(21)馒头榫卯口(海眼);(22)瓜柱双直半榫卯口;(23)垫板卯口;(24)椽窝;(25)楞木卯口;(26)裹(滚)棱;(27)拔腮榫;(28)梁(檩)头十字卡腰榫卯;(29)实(平)肩;(30)抱肩;(31)担梁挂柱卯口;(32)角云(花梁头)头饰。

知识点2梁类榫卯使用部位图解(1)大进小出榫。

用于抱头梁、桃尖梁、插金角梁、递角梁与柱连接部位,见下图:梁(枋)大进小出榫示意梁(枋)类榫卯:大进小出榫(2)燕尾榫。

用于随梁与柱子、梁与梁相连接的部位,见下图:梁(枋)类榫卯:燕尾(大头)榫(一)注:A=1/4 ~ 3/10D;a=0.8A;① =1/4 ~ 3/10D;D 为柱径。

榫头尺寸:燕尾榫头上端头部宽为柱径的 1/4 ~ 3/10,上端根部按头部宽 1/10 各向两侧收“乍”,榫头长同榫头上端头部宽;枋子榫头下端除长同上端外,榫宽由上端榫两侧各按 1/10 向内收“溜”;榫头高同枋子高。

带袖肩燕尾榫其袖肩部分长按 1/8 柱径,宽按榫头上端头部宽,高同榫头高。

榫肩做法:两种,一种为撞肩做法,常用;另一种为回肩做法,不常用。

撞肩做法:设燕尾榫榫根至梁(枋)外皮的距离为 H,分为三份;一份随柱径做抱圆,另两份按正圆向枋子外皮做回肩(俗称:撞三回七、撞一回二,另有“三开一等肩”之说,与“撞三回七”类同)。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札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札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福州崇妙保圣坚牢塔美文

福州崇妙保圣坚牢塔美文

福州崇妙保圣坚牢塔美文示例1:福州崇妙保圣坚牢塔美文福州崇妙保圣坚牢塔,又称福州塔,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座古塔,也是福州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它位于福州市的市区中心,坐落在福州西湖公园内,在宏伟的塔身与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中,它展现出了浓厚的历史文化魅力。

福州塔始建于公元904年,是为了纪念唐朝时期福建地区的高僧僧保诞辰而建。

它是一座木结构的七层塔,塔高约44米,由檀香木、黄杨木以及黄檀木等名贵材料建造而成。

塔底为八角形,塔身则呈圆形,每一层的窗户与门廊均雕有精美的木雕图案,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的精湛之处。

福州塔的外观设计别具一格,它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和佛教艺术的元素。

塔身上的彩绘瓦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五彩斑斓的光芒,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

在青天白云的映衬下,福州塔犹如一座仙境般的存在,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除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外,福州塔还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塔内保存着大量的佛教文物和历史文献,其中尤以木刻经版和佛像雕塑最为珍贵。

这些文物见证了福州塔作为佛教圣地的重要地位,也向世人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福州塔不仅是福州市民心中的自豪,也是游客们热衷前往的旅游胜地。

游人可以在塔内参观佛教文物,感受古老的宗教氛围,也可以攀爬到塔顶俯瞰福州市的美景,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宜人。

福州崇妙保圣坚牢塔美丽壮观,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

它是福州市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无论是从文化还是从美学角度来看,福州塔都是一座不可错过的宝藏,它值得我们去发掘和欣赏。

示例2:福州崇妙保圣坚牢塔:福建省一处独特的文化遗址福州崇妙保圣坚牢塔(The Chong Miao Bao Sheng Jian Lao Ta in Fuzhou)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也是该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一座珍贵建筑。

这座坚固耐久的堡塔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宗教文化以及佛教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福州三坊七巷古民居空间形态与木构架结构特征

福州三坊七巷古民居空间形态与木构架结构特征
拆开让棺木抬出。 三、 民居 中 的 入 口 空 间形 态

福 州 古 民居 历 史 沿 革
民居人 口绝大部分位 于轴线正 中, 不象北方 四合 院从东南 角或西
北角 人口。福州民居人 口平商 一般为进人大门后 , 正面都以插屏门遮 挡 。 重 大庆 典 或 贵 宾 出 入时 打 开 。 时 绕 门进 入 “ 井 ” 间 。 由于 在 平 厅 空 插屏 门的阻隔形成局促 的小空 间, 进入“ 厅井” 空间顿时开阔许多。人 口空问的“ 加强 了 收” 厅井 ”空间的“ 。 放” 达到先抑后扬的艺术效果 。 从 门罩模式 看. 福州 “ 三坊 七巷 ” 为纵 向组合多进式 的住 宅。 沿街立面 很 窄 , 数 只有 一 堵 高墙 和 一些 凹凸 变 化 , 得 比较 单 调 , 以 人 口是 多 垃 所 唯 一f作 重 点 处 理 部 分 。 韩 住 宅 人 口一 般 福 州 民居 均采 用 双 重 门 处 l J 理, 外面 一层是半截栅栏 窗的薄板 门, 里面一层是厚板 门。入 口门面 ; 是大 门洞只做简 单的石 门框 ; 二是在简单石门框上面加层层挑托的 插拱作简洁 的青瓦披檐 ; 置是采用简单的术框板门 . 板门一般为六扇 , 门面较宽 , 部都有木披檐 . 一 两侧作飞起的墙头牌堵 , 它们在规整的石 板 蹄 和 洁净 的 自 粉 墙 的 衬 托 下 显得 重 点 突 出 . 洁 明快 。 民 居 小 巷 简 使 显僻格外宁静索雅。
特闽家“ 平安” 的寓意 。 太师壁的正中悬挂 书画 。 内容多为青松 、 翠竹 、 、 桃 梅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山水题材。 逢 年过节将中央的八仙桌移 至厅堂 中央撰上各式供品 , 一家人面对几案 的祖宗牌位行祭祀之礼或者把供桌移到前檐 下 , 在厅堂内面朝 天井拜 祭天地神仙。 遇到家中鼍辈 寿辰 , 儿孙辈结婚 , 都在厅堂里拜寿和行新 婚之札 , 外设寿喜之席 . 宴请亲朋好发。遇老辈去世 , 还要把厅堂的门

宋代古建八闽遗构

宋代古建八闽遗构

宋代古建⼋闽遗构“(中国建筑)以⽃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在⽊构架之横梁及⽴柱间过渡处,施横材⽅⽊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柱上,故为⼤建筑物所必⽤。

后世⽃拱之制⽇趋标准化,全部建筑物之权衡⽐例遂以横拱之'材’为度量单位,犹罗马建筑之柱式(order),以柱径为度量单位,治建筑学者必习焉。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绪论》研究中国⽊结构建筑,很重要的⼀本原始⽂献是北宋的《营造法式》,其中最重要的⼀个概念叫“材”。

“⼤⽊作制度”这⼀章开宗明义道:“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

”,“材”是宋代⽊结构建筑标准化设计的模数。

中国建筑往往不单独出现,⽽是形成群体、院落,有⼤殿、配殿、回廊等等,这就要⽤到“材等”——《营造法式》把“材”分成⼋个等级,即“材有⼋等”,最⼤的等级⽤来造宫殿的正殿,⼩⼀点的造配殿,最⼩的等级造亭榭或者⼤殿⾥的藻井。

把《营造法式》的⼋等材⼀字排开,很像⼀组编钟1(do)2(re)3(mi)4(fa)5(so)6(la)7(xi)i(do),⽽且⼀等材的尺度正好是⼋等材的两倍,所以这也解释中国古建筑能成为“凝固的⾳乐”原因。

⽽建筑的规模就是以开间数论⼤⼩,然后根据标准材去确定⼀座建筑的柱、梁、⽃栱等主要构件的尺⼨。

梁思成先⽣指出,⽃栱与⽴柱⾼度的⽐例,可以⽅便地⽤于古建筑断代:⽃栱所占⽐例越⼤,建筑越古⽼,反之则建筑越晚近。

唐代⽃栱可以达到⽴柱⾼度的⼀半,北宋则⼤约占三分之⼀,明清则逐渐降为五分之⼀甚⾄更少。

⽃拱中国古代壮观的⼤型建筑物,为了达到稳固的⽬的,通常由⽃拱进⾏右牵左拉,承上启下,这样的⽃拱结构使建筑物即使遇到较严重的地震,也具有“墙倒房不塌”的特殊功能,⽃拱是中国传统⽊结构建筑中的⼀种⽀撑载重构件,处于柱顶和屋顶之间。

⽃是垫拱的⽅形⽊块,在传统建筑中,柱⼦与梁枋之间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种构件⽀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因⽽古代⼯匠们便⽤短⽊从柱⼦和梁上伸出,⼀层不够再加⼀层,⼸⽊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之外,这种⽅形⽊称为“拱”(拱是建筑上的弧形承重结构),合称⽃拱,它们纵横交错层叠构成,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下⼩的托座。

福建省区域传统建筑轩顶形制

福建省区域传统建筑轩顶形制

福建省区域传统建筑轩顶形制郭金良1 邱添翼2 柏苏玲21. 福州儒匠营造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 福州 350007;2. 福建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07摘 要 福建省传统建筑分为闽东、闽南、闽西(客家)、闽北、闽中、莆仙六大区域。

各区域的建筑风格、结构形制、构件形制都有自身的地域特色,本文从轩顶切入探讨,尝试梳理出福建省各区域轩顶形制特色。

关键词 轩顶;福建区域;营造法原;地方营造引言中国的农耕文明在世界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基因表现最为丰富、直观的代表。

传统建筑的营造与传承是一个与自然环境、地域特色、社会历史发展等相互融合的文化现象。

它不仅具有实用性的居住功能,同时也体现了本土工匠代代师承的营造技艺,反映了地域与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意涵的综合载体[1]。

明代的地方建筑空前繁荣,时至今日,福建地区还留有众多的明代建筑。

明代将“匠户制”改为“雇用制”,赋予了工匠们发挥技艺的自由,并创造了许多以建筑细部结构改革来节约木材之举措。

如轩顶(卷棚)这一结构做法,使元代以前木构架中的“大叉手”和“托脚”在明代徽地结构中绝迹,匠师在建筑实践中认识到:它仅在立架施工中有较好的拉牵作用,当屋架上面的檩椽装好后已成为多余的构件。

考虑节约木材问题,采用轩顶的做法更有效地搭接梁檩加固作用。

轩顶形成了两重屋面,中间采用简易“草架”做法,因草架是利用简化的童柱来调节屋面举折,不但简化了施工程序,而且淘汰攀间替木,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节点构造[2]。

1 轩顶的类型厅堂往往在内四界的前面为增加进深,有一界到二界,在原有屋面的下面,将步柱与廊柱间四界铺双重椽做假屋顶,介于两重屋面之间,以草架构造,使内外不能相见用以表里整齐,从下面仰视,犹如又一屋面相接的就称轩。

轩是南方建筑一种特殊的设计,看上去比较高爽、精致,同时用轩梁架置轩桁,配以各式椽子,用来承托轩顶之假屋面。

在内四界的前面,重复筑轩时,位置在前的称为“廊轩”,其进深较浅,从1.5~2m、3m不等,位置在后面的称为“内轩”。

373三坊七巷

373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古建筑讲解
阮章魁
三坊七巷简介
• “三坊七巷”建筑院落基本上以多进院落沿纵深 (南北或北南)轴线布置。正座为传统中轴对称 的平面布局,花厅以跨院为主,由园林构筑(庭 院)、书房组成。严谨对称的主座建筑与灵活变 化的园林式花厅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多以穿斗式木构梁架为主要 承重构件,它为建筑的内部提供了通透、宽敞、 灵活的空间,在主要敞厅位置时有采用“减柱造 法”以获得较大空间。室内外空间中的各式雕饰 构件、线条丰富了建筑的空间形式、造型和细部, 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 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
• 美人靠:亭、榭、 楼沿可坐可凭的栏 杆,外缘附加曲形 靠背。
栏杆
• 阁楼、水池 等常设有栏
杆,以木、
石等材质常 见。
室内陈设
• 室内陈设家具有:供 桌、几、椅、凳、书 桌、书柜、梳妆台、 床、踏板等。
民国建筑
• 民国建筑有木构、砖木、砖混等形式。木构 建筑类似传统古建筑或在其上进行吊顶隔层 等改造。
花厅部分
• 花厅是三坊七巷建筑中最具生气和艺术美 感的建筑空间,常筑有假山、亭台、池沼 等,是主人休闲、读书、会客的场所。
半边亭
• 因花厅庭院空间有限, 常筑半边亭以配合假山 池沼,营造园林氛围。
雪洞、假山
• 福州传统园林以多孔海 侵石为主体,以糯米石 灰三合土为粘结材料构 筑假山。
• 井圈:指盖在水 井上的石板或石 块。心内开凿井 口,井口石的盖 板称井盖子。
一起,使梁架不至松散。

斗栱:是古建筑屋檐下面的一种传力构件,由相互交叉层层重叠
的斗、拱、翘、昂、升等分件组成,统一简称为斗栱。按所处部位,

某传统木结构民居结构检测鉴定

某传统木结构民居结构检测鉴定
蛀、糟朽现象的承重木柱有 18 根ꎬ( F ̄L) 轴正房区域虫蛀、
糟朽 较 为 严 重ꎬ 其 中 1Z ̄( 2 )  ̄( L) ꎬ1Z ̄( 2 )  ̄( K) ꎬ1Z ̄( 2 )  ̄
( H) 最为严重ꎬ柱脚、柱中部长期受潮、虫蛀ꎬ已严重糟朽ꎮ
木柱现状见图 6ꎬ图 7ꎮ
2. 3 木构梁架
现场检查结果表明ꎬ柱与枋连接节点未见明显松弛变
木柱
2. 4 土墙
房屋(1) 轴左侧、(6) 轴右侧为檩条支承处承重土墙ꎬ
( A) 轴北侧为围护土墙ꎬ土墙厚度约为 700 mm ~ 800 mmꎬ
墙下为干砌毛石基础ꎮ 现场检查表明ꎬ承重土墙多处土体
剥落、开裂ꎬ局部坍塌ꎬ土墙现状见图 12ꎮ
26 400
G

穿斗式梁架现状 1
800 厚土墙
竹编木板隔墙
H

F

图3
一层建筑平面示意图
收稿日期:2020 ̄05 ̄11
作者简介:陈 升(1991 ̄ ) ꎬ男ꎬ助理工程师
现场检查结果表明ꎬ柱与石墩之间未见有明显错位现
象ꎻ承重木柱普遍存在纵向干裂现象ꎬ部分木柱存在虫蛀、
糟朽现象ꎬ经统计ꎬ该房屋共有 48 根承重木柱ꎬ现已出现虫
240 厚砖墙,原土
墙倒塌,砖墙补砌
A

800 厚
土墙
±0.000
院外场地
-1.100
条石台阶

院落主入口
图1
图4
穿斗式梁架现状 2
图5
穿斗式梁架现状 3
2. 2 木柱
±0.000
2 200 பைடு நூலகம் 300
3 400
B

前檐斗拱

福建古建筑柱础艺术

福建古建筑柱础艺术

福建古建筑柱础艺术思想有关,并折射出他们的民俗文化,许多装饰艺术来自中原。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汇,实质是中原遗风与本土文化的交相辉映形成的以中原文化为主、兼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的艺术风格。

最典型的是体现在闽北的下梅古民居方形柱础、闽北书院弧形大束腰和南靖客家致广园围屋中的清代矮复盆础造型。

这些柱础在造型上有其独特的风格,题材比较注重激励进取,尊老敬老,教化作用,做到“有图必有义,意必吉祥”的美好喻意(图1)。

泉州地区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东南亚、西亚,以至欧洲大陆通商。

这里聚居着异域商人,他们分别信仰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据考证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并留下大量遗迹,使这里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之外,它们和谐共处、互促共荣。

同时泉州作为唐朝中期以后中原移民集中的地区之一,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丽东南的自然风光。

海神信仰是泉州海洋文明的直接产物,泉州海洋文明的世界历史地位决定了其海神信仰的世界级的重大影响力。

泉州开元寺是众多木构建筑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建筑,其特点是将雕饰艺术与构造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既有浓郁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韵味,又有鲜明的闽南建筑风格。

开元寺大雄宝殿外立有四根八角形连础斗龙柱,造型别致奇特。

它以整石雕砌而成,底为双层方形柱础,柱身呈八角形,柱头为坐斗式。

大雄宝殿原本是百柱殿,只是后来因为建筑功能的需要,加长了汴梁,减少了柱础,最终被建造成只有86根柱子的“百柱殿”,其气势之宏伟,景象壮观,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图2)。

后在公元1637年,据史书记载,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为防潮、减少白蚁侵蚀、延长建筑的寿命而将木柱础换成石柱。

这些柱子的式样千变万化,艺术加工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个时期的海棠式花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这些雕刻作品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改变了以为一味的追求“形似”而更加注重“神似”,更加追求它的动态美和神态美。

几张简图让你看懂中国古建筑的梁架与斗栱

几张简图让你看懂中国古建筑的梁架与斗栱

几张简图让你看懂中国古建筑的梁架与斗栱梁架分件示意图梁架内部的结合点,称为结点。

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山西平顺王曲天台庵大殿(唐)殿内梁架结构殿的两缝梁架之间在各条檩下都加一条平行于檩的木枋,放在蜀柱上的大斗口内,与平梁相交。

这种枋在宋代叫“襻间”,用作梁架间的联系,以加强构架的纵向稳定性。

在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也仅此殿用了襻间,是研究唐代厅堂型构架特点和发展演变的重要例证。

3、丁华抹颏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

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

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拖脊槫。

捧节令栱,跟丁华抹颏栱有点类似,位置也差不多,承槫下替木之令栱。

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前殿(宋)殿内梁架结构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意思为短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

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

5、叉手,自平梁两端背上斜支向脊槫的枋木。

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

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

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tà),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

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8、平梁,宋式建筑称谓,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

明清称三架梁,太平梁。

山西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五代)梁架结构“串”这一构件在《法式》厅堂等屋的大木作里用得很多,主要起联系柱子和梁架的作用,这和江南常见的“串斗式”木架中的“串枋”和“斗枋”的作用是相同的。

福州古建筑遗珍

福州古建筑遗珍

福州古建筑遗珍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3期摘要:王有树故居是一组集中体现清中期福州民居穿斗式木构架古建筑的院落群,堪称清中期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文章从故居涉及的人物、中院落概况、空间布局分析等来阐述,展现王有树故居是福州古建筑中的珍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关键词:王有树故居;福州;古建筑;文物价值王有树故居位于福州亭江镇象洋村卧牛山南巷,坐北朝南,中轴线北偏东25度。

由中院落、东西两侧院落及两侧不规则的附属房组成,占地面积广阔,总面积约4620平方米(历史上王有树故居占地面积非现在的产权面积)。

中院落由老爷埕、前后四座大合院串联而成;东院落由三座院落串联而成;西院落由四座院落串联而成。

各轴线的院落呈并列排布,蔚为壮观。

王有树故居现为马尾区最大的民居群落(图1)。

1 历史人物介绍王有树故居历史上出现过两个著名人物,即“二王”:王有树和王助。

王有树(1784—1871),字乃滋,号植庭,亭江象洋人。

曾任福建宁德县和晋江县教谕、永春县学正、四川夔州府(今奉节、巫溪、巫山、云县一带)知府,加道台衔,穿戴花翎。

后告老还乡,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慷慨解囊捐资修桥铺路,在亭头天后内建怡山院,作为教学场所,为当地培养人才。

王助(1913—1941),亭江象洋人,早年就读海军办的马尾艺术学校,在校接受革命思想。

1931年夏,他参加上海“反帝大同盟”远东大会,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8月任闽东北游击区政委。

1936年被闽赣省委任命为闽东北分区党委书记,领导反“围剿”斗争。

1938年,任新设的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

1939年7月,王助当选为福建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同年9月,省委创办武夷干校,他任校长。

1941年9月2日,他在领导闽北抗日游击战斗中,在建阳东坑头遭遇土匪,突围时牺牲。

2 中院落概况中院落是王有树故居目前保存最完整,也是该建筑群落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占地总面积1900平方米(图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地区木结构古建筑的梁架形制(一)阮章魁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南北方各自依据气候及产木的不同,发展出不同的木构架体系,一般而言,北方建筑以抬梁式为主,南方则以穿斗式为主,在盛产林木的山区,还发展出井干式的构架。

早在宋代,著名文人曾巩宦游福州,留下名篇《道山亭记》,文中记载:“福州治侯官……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说明在宋代,福州的民居及宫庙等建筑就已经非常繁盛。

但目前留存下来的元代之前的木构建筑少之又少,除了华林寺、名山室等早期宋代建筑外,其他的均为穿斗式木构架,因此福州现存的传统建筑可以纳入南方穿斗式木构架体系。

一、穿斗式建筑的特点穿斗式木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

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

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形如抬梁构架中的阑额;纤子用在内柱之间。

斗枋、纤子往往兼作房屋阁楼的龙骨。

由于檩下落柱,穿斗式木构架建筑,一般而言内部空间较小,为了获取更大的生活空间,就发展出了穿斗减柱造的结构:将穿斗架由原来的每根柱落地改为每隔一根或数根落地,将不落地的柱子骑在穿枋上,而这些承柱穿枋的层数也相应增加。

穿枋与斗枋的主要作用是牵扯住立柱,使得木构架成为一个整体。

在减柱造的结构中,穿枋承接了不落地柱子传递的力,起到了抬梁式建筑中梁的作用。

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承托挑檐。

这时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

穿斗式构架是一种轻型构架,柱径一般为20-30cm;穿枋断面不过6×12-10×20cm2;檩距一般在100cm以内;椽的用料也较细。

椽上直接铺瓦,不加望板、望砖。

屋顶重量较轻,有优良的防震性能。

二、穿斗式构架符合福州地区的特点穿斗式木构架能在福州地区普遍采用,这与其结构特点符合福州本地的建筑需求密不可分。

福建多山林,闽西北的杉木称为福杉,福杉圆直、修长,是福建及台湾地区的主要建材。

福州地区传统的民居、寺庙等建筑,都是以福杉做穿斗式木构架。

闽江上游的木材资源极为丰富,福杉砍伐后,树干直接推入溪流中,扎成木排,一路放流而下来到下游的福州,并浸泡在江水中。

放排、储木的过程都在闽江之中(图1),无形之中完成了木材的脱脂过程,使得福杉成为优良的结构材料,就为福州普通民居采用较为密集柱网的穿斗式构架提供了可能。

穿斗式木构架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

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经济、便捷的特点有利于穿斗式构架的推广、普及。

福州地处亚热带,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高温、高湿,虽地处台风地带,但因为福州四周山脉的阻隔,风力较沿海地区减小不少。

穿斗式构架的建筑可以将屋面设计得较高,以获得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效果,并且上部的空气还可以起到隔热调温的作用,可以满足人们的起居生活。

穿斗特有的挑檐枋,可以将檐口伸得较远,避免雨水进入室内。

三、福州民居构架的主要形式和特点福州民居的梁架结构源自南方的穿斗体系,但也发展出本地区的特点。

如今福州地区保存的大量的明清时作者:福州市博物馆文博副研究员图1 闽江中的木排(清末老照片)· 7 ·期木构建筑都是以穿斗式为主的构架形式。

(一)横向(进深方向)结构横向(进深方向)结构是穿斗式结构的核心。

横向的榀梁结构在福州地区称为“扇”,扇是由扁方形的穿枋将不同高度立柱串成片的支撑结构,同时可以安装灰墙用于分割室内空间。

根据屋子的深度,通常扇面由五或七根立柱构成,称为“进深五柱”、“进深七柱”。

多组基本结构相同的扇面平行排列,构成不同的开间布局,民间有“四扇三”、“六扇五”的说法。

1、立柱穿斗式构架的立柱,以中间堂柱为界,往两边为“充柱”、“门柱”。

根据进深,还安装有不落地的蜀柱,称为“矮筒”,按位置不同,又称为“副柱”、“步柱”等。

在七柱构架中,又根据进深,排布不同数量的“矮筒”,可分为“七柱全缝”与“七柱半缝”结构。

福州木构建筑的桁(檩,檐口的檩木称为“”)间距约为100-120cm左右,这个距离有利于椽板适度弯曲,且足够承载瓦片的重量,因此步架间距也必须调整在100-120cm之间。

“七柱全缝”的构架属于完整的七柱进深结构,适合营造大体量的建筑,因此也具有相对高的等级身份,而“七柱半缝”则是在仅有五柱进深体量的建筑中排入七柱构架,以提升所谓的等级身份。

全缝的构架在堂柱和大充柱之间以及在大充柱和小充柱之间均立有副柱,而半缝的构架仅在堂柱和大充柱之间立有副柱,在充柱与门柱之间一般立有两根不落地的步柱,形成密集的柱网结构,虽然达到排布七柱进深的目的,但较浪费木材。

也有的建筑,明间、次间的架构稍有不同,明间使用全套的构架,次间则进行减柱,以达到省料的目的。

如三坊七巷麒麟弄3号,一进明间用“七柱半缝”构架,次间则将前大充改成矮筒,成为六柱。

一个榀架的立柱数量为奇数,以五、七居多,在门头房或小型结构中也用三柱的,在一些大型寺庙中,为安排下三世佛、两侧罗汉、周圈回廊以及殿内通道而设立九开间,与此相适应的进深立柱也要达到九柱。

九柱榀架在前后的小充柱与前后门柱之间分设又小充柱(图2-5)。

图2 七柱全缝三行扇(王有树故居正落二进次间)图3 七柱半缝三行扇(林则徐出生地一进明间)图4 五柱出廊檐(乌山澹庐二进明间)图5 五柱平廊扇(林则徐出生地罗氏支词一进)在带前廊檐的缝架中,前步柱成为卷棚轩廊的支撑结构,而后小充与后门柱之间的后步柱则同时跨在后行上,在比较讲究的建筑中,厅堂的后小充与后门柱之间也做卷棚,后步柱则成为卷棚轩廊的支撑结构。

除前廊外,立柱的两侧均做抱框,称为“贴翅”。

因杉木自下而上树径缩小,为保证门扇开合,安装灰板壁,均需制作“贴翅”使框内平面周正。

有的建筑的前后檐使用垂柱托檐檩,这种垂柱称为“悬充”,一般在前檐悬充下部雕刻花篮、金瓜鼠、人物等造型。

带阁楼建筑的走马廊悬于门柱之外,走马廊装有“水柱”,水柱不落地,底部倒悬莲花柱头,也有落地的,成为廊柱,但不计入“五柱”或“七柱”。

福州民居木构架建筑的落地立柱一般为圆形,取整根福杉制成,直径约20-30cm,在较大体量的单体建筑中,· 8 ·· 9 ·前门柱一般为方形,耗材较大,可达40cm 见方,但也彰显了主人的财力。

明间副柱与前步柱面向厅堂的一边多做平面,取其工整造型,而面向厢房的一面仍为圆形,截面多数为扁方形,后步柱截面一般做圆形,次间扇面的副柱与步柱都做圆形。

2、 穿木福州地区的穿木是扁做直梁形式,柱与柱之间一般使用三根扁方形的穿枋穿接在一起,从下到上称为“一行心”、“二行心”、“三行心”,民居行木的截面约5-8×20-40cm ,如果是大型寺庙建筑,其截面将十分巨大,可达20×40cm ,甚至更大。

行木主要作用是将立柱牵拉成一个平面整体,让排扇更加平稳,平行网架结构使得整个排扇具有一定的韧性和扭力,在地震等外力的作用下能保持屋架空间形状。

较高的建筑,三行心还分上下两层,称为上三行,下三行。

一行、三行一般较少受力,二行为主要受力件,防止前后摇动。

在行木上一般还落有矮筒,因此行木除了承受两端的拉力外,还承受矮筒及檩木的垂直压力。

基于受力考虑,行木一般为整块木料做成,宽的行可以用一圆木锯成三片,中片木料做行底,边上两片木料“合掌”放在行底之上拼接。

在屋面斜坡下,柱与柱之间使用类似猫梁的扁弧形穿接件相接,福州民间称为“烛”。

烛的称呼根据所穿的柱而定,在脊柱两侧,三行心之上的穿木则称为“蝴蝶四”。

整个横向结构,主要由各种柱、行、烛构成一个平面。

次间、稍间有阁楼的建筑,还有搁置楞木的穿木,在支撑楞木的同时,也起到串接立柱的作用。

3、 挑檐挑檐是福州传统建筑极具地方特色的结构形式(图6)。

挑檐是穿木在檐口的延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挑檐斗,一般通过三跳丁头接二行穿门柱出的二行尾承檐檩;一类是悬充挑檐,穿出门柱的二行尾前端落一悬充,悬充上承檐檩。

民国时期的挑檐,还出现一种檐口伸的较长,因支撑距离较远,容易下垂,故需二行尾直接承封檐板。

封檐板的尺寸和椽板差不多,但较大体量建筑的封檐板有使用到封檐椽,这样的檐口称为硬檐,与使用封檐板的软檐有所区别。

在寺庙建筑中,还使用飞椽,安装里外双重封檐板。

飞椽底部常做竹节、蝠磬、如意等雕刻,做竹节雕刻时形似雁爪,故这种飞椽又称为“雁爪椽”。

(二)纵向(面阔方向)结构纵向(面阔方向)结构将多个扇面并联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结构空间。

除了檩木连接外,在厅堂或次稍间敞廊的前门柱、前充柱、后充柱及后门柱,均有纵向的枋木相连,而次间、稍间的厢房中则只有门窗之上的枋木相连。

厅堂及敞廊枋木,是福州传统建筑中装饰的重点。

1、檩木檩木,在福州古建筑中称为“桁”,檐口的檩木又称为“”。

桁或橑下类似随梁枋的方木或者替木都被称为“桁机”或者“机”。

门翅也可以称为“门机”。

“桁”不但是屋面的承重构件,还是扇面的重要连接件。

密集的桁将各种柱的顶部连接成一体,构成完整的建筑空间(图7)。

2、楣前门柱的纵向连接檐枋的最下一根称为“一楣”,截面做长方形(截面12-16×30-40cm )或圆形(直径约20-30cm )。

五柱缝架或者前檐口较低矮的建筑的一楣,上部不安装装饰构件;七柱缝架的一楣,上部一般承接一斗三升的装饰件;有的一楣两端下曲而中央略为凸起,图6 各类挑檐示意图图7 闽侯黄觉民故居前部纵向连接枋· 10 ·形似长弓。

楣一般与其他部件一起组成一套完整的纵向连接体系(图8)。

这样的连接体系可分两种:(1)自大楣而上形成封闭的墙堵:前充柱与卷棚廊“回头水”(与大屋面方向相反的卷棚屋面)相接处的纵向连接构件由一组楣、锯花等构成。

自下而上依次为一楣、灰板壁、二楣、锯花、桁机、桁木组成。

其中灰板壁为木骨竹(或苇杆)筋黄泥底白灰面;锯花为木板刻花,以白灰填凹地以突出雕刻图案。

(2)非封闭的牌楼面:五柱平廊扇的前充柱和与七柱前大充的连接枋,大楣或二楣上承接三升担(倒人字弯枋)与一斗三升,形成一个牌楼面。

后充柱的连接枋也有类似的牌楼面,与屏门上的“窠方”(镂空格心)等构成一组丰富的立面。

后牌楼面的屏柱上还插有“插把”做装饰(图9)。

3、屏门结构屏门是民居中重要的部分。

屏门由插屏柱、门扇,以及上部的牌楼面组成,其中屏柱不起结构支撑作用,其上的大楣、三升担等还是做为纵向的结构连接件。

七柱半图8 福州孔庙仪门牌楼面图10 水榭戏台二进进屏厅图11 乌山澹庐一进屏门牌楼面与超扇做法图9 福州民居各类屏门牌楼面林则徐出生地一进王有树故居正落一进厅堂纵剖面· 11 ·缝或五柱的结构中,屏门位于后大充或后充柱之间,与前充柱牌楼面的连接作用差不多,但构件上多了许多雕刻装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