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看现代音乐教育-最新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看现代音乐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众所周知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

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卓越的歌唱家、演奏家和作曲家。相比孔子博大恢弘的教育思想体系,反映音乐教育思想的论著篇幅不多,但其所占有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是从研究周礼入手,找到了自己理想社会的基石。在孔子看来,“礼”是社会秩序行为规范的外在形式,只有一切都按照“礼”的形式去做,“道” 也就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最高境界才得以实现。而乐是礼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礼,就有什么样规模的乐。所以孔子对“乐” 的重视是可想而知的。穿越时光的隧道,经典的光芒照耀百代,现代的音乐教育仍然可以从孔子那儿获取宝贵的教益。

、音乐与修身的内在关系

孔子认为,一个人才的成长“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有了文采和思想的修养还不够,还需要加上音乐方面的修养,才能算是一个完人。音乐是人的精神修养的最后完成阶段。

儒家音乐理论著作《乐记》是《礼记》49 篇中的一篇,开篇便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于戚羽旄,谓之乐。”意即人心受了外物的感动,就有对于外物的知觉;由对于外物的认识而对外物产生喜怒等情感;人有了不同的情感,即会发出高、下、清、浊不同的声;不

同的声在一定的规律之中配合变化,就成为音。用乐器奏出音,并且配上舞,就成为乐。

人对于声、音、乐的感知自然有所不同,由此而形成了三个

层次:感于外物而发出不同的声,这是人和禽兽所共同的。音是人心受外物的刺激而有一定的情感,由一定的情感而发出一定的音、声,反过来也可以用一定的音、声使人有一定的情感,这就是乐的教育功用。同时又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强调了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在人类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但知声、知音、知乐三个层次,彰显了音乐修身的重要性,因而《乐记》说:“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人所特有的,乐则是文化更进步的产物。按照《乐记》的观点,正是由于儒家教育思想的文化传承,初汉重修礼乐,视为国家大事。而为了通过音乐达到修身以成为君子的目的,两汉文人奉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的信条;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温柔居中”表现音乐,在他

们这里既是道德修养的准则,同时也是艺术修养的准则,从认识上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深化:对于道德修养,从“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到

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从“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到“不骄不溢,好礼以畅其意也;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义,……乐道而不失其操”,都对道德修养做了细致的规范。

尽管对作为“仁之和”的乐的认识,也在岁月流逝之中接受了“崇尚自然”、“无为而治”、“无私无欲”和“琴道合一” 的道家思想的融通,但政治风云的变幻,更促进了魏晋文人通过抚琴自修进入精神高贵、言行风雅境界的努力。国内学者之所以注意到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原因在于这正是孔子“成于

乐”的教育思想出现极具个性化发展特性的重要阶段,不仅琴家

多出而且研究极深,并由此产生出诸多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琴境合一”、“弦外之音”等多种琴艺主张,更加丰富了通过音乐和琴艺达到修身完善的内容,促使儒家所主张的学琴修身思

想走向文人与琴建立起极为独特的“合一”关系,琴艺对音乐的诠

释也达到有史以来的峰值。当然,综而观之,孔子所主张的“成于乐”达到修身的根本宗旨并未发生改变。

隋唐以降而至明清,“成于乐”的思想一脉相承,鼓琴之艺在“琴、棋、书、画”四艺中依然是中国文人的最高修养之首,

弹奏古琴已成为文人修身养性通向“成于乐”的重要途径,甚至被视作“成仙”之途。然而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发端于孔子的“成于乐”论,潜移默化地驱使人们自觉顽强地以音乐作为最高的修身之道,并使得许多优秀的封建士大夫成功地完成了修身角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稳定发展的力量。

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无疑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充足的文化支持。其实即使在当代民间钢琴教育过热,媒体呼吁降温之时,

国内音乐教育的有识之士仍然坚信音乐是现代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量尺。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就认为,钢琴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借用名家的话来讲,“音乐就像面包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人类的生存需要音乐,人类的情感需要音乐,人类需要在音乐的美感中抒发情感,音乐的美和敏感性,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音乐也就成了最能在人们心灵中发生作用的艺术。

目前,生命科学研究已有充分依据就歌唱对于人体精神和身体健康的种种好处作出说明,同时证明早期音乐教育有助于青少年的智育发展,证明人之所以“成于乐”的道理。比如,人类手指指尖的神经非常丰富,练习钢琴或其他乐器可以提高手指的灵敏度,而在手指接触键盘或琴弦的过程中,人的大脑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指挥着手指,这实际上正是一个锻炼大脑灵敏度与适应力,开发孩子智力的过程。

在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欧洲,音乐与内在素质的关系早已被

注意,在毕达哥拉斯时代,音乐就被认为是有助于了解宇宙的关

键所在,音乐的调性能够帮助解释数学和科学道理,并且某几个

音的结合被认为对情绪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在21 世纪初开始进行的著名的“莫扎特效应”研究中,加

利福尼亚大学爱尔文分校的弗朗西丝?劳施和戈登?肖教授观察

到:听音乐能够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空间想象力形成影响。两位教授让大学生们分别聆听莫扎特的奏鸣曲,或听轻松的节拍,

或什么也不听,最终的差别是:那些听莫扎特奏鸣曲不过几分钟

的学生,他们在空间想象力预示中的成绩已经上升了62%,而

听轻松节拍和什么也不听的学生,其成绩只分别上升14%和11%。这种“莫扎特效应”的原因就在于人们进行数学运算的神

经途径恰好紧挨着处理音乐的神经途径,故而一旦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音乐训练能切实提高

孩子的运算能力这一结论,还在皮博迪?普里普婴儿护理所的保

以及育专家、匈牙利音乐教育家科达伊建立的科达伊音乐教育,波士顿

儿童医院医学中心的音乐训练中得到足够的证明。

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高等学校的埃?阿尔米勒教授研究发

现,职业音乐家大都在大脑尚在发育的幼年就开始演奏乐器,因此他们的大脑也形成了相应的构造,此外,由于在比赛或音乐会上演奏关乎个人前途,因此演奏对他们来说不仅意味着神经活动的加强,也会增加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幸福激素的分泌。“关键在于乐在其中。”音乐有强烈的感染力,演奏本身对演奏者来说就是一种享受。愉快的情绪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二、重视音乐教育是提高人生及社会整体修养的硬道理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并创办塾学,开民办教育之先河,对“学在官府”体制的打破,正是孔子的伟大贡献。而在其塾学所开设的“礼、乐、御、骑、书、数”六艺课程之中,“乐”被极其显赫地排在了第二位,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谓古今中外独一无二,至今无有超越。

不仅如此,孔子还把音乐素养的建立放到最终成人的高度来认识,认为人的一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其对音乐理论的论述,参考历代先贤对孔子思想的诠释,我们不难领会其所谓的“兴于诗,立于礼”,所指不外乎人的“修身”过程,而在此基础上的所谓“成于乐”,也即只有学会音乐,才能达到最终完善。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将音乐素养的积累和培养提到如此重要、如此之高的地步,可谓空前绝后。

从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上看,孔子不仅把音乐

当作一种艺术形式,还将其当作治理天下的工具,认为:“安上治民,莫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