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社会主义作业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

战后,地区经济集团不断涌现,地区经济一体化逐渐产生和发展。进入8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相继进行经济调整与战略变革,把本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使民族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苏联的解体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但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是否能够把握好机遇,发展自己,是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事。如何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潮中寻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目前,关于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尚无统一定义,但其基本含义是能够在学术界达成共识的。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已不仅仅是相互联系和交往,而是相互依赖、渗透、融合而逐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即全球统一市场。它体现为金融、贸易以及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以空前的规模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体现为传统意义上国家的界限日趋淡化、模糊,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际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它的发展已对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所有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因素。

全球化使9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它对促进世界生产力的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对外贸易以高于GDP的增速发展,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1996年的2899亿美元。按贸易量的世界排名从第32位上升到11位,1996年出口和对外贸易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和35.0%。到1997年,中国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已逾29万家,就业人员达1700多万,上缴税收占整个工商税收总额的十分之一强,出口额约占全国出口额的40%。20多年来,中国已同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联系,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奠定了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根基。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使得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距离大大相对缩小,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这个由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无疑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它同科技进步一样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潮流,反映了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50年前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中就生动地描述了19世纪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并进一步指出:“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无疑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广大亚非拉国家实现民族独立之后,发展本国经济已成为它们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因此需要得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以及管理经验。但同时,发达国家已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赤裸裸的经济掠夺,而是必须通过正常的贸易、投资等手段来获取利益。这就使发展中国家有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有利条件的机会。如果固步自封,闭关锁国,或者优柔寡断、迟疑不决,将自己隔绝于经济全球化之外,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处于守势和被动的局面,只能丧失发展良机,使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抗拒经济全球化发展大潮流,它们所能做的是主动融入这个潮流中去,并在其中得到发展、壮大。

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待经济全球化问题上曾有过深刻教训,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两个平等市场的理论。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并与资本主义阵营相对立,因而“就有了两个平等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2)结果,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走向了孤立发展之路,这种违背了生产力的整体化和全球化规律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的工业化得到高速发展,但是造成了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使发展的后劲不足。苏联模式的弊端在日后发展中日益明显,由于片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否认市场经济全球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致使苏联在高科技竞争中落后

了,这也是苏联后来政局动荡、经济崩溃最终走向解体的深层根源。

二、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主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振兴良机。第一,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营造了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将世界连成一体,各国相互依赖由此进一步增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全球共同利益,增强了人类的“全球意识”,使相互妥协,互相协调,共同合作成为各国相互往来的行为准则,和平与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主题。第二,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我国可以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积极有效地引用外资,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后发优势”,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促使本国经济的逐步走向腾飞。第三,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打破思想观念僵化的束缚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促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且也促进了社会主义观念上的更新,尤其是表现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上。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一大二公”、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全球化进程打破了人们禁锢的思维模式,由封闭僵化走向开放灵活,并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科学定位,逐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这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大有裨益。

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造成了世界各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和基础相距悬殊,世界各国间的经贸往来所遵循的国际惯例、规则中的大部分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因此,经济全球化在创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契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使其面临新的挑战。首先是经济方面。经济全球化寻求以整个世界为市场进行资源最佳配置,要求各参与国家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逐步减少计划经济成分,放松政府干预和限制,更多地采用国际经济规则和惯例,为充分释放市场力量创造条件。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市场发育不完全,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低,国内的经济结构与体制变革还处于调整转型期,因此在全球化经济交往中处于劣势,面对着如何在保护国内弱小经济和加大对外开放程度之间协调的两难选择。其次是政治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加深,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世界上其它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遏制中国发展,干预中国的内政事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西方发达国家将人权、民主等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挂钩,借与中国发展经济合作之机向中国施加压力,企图使中国按照西方的标准行事。此外,它们还可以利用中国经济在某些方面对发达国家的需求,动辄进行经济制裁,干涉中国内政,谋略迫使中国在政治问题上作出让步。第三是社会文化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的经济交往和人员流动,促进了各国的社会文化思想在全球范围内较快的传播与交流,中国的社会主义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社会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一是西方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观、价值观、世界观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截然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存有敌意,长期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经济全球化为西方国家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提供一种比较隐蔽的策略。它们可以通过经济活动,如贸易往来、投资、向中国进行渗透、传播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最终达到逐步变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目的。二是西方一些腐朽文化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道德价值为核心,它强调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伦秩序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但是这种传统文化已受到西方文化,如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强烈挑战和否定,进而出现道德的严重滑坡。

三、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应对之策

如何利用机遇、迎接挑战,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美国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曾说过:“除非上帝干扰或者爆发一场核灾难,技术和经济发展实质上仍然是促进世界力量变化的原动力。”(3)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有所作为,关键在于要制定和贯彻我国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和策略,力争每几年上一个台阶,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推向21世纪和全球化时代。

第一,树立全球观念,增强全球意识,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命运问题放到全球视角来加以认识和解决。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去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和解决问题。”(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首先表现为一种观念意识的挑战。中国能否抓住它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