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地下水是地表水中的一种重要水源,被广泛用于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中。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地下水污染是指地下水中溶解或悬浮的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现象。

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是非常重要的。

地下水污染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地下水污染的种类多样化。

地下水污染的物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有机物(如石油、石油产品、有机溶剂)、无机物(如重金属、氨氮、氯离子)和放射性物质等。

二是地下水污染的来源复杂化。

地下水污染的来源多样,包括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污水、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地表水污染物渗入等。

三是地下水污染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地下水污染的程度和分布不均匀,一些地区地下水严重污染,严重威胁了当地的饮用水安全。

一是原位污染物修复技术研究。

原位修复技术是指在不取水和污染水体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添加生物修复剂、化学修复剂或气体修复剂等,使污染物发生降解、转化或吸附,达到修复水质的目的。

常用的原位修复技术包括生物修复、气气相萃取、电动力场强化吸附等。

二是地下水提取修复技术研究。

地下水提取修复技术是指将受到污染的地下水提升到地面进行处理后再返注地下水井,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充气地下排污技术、增压地下排污技术等。

三是防控地下水污染技术研究。

防控地下水污染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防联控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和污染源控制技术等。

通过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联防联控,采取合理的土壤修复措施和严格的污染源控制,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必须加强地下水污染现状的调查研究,并通过开展控制技术研究,针对不同的污染物和源头,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防控技术,以降低地下水污染的风险。

还需要加强污染源管控,加大对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保障地下水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就目前在进行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分析时,由于目标化合物的性质和待测样品的性质相对来说较为复杂,所以在进行处理时,需要选择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检测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于我国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测定来说极为重要,大大提高了分析速度和监测的精准度。

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能够有效减少基质干扰,这项技术已经成为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分析的首选技术。

而LC-MS/MS将液相色谱高分离性能和质谱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相结合,能够有效检测基质的痕量物质,将其应用于污染物检测中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并且这一技术对于我国未来的污染物检测发展也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污染物检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应用分析一、引言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成为了全球生态安全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根据现代化的生态保护状况,制定了完整的管理体系并且做出了限制标准,严格规定了地下水、土壤中污染物的最大残留限量,进而保障生态安全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安全性。

随着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在进行现代化的地下水、土壤的质量监管时,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结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地下水、土壤指导,这样能够便于科学有效的综合管理。

例如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对地下水、土壤过程中所利用的能源和原料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尽可能减少经济消耗,通过这种方式降低成本并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工作人员需要对种子等原料和副产物等多方面的纯度质量进行分析,尤其需要仔细监控地下水、土壤中各个物质的痕量状态。

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地下水、土壤检验时,一方面需要了解我国的地下水、土壤中存在的污染物特点以及常见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则需要选择针对性的方式进行检验,使我国的地下水、土壤安全服务与社会建设需求同步发展。

二、地下水、土壤生产中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前处理技术分析1.高效液相色谱法再进行污染物残留的分析时,仪器分析法中应用最多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而液相色谱采用的检测方式,主要包括紫外吸收、荧光检测和电化学检测以及质谱检测等多种方式,在进行处理时,紫外线吸收检测波长一般选择在226~360nm之间,灵敏度大约为0.1mg/L,这一灵敏度能够基本满足我国以及国际的污染物残留诊断要求。

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与调控研究进展与展望

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与调控研究进展与展望

四、展望
当前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与调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未来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多介质、多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未来研究应多种污染物在 多介质中的相互作用,深入探讨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2、发展更为系统的研究方法:针对现有研究方法不够系统的问题,未来研 究应综合运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发展更为系 统的研究体系。
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 过程与调控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一、背景
目录
02 二、研究现状
03 三、研究进展
04 四、展望
05 参考内容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为了 有效防控和治理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多介质界面过程与调控研究成为了一个热 门领域。本次演示将阐述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与调控研究的核 心问题和研究热点,回顾研究现状,评述最新进展,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1、纳米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纳米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受到其物理化学性质、水动力条件等因素 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影响纳米污染物的吸附和解吸、溶解和沉淀等行为。同时, 水体中的微生物和化学物质也会与纳米污染物发生反应,使其性质发生变化。
2、纳米污染物对水生生态系统 的影
纳米污染物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些研究表明,纳米 污染物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效应,影响其生长和繁殖。同时,纳米污染物还可 能影响水生生物的生理生化过程,改变其生命活动规律。此外,纳米污染物还可 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类和其他高级生物产生潜在威胁。
一、背景
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对生态 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这些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无机物等,来 源广泛,如工业废水、农业污染、生活垃圾等。由于场地土壤地下水的隐蔽性和 长期性,其污染问题往往被忽视,给后续治理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开展场地土 壤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与调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分析其主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同时探讨当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本文旨在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分类及其危害,阐述地下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将概述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包括污染范围、污染程度、主要污染物及其分布情况。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并探讨不同污染源的贡献率和影响机制。

本文还将重点介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文章将总结当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主要类型、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文章将分析不同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问题,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地下水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的发展。

这些建议将包括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推广先进的修复技术和方法、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制定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旨在为地下水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地下水污染现状分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其地下水污染现状尤为引人关注。

本段将对中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中国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污染问题亦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污染范围广,几乎所有地下水开采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二是污染程度重,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甚至达到无法利用的程度;三是污染种类多,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多种污染物。

在污染源方面,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城市生活污水等都是主要的污染源。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农业活动的不断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球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地下水污染不仅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还会损害生态环境,引起很多不良影响。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并研究控制技术的进展,对保护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下水污染现状1.主要污染物种类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微生物、营养盐等。

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业农村污水排放是导致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而城市生活污水中则包含各类化学物质、养分物质和微生物,农业农村污水则含有大量的农药、化肥残留以及动植物粪便等。

这些污染物的长期积累导致地下水质量不断下降。

2.地下水污染影响地下水是供给地表水的重要水源,同时也是许多地下水生態系統動植物的栖息场所。

地下水的污染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活用水,还会破坏地下水生态系统,对地下水中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生长产生严重影响。

地下水污染还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农作物污染等问题,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农业生产。

地下水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二、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1.传统水处理技术传统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深井抽水、地下水调蓄、水文地质调查等。

深井抽水是最常见的地下水治理手段,通过抽取地下水并进行物理或化学处理来清除水中的污染物。

地下水调蓄则是通过调整地下水的流向和水文地质条件来减少地下水污染的扩散。

传统的技术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但处理效果有限,且成本较高,并且无法完全去除地下水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等难降解物质。

2.新型水处理技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的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生物修复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纳米材料技术等成为研究热点。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等生物体对地下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将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净化地下水。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目前人们对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一是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和野外大田试验进行实测模拟分析,二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模型模拟来预测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便采取控制措施,使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受影响的程度降为最低。

根据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途径,研究者分别从表层土、含水层及非饱和带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污染物在表土层中迁移转化的研究表土层污染物主要有无机废物污染及有机废物污染,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上述各种污染物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是重金属、化肥和有机农药方面的研究受到农学家们的高度重视。

学者们对于污染物在土壤作物系统的吸附、迁移、转化、归宿和分布规律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但由于土壤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而且污染物的种类、污染途径、污染物与环境各要素作用机理不同,因此对各种类型的污染必须分别研究。

1污染物在表层土中迁移转化研究由于表层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微生物,使得各种污染物在其中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

考虑到表土层比较薄,国内外大多都采用黑箱模型来描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内部机理的研究成果较少。

如美国的Jury(1971在砂土中拌盐用灌水入渗淋溶试验观测溶质在均匀土壤中的迁移规律;Jay nes(1991在野外进行了漫灌条件下Br -离子的示踪试验;Ellsworth(1996在露天试验场进行了微区试验,研究了Br -、Cl -、NO 3 -随水流在非饱和土壤中的运移规律。

近年来,土壤学家借助于室内外模型试验,正在确定土壤的环境容量,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进行表土层的灰箱模型研究,如Geng等人将氮循环过程看作灰箱”进行土壤地下水系统的氮循环迁移模拟,并在不同区域范围和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了应用,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该模型由3个子模型构成,分别模拟硝酸盐迁移过程中各个环节,即土壤中氮循环和硝酸盐渗出量模型、硝酸盐从土壤到含水层的迁移量模型、以及二者的耦合模型。

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与治理实践

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与治理实践

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与治理实践地下水污染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以及针对这一问题的治理实践。

I. 地下水污染研究的进展1. 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和成因- 地下水污染指地下水体中含有有害物质的现象,可能是由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等导致的。

- 研究已确定了许多常见的地下水污染来源,如化学品泄漏、农药使用和垃圾掩埋等。

2. 污染物的识别和监测技术的进展- 传统的地下水污染识别方法包括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然而,这些方法耗时且不实时。

- 新兴的技术如地球化学传感器和遥感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地下水质量,并提供准确的结果。

3. 地下水污染传输和模拟研究- 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科学家能够预测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流动和扩散。

- 这些模型有助于识别污染源并设计有效的防治措施。

4. 地下水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 具有生物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在地下水的污染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对地下水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研究可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提高治理效果。

II. 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实践1. 污染源控制- 建立监测系统,追踪污染源以及减少新的污染源的产生。

- 持续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污染行为的惩罚力度。

2. 污染物的修复和去除- 使用物理方法,如土壤气抽取和气体净化,去除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 利用生物降解和植物修复等生态修复技术,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制定严格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确保合理用水。

- 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 公众参与和意识提高-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 鼓励公众参与地下水污染治理行动,通过共同努力保护地下水资源。

III. 结论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为治理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提高对地下水污染的识别和监测能力,加强污染源控制和修复,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及提高公众参与和意识提高,才能有效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1. 引言1.1 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性地下水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源之一,约占全球可用淡水资源的30%。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污染物排放进入地下水体,导致地下水质量恶化。

地下水污染会对人类生活中的饮用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

地下水污染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一旦地下水受到污染,将导致地下水生物圈的变化,甚至造成生物种群灭绝或迁徙,对地下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迫切需要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治理工作,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技术探讨,以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性】1.2 研究意义地下水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地下水资源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污染威胁,给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带来了严重挑战。

研究地下水污染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下水污染的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为有效防控和治理地下水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的进展,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还能促进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提升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深入探讨地下水污染的研究意义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字数:208】2. 正文2.1 地下水污染现状地下水是地表水向地下渗透形成的水资源,是人类饮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水的重要来源。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地下水遭受着严重的污染。

主要的地下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农业排放物和城市污水等。

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地下水中会导致地下水质量下降。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监控自然衰减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监控自然衰减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监控自然衰减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由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多地被暴露出来。

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对土地的再次开发利用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对策,力图有效地解决污染问题。

在人们长期的科学研究中发现,土壤与地下水的过滤作用是一种有效解决污染的方式。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土壤与地下水过滤污染的工程试验。

本文主要从该项技术的发展与起源、相关技术手段以及该技术与传统的降解技术的经济消耗的差别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污染;监测技术;修复技术;来源;发展概况;技术手段;成本消耗引言: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对所有的污染进行分类。

将“保护水土质量”作为首要目标,立足人民的生活健康幸福,对环境问题进行积极的改革,实现污染物质的低投入高质量处理,当前在对一些烃类化学物质的处理时,传统燃烧处理方式不仅会污染空气环境,还对人体有很大的损害,而采用土壤与地下水过滤技术则可以有效地处理该类污染物质。

监控自然衰减技术是采取地下水与土壤过滤的核心技术。

因而为了有效地提升过滤技术的实行效果,提升整个生物降解工程的质量,应该深入地剖析和研究该项技术,进而为该项技术的今后发展指明方向。

一、监控自然衰减技术的来源以及发展概况(一)监控自然衰减技术的定义监控自然衰减(Monitored Natural Attenuation,MNA)技术是指在单位污染场地面积内,场地中的化学物质、化学性、生物稳定性,放射性矿物质的衰减等一些方面的特性的变化,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无人为干扰的状态,实现全真模拟自然状态的降解。

具体降解关系图如图1.自然衰减机制示意图。

(二)监控自然衰减技术的来源在十八世纪的西方国家,为了维持国家的高速发展,大量进行着各类矿物质的开采。

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使用这些开采的资源并将废渣直接排放到外界,对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在这个大背景下科学家们积极的研究着相关的降解方式。

多硫化钙修复Cr(Ⅵ)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研究进展

多硫化钙修复Cr(Ⅵ)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研究进展

多硫化钙修复Cr(Ⅵ)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研究进展
多硫化钙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附Cr(Ⅵ)离子的能力。

研究表明,多硫化钙的吸附效果明显优于其它常见的吸附剂,如TiO2、Fe2O3等,其吸附率可达到96%,成为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理Cr(Ⅵ)污染的新型修复材料。

多硫化钙修复Cr(Ⅵ)污染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两种:
1.结构还原法:在多硫化钙的功能性羟基上,Cr(Ⅵ)和硫酸根发生还原反应,生成Cr(Ⅲ)离子和硫酸。

Cr(Ⅲ)具有很弱的毒性,同时它不易迁移,可以在多硫化钙内部形成化合物,达到固化效果。

2.吸附作用:多硫化钙的羟基能够与Cr(Ⅵ)形成氢键或强吸附作用,使Cr(Ⅵ)离子固定在多硫化钙表面,达到去除Cr(Ⅵ)离子的目的。

与结构还原法不同,吸附作用主要在表面上发生,对Cr(Ⅵ)的去除效果较为明显。

1.吸附能力强:多硫化钙可以吸附住大量的Cr(Ⅵ)离子,去除率高达96%以上。

2.改善土壤性质:多硫化钙中的含钙离子可以与土壤中的酸性离子结合,形成较稳定的电中性化合物,从而改善土壤的质地和结构。

3.兼具修复和固化效果:多硫化钙具有较强的结构还原作用,可以固化Cr(Ⅲ)离子,同时其吸附作用可以去除Cr(Ⅵ)离子,实现修复和固化的双重作用。

4.对多种离子具有吸附能力:多硫化钙不仅可以吸附Cr(Ⅵ)离子,还可以吸附As、Pb、Cd等重金属离子,在处理多种污染物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但是,多硫化钙修复Cr(Ⅵ)污染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其修复效率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在PH值低于4或高于10时效率明显下降;其次,多硫化钙的吸附量有限,需要频繁更换,成本较高;最后,多硫化钙在水溶液中溶解度较低,需要与其它吸附材料搭配使用,如球形活性炭等。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地下水是指地表以下与岩石或土壤中存在的水,是供应人类饮用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来源。

但是,在人类的活动中,如化学品工业、农业、矿业和废弃物处理等等,都会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

地下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都有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治理地下水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治理地下水污染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一、地下水污染的来源和类型地下水污染来源广泛,主要分为点源和面源污染。

点源污染是指明确的污染源,如油气回收站,石化厂、垃圾填埋场等等,其中的污染条带在地下水中具有非常标准的浓度和分布特征。

而面源污染则是相对分散的,如农业、城市建设、医疗废弃物、道路运输等,这些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地下水污染的因素。

地下水污染的类型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物、放射性物种等多种。

其中有机物是地下水污染中最常见的一种,这些化学物质都是由人类活动和人类废弃物造成的。

污染的有机物可以从工业、化学、石油等行业的废水中排放出,也可以来自于农业运作和城市废水。

二、治理地下水污染的技术研究进展治理地下水污染旨在去除或减少地下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以确保地下水的安全和可用性。

目前已经有许多地下水治理技术被开发出来,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一些技术简述如下:1.生物呼吸治理生物呼吸治理是利用有机物质持续呼吸的碳基生命体,来降解污染物种,用于治理地下水中的自然和人类来源的污染物种。

生物呼吸治理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生物堆工艺、生物氧化沟、接触氧化工艺、自氧化沟浸出和生物改良等。

目前,生物呼吸治理技术在实验和工程应用中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社会上对此技术也产生了很高的共识和关注。

2.界面改变治理技术这种技术利用界面改变原理来控制污染物质的移动、迁移和转化,分离和去除地下水中的有害物质。

界面改变治理技术包括多孔介质中的轻质油污染物去除、pH值调节、过氧化物处理方式和氢氧化物处理方式等。

界面改变治理技术的实施方法是通过对原水进行预处理,透过示弱碱性种类,将原有污染物质降解,达到清除地下水污染物的目的。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地下水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水资源,其对生产生活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一、地下水污染现状地下水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如工业、农业、城市排污、垃圾填埋和交通运输等。

目前,地下水污染的危害已经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饮用水受到污染地下水是人们饮用水的主要来源,但地下水污染已经对饮用水质量构成威胁。

饮用受污染的地下水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二)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土壤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地下水污染也会影响到生态系统,包括水生生物、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

(三)经济损失地下水污染问题分散,监测难度大,并且治理成本高,会导致经济成本的增加。

当地下水污染影响到居民饮用水缺乏时,社会将面临更大的灾难。

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是防治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经涌现出很多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保护地下水资源在污染地区,应先进行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禁止新的污染源进入污染地区。

在保护的同时,可以采用人工增加水位的方法,在保障水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稳定地下水位。

(二)修复已污染地下水目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主要有化学法、生物法和物理法等。

其中,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由于其工艺简单、成本低,且具有较高的修复效果,因此被广泛应用。

(三)建立污染地下水监控网络污染地下水的监控是对地下水控制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的前提。

通过建立污染地下水监控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地下水水质,对早期污染预警提供支持。

(四)开展污染区域的追溯调查开展污染区域的调查是治理地下水污染的前提,只有了解污染源的所有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方案。

三、结论综上所述,地下水污染已经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要防止和治理地下水污染,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在治理过程中,需要坚持勤勉尽责的原则,适时调整和完善治理措施,以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然而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从地下水污染的现状调研入手,分析了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介绍了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的概述和研究进展,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对地下水污染治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展望,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对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建议。

希望本文能为地下水污染问题的研究和治理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调研、原因分析、案例分析、总结、展望、建议、治理、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下水是重要的地球资源之一,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等方面。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地下水遭受着严重污染威胁。

地下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研究背景部分主要针对地下水污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展开分析,介绍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

地下水污染的状况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但目前在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开展深入研究,寻找有效的控制技术,改善地下水污染状况,从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通过调研地下水污染现状、分析地下水污染原因、概述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总结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和案例分析等内容,探讨地下水污染治理的现状和进展,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参考和支持。

1.2 研究意义地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工业化、农业活动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地下水污染不仅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研究地下水污染的控制技术和治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科学意义。

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地下水污染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用水安全和工业生产。

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地下水是地球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生态和工业的水源之一。

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废水、污水排放,使得地下水的污染日益严峻。

因此,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一、地下水污染的类型和来源地下水污染的类型和来源众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农业污染:由于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使得土壤中的各类化学物质渗入地下水;(2)生活污染:居民生活排放的污水、废水、垃圾等也会导致地下水的污染;(3)工业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油、废酸浸出液等,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4)垃圾渗滤液:城市垃圾填埋场渗出的渗滤液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微生物,会对地下水造成极大的污染。

二、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1)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针对污染物进行降解或转化的技术。

该技术可以降低治理成本,减轻污染物的毒性,具有可持续性等优点。

研究表明,生物修复技术在处理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等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2)化学氧化技术化学氧化技术是利用氧化剂使污染物降解、转化的技术。

该技术具有高效、快速等特点,可以有效的降低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

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氧化剂的副产物容易引起二次污染,成本较高等。

(3)物理吸附技术物理吸附技术是通过物理作用使污染物附着在吸附材料表面,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效果。

该技术具有简单易行、环保等特点,而且在治理中小型污染物时,相对较为有效。

三、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前景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应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技术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同时还可以探索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强化监管与执法,加强公众环保意识的培育,共同促进地下水环保事业的发展。

岩土工程中的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研究

岩土工程中的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研究

岩土工程中的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研究引言:地下水和土壤是岩土工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地下水的存在和流动对土壤的力学性质有着重要影响,而土壤污染则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活环境。

因此,开展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的研究对于岩土工程的设计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篇章一: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地下水常常被称为地球上的“第三极”。

它不仅滋养着地表的生态系统,还对水文循环和地质构造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在岩土工程中,地下水往往是设计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导致土壤力学性质的改变,可能引起地基沉降和土壤液化等问题。

因此,准确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对于岩土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篇章二: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的关系土壤污染是指土壤受到有害物质污染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常见的土壤污染源包括工业废弃物、农药残留和生活垃圾等。

这些有害物质会通过地下水的渗漏和迁移进一步扩大污染范围。

地下水受到污染后,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活饮用水源,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

因此,在岩土工程中,合理评估土壤污染对地下水的潜在威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篇章三: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的监测与治理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的监测与治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

监测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方法包括采样分析、水质监测井和遥感技术等。

通过实时监测,并结合地下水流动模型,可以准确掌握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的变化情况和扩散趋势,为防治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治理土壤污染的方法包括修复、隔离和资源化利用等。

通过研究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的交互作用,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污染源,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还可以提供有效的污染修复方案。

篇章四:岩土工程中的环境保护实践岩土工程在处理地下水与土壤污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要保证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又要注重环境保护。

在设计阶段,应合理评估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预测和分析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的扩散趋势。

在施工阶段,要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污染物的释放,并监控地下水质量的变化。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主要技术研究进展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主要技术研究进展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主要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土壤和地下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在讨论污染物修复概念和污染物修复技术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主要技术和相关标准,讨论了现有问题和今后的发展,以提高土壤和地下水的质量,地下水的恢复和环境保护思路。

关键词: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重点是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降低了生活质量。

必须分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的特性。

视污染情况而定,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和补救措施,确保土壤和地下水净化,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确保人类健康和安全。

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物特性1.蒸汽压。

如果物质是液体或固体,一些蒸汽容易脱离和蒸发。

蒸汽压力是蒸汽压,高压蒸汽物质挥发高,必须确定几个重要因素。

小有机分子一般具有较高的蒸汽压力,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温会进一步增加物质蒸汽压力。

2.溶解。

可污染物经常在地下水中迅速移动和扩散。

甲基叔丁基醚是加油站的一种常见污物,可在短时间内数百米移动。

在高溶解度污染的情况下,抽水的处理达到预期效果。

对于低溶解度污染污染物,应考虑替代或联合抽水处理。

3.物质的生物降解。

是微生物学中污染物的基本速率,微生物的高生物降解率表明,该物质容易被微生物降解,对人类和动物来说,获得污染物的估计很少。

大多数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的生物还原率很低。

为此,应选择正确的方法避免人、动物和植物的风险。

4.重金属。

传统的重金属工艺比传统的有机污染物更难处理,因此,需要对重金属的特性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重金属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高治理效率。

5.土壤污染特点。

第一,土壤污染是区域广面积大,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资江流域水体砷锑来源现已被切断,场地遗留污染依然存在。

固体废物被雨水吸入土壤和地面水中,最终在资江汇集,直接或间接影响流域人和动物的健康。

第二,修复治理十分繁琐缓慢。

随着环境保护的增长,公司的环保意识大大提高。

河流、砷碱渣、河流和田地造成的污染特别难以治理。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地下水是独立于地表环境的水资源,是现代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源。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采、废弃物排放等活动,地下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污染的地下水不仅严重威胁到人类的饮用水安全,同时也牵动着各个领域的生产生活,因此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一直是环保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一、地下水污染的分类及产生原因地下水污染主要包括化学污染和微生物污染两大类。

其中,化学污染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氮、磷等,而微生物污染主要是指一些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等。

化学污染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

例如,化工厂、电镀厂等工业废水直接或间接进入地下水中,造成了化学污染。

农村生活、畜禽养殖废水直接或间接排入地下水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污染来源。

二、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目前,针对地下水污染治理的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法、生物法、物理法等。

化学法是指利用氧化剂、还原剂、沉淀剂等化学品对污染物进行化学反应、吸附、沉淀等作用实现净化地下水。

生物法则是指采用生物微生物、生物降解等技术对地下水中污染物进行降解及转化。

物理法则是指采用流量控制和治理,进行泵回注入、污水集合沉淀等技术实现地下水的再生和净化。

三、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正致力于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取得一定的进展。

一些“绿色化学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污染治理中,例如利用硫酸铁、过硫酸氢钾对地下水中污染物进行氧化反应等。

生物法中,利用微生物对地下水中的氯乙烯等挥发性有机物进行生物修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物理法中,利用直接和间接灰水再生系统和先进的污染物过滤系统对地下水进行治理的技术也可以实现高效净化。

同时,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时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针对小型农村环境,物理和生物治理显然更加适用;而针对大型城市污染环境,则选择化学治理更加合适。

总之,在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未来也必将不断地提出新的创新技术和方法来应对地下水污染治理的挑战。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目前人们对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一是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和野外大田试验进行实测模拟分析,二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模型模拟来预测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便采取控制措施,使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受影响的程度降为最低。

根据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途径,研究者分别从表层土、含水层及非饱和带 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污染物在表土层中迁移转化的研究表土层污染物主要有无机废物污染及有机废物污染,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上述各种污染物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是重金属、化肥和有机农药方面的研究受到农学家们的高度重视。

学者们对于污染物在土壤作物系统的吸附、迁移、转化、归宿和分布规律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但由于土壤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而且污染物的种类、污染途径、污染物与环境各要素作用机理不同,因此对各种类型的污染必须分别研究。

1.污染物在表层土中迁移转化研究由于表层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微生物,使得各种污染物在其中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

考虑到表土层比较薄,国内外大多都采用黑箱模型来描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内部机理的研究成果较少。

如美国的Jury(1971在砂土中拌盐用灌水入渗淋溶试验观测溶质在均匀土壤中的迁移规律;Jaynes(1991在野外进行了漫灌条件下Br - 离子的示踪试验;Ellsworth(1996在露天试验场进行了微区试验,研究了Br - 、Cl - 、NO 3 - 随水流在非饱和土壤中的运移规律。

近年来,土壤学家借助于室内外模型试验,正在确定土壤的环境容量,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进行表土层的灰箱模型研究,如Geng等人将氮循环过程看作“灰箱”,进行土壤地下水系统的氮循环迁移模拟,并在不同区域范围和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了应用,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该模型由3个子模型构成,分别模拟硝酸盐迁移过程中各个环节,即土壤中氮循环和硝酸盐渗出量模型、硝酸盐从土壤到含水层的迁移量模型、以及二者的耦合模型。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然而地下水污染却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随着工业和农业活动的不断发展,地下水受到各种有害物质的长期侵害,导致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研究地下水污染的现状以及控制技术的进展,对于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下水污染现状地下水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地下水中有害物质的超标排放或渗漏,使地下水质量发生变化的现象。

目前,地下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农业施肥、垃圾堆放等因素。

工业排放的有机物、重金属等物质,农业施肥的农药、化肥等化学品,还有垃圾堆放的垃圾渗滤液等都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这些污染物质不仅影响地下水的直饮水质量,还可能对环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二、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针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科研人员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断提出和改进各种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传统技术和新型技术。

1. 传统技术传统的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

物理处理技术包括吸附、离子交换和过滤等,通过物理方法去除地下水中的有害物质。

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和中和等反应,通过化学反应去除或转变有害物质。

生物处理技术则采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有机物质和氮、磷等污染物。

2. 新型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一些新型的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也在不断涌现。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天然或经过改造的微生物去降解地下水中的有机物质;土壤修复技术通过土壤的渗滤、吸附和降解作用来净化地下水;纳米材料应用技术则利用微米级甚至亚微米级的纳米材料对地下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和分解等。

这些新型技术在地下水污染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展望当前,地下水污染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我们有信心通过不懈的努力,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最终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也将迎来更多的突破和新发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地下水污染不仅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还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显得十分重要。

一、地下水污染现状地下水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地下水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现象。

工业废水排放是主要的地下水污染源之一。

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一旦排入地下水,就会对地下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农业面源污染也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农药、化肥等农业用品在过度使用过程中会渗入土壤和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污染。

城市生活污水排放也是导致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因素。

大量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排入地下水层,其中含有的有机物、微生物等有害物质也会对地下水质造成不利影响。

地下水污染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

一方面,地下水污染会导致地下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不能再生,影响了农田灌溉和城市生活用水的需要。

地下水污染还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地下水污染还会导致饮用水的不洁净,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探讨地下水污染的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至关重要。

二、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为了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科研人员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相关的控制技术,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目前,地下水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物理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和重金属进行降解和去除,通过种植具有吸附和净化作用的生物材料来修复地下水污染。

化学修复技术则是利用氧化、还原和中和等化学原理对地下水进行处理和修复,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

物理修复技术是通过物理方法对地下水进行处理和修复,例如利用过滤、吸附、离子交换等物理过程来净化地下水。

还有一些新型的地下水修复技术正在不断涌现,如电化学修复技术、纳米材料修复技术、超声波修复技术等,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的研究,主要是运用数学模拟方法进行的。应用数学模型模拟可溶性污染物在地下含水层中迁移时,需要将水流模型和水质模型耦合起来,求出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此来预测地下水污染的瞬时动态与扩展范围,为制定合理有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选择最佳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三)污染物在非饱和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
人类对污染物在非饱和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开始于 20世纪80年代,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研究非饱和带水分运动的基础上,开始研究污染物在非饱和土壤中的迁移规律。通过大量的室内及野外土柱试验,确定了非饱和带垂向一维弥散系数和衰减系数,此阶段的示踪剂大都采用保守性物质。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逐步开始研究重金属在非饱和带的迁移转化规律,考虑土壤液相和固相浓度的分配系数,并借助于Henry,Freundlich和Langmuir的等温吸附模式来表示液相和固相
浓度吸附和解吸问题。对于弥散系数的研究,Pickens和Grisak又将恒定常数扩展为随时空变化的
动态参数。对土壤介质结构的研究,由结构不变的刚性体,发展为研究可变的介质体;由均质土壤研究到分层土壤。在土壤水分运动方面,由非饱和带的平均孔隙速度发展到研究可动水体和不可动水体,并综合考虑水、气、污染物及土壤四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在数学模型求解方面也在不断发展,由非饱和带的简单解析解发展到考虑复杂因素的数值解,求解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也在不断改进,使之更加接近于污染物迁移的实际情况。
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可在土
壤和生物中富集造成对土壤和作物的污染,损害人类健康。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的初期,不易被人们觉察或注意,属于潜在危害。目前研究比较深入的有 Hg、Cd、Pb、As、Cr、Cu、Zn、Se、Ni等。由于它们各具不同的特性,其迁移、转化的特点以及造成的污染危害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研究其危害时,不仅要注意它们的总含量,还必须重视各种形态的含量,同时也要考虑作物对它们的影响。
的,据此认为:孔隙介质的每个无穷小单元体都是由固体物质与孔隙构成的,并提出了考虑固体物质与孔隙分界面是浓度与浓度梯度跳跃的新水动力弥散模型,导致水动力弥散方程中增加了补充项。至于可预测含水层中污染浓度的复杂数学模型是由Konikon等人在1978年研制出来。1977年Wills和Neumman在系列论文中提出了分散参数系统内地下水质动态管理的通用模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地下水溶质运移理论及试验研究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如对污染物迁移的弥散系数提出了与时空有关的表达式;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使得迁移方程中的衰减、离子交换、生物、化学反应项的系数取值更为合理,考虑的因素更为全面;对于污染物中固液相浓度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吸附条件由平衡始条件的设定也更趋于合理和全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随机模型也开始广泛的研究,新的成果不断问世。在迁移载体水分运动方面,又发展到考虑可动和不可动水体等因素。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为了研究地下水水质,人们把数学模型应用进来。首先由苏联的Bel对孔隙介质中水动力弥散进行了详细研究,指出了水动力弥散可由纵向弥散和横向弥散系数来表征。Fried(1972年)进一步研究了经典模型与水动
力弥散方程,该方程是建立在宏观孔隙介质连续的前提下
我国对污染物在非饱和土壤中迁移转化的研究已开始重视起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是氮、磷、重金属和有机农药污染方面受到农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对于它们在土壤作物系统的吸附、迁移、转化、归宿和分布规律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最初他们的研究方法侧重于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其目的在于搞清楚氮肥施入农田后的去向:作物吸收、利用多少、土壤残留多少、深层渗漏多少、挥发多少,其研究重点侧重于氮素的转化。如朱济成 (1977)用盆栽法研究了我国北方氮肥地下流失率;吴岳(1981)在青铜峡县河西七条沟利用从水体取样分析的办法对灌溉条件下氮、磷、钾随水流失污染水体进行了初步研究;聂永丰(1987)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污染物氘在下包气带非饱水条件下的迁移转化问题。近几年,我国土壤物理学者在室内外开展了一些溶质运移的实验研究,如叶自桐、黄康乐(1987)分别对饱和非饱和土壤溶质运移进行了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叶自桐(1990)还对传输函数模型(TFM)进行了简化,提出了适于研究入渗条件下土壤盐分对流运移的传输函数修正模型,根据田间不同矿化度灌溉入渗实验结果,得到了盐分通过0~6cm土层时的时间概率函数;吕家珑等人对土壤中磷的运移进行了研究;王亚男等对含磷污水淋滤条件下土壤中磷迁移转化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可溶态磷进入土壤后,主要随水分作溶质迁移,在迁移的同时,不断转化为吸附态磷和各种沉淀态磷;吸附态磷由可溶态磷生成,并与可溶态磷一起发生化学沉淀反应生成沉淀态磷,但固着于土壤颗粒上,不发生迁移;沉淀态磷由可溶态磷和吸附态磷生成,在土壤中主要参与化学转化;沉淀态磷在土壤中有随水分迁移的现象。王福利在一维垂直土柱上,研究了降雨淋溶条件下,溶质在土壤中运移的问题时,仅考虑了对流、弥散二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越大,溶质被淋洗的深度愈大
我国地下水水质模拟研究工作是最近 20年来的事情,1980年初首先由山东省地质局等单位在济宁市郊区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工作,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为预测地下水污染发展趋势的地下水水质模型。1982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应用伽辽金有限元法求解了在渗流区有抽水井条件下的二维溶质迁移及在自由表面上有入渗补给时二维渗流中的溶质迁移问题。这以后许多学者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其中对流弥散模型是使用最多的数学模型,许多研究者将该模型加以修正以使模型适用于不同的工程情况,目前的对流弥散模型的主要应用有:越流含水层中的污染迁移;裂隙岩体中的溶质迁移;海水入侵引起的变密度溶质迁移;填埋场渗滤液的迁移;地下放射性核废料的迁移模拟等等。
3.农药化肥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已成为土壤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因素,如氮、磷污染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硝酸根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得到了许多有益的规律性的认识。近年来,人们已建立起各种污染物迁移模型来模拟化肥和农药及其残留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归趋和迁移。如武强 (1991)研究了排水条件下饱和非饱和水盐运动规律;徐玉佩(1993)对野外条件下水动力弥散系数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冯绍元(1995)研究了排水条件下饱和土壤中氮肥转化与运移问题;杨大文、杨诗秀(1992)在室内土柱上研究了杀虫剂在土壤中迁移及其影响因素,考虑了对流、弥散、吸附、降解四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流、弥散、吸附作用对农药运移影响很大,而降解作用影响小,降解仅决定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黄元仿等人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氮素运移的模拟模型时,考虑了以上各影响因素,但由于控制方程太复杂,无法在田间验证,而仅做了氮平衡计算,讨论了氮肥施入的动向。结果表明:根系吸氮总量远远大于其它一切影响因素,是氮在农田中的主要支出项。目前国外对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高度重视,不断淘汰对环境有害的农药,逐步推广低毒无害或生物农药。
2.污水灌溉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
污水灌溉是解决水资源缺乏和污水资源化的重要工程措施,污水中大多含有比较丰富的有机物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分解,能为农作物提供可利用的氮、磷等多种养分,作物增产效果明显,但是由于污水中含有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质,长期利用这种污水进行灌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壤环境的恶化。
(二)发展趋势
1.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机理的理论研究
各种含水介质 (如孔隙、裂隙、岩溶)的存在使得地下水及溶质在其间的运动很复杂,目前与地下水污染有关的理论和模型都是在一定的简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如忽略各种溶质间的复杂化学反应、忽略或简化弥散的尺度效应等,所以模拟结果往往与实测值之间还有差距。因此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机理的理论研究、弥散“尺度效应”存在原因的分析研究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开展。另外,现有模型从应用角度来衡量,过分理想化,应用时精度难以达到要求,因此还需要通过室内、室外精密的实验研究、检验传统的对流弥散方程、动水-不动水体模型及随机传输函数模型等各种各样描述溶质运移的模型,并对它们的准确性、灵活性、通用性和可操作性做出科学的评价,计算模型有待向高效、准确、实用的方向发展。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
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
目前人们对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一是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和野外大田试验进行实测模拟分析,二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模型模拟来预测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便采取控制措施,使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受影响的程度降为最低。根据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途径,研究者分别从表层土、含水层及非饱和带 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当溶质以液态形式加入土壤时,降雨强度对溶质淋洗的影响小,而当溶质以固态形式加入土壤时,则降雨强度越小,溶质淋溶效
果越好,这是因为降雨量相同时,雨强越小,雨水与固态接触而溶解的时间越长,溶解越充分。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保护土壤及地下水资源,国内外学者对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高度重视,并开展了这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以及地下溶质运移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而且人们对溶质在地下水中的弥散机理和各种化学反应过程都了解不够,通过分析国内外对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研究的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对污染物在非饱和—饱和土壤中迁移转化的整体模拟不多,大多数是对这一系统的分散的零碎的研究,并没有将这些过程联系起来综合研究;对污染物在非饱和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还不成熟、参数的尺度及其率定方法还需进一步研究;此外已有的模型过分理想化,应用时难以达到精度要求。因此对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问题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地方。
(一)污染物在表土层中迁移转化的研究
表土层污染物主要有无机废物污染及有机废物污染,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上述各种污染物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是重金属、化肥和有机农药方面的研究受到农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学者们对于污染物在土壤作物系统的吸附、迁移、转化、归宿和分布规律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由于土壤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而且污染物的种类、污染途径、污染物与环境各要素作用机理不同,因此对各种类型的污染必须分别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