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
方剂学八法的名词解释
方剂学八法的名词解释方剂学八法是指中医药学中用于方剂技术的八种基本方法。
这些方法是根据中医药学的理论经验总结出来的,用于指导医生在制定药方时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一、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方剂的组成、配伍、用量、炮制等方面的知识。
它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将中医药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
通过方剂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方剂的药理作用、治疗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二、八法八法是指方剂学中的八种基本方法,包括协和、辅佐、制伏、化裁、温通、攻下、炮制和调理。
这些方法是在中医药学实践中长期总结和积累的经验,用于解决临床上的各种病症。
1. 协和协和是指将相互配伍的药物合用,以增强其功效,达到药物协同作用的目的。
在方剂中,协和常常用于治疗复杂的疾病,或者需要综合多种药物才能发挥最佳疗效的情况。
2. 辅佐辅佐是指配合主药使用的药物,用以增加主药的疗效或改善其不良反应。
在方剂中,辅佐药物常常起到调节、增强或减弱主药作用的作用。
3. 制伏制伏是指药物之间的互相制约和相互抑制的关系。
在方剂中,制伏常常用于调节药物的毒性、副作用和疗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 化裁化裁是指根据病情的不同,对方剂进行调整和适应。
在方剂中,化裁常常用于根据具体症状和疾病发展的不同,调整药物的用量、比例和配伍关系,以达到精准的治疗效果。
5. 温通温通是指药物的温热性能对于通达经络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在方剂中,温通常常用于治疗寒病和气滞血瘀的疾病,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和祛除寒邪。
6. 攻下攻下是指药物的攻击性和疏泻作用。
在方剂中,攻下常常用于治疗积滞、消化不良和堵塞的疾病,以通便利水、消食化滞。
7. 炮制炮制是指草药经过独特的炮制方法,提高其药性和疗效。
炮制方法常常包括烘烤、炙烟、焙热等,以改变药材的性味和药效。
8. 调理调理是指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通过调整药物的性味、剂量以及时间等因素,达到平衡、调和、调整的作用。
中医方剂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方剂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下是中医方剂学的重点知识点:
方剂的定义
方剂是中医处方的成品,是中药和其他辅料按一定比例搭配制成的药物。
方剂分类
中医方剂分为汤剂、丸剂、散剂、口服液剂、贴剂、外用药膏等多种剂型。
方剂的用途
方剂可以根据临床需要,用于预防、治疗、缓解人体疾病。
方剂的制作
方剂制作需要注意纯度、规格、配比、制剂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严格遵守制剂工艺规范。
方剂的配方禁忌
在制方时,需要注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毒副作用和患者对某些药物的过敏反应等问题,同时也要遵守方剂禁忌。
方剂的调剂
方剂的配剂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调剂。
在调剂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方剂的知识体系
方剂的知识体系包括方剂的起源、发展、分类、配方、炮制、应用、质量评价、临床使用等方面。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的主要知识点,这些知识对于从事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应用都非常重要。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指通过对中草药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和配伍规律的研究,探讨以中草药为主要药材制成的复方制剂,即中药方剂,其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
中药方剂学旨在总结丰富的中医药传统经验,提高中药治疗效果,确保使用中药安全有效。
中药方剂的基本概念方剂的定义中药方剂是指按照一定的配方规律,将若干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配伍煎煮或制成剂型,用以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
方剂通常包含主药、佐使药、调和药以及药引等组成部分,各药性味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方剂的分类方剂按类型可分为汤剂、丸剂、散剂、片剂等;按作用可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和解剂、化气剂等多种类型;按使用目的可分为治标方、治本方、方解、方草、便民方、辨变方等不同类别。
中药方剂的基本原则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中药方剂使用中,通常根据君臣佐使相配的原则进行配伍。
君药在方剂中起主导作用,臣药则在辅助君药的同时有特定的作用,佐药则有助于调和君臣药的作用,使整个方剂更加有效。
用药考量原则在选择用药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确保选用药物不仅疗效确切,而且用量适中,药性温和。
疾病辨证原则中药方剂的使用需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确保选用适合的方剂治疗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方剂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方剂学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未来,中药方剂学将更加注重对方剂的药效成分研究,探索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致力于提高方剂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实现中药的规范化、现代化应用。
总的来说,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了中医药精髓,通过对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和配伍规律的深入研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愿中药方剂学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光发热,造福人类健康。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中药方剂的配
方和实际应用。
下面是一些中医方剂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方剂: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方案,是中药以
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具体处方。
2. 配伍:指中药在方剂中的组合关系,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等。
3. 药味:中药方剂中所含的主要药物的性味特点,包括寒、凉、温、热、苦、甘、辛、酸、咸等。
4. 药性:中药方剂中各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特点,包括疏风
散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5. 方义: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分类、功效、适应
症等。
6. 用药禁忌: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能使用的限制条件,如孕妇禁用、对某药物过敏等。
7. 方证: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对某种疾病的病机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剂。
8. 给药途径: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理解中医方剂学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解释,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中医药学专业书籍或资料。
中医方剂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方剂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和应用原则。
以下关于中医方剂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中医方剂学仅研究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B. 中医方剂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制造工艺C. 中医方剂学只关注方剂中各药味的药性D. 中医方剂学研究中药配伍规律和应用原则答案:D2. 中药方剂的组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除了药物成分外,还应包括:A. 辅料和外科材料B. 食用配料C. 饮食指导D. 方剂临床应用指南答案:A3. 中医方剂学的基本原则是“四相依法配伍”,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四相”之一?B. 相反C. 相合D. 相同答案:D4. 中医方剂学中,药物的配伍常会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下哪个不是中药方剂配伍的基本原则?A. 药性互补B. 药物相似C. 药物相同D. 药物相反答案:C5. 中药方剂中常见的药物组成形式包括以下几类,除了复方、煎剂和丸剂外,还应包括:A. 丹剂B. 汤剂C. 散剂D. 搽剂二、判断题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写“对”,错误的写“错”。
1. (对/错)中医方剂学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方剂的药物组成。
答案:错2. (对/错)中医方剂学中,药物配伍的基本原则包括药性互补、药物相似、药物相同和药物相反。
答案:对3. (对/错)中药方剂中的药物组成形式只有复方和煎剂。
答案:错4. (对/错)中药方剂中的饮片经常可以直接使用,无需进一步炮制。
答案:错5. (对/错)中药方剂的组成中,辅料和外科材料是必须要包括的要素之一。
答案:对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中医方剂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答:中医方剂学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和应用原则。
它包括对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方剂的临床应用效果和适应症的验证和总结。
中医方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
通过对古籍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历代医家在方剂配伍上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讲解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制备、配伍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方剂的命名、组成、配伍规律、药味、药性、功效、不良反应等方面。
方命的命名是指方剂的名称及其来源,方剂的组成则是指具体的药物成分。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指中药药物之间治病的协同作用关系,药味则是指中药的味道特征,包括苦、辛、甘、酸、咸、涩等。
药性是指中药药物的性质,包括温、热、凉、寒、平等。
功效是指方剂的治疗作用,包括疏风散寒、清热解毒、滋阴补肾等。
不良反应则是指方剂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等。
中医方剂学的核心是方剂的配伍。
方剂的配伍是指将不同的药物组合起来,形成有特定治疗作用的药物组合。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中医药学的关键,并有“六味律”、“八卦配伍”、“养生之道”、“合剂之道”等配伍规则。
在中医方剂学中,应用广泛的方剂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入门》等,这些方剂已经历数千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的应用具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其中不乏举世闻名的方剂如“四逆散”、“桂枝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这些方剂主要适用于特定的疾病和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认真学习中医方剂学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并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为具有针对性和疗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通过深入学习中医方剂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优质的治疗方案。
历代中医方剂学著作
中医方剂学著作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专门研究药物配伍与提高临床疗效的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黄帝内经:唐朝整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13首方剂,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五十二病方:秦汉时期的文献,载方283,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载方单方113+复方245,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伤寒明理论:金朝成无己,我国第一部研究方剂配伍理论的专著。
宣明论方:金朝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著,善用寒凉药。
儒门事亲:金朝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著,主张攻下法。
脾胃论:金元,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著,擅长补脾胃。
丹溪心法:元代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著,力倡滋阴。
普济方:明朝朱橚,载方61739,我国古代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
肘后备急方:晋葛洪,载单方510+复方494,方简、便、廉、效。
刘涓子鬼遗方:晋末刘涓子撰,南朝齐龚庆宣重新整理。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载方5000余。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载方近3000。
外台秘要:唐,王焘,载方6000余,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
太平圣惠方:北宋王怀隐、王佑、郑彦、陈昭遇等编,载方16834,翰林医官院医官,依据医局所藏北宋以前各种方书、名家验方并宋太宗亲验医方,又广泛收集民间效方集体编写而成。
圣济总录:南宋,载方近2万,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纂,成书于1111年-1117年,集宋以前方剂之大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南宋太医局编,陈承、裴宗元、陈师文曾加校正,载方788,是宋代太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
中医方剂学
5、清虚热—透热养阴—虚热证 代表方:一级方:青蒿鳖甲汤
三级方: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讨论:1清法是治疗热证的唯一方法吗?
2治疗肾胆膀胱热为什么不列入呢?
六、使用注意
1、辨清热证部位,准确选方 2、注意热证的性质,纯属阴虚生热者, 当滋阴补益。 3、分别热证真假,不可误投于真寒假热。
第一节 清气分热
C、本方既是风寒表实的要方,又是治喘的基础方。
2、使用注意:
A、 脉证合参,尺脉微、迟禁用。 B 、注意病史:“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 禁用 C、体质:表虚自汗者禁用。
加减: 风寒表实的要方—邪实体壮。 治咳平喘的基础方(肺、实) ①风寒表实之喘—原方。
②风寒闭肺之喘—去桂,如三拗汤。 ③风寒痰气咳喘—去桂加苏子、陈皮, 如华盖散。 ④风热犯肺咳喘—去桂加石膏,如麻杏石甘汤。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治痢 白头翁、黄连 黄连 清热解毒,燥湿热 又长于凉血, 黄柏 故全方功专凉 秦皮:清热解毒治痢 血清解
2、主治
芍药汤—湿热痢—湿热蕴积大肠,气血 失调,下痢赤白相兼,苔黄腻,脉滑数
白头翁汤—热毒痢—热毒熏灼大肠,损 伤血络,下痢赤多白少,纯下血水,舌 红脉弦数。
芍药汤—菌痢—抗菌、消炎、镇痛
六、方解:
①卫强营
②二药配
桂枝:解肌发表,治卫强。 弱
芍药:益阴敛营,治营弱。 寓意 伍
③相制相 补脾和胃 生姜:助桂枝以解表,和胃止呕。 成 大枣:助白芍以和营,补脾生津。 调和营卫
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益阴助阳)
配伍特点:散中有收,邪正兼顾,汗和共施,阴阳并调。 配伍药对:桂枝配白芍:
1、作用:功专大肠,清热解毒燥湿 2、主治:阳证痢疾—便下脓血,里急后 重,肛门灼热,腹痛,苔黄脉数。 3、组方 —均用黄连—治痢要药。
方剂学学习体会(3篇)
方剂学学习体会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知识和体会。
下面是我学习方剂学的体会总结。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通过研究中药的组成、功效、配伍规律等方面的知识,来掌握中医方剂的处方和运用方法。
方剂学以中药方剂为研究对象,通过掌握方剂的组成要素、各组成的药性和功效、药物配伍和用量等方面的知识去了解和运用中药方剂。
学习方剂学使我对中药的分类、功效、配伍规律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对中药的分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药按照药物的来源可以分为动、植、矿三大类,按照性味、归经可以分为寒热、寒温、平、燥湿等不同的性味和归经。
了解中药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方剂的组成和用法用量。
其次,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药物的配伍规律很重要。
中药方剂中的各种药物组合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它们之间不仅存在药物相互促进或药物相互抑制的关系,还具有调和药性、治疗疾病的作用。
药物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的基础,合理的药物配伍可以增强方剂的疗效,从而更好地治疗疾病。
因此,掌握药物的配伍规律对于方剂学的学习和运用至关重要。
再次,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方剂的运用要根据疾病的不同而定。
不同的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选择合适的方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剂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经典的方剂,通过对这些方剂的学习和理解,我逐渐掌握了方剂的运用规律和方法。
最后,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对中药方剂的煎煮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不同的药物需要采用不同的煎煮方法,以发挥药性和功效。
方剂学的实践课程中,我学习了如何正确地配制、煎煮和调剂中药方剂,掌握了中药方剂的煎煮技巧。
这对于我将来的临床实践和中药制剂的调剂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对中药方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方剂学不仅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我将来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和中药制剂工作的基础。
中医方剂学方解PPT课件
组成:羚角片、霜桑叶、京川贝、鲜生地、双钩藤、滁菊花、茯神木、生白芍、生甘草、淡竹茹
2024/1/24
32
平熄内风剂
功效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主治
热盛动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 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2024/1/24
33
平熄内风剂
镇肝熄风汤
组成: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2024/1/24
24
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肩背痛不可回 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
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痹证日久、 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 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 脉细弱。
方剂应用
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
2024/1/24
36
案例分析: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等
2024/1/24
37
案例分析: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等
01
患者症状
高热不退,手足抽搐,神昏舌绛 而干
方剂应用
02
03
治疗效果
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
患者服用后高热逐渐退去手足抽 搐等症状也有所缓解神志逐渐恢 复清醒
2024/1/24
大秦艽汤
组成: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药、细辛、川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白茯苓、川 独活
2024/1/24
30
疏散外风剂
功效
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
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喎斜,舌强不 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 不拘一经者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方剂是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确定用量,按照组方的基本结构要求,进行合理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开始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其中包括外科和皮肤科方剂,共有283首方,使用了242种药物,并记载了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以及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
这标志着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开始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13首方剂,包括汤、饮、膏、丸、丹、酒、醴等剂型。
该书提出了方剂分类的“七方”说,以及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还提出了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___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伤寒杂病论》是___,该书辨证论治,方剂中融合了理论、法则、方剂和药物。
书中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配伍严密,药物种类达到270多味,方剂共有323首,剂型丰富,煎服有一定的规范。
该书的疗效卓著,流传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剂学注重实用,理论稍显薄弱。
《肘后备急方》是该时期的代表作,书中收录了510首单方和494首复方,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
该书论述简要,所载药方都经过试验。
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方剂书籍。
《千金方》是其中之一,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
该书收录了7500多首方剂,其中首要关注妇儿病症,还有专辑的“食治”卷以及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是另一部重要的方剂书籍,收录了6800多首方剂,保存了许多已经失传的方剂,按科、病分类整理了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首先是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收录的方剂经过确切有效的验证并实际应用,详细列出了主治和组成,还详述了药物的炮制和制剂。
其次是专科方书的问世,《小儿药证直诀》是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此外,方论专著也开始出现,《伤寒明理论》是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的专著,___四大家分别是___、___、___和___,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方剂学教学大纲(二)2024
方剂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禁忌和应用等内容。
方剂学教学是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临床应用中药方剂的关键课程之一。
本大纲旨在明确方剂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方剂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一、方剂学基础知识1. 方剂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2. 方剂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3. 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4. 方剂学的分类及其特点5. 方剂的命名方法和规范要求二、方剂学的组方原则1. 方剂的组方原则与理论基础2. 方剂的组方规律及其应用3.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比例关系4. 方剂的药物性味组合和作用特点5. 经典方剂的特点和应用研究进展三、方剂学的配伍禁忌1. 方剂中药的类型和配伍规则2. 方剂中药的禁忌与相克问题3. 方剂中药的相宜与相互协同作用4. 方剂中药的适用病证和禁忌症5. 方剂中药的毒性与副作用防范措施四、方剂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实践1. 方剂学在中医临床中的地位与作用2. 方剂学的实践案例及临床应用3. 方剂学在中医治疗常见病症中的实践4. 方剂学在中药调养与康复中的实践5. 方剂学在新药开发和研究中的实践五、方剂学教学的方法与考核1. 方剂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2. 方剂学教学资源和工具的应用3. 方剂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 方剂学教学考核的方法与标准5. 方剂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结语:通过对方剂学教学大纲的概述和正文内容的详细阐述,将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方剂学的基础知识、组方原则、配伍禁忌、临床应用实践以及教学方法与考核等方面的内容。
方剂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方剂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中医方剂学
中医方剂学绪言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体。
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4、《黄帝内经》载方13首。
5、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共收载方剂314首。
“方书之祖”6、晋唐时期,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前者载方5300余首,后者载方2000余首。
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是研究唐以前方剂的重要文献。
7、宋代,翰林医官院组织编著《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
其后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方范本,初载方297首,后增补到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要典。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严用和《济生方》。
8、金元时期。
9、明清时期,明·朱橚《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10、方论方面,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其后又有明吴昆的《医方考》,清汪昂的《医方集解》。
方剂的组成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
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当病人不拒药时就不必用反佐药。
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中医方剂学的配方组成及功效
中医方剂学的配方组成及功效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研究中药方剂的配方组成、制备方法以及药效等方面。
中医方剂由多种草药组成,每种草药都有特定的功效和作用,通过合理的组合能够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中医方剂学中常见的配方组成及其功效。
一、四逆汤四逆汤是中医中治疗感冒、寒证等疾病常用的方剂之一。
它由四味中草药组成:附子、干姜、桂枝和甘草。
附子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干姜能驱寒解表,桂枝有温经散寒的功效,甘草主要是调和药性、增加药物的疗效。
二、清热解毒类方剂清热解毒类方剂常用于治疗疾病中的热毒。
其中代表性的方剂有黄连解毒汤、银翘散等。
黄连解毒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连、黄芩、黄柏等,它们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泻的功效。
银翘散的主要成分是连翘、银花,它们具有清热解毒、解表发汗的作用。
三、调理脾胃类方剂调理脾胃类方剂用于治疗脾胃功能不佳、消化不良等问题。
六君子汤是其中的代表方剂,它由六味草药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和生姜。
六味草药各有不同的功效,如人参补气、白术健脾、茯苓利水、甘草调和药性等,通过合理的搭配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进食欲。
四、补益类方剂补益类方剂主要用于强壮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党参养荣汤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由党参、黄芪、天冬、白术等草药组成。
党参和黄芪具有补气养血、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作用,天冬和白术有益胃健脾的功效。
五、安神助眠类方剂安神助眠类方剂多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因素引起的神经系统问题。
代表性的方剂包括安神丸和逍遥丸。
安神丸由柴胡、香附、白芍等草药组成,它们能够安抚心神、镇定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逍遥丸的主要成分是逍遥、牡丹皮等,它们有舒肝定志的功效,可以减轻焦虑症状。
总结起来,中医方剂学中的配方组成及功效与中草药的性能和作用息息相关。
透过合理的配伍、科学的用量可以发挥草药的疗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方剂学的研究和运用对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药物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一、概念: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 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黄帝内经》 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为 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
二、内容 1、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治法 : “八法”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君)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臣)
杏仁——降泄肺气,合麻黄增平喘之力 (佐)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
?
1. 为何麻黄为君,桂枝为臣? 2.为何方中无反佐药与引经药?
以法统方与君臣佐使的关系: “以法统方”,即治法是指导遣药组 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
情需要的基本前提。
方剂学
主讲:钱月慧 副教授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方剂学概念及基本任务
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 任务。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一、方剂和《方剂学》的涵义
方:1、医方、药方、处方 “譬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 2、规定、规矩 之意。
以法统方包括: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第二节
常用治法
《医学心悟· 医门八法》:“论病之源, 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 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
寒 温
(1)“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 “以息相火,微微生火”(柯韵伯)
(2)“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六 清法
1、定义: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
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里热证
经热: 散漫之热 郁热: 蓄聚之热
实热
热 证 虚热
热搏气血,腐败血肉--- 局部红肿热痛 热毒: 或见脓血 热陷心包--- 心神病变,甚则神昏
“以规成园,以矩成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园”
剂: 古文通“齐”,整齐、整合、排列 ;调配、 调和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齐”
可见方剂是指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 和方法组合成方。
方剂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
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
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具有特定剂型的中药处方。
2、适应证: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
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3、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
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情之属性。
(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四 和法
1、定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
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
二、理论的形成 “君、臣、佐、使”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 早见于《黄帝内经》。 “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 使。”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后世医家对此讨论颇多:
金•张元素:“力大者为君”。
李东垣:“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 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 “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 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 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八 补
1、定义:
法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
证候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
(1)虚证
(2)正虚感邪
3、分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4、使用注意:
(1)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
(2)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
八法运用要求: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 百法备焉。”
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和”有协调、平衡、双向调节之义。
“和为圣度”
“冲气以为和”
《内经》
《道德经》
2、和法包括“和解”、“调和”两类。
“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
法即《伤寒论》之“和解少阳”之治法。
“调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
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2、臣佐使药不必具备,且一药可兼多职。
3、药味较多的大方或由多个基础方剂组成 的“复方”,分析时只需按其组成方药的功 用归类,分清主次即可。
麻黄汤
组成
麻黄6g 桂枝4g 杏仁9g 甘草3g
主治
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 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
风寒束表(主),肺气失宣(次)
配伍意义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戴天章《广温疫论》
和法常用分类: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寒热 表里双解
五 温 法
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
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2、适应证:
里寒证
寒从中生 外寒直中
寒邪之来源及治法: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3、分类: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4、使用注意:
(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1.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 唐· 王焘 《外台秘要》
(五)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2.《伤寒明理论》开方论的先河 3. 各医家流派、 医学大家的贡献: 《小儿药证直诀》等
(六)明清时期
热 虚
清 补
汗 吐 下
实
泻
消
单一治法 (七法) 八法 + 和(复合治法)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一 汗 法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 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 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2、适应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中医传统方药运用中控制毒副作用的十种方法: (1)多药相配,增效减毒 即:避免同性毒力“共振”, 利用异性毒力“相制”。
(2)药量的控制 (3)炮制减毒
(4)佐制药的配伍
(5)反佐药的配伍
(6)煎药方法的要求
(7)服药时间、方法的要求 (8)道地药材的强调 (9)剂型的限定
(10)辨证论治的总体把握
热实互结 瘀热互结 热结: 痰热互结 水热互结
3、常用分类
清气分热 清营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清虚热
4、使用注意:
(1)常配生津、益气之品。 (2)“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七 消 法
1、定义:
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
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
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3、常用分类: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分类依据 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邪的性质。
(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3)兼顾兼挟病证。 (4)不宜久煎。
二 吐法
1、定义: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 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 治法。
明•何伯斋:“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
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 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 使也。”
三、君、臣、佐、使基本结构涵义:
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
的药物。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
2、适应证特点: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 蓄实邪。
3、使用注意:
(1)吐后调养脾胃。 (2)止吐方法: A:冷稀饭、冷开水。
B:姜汁。
C:麝香一~二厘。
三 下 法
1、定义: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
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
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
的一类治法。
1、配伍环境 2、用量特点 3、炮制方法
4、煎、服方法及剂型选择
一、配伍组方的目的 方剂学运用配伍手段的最根本目的总体 上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具体来说, 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作用:
一、增强药效
二、扩大疗范围
三、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四、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
五、防止产生耐药性
“功用”
2、治法具有多体系的特点:
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如:六经治法体系
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三焦治法体系
脏腑治法体系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辨证
病机
治法
方剂
“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
基础方:病机相同的病证的通用方。
如: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之基础方。
代表方:体现了医学流派或方剂理论的方。
如: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法代表方。
常用方:确实有效的常规用方。
如:银翘散——风热表证的常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