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旋律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市XX第X中学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统一中国》。
一、教材分析:(一)说地位:本课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一课,“统一”是贯穿历史新教材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时期,在整个中国古代史起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解局面,是中国大一统的开端。
“统一”是秦汉时期重要的特征,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做出的重大贡献,秦朝时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措施,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理解隋唐元明清的统一及其作用奠定了基础,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
(二)说内容:秦统一中国这课主要有三目知识组成: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这三目知识共同围绕的也是“统一”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初步建立统一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三)说课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
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现的影响。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的探究学习。
学生在学习这课之前经过了两个单元的学习,特别是有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分裂造成战争,战争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沉重灾难的道理,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但毕竟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学习历史的时间还比较短,还不具备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
再加上学生家长对所谓历史这个小学科的边缘化,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
三、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 (期终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监测调研 统联考真题模拟卷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随州市随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在学完“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的生活体验活动。
在活动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A. 使用骨针缝制衣服B. 烧烤食物C. 制作磨制石器D. 将石珠钻孔做成饰品2.“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这是某部纪录片的解说词。
历史上,我们祖先能够最先吃到米饭的是()A. 半坡人B. 河姆渡人C. 元谋人D. 北京人3.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的追求。
下列我国古代制度中最能体现出民主精神的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等级制4.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灿烂的文明包括()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5.《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①周天子权威下降,无力控制诸侯。
②诸侯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向天子纳贡。
③诸侯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取代周天子地位。
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6.某校七年级(2)班历史兴趣小组在编写历史短剧《诸子百家论治国》时,为扮演孟子的学生设计的台词应是()A.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 天法道,道法自然7.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
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
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A. 公元前3世纪初B. 公元前3世纪末C. 公元前2世纪初D. 公元前2世纪末8.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祖国统一问题
祖国统一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国人民的基本要求,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实现国家统一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始终把“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作为自己的目标,先后制定了“和平解放”和“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方针,实现了港、澳回归,极大鼓舞了海内外炎黄子孙,主导了中国统一大业的进程。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 提出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
一个是由大陆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组成的社会主义为基础的联盟, 一个是包括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组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 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 主张在两种制度并存的情况下, 实现祖国统一。
社会主义是主体, 资本主义是补充, 两种制度和平共处, 即“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 我们也不要破坏那里的制度“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实行“一国两制”, 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好方式(一)、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施。
在香港实施“一国两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妥善处理一个主权国家内,不同政治社会制度共存和谐发展的尝试。
香港回归十年来,“一国两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中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已经向世界表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的某些特殊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与整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共存和谐发展,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中国大一统是历史的主流
为什么中国大一统是历史的主流,而欧洲却不是在中国历史上,统一和分裂反复出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是作为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却是统一。
在各种不利因素造成分裂后,归于统一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必然。
有人可能不同意这种说法,但是,自宋以后,七、八百年来,中国绝大部分时间是统一的,何况此前还有汉、唐等长时间统一的皇朝,在全世界独有。
欧洲历史上却是另一样,虽然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拿破伦都曾占有相当大面积,但是,分裂成小国似乎是其历史的必然。
这种规律性的差别,必然有某种原因,人们也曾提出一些说法,但牵强不能令人信服的居多。
其中有两种似乎比较有点道理。
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说古代中国的水患相当严重,一个个小国自己无力去兴修水利,不得不选择大国统一的路线。
这是说不通的。
其一是中国古代黄河上游植被仍保持着,水患并不像后代那么严重;其二是南方并不受黄河水患的影响,而占有南方则是统一的必要条件;第三,按这种说法,为了对付水患需要动员全国的力量,其实,黄河大泛滥时,即使动员全国之力,在古代也根本治不了,若不是大泛滥,局部力量也就可以对付的了。
事实上,在东汉贾鲁成功治理黄河后近千年中,中国多处于分裂状态。
而北宋仁宗嘉佑年间、徽宗重合年间、至金世宗大定、明昌年间黄河前所未有的多次大泛滥、数次大改道,并没有任何征兆引向国家的统一。
可见这只是一种从书斋中的概念出发的说法。
与之相关的说法,大一统有利于集中国力救灾。
这有趣的很,有过一个大一统皇朝的建立是为了救灾的吗?相对而言,当气候较好,灾荒较少的年份,往往多是统一皇朝稳固时期(如汉唐等),反之,灾荒不断(如小冰河期来临之之类),最易引发外族入侵,内乱不止国家分裂(如三国到南北朝等)。
另一种说法则是说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乃是出于安全的需求。
由于北方有着强大的游牧族,似乎只有统一的皇朝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对付北方铁骑的入侵。
这也是一个是似而非的说法。
对于一个一统皇朝,和北方民族间有着非常长的边界防御线。
祖国统一知识点八年级历史
祖国统一知识点八年级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国的辽阔领土逐渐统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统一一直是一个令人感到自豪的话题。
从远古时代到近代,无论是王朝还是民族,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祖国的完整和统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概述祖国统一的知识点,希望每个人都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话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前期统一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领土被分为七十多个小国,这导致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严重分裂。
公元前400年左右,晋国崛起,通过诸侯请命、兼并燕国等方式逐渐实现了中原地区的部分统一。
此后,周朝东迁到洛阳,结束了东西两个割据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前期统一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秦始皇完成了中央集权式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完成了中央集权式的统一。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行律法制度、实行同一度量衡标准、烧坑焚书勾销儒家思想等,巩固了各地间的联络和统治。
同时,秦朝把中原地区北疆、南疆、西南、东北四大殖民地的人民纳入了中央统治范围。
这一时期的统一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拉开了中国历史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发展的新阶段。
三、唐朝统一为中国的传统统一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这个时期的统一为中国的传统统一奠定了基础。
唐朝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实现民族融合、领土扩张和经济繁荣的过程。
唐太宗时期,为了维护安定和稳定,推行了集权制度和科举制度。
这两种制度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政治体制和文化传承。
四、建立较长时间的封建王朝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极为重要的统一时期。
这个时期的统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建立了较长时间的封建王朝。
宋朝成立后,国内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善,技术和文学艺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
这个时期还经历了对外战争,比如金朝的战争等。
五、明清时期的结束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统一的时期,它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秦朝一统》一等奖说课稿
《秦朝一统》一等奖说课稿《《秦朝一统》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秦朝一统》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的第四框题、承接前面讲述的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段历史、通过对秦朝统一天下的过程及巩固统一措施的介绍、向学生阐述秦朝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新的大一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朝基本承袭了秦朝奠定一统的各项制度。
其中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而本课在第四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
二、说学情初二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各种媒体上已经不同程度地接触过有关秦始皇的一些史实、所以比较容易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
这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对课标的了解、以及班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和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朝疆域的庞大和秦长城的宏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秦朝统一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因为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作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因为年代久远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功过是众说纷纭的、所以我把对“秦始皇的评价”作为本课的难点来突破。
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旋律
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旋律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统一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统一不仅仅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和稳定,也是中国文明的发展与繁荣的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人民为实现统一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历史奇迹。
统一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安定。
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多个有影响力的部落和朝代。
然而,这些朝代和部落之间的斗争使得国家无法实现一个统一的发展方向,导致了不稳定和混乱。
统一的意义在于整合各个部落和朝代的力量,形成一个强大的国家,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统一是秦朝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后来的统一政权奠定了基础。
这个统一的时代,秦朝统一了各个部落和国家,建立了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推行标准货币和统一的文字,统一了法律、度量衡等制度,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统一不仅仅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分裂和再统一。
例如,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南朝和北朝,直到隋朝的统一才结束了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
这个统一时期,隋文帝杨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恢复了北方经济的繁荣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统一的过程也变得更加复杂和艰巨。
在唐朝时期,中国达到了一个辉煌的统一巅峰。
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与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贸易。
在唐朝的统一下,汉地和各个民族地区的交流得到了加强,不同民族的文化得以融合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元性。
然而,中国历史上也经历了分裂和衰落的时期。
宋朝时期,中国分裂为宋朝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政权,南宋统治下的江南地区经济繁荣,但却面临着北方的金朝的威胁。
经过多次战争,南宋最终被金朝灭亡,整个中国重新陷入了分裂和混乱的状态。
直到元朝的统一,中国才重新恢复了整体的统一和稳定。
【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二十二课 祖国统一大业 同步测试学习专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祖国统一大业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最主要的国际意义在于A. “一国两制”成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基本原则B. 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C. 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D. 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政治能力2.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只要台湾回归祖,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表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A. 武力统一B. 一国两制C. 一边一国D. 一中一台3.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引用了“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几句诗。
该回答是针对()A. 香港问题B. 台湾问题C. 中美关系问题D. 钓鱼岛问题4.“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
……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
据材料信息,这应出自()A.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B. 1992年“九二共识”C. 2019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D. 2019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5.2019年7月1日,我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怀抱主要是因为()A.英国的让步B.“九二共识”的达成C.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D.香港地区文化与大陆地区文化的一致性6.香港人有一种说法,回归后的香港“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
这一现象最能说明香港特别行政区A. 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B. 享有行政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C. 保持原有的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D. 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7.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最重要的影响是()A. 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B. 确立了加强两岸科教文化交流的原则C. 为两岸交流建立了联系渠道D. 确认了两岸的经济应加强交流,互补互利8.时至今日,妨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因素有()①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②国际上的反华势力③“两个中国”“一边一国”的活动④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9.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针对哪一问题提出、又首先在哪一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A. 香港、澳门B. 香港、台湾C. 台湾、澳门D. 台湾、香港10.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令两岸人民感动至深的诗。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总结提升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唐宋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及特点的比较
比较项
唐朝民族关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宋朝民族关系
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
唐朝主要采取挫败少数民族的
方式及
中处于劣势,在议和中以送“
进攻、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少
特点
岁币”等方式寻求妥协;两宋
数民族首领以及和亲等方式
都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
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 宋朝统治者采取“守内虚外”
2.一般来说,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 多失败。这是因为:
(1)新的封建王朝的建立打破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陈章旧制受到猛 烈冲击,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的改革破除了阻力。而到王朝中后 期,年深日久,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 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 元朝的统一
单元总结提升
【体系建构】
【通史整合】
一、中国古代的分裂和统一 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既有统一和安定的历史时 期,又有分裂和动荡的历史时期。 1.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古代共有四个统一时 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秦汉时期;短暂的统一时 期——西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隋唐时期;统一多民 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元明清时期。
二、中国古代的改革 1.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如下类型: (1)奴隶社会内部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如商鞅变法)。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重庆市名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重庆市名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汉武帝两次派谁出使西域( )A.霍去病B.班超C.张骞D.张謇2.文物是鲜活的历史,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C.四羊方尊D.青铜树3.推动道教派别之一的五斗米道在民间兴起的主要人物是( )A.老子B.庄子C.张陵D.汉明帝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爆发于公元前209年的( )事件。
A.盘庚迁都B.商鞅变法C.陈胜吴广起义D.楚汉之争5.麻沸散是我国古代医学史上的创举。
它问世于(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C.西汉D.东汉6.下图是商鞅方升,其周身刻有两组铭文。
第一组交代了商鞅在变法期间为统一度量衡造此量器;第二组是加刻的秦始皇诏书,将商鞅制定的标准推行至全国。
此文物见证了( )A.铁器的普遍性B.西周的建立C.秦量的延续性D.秦朝的暴政7.《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
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材料说明贾思勰( )A.强调自然规律B.主张爱惜民力C.重视农业生产D.倡导勤于实践8.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A.马陵之战B.桂陵之战C.牧野之战D.长平之战9.“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诗人李白写的《古风》诗句,描述了秦王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下列对秦朝统一中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B.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C.巩固了我国大一统的局面,进入鼎盛时期D.促进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交融10.根据以下提示,可以判断出的著作是提示一:出自汉朝司马迁之手;提示二: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A.《天工开物》B.《史记》C.《论语》D.《本草纲目》11.小明同学在学习某一段历史时,研究了“秦统一中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光武中兴”等史实。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自1 9 4 9年 台湾 问题 形成 以来 ,中国大 陆 也承 续 了孙 中 山先生所 说 的 中华
民族 历 史 意识 中 的国家 统 一观 念 ,始终 把 解 决 台湾 问题 、完成 祖 国统一 大业
作为 对 历 史 负 责 、对 民族 负 责 的神 圣使 命 ,并把 它 写入 了崇 高 的 《 宪法 》 。 1 9 8 2年 1月 1 1日,邓 小平 在会 见 美 国华人 协会 主 席李 耀滋 时 就说 : “ 国家 的 统 一是 我 们 整个 中华 民族 的愿 望 。这 不仅 有 利 于子 子孙 孙 后代 ,在 中国五千 年 的历 史上 也是 一件 大 事 。我 们 是从 这样 的角 度 着想 和对 待这 个 问题 的 。”⑨ 1 9 8 6年 9月 2日,邓 小 平在 接 受美 国记 者华 莱士 采访 时 回答 了他 提 出的 “ 台 湾 有什 么 必 要 同大 陆统 一 ”的 问题 。他 列 举 了三 个 理 由 : “ 首先 是 个 民族 问 题 ,民族 的 感情 问题 。凡 是 中华 民族 的子 孙 , 都希 望 中 国能 统一 ,分裂 状 况 是 违 背 民族 意 志 的 。其 次 ,只要 台湾 不 同大 陆 统一 ,台湾 作 为 中 国领土 的地 位 是没 有保 障 的 ,不 知道 哪 一天 又被 别人 拿 走 。第 三 点理 由是 ,我们采 取 ‘ 一
【 关键词 】中国梦
国家统一
历史结论
国家观
【 作者简介 】许世铨 ,第十届全 国政协委 员,中国社会科 学院台湾研究所前
所 长
【 中图分类号】D 6 1 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6 . 1 5 6 8 一 ( 2 0 1 3 ) 0 5 . 0 0 1 0 . 1 2
中国古代史从以下几个主线去把握
中国古代史从以下几个主线去把握:一、分裂和统一为主线中国古代史,正是在统一——分裂——统一的交替中最终走上统一的,在学习时要把握好。
同时要掌握分裂与统一的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每次分裂或统一的时间、包含的朝代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分裂或统一的原因、对社会生活以及整个历史发展进程造成的影响,最后根据史实得出结论: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看,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长期的,中华民族是在不断统一与融合中形成的一个和谐团结的大家庭。
在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封建社会,有四次比较大的统一: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都咸阳),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战局面;西晋(266——316年,都洛阳),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隋朝(581——618年,都长安)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局面;元朝(1271——1368年,都大都(今北京)),结束了宋金西夏的分裂局面。
这里强调的一点是,对于分裂与统一的评价,要客观,不要一边倒,分裂虽然对于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发展造成了危害,但也加强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分裂孕育着统一因素;对于国家统一,应该充分肯定其进步作用,中华民族只有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更大的聪明才智,才能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团结和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旋律。
二、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过程为主线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应该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措施。
总的趋势是:从秦始皇开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后,中国历代君主都进行沿袭和加强,使之更加完善,更加为统治阶级服务,到明清两代达到高潮。
学习时,除了理顺专制制度产生、发展、确立、强化、完备、衰落、灭亡的过程外,更重要的是分析其出现的根源,评价其作用。
三、经济重心先北后南为主线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史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从经济发展的条件、统治者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的表现等去把握,但是一条主线不能忽视,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先北后南(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这既是一条发展线索,也是一条发展规律。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周秦之变
材料二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 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 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匈奴绝和亲, 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
材料二 在此之前,所谓“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直到秦统 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 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各民族产生……共同文化的 伟大理想。
——摘编自邹纪万《秦汉史》 [探究] 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提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强化,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民族认同与国 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旋律,中华文明不断得以发展、延续。中华民族的这种 凝聚力与向心力成为近代战胜敌人的最深厚的民族基因。
3.(2021·沈阳三模)秦朝的地方行政设置中,县、乡一级的正式官员是县令和乡啬
夫。但《里耶秦简》中却记载秦统一后在东方六国的故地大量使用了守丞、乡
守这种临时性的代理官员。这说明秦朝
()
A.地方官员权力被削弱
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尊重东方六国的传统
D.官僚制度尚不完善
解析:这种临时性的代理官员大量出现说明秦朝的官僚制度尚不完善,故选D项。
续表
①秦朝赋税、兵役、徭役沉重,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②秦朝法律严 酷,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③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 有所 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④汉初施行了分封, 损益 出现了诸侯王国与郡县并存的体制,被称为“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时, 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朝实现了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
小学高年级思想读本第13讲《统一是历史大势》说课稿
小学高年级思想读本第13讲《统一是历史大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统一是历史大势》这一讲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长河中统一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我国历史上的统一事件:如秦统一六国、汉朝统一西域等。
2.统一的意义:统一带来了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提高国家地位等。
3.统一的过程:通过战争、和平谈判等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4.我国现代统一的发展:如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问题等。
二. 学情分析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统一的概念和意义可能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讲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
同时,学生对现代统一发展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课堂讲解来拓展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统一事件,理解统一的意义,掌握统一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历史上的统一事件,统一的意义和过程。
2.难点:学生对现代统一发展的理解,以及对统一历史大势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我国历史上的统一事件,让学生了解统一的意义和过程。
3.案例分析:选取现代统一发展的典型例子,如香港、澳门的回归,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现代统一发展,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统一的重要性和意义。
6.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作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本节课的主题“统一是历史大势”,将我国历史上的统一事件、统一的意义和过程进行系统梳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XXX《秦统一中国》说课稿一、设计说明和指导思想:1、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教材为载体,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育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共同感知、探讨、领悟教材内涵,从历史信息中挖掘人文历史文化,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准则、做事的航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能自主设问、探究,照顾学生的心智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研究因材而定,不过高要求,不强求一致,重点培养学生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求知欲望。
3、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
设计问题体现启发性、层次性、联系性和开放性,努力创设充满趣味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生生互动,组组竞争的挑战氛围,力争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讨论探究的活动之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简化历史信息的呈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尽量体现历史科教学的特点,既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又要努力创设历史情景,缩短学生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心理差距。
更要让学生如何去探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二、教材分析1、历史材是公民教育的基础课程,它强调社会教育功能而淡化政治教育色彩,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而淡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又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强调对人和人类的关怀,强调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它尊重和包容对历史的不同意见和观念。
2、本课“秦灭六国”前承“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后接“伐无道,诛暴秦”和“大一统的汉朝”,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最重要的一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开端,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面的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同一”是贯穿历史材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而本课的主题就是“同一”:灭,是建立同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同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同一的国家:北筑长城,是维护同一国家。
历史认识类答题
历史认识类答题模板1.对国家统一的认识(1)统一实现①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愿望,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
②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分裂必然导致长时间的战争,使百姓身心疲倦,从而产生强烈地渴望统一进而实现和平稳定的愿望。
③ 英明君主或个人的雄才大略,也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重要因素。
④ 历史发展表明,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不可能得逞,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战争得到各族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
(2)统一未实现(海峡两岸)① 海峡两岸都属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③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④ 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九二共识”现已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广泛认同,台独不得人心,也没有任何出路。
⑤ 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导下,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
模板2.制度创新的认识① 制度创新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
② 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③ 制度创新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安定,国家统一。
④ 制度创新是创新之本,没有制度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⑤ 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也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
模板3.对当今国际关系的认识① 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② 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③ 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
④ 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
⑤ 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提高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同时应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抵制少数大国妄图称霸世界的行为。
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中国民族理论课程论文题目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姓名钱玺涵所在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 2010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号 01012003 日期 2011年05月23日得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摘要:从古至今,统一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流。
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而民族精神则是统一的主要原因。
民族精神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特质和精华,中华大地,民族众多,各民族间的文化、精神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共同铸造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统一将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关键词:统一民族精神正文: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公元前221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今天中国的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方都在秦朝统一政权管辖下,并设有郡县加以统治。
汉朝继承秦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更加强大。
汉朝在西域置都护府,增设17郡统辖四周各民族,形成了包括今天新疆各族人民先民在内的疆域宽广的国家。
在汉朝与周边的少数民族进行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也遂被其他民族用来称呼华夏民族,形成了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
经过秦朝的开创、汉朝的巩固与发展,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奠定。
汉朝以后,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发展和巩固了秦汉“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
各个朝代的中央政权既有汉族建立的,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
公元十三世纪,蒙古族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1206—1368年)帝国。
元朝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在南方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府、州设置土官(以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地方行政长官),在西藏设立主管军政事务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西藏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
元朝的民族成分包括现今中国绝大多数民族。
公元十七世纪,满族崛起,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1644—1911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5 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旋律中国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尽管在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分裂时期,但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我国历史的主旋律。
这一难点不仅是历年高考的考点,也是一个热点。
●难点磁场1.(★★★★★)据史书记载:“当满洲人入主中原时,原明朝将领郑芝龙(郑成功之父)投降清朝:郑成功坚持抗清且与郑芝龙断绝父子关系,并光复台湾,未几病故。
1683年,其后代郑克塽遣使诣清军前请降,台湾与大陆统一,次年清设台湾府。
你是如何看待郑氏三代人的行为的?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之。
(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持同意态度,还是反对态度,只要是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
)2.(★★★★)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建立的封建王朝,请回答:(1)它们建立起对全国统治的条件是什么?(2)简述元朝和清朝前期在祖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谈一谈你对它们历史作用的认识。
●案例探究1.(★★★★★)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局面的社会根源是A.北方各族人民被迫大量南迁B.汉族封建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C.西汉王国问题没有解决D.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学生要通过分析比较导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的众多原因,然后才能找出社会根源。
知识依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及原因。
错解分析:解答该题较容易犯的错误是错选B项,汉族封建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因为在这一时期确实存在这一问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南北不能统一。
但这毕竟只是政治上分裂局面的表现,而不是社会根源。
解题方法与技巧:(1)从题干的关键语“社会根源”入手。
导致分裂局面的社会根源不会是分裂的表现,也不是经济根源,我们知道分裂的经济根源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那么社会根源是什么呢?在此题目中,指的是历史根源,我们知道东汉豪强地主势力膨胀,这是形成地方割据的政治因素。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集权削弱,豪强地主割据一方,后来演变成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三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2)用排除法去做。
选项A、B都是当时的具体现象:选项C又离题太远,而且西汉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已经很好地解决了。
故此题答案只能是D。
答案:D2.(★★★★★)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请回答:(1)这一时期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么?(2)概括指出并简要说明这种特点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宋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的发展状况的再现和理解,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科技文化的概况,两宋时期的阶段特征。
错解分析:解答本题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两种:一是全部答成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方面的阶段特征;二是罗列史实,没有概括归纳。
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审好题,没有弄清题目的要求。
解题方法与技巧:全题两问,实际是五个求答项目,第一问要求回答的是“政治格局”的特点,不要误答成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第二问的四个方面的影响,都要以这种政治特点为出发点,说明这些影响是由这种政治特点产生的。
因此,能否准确地概括出两宋时期政治格局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答案:(1)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
(列出其他类似特点,文字有差异的也可)(2)影响概括说明(1)发展趋势①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如南宋“苏湖熟,天下足”。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如辽、西夏、金等民族的封建化。
(2)民族关系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如宋辽战争,“榷场”的出现。
(3)对外关系北方陆路对外贸易受阻,南方海外如南宋有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
贸易空前发展(4)科技文化①为了战争的需要,火药、火器的研制如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和火药与生产得到发展武器。
②大量文学作品反映了战争与分裂的如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的社会现实诗词。
●锦囊妙计1.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和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的历史现象。
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大势所趋:分裂是短暂的,暂时的,在分裂中往往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评价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大分裂时期。
中国古代历史上几次大分裂时期,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但是社会经济仍在继续向前发展,民族融合出现高潮,科技文化取得重大成就,分裂中孕育着走向统一的历史因素。
3.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分裂的经济根源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中国近代史上军阀割据,国家不能统一的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结果。
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5.坚持“一国两制”,台湾迟早要回归祖国,中华民族一定能完成统一大业。
●歼灭难点训练一、单项选择题自秦汉以来的二千多年历史,统一趋势是主流,国家分裂是暂时的。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统一史。
据此回答1~6题。
1.(★★★★★)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B.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2.(★★★★★)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地理条件的巨大差异B.三国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均势C.赤壁之战结局的影响D.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延续3.(★★★★)西晋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B.江南的初步发展C.豪强地主势力的衰弱D.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1997年上海高考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背景的是A.南北经济的发展B.大运河的开凿C.北方民族的融合D.人民渴望统一5.(★★★)(2000年上海高考题)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的是A.三国B.隋朝C.元朝D.清朝6.(★★★★★)从根本上说,元朝能够统一先进的中原地区并能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B.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C.重用“汉人”和“汉法”,适应和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7.(★★★★)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表明①旧的军阀统治结束②军阀割据局面完结③全国形式上统一④维护民族利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回答问题:材料1 下面一节诗摘自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材料2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世界第三大广播公司“德国之声”电台专访时,宣称台湾海峡两岸为“国与国的关系”。
据材料回答:(1)远古时代,台湾与祖国大陆连成一体,后来与大陆分离的原因是什么?(2)从哲学角度看,这节诗中蕴含了什么哲理?(3)在历史上,台湾被迫和大陆数次分离,后又是怎样重归祖国怀抱的?参考答案[难点磁场]1.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开放型试题,情景新,设计巧,设问灵活,综合性强。
解题关键是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对郑氏父子的评价要结合其处的时代背景分析,主要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一角度考虑。
答案:郑芝龙:(1)同意:降清是在明政府腐朽统治被推翻,清军入主中原时,他顺应了统一的趋势,虽有苟且偷生之嫌,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反对:此时正值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之际,故此时降清表明他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
郑成功:(1)同意:他在不期而遇的国事、家事变故时坚持抗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
(2)反对:在统一的大趋势下,仍幻想恢复腐朽的汉族明政权,逆潮流而动,既反映了他封建的正统思想,也反映了他错误的大汉族主义观。
郑克塽:(1)同意:他深明大义,有助于祖国统一,其降清顺应了清朝完成统一的历史潮流,合乎民心国情,应肯定。
(2)反对:其降清不利于台湾的暂时发展,且郑成功多年之功毁于一旦,是贪生怕死之举。
也可把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进行评论,但必须言之有理。
2.解析:全题五个求答题目。
元、清两朝都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它们入主中原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有其自身的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因素,也有被它们征服的汉族王朝衰弱的因素,概述时必须全面思考。
这两个朝代,对于祖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重要贡献,也起过一定的破坏作用,在评述它们的历史作用时,应坚持两点论和主流论。
第二、三两问的区别在于:第二问要求分别简述两个朝代在历史上所起过的作用,重在客观概括:第三问要求答题人阐述自己对这种作用的看法,重在主观评价。
答案:(1)元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条件: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强大的政权后,他和他的后裔先后攻灭和臣服中国北部几个政权,攻占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②蒙古政权建立后,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元世祖继位后重视农业生产,经济发展。
③南宋政权偏安苟且,无法抵御强大蒙古军队的进攻而灭亡。
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条件:①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实行八旗制度,建立后金,夺取辽河以东大片土地。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这些为入关统治全国准备了条件。
②腐朽的明政权被李自成起义所推翻,以及农民军攻占北京后所出现的错误,为清军入关提供了有利时机。
③吴三桂降清引导清军入关,满汉地主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农民军,使清朝取代了明朝的统治。
(2)元朝的地位作用: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元朝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设立澎湖巡检司,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各族交往加强和回族的形成,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②陆路、海路、内河航运等相继开通和都市的繁荣都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蒙古族在征服过程中造成的破坏与杀戮,元朝建立后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使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长期交织在一起。
清朝前期的地位作用:①清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②清初的经济政策,促进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有缓慢发展。
③清初镇压人民的专制主义大大加强。
(3)元、清两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王朝。
在初期都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进步的作用。
当然,统治者也带来了破坏,一度阻碍过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两个朝代的全过程看,这是暂时的,有时也是局部的。
[歼灭难点训练]1.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族各地联系的加强,人民对统一的渴望等,都属统一的条件,当时已经具备,表明统一的条件成熟,这是统一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