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是学生在学习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魏、蜀、吴三国建立的过程,赤壁之战的影响,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史料和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的认识较为片面,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线索,引导学生从 multiple perspectives 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认识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感悟历史兴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理解,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史料、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自主学习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从 multipleperspectives 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表面的了解,对于历史事实的细节和内在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对于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电视剧、小说等作品,引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历史资料等,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总结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影响。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包括三国分立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图表和文字,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格局和经济发展。

教材还介绍了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以及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过程,培养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对三国时期的故事和人物充满兴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历史事件和人物混淆,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以及对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直观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发文大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三国鼎立》说课稿1说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我的设计原则是:(1)明确技术目的,服务教学目标(2)创设学习情境,利于知识建构(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要求学生观察其中再现了哪些历史人物?指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

小说不等同于历史。

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怎样的?回答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导学[官渡之战] 1.看图说史:①东汉末年人们生活环境②人们最大的愿望③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并预测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 2.明确学生任务:找到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出谁能取胜? 3.归纳出官渡之战的特点和作用并过渡描述回答思考认识读图回答认识袁、曹势力,引出二雄相争在官渡。

三国鼎立说课稿人教版

三国鼎立说课稿人教版
(5)史料实证能力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文献史料、文物考古等资料,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6)历史文化意识培养:通过学习三国鼎立时期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和实验中正确运用所学知识,显示对史料实证能力的提升。
-学生能够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展示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①三国鼎立历史背景与成因:
-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地方割据势力兴起
②三国鼎立时期主要势力:
-魏国:曹操、邺城
-蜀国:刘备、成都
-吴国:孙权、建业
③三国鼎立时期的战争与政治斗争: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三国鼎立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三国鼎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三国鼎立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三国鼎立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以及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成因、主要势力的兴衰过程等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以及三国鼎立等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6课《三国鼎立》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6课《三国鼎立》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6课《三国鼎立》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历史事件的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历史地图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 形成过程1.曹操建立魏国2.刘备建立蜀国3.孙权建立吴国4.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5.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6.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通过对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感兴趣,但同时也会觉得历史事件较为复杂,难以记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排序和相互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3.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讲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5.课堂互动:设置历史知识问答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新课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新课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新课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优秀10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一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的史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人物曹操、诸葛亮。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能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关于三国时的史料和小故事,把《三国演义》的典型故事与历史史实相结合,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利用三国历史教学挂图,并剪贴三国简图更加直观地了解有关史实。

利用“打擂台“的方法让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了解曹操、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具: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间约5分钟)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由此歌引出《三国演义》这部名著,问:《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历史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使学生明确文学作品不是历史。

(设计意图:由歌曲给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在底沉的旋律中进入三国历史中)2、调查学生课前准备的关于三国时期的材料(包括历史故事、人物介绍、诗词歌赋),老师指导筛选材料,选择可以用在本课的材料。

(意图:一方面检查学生课前查阅材料的情况,另一方面帮助擂主组选择可以使用的材料)二、学生分组自学,探究解决问题。

(时间约10分钟)老师在下面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1、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两个小组为擂主,四个小组为攻擂组2、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探究问题,并把准备好的材料融合在所准备的问题中。

①两个擂主小组选本组问题,分工协作,做讲问题准备②四个攻擂主全面阅读教材,并把教材内容编成问题,准备攻擂)(意图:学生在自学中自主探究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三、学生主讲,老师查缺补漏(时间约20分钟)1、学生擂主小组讲问题,攻擂主提出问题,擂主学生回答问题,师查缺补漏学生应讲清的知识点①“携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取得优势曹操统一条件②招贤纳士③实行屯田北方官渡之战:年曹操——袁绍以少胜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要归纳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本课的学法主要是通过记忆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影响。

通过对XXX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XXX、XXX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同时,要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师可以采用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在研究《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时,学生往往难以将政治、经济、地理等情况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和概括,更难进行探究研究。

此外,由于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时间跨度长、空间变换大,政治主张也各不相同,要让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统一,更不是容易的。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参与协作意识。

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研究的兴趣。

例如,可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然后设疑让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英雄和喜欢的人物,并引导他们思考历史人物与小说中的人物是否一致。

这样可以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研究兴趣,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官渡之战的概况,并引导说出战争时间、交战双方、力量对比、结果和影响。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XXX胜利和XXX失败的原因。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能够描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起、发展与变迁,认识到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三国鼎立时期各国的政治格局、军事战争、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

2. 难点:理解三国时期各国的战争策略与历史事件的关联。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学生教材、参考书籍等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新课呈现(2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时期的地图,简要介绍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和起源。

2. 教师通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讲解三国时期各国的统治者、政策、军事力量以及主要历史事件。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三国时期各国的特点、优势和劣势。

示范演示(20分钟)教师选择一个关键历史事件进行详细讲解,如赤壁之战。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分析赤壁战役的背景、各方势力的利益冲突以及最终的战争结果。

互动探究(3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并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小组向全班进行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加深对三国时期的了解。

巩固练习(20分钟)学生个人进行练习,回答与三国鼎立相关的问题,如魏、蜀、吴三国的主要军事指挥官是谁?各国的经济发展如何?等。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部与三国鼎立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与文化视野。

五、课堂小结教师通过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三国鼎立的认识,同时提醒学生进行相关复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与研究、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发掘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通过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还不够,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意义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三国鼎立的过程,了解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意义,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过程,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讨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historical thinking。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三国演义》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案例分析: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展示他们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5.历史地图:展示三国鼎立时期的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国之间的关系。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范文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范文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24三国鼎立》,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三国鼎立》是人文历史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6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以及三国时期的基本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历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三国鼎立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2024年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和背景,掌握各国势力的变化以及影响。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资料获取和整理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历史的渊远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2024年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和背景,掌握各国势力的变化以及影响。

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资料获取和整理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分析和思考,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学法是:合作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课题,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历史教学是以人为主体的知识传承与文化积淀”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将与学生进行谈话,询问他们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程度和兴趣。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适时引导他们思考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时期和事件,并引入今天的课题:2024三国鼎立。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交流,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历史的兴趣,并为今天的课程内容做好铺垫。

环节二、讲授历史事件和背景。

在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我将讲解2024年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和背景。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一)情境创设歌曲导入:《三国演义》片头曲(音乐:《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学生带入视听情境后连环设问:知道今天将要学习哪三国?大家熟知其中的哪些人物呢?(图片:曹操、诸葛亮、刘备…)作用:恢宏的三国歌曲引起视听震撼;针对三国人物的连环设问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二)预习交流,合作探究首先-自主探究:其次-预习交流:(课件: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分天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作用:教师用数字法进行简明扼要的提示,既检测了个人自学效果,又以师生互动方式实现成果交流,更开门见山的点明学习目标,可谓一举三得。

再次—新课探究:(课件:学生小组探究展示题)第一组:模拟曹操讲述统一原因第二组:表格比较官渡赤壁之战第三组:图示法《三国鼎立局面》第四组:三国导游介绍经济特色第五组:辩论式评价曹操诸葛亮第六组:导图及歌谣法梳理要点第七组:做基础和中考真题检测目的: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质疑争论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可实际操作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自悟学法,合作中提升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生展示,教师精讲1、学生展示汇报主要围绕以下三大板块(由部分探究内容整合而成)进行。

总体设计理念: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以小组展示汇报角色表演、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不同方式,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方位提升了学习品质。

第一板块:析战役谈启示首先第1组学生从历史趋势、政治、经济、用贤等多角度分析操的统一原因。

(课件:《官渡之战》Flash动画短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音频)过渡,通过多媒体手段增大了课堂容量及教材直观性。

其次第2组学生以表格归纳法明确官渡赤壁之战的要素(课件:《两个以少胜多战役比较表》)并从中得出结论:骄兵必败。

通过多角度思考分析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又启发学生学会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抓准主要矛盾的哲学分析法及戒骄戒躁的自我教育法。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一、说教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于是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承上起下的重要历史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具体教学目标是:⑴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影响。

⑵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因为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步,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促进社会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基础的重要史实。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

因为教材没有作具体详细的分析,而初一学生还不具备透过现象抓本质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1、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激疑,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索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3、本课的教学重点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在复杂历史现象中把握时代的主流,顺应历史潮流的能力。

三国鼎立历史说课稿

三国鼎立历史说课稿

三国鼎立历史说课稿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三国鼎立历史说课稿,希望各位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三国鼎立》一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三、说设计理念:。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中国社会分裂成三个割据政权——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的内容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政权与民族关系、三国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与民族关系、经济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地理分布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权与民族关系、经济与文化发展等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政权与民族关系、经济与文化发展等情况。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三国鼎立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权与民族关系、经济与文化发展等情况。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1范文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1范文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1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国鼎立》,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三国鼎立》是历史课本上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三个国家鼎立争霸的情景。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三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竞争,让学生了解到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术语和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历史事件。

③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国家和民族的一员,增强爱国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术语和人物。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历史事件。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内容,我将采用引导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历史教材、图片、音视频资料等,用以直观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同时,我还会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历史事件。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引入新课在引入新课时,我会通过展示一幅三国演义的插图和问一些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你们听说过三国演义吗?你们知道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内容吗?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呢?”通过这样的导入,我可以让学生对三国鼎立的主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地位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是本学期的最后一单元,对于本书来说是总结的单元,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缩影。

从夏商周的交替到春秋战国的分裂,再到秦汉的统一。

统一到分裂,再从分裂到统一,在本单元都有体现: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分裂,再到西晋的统一;从北方的战乱到北魏的统一(黄河流域);最后北魏分裂,为下学期的隋唐统一埋下伏笔。

因此本单元的总结意义体现无疑。

而本课《三国鼎立》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秦汉的统一,下启魏晋时期的分分合合。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辨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是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最后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引导:我们面对的中考就像是分裂时期的争霸战争,每一个学生就是一方诸侯,如果要在战争中取得霸主的地位,就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实力。

同样,在这三年的学习中,加强自己的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考这场争霸战争中取得好成绩。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之所以把重难点定成这样是因为:本课用一半的篇幅介绍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而这两次战争又归结与三国鼎立。

(四)教学关键
情景再现,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通过情景再现,创造一个历史的场景,学生能清楚地感受历史。

比如在将官渡之战的时候,通过学生的表演,把袁绍的傲慢自大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把曹操喜得许攸相助的高兴、重视人才的品质表现来。

这样,学生非常容易就能总结出曹操战胜袁绍的原因。

情景再现,一定要教师课下对学生进行辅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说设计理念及学生
(一)说设计理念
历史是“死”的,但是教学是活的,如果能把“死”的历史通过教学手段变成活的,这样学生就能提起学习的兴趣。

遵循新课改的理念,还课堂给学生,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从教学的主体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遵循学生自己学习为主的理念,本课以学生讨论、表演为主,辅之以教师总结,达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诱导”,提起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事最好的老师”,教师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

比如:在讲完三国建立后,拿出两本书,一本书说:“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另一本说:“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

教师提问:这两种说法究竟谁对?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同时,由于刚刚学完三国的建立,学生很有可能自己找出答案。

(二)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升入初中,稚气未脱,还无法融入初中年级,在历史的学习上还不够重视。

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

三、说教法
本课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通过历史剧的表演,分组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课前,播放相关的影片片断,吸引学生进入我所设定的历史情景中。

多运用图片,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找出问题的答案。

在上课中,让学生自己讨论回答问题,并上黑板完成表格,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
的积极性。

贯穿于本课,我把所有问题的答案融入于学生的活动之中。

比如:在历史情景剧的表演中,把战胜或战败的原因融入其中,这样学生就能够从讨论中得到正确的答案。

最后,我把争霸战争与中考相联系,提醒学生努力学习,达到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

四、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及时进行总结,这样能使学生及时地学进脑子里。

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我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老师:知道这首歌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
学生:《三国演义》
老师: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习那一课吗?
学生:三国鼎立
由此引出新课。

通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讲述,引出统一北方的曹操。

从而引出曹操有雄心大志。

曹操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统一北方必先击败袁绍。

由此引出官渡之战。

这时,让学生表演历史剧《许攸献策》然后学生讨论曹操胜利的原因。

官渡之战后曹操南下要统一南北,这样引出南方的两个军阀:刘备、孙权。

由刘备再引出诸葛亮。

这里让学生讲三顾茅庐故事,并且让学生扮演刘备和诸葛亮,共同分析天下大势。

通过诸葛亮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引出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操大战。

组织学生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的不同结果,找出曹操失败的原因。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己找出三个国家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

在这里插入“曹操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的讨论”达到引导学生学会据分辨历史史实与影视剧作品的能力。

三国建立后,三方为了在战争中能够取胜都加强自己的实力。

这里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找出三个国家恢复发展的措施。

在这里,加入“我们面对的中考就像是分裂时期的争霸战争,每一个学生就是一方诸侯,如果要在战争中取得霸主的地位,就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实力。

同样,在这三年的学习中,加强自己的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考这场争霸战争中取得好成绩。

”这样的引导,引导学生努力学习。

最后通过一个图片进行总结。

《三国鼎立》说课历史组王丽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