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湘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语文教案)湘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一起看看湘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欢送查阅!湘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似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二、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一)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1、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局部,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结合学生答复[板书:(静、清、绿)]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2、静。

1)请同学们来看插图: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演示:“桂林的水〞。

2023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

2023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

2023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2023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紧扣题意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2、能复述课文。

3、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复习。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二、深入学习,再现情景。

1、速读课文第二段2、同桌讨论3、你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4、开学第一天,田老师上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5、反复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

三、默读课文第三段。

1、读一读,想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2、指导朗读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四、总结全文。

1、跟着录音轻读课文。

2、纵观全文,说说田教师是一位怎样的教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说出来?板书设计:师恩难忘我田老师描红,学古诗编故事,讲故事爱好文学培养兴趣2023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1、切身参与,把****于生活的体验重点过程和感受写清楚。

2、学习把活动中不断变化的感受写丰富,写细腻。

3、激发学生提高心灵敏感力,多角度、多层次地体验真实的生活。

教学过程一、交流体验,揭示课题。

最近,咱们四11班开展了"奔跑吧,伙伴"系列体验活动,你们都参加了些什么好玩的活动?让我们再看看当时的场面。

出示照片。

当了回"盲童"、当了回小交警、小小野战军、做"推销员"、超市达人、小消防员等各种体验活动。

谁能说说和同学们说说其中有意思的事儿?二、现场习作,发现问题。

1、这些活动真有意思,你们一定想和更多的人分享。

作文就是这样一块神奇的魔毯,它不仅能穿越千山万水,还能穿越时空隧道,等你长大了再看看,一定会笑出声来。

今天,我们就选择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一段经历和感受写下来。

出示习作内容:请你把体验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一段经历和感受写下来。

比如:指挥一次交通、销售一件商品等等,可以用"体验开始了。

2022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2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2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22湘教版四班级上册语文教案1学习目标:1、通过有感情朗读,句子比较,体会“慰藉”、“扫荡”、“神奇”等词的意思。

2、悟4---9节,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领悟“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学习课文中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培育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第9节,进而体会“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学习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发爱好,揭示课题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

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节2、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

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茅盾写下这篇文章呢?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学生讨论、沟通,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遍。

3、质疑。

(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

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出示文章最后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

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估量学生提出的问题有: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③ 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

湘教版语文书四年级上册教案

湘教版语文书四年级上册教案

湘教版语文书四年级上册教案湘教版语文书四班级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爱好,鼓舞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

3、乐观制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乐观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书读懂古文,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育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与电教相结合。

学法—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境激趣、生奇导入听一听:欣赏词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生: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小说的卷首记一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

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的思绪总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三国—空城计。

一睹诸葛的过人智慧和超人胆略。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解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懿氅纶笑容可掬遁蜂拥隐匿(大惊)失色旁若无人无不骇然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最新湘教版四级语文上册教案

最新湘教版四级语文上册教案
学生: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
活动依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教学要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
(五)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四)拓展探究,迁移提高
教师: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 《小放牛》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3、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语文湘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湘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湘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语文湘教版四班级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江南第一楼。

2.赏析课文,体会江南第一楼的壮观雄伟。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4.通过赏读课文,领悟对岳阳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

2.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二.质疑了解课题。

三.预习反馈。

我能读。

我知道。

四.欣赏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五.引导学生赏析全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2.指名读第6自然段:读后你又知道了什么?它与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3.小组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

4.与对子沟通自己喜欢的语句:5.引导学生展示喜欢的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岳阳楼”称为“江南第一楼”?六.当堂检测。

1.填一填,读一读。

2.说一说。

七.总结课堂。

语文湘教版四班级上册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会写“牌、煌、副、仙、宋、仲、忧、诵、犹、君、皇、湘”12个生字,正确读写“岳阳、潇湘、金碧辉煌、水天一色”等词语。

了解“总—分—总”的文章结构。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的语段。

了解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岳阳楼景色的优美,了解为什么人们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从而培育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

教学难点:了解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内容概要一.教材简析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篇习作,一次语文活动。

《走进大自然》这首诗歌,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大自然的美景,激发了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我们的大花园》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自然美景,这里既有色彩斑斓的植物,又有自由快乐的动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了儿童的一种天真烂漫心理。

《故乡的风景》通过记叙小曦陪双目失明的爷爷回故乡,小曦善意隐瞒故乡景色这件事,写出了小曦美好的心灵。

《短文两篇》是一篇略读课文,其中《放飞一只蝴蝶》教会了我们善待生命.关爱弱者的情感;《听》则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温馨美好的生动画面。

口语交际是通过阅读一组材料进行口语交流,增强环保意识。

习作是由“花产生联想”,让学生在感受美景的同时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的课文文质兼美,既有大自然的美景,又有人物的美好心灵。

学生乐于朗读,因此,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鉴赏美。

同时注意让学生在读中积累。

本单元的习作则是注重学生由实景产生合理想象。

学生通过习作训练,一定可以在提高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想象能力。

三.目标导向(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单元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部分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4.能按要求完成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和语文活动。

(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感悟为主,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优势,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上的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

四.教法与学法找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词句进行反复朗读.品味。

从而读懂课文内容。

同时,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感悟和积累,教师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引导和点拨。

湘教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篇

湘教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篇

湘教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篇湘教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感悟课文,体会了解是怎样把虾趣写具体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了解是怎样把虾趣写具体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的习惯。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把握重点1、齐读课题,想想课题是什么意思。

2、默读课文,根据课题意思找*的中心句。

3、学生个别读、齐读*的最后一句。

4、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养虾的乐趣,哪些地方又体现了欣赏大师的吓画的乐趣呢?5、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体现养虾乐趣的地方:(1)第三自然段重点讲虾的颜色变化多端,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生活状态。

(2)第4自然段讲了虾嬉戏的场面。

想想这段该用什么语气读。

随来试试。

(3)第5自然段写了虾的有趣神态。

①你觉得虾的`性格怎样?你从哪些动词看出来的?②指导朗读,读“试探、后退、再试、再退”`这些动词时速度要稍快一点。

③个别读。

(4)能用几个词来概括虾的特点吗?(5)是啊,虾真是多彩多姿、变化万千,那就让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来朗读这几段吧。

我们再看哪些地方体现了欣赏大师虾画的无穷乐趣。

(1)生读*第1自然段。

惟妙惟肖是什么意思?(2)你能用惟妙惟肖说句话吗?(3)课文中从哪看出齐白石的虾只只“惟妙惟肖”呢?(4)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画出“有……也有……更有”这个句子。

(5)朗读句子,并模仿造句。

(6)你能用几个词形容一下齐白石的虾吗?(7)什么样的画才算得上“出神入化”?“虽然……但是……”说句话吗?(三)回顾全文,深化理解1、你觉得齐白石为什么能画出如此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虾呢?我们要向他学习什么?2、你觉得*可分为几个部分呢?(四)总结全文,模仿练笔今天我们学习了这样一篇描写动物的*,从中我们也感受到大师观察的细致,描绘的逼真。

湘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5篇

湘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5篇

湘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5篇湘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情读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知班会的“趣”味,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的内涵,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具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这次班会的主题是什么?二、走进“有趣的班会”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1自然段。

2、学生就课文内容质疑。

3、全班汇报,归纳。

(1)在班会上陈思同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同学们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4、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5、全班汇报。

(1)爱迪生年幼时和同伴做让人充气升天实验的故事。

(人们根据这个实验发明了送人上天的气球)(2)幻灯出示:奇思妙想特点发明像金箍棒似的书包能变大变小发明会说话的钥匙能自己说话发明像气球一样的旅行袋能悬在空中发明不怕摔的眼镜摔到地上能自动弹到手给马路安个拉链可以随时打开我也想发明…………①从同学们的奇思妙想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②把自己的奇思妙想也写出来,与同学们一起探究吧!三、领悟班会的主旨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说说对班主任那段话的理解。

(学生交流)3、与小组同学一起说说自己的奇思妙想。

4、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感悟这次班会的“趣”。

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自己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的收获和方法。

板书设计:有趣的班会能大能小的书包奇思妙想会说话的钥匙发明,从不拒绝能悬在空中的旅行袋出发明不怕摔的眼镜奇思妙想给马路安个拉链湘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2教学要求:知识目标1.认识“钮、构、英、炽” 4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未来城的奇特有趣。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激励学生建设美好家园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培养大胆、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未来的世界会是怎样?你们想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随课文《未来城参观记》去瞧瞧,未来到底什么样的!2 .板书课题。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正本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正本

课题:5古诗两首课型:讲授第1课时总序第14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2.丰富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灿烂。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自读自悟,理解诗意,然后充分发挥想象。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借助教师的点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进行突破。

教学方法师:读议、讲解法。

生:自读、讨论、想象相结合。

教学准备师: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生:预习课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课时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悟古诗内容。

过程教学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学生自由发言)秋天有哪些有代表性的景色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看看古代诗人笔下的秋天是怎么样的!(板书课题:古诗两首)二、资料交流1.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教师简介古诗作者。

杜牧(803—853)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时期著名文学家,以诗的成就为最高。

他主张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

在艺术上,杜牧自称是“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张继唐朝诗人,是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他比较关心百姓生活,写下了不少关心时事,反映现实的作品。

他的诗语言纯朴自然,不加雕琢。

三、自读自悟1.教师放录音,学生听,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3.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任教年级:授课教师:XXXX实验学校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温馨提示:该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 通过学习, 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 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供大家参考。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知识技能在习作修改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评析。

过程与方法根据平时积累, 利用小组合作优势, 充分发挥想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点评作文中的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点评作文中的好词好句。

教具:教学方法:引导、点评教学流程:一、习作讲评1、学生拿出自己的习作, 找出最满意的地方。

2、小组间相互朗读交流自己认为最满意的部分, 相互评议。

3、小组间相互传阅习作, 彼此发现习作中优美的句子、片段或词语, 进行赏析。

4、对部分不尽人意的地方彼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共同提高、相互鼓励。

5、学生作好记载, 当经验保留。

6、教师巡视指导。

二、小节总结1、教师对习作讲评过程进行小结。

2、提出希望。

3、学生代表发言, 总结本次习作的心得体会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教材分析】:《树的故事》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天才谢尔西弗斯汀的绘本作品, 原名《爱心树》, 讲述了发生在一棵有求必应的树和一个贪求不厌的男孩身上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 赞颂了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

就文本本身而言, 更像是在描绘人和自然的关系。

但我们这次面对的文本, 是江江改写的。

作者用孩子和树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 揭示了一个爱的主题--这是一场以爱为名义的索取, 以爱为名义的奉献:索取的理直气壮、心安理得, 奉献的理所当然、心满意足。

树奉献的那么多, 要求的却那样少, 正因为这慷慨无私的爱, 人类社会才得以生生不息。

所以, 我们和孩子, 都要学会对父母感恩, 对哺育我们的自然感恩。

知爱感恩, 应该是这个文本活的灵魂。

[设计意图]:爱的教育应该是感染和感动, 而不是空洞地说教。

男孩的一味索取在文本中显而易见, 而“树”能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男孩, 这到底基于一种怎样的感情, 这是四年级的学生比较难理解的。

因此, 我认为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是在了解男孩一味索取的基础上, 体会树对男孩那深沉、无私的爱。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 人物对话很多, 这些对话表面上看又是那么的平平常常, 波澜不惊。

但, 言为心声。

只有帮助学生读好了那些对话, 才能揣摩出人物的心声。

因此本课时设计“以读为本”, 通过“读”来悟情, 明理。

在悟情、明理的同时兼顾语言的学习与训练, 力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一、激发读文兴趣出示谢尔西弗斯汀绘本故事的首尾两幅图画, 引导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谢尔西弗斯汀绘本故事的首尾两幅图画正照应了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孩子年少时, 树风华正茂;孩子老了, 树也只留下枯老的根了。

画面形象直观,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质疑, 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

】二、发现文本表象1、初读课文, 读准读通,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树与男孩之间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引导学生归纳出孩子和树的“四要四给”线索图相机板书:男孩要钱要房子要船要歇脚树给果实给树枝给树干给树墩3、再读课文, 交流感受1)男孩的自私找出关键的词句:两个“精光”, 三次“索要”, 三次“离开” 。

2)大树的无私找到具体表现:三次“给”, 给到只剩枯老的根。

4、学生自由质疑。

读到这儿,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设计意图:课标要求中年级学生在阅读时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脉络十_大树的无私, 这是学生初读课文时, 能发现的文本表象。

而“树”能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男孩, 这到底基于一种怎样的感情, 学生一时不能体会, 这就是学情。

】三、探寻文本内涵(一)走进树的世界, 发现树甜蜜的爱为什么树能把自己的一切都给男孩?树和男孩之间有着一段怎样的感情?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小结:树枝粗壮, 树叶繁茂, 果实累累, 这正是树最繁茂的时期。

3、“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玩”拓展说话。

春天, 小男孩喜欢--夏天, 小男孩喜欢--……4、小结:和树在一起, 小男孩是那样快活, 大树给有了孩子的陪伴, 他也十_大树也爱着男孩, 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呢?语言是有温度、有感情的, 请用你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课文的哪些地方藏着树对男孩深深的爱?1、指名朗读树与男孩的前三次对话。

2、想象树与男孩说话时的不同神情, 自由试读。

3、相机指导为树的三次回答添上提示语, 有感情地朗读。

“对不起, 我没有钱, ”树想了想, 高兴……地说:“但是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拿去卖。

”树毫不犹豫、不假思索……说:”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去盖房子。

”“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

你可以开开心心地想划多远就多远。

”树兴奋、大方爽快……地说。

4、从他们的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小结:随着时光的流逝, 虽然男孩的年龄越来越大, 能自食其力了, 可他对树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 丝毫不顾树的感受, 也从不为树做点什么。

而树呢?能为男孩付出, 他是快乐的。

5、学生合作分角色表演读树与男孩的三组对话, 读出树的慷慨无私。

【设计意图“树”的话里话外都透着浓浓的情, 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读通、读懂, 进而读好, 实现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的目标。

】重点揣摩树与男孩的第四次对话1、引导学生自主调整语序朗读树的话, 反复揣摩树的无私。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 说出这样解读的意图。

对比文中的说法, 体会树尽管只剩下枯老的根了, 可心里想的首先还是男孩。

2、小结:尽管树成了一截光秃秃的老树墩, 可他心里想的还是男孩, 他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奉献给男孩, 他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抱歉, 为自己的无法再给而难过。

这是多么深沉而无私的爱啊!3、师生分角色朗读树和男孩的第四次会面。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自主解读文本的空间, 在这样的解读与重构中, 感悟树的无私。

】(三)扣住关键词句, 体察树的“需要”。

课文里还有哪些像“热泪盈眶”这样表达树心情的词?汇报:(喜出望外、雀跃万分)1、把这几个词放进句子里去读一读。

树说:“和我一起玩吧!”树喜出望外, 说:“和我一起玩吧!”一个盛夏, 男孩又回来了, 树雀跃万分。

男孩坐了下来, 树开心得热泪盈眶……2、通过前两句话对比读, 理解“喜出望外”。

3、理解“雀跃万分”。

1)谈“雀跃万分”的含义。

2)同学们, 你在什么情况下会雀跃万分呢?3)见到男孩又回来了, 树会雀跃万分地说……4、引读, 体会树对男孩的盼望一次比一次强烈。

5、透过这些词, 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树也需要爱。

只要男孩陪着这棵老树墩坐一坐, 只要一点点爱的表示, 树都会开心得热泪盈眶。

6、亲爱的孩子, 此时你就是那个男孩, 坐在这个老树墩上, 想起那棵曾经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大树, 你有什么想说的?(课件再次出示故事首尾的画面) 根据学生的汇报, 相机板书:知爱感恩【设计意图文本里藏着“树”精神上的需要与寄托, 扣住关键词, 抓住重点句,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同时对比男孩的心理及行为, 产生心灵的震撼与反省。

】四、升华文本主旨1、在你的身边, 谁最像这棵大树?你想对他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2、汇报, 配乐展示(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让学生把写好的爱心卡贴在老树墩上)3、你们的这一颗颗心, 一片片爱, 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课件出示:让别人的生活因为你的存在而更加美好--茨巴尔)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改一改, 把“你”改成“我”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生读)让谁的生活因为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生大声回答)让父母的生活因为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让老师的生活因为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会读会写, 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心情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小溪的图片, 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小朋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快乐天使(出示小溪图片和声音)你听它叮叮咚咚地唱着歌, 是谁呀?(生:小溪)让我们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吧!2.板书并讲解:小溪里的水( )从山上, 一撇就是山( )一道道流下来, 点点撇( ), 拐过一道弯( )又拐过一道弯( ), 一点都不拉下()都流进了大海, 所以下面是个大字( )。

3.注意“溪”的右边部件很多要挨紧。

4.师:今天, 我们的小溪要做什么呢?(师板:拍照)一起来读读课题。

二、初读1.师:想不想去看看小溪拍的&39;照片, 都藏在课文里呢, 快去读读吧。

要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读完后标上自然段序号。

检查:课文接力赛, 随机读词:①欢畅按下②嬉耍乳白色小鹰③照片2.再去读读课文, 这回你一定会读得更流利, 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谁能概括地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有一个句子朋友来帮忙了。

小溪拍下, 要让大海妈妈早点儿知道。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 不仅把课文读通了, 还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三、精读1.师:瞧, 小溪正热情地邀请咱们去欣赏它的照片呢!(师出示第2自然段)读读吧!找找有哪些照片?(生自读)师:把找到的照片读给我们听听, 想读哪一张就读哪一张。

(指名读)2.师:你最喜欢哪一张, 仔细去读读,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师随机点拨。

四、迁移1.我们还没看够呢, 小溪, 你只拍了这些吗?从哪里看出来?(省略号变红)想再去欣赏吗?(春景、音乐)2.你也来拍一张吧!句子朋友来帮忙了, 把它写下来。

(生写, 师指导)指名交流, 合作读诗。

五、总结1.师:哦, 可爱的小溪, 你拍这么多美丽的照片是要把, 要把……(师引读)2.师:大海妈妈听了、看了, 心里?(生接答)这就是舒心。

(变红)它对浪花娃娃说:“春天真好!”(师引读)师:春天真好!万物复苏, 生机勃勃!就让这些美丽的照片留在我们心底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