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主要技术研究
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STiMi技术详解
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STiMi技术详解
移动多媒体广播(俗称“手持电视”),已经成为目前炙手可热的发展热点。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是指通过卫星和地面无线广播方式,在手机、
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七寸以下的小屏幕、移动便携手持式终端上,实现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节目收视与信息服务。
根据权威机构的预测,到2008 年全球的手持移动娱乐和多媒体业务的收入将达到820 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市场刺激了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快速发展。
2006 年10 月24 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简称“CMMB”)广播信道行业标准《GY/T 220.1-2006 移动多媒体广播第1 部分: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确定了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
广播传输技术(该技术简称“STiMi”)。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正处于大规模应用的前期,因此该标准的及时出台,对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CMMB 体系架构
CMMB 系统是利用大功率S 波段卫星信号覆盖全国范围、利用地面增补转
发器同频同时同内容转发卫星信号,补点覆盖卫星信号盲区、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构建回传通道,组成单向广播和双向交互相结合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
系统架构和组成如图1 所示。
图1:CMMB 系统框图
CMMB 系统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传输环境复杂、东部地区城市密集西部稀疏、用户众多和业务需求多样化的特点,立足我国国情,吸纳成熟先进技术而设计的“天地一体”系统。
这一系统可以低成本、快速地实现移动多媒体广播。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及实践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及实践作者:赵丽来源:《科技与企业》2012年第23期【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对广播电视的播出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阐述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构成与原理、网络的模式及特点,分析了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在长春地区的应用情况,展望了CMMB在我国的发展。
【关键词】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引言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以下简称CMMB)标准于2006年由广电总局颁布,是一种通过卫星覆盖与地面覆盖网络相结合以实现对全国地区覆盖的技术体系。
在手机、PDA、MP3、MP4播放器、数码相机以及笔记本电脑等七寸以下小屏幕、移动便携的手持类终端接收设备,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等业务的系统。
CMMB是国家广电总局确立的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确定了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传输技术(简称StiMi),目标是建立覆盖全国的移动多媒体网络。
1、CMMB系统构成及原理(1)系统构成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采用大功率卫星系统与地面同频增补网络相结合的技术体制,实现全国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
它具体的工作过程是,将采用广播的方式发射电视信号。
广播电视节目和数据业务内容通过节目集成平台,经过传输系统上传到卫星,再由卫星直接或通过地面增补转发网络,把节目传输到手机等便携式移动终端上,实现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全国覆盖[1]。
(2)主要原理CMMB系统体系中的核心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iMi技术。
它是由广播科学研究院研制,面向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卫星与地面覆盖相结合的广播信道传输技术。
STiMi技术是面向移动多媒体广播的业务需求而专门设计的无线信道传输技术。
TiMi技术充分考虑到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特点,针对手持设备接收灵敏度要求高,移动性和电池供电的特点,采用了最先进的信道纠错编码(LDPC码)技术和OFDM调制技术,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支持高移动性,并且采用了时隙(time slot)节能技术来降低终端功耗,提高终端续航能力[2]。
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标准进展核心设备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年月R DI O &T L VISION INFOR M TI ON 广播电视信息RADI O &TELEVISION INFOR M ATION R ADIO &TELEVI SION I NFORMATION RADI O &TE LEVISION INFORMATI ONCM M B Speci al Is sue//RADIO &TELEVI SION INFORMAT引言CM M B 是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缩写,移动多媒体广播是指通过卫星和地面无线广播的方式,供七寸以下小屏幕、小尺寸、移动便携的手持类终端如移动通信手机、PD A 、M P3/M P4播放器、数码相机以及笔记本电脑等接收设备,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等业务的系统。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主管部门国家广电总局所确立的技术支撑体系是一个包括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实施指南、系统方案、设备技术规范和测试规范在内的完整技术体系。
在C M M B 技术工作组内各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研究和生产型企业的努力之下,2006年到2007年,移动多媒体广播系列标准已经成功地颁布了6个部分,这6个部分包括了调制、复用到紧急广播、数据广播、电子业务指南、条件接收等各个技术环节,初步形成了CM M B 的技术体制。
CM M B 核心设备的一致性、互通性和入网认证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深入,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突出。
为此,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化的新一轮的重点之一是各项技术实施指南和核心设备测量规范的编写。
从2008年起,广电总局开始组织编写一系列核心设备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CM M B 的业务推进和产业发展。
2008年5月,《移动多媒体广播系列标准第7部分-接收解码终端技术要求》的颁布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目前,包括复用器、卫星上行广播信道调制器、编码器、紧急广播发生器、激励器、发射机等在内的一系列核心CM M B 设备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正在研究中,近期可望出台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技术文件。
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信源压缩技术
年月R DI O &T L VISION INFOR M TI ON 广播电视信息RADI O &TELEVISION INFOR M ATION R ADIO &TELEVI SION I NFORMATION RADI O &TE LEVISION INFORMATI ONCM M B Speci al Is sue//RADIO &TELEVI SION INFORMAT1引言C M M B 全称为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是指通过卫星和地面无线广播方式,供七寸以下小屏幕、小尺寸、移动便携的手持终端如手机、PD A 、M 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接收设备,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等业务的系统。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涵盖了信源、复用、信道、卫星、扩展业务、终端等各方面的技术。
信源压缩是移动多媒体广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视频压缩编码与音频压缩编码。
电视广播节目的视频信号,需要经过视频压缩编码,生成适合信道容量的压缩码流;电视广播节目与声音广播节目的音频信号,需要经过音频的压缩编码,生成适合信道容量的压缩码流。
传统的数字电视系统中,具有足够的带宽,提供的是广播级的高质量视频与音频信号,采用M PEG-2标准进行信源压缩,对于一路标清电视节目,传输速率基本在4M b ps 以上,而一路高清电视节目要到20M bps 以上,即使采用新一代的信源压缩标准(H .264、AV S 等),传输速率降低一半左右,仍需要占用很高的传输带宽。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特点决定了其带宽资源非常有限,一路电视节目通常只能在500kbp s 内传输,而音频广播则需要更小的传输速率,这就要求音视频压缩编码选用低码率、高效的压缩方式,配置合适的音视频参数,采用先进的压缩技术,满足移动多媒体广播对信源压缩编码的要求。
M M B 信源编码系统采用低码率、高效率的音视频压缩编码,输出码流遵循R TP 协议,实现与复用系统的连接。
广电总局发布《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白皮书》
3 广 电总 局 发 布 《 动 多媒 体 广 播 移 技 术 白皮 书》
8月 2 日, 电 总 局 向各 省 、 2 广 自治 区 、 辖 市 、 直 计 划 单 列市 广播 影 视局 , 疆生 产 建设 兵 团广播 电视 局 , 新
中央 人 民广播 电台 、 国 国际 广 播 电 台 、 中 中央 电视 台 、 无 线 局 、 测 中心 、 度 中 心 、 科 院 、 划 院 、 计 院 监 调 广 规 设
市。
终端 方 面 , 了 4万部 具 备 C 除 MMB手 机 电 视 功 能
的T D手 机 已经 由宇龙 酷 派 、 中兴 、 星 、 三 多普 达 、 想 联
《 白皮书》 描述 了移 动多媒体广播 系统技 术总体
要 求 和系 统架 构 , 移 动多 媒 体广 播 系统 的建 立 中 , 在 需 根 据实 际情 况具 体 确定 实施 方 案 。 移 动多 媒 体 广 播 是 我 国广 播 电视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广 播 电视 的补 充 和延 伸 。移 动 多 媒 体 广 播 可 以 是 通过 无线 广播 电视 覆 盖 网 , 向各 种 小 屏 幕 便携 终端 提 供 数 字广 播 电视 节 目和信 息 服 务 , 足 人们 随 时 随地 满
善建 筑物 内移 动通 信 环 境 的方 案 , 大 型建 筑 物 的低 在
层、 地下商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下停车场等环境下 , 克服通信 的盲 区
和 阴影 区。
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健康有序发展 , 构建完整 的移动 多媒 体广 播 产业 链 , 局 组 织 有 关 单 位 在 已颁 布 的 移 总
评 。 为 了使本 栏 目更加 生动 活泼 , 息量 大质 优 , 信 特请 各 广 电局 台 、 网络公 司、 电产 品相 关 企业及 时准确 地将 自 广
多媒体通信技术论文
多媒体通信技术论文第一篇:多媒体通信技术论文摘要:多媒体通信技术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电视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同时融入了多媒体的复合性、计算机的交互性、电视的实时性以及通信的分布性。
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多媒体通信已成为一种基本的通信方式。
关键词:多媒体;通信;应用;趋势引言:多媒体通信技术是一种把电视、通信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兴的通信技术,在交换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采用智能的、可视的和个人的服务模式,并综合利用图、声、文等多种信息媒体。
一、多媒体通信的主要特征多媒体通信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同步性三个特征,并且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1、交互性。
交互性是多媒体通信系统区别于其他通信系统的重要标志,它是指在通信系统中人与系统之间的相互控制能力。
交互性为用户提供了对通信全过程完备的交互控制能力。
2、集成性。
多媒体通信系统需要具备能同时处理如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显示的能力。
由于各种媒体之间存在着空间关系、时间关系、链接关系等比较复杂的关系,因此,要求多媒体通信必须具有集成性。
3、同步性。
同步性是多媒体系统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
它是由多媒体的定义决定的,是指多媒体通信终端上显示的声音、图像和文字等必须以同步的方式进行工作。
二、多媒体通信中的关键技术1、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是音频和图像压缩编码技术。
(1)音频数据压缩技术。
作为携带信息的极其重要的媒体,声音是多媒体技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为了使信号便于多媒体通信系统的传输和处理,并且使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就需要对数字信号依次进行量化和压缩编码。
(2)图像数据压缩技术。
图像作为多媒体通信中的一类重要的煤体,能够更直观的体现信息的内涵,也更易于被接受。
但在通信的过程中,由于图像存储时需占用较大的空间,因此对其所生成的数据信号进行压缩是非常必要的。
2、多媒体通信网络技术。
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电子业务指南
R ADIO &TELE VI SION INFORMATIONCM M B Speci al Is sue//R ADIO &TE LEVISION INFOR MA TION RADI O &TELEVI SION I NFORMATION RADIO &TELEVISI ON INFORMATI ON1引言在移动多媒体广播(CM M B )中,电子业务指南(El ec t r o ni c Ser v i ce G ui de ,简称ESG )是一种多媒体广播信息导航业务。
在系统中开展电子业务指南业务,终端用户能够获得多媒体广播业务的相关信息,如业务名称、播放时间、内容梗概等,从而实现快速检索和访问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
因此,电子业务指南被认为是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广电总局正式颁布G Y/T 220.3-2007《移动多媒体广播第3部分电子业务指南》,该标准规定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中的电子业务指南结构、数据定义、封装和传输方式,这对于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开展非常重要。
2协议构成移动多媒体广播的业务传输环境复杂、带宽有限,终端省电,且业务本身具有强随机特性,CM M B 电子业务指南在充分考虑上述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具有高效性、高灵活性及可扩展性等特点。
CM M B 电子业务指南由基本描述信息、数据信息和节目提示信息构成,如图1所示。
2.1基本描述信息基本描述信息描述了数据信息在ESG 业务的分配情况、更新状态等,该信息被封装在ESG 基本描述表(见图2)中经复用控制帧(M F_I D =0)承载传输。
移动多媒体广播(CM M B )——电子业务指南文/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解伟//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移动多媒体广播(C M M B )电子业务指南的技术构成及主要特点,并对终端的业务解析方法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 M B 电子业务指南图1ESG 构成图SG基本描述表2E终端接收ESG时,将首先获取ESG基本描述表(标识号为0x06),利用该表提供的相关信息获取ESG业务,并通过更新状态及时发现ESG业务更新,其中:ESG更新序号:表示基本描述表的当前更新序号,在0~15范围内循环取值,当数据类型标识为“0001”(业务)和/或“0101”(业务参数)的信息发生变化时,ESG更新序号递增加1。
5G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融合发展研究
5G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融合发展研究230001摘要:伴随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信息传输领域,5G通信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得到的广泛的应用。
两者的有机结合,将为人们带来更大的便利,使通信与交流更加高效与便捷。
本文阐述了5G通信技术的相关知识,探讨了5G通信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的融合发展策略。
关键词:5G通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融合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升级,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
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用户的要求,广播电视行业也必须进行创新发展。
5G时代已经来临,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5G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等行业的应用并不多。
所以,广播电视行业要充分利用5G通信技术,使5G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相结合,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
一、5G通信技术概述5G通信技术是第五代通信技术,与4G相比,其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更低的延时等。
5G通信技术通过对4G进行升级,增加了无线接入技术,不但可以大幅提升信息传输速率与质量,而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成本,对信息通信技术进行极大的优化。
在广播电视行业,5G通信技术的合理运用,能改善网络流畅度,提高用户的购物体验,从而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高速发展。
5G具有更宽的带宽和更高的频段,能够获得更多的频率资源和更高的传输速率,更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
随着信息量的日益增多,人们对带宽、传输速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三大电信运营商均采用5G通信技术,所采用的波段以中低频段为主。
在此大背景下,广播电视也取得了5G商用牌照,将700 MHz 5G频段应用于广播电视技术,可以两者的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将进一步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通信需要[1]。
在信息时代,5G通信技术的普及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5G通讯技术的优势使其在通讯中备受关注。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非常高的信息传输速率。
其传输速度可以达到10 G/s,比4G快100倍。
探讨数字广播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452探讨数字广播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李晓春(南宁广播电视台,广西,南宁 530021)摘 要: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其中,数字广播技术在行业发展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之一,数字广播技术的应用为广播行业的发展带来的新的生机,因此,对数字广播技术的特点以及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字广播;技术特点;应用研究数字广播工作的原理是采用数字化的处理方式对不同的数据信息进行编辑和处理,与传统的广播模式相比,数字化广播可以在数字状态下开展编码以及信号的传输,其特点是能源消耗低。
覆盖面积广等诸多优点集一身。
同时,可以提供更好的音质效果,极大的提升了便民服务理念。
一、数字广播技术的特点1.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传统广播的传输信号如果要使传输质量与时俱进,对输出和接收的配置要求非常高,由于网络接收的抗干扰能力相对较低,传输和接收的质量不是很好。
在需要高音质的地方,设备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然而,数字广播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稳定的或联网的设施和设备具有相对最佳的接收质量[1]。
2.抗干扰能力强模拟广播信号是以电磁波的频率和振幅作为信息载体,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电磁干扰,导致信号传输失真。
数字信号经数字技术调制后不易失真以便在接收端以再现高质量内容。
根据现在已经采用的数字广播技术来讲,此数字广播技术的输送质量非常完好,音质效果非常干净纯粹。
3.资源利用率高模拟信号发射器必须建立一个单独的信号发射器,以提供模拟信号传输和接收系统这个然而,模拟信号发送器的输出往往很高,模拟信号的传输质量和效率不高理想的。
数字信号传输一方面可以降低传输容量,减少能量损耗和电磁污染,另一方面利用频谱提高。
还可以通过免费的网络资源和卫星信号进行传输,大大丰富了传输形式,提高了通信手段的利用率。
二、数字广播技术的应用1.数字广播技术中声音广播的应用(DAB)DAB 将数字技术作为根本,通过先进的处理技术,如音频数字编码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纠错编码技术和数字调制技术,对信号的一系列数字广播[2],并且在通信过程中避免了许多干扰因素。
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补点设备
简 介
CMMB ( 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 中国移动多媒 体广播的简称,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套面向手机、笔记本电脑等 多种移动终端的系统。CMMB的卫星信号使用S波段(频率范围在 1.55—3.4GHz的电磁波频段 )进行覆盖,城市地面信号使用U波段( 频率范围在470-798MHz的电磁波频段 )进行覆盖。实现“天地”一 体覆盖、全国漫游,支持25套电视和30套广播节目。2006年10月24 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俗称手机电视) 行业标准,确定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
应用范围
城市信号遮挡区的覆盖 交通沿线、地铁系统的覆盖 边远城镇、农村的预失真技术 全自动智能监控系统 采用ICS自激保护及输出开路保护功能 省电功能 一体化室外机箱,全天候应用 支持交流、直流及太阳能等多种供电模式
产品种类
CMMB异频补点设备 CMMB异频补点设备 即移频,是将接收信号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后,并移频到指定的频段 后再转发到覆盖阴影区域,在覆盖区域再还原为原先的信号进行覆盖。 可弥补移动通信网络中信号覆盖不足的区域,它能比同频直放站提供更 广的覆盖,并可以更低廉的投资成本为无法铺设光纤的区域解决覆盖问 题。
主要技术指标
参数 工作频段 每载波带宽 最大增益 最大输出功率 接收范围 自动电平控制 信道内波动 带外抑制 偏离指配频率≥16MHz ≤-60dBc 静噪功能 时延 噪声系数 端口驻波 供电电压 具备 ≤13us ≤5dB ≤1.5 AC 175~265V
指标要求
470~798MHz 8MHz 110±3 dB 30~53(+0/-2)dBm (功率可选) -40~-70dBm 在最大输出时,Pin再增加≤10dB时,△f0≤2 dB;Pin 增加≥10dB时,△f0≤2 dB或关断输出 ≤1.0 dB(峰峰值) 偏离指配频率≥8MHz ≤-30dBc
运营支撑系统技术方案
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运营支撑系统技术方案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工作组二〇〇八年二月目录一、目的与范围 (1)1.1 目的 (1)1.2 范围 (1)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1)三、术语、定义、缩略语和约定 (1)3.1 术语和定义 (1)3.2 缩略语 (2)3.3 约定 (3)四、概述 (3)4.1 业务描述 (3)4.2 产品设置 (4)4.3 运营要求 (5)4.4 漫游属性 (6)4.5 总体架构 (6)4.6 系统要求 (7)4.7 建设原则 (7)4.8 基本思路 (8)五、技术方案 (8)5.1 总体结构 (8)5.2 中央平台BOSS系统 (10)5.2.1 服务接入 (10)5.2.2 业务处理 (11)5.2.3 业务网关 (12)5.3 卫星与地方平台BOSS系统 (12)5.3.1 营业处理系统 (12)5.3.2 计费账务系统 (13)5.3.3 授权指令控制系统 (14)5.3.4 业务网关系统 (15)5.3.5 服务接入系统 (15)5.4系统初期建立基本方案 (16)5.5 授权体系 (16)5.5.1 条件接收系统授权控制管理 (16)5.5.2 电子钱包系统授权控制管理 (17)5.6指标要求 (18)六、过程描述 (18)6.1 中央平台服务接入基本过程 (18)6.2 卫星平台/地方平台服务接入基本过程 (19)6.3 计费与账务管理基本过程 (20)6.4 授权指令生成与控制基本过程 (22)6.5 客户服务基本过程 (23)6.5.1 入网 (23)6.5.2 退网 (24)6.5.3 定购 (25)6.5.4 退定 (25)6.5.5 报停 (26)6.5.6 罚停 (27)6.5.7 恢复 (27)6.5.8 过户 (28)6.5.9 变更 (29)七、接口描述 (30)7.1 接口要求 (30)7.2 内部接口 (31)7.2.1服务接入网关接口 (31)7.2.2计费帐务接口 (32)7.2.3授权指令控制接口 (32)7.2.4 中央/地方平台业务网关接口 (33)7.3 外部接口 (33)7.3.1加密授权接口 (33)7.3.2 银行接口 (34)八、功能要求 (35)8.1 中央运营支撑系统功能要求 (35)8.1.1 客户资源管理 (35)8.1.2 业务与产品管理 (35)8.1.3 结算管理 (36)8.1.4 合作伙伴与渠道管理 (36)8.1.5 运营统计分析 (36)8.1.6 设备资源管理 (37)8.2 卫星平台和地方平台运营支撑系统功能要求 (37)8.2.1 客户管理 (37)8.2.2 产品管理 (38)8.2.3 授权控制管理 (38)8.2.4 计费与账务管理 (38)8.2.5 资源与系统管理 (39)8.2.6 合作伙伴与渠道管理 (39)8.2.7 结算管理 (40)8.2.8 报表管理 (40)8.2.9 客户服务管理 (40)九、结束语 (41)移动多媒体广播运营支撑系统技术方案一、目的与范围1.1 目的运营支撑系统是移动多媒体广播开展业务并实现运营管理的重要系统。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探讨
面无线发射电 广播、 视、 数据信息等多媒体信号的广播系统, i ) 可 n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面向 g 未来的新一代广播系 在第三代 统。
以实现全国漫游。
DB A 广播 已 将传统A 、 M M F 摸拟广播声音质量提高至C 级别的 D 基础上, M 又将单一的声音广播业务推向了 D B 多媒体领域: 即在
( D B H 2) V -
D BH V . 是欧洲的标; , 隹 该标准是建立在D BT 准之上 发送高质量声音节 目 V— 标 的同时, 还提供了 影视娱乐节目 智能交通 、
的。 V . 系统并不是简单的将数据广播和D B 融合在一起 导航、 子报纸杂志、 D BH V- T 电 金融股市信息、 互连 网 信息、 城市综合信
术着重于便携接收性能的 提升与接收机的省电 技术。 纵观全球
. . . . . 。 。
( Me iF 0 3) da L
M daL 是美国高通公司对:移动电 ei O F F 话等便携式装备设
r ● ..: f ● . . b 媒体广播技术的标准, 。 。 ● 的移动多 : : 主要有以 下几种: 中国 ̄ M B C M、
2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几种标准
( C 1) MMB
C MMB 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套面向手机、 D 、 3 P A MP 、
意思是从基站到接收端的数据使用单一路径传送。
( I D - On - e 4) S B T( e S gI
I B 是日 S - D T 本的数字电视标准, 在6 带宽内传输包括 可以 M
| l
A { 教r{ 8 绀l 。 。( }} ) 蜒 。 疆 擀 彩强 }VI !{F 张 如 ) 怠 i 甄 }。 辩 犯 肛 。 Ne Me a 。 如 } 鞋E  ̄II 。 ( ; - O 移。覆}L 8 i 的探 讨
数字多媒体广播(DMB)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的开题报告
数字多媒体广播(DMB)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于移动数字媒体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数字多媒体广播(DMB)应运而生。
数字多媒体广播是一种无线数字媒体传输技术,能够将多媒体信号通过广播方式传输到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等,实现数字媒体内容的接收和播放。
数字多媒体广播技术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技术,其中包括了音频编解码、视频编解码、信道编码及多路复用技术等。
这些技术对于保证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二、课题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和实现,提高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同时并针对用户的实际需求,提高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的用户体验。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 研究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中的音频编解码技术、视频编解码技术及信道编码技术等关键技术。
2. 设计并实现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的多路复用技术,确保数字多媒体内容的快速、高效传输。
3. 通过对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各项关键技术进行综合调优、优化系统参数设置、提高带宽利用率,提高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降低用户的传输时延和数据丢失率。
三、课题研究内容1. 音频编解码技术研究及实现。
2. 视频编解码技术研究及实现。
3. 信道编码技术研究及实现。
4. 多路复用技术设计及实现。
5. 各项关键技术调优、系统方案优化。
6. 实验评估,评估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的传输效率、可靠性和用户体验。
四、课题研究方法1. 对音频编解码技术、视频编解码技术及信道编码技术进行研究和实验。
2. 通过大量实验和数据分析,设计和实现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的多路复用技术,并逐步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优化和调试。
3. 通过对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各项关键技术的调优,提高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4. 通过实验评估,对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以评估系统的传输效率、可靠性和用户体验。
五、课题研究成果1. 完成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的多路复用技术设计和实现。
数字广播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研究
数字广播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研究1. 引言1.1 数字广播技术的简介数字广播技术是一种利用数字信号传输和处理信息的广播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模拟广播技术,数字广播技术具有更高的音质和画质、更稳定的信号传输、更多样化的节目内容以及更高效的频谱利用率等优点。
在数字广播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应用,推动了广播行业的快速发展。
数字广播技术是通过将音频、视频和数据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进行传输和接收的一种技术。
数字广播技术的应用领域涵盖广播电视、通信、无线网络等多个领域,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媒体体验和信息服务。
数字广播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数字电视、高清电视、互联网电视等方面,为用户提供了更清晰、更丰富的节目内容和交互体验。
在通信领域,数字广播技术的应用研究可以提高通信质量和稳定性,同时增加了通信信道的容量和利用效率。
在无线网络领域,数字广播技术的应用研究可以实现更快速的数据传输和更稳定的网络连接,为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数字广播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将为广播和通信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技术突破。
1.2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数字广播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普及,人们对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广播电视领域,数字广播技术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模拟广播方式,实现了信号的数字化传输,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在通信领域,数字广播技术为人们的通信提供了更加稳定和高效的方式。
在无线网络领域,数字广播技术的应用也让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网络服务。
通过对数字广播技术的特点和应用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不同领域的作用和潜力,为数字广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研究数字广播技术的背景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数字广播技术的特点1. 高清晰度:数字广播技术采用数字信号传输,可以实现高清晰度的音视频播放,提供更优质的观赏体验。
关于4G移动通信技术的调研报告
关于4G移动通信技术的调研报告前言:移动通信已成为当代通信领域内的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广的热点技术。
尽管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比现有无线技术更强大,但也将面临竞争和标准不兼容等问题。
人们开始呼吁移动通信标准的统一,以期通过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来解决兼容问题。
第四代移动通信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相比,将在技术和应用上有质的飞跃。
4G将适合所有的移动通信用户,最终实现商业无线网络、局域网、蓝牙、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的无缝衔接并相互兼容。
一、4G简述4G是指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它的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
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ADSL快200倍,比通常意义上的3G快5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
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与固定宽带网络在价格方面不相上下,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
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
国际电信联盟(ITU)目前已开始研究制定4G系统标准,把移动通信系统同其他系统(如无限局域网,WLAN)结合起来,产生4G技术,2010年前使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00Mbit/s。
提供更有效的多种业务,实现商业无线网络、局域网、蓝牙、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等的无缝衔接并相互兼容。
4G具有更高的数据率和频谱利用率,更高的安全性、智能性和灵活性,更高的传输质量和服务质量(QoS)。
4G系统应体现移动与无线接入网及IP网络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
因此4G系统应当是一个全IP的网络。
二、4G的技术特点4G是多功能集成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比3G更接近于个人通信。
其特点主要有:1.高速率4G的信息传输速率要比3G高一个等级,从2Mbit/s提高到10Mbit/s。
2.灵活性强4G拟采用智能技术,可自适应地进行资源分配。
广电总局关于颁布2011年度科技创新奖获奖结果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颁布2011年度科技创新奖获奖结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2.06.08•【文号】•【施行日期】2012.06.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机关工作正文广电总局关于颁布2011年度科技创新奖获奖结果的通知(2012年6月8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电局,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总局直属各单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11年度科技创新奖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初审和终审以及评审结果公示,现颁布获奖结果(见附件)。
2011年度科技创新奖共有162个项目获奖(一等奖34个、二等奖57个、三等奖71个)。
其中,由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完成的“新一代电视台网络化制播系统”和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广播影视事业管理系统--地面数字电视覆盖规划模块研发”获得2011年度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
2011年度各推荐单位积极组织申报总局科技创新奖,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浙江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安徽广播电影电视局、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中央电视台、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广播电视规划院等11个单位,在推荐工作中表现突出,申报项目获奖数量多,项目申报材料齐备、规范,特授予2011年度总局科技创新奖组织奖。
为了表彰获奖单位和人员,总局将统一颁发奖杯、奖状和证书给相关单位和人员。
颁奖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请各获奖单位对获奖人员进行奖励,奖金费用由各获奖单位自理。
附件:2011年度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获奖结果秦龙、聂明杰、唐月、崔岩、杨木伟、姚琼王联、解伟、陈德林、张定京、赵良福、王颖、金鑫、秦龙、张卫、陈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是指计算机内部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处理过程进行控制的部件,伴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芯片集成密度越来越高,CPU可以集成在一个半导体芯片上,这种具有中央处理器功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被统称为“微处理器”。
核心微处理器将采集到的原始多媒体数据经过音视频编码设备根据给定的编码标准(H.263、H.264、MPEG-4…)进行编码,以备本地播放或通过网络传输。
同时,还要提供必要的多媒体外设接口、外部存储器接口和网络接口。
(二)多媒体外设多媒体外设主要包括摄像头、显示设备、音视频处理设备,还包括耳机话筒、网络智能卡、天线和电池等。
摄像头采集视频信号,显示设备将从本地或网络得到视频数据打开数据包,进行视频解码,并把得到的视频数据显示出来,同时,如果嵌入式网络多媒体终端需要验证视频压缩的数据的正确性,还可以带有本地解码器,支持解码数据的本地显示。
(三)数据存储设备数据存储设备包括RAM、ROM、SDRAM和FLASH,用来扩展系统存储空间,存储经过编解码的多媒体数据和终端控制程序。
(四)无线网络接口模块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应用现场总线技术、以太网技术等,一般都是基于有线的网络。
有线网络高速稳定,但是,有线网络只能沿着一维的线路传输数据,会形成破坏建筑、浪费接口、检修困难、扩展困难的弊病。
与此相对应,无线网络向三维空间传送数据,中间无需传输介质,只要在组网区域安装接入点(Access Point)设备,就可以建立局域网;移动终端只要安装了无线网卡就可以在接收范围内自由接入网络。
总之,在网络建设的灵活性、便捷性、扩展性方面,无线网络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无线局域网技术得到了发展和应用。
无线网络接口模块处理音视频编码流,把音视频数据打包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包,并把它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出去。
并支持系统选定的无线网络传输控制协议。
1.无线局域网的优点(1)灵活性和移动性。
在有线网络中,网络设备的安放位置受网络位置的限制,而无线局域网在无线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接入网络。
无线局域网另一个最大的优点在于其移动性,连接到无线局域网的用户可以移动且能同时与网络保持连接。
(2)安装便捷。
无线局域网可以免去或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布线的工作量,一般只要安装一个或多个接入点设备,就可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局域网络。
(3)易于进行网络规划和调整。
对于有线网络来说,办公地点或网络拓扑的改变通常意味着重新建网。
重新布线是一个昂贵、费时、浪费和琐碎的过程,无线局域网可以避免或减少以上情况的发生。
(4)故障定位容易。
有线网络一旦出现物理故障,尤其是由于线路连接不良而造成的网络中断,往往很难查明,而且检修线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无线网络则很容易定位故障,只需更换故障设备即可恢复网络连接。
(5)易于扩展。
无线局域网有多种配置方式,可以很快从只有几个用户的小型局域网扩展到上千用户的大型网络,并且能够提供节点间"漫游"等有线网络无法实现的特性。
由于无线局域网有以上诸多优点,因此其发展十分迅速。
最近几年,无线局域网已经在企业、医院、商店、工厂和学校等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无线局域网的不足之处无线局域网在能够给网络用户带来便捷和实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无线局域网的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性能。
无线局域网是依靠无线电波进行传输的。
这些电波通过无线发射装置进行发射,而建筑物、车辆、树木和其它障碍物都可能阻碍电磁波的传输,所以会影响网络的性能。
(2)速率。
无线信道的传输速率与有线信道相比要低得多。
目前,无线局域网的最大传输速率为54Mbit/s,只适合于个人终端和小规模网络应用。
(3)安全性。
本质上无线电波不要求建立物理的连接通道,无线信号是发散的。
从理论上讲,很容易监听到无线电波广播范围内的任何信号,造成通信信息泄漏。
(五)以DM642为核心处理器的多媒体终端典型构架DM642是TI公司专门为多媒体应用而开发的DSP,采用TI的第二代高级超长指令字结构(VelociTI),使得在一个指令周期能够并行处理多条指令。
它可在600MHz时钟频率下工作,每个指令周期可并行8条32bit指令,因此,可达到4800MIPS的峰值计算速度。
DM642采用两级缓存结构:第一级包括相互功能上作了进一步改进,使得在同等视频质量条件下,能够节省50%的码率,且提高了视频传输质量的可控性,并具有较强的差错处理能力,适用范围更广。
在低码率情况下,32kbps的H.264图像质量相当于128kbps的MPEG-4图像质量。
H.264可应用于网络电视、广播电视、数字影院、远程教育、会议电视等多个行业。
ITU-T颁布的H. 261标准,用于可视电话和会议电视。
后来又陆续发展了H.263、H.263+、H.264。
它们的压缩原理是充分利用视频数据的空间和时间冗余,采用预测与变换的混合编码方法,对残余的数据进行编码,保证了极大的压缩比。
3G-324M作为3GPP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流媒体传输标准,可确保有线视频传输系统与第三代移动视频传输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与ITU-T H.324中的视讯会议标准有较紧密的联系。
3G-324M适用于UMTS移动网络中的64kbit/s电路交换链路,其复用协议为H.223、控制协议为H.245,缺省视频编码器采用H.263及MPEG-4简单类第一级,缺省语音编码器则为GSM-AMR和G.723.1。
3GPP2也将类似的标准集应用于3GPP2无线网络电路交换视频会议业务。
四、移动通信网络目前,能传输多媒体业务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有多种,如VSAT宽带卫星广域接入、以IEEE 802.16为代表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BWA,包括MMDS、LMDS)、中距离的无线本地环路技术、以IEEE 802.11系列和HiperLAN为代表的无线局域网接入、以IEEE 802.15无线个人域网WPAN,包括蓝牙、红外、超宽频以及HomeRF为代表的短距离无线互连技术。
(一)基于2.5G公众移动通信网络有线通信网络具有容量大、传输速率高、安全性能好和传输质量稳定可靠等特点,能够有效满足行业和企业集团日益增长的对高速数据传输和宽带多媒体通信的需求。
在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宽带应用领域,有线通信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移动通信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移动通信网络从2G向2.5G乃至3G的全面演进和移动数据业务的不断发展,为移动行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来,由于实现了从2G向2.5G的过渡,国内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获得了全面提升。
(二)基于无线局域网络无线局域网络(WLAN)是利用射频或红外线的技术,以无线的方式连接两部或多部需要交换信息的移动多媒体设备。
相较于以有线方式所构成的区域网络,无线局域网络具有存取架构简单、高移动性等优势。
为了保证多媒体文件的稳定传输就必须有足够的网络带宽,不同的多媒体文件对网络带宽的要求各不相同,为了达到更好的视频质量,网络带宽就更为重要。
无线网络标准协议IEEE802.11b/g/a定义的网络带宽包括多种标准:11Mbps/22 Mbps/54Mbps,其中有效数据传输带宽分别为5Mbps/10Mbps/22Mbps,完全可以满足各种类型的多个并发多媒体文件稳定传输,保证高质量的视频信息。
(三)未来发展方向——3G随着3G移动通信系统走向实用,高至2MHz的带宽将为移动多媒体通信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此时视频的质量将会有极大的改善。
显示屏、CPU 内存、电池和解码软件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发展也使得移动终端的功能日益增强,更多适合移动多媒体业务的终端不断涌现。
1.3G网络的优势3G网络的优势,在于其解决了2G和2.5G网络在高速数据业务方面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
与2.5G网络仅能提供数十k的数据传输速率相比,在理论上3G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在静止状态下可以达到2Mbit/s,在步行移动状态下可达到384kbit/s,在快速移动状态下可达到144kbit/s,其数据业务支撑能力与2.5G 网络不可同日而语。
2.3G与其他无线网络技术的结合当前,在公众移动通信持续快速增长、移动通信网络向3G全面演进的同时,WLAN、WiMAX以及UWB、ZigBee、RFID等新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短距离无线技术相继涌现,并不断走向成熟,无线通信产业发展呈现多样化的新格局。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逐步演进,3G与各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短距离无线技术呈现融合发展的态势,这将为未来移动行业应用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3.3G时代,移动行业应用将呈现三大态势总体来看,与2.5G时代“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的发展阶段不同,3G时代的移动行业应用将呈现以下特点:(1)普及化未来一个时期,随着3G的全面商用,移动行业应用将在2.5G时代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向政府、公安、金融、交通、物流、电力、工商、中小企业等社会各行各业加速普及,同时还将向工业控制以及家庭数字化领域全面渗透,其应用的广度、深度都将获得全面拓展,应用的层次和质量将得到全面提升。
(2)融合化随着3G走向商用,固网与移动网的融合进程将不断加快,公众移动通信网络与各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短距离无线技术也将逐步走向融合。
(3)多媒体化在3G商用后,在行业应用领域,移动运营商不仅能够满足行业客户对低速率业务应用的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他们对高速率业务应用的需求。
能够满足用户对包括声音、数据、图像和视频在内的多媒体信息通信的需求,用户对移动行业应用的体验将全面改善。
五、3G标准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通讯计划》(简称IMT—2000);2007年,WiMAX亦被接受为3G标准之一。
CDMA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多址)的缩写,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3G的几种标准:W-CDMA也称为WCDMA,全称为Wideband CDMA,也称为CDMA Direct Spread,意为宽频分码多重存取,这是基于GSM网发展出来的3G技术规范,是欧洲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该标准提出了GSM(2G)-GPRS-EDGE-WCDMA(3G)的演进策略。
这套系统能够架设在现有的GSM网络上,对于系统提供商而言可以较轻易地过渡。
CDMA2000CDMA2000是由窄带CDMA(CDMA IS95)技术发展而来的宽带CDMA 技术,也称为CDMA Multi-Carrier,它是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
这套系统是从窄频CDMAOne数字标准衍生出来的,可以从原有的CDMAOne结构直接升级到3G,建设成本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