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信息业务系统技术方案V1.0

合集下载

中国移动CM-IMS(SIP)技术规范_第4部分:CM-IMS业务对SIP的要求V1.0.0概要

中国移动CM-IMS(SIP)技术规范_第4部分:CM-IMS业务对SIP的要求V1.0.0概要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C-018.4-2011中国移动C M-I M S会话初始协议(S I P)技术规范第四部分:C M-I M S业务对S I P的要求C M-I M S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o f S e s s i o nI n i t i a t i o n P r o t o c o l(S I P)P a r t4:S I PR e q u i r e m e n t s o f C M-I M S S e r v i c e s版本号:1.0.02011-7-27发布2011-7-27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概述 (2)5. CM-IMS业务对SIP消息头域及参数的要求 (3)5.1.From头域 (3)5.1.1.业务需求 (3)5.1.2.使用方式 (3)5.2.Privacy头域 (3)5.2.1.业务需求 (3)5.2.2.使用方式 (3)5.3.History-Info头域 (4)5.3.1.业务需求 (4)5.3.2.使用方式 (4)5.4.Alert-Info头域 (4)5.4.1.业务需求 (4)5.4.2.使用方式 (5)6. CM-IMS业务对SIP信令流程的要求 (5)6.1.前转流程 (5)6.1.1.业务需求 (5)6.1.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5)6.2.等待流程 (6)6.2.1.业务需求 (6)6.2.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6)6.3.早媒体协商流程 (7)6.3.1.业务需求 (7)6.3.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7)6.4.REFER流程 (8)6.4.1.业务需求 (8)6.4.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8)流程 (9)6.5.1.业务需求 (9)6.5.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9)6.6.没有媒体成分的媒体协商流程 (10)6.6.1.业务需求 (10)6.6.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10)7. CM-IMS业务对SIP协议的扩展原则 (10)8. 编制历史 (11)前言本标准依据IETF、3GPP以及ITU-T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国内标准和中国移动相关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移动CM-IMS总体技术要求和实际需求而拟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移动CM-IMS的技术试验、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中国移动CM-IMS(SIP)技术规范_第1部分:SIP的总体要求V1.0.0

中国移动CM-IMS(SIP)技术规范_第1部分:SIP的总体要求V1.0.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C-018.1-2011中国移动C M-I M S会话初始协议(S I P)技术规范第一部分:S I P的总体要求C M-I M S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o f S e s s i o nI n i t i a t i o n P r o t o c o l(S I P)P a r t1:C o m m o nR e q u i r e m e n t o f S I P版本号:1.0.02011-7-27发布2011-7-27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与缩略语 (1)4. SIP协议概述 (2)4.1. SIP协议简介 (2)4.2. SIP协议功能介绍 (3)5. SIP协议结构 (3)5.1. SIP分层架构 (3)5.2. SIP使用的传输协议 (4)5.3. SIP协议中的逻辑实体 (4)5.3.1. UA (4)5.3.2. Proxy (5)5.3.3. B2BUA (5)5.4. 会话、对话和事务 (6)5.5. SIP路由机制 (6)5.5.1. 请求消息的路由 (6)5.5.2. 响应消息的路由 (6)6. SIP协议在CM-IMS中的应用 (6)6.1. CM-IMS体系结构 (6)6.2. SIP协议相关的CM-IMS接口和网元 (8)6.2.1. 接口 (8)6.2.1.1. Gm接口 (8)6.2.1.2. Mw接口 (9)6.2.1.3. ISC接口 (9)6.2.1.4. Ma接口 (9)6.2.1.5. Mi接口 (9)6.2.1.6. Mj接口 (9)6.2.1.7. Mg接口 (9)6.2.1.8. Mx接口 (9)6.2.1.9. Cr接口 (9)6.2.2. 网元 (10)7. SIP的能力集和支持的CM-IMS业务 (10)7.1. 能力集 (10)7.2. SIP协议支持的业务 (11)8. 编制历史 (11)前言本标准依据IETF、3GPP以及ITU-T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行业标准和中国移动相关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移动CM-IMS总体技术要求而制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移动CM-IMS核心网设备、接入设备及终端设备的研发、引入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中国移动CM-IMS_SIP GW设备规范 v1.0.0_20091225

中国移动CM-IMS_SIP GW设备规范 v1.0.0_20091225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C M -I M S S I P 网关设备规范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C M -I M S E q u i p m e n t s _S I P G W 版本号:1.0.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发布 ╳╳╳╳-╳╳-╳╳实施 QB-╳╳-╳╳╳-╳╳╳╳目录前言................................................................................................................................... I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组网 (2)5. 接口要求 (4)5.1. 用户侧接口 (4)5.1.1. 下行接口 (4)5.2. 网络侧接口 (4)5.2.1. 上行接口 (4)6. 业务功能 (5)6.1. 代理注册功能 (5)6.2. 语音业务 (5)6.3. 传真业务 (5)7. 设备功能 (6)7.1. 呼叫处理的要求 (6)7.1.1. 对DTMF 码的要求 (6)7.1.2. 对FSK 的要求 (6)7.1.3. 与IMS核心网交互完成呼叫业务 (6)7.2. 编解码要求 (6)7.3. 支持PPPoE要求(可选) (6)7.4. 媒体处理要求 (7)7.5. 业务实现保证能力 (7)7.5.1. IP 地址的获取 (7)7.5.2. 防火墙的穿越 (7)7.6. SIP GW安全要求 (7)7.6.1. 安全性要求 (7)7.6.2. 对于鉴权算法的支持 (7)7.7. SIP GW业务开通要求 (7)8. 协议要求 (8)8.1. 信令控制协议 (8)8.2. 媒体流协议 (8)8.3. 网管协议 (8)8.4. 其他协议 (8)9. 容量、性能及可靠性要求 (9)9.1. 容量要求 (9)9.2. 性能要求 (9)9.3. 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 (9)9.4. PSQM (10)9.5. PESQ (10)9.6. MOS (10)9.7. 语音间断比 (10)9.8. 时延指标(环回时延) (10)9.9. 媒体同时并发呼叫数 (10)10. 硬件要求 (11)10.1. 模拟用户接口的硬件要求(可选) (11)10.2. 信号音和铃流标准 (11)10.3. DTMF 的音频标准 (11)11. 软件要求 (12)11.1. 软件基本要求 (12)11.2. 软件功能要求 (12)12. 网管要求 (13)12.1. 网管接口 (13)12.1.1. 基本要求 (13)12.1.2.功能要求 (13)12.2. 统计与测量要求 (14)12.3. 本地操作维护要求 (14)12.3.1. SIP GW 的管理、排障和维护 (14)12.3.2. 维护管理的方式 (14)12.4. 日志管理 (15)12.4.1. 日志的内容 (15)12.4.2. 日志管理操作 (16)12.5. SIP GW 软件升级和配置修改 (16)12.6. 信令跟踪 (16)12.7. SIP GW 在线保障 (16)13. 环境要求 (16)13.1. 环境温、湿度要求 (16)13.2. 机房地面要求 (17)13.3. 防尘要求 (17)13.4. 抗电磁干扰的能力 (17)13.5. 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要求 (18)13.6. 安装应有抗地震措施 (18)13.7. 运输和仓储要求 (18)13.8. 噪声要求 (18)14. 电源及接地要求 (18)14.1. 电源要求 (18)14.1.1. 交流电压要求 (18)14.1.2. 直流电源要求(可选) (18)14.2. 接地要求 (19)14.2.1. 接地方式 (19)14.2.2. 接地要求 (19)14.2.3. 接地线截面积 (19)14.2.4. 接地电阻值 (19)14.2.5. 电源的冗余度(可选) (20)14.3. 过流过压保护 (20)14.3.1. 安全要求 (20)14.3.2. 雷电冲击线路设备 (20)14.3.3. 通信线路与高压线过近而产生感应电压 (20)14.3.4. 与电力线接触引起的过电压 (20)14.3.5. 过压自动恢复和过压告警 (20)14.3.6. 防电涌破坏 (21)14.3.7. 绝缘电阻 (21)15. 附录 (21)16. 编制历史 (21)前言本标准依据ITU-T和3GPP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国内标准和中国移动其他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移动CM-IMS总体技术要求和实际需求而拟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移动CM-IMS的技术试验、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应急广播系统方案

应急广播系统方案

应急广播系统方案一、背景介绍应急广播系统是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的重要工具,可以迅速传播警报、指示和救援信息,有效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基于目前社会风险增加和紧急事件频发的情况,建立健全应急广播系统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

二、系统组成1.广播接收器:负责接收各种广播信号,包括无线电、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的广播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可听的声音或可见的图像。

2.音响设备:包括音响放大器、喇叭等设备,用于将广播接收器接收到的声音信号放大并传播出去。

3.信号传输设备:包括有线传输设备和无线传输设备,用于将广播接收器接收到的声音信号传输到各个接收点。

4.显示设备:包括液晶显示屏、LED显示屏等设备,用于将广播接收器接收到的图像信号显示出来。

5.控制中心:负责控制整个应急广播系统的运行,并对广播信号进行监测和管理。

三、系统优势1.快速响应:应急广播系统具有快速响应的特点,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传播警报和救援信息,确保人员及时接收到相关指示。

2.全方位覆盖:应急广播系统可以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现全方位覆盖,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能够接收到广播信号。

3.可靠稳定:应急广播系统采用多重传输通道和备份设备,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即使在网络故障或电力中断等情况下也能正常运行。

4.信息共享:应急广播系统可以将各部门的救援信息进行整合和传播,提高信息共享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信息滞后和误传。

5.可扩展性强:应急广播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扩展和升级,满足不同规模和功能要求的应急广播系统搭建。

四、系统运行流程1.接收警报:应急广播系统接收到来自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紧急警报信号。

2.处理信息:控制中心对接收到的警报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确定警报的级别和紧急程度。

3.发布指示:控制中心根据警报信号的级别和紧急程度发布相应的指示和救援行动,并将其发送到广播接收器。

4.广播传播:广播接收器接收到指示和救援信息后,将其转化为声音或图像信号传输到各个接收点,包括动车、公交车、学校、商场等人员密集区域。

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紧急广播业务

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紧急广播业务

R ADIO &TELE VI SION INFORMATIONCM M B Speci al Is sue//R ADIO &TE LEVISION INFOR MA TION RADI O &TELEVI SION I NFORMATION RADIO &TELEVISI ON INFORMATI ONCM M B 专题//广播电视信息R DIO &T L VI S I ON I NFORM TI ON 年月1引言紧急广播是一种通过广播通信系统向公众通告紧急事件的方式。

当国家或地区遭遇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时,可以向公众迅速通报紧急事件和应急措施,以便进一步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国外发达国家建设紧急广播系统比较早,比较有名的是美国的紧急警告系统(EA S :Em e r gency A l er t Syst e m )和欧洲的紧急通信(EM TEL ,Em er gency Tel ecom m uni cat i on)系统。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如建设部2000年发布的G B /T 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要求在大型公共场所必须安装紧急广播系统;国务院2006年1月8日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具体要求。

C M M B 是一种新兴媒体,是广播电视的补充和延伸,可以通过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向各种小屏幕便携终端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

CM M B 作为由广电总局主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具有受众广、即时性强等特点,利用CM M B 开展紧急广播业务具有较强的优势。

国家广电总局已于2007年11月14日发布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第部分:紧急广播》的行业标准,并于月日起实施。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主要技术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主要技术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未来应用趋势
5G技术的融合
随着5G技术的普及,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将能够提供更高清晰度 、更高质量的多媒体内容。
个性化定制
未来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提供个性化定 制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与物联网的结合
通过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将能够更好地与其 他设备和服务进行集成,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传输网络结构
1 2
单向广播网络
在这种网络结构中,数据从广播中心向移动设 备单向传输。它的优点是实现简单,但无法进 行双向通信。
双向交互网络
它允许移动设备和广播中心进行双向通信,提 高了系统的灵活性,但实现复杂度较高。
3
分层网络结构
通过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层次,实现数据的分层 传输和处理,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 统的主要技术
2023-11-07
目录
•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概述 •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关键技术 •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传输技术 •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应用场景与实例 •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01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概述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定义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是指利用无线电波传输多媒体信号的系统,它能够向移动设 备提供音频、视频和其他数据服务。
传输方案
地面无线传输方案
此方案使用广播电视的无线电 波进行数据传输,适用于高速 移动环境,但易受干扰,需要
定期进行维护。
卫星传输方案
通过卫星进行数据传输,覆盖范 围广,信号稳定,但需要较高的 硬件成本。
混合传输方案
结合地面无线和卫星传输两种方式 ,以实现对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 全面覆盖,同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和灵活性。

应急广播系统方案

应急广播系统方案

应急广播系统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安全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应急广播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具有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准确地向公众发布重要信息的功能。

本文将从应急广播系统的需求、技术方案和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需求分析应急广播系统是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等危机场合下进行信息发布的重要手段。

因此,应急广播系统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即时性:应急广播系统需要具备及时发布信息的能力,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第一时间将重要信息传达给公众,帮助公众采取相应的自救措施。

2.覆盖面广:应急广播系统应当具备较大的覆盖面,能够在范围内的各个地点都能收听到广播内容,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覆盖效果。

3.稳定可靠:应急广播系统需要具备稳定可靠的特点,以确保信息能够准确、完整地传递给公众。

4.互动性:应急广播系统应当具备互动功能,使公众在收听广播的同时能够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情况或咨询解决方案。

5.多种信息传递方式:应急广播系统需要支持多种信息传递方式,包括语音广播、文字显示、图像传输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信息获取需求。

二、技术方案为了满足上述需求,应急广播系统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1.多频道传输:应急广播系统可以通过划分不同频道来实现多种信息的传输。

不同的频道可以用于发布不同类型的信息,方便公众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关注的内容。

2.覆盖范围扩大:应急广播系统可以采用多种传输方式,包括卫星广播、网络广播和电磁波传输等,以扩大覆盖范围,确保广大地区的公众都能够收听到广播内容。

3.智能终端应用:应急广播系统可以结合智能终端的应用,通过手机、电视、电脑等设备进行广播内容的传输。

公众可以通过下载相应的应用程序,随时收听和获取相关信息。

4.定位服务:结合定位技术,应急广播系统可以实现根据地域进行信息发布。

在特定地区发生灾害或紧急事件时,系统可以通过定位服务将相关信息推送给当地公众。

三、应用场景应急广播系统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自然灾害:当地区发生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时,应急广播系统可以及时发布疏散指南、救援信息等,帮助公众迅速采取措施,减少人员伤亡。

应急广播系统解决方案

应急广播系统解决方案

应急广播系统解决方案应急广播系统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向公众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

它可以用于传递警报、紧急通知、天气警报等信息,以便公众及时采取相应的行动以保障安全。

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因素和要求,下面是一些建议的解决方案。

1.建设具备全国覆盖能力的广播网络:应急广播系统应该覆盖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地区,包括城市、农村和边远地区。

为此,需要建设一套全国性覆盖的广播网络,包括中央主干网和地方分支网络。

中央主干网可以利用卫星和地面传输等技术,实现广播信号的传输,而地方分支网络可以利用无线电和有线电视网络等传输手段,将信号传输到各个地区。

2.建设多媒体广播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广播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无线电广播。

现在可以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技术,在多个媒体平台上进行广播。

应急广播系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建设一个多媒体的广播系统,可以在电视、手机、电脑等终端上进行播出。

这样可以提高广播系统的灵活性和覆盖面,让更多的人能够收到紧急广播信息。

3.建设紧急广播预警系统:应急广播系统在紧急情况下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发出警报和预警信息。

为此,需要建设一个可靠的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地发出警报。

预警系统可以利用国家气象和地震局等机构的数据,结合现代通信技术,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以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发出警报。

5.建设应急广播演练和培训机制:一个好的应急广播系统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需要有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

为此,需要建设一个应急广播演练和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活动,提高广播系统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操作技能。

演练和培训活动应该包括系统操作、信息发布、应急响应等方面,以确保广播系统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顺利运行。

以上是一些建议的应急广播系统解决方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当然,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和要求,同时还需要政府、相关机构和公众的配合和支持。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建设起一个高效、可靠的应急广播系统,以保障公众的安全。

应急广播项目技术方案

应急广播项目技术方案

应急广播项目技术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灾害和紧急情况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应急广播成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安全手段。

应急广播项目旨在利用广播技术,及时向公众传递紧急信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二、项目目标1.建立覆盖广泛的应急广播系统,能够达到全民接收信息的目标。

2.提供多种信息传播手段,包括广播、互联网、移动设备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4.提高应急广播系统的应对能力,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1.系统架构应急广播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包括中心控制台、广播站、终端设备和信息接收端。

中心控制台负责信息的集中管理和调度,广播站负责向广播频率发送信息,终端设备负责接收和播放广播内容,信息接收端包括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可以实现远程接收和传播信息。

2.广播技术广播技术是应急广播的核心,系统需要选择适合的广播技术,包括调频广播、中波广播、短波广播等。

调频广播适用于城市和市区范围内的信息传递,中波广播适用于地区范围内的信息传递,而短波广播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信息传递。

3.信息传递方式为了提高应急广播的覆盖范围,系统应该提供多种信息传递方式,包括广播、互联网、移动设备等。

广播方式适用于没有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地区,互联网方式适用于有互联网覆盖的地区,移动设备方式适用于移动设备用户。

4.信息传递协议为了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系统需要采用相应的信息传递协议。

可以考虑使用TCP/IP协议,在传递过程中采用数据包分片和错误重传机制,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5.信息加密和安全由于应急广播会传递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信息,系统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密和安全处理,以防止信息泄露和信息篡改。

可以采用SSL/TLS协议对信息进行加密传输,同时采用数字签名和身份验证机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6.系统管理和维护系统需要提供完善的管理和维护功能,包括信息发布、频率调度、终端设备管理、故障排除等。

应急广播系统方案

应急广播系统方案

应急广播系统方案引言在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下,广播系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通信工具。

应急广播系统是为了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公众传递重要信息而设计的一套系统。

本文将介绍一种应急广播系统方案,包括系统设计原则、硬件设备、软件平台等方面的内容。

设计原则应急广播系统方案需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 及时性:应急广播系统应具备迅速启动、快速传播、及时更新的特点,以确保紧急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递给公众。

2. 稳定性:系统需要具备稳定的工作性能,能够在各种恶劣环境条件下正常运行,不会受到外界干扰而影响信息传递。

3. 灵活性:系统应具备较高的灵活性,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快速调整和扩展,以适应不同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需求。

4. 可靠性:系统需要具备高度的可靠性,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并能够自动存储和备份重要信息,以防止信息丢失。

硬件设备应急广播系统的硬件设备包括: 1. 主控台:用于管理和控制整个应急广播系统的运行,包括信息发布、设备控制等功能。

主控台需要具备用户友好的操作界面,并能够支持远程控制。

2. 发射设备:用于将广播信号发送到特定的范围内,包括发射器、天线等设备。

发射设备需要具备较高的发射功率和范围覆盖能力。

3. 接收设备:用于接收广播信号,并将其传递给广大公众,包括收音机、扬声器等设备。

接收设备需要支持不同频段和信号格式的接收。

软件平台应急广播系统的软件平台包括: 1. 信息管理系统:用于管理和发布紧急信息的系统,包括信息录入、信息审核、信息发布等功能。

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性和灵活性,能够及时、准确地发布紧急信息。

2. 媒体传输系统:用于将信息传输到各个发射设备的系统,包括数据传输、控制命令传输等功能。

媒体传输系统需要具备高速、高效的传输能力,以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到各个发射设备。

3. 监控系统:用于监控和管理应急广播系统的运行状态,包括设备状态监测、故障报警等功能。

监控系统需要能够实时监测各个设备的工作情况,并能够及时响应和处理故障情况。

应急广播项目技术方案

应急广播项目技术方案

应急广播项目技术方案应急广播项目技术方案一、项目简介应急广播项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应急系统,它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向广大民众发布安全提示、信息以及指示。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进步,应急广播项目的技术方案也在不断创新和升级。

本文将从多方面介绍应急广播项目技术方案,包括项目目标、项目架构、技术方案等内容。

二、项目目标1.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2.在紧急情况下,为广大民众提供关键信息和指导,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3.构建一个完整的应急广播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三、项目架构应急广播项目的架构主要包括三层,分别是后台系统、中间层以及前端展示。

1.后台系统后台系统是整个应急广播项目的核心部分,负责存储、管理、分发、推送数据等。

其主要包括以下模块:(1)数据管理模块:存储并管理各类数据,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

(2)数据分发模块:负责将数据分发到各个广播站点,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监测。

(3)推送服务模块:负责将应急信息推送给用户,包括短信推送、微信推送、APP推送等。

2.中间层中间层主要用于处理后台系统和前端展示之间的交互逻辑。

它主要包括以下模块:(1)应急信息提取模块:根据接口规范,从后台系统获取数据,并进行一定的解析和处理。

(2)推送处理模块:对从后台系统获取的应急信息进行实时推送。

3.前端展示前端展示主要指用户接口,负责接收并展示应急信息。

它主要包括以下模块:(1)设备端模块:包括广播终端、短信终端、APP终端等。

(2)界面展示模块:负责将从中间层获取的应急信息进行展示。

四、技术方案1.数据存储在后台系统中,我们需要对各种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

对于非结构化数据,我们可以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进行存储。

对于结构化数据,我们可以选择关系型数据库或者NoSQL数据库进行存储。

由于应急广播项目需要处理大量的多媒体数据,所以对数据的读写速度要求较高,我们可以使用缓存来提高数据的读写速度。

移动多媒体广播公共信息业务系统技术方案V1.0

移动多媒体广播公共信息业务系统技术方案V1.0

移动多媒体广播公共信息业务系统技术方案V1.0中广传播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12月目录1范围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术语、定义、缩略语和约定 (3)3.1术语和定义 (3)3.1.1紧急广播emergency broadcasting (3)3.1.2电视广播television broadcasting (4)3.1.3声音广播radio broadcasting (4)3.1.4数据广播data broadcasting (4)3.1.5可扩展协议封装extensible protocol encapsulation (4)3.1.6业务service (4)3.1.7复用帧multiplex frame (4)3.1.8复用子帧multiplex sub-frame (4)3.1.9内容content (4)3.1.10节目event (5)3.1.11编排schedule (5)3.1.12数据文件data file (5)3.1.13加扰/解扰scrambling/descrambling (5)3.2缩略语 (5)4约定 (6)5业务概述 (6)6系统结构 (6)6.1系统结构图 (6)7公共信息的复用和传输 (7)7.1公共信息描述表 (8)7.2公共信息指示信息 (11)7.2.1复用帧头约定 (11)7.2.2数据单元类型约定 (13)7.3公共信息传送 (13)7.4公共信息的业务标识分配 (14)8前端系统 (14)8.1公共信息描述表配置 (15)8.2公共信息编播 (15)8.3ESG配置 (16)9终端实现 (16)9.1实现方式 (16)9.2终端功能模块 (17)9.2.1公共信息自动触发 (17)9.2.2公共信息提示 (17)9.2.3公共信息展现 (17)9.2.4公共信息保存 (17)9.3终端实现流程 (17)10接口 (19)10.1全国公共信息和地方公共信息的同步接口 (19)10.1.1公共信息同步请求消息格式定义 (19)10.1.2公共信息同步应答消息格式定义 (20)10.2公共信息业务管理平台和数据广播平台之间的接口 (20)10.3公共信息业务管理平台和复用器之间的接口 (22)11公共信息的加密传输 (22)附录1 CommonInfoREQSchema (23)附录2 CommonInfoRESSchema (24)附录3 各省代码 (24)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公共信息发布平台技术方案1范围本技术方案描述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公共信息发布平台。

紧急广播系统设计方案

紧急广播系统设计方案

紧急广播系统设计方案1. 引言紧急广播系统是一种重要的安全管理工具,用于传达紧急事件和灾害警报。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设计方案,以满足紧急广播系统的需求。

2. 设计目标- 提供高效、可靠的紧急广播通信系统。

- 能够覆盖广泛的地理区域。

- 具备快速部署和启动的能力。

- 具备多种传播媒介和通信渠道,以确保信息的广泛传播。

3. 设备和基础设施3.1 广播设备选择高质量的发射器和接收器,以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覆盖范围。

考虑使用数字广播技术,如DAB或HD Radio,以提供更清晰、可靠的音频传输。

3.2 广播塔建立足够数量和高度的广播塔,以实现广播信号的最大覆盖。

选择适当的位置,以确保信号可以传输到目标地区,并避免遮挡物对信号传输的干扰。

3.3 通信设备配置可靠的通信设备,如无线对讲机或网络通信系统,以便紧急通知可以迅速传达给有关人员。

确保通信设备的可靠性和覆盖范围,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通信需求。

4. 系统架构4.1 网络架构采用分布式网络架构,将广播设备和通信设备连接到主要服务器。

通过服务器发送和接收紧急广播信息,并确保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可靠性。

4.2 数据管理建立一个中央数据库,用于存储和管理广播内容和需要发送的紧急事件信息。

确保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备份功能,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未经授权的访问。

4.3 用户接口设计一个用户友好的接口,以便管理员可以方便地管理广播内容和紧急事件信息。

用户接口应具备简洁明了的布局和易于操作的功能,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工作效率。

5. 系统维护和测试5.1 定期维护定期检查广播设备和通信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其正常工作。

定期更新系统软件和硬件,以提供更好的性能和功能。

5.2 系统测试定期进行系统测试,以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和故障处理能力。

测试应包括模拟紧急事件,以确保紧急广播信息可以准确、快速地传达到目标人群。

6. 总结本文档提供了一个紧急广播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设备和基础设施、系统架构、系统维护和测试等方面。

应急广播项目技术方案

应急广播项目技术方案

应急广播项目技术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应急广播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应急广播是指在灾害、紧急事件发生时,通过广播电台向公众传递相关信息,提醒和引导人们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我们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一、应急广播系统建设1. 建设应急广播网络应急广播网络是应急广播系统的核心,它由广播电台、传输设备、终端设备等组成。

首先,我们需要建设一批应急广播发射台,覆盖城市和乡村地区。

发射台应具备较大的覆盖范围和较高的传输功率,以确保信息能够迅速传递到每个角落。

其次,我们需要建设应急广播传输设备,包括卫星传输设备、光纤传输设备等,以提供多种传输方式,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后,我们需要配备应急广播终端设备,如收音机、电视机等,使公众能够及时接收到广播信息。

2. 引入新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技术来提升应急广播的效果。

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广播信号通过网络传输到终端设备,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接收广播信息。

此外,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化的广播内容生成和推送,提高广播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应急广播内容制作1. 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应急广播的内容应该丰富多样,既包括灾害预警信息,也包括应急救援指南、防灾知识等。

在制作内容时,可以结合文化、艺术等元素,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此外,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内容制作,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建议。

2. 定期更新内容应急广播的内容需要定期更新,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在灾害预警方面,需要与气象、地震等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及时获取最新的预警信息,并及时传递给公众。

此外,在平时可以制作一些应急演练的内容,以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应急广播宣传与推广1. 加强宣传力度应急广播的宣传工作非常重要,它能够增强公众对应急广播的认知和接受度。

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向公众介绍应急广播的功能和意义。

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宣传活动,如应急广播知识讲座、应急广播演练等,以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发生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发生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AC(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
NTP(Network Time Protocol) 网络时间协议
RJ45(Registered Jack-Type 45) 双绞线电缆连接的物理接口
USB (Univseral Serial Bus) 通用串行总线
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可扩展标记语言
触发 trigger
A网络正在播发紧急广播消息,提请B网络播发一个通知信息,使得正在接受B网络服务的用户切换到A网络去接收紧急广播消息,这种行为定义为触发。
辅助数据 auxiliary data
紧急事件主要是通过文本方式描述,对于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描述的紧急事件信息,定义为辅助数据。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技术文件。
电压频率:50Hz±3Hz。
接口要求
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发生器至少应具备以下接口。
输入接口
采用100Mbps或1000Mbps以太网口,物理接口为RJ45。主要用于:
a)紧急广播消息的输入;
b)获取网络时钟信息;
c)与配置管理平台的远程通信。
输出接口
采用100Mbps或1000Mbps以太网口,物理接口为RJ45,用于输出紧急广播码流。
l)
m)可对紧急广播表的发送间隔进行配置。
n)
配置管理
通过本地监控或网管实现配置管理,配置管理功能分为设备配置、操作员管理。
a)设备配置主要为封装配置和输出配置,包括:
b)
1)网络级别;
2)
3)网络号;
4)
5)协议版本号;
辅助接口
采用USB 2.0接口。
功能要求
编辑

多媒体移动应急视讯指挥系统解决方案

多媒体移动应急视讯指挥系统解决方案

多媒体移动应急视讯指挥系统解决方案多媒体移动应急视讯指挥系统解决方案1.0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0-8 目录第一章系统概述 - 3 - 1、系统介绍-3 - 2、系统建设分析-5 - 第二章侦查指挥与现场勘察系统 - 7 - 1、现场勘察车-7 - 1.1、需求分析-7 - 1.2、现场勘察车子系统设计-8 - 1.3、核心设备的技术指标-12 - 1.4、车辆的改装-24 - 1.5、现场勘察车子系统设备清单-27 - 2、侦查指挥车-28 - 2.1、需求分析-28 - 2.2、侦查指挥车子系统设计-28 - 2.3、核心设备的技术指标-34 - 2.4、车辆的改装-37 - 2.5、侦查指挥车子系统设备清单-40 -第一章系统概述 1、系统介绍社会公共安全己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安全战略,社会公共安全正引发应急通信的变革。

我国是灾害频发、灾害面广、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在逐年上升,对社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特别是自2001年美国纽约“9.11”恐怖袭击、2002年欧洲疯牛病、2003年美国、加拿大大面积停电及殃及全球多个国家的“非典”等一系列严重事之后,我国对建立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国家已经把社会公共安全应对体系作为事关国家安危的重要课题来抓。

应急通信系统是突发事应急管理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突发事应急管理体系的保障。

汶川大地震让我们更加清醒得认识到,国内对应急通信系统的迫切需求。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深入人心,同时也要求政府各级机构,在面对突发事时,做到处变不惊,有序协调地深入现场并及时制止事态扩大化。

而现代应急移动指挥中心能及时、迅速、准确、全面了解突发事现场情况,实时进行指挥,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造成的损失,有利的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应急综合通信指挥系统以及相配备的移动应急指挥车是顺应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应运而生。

应急广播项目技术方案

应急广播项目技术方案

应急广播项目技术方案
一、项目背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应急广播在灾难预防和灾害应对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应急广播技术可以指导和支持公众,从而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及时有效的应对和处置。

应急广播技术是功能齐全的集成体系,可以保护、检测、报警、监控以及展示等,可以满足安全管理、应急管控和公众播报等。

二、项目目标
1.搭建完善的应急广播体系。

2.充分利用技术,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3.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

4.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防止和解决应急广播系统的技术问题。

5.通过先进的技术,为公众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应急广播服务。

三、项目技术要求
1.硬件系统
a.电视台:采用型号为XXXX的XX电视台,由XX科技公司提供,电视台采用高效能硬件,拥有多种输入/输出通道和传输接口,支持网络传输,视频收发等功能,具备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

b.发射机:采用XX型号的XX发射机,由XX科技公司提供,发射机具有自动调谐、发射功率检测、路径检测等功能,高频度高广播功率,实现广播任务的高效分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信息业务系统技术方案V1.0中广传播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12月目录1 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术语、定义、缩略语和约定 (3)3.1 术语和定义 (3)3.1.1 紧急广播 emergency broadcasting (3)3.1.2 电视广播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3)3.1.3 声音广播 radio broadcasting (3)3.1.4 数据广播 data broadcasting (3)3.1.5 可扩展协议封装 extensible protocol encapsulation (3)3.1.6 业务 service (3)3.1.7 复用帧 multiplex frame (3)3.1.8 复用子帧 multiplex sub-frame (4)3.1.9 内容 content (4)3.1.10 节目 event (4)3.1.11 编排 schedule (4)3.1.12 数据文件 data file (4)3.1.13 加扰/解扰 scrambling/descrambling (4)3.2 缩略语 (4)4 约定 (5)5 业务概述 (5)6 紧急广播系统的两种实现方式 (6)6.1 方式一:采用“自动触发+图文视频”的方式 (6)6.2 方式二:采用“自动触发+CML图文”的方式 (7)7 紧急广播系统架构 (8)8 中央紧急广播与地方紧急广播同步方案 (9)8.1 中央到省到地市的CML图文数据同步接口协议 (10)8.1.1 紧急广播同步请求EbInfoSync.REQ (10)8.1.2 紧急广播同步应答EbInfoSync.RES (10)9 紧急广播前端系统 (11)9.1 紧急广播文字播出前端 (11)9.2 紧急广播图文视频播出前端 (14)9.2.1 图文视频编辑器 (15)9.2.2 图文视频审核器 (15)9.2.3 图文视频编码器 (16)9.2.4 与紧急广播平台的同步 (16)9.3 CML图文播出前端 (16)9.3.1 紧急广播业务管理平台 (17)9.3.2 数据广播平台 (21)10 紧急广播信息发布业务终端实现 (21)10.1 紧急广播信息发布业务终端功能模块 (21)10.1.1 紧急广播自动触发 (21)10.1.2 紧急广播提示 (21)10.1.3 紧急广播图文展现 (22)10.1.4 紧急广播消息查询 (22)10.2 紧急广播信息发布业务终端实现流程 (22)10.2.1 方案一 (22)10.2.2 方案二 (24)10.3 紧急广播信息发布业务终端参数配置 (25)附录1 EBINFOREQSCHEMA (25)附录2 EBINFORESSCHEMA (26)附录3 各省代码 (26)1范围本技术方案描述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紧急广播业务平台。

主要解决紧急广播的发布,以及全国与地方的同步问题。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或注明版本号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本规范的使用者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1] GY/T 220.5-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第5部分:数据广播》[2] GY/T 220.4-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第4部分:紧急广播》[3] GY/T 220.7-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第7部分:接收解码终端技术要求》;[4] 《CMMB基于浏览器数据业务应用技术规范》[5] 《CMMB推送业务技术规范》3术语、定义、缩略语和约定3.1 术语和定义3.1.1紧急广播emergency broadcasting一种利用广播通信系统迅速向公众通告紧急事件的业务。

3.1.2电视广播television broadcasting包含视频与伴音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

3.1.3声音广播radio broadcasting仅包含音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

3.1.4数据广播data broadcasting以文件、流方式展现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数据业务。

3.1.5可扩展协议封装extensible protocol encapsulation可扩展的、能对多种协议数据进行封装的协议。

3.1.6业务service在广播者的控制下,可以按照时间表分步广播的一系列节目。

3.1.7复用帧multiplex frame封装了业务或控制信息的数据帧,不同标识的复用帧使用不同的物理层逻辑信道来发送。

3.1.8复用子帧multiplex sub-frame复用帧的基本组成单元,承载一个业务或者一个控制信息表的数据。

3.1.9内容content一组包含视频、音频,或者由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组成的综合数据。

3.1.10节目event一组给定了起始和结束时间的内容。

3.1.11编排schedule业务当前和/或将来一段时间内待播放节目的时间表,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序。

3.1.12数据文件data file文件模式数据业务的组成文件。

3.1.13加扰/解扰scrambling/descrambling加扰是指对音视频节目和数据加以一定扰乱处理,使未授权的接收端无法正确地呈现信息。

通常在广播前端的条件接收系统控制下通过改变或控制被传送业务的某些特性实现。

解扰是加扰的逆过程,在用户接收端的解扰器中完成。

3.2 缩略语BOSS (Business and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 业务运营支撑系统CAS (Conditional Access System) 条件接收系统CML(CMMB Markup Language) CMMB可扩展描述语言CMMB (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S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内容管理系统CRC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循环冗余校验FAT (File Attribute Table) 文件属性表FAI (File Attribute Information) 文件属性信息元素UI (User Interface) 用户界面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超文本传送协议bslbf (bit string, left bit first)比特串,左位在先uimsbf (unsigned integer,most significant bit first)无符号整数,高位在先4约定下列约定适用于本文件。

“必须”、“需”、“应该”、“应”、“要”必须达到或执行的必要条件“禁止”、“不应”、“不应该”必须达到或执行的禁止条件“可以”、“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实现或不实现的可选条件“例如”、“比如”、“如”包括但不限于随后所列出的条目的举例5业务概述紧急广播业务是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提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

紧急广播是一种移动多媒体系统向公众通告紧急事件的方式。

当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时,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紧急广播系统可以提供一种迅速快捷的通告方式。

移动多媒体紧急广播系统具备以下特点:(1)在出现国家规定的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时,可以实现向用户提供紧急通告服务。

(2)紧急广播以文字信息为基本方式,扩展支持音频、图片、图像等方式,接收终端收到紧急广播信息时,必须强制切换。

(3)全国性的紧急广播消息通过卫星和地面覆盖网络向全国覆盖,地方广播网收到中央紧急广播消息必须立即转发。

(4)地方的紧急广播消息通过本地广播网覆盖。

(5)系统安全可靠,具有安全防范能力,能实现定期测试,以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适应国家在紧急广播领域发展的相关要求。

6紧急广播系统的两种实现方式按照上述的紧急广播整体系统方案,可分成两种方式进行实现。

方式一,采用“自动触发+图文视频”的方式。

方式二,采用“自动触发+CML图文”的方式。

6.1 方式一:采用“自动触发+图文视频”的方式自动触发:终端每5分钟自动触发一次解调芯片,接收紧急广播信息。

如有紧急广播,则显示文字提示的紧急广播简讯,经用户确认后切换到图文视频频道;如没有紧急广播,则进入下一次触发等待。

图文视频:主要包括和紧急广播简讯同步的详细图文资讯,以音视频流的形式播出。

此方式的前端实现由图文视频播出前端及紧急广播播出前端同步联合完成。

终端实现由具有自动触发、切换到图文视频频道的终端接收系统完成。

具体实现流程见5.2节。

图1“自动触发+图文视频”示意图6.2 方式二:采用“自动触发+CML图文”的方式自动触发:终端每5分钟自动触发一次解调芯片,接收紧急广播信息。

如有紧急广播,则显示文字提示的紧急广播简讯,经用户确认后切换到CML图文频道;如没有紧急广播,则进入下一次触发等待。

CML图文:主要包括和紧急广播简讯同步的详细图文资讯,以CML网页形式展现。

此方式的前端实现由CML图文播出前端及紧急广播播出前端同步联合完成。

终端实现由具有自动触发、切换到CML图文频道的终端接收系统完成。

具体实现流程见5.3节。

图2“自动触发+CML图文”示意图7紧急广播系统架构移动图3紧急广播系统架构图紧急广播系统的实现方案为:(1)紧急广播分为中央紧急广播和地方紧急广播,中央紧急广播消息面向全国播出,地方紧急广播消息面向本地播出。

紧急广播系统播出的紧急广播信息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数据封装与传送。

(2)中央紧急广播信息由国家应急办紧急广播播出前端播出,通过广播方式覆盖移动终端,确保处于开机、关机状态的各类移动终端有效接收到中央紧急广播信号。

(3)地方紧急广播信息由地方应急办紧急广播播出前端播出,地方紧急广播信息主要通过本地网络覆盖终端。

(4)中央紧急广播与地方紧急广播实现同步,按照优先级高低次序先后播出。

根据上图所示紧急广播系统主要包括紧急广播播出前端系统及紧急广播终端接收系统。

紧急广播播出前端系统分为中央紧急广播播出前端及地方紧急广播播出前端。

其中紧急广播前端系统包括三个部分:紧急广播文字播出前端、紧急广播图文视频播出前端、紧急广播CML图文播出前端。

8中央紧急广播与地方紧急广播同步方案同步方案目的:通过此构架能够实现,中央、省、市(地方)的紧急广播的发送,并且在无紧急广播时期,地方平台能播发的原有音视频或数据节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