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动物学-脊椎动物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动物复习资料
专题一:脊索动物
始祖脊索动物分化为原索动物及脊椎动物,原索动物没有出现脊椎这一结构,其分为尾索动物及头索动物,无上下颔是其主要特征。由于我们主要学习脊椎动物这一类群,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在了解脊椎动物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脊索动物。
这是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
脊索 nothchord
背神经管 dorsal tubular
鳃裂 gill slits
脊索:
位于动物背部,位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是一条由中胚层产生的棒状结缔组织
坚韧而具有弹性,在低等脊索动物中起着“支撑身体”的作用,终生保留。
在所有脊索动物的胚胎期都具有脊索,但是与低等脊索动物不同,高等的成体脊索动物(即脊椎动物亚门)中或部分保留,或退化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所取代。
背神经管:
位于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在高等的脊椎动物中,背神经管将分化成为前端膨大的脑和脑后的脊髓。
鳃裂:
咽部(消化管前端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
其间接或直接与外界相通
低等脊索动物中的鳃裂为呼吸器官,在低等向高等进化的过程中,鳃裂消失或是演变为其他结构。
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及低等脊椎动物亚门中的圆口纲、鱼纲的鳃裂终生存在,其他脊椎动物的鳃裂仅在胚胎期存在。
除上述三大特征(脊索、背神经管、鳃裂)之外,脊索动物仍然具有:“尾在肛门之后、循环系统为闭管式、心脏位于腹面”等次要特征
脊索动物在自然界中约占百分之五,经典常见的脊索类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专题二:圆口纲
首先,我们介绍的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低等最原始的类群--圆口纲,其因有一个圆形的口盘而得名。
口吸盘中有发达的角质齿,吸附于寄主体表或钻入寄主体内,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圆口纲生活在海域或淡水中,外形像鱼类,皮肤具有发达的黏液腺。
圆口纲动物有七鳃鳗和盲鳗两大类。
与鱼类相比,圆口动物并没有出现主动捕食的可供咬合的上下颔
没有偶鳍(成对的附肢),仅有奇鳍
背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
脑进一步分化为大脑、间脑、延脑、小脑、延髓五部分
心脏进一步分化为一心房、一心室、一静脉窦
圆口纲出现不完整的头骨,头部有集中的嗅视听等感觉器官
注:
圆口纲的脊索终生存在,但是具有已有雏形的脊椎骨(即在脊索的背面,每一个体节出现了两对小的软骨弧片,表明雏形脊椎骨的出现)
七鳃鳗的幼体具有许多与文昌鱼相似的原始特征和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这表明了圆口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特殊地位。
专题三:鱼类
鱼类是身体呈流线型,具鳞片,用鳃呼吸,出现上下颔的水生脊椎动物。
鱼类可以分为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两大类。
鱼类最重要的进化特征是:出现能咬合的上下颔
上下颔出现的意义在于:其不仅能主动摄食,还可以用于攻击、防御、求偶和营巢等活动。(鱼类以后的脊椎动物都保留了上下颔)
鱼类除了具有能咬合的上下颔及成对的附肢(偶鳍),骨骼由软骨或硬骨构
成外,最大的进化特征是脊柱正式取代了脊索成为身体的主要支持结构。
鱼类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体表被鳞,表皮具有大量的单细胞黏液腺,分泌的黏液可以减少身体在水中运动的阻力。
鱼类以鰾或脂肪调节身体相对密度(比重)获得在水中的浮力,靠躯干分节的肌节的波浪式收缩传递和尾部的摆动获得向前的推动力。
鱼类已经演化为主动捕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牙齿,也出现了食管、胃、肠的分化。软骨鱼类有胰和发达的肝,而大多数硬骨鱼类的肝组织和胰组织混合在一起称为肝胰脏。
鱼类依靠鳃呼吸,鳃中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
全世界约有22000余种现生鱼类,分布在世界各地。
软骨鱼纲主要有鲨、鳐、银鲛等,全世界约有800种。
硬骨鱼纲主要有肺鱼、中华鲟、鲤鱼等,占现有鱼类种类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广泛分布在淡水和海洋中。
专题四: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从水生到陆生过渡,在动物演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它们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已经初步完成了由水生到陆生的转变,各器官系统已经基本具备了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但是仍然不能完全脱离水环境而生存。
两栖特点:(既要适应水生生活,又要适应陆生生活)
皮肤较薄,具有大量黏液腺保持体表湿润,但是表皮轻微角质化。
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主要以肺呼吸,同时存在肺呼吸、鳃呼吸、皮肤呼吸。
心脏中心室出现了分隔,但是血液中的多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血液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新陈代谢较低,体温随环境变化)
脊柱初步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并演化成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利于陆上运动)
神经系统发育仍处于较低水平,有了适应陆生生活的各种感觉器官,但是幼体依然保留着结构功能与鱼类相似的侧线,有的种类甚至保留至成体。
排泄器官对陆生生活的适应尚不完善,对于大量渗入体内的水,肾脏的肾小球有很强的泌尿功能,可将多余的水分排出。在陆地上时,由于肾小球的重吸收功能不强,仍然不能离开水分。
全世界现存的两栖类动物为4300种左右。
注:
两栖动物繁殖时受精卵的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孵化出单循环、没有四肢、用鳃呼吸等与鱼类相似的幼体,经过变态才转变为不完全双循环、具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的初步适应陆生的成体阶段。
专题五: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真正意义上的适应了陆地生活。他们在原始两栖类在从水生到陆生的不断演化过程中,身体的形态结构进一步完善并复杂化形成的。
由于爬行动物出现了“羊膜卵”这一繁殖方式,使爬行类在繁殖期完全摆脱了水的束缚。爬行动物在中生代适应了地球上多种生活环境,但是其体温依旧随着环境温度发生变化。
羊膜卵的外面有一层坚硬的石灰质卵壳或柔韧的纤维质卵壳,卵壳内为一层精致的薄薄卵膜,防止卵受到机械损伤、水分散失和微生物的侵害。
卵壳表面有许多微孔,以保持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羊膜卵内有储存卵黄的卵黄囊,可以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
在发育过程中,胚胎周围的褶皱环绕胚胎生长,逐渐形成一个具有两层膜的囊,外层为绒毛膜,内层为羊膜。
羊膜将胚胎包在羊膜腔中,羊膜腔是一个充满羊水的密闭的腔,为胚胎提供了一个发育所需要的水环境。
胚胎发育代谢产生的废物储存在由胚胎原肠后部突起形成的尿囊中。
尿囊膜上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再通过卵壳表面微孔排出,而氧气也通过卵壳上的微孔进入尿囊膜上毛细血管供给胚胎发育。
羊卵膜的结构保证了爬行类在陆地上可以正常繁殖,不必依赖于水环境。
爬行动物除“羊膜卵”这一防止方式之外,还具有其他几种特点。
(1)表皮高度角质化,形成角质鳞片,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2)骨骼系统进一步加强,脊柱进一步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其中颈椎数目增多,使动物颈部伸长,头部更加灵活。出现了由胸椎、肋骨、胸骨围成的胸廓,既保护了内脏,也增强了肺呼吸。爬行动物具有典型的五趾型四肢,趾端具爪,同时荐椎承重的增加使动物在陆地运动能力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