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一)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分析与评价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分析与评价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历程虽然不长,却是极具波澜壮阔和磨难的。
从鸦片战争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由落后走向富强的工业化的漫长艰辛路程。
本文将结合历史事实和评价来探讨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分析与评价。
一、中国近代工业的萌芽和开始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下子摧毁了中国传统的闭关自守模式与传统的经济体制。
战争后,中国的衰落一直没有停止。
经济萎靡、政局动荡,人民贫穷。
然而,曾经被列强欺辱的中国人民也开始逐渐觉醒,开始探索重新振兴的途径,其中之一就是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萌芽始于1861年创立的江南造船厂。
此举使得中国可以自主制造和维修船只,增强了国家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力,而不再仅仅依靠外国的技术和舰队。
此后,由于内忧外患,一个又一个的工业重节诞生于中国,矿山和钢铁也开始在中国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
二、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所处社会的政局和战争爆发,使得其工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尤其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很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如八国联军的入侵、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等,都使得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很大的挫折。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中国的大力工业化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国近代工业的重心一直在东北,特别是沈阳地区,因为那里拥有着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等资源。
同时,中国的纺织业、火药业、造纸业、采矿业等也在发展中。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评价针对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评价,有些人认为这是一次艰难却值得赞扬的尝试,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被列强侵略所迫的产物,无法与那些自主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相比。
不论赞扬与否,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确实带来了极大的作用。
中国在那个时候是一个被封闭的国家,工业化的推进使中国能够参与到国际贸易中。
此外,工业化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工人的薪水,也使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知,促进了中国国内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特别是在经济领域。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探索工业化的道路,并逐渐崛起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大国。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转变和影响。
一、工业化的起步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崩溃的封建帝制和经济的低迷。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中国开始探索工业化的道路。
其中一个关键的启示是改革开放政策。
1884年,清朝开始实施自上而下的改革政策,鼓励外国资本和技术进入中国。
这一举措为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二、外来资本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外来资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外国资本家通过投资和引进技术,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发展。
例如,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之一。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向西方国家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推动了钢铁、纺织和冶金等重要行业的发展。
三、国内资本的崛起随着洋务运动的推动,中国开始培育本土的资本家和企业家。
在近代中国,出现了许多富有的商人和实业家,他们致力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他们建立了许多大型企业,例如张謇创办的浙江织造厂和宋嘉梅创办的开滦煤矿。
这些企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工业的地区分布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并不均衡。
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相对较弱。
这是由于东部地区交通条件较好,历史上也是商业和文化的中心。
许多外国资本家也集中在这些地区投资。
然而,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加强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以实现全国的均衡发展。
五、工业化的影响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工业化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工业化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结构。
农民纷纷迁往城市,从事工业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此外,工业化还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尽管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艰难历程2010-04-08 21:47:57| 分类:历史文章|举报|字号订阅一、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1、近代工业化起步——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实业救国的推动3、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一战期间4、凋谢萎缩——一战后至解放前5、改造——1956基本上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产阶级退出历史舞台二、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成就1、1953-1957一五计划时期:中国现代工业化起步,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庆油田、新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3、1978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乡镇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就举世瞩目4、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约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②三座大山的压迫③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④科技教育落后▲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①党的正确领导②稳定的社会环境③重视科技教育④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⑤恰当的经济政策等▲启示: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发展民族经济②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保障③重视科技和教育④保持稳定的发展环境⑤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提出《资政新篇》:1859年冬,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
洪仁玕主张在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洋务企业: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论文报告: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一、引言二、传统农业与传统工业的发展三、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原因四、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奥秘五、结语前言近代工业化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大重要历程。
这个时期的发展不仅仅是指以梁启超、康有为们思想启蒙为代表的更多的思想启示,更重要的是经济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中国在近代工业化的同时,也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传统工业的发展、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原因、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奥秘等方面展开,以便深刻了解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程。
一、传统农业与传统工业的发展中国传统工业起源于战国时期,但由于限制了按照自然发展的方向,它发展势头并不是那么猛烈,直到工业革命才真正地迎来了自己的机遇。
今天的人们一般都指铁路和大工厂为标志,但实际上它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存根于古代的游牧民族首先生产农具,然后是提纺织品用的织机、青铜器等等。
自出现齐面炉之后,冶铁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铁器的生产也频频提高。
同时,那惊人的发明也叫我为自然能源(风力、水力)的加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中原地区的手工纺、手工造纸、手工制糖等行业也都有了革新。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制贡(纲粮田赋)也,则为传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二、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原因现代工业化其实是建立在国家自身资源和力量基础之上,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力量建设的具体表现。
自18世纪以来,全球一直在追求现代化。
英国和欧洲大陆是其他地区父辈的先驱。
但是,中国自19世纪末开始对现代化建设具有独立的思考和选择,这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史原因之一。
此时秉持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观念,推动消费与生产趋于一致,大刺刺地促进工业化过程。
同时,近代工业化也经历了几个经济周期,因此实现工业化这一目标就是更加殷切的了。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奥秘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很特殊的外部休戚相关环境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中取得的。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我在1987年的一篇文章中说:“鸦片战争后半个多世纪,可以说是中国工业化的萌动时期。
正是这种萌动,导致了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
”工业化包括新式产业的兴建和相应的经济结构与组织管理的变化。
为简便计,我以新式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投资代表新式产业资本,并把各时期产业资本集成的估计列为本文附表(见文末)。
从附表可见,在甲午战争前中国的产业资本原大于外国在华的产业资本,这是洋务派创业之功。
而甲午至辛亥间,则是民间资本即通称民族资本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平均年增长率达15.1%。
正是这种增长,成为辛亥革命的经济上的动力。
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但民气大开,在工商界正式形成“实业救国”论。
自辛亥革命迄1920年,外国在华产业投资因欧战影响进入颓势,增长率仅有4.5%;官僚资本的增长率更跌为吴承明:《早期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外部和内部因素》,《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5期。
这里用“萌动”字样是为了避免中国工业化何时开始的争议。
表见本书《近代中国资本集成和工农业及交通运输业产值的估计》一文表1。
3.8%;惟民族产业资本的增长仍保持两位数,为10.5%。
本文目的不是研究产业资本发展的过程,而是探讨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或它在当时条件下可行的道路。
故有关增长情况可参阅附表,不再置论。
工业与小农经济我国新式产业是在汪洋大海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这两种传统经济中诞生的,它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如何,决定它发展的道路。
我国不是一个海上国家,工业发展必须以国内农业为基础。
据20世纪50年代的经验,一年丰收,次年工业即有发展;一年歉收,次年工业发展即受阻。
这也适用于近代中国,不过那时因受殖民地型外在因素干扰,反应不甚灵敏而已。
那时的国际和国内条件都不允许我国采取外向型发展战略,我国的工业化应当是建立在工农业协调的基础上。
我曾考察,鸦片战争后迄抗日战争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是有所增进的。
就农作物产量说(不包括潜在生产力),确实增长极慢,年率也许不过0.5%—1.5%,扯了工业发展的后腿。
中国近代化之路
中国近代化之路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1、发展阶段的特征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但在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这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刺激了中国近代企业的产生和发展.1895年—1919年进入整体发展阶段.“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在经济近代化方面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政治近代化进程.1919年—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近代化新发展,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这阶段说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2、发展的特点(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摧残,发展缓慢,经历曲折.(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3)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竟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依靠政权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各阶级的探索都借鉴了外国成果.(4)畸形发展.近代工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部门结构不合理.3、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因素(1)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原因.(2)传统思想的束缚: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3)三座大山的压迫: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4)决策失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变化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的后腿.(5)缺乏政治前提: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6)客观环境的制约:近代史上,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4、中国近代化与民主革命的关系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5、感想:(1)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2)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实践证明, 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4)知识、人才是关键: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国,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近代化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经历曲折的磨难.也不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长期探索才能成功.靠借鉴别人的成果,照搬别人近代化的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近代化之路.。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东⽅论坛2012年第5期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业化道路,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然⽽,对于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业化道路这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却少有⼈作详细的研究,致使⼈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停留在肤浅的层⾯上——或者认为,中国要搞社会主义,所以选择了社会主义⼯业化道路;或者认为,中国要搞⼯业化,于是照搬了苏联经验。
这些观点,不⽆道理,但失之简单。
在此,试图作⼀番研究,从中架起⼀座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以便深⼊地认识这个问题。
⼀、可供选择的两条不同的⼯业化道路所谓⼯业化,通俗地说,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将以农业⽣产为主转变为以⼯业⽣产为主,同时以机器⽣产代替⼿⼯劳动,推动社会⽣产⼒快速发展。
实质上,就是由农业⽂明变为⼯业⽂明,是⼀场⽣产⼒的⾰命。
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决定迈开⼯业化步伐的时候,从世界上已实现⼯业化的国家所经历的实践看,可给中国提供两条不同的⼯业化道路,⼀条是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实现⼯业化的道路,⼈们将其谓之资本主义⼯业化道路,⼀条是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实现⼯业化的道路,⼈们将其谓之社会主义⼯业化道路。
从实践结果来看,这两条⼯业化道路都是成功的或⽐较成功的。
资本主义⼯业化⼤踏步地实践始于18世纪中叶英国的⼯业⾰命(亦称产业⾰命)。
早在14⾄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些城市,如⽶兰、佛罗伦萨等,稀疏地出现了使⽤雇佣劳动者的⼿⼯作坊为主的⽣产经营,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随后,它作为⼀种新的⽣产⽅式迅速地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作坊主阶层迅速发展成为资产阶级,并登上历史舞台,逐步主宰了历史的发展。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资本主义时代。
随后,北美英属殖民地、法国等国家的资产阶级相继⾰命,并获得成功,步⼊了资本主义⾏列。
18世纪中叶⾄19世纪,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发展到欧美各国的⼯业⾰命,使⼤机器⽣产取代了⼿⼯⼯场劳动。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郑启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
”这就是说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一切政治都是在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
工业化就是经济的一个阶段,一种状态或者是一种手段。
工业化就是一种从农业状态转化为工业状态的一个过程。
工业就是大机器生产,就是用蒸汽机、电力、内燃机、核能、计算机等工具进行经济建设的一种状态,工业是经济建设的一种工具,资本主义可以使用,社会主义也可以使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1776年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使欧洲开始进入工业化经济。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造纸工业、玻璃工业、化工工业的形成和发展。
在这过程中,英国是工业化最好的国家。
她用工业化取得了许多殖民地,如美洲、澳洲、印度等,形成一个日不落帝国。
1840年她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想把中国也变成她的殖民地,像印度一样。
但她没有如愿,因为中国的农业经济很发达,中国的文化很强大,中国的人民很勤劳、很聪明。
她的侵略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种新的认识,使中国人民看到了一条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经济建设的道路,那就是工业化道路。
最早认识到这条道路的是林则徐、徐继畲、魏源等一些士大夫们。
徐继畬的《瀛环志略》、魏源的《海国图志》都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西方的情况。
尤其是徐继畲对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胜利的叙述,被用石板砌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纪念塔第十阶内壁上,被美国收入《世界名人录》,这是中国人的聪明,这是中国工业化的第一个阶段,对工业化的认识阶段。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她却使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第一次进入到了满清政府最高层的统治集团中,第一次有了话语权。
这些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实现富国强兵,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这就是洋务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1.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949年)(1)起步阶段(1840——1895年):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21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加强对金融业的控制,制订工业发展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抗战爆发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2.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时期(1949——20世纪90年代)(1)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949——1978年)特点:探索中曲折前进(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世纪90年代)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主要表现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③明确提出富强(经济现代化)、民主(政治现代化)、文明(文化现代化)的目标现,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
2.从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了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与原因分析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与原因分析自19世纪末工业化从欧洲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多次尝试和失败,但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中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工业化进程逐步加速。
本文将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原因进行分析。
一、近代中国工业化的概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工业化进程逐渐传入中国。
但是,在清末时期,中国的经济体系由封建经济向半殖民地化转变,中西方文化出现严重冲突,加上外国列强的威胁和侵略,使得中国工业化进程始终无法得到顺利发展。
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的出台,工业化进程逐步加速。
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煤炭、石油、钢铁、电力等为主的重点工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工业化进程遭到了挫折,但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再次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二、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原因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缓慢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政治原因在清朝末期,中国政治体制深陷腐败和内外侵略的泥淖中,无法为工业化进程提供必要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直到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工业化进程才逐渐得到了政治保障和对内稳定。
2.经济原因中国在受到外国列强军事和经济打压之后,无法拥有相应的技术和资本积累,在没有足够内生经济体系的情况下,很难开展规模化的工业化进程。
直到20世纪中期,新经济政策的出台,才让工业化进程得到了资本和技术的支持。
3.文化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提出了重重隘路,限制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例如,传统农业经济以及道德和行为规范不利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
4.社会和制度原因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和制度还处于封建主义和农村经济时期,并没有形成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系统。
而这些社会和制度因素,都制约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三、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启示尽管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曾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得到了加速。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下面是主要的发展阶段:
1. 近代开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清朝结束之前,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高度落后。
在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醒悟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民族工业发展的观念。
2. 开国初期(1912年-1927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积极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
在这一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了一系列的实业银行和工业省,推动了一些重要的民族工业项目,如航空、轮船、纺织等。
然而,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工业发展进展缓慢。
3. 抗战时期(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经济遭受更严重的破坏,但同时也催生了一些军事工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领导的红军建立了一些小规模的军工厂和合作社,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下通过自力更生的方式发展工业。
4.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鼓励和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这包括土地改革、工商业合作社的建立、国有企业的发展以及外援合作等措施。
该时期的重点工业发展包括机械、冶金、大型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5.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以后):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国家重点支持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促进了民族工业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曲折而充满挑战。
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逐渐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中国工业化道路
“左”倾冒进-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
在经济建设领域,中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当时国家处于 技术破产的边缘。哀鸿遍野,饿殍横尸,工业、农业等国 民经济支柱产业处于半停滞和完全停滞状态。使得中国在 建国初期所建立的基础性经济结构被完全的破坏了
三、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 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 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2、《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 开采矿山。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 潮,张謇等人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 轮船公司、面粉厂。 3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新法,在经济上中央设 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这一时 期民间工业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多。
中国工业化道路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一、早期工业化阶段,主要指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二、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化阶段,主要指1949年新中国建立 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 工业化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工业化开端—洋务运动
1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以 自救。在洋务运动中,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新式 工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洋务 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企业积累了作用。
纵观中国工业化过程,历经百年,曲折艰难。在外国列强 侵略的刺激下产生,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制度的夹 缝中艰难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一五计划、文革动乱, 几经探索,不断开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了快速发展 之路。
分析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以及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1000字
分析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以及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1000字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1、从过程上看,它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3、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4、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起步阶段(1840至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1、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李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3、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4、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至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到今天,经过了将近二百年的发展。
经历了不断的变化,中国的工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跨越式发展。
一、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工业发展1850年,中国经济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水平。
当时,清朝政府出台了“开放政策”,吸引了许多西方商人前来中国开展贸易活动,而且政府开放的政策还鼓励在中国境内建立工厂。
然而,中国的工业发展仍然处于萌芽状态。
到了1860年,中国的工业发展正式按照英国工业化的模式进行,一些外国企业开始在中国租用国有土地,开发了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公共基础设备和工业企业。
1890年,第一家国有企业英中纺织公司成立,标志着中国工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民国以来的新发展1911年清朝末年,随着中国最后一位帝王清朝宣告退位,中国变成了民国,即被称为“中华民国”的国家。
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这标志着中国社会正式步入现代化的道路。
随着政府的改革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1917年,一位叫陈嘉庚的华侨投资者在上海建立了宝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大型的国有企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从此开始出现了许多大型的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
三、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建立后,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立足当时的经济条件,积极推进了工业的发展。
具体的政策有:将重金属、家用电器等行业指定为国有控股,在重点行业控制生产数量,并改善各行业利润分配机制。
同时,政府还大力发展一些具有技术含量高的新型产业,这些产业包括:电子、机械、精密机械、航空航天、船舶、航空、化工、石油等等,以及一些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环保、电子商务等。
四、21世纪以来的发展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的政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中国的工业正在迅速发展。
中国 近代化(现代化)的曲折历程1
阶
(三)曲折发展阶段(1919——1949) 曲折发展阶段( )
1
表 现 2
3 发展 阶段 阶 发展阶段
(四)新发展阶段(1949 ——) 新发展阶段( )
1 20 发展
表 现2
新
3 新 新
阶段
阶 新发展阶段
• 1.七年过渡时期---1.七年过渡时期 七年过渡时期---经济领域: 一五计划----东北 经济领域: 一五计划----东北重工业基地 东北重工业基地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 1、“近代化”没有成功 近代化” • 2、先要民族独立,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先要民族独立, • 3 、要有先进阶级领导 • 4、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为资本主义扫清道路, 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为资本主义扫清道路,
但同时为社会主义准备条件, 但同时为社会主义准备条件,不会让其资本 主义化 • (中国用速成法进入“现代化”) 中国用速成法进入“现代化”
3.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 3.十年文革时期 十年文革时期(1966经济领域: 经济领域
4.改革开放新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经济领域: 经济领域
三、中国近代化的层次
[问题引导]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渐 问题引导] 进过程, 1840年到 年到1919年中国近代化进程可 进过程,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近代化进程可 分为哪三个阶段? 分为哪三个阶段?各个阶段所涉及的领域及主流 是什么? 是什么? 阶段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归纳中国近代化层次: 归纳中国近代化层次: 领域
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近现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及现实意义
近现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及现实意义摘要: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在于走上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合理的工业化道路。
人们在憧憬新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发展目标之时,也为实现这个目标提出了一条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个以“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近20余年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百余年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道路的种种探索的结晶。
回顾和总结近代以来中国人为实现工业化而进行的种种探索,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认识新型工业化道路或许并无裨益。
关键字:工业化道路工商立国新型工业化一、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走向国富民强的战略选择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冲击逐渐显现。
起初,最先进的中国人也只是看到了学习“夷之长技”————坚船利炮的重要和必要。
林则徐时代,中国人已经有了学习和建立新式军事工业的愿望,其直接目的还只是求强自卫。
自洋务运动开始,“师夷长技”由奏章转向购买和建造铁舰、洋枪。
洋务运动虽把新式技术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引进中国,却又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将其置于封建官僚机构的控制之下,束缚于旧的封建腐朽生产关系之中。
尽管社会生产力水平因新技术的采用而有所提高,但这种限制,控制私人资本的方法,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使它们不仅不能真正的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反而使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更加剧烈。
清末民初之时,发展资本主义工矿业的呼声愈加高涨。
张謇批评以商立国的口号是皮毛之论,强调“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并提出“棉铁主义”的口号。
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棉铁工业,才能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才能操纵经济界之全权。
张謇的棉铁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和要求的工业化方案。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选择与历程分析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选择与历程分析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是一段曲折而漫长的历程。
这段历程中,中国选择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并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本文将就近代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选择与历程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工业化道路的选择近代中国开始工业化时,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选择工业化的道路。
传统的模式是跟随西方国家走向机械化和工业化,模仿西方的经验和技术。
然而,中国由于自身的特殊情况和历史原因,选择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道路。
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中国选择了“以制造业为中心,以国家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和政策。
这些计划和政策明确了工业化的重点和方向,即要以制造业为主导,以重工为重点。
这样的方向决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模式相比,中国强调的是自主创新和技术积累。
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础上,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选择得到了确确实实的实现。
二、工业化道路的历程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中国曾经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逐渐积累起资本和技术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以下的一些重要过程。
1. 前期的积累1953年,中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中国开始向着重工业的方向发展。
这个阶段,中国积累了初步的资本和技术,并开始了原材料往重工业生产的转化。
2. 文化大革命和失误的经历1966年至1976年,中国进入了文化大革命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遭受了重创,生产力大幅下降。
在“四人帮”垮台之后,中国重新开始了经济发展。
然而,在之后的几年中,中国犯了一些失误,导致了工业和经济的下滑。
3.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工业化的重要里程碑。
1978年,中国开放了市场,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鼓励了民间投资和外来投资,并逐渐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中国的工业和商业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4. 向技术创新转变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工业和科技迅速发展。
中国工业化道路
考点链接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总体比较落后 、 2、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4、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落后的原因: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落后的原因: 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重农业而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 轻工商。 轻工商。 2、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3、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 、受帝国主义、 山的压迫。 山的压迫。
考点链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 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 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材料三: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比较表
1913年 年 1920年 年
689家 家 1795家 家
33亿元 亿元 50亿元 亿元
27万多 万多 55万多 万多
成就: 、工业:鞍钢、 成就:1、工业:鞍钢、沈 1、发展短暂且艰难曲 、 阳机械、 阳机械、 折2、发展不平衡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长春一汽、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长春一汽、第一个 、发展不平衡 辛亥革命的成功,冲 、辛亥革命的成功,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 击了封建制度, 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 飞机制造厂、东北工业基地 飞机制造厂、整体水平落后 一个发展机会, 一个发展机会,进入 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2、 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 、 黄金时代” 了“黄金时代” 。2、交通运输:武 形成等。 、交通运输: 形成等 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 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 材料三中的表格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中的表格说明了什么?、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 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 并分析其原因。 汉长江大桥、我国工业发展水平 主要原因: 、 主要原因:1、 川藏、青藏、 的掠夺, 的掠夺,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哪 新藏公路的修建。 新藏公路的修建。 很低, 很低,特别是重工业发展水平落后 措施: 2、 措施: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 些特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 些特点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 集中主要力量发 基本任务: 基本任务:
中国工业化道路.
纵观中国工业化过程,历经百年,曲折艰难。在外国列强 侵略的刺激下产生,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制度的夹 缝中艰难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一五计划、文革动乱, 几经探索,不断开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了快速发展 之路。
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政府编制了第一个五 年计划。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 展重工业”的战略。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超额完成,形成 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华北和西北也建 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1956-1966年,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 个时期,虽然有过严重的失误,但是,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钢、煤、原油、发电等主要工业品产量都有很大增长。大庆 油田的建成,使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结束 了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新兴的电子计算机工业、原子 能工业和航天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这些成 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三、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
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
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对外开放,吸引侨资、外资,来中国投资建厂,引进先 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先后开放了深 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一、早期工业化阶段,主要指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二、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化阶段,主要指1949年新中国建立 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 工业化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工业化开端—洋务运动
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张瑞珍;王淑英
【期刊名称】《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年(卷),期】1993(013)004
【摘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力求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探索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
他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
路的思想,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提出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历尽艰辛,努力寻求一条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近代中国维新思想的先驱者魏源就提出了“师夷长
技以制夷”的主张,标志着中国人开始看到西方工业的发展,从而把振兴中华、实现
工业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但是,无数仁人志士都没有能够找到一条使中国摆脱
贫穷,实现工业化的可行之路。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张瑞珍;王淑英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0.3
【相关文献】
1.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J], 鲁碧华
2.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J], 曹一萍;刘衡宇
3.论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考和探索 [J], 吴根生
4.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J], 徐斌
5.毛泽东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J], 刘苏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一)我在1987年的一篇文章中说:“鸦片战争后半个多世纪,可以说是中国工业化的萌动时期。
正是这种萌动,导致了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
”1]工业化包括新式产业的兴建和相应的经济结构与组织管理的变化。
为简便计,我以新式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投资代表新式产业资本,并把各时期产业资本集成和产值的估计列为本文附表。
2]-从附表可见,在甲午战争前中国的产业资本原大于外国在华的产业资本,这是洋务派创业之功。
而甲午至辛亥间测是民间资本即通·称民族资本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平均年增长率达15.1%。
正是这种增长,成为辛亥革命的经济上的动力。
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但民气大开,在工商界正式形成“实业救国”论。
自辛亥革命迄1920年,外国在华产业投资因欧战影响进人颓势,增长率仅有4.5%;官僚资本的增长率更跌为3.8%;唯民族产业资本的增长仍保持两位数,为10.5%。
本文目的不是研究产业资本发展的过程,而是探讨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或它在当时条件下可行的道路。
故有关增长情况可参阅附表,不再置论。
工业与小农经济我国新式产业是在汪洋大海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这两种传统经济中诞生的,它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如何,决定它发展的道路。
我国不是一个海上国家,工业发展必须以国内农业为基础。
据五十年代的经验,一年丰收,次年工业即有发展;一年歉收,次年工业发展即受阻。
这也适用于近代中国,不过那时因受殖民地型外在因素干扰,反应不甚灵敏而已。
那时的国际和国内条件都不允许我国采取外向型发展战略,我国的工业化应当是建立在工农业协调的基础上。
我曾考察,鸦片战争后迄抗日战争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是有所增进的。
3]就农作物产量说(不包括潜在生产力),确实增长极慢,年率也许不过0.5--1.5%,擎了工业发展的后腿。
但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产值的比重,由19世纪末的约10%增为1920年的17%和1936年的23%;加以棉种、蚕种的改良和烤烟的种植,基本上能满足当时工业发展对农产原料的需要。
实际上,也能满足当时工业化对粮食的需要;粮食进口的增加乃是不平等条约所造成的大口岸经济的结果。
这种大口岸经济又使农产品价格脱离生产成本,给农业造成损害。
4]-尽管如此,近百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仍能对工业建设作出贡献,与工业的发展保持一个低水平的均衡。
这是因为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集约化的小农经济有很高的生产效率,亩产量始终居于世界前列。
这是我国传统农业中可贵的积极因素,至今我们还在利用这个积极因素,即家庭承包制。
传统农业有巨大的剩余,这从封建地租常占产量的50%可知,而且中外皆然。
几乎每个国家工业化的最初阶段都依靠从农业中汲取原始积累。
英国的暴力圈占土地只是历史上的特例;最通常的办法是通过不利于农产品的交换价格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积累。
5]从甲午战争后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变动着。
大约除1905-1912年、1921-1925年短期间外,都是不利于农产品的。
1913--1920年,工业品价格的上升快于农产品价格的上升,13年间差价扩大约1/3;这时期也正是工商界所称“黄金时代”。
1926-1931年,同样的差价在6年间就扩大了1/3,工商繁荣。
接着进人经济危机,危机中农产品价格的下跌快于工业品价格的下跌,差价进一步扩大。
6]-危机最甚的1934年与危机前的高峰年比,农业所得下降了31%,工业所得仅下降5.9%;若用1931年不变价格计,农业所得下降20.8%,工业所得反增长11.9%。
7]®农业对工业的资助显然可见。
农产品的商品化是传统经济进步的标志,也是工业化的条件,它为工业提供市场,也给农民提供收益。
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的过程十分迟缓,但毕竟有所加速。
我们估计,粮食的商品率1840年为10.5%,1894年为15.8%,1920年为21.6%,1931年为31.4%。
主要农作物商品值,按不变价格计,其平均年增长率早期不过1.5%,二三十年代为3%强。
农产品的商品化有赖于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我国新式产业的开发中,交通运输业快于制造工业。
有人认为铁路、轮船等“先工业资本而发展”,以至“过度开发”,并导致民族资本“偏向商业”,乃是半殖民地经济的表现。
8]此论非是。
1920年我国铁路货运量中,农产品占41%,矿产品占39%,工业品连同进口洋货不足10%。
9]-又商业资本大于工业资本二三倍,人常谓“畸形”发展。
但据我们测算,1936年全国商业资本所媒介的交易额中,农产品占45%,手工业品占26%,工矿产品占16%,进口商品占9%;不得谓之‘“畸形”。
在当时,惟孙中山明确指出交通运输业乃先行产业,并提出保商、通货流之要义,实属卓见。
10]®工业与手工业我国原有十分发达的手工业,并以技艺精湛闻名于世,除自给外尚有出口。
鸦片战争后,洋货人侵,约有8个传统手工行业受到摧残,但除手纺纱外都非重要行业。
据我们考察,迄1920年,绝大部分手工行业都是发展的,手工业总产值也是增长的;并且,机制工业发展最快的时候,也是手工业发展最快的时候,乃至在同一行业中也有这种情况。
1920年,制造业总产值中,手工业占82.8%,机制工业占17.2%。
这以后,情况略变。
机制工业加速取代手工业,但手工业产值仍有增长,到1936年,制造业总产值中,手工业占69.4%,机制工业占30.6%。
作为封建经济中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工场手工业,原甚微弱。
鸦片战争后,则发展甚快。
我们估计,1920年工场手工业的产值约占手工业总产值的25%,比当时全部机制工业(包括外商厂)的产值还稍大些。
这以后,工场手工业仍有发展,但因电力比较普及,部分工场手工业向机制工业过渡。
到1936年,工场手工业的产值约占手工业总产值的30.6%,与机制工业的产值比则只有后者的69.2%了。
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业(艺术品除外)是历史的必然。
不过据我们考察,至少在1920年以前,两者的矛盾不是很突出,同时两者又有互补性。
当时最大的两项民族机制工业是棉纺和面粉。
棉纺业是先以纺粗支纱供应手工织布为主,到1920年它已占有52%的纱市场;然后转向织机布,到1936年亦占有57%的布市场。
至此,它已杜绝了洋纱进口,洋布的进口也不多了。
机制棉纺业的发展比较顺利,实得力于农村手织户以及定县、高阳、潍县、宝低、郁林、平遥等新的手织区的兴起,给它提供补充作用。
这是一种垂直式互补。
机制面粉业兴起于20世纪初。
1931年至1936年;它的产量由0.47亿包增至1.23亿包;但同期土磨坊的产量也由1.66亿包增至1.72亿包,土洋并行发展。
又机制面粉厂最初是采用一种土洋结合的机器磨坊形式,然后改用全机器化的滚筒制粉法。
在上述期间,机器磨坊的产量也由90万包增至1,476万包。
三者并进,形成一种水平式互补。
这样,1913年进口洋粉260万担,1936年就仅进口51万担了。
11]此外,如火柴、针织、电器、日用化工等工业,一自国外引进后大都是先用手工上马,或利用家庭散工制,使事易举,俟扩展市场后.再实行机械化的大生产。
传统手工业中,不少是从改革工具人手,增进生产力的。
如丝织业,原用投梭机E世纪初引进日本手拉机,接着并用足踏铁轮机,再进一步改用电力铁轮机。
到1936年,全国丝织机中,已有20.3%是电力织机,按生产力计,占到38.3%;即1/3以上已过渡为现代化绸厂了。
12]棉织业的工具改革与丝织业同,但因早有机制纱厂在,织布厂用电力织机者不多,手拉机和足踏铁轮机则长期使用。
余如缚丝业,由手摇丝车而足踏丝车,而汽喉(煮茧用)足踏丝车,再到蒸汽动力丝车。
轧花业由手摇轧车而足踏皮棍轧车,再到动力齿轮轧车。
榨油业由木槽楔人油榨而人力螺丝油榨,再到蒸汽吸人式油榨。
这种工具改革大多出现在工场手工业,而个体户仍少改进。
以工场手工业而论,在一定改革后即容易过渡为机制工业。
又手工矿业,到1920年大体都已具有工场手工业规模。
在煤矿,是先添置动力吸水机,积累资金,再添置井口卷扬机,采掘仍用手工。
在金属矿,是先添置动力铁林捣石机,积累资金,再添置新式粉碎机以至新式冶炉,采掘仍用手工。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在近代中国,不清除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要实现工业化只能是个幻想。
但不是说,就应当否定当时人们的任何工业化的努力。
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新式产业,没有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就不会有成功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并且,新中国的建设,也仍然要利用前人遗留的物质基础──尽管十分薄弱──和经验。
我国地区辽阔,人口众多,有高度发展的传统农业和传统手工业。
这就决定了机器不能轻易地取代手工。
传统是个巨大的力量,中国的工业化必须走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道路,而不能一举取而代之。
即使在清除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障碍后,也还是这样,这可以从解放后行之有效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发展战略中得到启发。
高度发展的传统经济意味着它内部含有精华,尽管是与糟粕并存。
从上述介绍中可见,在我国传统农业和传统手工业中,都含有积极的、能动的因素,能为工业化、甚至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所利用。
这就决定了一条协调发展道路的可能性。
在晚近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中,曾有一种在国际上广为流行的刘易斯模式,它是把传统农业看作完全无所作为的,只为工业发展提供无限劳动。
这种模式,以及它的修正模式,显然不能适用于中国。
13]国外汉学家的研究还常采用一种“传统——现代”范式,认为中国的各种传统的因素都是静止的(static)或只能“在传统内改变”(changewithintradition),因而与从西方传人的现代化因素是互斥的,互不相容的。
这样,中国的工业化就只能是“全盘西化”了。
不过,这种理论既未得到证实,近年来也已受到批判。
14]-在近代中国的理论界,也不乏全盘西化论者。
但是,以卓越的工业家穆藕初为代表,也曾有一种农本主义思想,认为工业化不能;脱离农业,应从改革农业入手。
15]®还有以著名经济学家方显庭为首,的一批学者,根据中国国情,主张应优先发展乡村工业,以就地利用资源和农余劳动力,降低运输成本;且众擎易举,有类今之乡镇工业。
16]然而,在当时的政治条件和以外国资本势力为背景的大口岸经济的压力下,这些颇有见地的理论都只能停留在纸上。
最早兴办新式产业的晚清洋务派,虽在体制上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实践上却是走的全盘移植西方企业的道路,连厂房也是在国外设计,与中国传统经济脱节。
国民党政府的资源委员会的建设思想也基本上是以欧美为楷模,并主要是引进成套设备,仅是适应中国的自然资源,与传统经济无涉。
民间的或民族资本家则不完全是这样,上述那些土洋结合、逐步过渡的事例,都是他们创造的。
资本家的目的是获取利润,在强大的外国资本和大口岸经济的压力下,就必须从“地利”和“人和”上下功夫,创出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