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特点

合集下载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景观设计

浅谈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景观设计摘要:本文主要从湿地公园的的分区及植物景观设计入手,详细介绍了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下仅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公园 , 分区设计,植物景观设计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wetland park zoning and plant landscape of design, detailed introduces the wetland park construction, plant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and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the following is only for reference.keywords: wetland park, partition design, plant landscape design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概述在充分掌握当地湿地植物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首先要理解总体规划的意图,明白设计的主题,选用适宜的种类,依照变化与统一、协调与对比、对称与均衡、韵律与节奏等植物造景原理进行生态设计,充分展现植物个体美和群体美。

2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分区设计2.1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及恢复区植物景观该区域以保护和恢复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群系为主,以求满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保留自然的原始风貌,植物景观建设效果方面着重实现湿地的生态效益。

该区域只允许公园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进入,避免游客的干预。

2.2湿地缓冲区及湿地展示区植物景观该区域植物景观的构建是在保留自然湿地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植物种类与数量的充实和完善,但要注意控制,避免引进植物种类的过度繁殖,造成生物入侵。

公园游客主要是观赏该区域优美的湿地风景,而不能过多的活动于其中,该区域的设立避免了游人活动对保护区及恢复区的影响,起着缓冲衔接的作用。

成都市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植物造景特色分析

成都市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植物造景特色分析

湿地公园的水生植物的配置与造景将推动湿地景观的发展,使湿地景观更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和更深刻的生态功能,也更与自然贴近。

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也必会使得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生态、优美、宜居。

1.成都市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景观的类型1.1挺水植物景观该类景观在整个湿地公园的景观建设中具有较多的水生植物,主要特征为植株高度较大,植株上部在突出水面,可在水面上形成更为立体的景观效果埋入荷花、水葱及芦苇等植物,均可在水体内相应的位置构成艺术景观,只要满足水生植物的生长需求,便可获得预期的景观效果。

1.2浮叶植物景观该类景观主要是利用浮叶植物形成的景观类型,主要特征可表现为不存在地上茎,或者地上茎硬度不高,难以在地面上呈直立状态,如荇菜等。

该类植物可通过色彩的变化和叶片来提升水面景观的丰富性,可发挥重要的价值。

1.3漂浮型植物景观该类植物景观可通过风浪来改变水面景观的构成效果,主要特征为在水面漂浮的位置不固定,也能够对水面形成一定的装饰作用,如浮萍、满江红等。

不具有固定位置的植物可能会对整体的水面景观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运用该类植物进行装饰时,便需将其固定在特定的区域内,避免其随意流动而对整体景观构成破坏。

1.4沉水型植物景观此类植物会沉入水中,只有少部分花朵会在水面上呈现出来,对整体景观效果并不会形成优化提升,因此在造景的过程相对应用较少。

该类植物通常会应用在浅水区内,且需保证水源较为清澈,这样便可对水体景观造成更为幽深的意境。

沉水植物主要为观赏性较强的苦草、狐尾藻等。

当前该类植物在湿地公园内应用率较高。

2.成都市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植物造景原则2.1 结合当地环境特点,协调水体生态平衡具体可依据地方的气候、地形等特征,结合区域的群落生态结构来考虑景观构造的延续性,尽量丰富生物品种,突出地方特色,倾向于选择本地的品种,以有效压缩经济成本为前提,构建出迎合生态发展的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景观。

公园景观需具有科普展示的功能,集中向当地群众展示湿地、生态等相关知识,以此提升群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太原市北中环桥汾河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探讨

太原市北中环桥汾河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探讨

太原市北中环桥汾河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探讨1 建设背景和意义1.1 建设背景北中环桥汾河湿地公园是太原市汾河湿地景观带的一部分,属于城市休闲类湿地公园。

由于城市建设将其部分毁坏,需要对其进行景观梳理和提升,旨在通过利用、改造、提升现状资源,为市民提供一个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游览为一体的城市公园绿地。

1.2 项目意义1.2.1 涵养水源,改善环境太原市近些年城市内部环境质量下降,空气质量不容乐观。

而城市湿地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持起到关键作用,可以协调植物与水、土壤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城市空气净化、气候调节。

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于太原市的生态环境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1.2.2 提供新型娱乐休闲品类山西省是我国的能源化工基地,也是我国严重缺水的省份,汾河为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水资源,也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景观观赏地。

由于缺水,太原市的湿地公园屈指可数,北中环桥汾河湿地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接近大自然的新的观景形式,并且可以提供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

2 项目设计2.1 湿地公园立地生态环境特征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央,属温带季风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9.5 ℃,年平均降雨量456 mm。

2.2 相关依据太原市北中环桥汾河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主要依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太原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2—2020)》《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公园设计规范》。

2.3 设计原则2.3.1 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保护和恢复湿地是建立城市湿地公园的重要目的。

北中环桥汾河湿地公园的恢复是以汾河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生态恢复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实现湿地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在设计中需结合现状进行改造,形成特色湿地景观,在保护原生湿地环境的基础上,发挥湿地的生态效应,加强湿地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打造一个天然课堂,启示人们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

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简析

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简析

2017年第4期现代园艺乔灌木及地被植物可选用银杏、香樟、水杉、樱花、垂柳、沙地柏、迎春、石竹等;水生植物可选用荷花、菖蒲、香蒲、泽泻、水鸢尾、水葱;草坪草可选用冷季型早熟禾、黑麦、剪股颖,暖季型狗牙根、地毯草、马蹄金等。

此外,设计中还应设置一些蜜源植物和鸟嗜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

在湿地公园内的水体一侧尽量不安排高大乔木,为鸟类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

2明月公园的植物配置现状及生态化设计2.1公园地理条件明月公园位于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荆州古城墙以北,荆沙大道以南地区,东起荆沙大道与荆州大道交汇处,西至小北门城门原红砖渔场地区。

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湿润,常年降水充沛,地方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规划公园总面积21.53hm 2,其中公园绿地面积6.51km 2,水体面积11.89km 2,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成为研究建设湿地公园的重要区域。

2.2植物群落配置现状选取荆州本地原生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生态优先,模拟荆州地区植物群落,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高低错落搭配,保留原来塘堤上高大挺拔的水杉作为水体的自然分割带,保留护城河旁的柳树作为水体和墙体的衬景,保存较为优美的原水体轮廓。

在植物种植方面,按照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合理分配空间,并留足未来生长发展空间。

公园陆续从外地引进70多个品种7000多棵大、中、小的各种树木,比如樱花、桂花、银杏、樟树、松树和柏树等。

城墙边的池塘里种满了荷花,明月公园打造的荷塘观景区也初具雏形。

除了荷塘观景区,还有紫薇花观景区、樱花观景区、桂花观景区。

在公园旅游线路与景观设计方面,充分考虑路径随景观的变化而变化,真正做到植物季相变化、高低层次变化、通道路径变化、景观节点变化、景观片区边缘化、景观区域变化、水体动静曲折变化的同步和协调,所有这些构成要素在变化的同时,又是统一于景观的流动生长理念之中,自然景观和建筑、建筑小品等其他设施融为一体,所有景观在生长过程中流动起来,步移景异,清新、自然,潜移默化地将风俗文化与自然景色融为一湿地是地球的肺,城市湿地公园则是这个城市的肺。

湿地公园空间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空间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空间设计方案湿地公园的空间设计方案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给人们创造一个自然、美丽、舒适的休闲空间。

下面是一个700字的湿地公园空间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是一个生态系统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场所,因此在空间设计方案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和人文需求的平衡。

为了满足公园的功能,我们将公园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区域,包括生态展示区、休闲区、儿童乐园和教育科普区。

首先是生态展示区,这一区域主要是用来展示湿地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我们会保留和恢复湿地的自然植被,采用适宜的湿地植物和水生生物,以还原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在此区域还会设置一些亭子和观景台,供人们观赏湿地景色和鸟类活动。

此外,我们还会设置一些解说标识或展览馆,向人们介绍湿地生态系统和保护知识。

其次是休闲区,这一区域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休息、游玩和娱乐的场所。

我们会建设一些长凳和草坪,供人们休息和野餐。

在某些地方,我们还会设置一些园艺花坛和花草景观,增加公园的美观度。

此外,我们还会设置一些健身器材和步道,供人们锻炼和散步。

儿童乐园是一个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区域,拥有各种儿童游乐设施和游戏设备。

我们会设计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游乐设施,例如攀爬架、秋千、滑梯等。

在乐园的周围会种植一些花草,形成一个适合儿童玩耍的环境。

乐园的地面会使用柔软的材质,以确保儿童的安全。

最后是教育科普区,这一区域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湿地生态系统的知识和科普教育。

我们会设置一些信息牌和展览馆,向人们介绍湿地的自然特点、生物种类和保护方法。

此外,我们还会举办一些讲座和培训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湿地科学知识。

为了提高公园的可持续性,我们还会在公园中设置一些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设施,例如太阳能光伏板和节能灯具。

我们还会设置一些垃圾分类和回收设施,鼓励人们养成环保的习惯。

综上所述,这个湿地公园空间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和人文需求的平衡。

通过恢复和保护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以及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这个湿地公园将成为一个集自然、文化和环保为一体的绿色休闲场所,为人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场所。

探析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特色

探析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特色

探析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特色在湿地公园中,植物景观是非常总要的因素之一,它是湿地公园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公园景观质量以及生态美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与特色构件是非常关键的。

进行湿地公园景观营造需要结合城市生态系统本身的特点以及观赏性连个方面进行。

因此在设计方面要求很高,同样也成为了湿地公园设计中的重点、难点。

一、成都平原地区自然环境特点1.气候环境成都平原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中紫色土较多,其平均气温在零上16摄氏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全年中雨天大约为300天,在这个地区雾天、阴雨天十分常见,另外平延河水基本来自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因此,地势低洼地区古代河道较多,地下水位高,土壤湿润。

综合来看,成都平原不断是气温、水温还是土壤温度都比较低,与四川盆地相比,热量条件较差。

2.地质环境成都平原地质环境优越,土壤极为肥沃,旅游景点众多,千年冰川以及自然的温泉都非常具有特色,是人们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的胜地,另外该地区也聚集了很所少数民族,这些名族独特的民族风貌,为成都平原地区增添更为神秘的色彩。

3.植物环境成都平原中农村散居点众多,他们与树林以及竹林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独具特色的林盘。

可以说林盘是程度平原最为独特的象征,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调节与平衡作用。

成都平原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林业资源丰富,物种多样,生态原始性保存较好。

二、成都平原地区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特色研究1.水体植物景观特色根据成都平原地区的地质条件以及环境因素,在湿地公园中水体植物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从整体来看,其呈现了种类丰富,层次多样化的特色,水生植物与不同水质以及水深相结合,为公园景致增添很多情趣。

在公园水体植物景观设计中采用了有近有远的方式,植物与水岸的距离并不是相同距离的设置,这样的特点使得景观更加富有层次感,同时避免了视觉疲劳,还有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在观赏性方面价值很高,这些植物被设置在了游客集中,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展现出植物形体,在同一水面内,配置了多种水生植物,由于成都平原水域丰富,土质肥沃,水生植物种类也很多,并且也非常容易种植和生长,那么在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就选择种类多样的水生植物,并进行了合理的搭配,从而提升了景观的观赏性,并很好的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了一起。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类别及配置要点分析_1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类别及配置要点分析_1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类别及配置要点分析发布时间:2023-07-25T02:17:38.362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3年15期作者:曹焕云[导读] 城市湿地公园属于一种具有多功能的生态系统,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城市生态景观需求等原因,城市湿地公园不断的兴起。

而在设计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时要充分考虑到不仅具有生态化的功能同时还要注重城市公园与城市活动之间的联系。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073摘要:社会高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现阶段,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

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体现之一,具有生态保护、环保教育、游览休闲、生态观光等功能,它是一座城市生态建设效益的直接展现,更是城市生态的标志性产物。

城市湿地公园是由各类植物科学搭配组成,植物配置模式直接决定了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作用、景观质量。

基于此,着重探讨了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要点,以期为我国其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要点引言城市湿地公园属于一种具有多功能的生态系统,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城市生态景观需求等原因,城市湿地公园不断的兴起。

而在设计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时要充分考虑到不仅具有生态化的功能同时还要注重城市公园与城市活动之间的联系。

而在这之中,植物造景尤其重要,在不同的场景中不同的景观植被会营造出不同的城市湿地空间,发挥植物造景的重要作用。

1植物景观营造原则1.1生态优先在确保湿地生态系统连贯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保留现有湿地植物,对长势不佳的灌木和地被进行适当迁移和清理,优先选择乡土植物,充分发挥乡土植物抗逆性强的优势,适当引进外来物种,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构建稳定、和谐的湿地植物群落。

1.2功能突出基于区域的功能定位,选择不同形态和色彩的植物品种,充分发挥湿地植物的生态、美学和教育等功能。

在充分展示湿地景观特色的基础上,营造四季有景的植物群落,增加鸟类食源植物和鸟栖植物,提供适宜的鸟类栖息地。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研究——以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研究——以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研究——以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摘要:在城市中建设湿地公园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性。

本文以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运用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相关理论,分析城市湿地公园中植物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选择树种、优化配置方法和种植方式等提升策略,为类似公园植物配置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城市景观设计1引言湿地公园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为环境提供了各种好处,包括水过滤、洪水控制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等。

如今城市湿地公园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这些公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在其城市环境中创造一个绿色空间,要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尤其重要。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决定着公园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一个成功的湿地公园,是生态上和经济上的共同增长,因此,了解不同的植物配置如何影响湿地公园的功能非常重要。

2 城市湿地公园相关概念城市湿地公园是融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类型的公园[1]。

园林植物配置是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空间布局,科学合理的栽植植物,形成好的植物景观,包括乔木、灌木、花卉、地被,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科学性,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要有不同的植物配置,另外植物配置也需要一定的艺术性,结合科学合理的配置,营造自然和谐的景观效果,以达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共同提高。

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类型植物的搭配,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群的设计,合理的组成,色彩搭配,季节变化和园林意境;二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元素的结合,如水、石、建筑、道路等的搭配与融合。

3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原则3.1生态性原则湿地公园应按原有的生态系统,为公园的绿化进行植物配置,以本土植物造景为主,外来植物为辅,把各种有特色的植物融合进当前的景观中去,与本土植物相搭配,形成生态性强的植物组团,为湿地动物提供栖息地,恢复湿地公园的区域生态性,提升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长兴岛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初探

长兴岛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初探

长兴岛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初探长兴岛湿地公园位于青岛市即墨区中部,区域内地形平坦,水系发达,属于海滨平原地区的自然湿地。

因此,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植被分类、景观设计和生态功能等角度初探长兴岛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

一、植被分类长兴岛湿地公园植被主要包括湖泊植物、沿湖带植物和水生植物三大类。

其中,湖泊植物主要包括菖蒲、睡莲、芦苇、香蒲等;沿湖带植物包括槐树、梧桐、柳树、枫树等;水生植物包括茨菇、水葱、茭白、荸荠等。

这三类植被在植物配置中各自分布,形成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二、景观设计长兴岛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要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创造和谐统一的生态景观。

公园应该根据地形地貌、水系河道和周边环境因素设计各种景观类型,如湖泊、河道、草地、岛屿、红树林等,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生态园区的特色。

三、生态功能长兴岛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应具备良好的生态功能,这是湿地公园的重要指标之一。

公园应该采用易于生长、自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植物种类,以加速生态恢复和土地保育。

在植物配置中,需要特别重视植物的生态适应能力、景观效果和生态服务功能。

首先,要考虑植物对湿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给予植物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与表现空间。

其次,在湿地园区内要合理搭配各类植物,充分发挥它们的生态服务功能,如净化水质、调节水位、减少水波等。

综上所述,长兴岛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应该综合考虑植被分类、景观设计和生态功能,确保公园环境的和谐统一与生态平衡。

未来,还应持续进行科学的植物配置调整和生态环境监测与管护,以维护长兴岛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健康和景观优美。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精选)(二)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精选)(二)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精选)(二)引言概述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的全面规划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以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和教育需求。

本文将就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的五个主要大点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湖泊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设计、动物景观设计、游园路径设计和设施配套设计。

正文一、湖泊景观设计1. 设计多个大小不同的湖泊,形成错综有致的水系网络。

2. 增加湖泊边缘的湿地植被,提供栖息地给水生植物和鸟类。

3. 布置景观岛屿和人工小半岛,增加景观层次和观赏性。

4. 设计湖上的小型游船码头,提供市民游玩的机会。

5. 在湖泊周围设置游步道,方便市民观赏湖景和生态环境。

二、植物景观设计1. 采用湿地适应性植物种植,如芦苇、香蒲等,形成湿地特有的植被景观。

2. 设置花坛和草坪,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和视觉效果。

3. 设计观景台和休憩亭,提供市民休息和观赏植物的场所。

4. 布置花廊和藤蔓植物,美化路径和景观空间。

5. 在指定区域种植果树和草药植物,增加公园的实用性。

三、动物景观设计1. 设计鸟类观察点和观鸟塔,方便市民观赏丰富的湿地鸟类。

2. 布置小型动物园区,展示湿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常见野生动物。

3. 设计人工栖息地吸引蝴蝶、蜜蜂等昆虫类动物。

4. 布置水生动物孵化区,呈现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

5. 增设野生动物保护区,提供安全的栖息地给湿地野生动物。

四、游园路径设计1. 设计主干路径和分支路径,将湿地公园的各个景点连接起来。

2. 使用自然材料,如木质板材和沙石铺地,增加自然的观感。

3. 布置景观桥梁和栈道,增添游园的趣味性和景观性。

4. 设置凉亭和休息区,方便市民休息和观赏。

5. 安排信息牌和导览图,提供游客导引和信息介绍。

五、设施配套设计1. 设计入口广场和停车场,方便市民进入和停车。

2. 布置公共卫生间和便利设施,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

3. 设计露天剧场和活动广场,用于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活动。

4. 安排儿童游乐区和运动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的需求。

建筑课件-湿地公园设计

建筑课件-湿地公园设计
湿地公园设计
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景观和水生生物为主题的公园,其建设对于保护生物多 样性,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和促进科普教育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 用。
湿地公园的生态特点
水生植被
生态保护
湿地公园内种植大量的水生植物, 如荷花、芦苇、莲藕等,不仅美 化环境,还有利于浸泡和净化水 质。
湿地是栖息和繁殖众多水生动物 和候鸟的重要栖息地,湿地公园 的建设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对其生 态系统进行恢复和保护。
商业设施
湿地公园中应该提供一些必要的商业设施,如 餐饮、休息所等,以便游客的使用和消费。
湿地公园的运营收益与社会效益
1
运营收益
湿地公园的运营收益主要来源于门票、
社会效益
2
服务、商业等方面,如果管理得当,可 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带来社会效益,如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文化、科技、
旅游等多个行业的发展,提高公众文化
参考资料:
•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朱德泉,科学出版社,2008年 •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标准,环境保护出版社,2014年 • 中国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景德镇陶瓷大学出版社,2019年
科技与艺术相结合
湿地公园需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维护和监测生态环境,同时也需要借助 艺术手法打造一个美丽、舒适的游览环境。
湿地公园的空间布局与景观设 计
1 大自然景观
2 动静结合
湿地公园中充满了自然景观, 如湖泊、河流、森林等自然 景观,通过景观呈现给游客 与眼前所见大自然的美。
3 有机空间
湿地公园中应做到游客活跃 区域与生态保护区域之间的 平衡,结合历史文化和自然 文化,让公园充满生命和活 力。
湿地公园应通过打破整体空间的界限,打造出一个有机相融的游览空 间,让游客在其中流连忘返。

湿地公园空间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空间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空间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生态景观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绿色生态系统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湿地公园可以提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增加亲水性活动空间等多种功能。

二、景观布局与元素设计1.湿地生态区:设置湿地生态展示区,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和水景布置,打造一个具有自然生态特色的空间。

2.散步休憩区:设置长廊、露天座椅和草坪等休憩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息和观赏的场所。

3.湖泊活动区:在湖泊边设置活动平台、游艇码头等设施,提供船只游艇等娱乐活动的场所。

4.儿童游乐区:设置滑梯、秋千和山洞等儿童游乐设施,为家庭游客提供儿童乐园的场所。

5.健身运动区:设置户外健身器材、跑步道和篮球场等运动设施,提供健身活动的场所,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

6.科普教育区:设置湿地科普馆、观鸟塔和生态讲解区等设施,提供科普教育和生态解说的场所。

三、景观材料与植物选择1.景观材料:选择自然材料如木材、草坪和石材等,与湿地环境相协调,营造自然、舒适的氛围。

2.植物选择:选择湿地适应性较强的植物如芦苇、荷花、莲藕等水生植物,以及柚木、松树等耐干旱的植物,形成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层次。

四、水系设计1.湖泊设置: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适宜规模的湖泊,并根据水质要求配置合理的底泥和水草,以维持湖泊的生态平衡。

2.小溪设置:设计自然流动的小溪,在周边设置石块和水生植物,增加景观的丰富性。

3.瀑布设置:在地势较高处设计瀑布,加强水景效果,并为公园增添动感和活力。

五、照明设计1.照明设施:设置太阳能路灯、景观灯等绿色环保的照明设施,在夜间提供足够的照明,并创造浪漫的夜景效果。

2.照明布局:合理布置照明设施,使整个湿地公园在夜间形成连续、有序的光影变化,增强夜间游览的魅力。

六、交通与引导设计1.交通设施:设置步行道、自行车道和停车场等交通设施,方便游客进出公园。

2.引导设施:设置指示牌、地图标识和指示箭头等引导设施,方便游客探索和了解公园的各个区域。

唐山南湖公园湿地生态景观植物配置与美化设计

唐山南湖公园湿地生态景观植物配置与美化设计

2008年3月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国际遴选委员会经过讨论认为:“唐山南部采煤沉降区生态治理工程”可作为具有借鉴、推广价值的采煤废弃地生态治理案例进行展示。

2010年10月24至31日,该案例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报告厅展出,成为在报告厅展出的国内外30多个案例中最具特色的案例,受到包括学者、政府官员在内的广大观众的密切关注,获得了世博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颁发的荣誉纪念证书(图1)。

唐山创造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

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在经历了“财富快速积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历程之后,开始感受到资源锐减、环境污染、生态脆弱等制约城市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

唐山南湖公园,曾是一片煤田,通过一个多世纪的开采,留下了28平方公里的采沉地,唐山大地震更加重了采沉地的破坏。

治理前,这里垃圾成山、污水横溢、蚊蝇成群、灰飞蔽日,是人们避之不及的场所。

面对这块城市“伤疤”,通过反复论证、科学规划,唐山市对南湖进行了浩大的环境改造工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变劣势为优势,化腐朽为神奇”的奇迹。

(图2)截至2009年底,采煤沉陷地生态治理工程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和联合国人居署“HBA ·中国范例卓越贡献最佳奖”。

这些荣誉彰显了唐山南湖作为采沉地治理的样板和示范作用。

随着28平方公里的采沉地成为以湿地为主的“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研究湿地景观植物选择及美化设计,形成独特的城市湿地园林景观效果,有着特殊的意义。

(图3)1湿地景观植物的选择从2005年开始,在南湖范围内先后引进及选择了包括针叶树、阔叶树、地被植物和水生植物在内的54科112种植物,把南湖公园作为试验区,进行适应性栽培试验,选择适宜的景观植物品种。

唐山南湖公园湿地生态景观植物配置与美化设计Landscape Design and Plant Configuration of Nanhu Park Wetland袁栋Yuan Dong(唐山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唐山063000)(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Tangshan,Tangshan 063000)摘要:“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以下简称南湖公园)作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已获得多项国内外大奖,2008年“唐山南湖采煤沉陷地生态治理工程”入选上海世博会参展案例,该案例在采煤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等方面具有典型的借鉴、推广价值,基于对南湖公园全面详实地调查,从湿地生态景观植物配置与美化设计角度探讨其成功经验。

城市海绵公园种植空间打造及植物配置--以楼村湿地公园为例

城市海绵公园种植空间打造及植物配置--以楼村湿地公园为例

城市海绵公园种植空间打造及植物配置———以楼村湿地公园为例谭芸璟(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佛山斯美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佛山528200)摘要:城市海绵公园作为新型的城市发展方式,对系统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其景观空间营造及植物配置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深圳光明区楼村湿地公园改建工程为依托,着重从种植的空间及植物选择与配置等角度进行研究,积极探索植物与LID 设施完美结合的实施路径、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与使用者在空间中的身心感受等,为现有城市海绵公园的景观优化和新建公园的景观营造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营造;植物配置中图分类号:TU98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897(2021)06-0047-030引言园林植物空间营造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

本项目利用种类多样的植物群落、通过植物色彩及质感搭配、根据独特的地形设置,形成丰富多彩的植物空间;海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植物对雨水的滞留、渗透吸收、净化、生态修复及景观美化等功能,合理选择与配置植物是维持LID 措施性能长期有效的关键。

选择适合的植物品种,既能充分发挥净化水质的功能,又能降低日后维护成本;本项目充分贯彻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和控制利用措施,结合城市特质和多样化的植物景观空间形式逐步推进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充分考虑激发空间活力。

1项目背景1.1气候与区域特征光明区是广东省深圳市设立的第一个功能新区,成立于2007年8月。

光明区位于深圳市西北部,东至观澜、西接松岗、南抵石岩、北与东莞市接壤。

其中心位置位于北纬22°46′34″,东经113°54′44″。

光明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台风多发,高温多雨,天气较为干燥,气候温和,年均气温22℃,最高气温38.7℃。

绿地土壤普遍砾石含量较高,重砾质土壤占91%以上;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低,土壤有机质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光明区的气候及区域特征,光明区植物选择应具备抗风性强、耐干旱、粗生等特点。

浅谈湿地公园的功能与保护

浅谈湿地公园的功能与保护

浅谈湿地公园的功能与保护摘要:湿地公园是目前人类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的形式之一,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特殊湿地区域。

本文就湿地公园的特点及功能进行了阐述,并就如何保护开发湿地公园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系统;资源Abstract: Wetland Park is one of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and use of wetland resources in the form of special wetland areas of species and their habitat protection, ecological 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unction. In this paper, the Wetland Park features and functions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on how to protect the development Wetland Park.Keywords: Wetland Park; ecosystems;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 G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它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尤其是与人类家园密切相关的城市湿地再补充城市水量、改善城市生态和生活环境、丰富城市景观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湿地生态功能、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

1.湿地公园的意义及特点1.1意义湿地公园的意义在于能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及稳定性,并将之与游览、教育、科普等人为活动相结合。

它首要的是能够展现出湿地在自然界中最稳定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大量的水生植物所能代表的水生植物种植园。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被类型及造景特色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被类型及造景特色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被类型及造景特色提纲:1. 园林设计中常用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2. 园林设计中植被的位置及其利用方式3. 园林设计中植被的颜色搭配及其效果4. 园林设计中植被的高度、形态和密度的运用技巧5. 园林设计中植被的保养和管理问题1. 园林设计中常用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植被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常用的植被类型包括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水生植物等。

每种植被类型都有其特点和优点。

乔木:乔木高大,形态优美,可作为园林景观中的主体。

常见的乔木有紫玉兰、银杏、红豆杉等。

这些树木高大且形态各异,可在园林中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灌木:灌木是一种中等高度的植物,体态分枝矮小,枝干丰满。

常见的灌木有月季、花叶竹等。

灌木在园林中可作为景观的衬托和过渡。

草本:草本植物低矮,简单而自然,常用于绿化和景观中。

常见的草本植物有紫苏、牵牛花、百合等。

这些草本植物具有色彩丰富、形态各异的特点,可增强园林的视觉效果。

藤本:藤本植物可以爬上墙壁或树木形成形态多样的树丛,在设计上可以打破水平线、增加垂直线,提升景观的空间层次。

常见的藤本植物有紫藤、金银花、七叶树等。

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是在水中生长的植物,它们与池塘、溪流和湖泊形成了自然的生态环境。

常见的水生植物有荷花、菖蒲、芦苇等。

水生植物的运用可以丰富园林的生态环境,美化园林的水系。

2. 园林设计中植被的位置及其利用方式植被在园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用来衬托主体建筑、填补空白、绿化环境等等。

在园林设计中,植被的位置和利用方式要根据具体的场地情况、功能要求以及设计风格来考虑。

在大面积的庭院或公园中,可以将乔木和灌木作为主要的绿化植物,布置在园中的主轴线、重要视觉节点或边缘防护中,起到衬托和突出建筑体量、强化景观空间的目的。

草本植物可与景观水池搭配,形成一个水景庭院,增加视觉感受且绿化效果显著。

在小型的庭院设计中,可将灌木、草本植物和藤本等小型植物放入花园中,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层次感。

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

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

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是保护自然、体验自然和教育公众。

湿地是一种生态系统,拥有独特的植物和动物群落,为鸟类、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栖息地。

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旨在保护这些生物多样性和提供一个可持续的公共空间。

首先,湿地公园的设计应该尊重自然环境,并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

在公园规划中,应保留湿地中的湖泊、沼泽和水体,确保其自然状况得以保持。

公园内的植被应以湿地植物为主,如芦苇、紫菀和睡莲等,以满足湿地生态系统的需求。

设计师应通过合理布局和植被选择来恢复湿地的自然修复能力,并提供适合野生动植物生活的栖息地。

其次,湿地公园的设计应该鼓励人们去体验自然。

公园内可以设置步道、观景台和观鸟塔等设施,以便观察湿地中的鸟类、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

公园中的休闲区域可以提供垂钓、野餐和露营等活动,让人们更加亲近自然。

此外,可以设置教育性的信息板和交互式展示设施,向公众介绍湿地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

最后,湿地公园的设计应该注重公众教育。

公园中可以设置一个湿地生态中心,作为展示和教育的场所。

湿地生态中心可以提供各种教育活动,如讲座、工作坊和户外实践课程,向公众传达湿地保护的知识和重要性。

此外,公园中的导览活动和生态解说员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湿地生态系统,并提供相关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还应该考虑可持续性。

公园内的建筑和设施应尽可能利用可再生材料,采用节能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

景观设计应以自然为蓝本,并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和植被选择来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效能。

公园管理团队还应制定有效的保护和管理计划,确保湿地公园的可持续性发展。

总之,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应该以保护自然、体验自然和教育公众为目标。

通过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设计公共空间,鼓励人们去体验和了解自然,湿地公园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保护和教育基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湿地公园与普通公园的区别

湿地公园与普通公园的区别

湿地公园与普通公园的区别1.1.1所谓‘湿地’湿地兼有⽔陆两种⽣态系统的基本属性,其⽣境特殊,物种多样,是地球上最具有⽣产⼒的⽣态系统之⼀1.1.1.1⼴义的湿地国际上最为公认的湿地是1971年由苏联,加拿⼤,澳⼤利亚,英国等国在伊朗签署的国际《拉姆萨尔公约》,把湿地定义为“不论是天然的或⼈⼯的,永久的或暂时的,静⽌的或流动的⽔域,淡的,稍咸的⽔域,泥沼地,沼泽地,泥炭地,包括退潮时⽔深不超过6m 的⽔域。

”1.1.1.2狭义的湿地1979年美国鱼类和野⽣动物保护学协会将湿地定义为:“陆地和⽔域的交汇处,⽔位接近或处于地表⾯,或有浅层积⽔,⾄少有⼀⾄⼏个以下特征:①⾄少周期性地以⽔⽣植物为植物优势种;②底层⼟主要是湿⼟;③在每年的⽣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淹没。

”定义明确指出:湖泊与湿地以低⽔位时⽔深2m为界。

我国也有专家从不同⾓度对湿地的内涵加以说明,认为湿地是“陆缘为含60%以上湿⽣的植被区,⽔缘为海平⾯以下6m的近海区域,包括内陆与外江河流域中⾃然的或⼈⼯的、咸⽔的或淡⽔的所有富⽔区域,枯⽔期⽔深2m以上的⽔域除外,不论区域内的⽔是流动的还是静⽌的、间歇的还是永久的”综上所述,狭义的湿地强调⽔⽂、⼟壤以及湿地植被三要素的同时存在,⽔深⼀般不超过2m,湿⽣或⽔⽣植被占优势,⼟壤为⽔成⼟,即受地表积⽔或地下⽔浸润,具有明显⽣物积累及潜育化特征,有利于⽔⽣植物⽣长和繁殖的⽆氧条件的⼟壤。

⽽那些枯⽔期⽔深超过2m,⽔下⽆湿⽣植被⽣长的⼤型河道,湖泊以及海洋则属于⽔⽣⽣态系统。

1.1.2 湿地公园及其内涵1.1.2.1 湿地公园我国关于湿地公园概念与界定分别由建设部和国家林业局颁布了两套体系,包括四个定义:——建设部发布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以及《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中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及城市湿地公园进⾏了限定:■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体的公园。

生态湿地公园主题植物景观设计——以祥符区惠济河生态湿地公园为例

生态湿地公园主题植物景观设计——以祥符区惠济河生态湿地公园为例

生态湿地公园主题植物景观设计———以祥符区惠济河生态湿地公园为例夏嘉文(广州市浅草堂园林工程与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摘要:为解决生态公园植物景观配置凌乱缺乏主题特色,植物配置缺乏植物生态理念指导等相关问题,本文基于河南开封生态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提出地域化、特色化和野趣化的指导思想,致力于打造主题特色的植物景观景点,以植物观赏特色为重点,用植物营造空间,在恢复地域性植被,保护环境的同时丰富了公园景观的观赏性,提升公园整体的形象。

关键词:主题植物;植物空间;生态公园;植物特色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22-0041-021工程概况生态湿地公园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项目范围西起惠济河与马家河交汇处,东至大广高速,南邻省道S327,东西长约6200m,南北宽约300m。

其中:河道宽约25m,两岸滩地隔70m,河堤宽20m,河堤外侧南北各延伸50m左右,同时避开村落建筑。

占地面积约2677785m2,约4016.7亩。

其中,河滩湿地约1410亩,河堤外侧绿地约2246.7亩,如图1所示。

2主题植物景点规划设计原则在生态湿地公园主题植物景观设计的前期构想中,以“突出质朴野趣,形成人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为基本定位,以及“恢复、保护、人性化”的植物景观形象为主题。

方案基于对场地植被状况进行详细的现场踏勘与调研,确定以场地保护和生态恢复设计为主要手段进行植物设计和植物多样性保护,提出“重点恢复、分级保护、适度开发”的植物景点规划设计原则,即根据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分布情况进行局部恢复、分级别保护、植被恢复、生态重建以及可持续地开发。

绿化种植设计结合现场苗木分布和总体规划布局[1]。

2.1优先保护本底植物,培育野趣生态湿地目前滩地的本底植物以芭茅为主,成片的芭茅,可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效果。

但目前植物种类单一,在芭茅枯萎期,会严重影响湿地的景观效果。

城市湿地公园种植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种植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种植设计8.1 基本要求8.1.1 遵循乡土化和多样化的原则,满足野生生物栖息需要,再现自然生态特征。

按照湿地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陆生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过渡特色,形成沉水、漂浮及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或湿生(沼生)植物—陆生乔灌草的群落形式。

在进行种植设计时需尊重场地原有特色,避免过度设计,避免外来植物入侵。

对有特殊功能的人工湿地(如重金属治理等),可设计相应的功能型植物群落,并设计合理的品种及更换周期。

8.1.2 绿化用地占全园陆地面积比例不低于80%。

所选用的绿化树种中乡土植物品种一般不少于70%。

8.1.3 除公园主要出入口及必要的交通设施、管理服务设施用地外,公园与周边城市用地之间应至少保持不小于20m宽的绿化隔离带,隔离带内可适当设置城市雨洪管理及再利用设施。

8.1.4 对园中的特有植物种类或珍惜植物应全部原地保留并妥善保护。

8.1.5 优先选用生态效益高、适应性强、低维护的乡土植物品种。

有条件的公园,可结合科研需要,建立湿地植物驯化与繁育苗圃及实验基地。

8.2 植物选择与配置8.2.1优先考虑栖息地生态环境需要,结合现状资源特点和各区功能需要,对植物布局、空间、尺度、形态及主要种类进行合理设计。

8.2.2 维护地带性的湿地生物群落健康稳定,控制植物种植密度、避免过度人工化。

8.2.3 注意水深对植物的影响。

植物种类的选择与水深关系详见表8-1。

表8-1湿地植物群落与适宜水深8.2.4保留原有场地生长良好的乡土植物,适当增加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与栖息场所的植物群落。

8.2.5靠近生态保育区的生态缓冲区一侧的隔离防护绿地,植物种类需考虑与生态保育区的连续性。

游人使用频率高的区域避免使用有毒、有硬刺的植物。

8.2.6综合服务与管理区可提升植物群落的观赏性与丰富度,注意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植物的搭配和季相变化,满足适宜的遮荫、赏景、科普等功能需求。

8.2.7结合基址历史和文化特色,营造富有意境的植物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特点【摘要】湿地具有非常强大的生态调节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用地的面积不断加快,许多湿地逐渐被城市建筑所包围,面积急剧减小,破坏日益严重。

所以为了能够有效的保护湿地,湿地公园的建设趋势日趋明显。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湿地公园的植物空间设计还不是十分的完善,所以急需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将结合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特点,对湿地生态核心的保护以及恢复工作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域,营造了良好的植物空间环境。

与此同时,还结合了植物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将湿地公园划分为园林、水面、堤岸等等环境类型,对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从而达到最为理想的湿地公园植物空间设计效果。

【关键词】湿地;湿地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特点前言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生态景观会议,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以及社会效益。

近几年来湿地的其他自然资源和功能也逐渐的被人们发掘出来,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科研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城市湿地的功能包括为城市居民提供水源,做好防洪排涝的工作,调节城市气候,保证城市生存环境的质量,为动物提供更加多样性的栖息地,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的场所。

所以建立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方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城市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市湿地公园不同于其他的城市公园类型,他的独特景观能让居民感受到独特的湿地魅力。

1 湿地公园的概述1.1 湿地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到水生生态系统的一个过渡过程,在湿地的生态系统当中,水生植物占据着较大的优势,并且长期处于水淹没的状态。

对于湿地最为广泛的概括定义为天然或者人工修筑的,具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或者具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咸水的水体。

与此同时,随着不断的变化,湿地的范围也被逐渐扩展到邻近湿地的河流和海岸、岛屿都属于湿地的范畴。

1.2 湿地公园我们并没有给予湿地公园一个明确的定论,只是将它区别与自然保护区以及一般意义的公园。

湿地公园既有多样化的物种同时也具有生态旅游和教育的功能。

湿地公园的占地面积也是具有一定要求的,在湿地当中无论是原有的还是进一步延伸的景观都应该以自然湿地作为基础,避免人工大规模的改造工作1.3 湿地公园植物空间营造在对湿地公园进行相关的空间设计和营造之前,我们需要对湿地植物资源的现状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进行整体的空间规划,设定合理的设计主题,选择合适的植物,遵循和谐、统一的生长规律进行湿地公园的植物空间设计,并且要体现出美学的思想,充分的展现出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

湿地公园的植物空间建设,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按照区域植物的功能进行分级的控制,选择合适的植物类型,配合周边各项主要的要素,在结合人类的审美追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形式。

2 湿地公园建造案例淮河两岸距南京主城区12mk"公园地处秦淮河南北长408Om,东西宽3500m,总面积754hm2,其中农地341.7hm,,宅基地和自留地92.6hm,,水域271.7h扩,绿地(主要为乔木)27.Zmh,植被属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分属2个植被类型组,5个植被类型,23个群系组,27个群系,约320种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根据湿地公园现有植被类型和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尽可能保留现有植被的前提下,进行湿地植被种植,既考虑保证湿地生境的多样性,又追求营造出不同季相及林相变化的湿地植物景观,使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2 湿地公园植物空间营造2.1 前期准备工作首先,需要我们做的是消除污染源,湿地公园植物空间的营造与普通公园的建设是有所不同的,湿地公园主要是以生态修复为主的,人工的辅助加工占据的部分很小。

在湿地公园中植物普遍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但是身处于城市之中,排污量过大,所以湿地自身的净化能力难以承受,水质恶化的速度加快。

所以在建设湿地公园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迁移当地居住的人口,退耕还林,严格控制生活污水的排放标准,对于周边的污水进行截流处理,使湿地公园植物空间的营造打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

其次,对湿地公园所处地区的地形进行改造,一些湿地的堤岸往往比较陡峭,这样的环境下,并不是十分的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所以我们需要在进行湿地公园植物空间设计之前,对于较为陡峭的堤岸进行改造,增加从水到陆之间的过渡带的宽度,给湿地的生存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最后,就是对部分水塘进行改造,水塘的深浅程度不一,一些水塘属于季节性干枯的水塘,一些则常年留有积水,所以不同的水塘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

我们要营造多种类型的水塘环境,这样才能够营造出大规模,大范围的生物。

2.2 地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的原则湿地公园的植物要兼顾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景观性两大方面,在进行植物的选择时要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兼顾种群之间的需求关系,保证各种植物的生存环境不会被破坏。

湿地周围的草地,要注意自然性并且最好是要选择本土的植物,不要选择外界的植物为最佳,林地的选择也是要以多样化和自然化为准则。

林地和草地的混合种植,要注意随机分布的情况,既不能阻碍视野又要发挥生态的效益。

3 湿地公园植物空间设计3.1 堤岸植物空间设计堤岸是连接水面与陆面的重要过度区域,在堤岸上面生长的垂柳或者灌木,成为水景重要的一部分,与水中的植物相应配合,形成更加丰富的生态环境。

一般我们要选择片植或者群植的方式,疏密有致,高低错落,这样能够使得各个植物之间充分的利用太阳能以及周边水资源,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同种的方式会使得植物群落的气势更加强大,不同种时可以将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相互的搭配,更加具有观赏价值。

与此同时,堤岸上的植物要注意季节性的变化,做到四季有景。

其次,就是驳岸的材质选择,如果是石质或者是混凝土垒制的驳岸,则主要有自然的和人工规则的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自然的驳岸给人以流畅之感,只需要稍稍添加一两种观赏性的植物就可以使这个堤岸风景优美。

而人工规则式的堤岸,一般选用的是色泽、长相都比较有特色的植物,从而起到掩盖混凝土的目的,使整个空间范围不至过于单调或者冷硬。

土质的驳岸是最为自然的一种,它是自然的过渡带,植物的种类也更加的丰富,线条设计也更加的随意,空间效果更强。

3.2 岛屿植物空间设计岛屿植物的空间设计更多的目的是为了治理当地的水体环境,并且兼顾欣赏的价值。

无土栽培技术的一共有,使得水质的净化效果以及生存空间更加的理想化。

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水体环境的改善,植物岛屿建设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植物岛屿的植物在选择上不易选择过高的植物,而且每一个植物岛屿上都要至少有4种植物类别,并且要结合四季不同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植物。

3.3 水体植物空间设计水体当中的植物对于扩大湿地公园的空间,增加观赏度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水面的空间部分,我们所选择的水生植物包括浮水、沉水、漂浮等植物。

在进行植物选择时,要结合不同的水质和湿地水深的程度以及湿地的占地面积,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的净化水质能力需要我们特别的注意。

在种植的过程当中,植物与岸边的距离不易过大,但也不要过近,水生植物之间的植物间距也要做好安排,避免整个结构过于单一。

对于一些观赏性较强的水生植物而言,要尽量集中在一个区域,便于游人观赏。

3.4 湿地公园陆生植物的空间设计湿地处的陆生植物生长在湿地公园的内陆地区,既能够长在土壤之上,也能够具有一定的耐水湿的能力,根系常常能够到达地下水位较低的部分。

湿地公园的陆生植物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与水生植物相结合,营造出立体的植物空间。

湿地公园的陆生植物的选择,要注意与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植物的稳定生长。

在横向上,要注意主次之间的差别和间距的设计,在纵向上,要注意层次的丰富,形成良好的群落景观。

3.5 道路周边植物空间设计道路周边的植物要与道路的作用相结合,既能够保证对道路的修饰作用,同时也要保证不能阻碍道路的正常使用。

在湿地公园当中,道路的变化会随着地形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结合不同的道路类型要选择不同的植物。

3.6 建筑周边植物空间设计建筑也是湿地公园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亭台楼阁、轩榭廊坊必不可少,即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休息环境,又对湿地公园的整体架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建筑本身结合了当地的文化内涵,无论是造型风格还是色彩的运用都极具变化,使得整个湿地公园更加具有人文气息。

在进行建筑周边的植物选择时,要结合建筑自身的特点,尤其要控制好数量以及比例的关系,体现出整体的和谐之美。

4 总结湿地公园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和整个生态系统而言有着重大的作用,在进行湿地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环境的多样性以及植物与植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和远近距离。

结合美学的思想体系,将湿地公园的植物设计更加的合理和完善。

【参考文献】[1] 马潇源.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研究——以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43-6645.[2] 熊雯.浅谈园林植物的空间营造——以米易湿地公园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4).[3] 汪辉,张艳.基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背景下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以云南嵩明丹凤湿地公园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5,(12):87-93.D[4] 陈天津.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植物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4).[5] 肖婵.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分析--以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为例[J].艺术科技,2014,(8):147-148.[6] 杨雪.宁杭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以南京七桥瓮湿地公园与杭州西溪湿地为例[J].丝绸之路,2011,(20):79-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