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珍藏版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珍藏版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一.考点地质构造1.各种地质作用及其内涵解: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旋转能、动能、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热能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内外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范围以外的能源,如太阳的辐射能、日月的引力能等为在地表或地表附近进行的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主要有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作用。

2.矿物结晶及其形态及其代表矿物解:在液态或气态物质中的离子或原子互相结合形成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常见的单晶体矿物的形态有:片状、鳞片状(云母、绿泥石)板状(斜长石)柱状(长柱状的角闪石、短柱状的辉石)立方体状(黄铁矿)菱面体状(方解石)菱形十二面体状(石榴子石)常见的矿物集合体形态有:晶簇(石英晶簇、方解石晶簇)粒状(黄铁矿)块状纤维状(蛇纹石、石膏)土状(高岭石)3.矿物的各种性质及其内涵A.矿物的光学性质:矿物对自然光的吸收、反射和折射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

(1)颜色:取决于矿物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晶构造取决于矿物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晶构造自色:矿物自身所固有的颜色。

比较固定他色:由于含外来带色杂质而引起的颜色,与矿物本身性质无关。

假色:由矿物中的裂隙或矿物表面氧化膜对光的折射、散射引起。

(2)条痕(粉末色):是指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所留下的痕迹,即矿物粉末颜色。

(3)光泽:矿物表面呈现的光亮程度。

根据光泽由强而弱的次序,可分为:金属光泽一半半金属光泽一非金属光泽造岩矿物绝大部分为非金属光泽:玻璃光泽一油脂光泽一丝绢光泽一珍珠光泽一土状光泽(4)透明度透明度:是指矿物透光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矿物对光对光的吸收率。

可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级。

B.矿物的力学性质:矿物在敲打、刻划、拉、压等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物理性质称为矿物的力学性质,主要包括:(1)解理:晶质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始终沿着一定的结晶学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现象,称为解理。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

1。

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因素:1地层岩性2地质构造3水文地质条件4 地表地质条件5地形地貌2.工程地质问题: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区域稳定性问题2,内力地质作用:1 构造运动2 岩浆作用3变质作用4地震。

3,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4,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均匀固体,它是各种作用的产物,是岩石的基本组成部分5硬度排序: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6,岩石按其形成形式有火成岩(岩浆作用。

如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外力地质作用。

如石灰岩、粘土岩)变质岩(变质作用。

如大理石、石英岩)7粘土岩d<0.005 石灰岩属于非蒸发岩8.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的常见岩石:1 大理岩2 石英岩9相对年代的确定的方法根据:1 地层层序律2 生物层序律3 切割律10 地质年代单位包括宙,代,纪。

世。

与其相应的地层单位分别是宇界系统11,隐生宙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显生宙包括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12,地质构造: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的产物,(分为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13,岩层的产状要素:1 走向2 倾向3 倾角14,地层的接触关系的类型:1整合接触2 假整合接触3 不整合接触4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5 侵入接触6 断层接触。

15,褶皱分背斜和向斜,背斜是两翼岩层以核部为中心向两侧倾斜,形态是向上弯曲,向斜是两翼岩层向核部倾斜,形态是向下弯曲。

16,褶皱工程的工程地质评价是:褶皱的核部是岩层强烈变形的部位,一般在背斜的顶部和向斜的底部发育有拉长间隙,这些裂隙把岩层切割成块状,在变形强烈时,沿褶皱核部时有发生断层,造成岩石破碎或形成构造角砾岩带。

此外,地下水多聚积在向斜核部,背斜核部的裂隙往往也是地下水富集和流动的通道。

由于岩层构造变形和地下水的影响,所以公路隧道或桥梁在褶皱核部容易遇到工程地质问题。

塌方。

(背斜核部:容易坍塌,冒顶,产生裂隙,向斜核部:突水,地下水丰富)17断裂构造包括节理和断层,岩石破裂后,沿破裂面无明显位移者称为节理,而破裂面两侧有明显的位移滑动称为断层。

完整版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

完整版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

工程地质学第二章岩石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1.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存在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热元素和化合物,称为矿物。

其中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石矿物。

如常见的石英、正长石、方解石等。

3. 矿物的物理性质有颜色(自色、他色、假色)、光泽(造岩矿物绝大部分属于非金属光泽)硬度(矿物的硬度的确定,是根据两种矿物对刻时互相是否刻伤的情况而定。

)、解理和断口。

4. 当岩浆的内部压力小于上部岩层压力时,迫使岩浆停留下,冷凝成岩浆岩。

5. 依冷凝成岩浆岩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将岩浆岩分三类: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

6. 岩浆岩的产状有:岩基、岩株、岩盘、岩床、岩脉。

7.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

8. 岩浆岩的结构分为:全晶质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微粒结构)、半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

9.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矿物在岩石中的组合方式和空间分布情况。

常见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

10. 常见的岩浆岩有酸性岩类、中性岩类、基性岩类。

11. 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由松散堆积物在温度不高和压力不大的条件下形成的。

12. 沉积岩主要由碎屑物质、粘土矿物、化学沉积矿物、有机质及生物残骸组成。

13. 在沉积岩的组成物质中,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有机质等,是沉积岩所特有的,是物质组成上区别于岩浆岩的一个重要特征。

14. 沉积岩分类:碎屑岩类、粘土岩类、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类。

15. 沉积岩的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结构、生物结构。

16. 沉积岩最主要的构造是层理构造。

17. 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层面特征和含有化石,是沉积岩在构造上区别于岩浆岩的重要特征。

19. 变质岩是由原来的岩石在地壳中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成分加入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后形成的新岩石。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

1、工程地质条件:各种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地质因素的总称,也称为工程地质环境。

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天然建筑材料。

2、工程地质问题:研究与人类工程建设活动有关的地址问题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可分为: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岩土学、工程地质勘察三个分支。

3、工程地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和模拟方法。

4、工程地质问题: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

5、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他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第一章地质作用6、内动力地质作用:地球的旋转能、重力能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等引起的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它包括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7、地壳运动主要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

地壳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垂直运动:垂直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和下降运动。

会产生海退和海浸现象。

8、地震作用:地球内部机械能的突然释放,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到地表引起的猛烈冲击。

地震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90%)、火山地震(7%)、陷落地震(3%)和人工触发地震。

9、岩浆作用:岩浆从形成、运动、演化直到冷凝成岩的过程。

岩浆作用的方式有两种:喷出作用(火山作用)、浸入作用。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熔岩、台地以及其他有关地质现象的作用,岩浆冷凝后形成火山岩。

浸入作用:岩浆未上升到地表,而在地下冷却凝固,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一系类的地质作用,形成浸入岩。

10、变质作用:地下深处固态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引起岩石的结构、构造或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岩石的一种地质作用。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1.工程地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地区)稳定问题,二是地基稳定问题。

P22.按解理面的完好程度可分为: P91)极完全解理 2)完全解理3)中等解理 4)不完全解理3.摩式硬度计表1.1 P94.方解石其他特征:性脆,遇稀盐酸起泡。

外力地质作用:剥蚀作用。

P125.沉积岩的名词解释 P166.岩石的变形特性 P237.地球发展的时间段落称为地质年代 P288.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岩层的沉积顺序、生物演化和地质构造关系。

P289.地质年代单位与对应的地层单位表表2.1 P2910.岩层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是用岩层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产状要素。

P3211.断层的主要类型(简答题) P3812.不同结构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简答题)P4613.海洋的破坏作用有冲蚀、磨蚀及溶蚀3种(填空题) P6214.风砂的危害及防治(简答题)P7115.岩土的空隙分为孔隙、裂隙和溶穴3种(填空题)P7216.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及承压水(填空题)P7617.地下水的渗透主要有潜蚀、流砂和管涌等(填空题)P8918.天然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激发地震(填空题)P9719.体波的解释 (填空题)P99(注明:在b.横波快结束)20.震级和烈度的联系和区别(简答题)P10621.岩溶发育的条件(简答题) P13322.地基处理措施(简答题)P13523.土木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 (简答题)P13824.测绘比例尺(简答题)P14425.工程地质勘探的方法(P147)26.载荷试验的试验成果及应用 P15227、断层P3728.N65°W/25°SW:即岩层走向为北偏西65°, 倾角为25°, 岩层向南西倾斜。

29.给水性: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的含水量. 给水度=容水度-持水度30.鼓张裂缝:滑坡体在下滑过程中,如果滑动受阻或上部滑动较下部快,则滑坡下部会向上鼓起并开裂,这些裂缝通常是张口的。

工程地质复习题及答案

工程地质复习题及答案

工程地质复习题及答案1.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答: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工程地质勘察、评价和治理等。

2. 简述岩石的三大力学性质。

答:岩石的三大力学性质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

抗压强度是指岩石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最大承载能力;抗拉强度是指岩石在拉伸条件下的最大承载能力;抗剪强度是指岩石在剪切作用下的最大承载能力。

3. 什么是土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答:土的内摩擦角是指土体在剪切破坏时,剪切面上的正应力与剪应力的比值,它反映了土体的抗剪强度;黏聚力是指土颗粒间的内聚力,它与土体的颗粒大小、形状和矿物成分有关。

4. 地下水对工程地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地下水对工程地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岩土体的侧压力,导致边坡失稳;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岩土体的溶蚀和化学作用,改变其物理力学性质;在冻土区,地下水的存在还可能导致冻胀和融陷。

5. 简述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的影响。

答: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会对工程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滑坡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泥石流可能冲毁桥梁、隧道;地面沉降可能导致建筑物倾斜、开裂。

6.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是什么?答: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是查明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评价工程地质环境对工程的适宜性,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预防和减轻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的影响。

7. 工程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工程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评价、地下水条件评价、不良地质现象评价、地震效应评价等。

评价结果将为工程选址、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参考。

8. 工程地质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工程地质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地基处理、边坡防护、排水系统、抗震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治理等。

治理措施的选择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需求综合考虑。

9. 什么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答: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完成后,对勘察结果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价的文件。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_完全自己做的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_完全自己做的

绪论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与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止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第一章矿物和岩石名词解释主要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明显影响岩石性质,对鉴定岩石类型起重要作用的矿物岩石:岩石是矿物的天然集合体矿物: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通常是无机作用形成的均匀固体解理:在外力敲打下沿一定结晶平面破裂的固有特性称为解理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地壳表层常温常压下,又先期岩石的风化产物,有机质和其他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岩层:在特征上与相邻层不同的沉积层成为岩层层理:岩层中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和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的纹理变质岩,变质作用:为了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变化,先期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将产生一系列的改变,这种引起岩石产生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改变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片理:简述题(2)矿物的物理性质包括那几个方面?答:形态,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解理,断口,硬度,密度等(3)简述矿物和岩石的关系。

答:矿物是构成岩石的成分,岩石是矿物的天然集合体(5)简述岩浆岩的分类及其产状特征。

答:一,侵入岩(按成岩部位分深成岩,浅成岩),二,喷出岩(熔岩,火山碎屑岩)。

产状:侵入岩:岩基,岩株,岩盘(岩盖),岩床,岩墙和岩脉。

喷出岩:熔岩流,火山锥急熔岩台地(10)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将岩浆岩划分为哪几类?答:超基性岩(<45%),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酸性岩(>65%)(11)简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及其构造特征。

工程地质学 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学 复习资料

第 2 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地球的内部构造:依各圈层的特点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地球的固体外壳叫做地壳。

地幔:处于地壳和地核中间,也称中间层或过渡层。

根据化学成分的不同分两层:地幔上层和地幔下层地核: 主要化学成分是铁、镍,所以又称铁镍核心岩石: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结合体。

矿物: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称为矿物。

矿物的物理力学性质主要有:光学性质、力学性质和形态特征等。

(一)光学性质-颜色、光泽、条痕1.颜色: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可见光波的吸收作用产生的。

2.光泽:矿物表面呈现的光亮程度,称为光泽。

它是矿物表面的反射率的表现。

按其反射强弱程度,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

非金属光泽有:玻璃光泽、珍珠光泽、丝绢光泽、油脂光泽、蜡状光泽、土状光泽。

3.条痕:矿物在无釉瓷板上摩擦时所留下的粉末痕迹,它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二)力学性质1.硬度摩氏硬度计:是硬度对比的标准,从软到硬依次由下列10种矿物组成称为摩氏硬度计。

(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2.解理、断口矿物受打击后,能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裂开的光滑平面称为解理面。

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破裂面,称为断口。

据解理的完全程度,可将解理分为以下几种:极完全解理:易裂开成薄片,解理面大而完整,平滑光亮,如云母。

完全解理:沿解理方向开裂成小块,解理面平整光亮,如方解石。

中等解理:既有解理面,又有断口,如正长石。

不完全解理:常出现断口,解理面很难出现,如磷灰石。

(三)形态特征1.单体矿物形态:单向延长类型、双向延长类型、三向延长类型。

2.集合体的形态有:晶簇、纤维状、粒状、鲕状、钟乳状、土状、块状。

(四)其他性质如滑石的滑腻感,方解石遇盐酸起泡等,都可作为鉴别这种矿物的特征。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地壳:地球的固体外壳叫做地壳工程地质学:介于地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研究土木工程中的地质问题,研究在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实施过程中合理地处理和正确地适用自然地质条件和改造不良地质条件等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条件:由于地质因素对工程建筑的利用和改造有影响,这些地质因素综合统称。

工程地质学的内容:岩石和地质构造、土的工程特征、地下水、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原位测试、工程地质勘察以及工程地质实验等第二章: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33Km)、地幔(2900KM)、地核(3500KM)矿物:存在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

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

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断口。

颜色:自色、他色、假色。

光泽:矿物表面呈现的光亮程度。

解理:矿物受打击后,能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断口:矿物裂开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破裂面。

解理分为以下儿种:1.极完全解理2.完全解理3.中等解理4.不完全解理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按冷凝成岩浆岩的地质环境)分三大类:1.深成岩2.浅成岩3.喷山岩(火山岩)岩浆岩(按SiO2的含量)分类:1.酸性盐类2.中性盐类3.基性盐类4.超基性盐类岩浆岩的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

包括: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矿物在岩石中的组成方式和空间分布情况。

包括:块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沉积岩: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由松散堆积物在温度不高和压力不大的条件下形成。

沉积岩的物质组成:碎屑矿物、黏土矿物、化学沉积矿物、有机质及生物残骸沉积岩的分类:碎屑岩类、黏土岩类、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类沉积岩的结构:按组成物质、颗粒大小及其形状等方面的特点,一般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结构、生物结构沉积岩的构造:指其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间的排列关系。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 工程地质学的定义: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学科,它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二、工程地质学研究目的:①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②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④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⑤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⑥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基本任务:查明工程地质条件;中心任务: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三. 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岩土工程性质研究——工程岩土学;工程动了地质作用的研究——工程动了地质学;工程第合资勘察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专门工程地质学;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区域工程地质学;环境工程地质的研究——环境工程地质学四、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

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应强调的是,不是能将上述诸点中的某一方面理解为工程地质条件,而必须是它们的总和。

五、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建筑物内容不同,所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也各不相同。

房屋工程:地基承载力、沉降、基坑边坡问题。

矿山开采:边坡稳定性、基坑突水、矿坑稳定……水利水电工程:渗透变形、水库渗漏、斜坡稳定性、坝体抗滑稳定性……六、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各种工程活动天天在地质环境中进行,二者之间相互制约,始终是客观存在的。

1)地质环境对人类工程活动的制约:①人类在从事工程活动中影响工程活动的安全:如采煤过程中的瓦斯爆炸、涌水,隧道掘进过程中出现塌顶、岩爆或涌水等;②影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和正常使用:如水库渗漏、滑坡、泥石流破坏公路与铁路;③地质条件不具备而使工程造价提高:如沿海三角洲地区城市修建高层建筑,往往由于软基需要进行地基处理而增加造价。

吐血整理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

吐血整理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地震烈度:地面震动强烈程度,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的影响。

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2。

基本烈度:指在今后一定时间(一般按100年考虑)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遇到的大烈度.它是由地震部门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及地区地震地质条件等的综合最分析给定的,对一个地区地震危险性作出的概略估计,作为工程抗震的一般依据。

3.工程地质类比法:将已有建筑物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的结果和经验运用到工程地质条件与之相似的同类建筑物中.4.临界水力梯度:岩土体在渗流作用下,呈悬浮状态,发生渗透变形时的渗流水力梯度。

5.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6.斜坡变形破坏:斜坡变形破坏又称斜坡运动,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是指地表斜坡岩土体在自重应力和其它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向坡外的缓慢或快速运动。

7.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8.RQD:岩石质量指标,R Q D值越大,说明岩石性质越好。

9.岩溶:是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貌现象和水文地质现象的总称。

亦称喀斯特。

10.渗透稳定性:是指在渗流水作用下,其结构是否发生变化从而危及岩土体的稳定。

11 地面塌陷:是地面垂直变形破坏的另一种形式。

它的出现是由于地下地质环境中存在着天然洞穴或人工采掘活动所留下的矿洞,巷道或采空区而引起的,其地面表现形式是局部范围内地表岩土体的开裂、不均匀下沉和突然陷落。

12。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

(引用)13.水库诱发地震:是指由于人类修建水库工程,水库蓄水所引起的地震活动,称为水库诱发地震。

14.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六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及方法1.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2.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工程地质问题指工程建筑物与地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或问题。

如:地基沉降、水库渗漏等。

4.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

它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 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5.工程地质学的任务1、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2、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作出确切的结论;3、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4、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5、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6、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6.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与它的研究内容相适应的,主要有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和工程地质类比法。

四种研究方法各有特点,应互为补充,综合应用。

其中自然历史分析法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研究方法,是其它研究方法的基础。

7.岩石力学、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何关系岩石力学和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工程地质学中的大量计算问题,实际上就是岩石力学和土力学中所研究课题,因此在广义的工程地质学概念中,甚至将岩石力学、土力学也包含进去,土力学和岩石力学是从力学的观点研究土体和岩体。

它们属力学范畴的分支。

二、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1.活断层的定义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2.活断层的特征及分类(1)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的产物(2)活断层具有继承性和反复性(3)活断层按活动方式可以分为地震断层(粘滑型活断层)和蠕变断层(蠕滑型活断层)。

3.活断层的识别标志地质方面地表最新沉积物的错断;活动层带物质结构松散;伴有地震现象的活断层,地表出现断层陡坎和地裂缝。

地貌方面(1)断崖:活断层两侧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直接相接的部位(2)水系:对于走滑断层(Ⅰ-系列的水系河谷向同一方向同步移错;Ⅱ、主干断裂控制主干河道的走向。

)(3)山脊、山谷、阶地和洪积扇错开:走滑型活断层(4)近期断块的差异升降运动,可使同一级夷平面分离解体,高程相差较大(5)不良地质现象呈线形密集分布。

水文地质方面:导水性和透水性较强;泉水常沿断裂带呈线状分布,植被发育。

历史资料方面:古建筑的错断、地面变形;考古;地震记载地形变监测资料:水准测量、三角测量遥感图象:用于鉴别大区域范围内的活断层。

4.活断层区建筑原则及防治对策(1)建筑物场址一般应避开活动断裂带(2)线路工程必须跨越活断层时,尽量使其大角度相交,并尽量避开主断层(3)必须在活断层地区兴建的建筑物,应尽可能地选择相对稳定地块即“安全岛”,尽量将重大建筑物布置在断层的下盘(4)在活断层区兴建工程,应采用适当的抗震结构和建筑型式。

5.简述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方法的内容研究内容包括:活层断的展布、活动特点和监测等。

如伴有地震活动,则应进行地震危险性研究。

(1)活断层的展布:根据已有区域地质、航磁和重力异常资料,与卫星影象、航空照片对照,进行初步判释,勾划出所有可能对场地有影响的活断层。

(2)活断层活动特点研究:在卫(航)片判释的基础上,要进行区域性踏勘,进一步验证判释成果。

(3)活断层的监测:为了确定活断层近期及现今活动的参数,如活动时间、错动方向和距离、错动速率和周期等,需进行钻探、坑探、物探和绝对年龄测定等工作。

三、地震工程地质研究1.基本概念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

烈度:地面震动强烈程度,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的影响。

在工程应用中常有地震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设计烈度)之分。

地震基本烈度: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

一个地区的平均烈度。

设防烈度(设计烈度):是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烈度。

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经济性等的需要,对基本烈度的调整。

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经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界面时,由于多次反射、折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而土体对于不同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的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对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突出、明显,这种被选择放大的波的周期即称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2.简述振动破坏效应的分析方法(静力分析法、动力分析法的原理)地震对建筑物振动破坏作用的分析方法有静力法和动力法两种。

静力分析法:(1)假设建筑物是刚体,即建筑物的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2)建筑物的加速度和地面加速度是相同的。

(3)地震作用在建筑物上的惯性力是固定不变的,是由地面振动的最大加速度决定的。

动力分析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简化的反应谱法)(1)假设建筑物结构是单质点系的弹性体。

(2)作用于建筑物基底的运动为简谐运动所测得的结构相同的动力反应不仅取决于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还取决于结构本身的动力特征,最主要的是结构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

阻尼比越大,建筑物固有周期与地面振动周期差别越大,越难引起共振。

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1)岩土类型及性质:软土>硬土,土体>基岩。

松散沉积物厚度越大,震害越大。

土层结构对震害的影响:软弱土层埋藏愈浅、厚度愈大,震害愈大。

(2)地质构造:离发震断裂越近,震害越大,上盘尤重于下盘。

(3)地形地貌:突出、孤立地形震害较低洼、沟谷平坦地区震害大。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深越小,震害越大。

4.简述地震区建筑场地选择原则及抗震措施场地选择原则:(1)避开活动性断裂带和大断裂破碎带;(2)尽可能避开强烈振动效应和地面效应的地段作场地或地基;(3)避开不稳定的斜坡或可能会产生斜坡效应的地段;(4)避免孤立突出的地形位置作建筑场地;(5)尽可能避开地下水埋深过浅的地段作建筑场地;(6)岩溶地区地下不深处有大溶洞,地震时可能会塌陷,不宜作建筑场地。

抗震措施(持力层和基础方案的选择):(1)基础要砌置于坚硬、密实的地基上,避免松软地基;(2)基础砌置深度要大些,以防止地震时建筑物的倾倒;(3)同一建筑物不要并用几种不同型式的基础;(4)同一建筑物的基础,不要跨越在性质显著不同或厚度变化很大的地基土上;(5)建筑物的基础要以刚性强的联结梁连成一个整体。

5.简述地震发生的条件(1)介质条件:多发生在坚硬岩石中。

(2)结构条件:多产生在活断层的一些特定部位:端点、拐点、交汇点等。

(3)构造应力条件:多发生在现代构造运动强烈的部位,应力集中。

6.简述地震效应类型地震效应可以分为振动破坏效应、地面破坏效应和斜坡破坏效应。

(1)振动破坏效应: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在岩土体中传播而引起强烈的地面运动,使建筑物的地基基础以及上部结构都发生振动,给它施加了一个附加荷载即地震力。

当地震力达到某一限度时,建筑物即发生破坏。

这种由于地震力作用直接引起建筑物的破坏,称为振动破坏效应。

(2)地面破坏效应:地面破坏效应可分为破裂效应和地基效应两种基本类型。

前者指的是强震导致地面岩土体直接出现破裂和位移,从而引起附近的或跨越破裂带的建筑物变形或破坏。

后者指的是地震使松软土体压密下沉、砂土液化、淤泥塑流变形等,而导致地基失效,使上部建筑物破坏。

(3)斜坡破坏效应:包括地震导致的滑坡、崩塌或泥石流等,主要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7.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1)强震活动受活动构造的严格控制。

(2)大陆地震受控于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3)强震活动经常发生在断裂带应力集中的特定地段上。

(4)绝大多数强震发生在一些稳定断块边缘的深大断裂带上,而稳定断块内部很少或基本没有强震分布。

(5)裂谷型断陷盆地控制了强震的发生。

8.简述地震小区划的概念及其原理和划分方法地震小区划是对城市或工程场地范围内可能遭遇的地震强度及其特点的划分。

它除了考虑潜在震源情况、传播路径的因素外,还根据场地地质活动构造与地貌条件给出场地地震影响场的分布。

地震小区划包括地震动小区划和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1)地震动小区划不仅要对城市所在范围内的场地类别和地震动时振动轻重程度作出详细划分,指出各小区场地对建筑物抗震的有利或不利程度,指明各小区具体的不利因素以及可能发生的地基失效类型,而且要对城市范围内各小区提出具有概率意义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等,包括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地震动持时、场地卓越周期、加速度反应谱等一系列指标。

(2)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应包括砂土液化、软土震陷、地震断层、地震滑坡等内容。

9.简述我国地震分布规律我国地处环太平洋与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分布比较普遍。

除台湾东部、西藏南部和吉林东部地震属板块边缘消减带地震活动外,其余广大地域均属板内地震活动。

而且绝大多数强震都发生在稳定断块边缘的一些规模巨大的区域性深大断裂带上或断陷盆地之内。

主要地震区与活动构造带关系密切。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把我国分为23 个地震带。

其中最主要的地震带有:台湾与东南沿海地震带;郯城-庐江地震带;南北阳地震带;华北地震带;西藏-滇南地震带;天山南北地震带。

10.砂土液化的概念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11.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1)土的类型及性质粒度:粉、细砂土最易液化。

密实度:松砂极易液化,密砂不易液化。

成因及年代:多为冲积成因的粉细砂土,如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沉积年代较新:结构松散、含水量丰富、地下水位浅。

(2)饱和砂土的埋藏分布条件:砂层上覆地震愈强,历时愈长,则愈引起砂土液化,而且波及范围愈广非液化土层愈厚,液化可能性愈小;地下水位埋深愈大,愈不易液化。

(3)地震活动的强度及历时:地震愈强,历时愈长,则愈引起砂土液化,而且波及范围愈广。

12.地震砂土液化的机理机理:地震时饱水砂土中形成的超孔隙水压力使土的抗剪强度降低和丧失。

具体来说,砂土依靠颗粒间的摩擦力维持本身的稳定,这种摩擦力主要取决与颗粒间的法向压力,而饱和砂土由于孔隙水压力的存在,其抗剪强度小于干砂的抗剪强度(颗粒间摩擦力),地震过程中,砂土将趋于密实,并伴随排水的现象,而由于砂土变密实,其透水变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