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道家思想下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师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道本无为而能生化万物,“独立不改,周行二不殆”。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庄子和道家哲学看来,自然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自自然然,不事人为造作。
顺自然即顺从万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规律而不加干涉,这是“道”的根本性质。
一种含义是推崇优美的自然环境,并视之为安放身心的家园。
“师法自然”的这一美学立场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及其设计提供了方向。
中国古代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在自然之中融入个体的意识却又不着痕迹,这种意识的体现更多的是与自然亲和、平等,并融为一体。
道家对中国古代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与佛家和儒家文化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
甚至可以说:道家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园林美学最重要的文化底蕴。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
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
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
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
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
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
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分隔空间,融于自然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园林建筑,顺应自然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
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
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
树木花卉,表现自然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
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啊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道家思想对园林景观的影响
2019·10在当代生活中,许多人都认为道家与道教是同一对象,但是道家与我们印象中的道教并不是完全一样,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而道教是一种宗教流派,我们可以将道家与道教看作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
道教将道家的诸多核心思想理念融合发展,形成了自己宗教理念。
道家思想主要是一种对于自然运行规律的探索与领悟以及对生命自由乃至社会发展的认知理解,是一种内涵极其丰富的辩证的哲学思想,而道教结合自身发展的条件,对道家思想进行解读与重塑,并在自我修养、医学、冶炼等方面均取得显著影响,并营造出了后世熟知的神仙世界。
从时间上来看,道家明确出现的标志是《道德经》问世。
在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经由庄子发展继承,在秦汉时期形成了黄老之学并初步出现道教文化,在接下来的时间两者处于并存融合的状态,在魏晋时期出现了玄学思想,在隋唐时期道教文化进一步发展,正式取代道家并成为我们印象中的道教流传至今。
道家思想不仅阐述了世界的本原规律及原理,并用“道”字对其进行总结凝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阐述了道是万物之源、万物衍生于道的思想内涵。
在道家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老子、庄子对“道”的进一步阐述与理解,道家思想所承载的生命自由、万物平等的价值取向也就愈发明确。
一、“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明确提出道法自然这一理论概念,用一句话形象地描绘出一种人与地、地与天、天与道、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谓的自然,我们可以理解为以自然无为的方式对待世间万物,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客观存在的自然世界。
因为“道”是老子通过观察体悟自然世界从而得到的某种认知,这种认知为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行为思想奠定了基础。
而“法”也不是简单的借鉴学习而是更深层次的理解、精炼、运用。
“道法自然”所包含的向自然学习,随意、洒脱、不过分追求人工造物的行为态度,在中国园林中有着明确的设计表现。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是对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十分精辟的总结,强调了园林虽然是人工造物,但如同天然存在一般,不似人间造物,与自然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园林景观设计中对自然的崇尚与追求。
道家思想对园林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园林文化的影响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重伦理,轻宗教,认为人的生存向度总是游离于入世、出世之间,生命态度常常徘徊于积极、消极之间。
中国园林成为文人观照生活、直面自我的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栽体。
在中国传统思想流派中,道家思想对园林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关键词:道家思想;影响;园林文化园林文化是通过园林物质实体而反映出的表现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精神介质,它是与建筑、书画、诗文、音乐等其他文化门类结合而形成的一个综合性文化。
园林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在园林形式上的反映。
它通过空间、布局、形态、比例、色彩、质地等园林语言,构成特定的文化体,用以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理念。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起源于春秋末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逍遥虚静;主张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道家思想在园林文化中的体现2.1仙境神域在道家传说中,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此三神仙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其物禽兽皆白,而黄金为宫阙”。
嗪始皇曾数次派方士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求取长生不老之药,都没有成功。
于是,他在自己的兰池宫中挖池筑山模仿仙境。
《秦记》中记载如“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以满足其接近神仙和渴求长生的强烈愿望。
秦始皇模拟仙境的造园活动赋予了园林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意境联想。
汉武帝在上林苑的建章宫中,挖太液池,筑湖中三岛,分别象征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对道教所描述的超脱世俗的虚幻世界进行模仿再现。
建章宫成为史上第一座以“一池三山”自然仙境为造园题材的园林。
此后,“一池三山”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布局模式,南朝宋文帝时期的真武湖、唐代大明宫后苑中的太液池、圆明园的福海和蓬岛瑶台、北海琼华岛等,都是道家思想在园林中的直观反映。
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的影响
14(上)2018.11一、引言叶朗先生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认为“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虚”“味”“妙”“虚静”“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1]19。
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道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情感体验,如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大音希声”;文学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绘画中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雕刻中的“朴拙为美”;书法中的“布白”“计白当黑”;戏剧舞台中的“刁窗”;园林建筑中的“以大见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等,都显示着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子。
同样,道家美学思想也深刻地影响到了很多文学作品以及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如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东坡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笪重光的“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等都深刻受到了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
我们常说的“上善若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清虚卑弱”“谦卑涵容”“光而不耀”等人格美也无一例外受到了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梳理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虚实相生”的基本思想,探讨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的影响,进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增加我们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韵味。
二、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指以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
北方皇家园林以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等为代表;江南私家园林一般由富商、退隐官人、文人修筑小巧精致的私家园林居多,其中以苏州沧浪亭、拙政园、留园,上海豫园等为代表。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先秦、秦汉、唐宋、明清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呈现出功能齐全、形式多样、艺术化的特点,在明代及清代初期达到了全盛。
道家自然美学观与中国传统园林探讨
道家自然美学观与中国传统园林摘要: 道家的自然美学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和建造。
本文从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意蕴。
关键词: 道家; 自然美学观; 天人合一; 意境; 园林在艺术风格发展过程中,一种艺术的基本原则对艺术的整体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它规定了艺术发展的总体方向,园林也不例外。
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思想富于辩证法,如动与静,因与果,虚与实,意与境,景与情,真与假,大与小,多与少,有限与无限,曲折与端方,有法与无法等这一系列的对立范畴,都是艺术辩证法,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质。
1 “有无”、“虚实”———空间和意境老子论“道”,常以辨证的思维来进行,比如“有”与“无”,便是作为一对根本的论述范畴来思考“道”的双重属性的。
有,名天地之始;无,名天地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一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四十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恒也。
(《老子》第二章)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若渝,太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 而“虚”与“实”,则是在“有”与“无”这对范畴上演变出来的“道”的双重特征。
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 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成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特点及原则。
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与这种辩证思维相关,美与丑之间,动与静之间,坚与柔之间,明暗之间,上下之间,诸如此种种对立范畴,都是相克且相生,可以互相发生互为转化的。
作为世界的一般规律,万物负阴而抱阳,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通常会体现在各个具体的领域。
中国园林文化的道家境界
中国园林文化的道家境界中国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道家哲学的境界。
道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园林文化通过构建人造景观,模拟自然美景,营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体现了道家的境界。
道家的境界强调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园林常常取材于山水之美,以创造人造山水景观。
道家强调山水之间的天人合一,认为山水可以代表自然的本源,人与山水一体,直接参与其中,能够促进心灵和身体的平衡与和谐。
园林中塑造的山景、水景、石景等,都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它们不仅在形式上模拟自然,更重要的是在心灵层面引起共鸣,使人们感受到自然之美,体验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的境界重视追求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
中国园林文化注重营造恬淡清幽的环境,通过疏远尘嚣,陶冶情操,培养人们超脱尘俗的心态。
道家认为,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只会带来烦恼和纷争,而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才能让人心静如水,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园林中常常种植花草树木,小桥流水,静谧雅致,使人心生清静之感。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丢弃繁杂的生活纷扰,静心体验大自然的美妙,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道家的境界强调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中国园林文化注重营造开放自由的空间,让人们可以自由游走,追求自己心灵的所向。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受拘束,追求自己的内心需求。
园林中常建有亭台楼阁、长廊走廊等建筑,错落有致,通透开阔,以便人们可以尽情欣赏园林景色,体验自然之美。
园林中还常常设置曲径通幽,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穿行其中,体验自由自在的感觉。
这些设计不仅可以让人们自由地游玩,更重要的是给予人们思考和反思的空间,帮助人们理清心绪,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总之,中国园林文化的道家境界体现在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主义的艺术表达。
这些境界使中国园林文化成为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形态,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人们回归内心、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浅谈中国园林艺术思想中的道家哲学
,
一
直 沿 着 自然 山 水 式
园林 的 格局 发 展
。
在这
一
漫 长 的过 程
、
中 清 新飘 逸
,
、
淡 泊 宁静
纯 净质 朴 的
道 家 美 学 观 念 始 终 规 定 着 中国 园 林 艺
,
术发 展 的 主 体 方 向
。
中国 园 林 艺 术 博 大 精 深 是 世 界 园 林
也 由 此 出现 了 百 家 争 鸣 的 局 面
一
山 水 的艺 术 情 趣
这 种 自然 式 的 中 国 园
.
权 崩溃
儒 学思 想瓦 解
一
。
统政治已无
,
涌现 了
林 完全 不 同于 西 方 规 则 几 何 式 的 园林
原 因就在 于
:
力对 学术文化进 行 干 预 的先 秦 诸 子 学 说
,
.
被压 抑数百 年
望
。
艺术理 念 影 响的
。
无
一
不 是 深 受道 家哲学思 想
魏
、
晋至 唐; 三
、
宋
、
明
、
清
。
中 国 园 林 艺 术 的基 本 原 则 恰 恰 形 成 于
.
于是
,
.
文 人 名 士 们 或 顺 应 环 境 以保
,
在 中国 园林 中 树
、
没 有规 整 的行道
.
儒 家圣 人 之 道 不 再 受到 尊崇 老 庄避 世
。
中国 园林
” ”
“
师 的
中国 园林 艺 术按其 发展 历 程
为三 个 大 的历 史阶段
道教思想对我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道教思想对我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导读:图为汉建章宫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尊老子为教主。
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图为汉建章宫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尊老子为教主。
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
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切。
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
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
据《关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置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扶桑。
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
据《史记孝武小记》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小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这中在宫苑里凿池筑岛,用造阔的方式来摹拟东神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1)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主水。
昆明池遗址的面积至今仍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申媛媛(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40)摘要:不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或者是岭南园林,在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本文从几个方面简单论述了在古典园林的发展和营造中道家思想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道家;古典园林;影响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06-0293-01与书法、音乐、雕塑一样,中国古典园林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它同山水画、田园诗一起,是依附着中华传统文化生长出来的艺术。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在这个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道家思想更是随处可见。
下面就道法自然、虚实相生、道法自然等几个方面浅谈道家思想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1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经过西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在功能和形式上日趋成熟,要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就一定不能忽略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1.1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也就是说,人们要依靠大地来生活繁衍,大地的演变要依靠天的阴晴雨雪,天的四时变化又是依靠着道,道又是依靠着自然的规律来变化的。
这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的基本解释,而古典园林中的道法自然,大致可以分为可以从总体上的自然意趣和局部的追求自然。
总体上,古典园林必然运用植物、山石的元素,力求在整个园林的范围内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在整体的地形变化上,运用挖湖堆山的手法,将天下名山大川的神放在咫尺之中。
在局部上,植物种植力求乔灌草结合,模仿自然的生态之美,堆石力求无人工痕迹,仿佛是真是从土地上长出来的山川。
水池的河岸也力求曲折变化、犬牙差乎。
建筑的放置上也别出心裁,在做小范围主景的同时,不抢自然风头,建筑和周围自然相融合,在极具自然的同时,无意透漏出的一点人工痕迹,也给自然之美添了一点别样的风姿。
传统宗教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传统宗教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自古就受到传统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它们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下面就从道教、儒教和佛教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一、道教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园林布局。
道家常将景物分为阴阳两派,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为依据,布置园林中的湖、山、亭、林等景物,使之相互配合,达到阴阳协调,五行平衡的目的。
2.景观规划。
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园林中的建筑、景观、植物以及水体都要遵循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的美。
道教思想强调“是曰万物之始也”,因此很多园林从建园之初就注重保护和栽植古树名木,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
二、儒教儒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道德,倡导礼、义、廉、耻等教化人心的原则。
其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文化内涵。
园林艺术是一种文化艺术,儒家注重文化内涵,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园林艺术也应当体现儒家文化的标志与价值。
2.园林细节。
儒家思想重视细节,园林艺术中也注重点滴之处的规划与雕琢,如小径曲折、蜿蜒、池边石径等,都蕴含着文化内涵和审美理念。
三、佛教佛教是一种宗教思想,强调追求永恒不变的东西,倡导心静自然慧,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造景构思。
佛教思想追求虚静解脱,园林中的金碧山水、亭台楼阁等种种造景都是依据佛家思想而构思的,体现了佛教的特色。
2.世俗与佛性的统一。
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水整、假山、石苑等建筑和景观,不仅具备了世俗的功能,还体现了佛教的思想,实现了世俗和佛性的统一。
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们在园林布局、景观规划、文化内涵、园林细节、造景构思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古典园林艺术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魅力。
道家思想对园林的影响
摘要:中国园林的形成是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
追根溯源,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始终贯穿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
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为出发点,从道教、儒教、佛教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园林;道家;儒家;佛家园林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这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即人的哲学世界观。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中均有充分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
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再现,这与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宗教思想, 对于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具有深刻意义。
1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1.1 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审美意识的影响中国的园林艺术,以其严谨而巧妙的布局,精湛而高超的技术,山明水秀的风景,鸟语花香的境界,诗情画意的精髓,形成了自然写意主义风景式——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
中国园林的山水艺术风格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此时期道家思想盛行,所以在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中,以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
公元3世纪到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
此时,奴隶制衰败,封建制兴起,正是新旧社会制度更替时期。
社会形势动荡,政治斗争矛盾突出,原来的士大夫阶层政治理想破灭后,寻求新的人生哲学和社会价值观。
他们躲避政治斗争,远离社会,遨游名川大山以寄情于山水,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朴质无华的气质和情操,并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求在现实社会中不能满足的社会审美情感。
在这种社会情况下,道家哲学思想应运而生。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的中心含义就是“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
最新 道家哲学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精品
道家哲学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再现原物,而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又能体现出自然的多姿多彩。
那么,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具有哪些不可磨灭的影响呢?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自然与人的统一,与老子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谋而合。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老庄哲学中有关自然的思想的体现,是受传统哲学影响的产物。
关键词:道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思想;天人合一在中国几千年的古文明历史中,经过奴隶社会的夏商周三个时代的积淀,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社会初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同学派以及各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集居住与观赏为一体的建筑宅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凝聚,也是文人忧患心态的物化,寄托着自我超越心绪的乐土,承载了道家的出世思想,以及模拟自然,向往三山五池的意境目的,追求理想的道德境界和审美理想境界。
力求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深悉自然特性,提炼山水精神,再造自然,一如自然。
中国的造园,反应了中国道教的哲学思想。
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
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本文便是通过分析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的共契,来探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道家思想的体现。
一、道家的主要思想道家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自然无为、无形而实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主张在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其自然的天人关系构架中,展开自身的思维体系。
以幽深微妙的语言、高蹈隐逸之士的心态关怀世情。
具有独任清虚、超凡脱俗,追求返璞归真的精神气质,使人的身心得到真正的释放。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起始于春秋,发展于唐宋,全盛于明清。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道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渊源,是与中国的道教是分不开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道家还推崇神仙思想,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
道家的自然观影响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上,便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仙境。
于是,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的堪舆术是研究环境和宇宙规律的学问,古时候的建筑格局都需要符合堪舆的标准。
“一池三山”是中国一种常见的园林模式,源于中国的道家思想,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
这体现了人们向往长生、祈愿基业永久。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
毫无结果,只得借助园林来满足他的奢望。
秦始皇修建“兰池宫”时为追求仙境,就在园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
受此启发,汉高祖刘邦在兴建未央宫时,也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筑岛。
汉武帝在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
此后这种布局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
北魏洛阳华林园中有大海,宣一武帝令人在其中作蓬莱山,上建仙人馆。
隋炀帝杨广于洛阳建西苑,据《隋书》记载“西苑周两百一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赢州诸山,高百余尺。
台观殿阁,罗络山上”。
北宋徽宗赵估在汴京城郊营造寿山良岳,立蓬壶于曲江池中。
南宋高宗也在临安德寿宫中凿池注水,叠石为山,坐对而生三神山之想。
金人灭宋,迁都北京,在西苑太液池的蓬莱山上建广寒宫。
元时期大内御苑太液池中三岛布列,由北至南分别为万岁山、圆抵和屏山。
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论文-园林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论文-园林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的相通之处1.1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精神的相通之处1.1.1“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中国造园艺术对自然态度的总概括是“道法自然”,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的艺术法则。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思想和审美法则源于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它主要源于道家的“道法自然”。
由于在这一哲学思想引导下园林设计的元素有不同的形式美法则。
受这种“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造园艺术就视自然为师为友,“师法自然”。
这里庄子尊崇“天道”、贬斥“人道”的倾向异常明显。
所谓“天道”,就是自然无为的状态。
它是与“人道”相对立的,因为“人道”是一种非自然、人为的状态。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特辟“自然”一品:“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
如逢,如瞻岁新。
”因为道是自然的,如春花之自然开放,如年岁之自然流转,艺术创作也就要“妙造自然”(《二十四诗品精神》)。
文学如是,园林更应如此。
因为文学创造的世界只需在心灵展开,而园林创造的世界还要在现实展开,要能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它必须给人一种真实的山林印象。
园林之美,贵在自然,自然者存真。
只有这样的园林,才能符合人们寄意山林的初衷,“凡尘顿远襟怀”(计成《园冶园说》)。
因此,作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园林著作,《园冶》高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冶园说》)的大旗。
这一思想贯穿全书,略举几例以佐证:掇石莫知山假,到桥若谓津通。
(《相地》)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
(《掇山》)有真为假,做假成。
1.1.2“无为”明代计成的《园冶》中出现的“无否”与“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这一美学命题,其精神内涵便是道家思想。
道家重自然,抑人工,这一命题其实也说着了园林文化的“无为”本质。
园林本为“人作”,倘不是“人作”,这世界上本来就不会有园林这种广义建筑文化,从这一点看当然并非“无为”。
谈道家思想下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艺术
谈道家思想下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艺术
张俊玲;徐巍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12(038)026
【摘要】通过对道家思想下的空间观念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特征和一些处理手法上的认识,指出有限的园林空间可以通过一些处理手法,突破视域的范围,扩大心理空间,创造出无限空间的心理效果。
【总页数】2页(P220-221)
【作者】张俊玲;徐巍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1
【相关文献】
1.谈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原则确立之影响 [J], 宋建华;张敏龙
2.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艺术性之于当代室内设计 [J], 唐建;于镔
3.浅述老子的道家思想在当代艺术创作语境下的再解读 [J], 文丽
4.谈如何运用园林艺术手法营造以植物造景为主的优雅园林空间居住小区 [J], 樊剑锋
5.再造诗化般的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艺术的审美关照 [J], 晏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科论坛】浅谈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文科论坛】浅谈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中国园林博大精深,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更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统文化是由文化遗产与民族性格纵横交错而成的。
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 孕育和发展了中国园林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它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
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中最大限度实现的再创造过程。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景是实物空间,由建筑、山石、水体、树木所构筑而成,是有形、有尺度、有比例的,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境是景所带来的思想空间,是无形的、无限的,无比例、无尺度的,由景物而产生的想象空间。
景是物质的,而境是精神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即突破小空间,进入大空间。
比如,园林中常见的“亭”,结构很简单,屋顶加上几根柱子。
没有墙壁的阻挡,能更好地把外界无限的景物吸收进来,突破有限,进入无限,让游览者心中涌现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二、道家思想起源及特点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
道家认为道本无为而能自然生化万物, 人与自然相比如此渺小, 所以应顺其自然, 不可任性而为, 以免破坏万物之和谐。
道家文化视角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初探
道家文化视角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初探摘要:先秦时期发展而来的道家文化,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道家文化旨在思考自然、生命、自由、虚静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与中国古典园林所表现出的自然、和谐、写意不谋而合。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运用道家文化来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进行简单阐述,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美学。
关键词:道家文化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一、意境的产生与发展意境又称“境界”,意境的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先秦至魏晋时期为意境的萌芽时期。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都被视为艺术创作的核心与关键。
意境的探讨是由“意”引申而来,它代表着人们主观的情感、理念,而“境”则本指疆域之界限,与“界”同义,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成为了文艺批评的术语。
唐代是意境的形成时期。
政治清廉、经济繁荣,不仅造就了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也对意境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意境的首次连用见于盛唐王昌龄的《诗格》,其中提出诗有物镜、情境、意境三境。
在晚唐时期,司空图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强调“思与境偕”,也提出了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等意境审美追求,将“意境”的内涵从“实境”扩展到了“虚境”[1]。
至此,“意境”正式形成。
宋朝至清朝为意境的成熟时期。
意境学说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应用。
首先就是意境被广泛的应用于审美艺术的各个方面,使用“意境”的批评家逐渐增加,一些重要的诗论家如陆时雍、沈德潜、洪亮吉、方东树等在其文论中对“意境”均有运用。
意境学说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构架体系。
二、意境与道家文化意境的思想根源要追溯到老子和庄子美学。
意境与道家文化的结合,造园家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熔铸到景物之中,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目的。
意境不是空洞独立的物象,而是虚实相生,物我交融的境界。
它是和晚唐诗人司空图也将老子“涤除玄鉴”、庄子的“审美心胸”的思想引入意境学说之中,用以表达诗人创造意境时的主观精神状态,将虚静作为主观审美条件,只有摆脱掉世俗观念的纷扰,保持内心的清明与虚静,才能够清晰的把握意境的本质,再现造化自然的气韵生动图景,进一步的与表现宇宙的本性和生命的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模 糊 性 .
的说 , 我们花 费大量人力 、 物力 、 财力 营造建筑 , 堆砌假 山 , 建水 修
池, 种植花 木 , 所需要的无非 就是 园林 中“ ” 无 的部分。所 以园林
窄问实际 L 以说足一 个“ 可 容器” 容纳各 种 园林 要素 、 , 园林 景观
和 无 数 园林 中 的观 赏 者 。
可以通 过一些处理手法 , 突破视域的范围 , 大心理空 间, 扩 创造出无限空间的心理效果。
关键词 : 园林 空 问 , 家 思想 , 典 园 林 道 古 中 图 分 类 号 :U 8 . T 96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0 引 言
园林作为一 门空间艺术 , 无时无刻 不在为人们 奉献着美 好 的
2 中国古 典 园林 中的 空间特征
枉 中同占典 园林 中的空 间通过 隐与现 、 与透 、 与闭的对 漏 开
同而已。
中国园林 空间由建筑 、 体 、 墙 山石 等进行 分 割 、 限定 , 又通 但
比结 合 , 问 的 界 限 变 得 不 清 晰 , 且 通 过组 织 不 同的游 览 路 线 过隔 、 、 、 、 等造景手法相互交流 , 使 并 框 对 借 透 相互联 系。墙 体具有 阻 『 ] 高 冬梅 , 林 森 , 开 云 . 明 市 区 几 种 立 交桥 绿 化 模 式 的 2 赵 魏 昆 的 合 理 布 局 [] 生 态 学 杂 志 , 0 ( )6 — 8 J. 2 6 8 :66 . 0
1 道家 的“ 有无体 用” 思想 几千年来 被众 多学者用 来作 为空 间 2. 流 动 性 中国古典 园林 空间是一个围合的空 间, 人们 通过在其 中 的运 的解 释 , 对 空 间 的 认 知 过 程 中起 重要 作 用 。 在
1 道 家思 想 下的 空间观念
动来感受空间的不断变化。在“ 有法无式” 思想 的指导下 , 园家 造
.
2 0. 2
第3 卷 第2 8 6期 20 12 年 9 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 TECTURE
Vo . . 6 138 No 2 S p. 2 2 e 01
文章编号 :0 9 6 2 (0 2)6 0 2 — 2 10 — 8 5 2 1 2 —2 0 0
完整的空间序列 , 在无察觉 的状态下完成 l空间的转换 。古典园林 『 道家思想下的空间是一种通过冥想而来 , 容易被 感知却 很难 中的廊能够“ 随形而弯, 依势 而曲 , 或蟠 山腰 , 或穷水际 , 花渡壑 , 通
用语 言 表 达 清 楚 的 流 动 型 的 空 间 。 园 林 空 间 实 际 上 就 是 由 园林 蜿 蜒 无尽 ” 明 , 成 ) 在无 察 觉 状态 下 完 成 空 间 的转 换 ( 图 1 。 ( 计 , 见 ) , L 要 素 所 围 合 起 来 的 “ ” 部 分 , 人 们 活 动 的 场 所 , 俗 pJ 大 无 的 是 通
谈 道 家 思 想 下 的 中 国 古 典 园林 空 间艺 术★
张俊 玲
摘
徐
巍
104 5 00)
( 东北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 , 黑龙江 哈尔滨
要 : 过 对 道 家 思 想 下 的 空 间 观 念 进 行 分 析 , 出 中 国古 典 园林 空 间 的特 征 和 一 些 处 理 手 法 上 的认 识 , 出有 限 的 园林 空 间 通 得 指
课题之一 。园林空间是一种相对于景观建 筑的外部空 间 , 是指在
人们 的视线范 围内, 由地形 、 山石 、 水体 、 物 、 植 建筑 等造景 要素所 构成 的景观 区域 …。
各要 素之 间因地 制宜 , 从而 形成 了变化莫 测 、 灵动 非常 的古 典 园
林 空 间 系统 。经 总结 归 纳 得 出 , 典 园 林 空 间 具 有 流 动 性 、 古 模 糊性 、 喻 性 的 特 征 。 隐
无 , 室 之 用 。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 之 以 为 用 。 世 上 万 物 的 实 在 有 尢 ” 中 国古 典 园 林 空 间 的 流 动 性 产 生 了一 种 曲折 深 邃 的 空 间 效 之体 与空虚部 分是 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的 , 中的“ ” 此 有 是指实在 的 果 , 空间与空 间的转折 处 , 在 常常通 过景 观小 品或是 空间 变化 等 物体 , 无” “ 。各个空 间被景观 小品等 串联在一 起 , 成 了 形 早的 、 精 辟 的论 述 。 最
在建园过程中通过各要 素之间不 同的组合 形成新 的意境空 间 , 这 老子存《 德经》二十 辐章 中写 道 : 三十辐 共一毂 , 道 l “ 当其无 , 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呼应 又增 加了空间 的相 互联系 , 从而使 古典 园 有 7之用 。埏埴 以为器 , F 当其无 , 器之用 。凿户 牖 以为室 , 有 当其 林 空 问 在 心 理 上 和 在 空 间 的 构 成 上 具 有 了 流 动 性 。
中国古典 园林空 间 强调 整体 统一 和 谐 , 单体 空 间 相互 融 各
合、 穿插 、 交流 , 并不像 西方古 典建筑空 间一样 有着 十分 明显 的界 定。在 中国古典 园林 中, 不存 在相对 独立 的单 体空 间 , 而是 都 以
整 体 空 问 的一 部 分 的 形 式 存 在 的 , 分 主 次 , 有 观 赏 次 序 的不 不 只
牛活 、 自然和艺术 , 园林空 问的研 究是 园林 学 范畴 内最 主要 的 对
来对 同一个 园林空 间进行感 知 , 在形态 和心理上使得 园林 空问获
得 了 强烈 的模 糊 特 质 。 此外 , 占典 园 林 空 间 是 自 由松 散 的 , 有 很 强 的系 统 性 , 中 没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