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陈独秀《敬告青年》
《敬告青年》读后感(精选6篇)
《敬告青年》读后感(精选6篇)《敬告青年》读后感(精选6篇)《敬告青年》读后感1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几千年来的守旧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很多青年也不例外。
面对这样的现状,陈独秀担忧万分,更是批评那些妄自菲薄,不思进取的青年们与腐败者们称得上为一丘之貉。
他指出,有些青年起初是新鲜活泼,而后却为陈腐者所同化。
有些青年本是壮志雄心,而在顽固派的威胁镇压下竟也变得萎靡,退缩起来。
这般青年哪能为国家富强所用,这样的青年又哪能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只能落得被碾死在顽固派的车轮底下的悲惨下场罢了。
因此,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郑重提出,只有自觉勇于奋斗,革命起来快刀斩乱麻的青年才顺应发展的潮流。
陈独秀指出国家所需要的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是进取的而非隐退的,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大抵而言,青年需是有主见,有向前展望的眼界且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要有自觉奋斗且敢于牺牲的心。
说起自主,陈独秀认为作为一个人而言,首先得有自己的人格。
言听计从,奴隶般生活着与傀儡又有何异。
那个年代,封建思想仍为主要思潮,女子地位低下,而陈独秀却敢提出向西方学习,破坏君权,与封建礼教作斗争,女子也可参政,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志气。
再谈青年需要的进步性,从古至今,我国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乃至于沾沾自喜,实则与西欧国家相比,我们落后甚远,直至林则徐,魏源等人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强技以制夷,我国才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因此,作为青年,必要用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
纵观历史,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让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的残虐,让无数人民流离失所,的确,历史的灾难不可遗忘,但陈独秀也看到了列强入侵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对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也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青年,不可片面排外,而应忍一时之辱,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陈独秀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因此,他认为西周所谓的礼制,汉朝时候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社会进步的阻碍。
敬告青年读后感【精选文档】
读书心得读了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书,让我更加明确了青年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国家的昌盛与繁荣富强离不开青年的努力拼搏。
陈独秀在这一书中以其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青年人要“自主而非奴隶”“进步而非保守"“进取而非退隐"“实利而非虚文”等一系列观点。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一个国家就是需要这样的青年去建设。
所以,强国首先要强民。
要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待国家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将青年形象的比喻成细胞,国家比喻成人身,道出了青年对国家繁荣富强所起到的的重要性。
《敬告青年》一书中指出:“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陈独秀通过这句话来敬告青年做人要有自主性而不应有奴隶性。
做事不仅要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也要有勇气去实施。
纵观古今,成就大事者无数,他们取得成功的途径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共同特点,即他们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做事从来都是自主的而并非是被别人奴役或驱使。
中国有一句古话:“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浩瀚的宇宙,森罗万象,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着,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从古至今我们也可以看到,凡是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
故陈独秀在文章中指出青年要不断吸取精华,不断进步而不应故步自封。
只有不断创新坚定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社会才会进步。
通过《敬告青年》一书我了解到了陈独秀对待进取和退隐的态度——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
敬告青年读后感(共3篇)
敬告青年读后感〔共3篇〕第1篇:敬告青读后感敬告青年读后感141711班阿依达尔 12171025一、写作背景陈独秀写下《敬告青年》的时间是1915年,1840年中国的被动开放至此已有75年。
在这个过程里,中国自身的变革一直在不停地进行。
先是局部地区被西方翻开,后来逐渐变为被西方全面控制;再是经济上被西方渗透,逐渐变为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经济全面地被控制。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中国同外部世界的联系逐步地加深了。
在这75年的过程中,矛盾不断产生,然后被以各种方式尝试解决。
从初期被动接受西方的技术,到“洋务运动〞全面地学习西方技术,到“百日维新〞,到“立宪〞,最后到辛亥革命。
被动的保守的也罢,积极的理想的也罢,中国在75年中,不能不说是一直在朝着一个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新更强的目标前进。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能看到的,是这一系列的变革过于崎岖和缓慢了。
到了十九世纪的时候,东西方的平衡已经因为工业和商业的原因发生了倾斜。
中国的国民性格中的积极与消极的比照也因为衡量的标准发生了变化而变化。
积极方面被削弱,消极方面却越发膨胀。
仅在这方面看,我们中国在革新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思想方面的阻力可想而知。
对国民性的改造也就越发重要了。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就提出了对青年一代的国民性进行改造,作者在文章开头便写到,中国与西方兴旺国家理念上有所区别,我们注重的是“少年老成〞,而他们注重的那么是新的创造思维,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思维,一个渴望进取的思维,“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那么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那么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那么隆盛,陈腐朽败之份子充塞社会那么社会亡。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
〞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他告诫青年们要恢复本属于自己年龄的那份朝气,那份活力,那份敢于奋斗的勇气,那份敢于探求真理的士气。
作者提醒青年们,要懂得奋斗,当时大部份青年都被那种陈旧的思想同化了,没有了奋斗的士气,于人身那么死,于社会必亡。
《敬告青年读后感1500字大全(8篇)》
《敬告青年读后感1500字大全(8篇)》《敬告青年》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尽管这部著作已经问世了许多年,但是其内容仍然深具现实、深刻而有追求。
这本书是为了“敬告青年”而写,它想要告诉青年人的是什么?是告诉我们如何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等。
读到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也是那个“观望的群众”。
比如,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某些事情感到不满,但是并没有去积极的改变它们,而只是对它们发一些牢骚。
但是,我们应该将自己变得更积极主动,去承担一些责任。
我们有能力去改变某些事物。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时刻牢记的。
我们的成长是和我们的环境及社会相关的,我们大家都需要积极地适应这个社会,并且为社会奉献自己的能力。
社会怎么样,就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态度。
本书中还有一些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启示的内容。
比方说,我们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慢慢地遗失一些纯洁的感觉和想法。
一些被附加的“价值观”强加在我们身上,导致我们失去了自我。
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思想的新鲜。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反思。
我们需要思考是什么肆虐了我们的情感和想法,是什么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有时候,我会觉得人生总是充满了挫折,有时候会觉得跟不上这个社会的步伐。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不断地追逐它。
我们应该适应这个变化又快速的世界,去尝试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和热情,从中慢慢探索自己的价值。
阅读这本书是一个宝贵的经历。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很多的东西,而那些经验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读完《敬告青年》后,我更加明确地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更加积极向上,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动力。
2. 《敬告青年》读后感《敬告青年》读后感:内容见解深刻,有很多启发人心的思想,读完后有很多感悟。
这本书能够影响人的精神因素,是因为它所阐述的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是适合人们的内心需要的思想。
敬告青年读后感1500字
敬告青年读后感1500字
【篇一: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青年人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青年人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其中,贯穿这六项标准的一条红线是民主与科学。
在这六项标准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他的第一项和第六项标准的积极意义。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条集中反映了陈独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应该是自由平等的,我们应该打破君权神授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求人权之解放,这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力和人格。
陈独秀深受西方进化论和人权平等说的影响,极力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想把中国人彻底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重视人的国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养,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条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这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倒行逆施,以尊重孔子思想为名企图复辟。
袁世凯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加快复辟的步伐,于1915年5月25日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草约。
8月10日,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政客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沦》,说中国是“民智低下之国”,实行共和制“断无善果”。
23日,以杨度、孙毓筠为正副会长的筹安会成立,公开鼓吹帝制。
各省的袁氏爪牙纷纷递交“请愿书”,要求变更国体。
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承受帝位,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明年为“洪宪”元年,复辟封建君主制。
导致政局混乱、民怨沸腾,让人们普遍感到失望。
先进知识分子于混乱与苦闷中力图为国家、民族寻找到一个新的出路。
他们力图吸取革命失败的教训,继承先辈的革命精神,把革命引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就是在这种现实状况下,由陈独秀主撰的《新青年》创刊,这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也吹响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号角。
其中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陈独秀撰写的《敬告青年》。
可以说这篇文章是新青年运动接下来的核心思想。
在文章中,陈独秀通过抒发自己对当代社会的看法表现出对新中国进步的期望以及对正在勃勃生长的青年们的慈爱和要求。
这样的期待让我认识到青年们的作用,感觉整个心胸充满斗志。
他在文中首先提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人生来就是宝贵的,青年时有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机会去实现人生的价值,一个人的思想正是在这是最为活跃,也是在这时更容易挑战困难,抹去无知,为真理浴血奋斗。
我们幸运地生在了如此和平的年代,阶级斗争好像已经不再重要,我们追求的无非是金钱和地位,这样的青年如同封建地主一样暮气沉沉。
作为一个青年,重要的是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保持思想的先进性,斗争性,追求人生的意义和真理!正如陈独秀所说“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近代史读书报告_《敬告青年》
读《敬告青年》有感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
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接着,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所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即人的“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宇宙大法,“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
我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同白种人相比,其“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三)进取的而非退陷的。
“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
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
“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敬告青年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岭南学院刘瑞洁12327157近代以来,为挽救国家危亡,一批批有识之士展开了漫长的救亡图存的运动,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中国的先进分子曾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却屡屡碰壁。
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末的最后时期,社会发展停滞.人民暮气沉沉.觉醒的有志之士眼见青年人的未老先衰, 忧心忡忡,期望青年成为社会改革和活力的原动力,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新文化运动爆发了,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揭开了序幕。
《敬告青年》正是这份杂志的发刊词。
陈独秀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陈先生写下此文的时候已经36岁,他对国中的老年、中年都不抱任何期待了,因为他们已经受到旧社会旧文化“陈朽腐败”的熏染太深太久,已经无药可救了。
此时的他只能寄希望于青年与旧社会、旧文化的势力断然决裂。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青年们也让他感到莫大的失望。
陈独秀曾说过:“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设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朽腐败者为一丘之貉。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清国留学生道:“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也是对青年人腐朽思想的讽刺与失望。
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片“窒息人之绝望”,陈独秀不得不在此登高一呼,泣涕陈词,提出了六条新青年的标准。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在具体阐述这六点的时候,陈先生并没有一味说教,而是通过举例子、摆事实、中西对比等多种手段,使行文既慷慨激昂而又含义隽永,显得文采飞扬。
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敬告青年读书笔记《敬告青年》读书报告⽂章背景与主要内容:本⽂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篇⽂章,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
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陈独秀提出了六项标准帮助青年判断“孰为新鲜活泼⽽适于今巨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不容留置于脑⾥”:⾃主的⽽⾮奴⾪的;进步的⽽⾮保守的;世界的⽽⾮锁国的;进取的⽽⾮退陷的;实利的⽽⾮虚⽂的;科学的⽽⾮想象的。
这篇⽂章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识分⼦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出他们瞩望于青年但⼜必须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意识。
该⽂在“五四”运动和中国现代思想⽂化史上均有重要的影响。
读书⼼得:这篇⽂章的第⼀部分论述了青年的重要性:“青年如初春,如朝⽇,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
”青年有蓬勃的朝⽓,青年易于接受进步的思想,青年敢于与陈腐的势⼒,不畏强暴,现在的青年,将会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量。
那些现在的社会⽀柱,深受封建思想影响,多半⼗分顽固,难于接受新思想,纵使他们⽀持民主与科学,也因为没有青年那样的热⾎,不愿挺⾝⽽出反对桎梏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林则徐这样开眼看世界的第⼀⼈,也避免不了本⾝封建性的制约及对世界认识的不⾜,难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变⾰,最终他们也只是默默⽀持着原来体系的运转。
要改变当时的社会,不能寄希望于已然陈腐的⼀代,“惟属望于新鲜活波之青年,有以⾃觉⽽奋⽃⽿”。
只是陈先⽣悲哀地发现,当时的青年“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丘之貉”,“充塞社会之空⽓,⽆往⽽⾮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
于是他越发认识到唤醒青年的重要性,提出了对青年的六点要求。
第⼀,⾃主的⽽⾮奴⾪的,这点集中体现了民主的思想。
《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是一本启发性很强的书,它教育了我很多关于生活、人生和成功的重要道理。
通过作者的教诲,我深刻地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要秉持诚实、勤奋、毅力等优秀品质,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书中也提到了要珍惜时间,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成长,这些都让我深受启发。
阅读完《敬告青年》后,我意识到青年人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奋斗的精神,努力拼搏,不畏挫折,坚定地走自己想要走的路。
同时,我也学会了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增强了自信心,对未来充满信心。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激励我成为一个更加优秀、坚强、有责任心的人。
希望我能够将书中的智慧与信念贯彻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向前,追求更好的自己。
【最新】敬告青年读后感-推荐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敬告青年读后感敬告青年读后感(一)陈独秀于1915年写下《敬告青年》作为《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以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提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
”显而易见,国家倘若要进步,必要广大青年奋发向上,作为国家之大栋梁,撑起富国强兵的一片天,必要青年们开拓眼界,冲破陈腐思想的牢笼。
而事实上呢,就在1915年之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欲意复辟帝制,大兴尊孔复古逆流,举国上下,更有大批腐朽之人趁机举起重回旧时代的旗帜。
眼见辛亥革命所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将要重回舞台,仁人志士们又怎能袖手旁观。
此刻,唤醒广大青年的强国意识成了亟不可待的事。
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几千年来的守旧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很多青年也不例外。
面对这样的现状,陈独秀担忧万分,更是批评那些妄自菲薄,不思进取的青年们与腐败者们称得上为一丘之貉。
他指出,有些青年起初是新鲜活泼,而后却为陈腐者所同化。
有些青年本是壮志雄心,而在顽固派的威胁镇压下竟也变得萎靡,退缩起来。
这般青年哪能为国家富强所用,这样的青年又哪能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只能落得被碾死在顽固派的车轮底下的悲惨下场罢了。
因此,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郑重提出,只有自觉勇于奋斗,革命起来快刀斩乱麻的青年才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陈独秀指出国家所需要的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是进取的而非隐退的,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大抵而言,青年需是有主见,有向前展望的眼界且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要有自觉奋斗且敢于牺牲的心。
说起自主,陈独秀认为作为一个人而言,首先得有自己的人格。
言听计从,奴隶般生活着与傀儡又有何异。
那个年代,封建思想仍为主要思潮,女子地位低下,而陈独秀却敢提出向西方学习,破坏君权,与封建礼教作斗争,女子也可参政,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志气。
读陈独秀《敬告青年》有感
读陈独秀《敬告青年》有感自鸦片战争以来,先后有一批批的无数仁人志士,致力于中国的救亡图存的运动当中,无论是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还是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乃至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能真正使国家重新振兴起来,但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都一次次的不同程度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为后来的更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做好了重要的准备。
在20世纪初,长期接受西方思想的陈独秀深切地感觉到,中国的救亡图存关键在于通过弘扬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来改造国民的劣根性,而这种改造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即国民思想文化的启蒙。
于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以此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打出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来推动国民的思想的启蒙和解放。
《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青年人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我们进入大学一年,仿佛一切不像预期的美好。
迷茫、颓废、沮丧…冲噬着自己,或许很多人都像我一样,迷失了自己的路。
唯当我翻开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一文,恍然觉得先生以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
虽然在革命后期,先生出现极右主义错误,但这篇早期文章,充满了先生对中国之革命的美好憧憬和对青年的殷切希望。
这给了我深厚的鼓舞和振奋。
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作者在文中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
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先生“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敬告青年读书笔记1000字
敬告青年读书笔记1000字一、时代背景下的青年使命。
文章开篇便点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
封建帝制虽已被推翻,但封建思想依旧根深蒂固,西方列强环伺,虎视眈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青年被陈独秀视为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他深知青年群体充满活力、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改变社会的巨大潜力。
这就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陈独秀试图将这束光照向青年,唤起青年的觉醒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肩负着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重任。
这种对青年使命的强调,在今天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无论处于何种时代,青年都是社会发展的先锋力量,时代赋予青年使命,青年也应以积极的姿态回应时代需求。
二、对青年的六点期望。
陈独秀在文中对青年提出了六点期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一点强调青年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在封建礼教的长期束缚下,人们习惯了顺从、依赖,缺乏自主意识。
陈独秀倡导青年摆脱这种奴隶般的状态,勇敢地追求自我,做自己的主人。
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比如部分年轻人过度依赖父母的安排,缺乏自主选择职业、生活方式的勇气。
我们应该学习陈独秀所倡导的这种自主精神,积极主动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社会是不断发展的,青年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追求进步。
当时的中国,保守势力强大,新思想的传播面临重重阻碍。
而青年如果也因循守旧,那国家将永远无法摆脱落后的局面。
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青年更应秉持进步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勇于创新,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进取精神是青年应有的品质。
陈独秀批判那些逃避现实、消极避世的态度。
在国家面临困境时,青年不应选择退缩,而应挺身而出,积极参与社会变革。
这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青年不能置身事外,而要积极进取,努力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医学院14级临床4班冯紫琰 14359006这篇文章写于1915年12月,此时正是袁世凯称帝之时,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倒袁”的热潮。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独秀便在自己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这篇《敬告青年》,宣扬自主、进步、进取、开放、实干、科学,抨击奴性、保守、软弱、闭关、空想、臆断,寄希望于青年,鼓励青年们接受新思想,反对陈腐的旧观念,向西方学习,脚踏实地,积极进步。
这篇文章宣扬了许多进步的思想,我最赞同的还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在这一段中,陈独秀说:“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想象者何?既超脱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空构想,有假定而无实证……”科学的思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所缺少的,从春秋时期就弥漫于华夏大地的是辩证法的思想。
辩证思想虽有利于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却也使人无法就一个问题持之以恒地钻研下去,所以中国古代虽然也有一些科学的研究,但一直都只是满足于表面,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钻研。
故对物体的研究只是考察其外在性质,然后再凭想象找出一个理论来解释它,而不求这个理论有没有物质基础来证明。
陈独秀在文中用了“气”的理论来做例子,“其想像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
其说且通於力士羽流之术。
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也。
凡此无常识之思惟,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维科学。
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
“气”就是虚造出来的一个东西,它看不见又摸不着,没人能说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但在它的理论体系中它又能解释一切,于是中国人便对它深信不疑,从来都没有怀疑过,以至于这个毫无科学依据的理论居然在中国横行上千年。
科学的普及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陈独秀看来,“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
”而当时袁世凯要恢复帝制,使社会倒退,重新控制人们的思想。
而普及科学就是让人们独立思考,从思想上摆脱禁锢,推动社会前进。
读书报告 敬告青年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倒行逆施,尊孔复古的思潮为帝制复辟鸣锣开道。
袁世凯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加快复辟的步伐,于1915年5月25日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草约。
8月10日,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政客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沦》,说中国是“民智低下之国”,实行共和制“断无善果”。
23日,以杨度、孙毓筠为正副会长的筹安会成立,公开鼓吹帝制。
各省的袁氏爪牙纷纷递交“请愿书”,要求变更国体。
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承受帝位,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明年为“洪宪”元年,复辟封建君主制。
导致政局混乱、民怨沸腾,让人们普遍感到失望。
先进知识分子于混乱与苦闷中力图为国家、民族寻找到一个新的出路。
他们吸取革命失败的教训,继承先辈的革命精神,把革命引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就是在这种现实状况下,由陈独秀主撰的《新青年》创刊,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也吹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
其中,创刊号上第一篇文章就是陈独秀撰写的《敬告青年》。
《敬告青年》这篇文章,充满了他对中国之革命的美好憧憬和对青年的殷切希望。
这给了我深厚的鼓舞和振奋。
他在文中首先提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人生最宝贵的时刻就是青年,每个人都是拥有青春的,我们踏过高考,步入大学的殿堂,我们的青春就应该在这样一个民主与自由之地挥写。
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在文中他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这里所说的六义,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民主”与“科学”两方面的内容,在当时,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所读
图书
基本
情况
题目
《敬告青年》
作者
陈独秀
开本
出版社
上海群益书社
出版年代
1915
字数
3997
ISBN号
分类号
页数
写作背景及中心大意
《敬告青年》一文作于1915年,那时正值社会大转变时代,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使的在全社会又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潮,于是为了遏制这股逆潮,提倡民主科学之风,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开篇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先是以“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来突出青年时代的宝贵;接着又以“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的进化论观点来突出青年在这个时代的作用;并“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希望广大青年们能“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为了这个社会的改造和振兴而奋斗;并为了辨明“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而“谨陈六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最后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其实现在我们当代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我觉得也可能开始有点向非青年人堕落了。现在有的大学生变得很懒散,生活根本没有激情、严谨意识,。如果说进入大学前还有“跨过高考这道坎考入大学”的被动的动力的话,现在的他们已经失去了唯一的动力了,开始变得颓废,放纵,堕落。从以前的上课担心迟到到现在的随意迟到和“专业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心理;从以前的门门功课都争取能考多少就考多少最好考满分到现在的所谓的“及格万岁”;从以前的“考试作弊隐秘化”到现在的“复制粘贴公开化”;从以前的放假即学习到现在的学习也放假;从以前的按时休息到现在的晚上熬夜打游戏、看电影白天上课来补觉,甚至有的人一睡就半天;从以前的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到现在的上课随便讲话,睡觉,吃东西,玩手机、电脑……许多的许多,作为一个大学生,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再说下去了,难道这就是将来要挑起社会重担的青年人吗?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班级:11小教中文2班学号:1135010072 姓名:詹方薇一、写作背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目的,袁世凯公然进行帝制复辟活动。
在思想文化方面,袁世凯向全国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又命令全国恢复祭孔典礼,中小学恢复尊孔读经。
一些清朝遗老遗少、保守分子组织尊孔复古团体,发行尊孔复古刊物。
他们攻击民主共和,甚至要求将孔教定为“国教”。
面对这股反动逆流,中国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和封建势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有的找不到出路。
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撰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敬告青年》是《新青年》创刊号上的第一篇文章。
当时距鸦片战争已有75年。
在此期间,各军阀竞相扩充军队,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军阀大量举借外债,并采取强售公债、强迫借款、滥发纸币,甚至增加赋税,对广大农民进行直接掠夺。
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混战,矛盾不断产生、升级。
人们的落后思想阻碍了中国走向未来,解放青年一代国民的思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任务。
于是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对青年一代进行国民改造。
二、主要内容及分析《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先写出了改造青年思想的重要性,要改造青年的思想和修养并对青年提出六点期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去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开篇便写“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他把青年比作新鲜活泼者,把社会比作人身,用新陈代谢来代表摒弃封建落后思想吸收接受新思想。
如果没有新陈代谢,人身则死;若社会没有新陈代谢,社会则完。
他将希望寄予青年,期望他们找回那份属于他们的那份朝气,那份活力,敢于向命运挑战,敢于冲破时代桎梏,向扭曲的时代挑战。
敬告青年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敬告青年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篇一:敬告青年读后感陈独秀于1915年写下《敬告青年》作为《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以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提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
”显而易见,国家倘若要进步,必要广大青年奋发向上,作为国家之大栋梁,撑起富国强兵的一片天,必要青年们开拓眼界,冲破陈腐思想的牢笼。
而事实上呢,就在1915年之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欲意复辟帝制,大兴尊孔复古逆流,举国上下,更有大批腐朽之人趁机举起重回旧时代的旗帜。
眼见辛亥革命所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将要重回舞台,仁人志士们又怎能袖手旁观。
此刻,唤醒广大青年的强国意识成了亟不可待的事。
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几千年来的守旧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很多青年也不例外。
面对这样的现状,陈独秀担忧万分,更是批评那些妄自菲薄,不思进取的青年们与腐败者们称得上为一丘之貉。
他指出,有些青年起初是新鲜活泼,而后却为陈腐者所同化。
有些青年本是壮志雄心,而在顽固派的威胁镇压下竟也变得萎靡,退缩起来。
这般青年哪能为国家富强所用,这样的青年又哪能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只能落得被碾死在顽固派的车轮底下的悲惨下场罢了。
因此,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郑重提出,只有自觉勇于奋斗,革命起来快刀斩乱麻的青年才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陈独秀指出国家所需要的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是进取的而非隐退的,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大抵而言,青年需是有主见,有向前展望的眼界且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要有自觉奋斗且敢于牺牲的心。
说起自主,陈独秀认为作为一个人而言,首先得有自己的人格。
言听计从,奴隶般生活着与傀儡又有何异。
那个年代,封建思想仍为主要思潮,女子地位低下,而陈独秀却敢提出向西方学习,破坏君权,与封建礼教作斗争,女子也可参政,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志气。
再谈青年需要的进步性,从古至今,我国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乃至于沾沾自喜,实则与西欧国家相比,我们落后甚远,直至林则徐,魏源等人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强技以制夷,我国才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无力抵抗,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从顽固派到革命派,从器物到制度,种种改革与革命都无法替中国找到出路。
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倒行逆施,导致政局混乱、民怨沸腾。
当时的中国外债累累、外患频频,内战不断、灾荒连年,一些人心理上都以为中国必亡。
在这种状况下,先进知识分子们秉承中国历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苦苦寻觅国家和民族的出路。
1915年9月,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主编了《青年杂志》,发表了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擂响了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刚看这篇文章,我就被仲甫先生铿锵有力的言语震撼。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新陈代谢的规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满目疮痍的中国,除了进行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别无选择。
而青年,则是这场斗争的主义军。
只有青年的觉醒,中国才能重新站立,中华民族才不会被打倒。
放眼今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倘若不变革、不进取,中华民族同样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复兴只会遥遥无期。
文章中,仲甫先生详细地提出了对中国青年人的六点期望,从正反两面阐述了这六点期望的重要性。
回首历史,在当时,这六点期望不仅仅反映了陈独秀心声,更是中国对新青年的迫切希望。
岁月变迁,虽然不尽完善,但这六点期望的重要性依旧无法忽略。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愿平心察仲甫先生提出之“六义”。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敬告青年》有感
一、关键背景信息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
他刚登上总统宝座,就大搞尊孔祭天。
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
面对这股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和封建势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许多人则感到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
但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开始的。
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编辑工作。
陈独秀写下《敬告青年》的时间是1915年,自从鸦片战争而被动打开国门至此已有75年。
在此期间,各派军阀竞相扩充军队,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军阀政府不惜以出卖国家利权为代价大量举借外在债,并采取强售公债、强迫借款、滥发纸币。
尤其是增加赋税等办法,对各阶级人民主要是广大农民进行直接的掠夺。
矛盾不断产生,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文化上,保守派、维新派的冲突不断,然后被以各种方式尝试解决。
从初期被动接受西方的技术,到“洋务运动”全面学习西方技术,到“百日维新”,到“立宪”,最后到辛亥革命。
中国就在这种既被动又争取,既保守又积极的境地中徘徊着,前进着,而且朝着一个改变自己的未来,改变挨打落后的局面的方向努力地前进着。
这一条路走得太心酸,这一条路走得太屈辱,也正是这一路的崎岖坎坷,才更使得改革的刻不容缓!
这也就有了,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提出的对青年一代的国民性进行改造。
二、理论观点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一直强调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要求青年要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一代青年。
三、内容、论点分析
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讲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他用自己清醒的慧眼将看到的社会的陋弊告知新一代青年,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告诫他们,要回复本属于他们的那份朝气,那份活力与勇气,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向命运挑战,向扭曲的时代挑战。
但是,当时大部分的青年都被陈旧的思想所腐化——“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
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
”正因如此,令陈独秀焦灼难安,国人于此,依然难改,但新一代的青年尚若如此,吾国危乎!“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
会则必亡。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看到这触目惊心的社会现状,他不得不呼吁“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决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这篇文章里,陈独秀提出了六点: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
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对于文章的这六个关键论点,其中我认为对后代最有启发性的是第六点: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科学,对于当时那种各种思潮混杂的年代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他给人们的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有追求革命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勇气!想象,既超托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控构造,有假定而无
实证。
而且中国的迷信思想根深蒂固,陈独秀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旧思潮,开创新时代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而且他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
也只有重视科学才可避免“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的重蹈覆辙。
陈独秀看到“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他的目光的前瞻性,是可敬的。
但仍有些许瑕疵,文中强调学习西方,却从未提及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犯了片面性与狭隘性的错误,而且,他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实践理论,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有这种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实不可能的。
四、启发与意义
文章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弱点,切中时弊,针对性极强。
其中第一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就是“人权”即“民主”思想;第六条“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是“科学”思想;第二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四条“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则是提出了改革、开放思想,也就是说,95年前,陈独秀先生就提出了中华民族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改革开放!民主是大智慧、是凝聚力、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法治的保障、是权力制约和反腐的利器。
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发展。
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而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客观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