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001年:中国市场经济快速成长

合集下载

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分析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辛亥革命孙中山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毛泽东第三次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邓小平一、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简介: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1911年(清宣统三年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其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二)辛亥革命影响:1、政治:(1)先进性: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主革命的旗帜,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局限性: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仍未改变,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1)先进性: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孙中山制定了一系列有利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鼓励人民兴办实业,刺激了人们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热情,迎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2)局限性:自从辛亥革命响应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分裂、混乱之中。

长期的分裂、混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3)思想观念: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性,使资产阶级的平等、博爱、自由等新思想开始吹拂古老的中国大地,成为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

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

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亿元。

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经济类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展望

【经济类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展望摘要:制度变革、充足的生产要素供给和外需为主导的需求拉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我国经济仍会继续高速增长,但不排除在个别年份甚至一段时期内出现波动的可能,原因在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短期冲击,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不能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美国金融危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外贸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

对这些巨大成就进行总结,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本文主要从制度变革、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三方面论述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一)制度变革。

制度变革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制度创新和变革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人员和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这其中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变革就是1978年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的经济体制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办、经济特区的成功,每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都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它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样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经济组织的效率,充分地发挥了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潜力,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了我国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增强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促使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中去。

伟大的历程观后感—从改革开放30年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伟大的历程观后感—从改革开放30年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华中科技大学 李 逸《伟大的历程》观后感——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伟大的历程》是中央电视台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拍摄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它讲述了从1978年至2008年三十年间我国通过实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其间很多鲜为人知的艰辛。

三十年,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是成立之初的那般羸弱,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开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军事力量不断增强,文化逐渐走向世界——中国已然成长为一个世界大国!这一切,无疑得益于改革开放,它为新中国发展打下了最鲜明的时代烙印。

改革开放,就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即改革经济。

当时,也就是1978年,文革刚结束不久,此时的中国经济正处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贫苦,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财政赤字;加之文革之后,中共内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和执政危机,整个国内形势不容乐观。

相比之下,国外很多国家则正处在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

在这样的国情下国家想要改革经济,单从表面着手无异于杯水车薪,而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邓小平敏锐的觉察到了这一严峻形势,开始尝试对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来。

计划经济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推行的计划经济为我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无可置疑;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日渐显露出来——首先,政府对国内经济的控制程度过高,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经营决策权被政府垄断,企业缺乏自主权,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一切以计划为纲,不再能适应消费群体多元化的需要,这极大的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最大的瓶颈;此外,工农业生产与商品经营均为带有强制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不得持有私有财产,一切劳动成就必须平均分配,这自然就导致生产者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积极性,社会生产效率也就大打折扣,因此国内的经济发展就显得后劲不足。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建设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建设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建设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忆改革开放,现中华雄威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后,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时间流逝,不知不觉,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改革和创新,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持续增长。

这一改革过程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历经了多个阶段和重大变革。

第一阶段:农村改革和城市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推动了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建立,解放了农民的生产活力,开启了一个由集体经营向家庭经营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此举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农民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

同时,城市集体经济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

城市集体企业实行了利润责任制,解放了企业家精神,鼓励个人和集体投资,并逐渐放宽了对外开放政策。

这些变革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后续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进一步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企业改革。

1984年,中国提出了"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发展原则,开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允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

这包括实行股份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等。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国有企业的运作更加市场化和透明化,增加了效率和竞争力。

此外,在这一阶段,中国还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加强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重要里程碑,这使中国经济更加开放,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阶段:深化改革与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

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续优化经济结构、激发市场活力。

2003年,中国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观点,正式确立市场经济的地位。

政府开始加大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和服务。

同时,通过深化国企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等措施,为市场主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机制。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

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

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

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

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

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

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

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33%的最高记录。

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

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

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

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

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

182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8%,到1870年上升到8.9%,1913年上升为19.1%。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连续30多年超高速增长,经济综合实力跃居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在80年代里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市场繁荣、购买力旺盛便是明证。

那么我国经济如此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运用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对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状况进行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并探讨开个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关键字:改革开放后分析经济增长原因未来趋势正文:1978-2007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率为9.7%,29年,中国的GDP增加了57.8倍;名义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人均381元)到了2007年249530亿元(人均约1.85万元),约为3.61万亿美元(世界第4位);人均GDP在2002突破1000美元,2006年突破2000美元(居世界第129位),2007年近2500美元。

中国占全球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2007年的5.5%(按美元计),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逾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逾12%。

2007年美国GDP为138413亿美元(+2.2%) ,日本为4.38万美元(5157162亿日元,+2.1%) ,德国为3.8万亿元美元(24238亿欧元,+2.6%)。

预计中国GDP将在2008年超过德国,2010年左右超过日本,2020-2030年之间超过美国。

若按购买力平价(PPP),2007年底美元不人民币的比价约为3,中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将乘以2.4倍,2007年约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总产值9%,美国占23%,日本占7%),预计在2020左右会超过美国,上升到世界第1位。

中国目前位于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外贸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

其广度和深度,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中国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学院:金融学院专业:金融学班级:11级金融3班姓名:学号: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来意义是指长期资金的融通关系所形成的市场。

但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资本市场的意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其原始内涵,而成为社会资源配置和各种经济交易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而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首先要了解世界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世界的资本市场已经有了四百多年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看,资本市场是商业信用发展的结果,也是股份制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在实现资本集中、扩大社会生产的同时,也为资本市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客观的要求,而市场经济的产生更是为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最为适合的土壤。

中国资本市场的产生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那时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启动了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在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制度,资本市场应运而生,成为推动所有制变革和改进资源配置方式的重要力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逐步建立,对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资本市场逐步成长壮大。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后,伴随股份制经济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

第二阶段:1993-1998年,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资本市场纳入统一监管,由区域性试点推向全国,全国性资本市场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

第三阶段:1999-2007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实施为标志,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律地位得到确立,并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发展。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出现和成长。

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郭金兴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

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

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

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

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2006-01-19 17:54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

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

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

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

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

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

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

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33%的最高记录。

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

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

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

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

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讲解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讲解

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 就城镇居民而言,改革开放 30年以来,随着经济 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阶段并 逐步向富裕型过渡,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 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消费水 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改变。
? 就农村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 的伟大创举,。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国农民的 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截至去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过 300万公里,乡镇通公路率达 98.54%,建制村通 公路率达 88.15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确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 计划的商品经济”。到2002年,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党的十 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 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做出全面部署。自此,我国改革进入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只有努力解决 发展中的不足,才能使我国经济建设 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 、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 幅虽有所回落但 仍在上涨,而工 业品出厂价格 (PPI)处于历史 高位,价格上涨 的压力尚未根本 缓解。
个中国人都应该拿出一份清醒一份拼搏一 份责任去期待这个国家更为美好的明天。
四、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技术、信息 要素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体系得到较大发展: 放开了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素市场逐步形 成。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了投资体制, 政府投资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 扩大。

简述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简述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简述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一、改革开放初期的起步阶段(1978年-1990年)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起初,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资本市场基础薄弱,资本市场的各项机构和制度都需要进行建设。

1979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成立,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制的建立。

接着,在上海、深圳两地设立了股票交易所,开始进行股票市场试点。

1984年,我国首次发行了股票,这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正式启动。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1年-2005年)1990年代初,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股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1992年,我国首次发行了可转换债券,这进一步丰富了资本市场的产品。

1997年,我国股票市场推出了上市公司的新股发行制度,这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1999年,我国推出了创业板试点,鼓励科技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发展。

此外,还相继推出了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监管体系阶段(2006年-2019年)2006年,我国推出了《证券法》,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完善。

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提升信息披露水平等措施,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秩序。

2009年,我国推出了股指期货,开启了期货市场的新篇章。

2014年,推出了沪港通和深港通,将内地股市与香港股市连接起来,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开放程度。

2016年,我国推出了注册制改革,改变了原有的审批制度,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效率。

2018年,科创板正式设立,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渠道。

四、国际化发展阶段(2020年至今)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国际化发展的阶段。

2020年,我国资本市场相继迎来了沪伦通和科创板上市公司纳入MSCI指数等重要进展,进一步吸引了国际投资者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创新,推出了债券通、期权市场等新产品和新制度。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历程,破除了过去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种种弊端,开始了一场谋求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四十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

一、中国经济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

这个时期,中国建立了基本的市场经济制度,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积极吸引外资和发展出口贸易,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2年。

这个时期,中国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经济体系,推动了企业和投资自由化,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

这个时期,中国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同时,中国的消费市场也不断扩大,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

二、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 促进了多元化市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化的经济体系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逐渐发挥了市场体系调整的作用,同时也开始逐步放开对企业的直接管理控制,鼓励企业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竞争性。

2. 加速了重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初期,对外开放和引进技术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重要动力。

当时,许多外国企业看中中国人口众多和劳动力便宜的优势,不断地将技术和资金引进到中国,并帮助中国逐渐建立起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重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3. 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地区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到乡镇企业的振兴,再到乡村产业的规范化建设,这些举措都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

4. 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融合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经济成长引领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并成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国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成长。

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系逐渐发展为一个全球知名的制造和技术国家。

下面就详细介绍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起点。

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改革措施,包括开放市场,引入外资,建立企业,实现市场化,并逐步放松对私营部门的限制。

这个政策的结果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以上。

但是,改革开放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巨大社会经济差距,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也随之产生。

19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实施粮食主产区主导发展的战略,加大对农业投资,实行土地承包制度,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经济在GDP中的占比与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显著改善了农村的生活质量。

1990年代初期,中国进一步推进了市场化改革,实施了“硬着陆”货币政策,控制物价和贸易顺差。

这个政策导致了短期的经济下滑,但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为后来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同时,中国开始主动积极地与世界互动和合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一员。

这一步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00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实行更加有效的企业管制和管理制度,民企得以更快地发展和成长。

同时,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成为全球的“制造工厂”,迅速抢占全球市场份额。

201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新时代,这个时期被称为“新周期”。

中国经济开始关注创新和科技,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

同时,加强民生领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成就。

总体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故事,它证明了市场行为的力量。

尽管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它也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并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中国人民的生活、安全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

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

从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2016-01-13 07:03:14?来源:和讯网??作者:宗华烨森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森德究所高级研究员宗华烨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

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根据统计局最新的数据,中国第三季度的GDP增速是 6.9%,已经跌破了7%。

虽然比预期要高上0.1%,但是在这新增的6.9%里,有多少是过剩的产能,有多少是并不能带来任何收益的投资,又有多少是经过展期的债务,都是个很大的未知数,如果刨去这些部分,那么真实的GDP增速,可能已经令人相当不乐观了。

增速下降并不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问题,令人恐惧的问题是面对增速的下降我们的政府会不会再次采用像上一届政府的4万亿投资那样误国十年的政策。

宽松政策除了为以后的经济埋下更大的隐患之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新增出来的货币并没有真正流向消费端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

如果印钞票能挽救整个国家的经济,那么津巴布韦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金融帝国了。

我们一再提醒,经济的运行就像这个星球的春夏秋冬一样,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冬天已经来临。

已经到了直面冬天,拿出勇气面对我们这几十年积累下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了。

作为一个伴随着这个国家成长起来的人,我惊叹这个国家三十年来的奇迹,也坚信我们这个一路咬着牙,含着血和泪走过的民族一定是可以熬过这个冬天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下图中标记的分别是这几次通胀、通缩达到极值的年份。

民营经济改革四阶段

民营经济改革四阶段

民营经济改革四阶段统计数据表明,尽管民营经济占用社会资源的比重仅有三分之一,但对GDP增长的贡献已经占到三分之二。

从民营改革3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采取的发展民营经济的改革措施大多带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从民营经济总体来看,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解放前存而不论,改革开放前一直处于压制状态,也不做考虑):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7年,起步阶段,民营经济开始茁壮成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78年,当时的计划经济已经难以为继,主要原因是存在两大难题:日常必需品(含粮食)短缺和严重的劳动力过剩(知青返城使这一问题更加恶化)。

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国家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开始允许个体经济(个体工商户)发展,雇工超过7人的则称为私营企业。

这一时期民营经济的发展活跃了市场,增加了供给,扩大了就业。

第二阶段,1988年至1991年,徘徊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相当一部分纯私营企业被迫变身为“股份合作制”,来保护自己,部分地方政府也在引导和鼓励民营经济向这个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1992年至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发表之后,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增长速度极快,在此阶段,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受到政策的强有力支持。

但在此阶段后期,民营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同期,国有经济民营化有较大发展。

这一阶段,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政府认识到依靠国家力量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韩日模式实际上有较高的经济风险,转而学习美国模式发展中小企业。

同时,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较快,机制灵活,直接对国有经济形成了冲击,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特别是纺织、食品、家电等行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亏损严重,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不堪重负,财政风险日益高企,甚至影响到银行(对于部分亏损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指示银行继续贷款以维持其生存),于是国有企业民营化在国有中小型企业中开始大规模展开,即改制浪潮(也被称作“国退民进”)。

第四阶段,2002年以后,全面发展阶段。

试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

试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

毛概和中特第一次论文毛概和中特第一次论文——试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摘要:三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摆脱文革阴影,国内经济落后,人们思想僵化,全国百废待举。

在抓住时机,实施改革开放伟大战略后,中国在经济建设,教育事业等一系列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综合国力快速成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同时,建立和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

中国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关键词:改革开放背景;经济建设成就;教育成就;改革的意义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从此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在其后不算太长的时间里,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因此有必要回顾并总结改革开放的背景和重大意义,以吸取经验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

首先,必须明确这些问题,在三十多年前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改举开放,又为什么能够实行改革开放?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要深刻认识与了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背景。

一、实行改革开放的背景第1页共8页(一)国内环境1.经济落后“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在全同政治局面比较混乱的同时.整个国民经济则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

当时我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已经深陷贫穷同家之列。

世界银行于1977年对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做了一个统计.并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多少分为五类:第一类叫做最贫穷困家和地区,标准是年人均产值不到200美元。

这类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共有21个。

第二类叫做贫穷国家和地区,标准足人均产值201美元到499美元之间,这类国家和地区共有39个。

列入这个行列当然不能说是很光彩的,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同就列在其中。

这就是当时的实际。

第三类是中等水平国家和地区.标准是人均产值500百至2000美元,这类国家和地区共有57个,第四类是富裕国家和地区,标准是人均产值2000至4999美元,这类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共有31个,包括英国,捷克、波兰、苏联、新加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8-2001:中国市场经济快速成长
发布时间:2008-1-4 10:59:08
相关标签:改革开放
1978年,中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被给予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1984年,中国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16次全国代表大会向世界宣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首先是政府职能从服务于计划经济转向服务于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已由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决策,市场主体在经营活动中获得自主权。

政府逐步从直接的大量的企业管理中退了出来,成为宏观管理和社会管理者。

1994年财税、金融、外汇、投资等体制改革后,中国已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系。

其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中国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1992年为53.57%,2001年增加到63.37%。

另据世界银行所属国际金融公司估算,1998年中国GDP中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比重,国有为37%,集体为12%,私营为24%,外资为6%,股份制为3%,农户为18%。

也说是说,私营部门的比重已经达到51%。

这个估算为国际上所接受。

[①] 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规范化改制力度不断加大。

“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原则,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促进了劳动力要素的自主流动和工资率的自主形成。

垄断行业改革与重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国有企业已基本按照市场规则运行,转制成为市场主体。

中国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大批外商投资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进出口总额新增部分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达63%。

欧美许多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摩托罗拉、西门子、阿尔卡特、诺基亚和飞利浦等,都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巨大成功。

中国市场化改革为他们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他们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见证人。

三是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金融市场从无到有并日趋完善,劳动力市场近年来发展快速,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技术市场、信息市场逐步形成。

商品、生产要素和服务品的价格绝大多数由市场形成,利率正在市场化,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中介组织的发展明显加快,已初步形成了有多种机构类别、多种组织形式和多种服务方式的中介组织体系。

市场的管理与监督也在不断改善与加强。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

这些年来,通过三次修改宪法,已明确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了各种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地位。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法律, 确立了市场规则,规范了市场主体行为,明确了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

综上表明,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一个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