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同伴交往
幼儿心理学课件-幼儿的同伴交往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交往
(二)作用 1 发展社会认知 与成人交往 受支配的被动地位 与同伴交往 平等互惠的关系 2 满足情感的需要 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3 培养积极个性 心理上是平等的 尊重感 自信心 责任感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交往
二 同伴交往特点 (一)婴儿期 2个月 相互注视 6~~9个月 朝向观看,发声说话,微笑 第一年末 微笑,用手指点,嬉戏活动,模仿对方的动作 第二年 互惠性游戏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交往
与成人的交往策略: 支配 协商 顺从 逆反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交往
四 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 因素 (一)行为特征 (二)认知能力 (三)身体吸引力 (四)成人的鼓励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交往
行为特征
受欢迎儿童
被拒斥儿童
被忽视儿童
外向 友好
比较笨拙 不明智 攻击行为
行为笨拙 害羞 自己玩
更多心理学课件 请移步 /annbrady
• 更多心理学课件 请移步 /annbrady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交往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交往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交往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交往
成人的鼓励
教孩子玩, 教Βιβλιοθήκη 子怎么和同伴玩。学习礼貌用语,如:请 能不能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交往
五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1 教会儿童合作,增强儿童的自信感 2 教会儿童游戏,提高儿童的参与度 3 教会儿童接纳,融洽儿童同伴关系 4 教会儿童表达,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
第三节幼儿的同伴交往二作用发展社会认知与成人交往受支配的被动地位与同伴交往平等互惠的关系满足情感的需要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培养积极个性心理上是平等的尊重感自信心责任感第三节幼儿的同伴交往二同伴交往特点一婴儿期2个月相互注视69个月朝向观看发声说话微笑第一年末微笑用手指点嬉戏活动模仿对方的动作第二年互惠性游戏第三节幼儿的同伴交往二幼儿期练习社交技能支配协商坚持放弃接受退让
幼儿同伴交往--开题报告
幼儿同伴交往--开题报告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方法策略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对幼儿来说,进入幼儿园后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就是同伴。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
同伴交往是幼儿最初学习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对幼儿的社会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否得到同伴的肯定和集体的尊重是幼儿自我价值肯定和满足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岁以后,他们开始试探着与同龄伙伴平等交往,所以人的交往合作能力要从这一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的人,现在的幼儿由于自我中心意识偏强,缺乏同情心,不会礼貌交往,做事任性、霸道,不能与人合作,在与同伴交往中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
我园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交往规则有了了解和认识。
我们在《纲要》精神指引下,教学观念有了提升,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重说教、轻体验等现象。
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更为幼儿的交往发展提供可能,他们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材料,能力相仿、兴趣爱好相同,教师面对小群体幼儿能够满足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区域活动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培养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方法策略》这一课题,进行思考、实践/探索、研究。
概念界定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同伴:我国的申继亮认为,同伴是指“社会上平等的”“共同操作时,在行为复杂程度上处于或接近于同一水平的个体同伴交往又称同伴沟通,是指同伴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
从动态说,是个体和同伴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从静态说,是个体与同伴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
国开学习网《儿童心理学》形考任务五答案
一、概念题(每个5分,共15分)1. 同伴互动答案: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由某种共同的活动引发,并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 平行游戏答案:儿童单独玩,但是他选择的活动自然把他带到别的孩子中间。
他的玩具与周围孩子玩的相似,但是他自己玩,不影响或改变其他孩子的活动,没有相互的交流,但有时有相互的模仿。
一个人离开后,另一个人还会继续游戏。
3. 联合游戏答案:儿童与别的孩子玩,所有成员进行相似的活动,不一定完全相同,往往因材料的交流而互有沟通,可能也有自发的相互配合,但没有分工,没有对材料、活动安排及活动目的和结果的计划与组织。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横线中)4. 许多的社会机构中,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就是。
A. 家庭B. 幼儿园C. 学校D. 游乐园答案:家庭5. 最有利于孩子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教养方式是。
A. 权威型B. 专制型C. 放纵型D. 忽视型答案:权威型6. 接受和鼓励孩子不断增长的自主性,与孩子积极沟通,使用有弹性的规则是教养方式的特点。
A. 权威型B. 专制型C. 放纵型D. 忽视型答案:权威型7. 在教养方式的影响下,儿童可能产生的行为特征是退缩,恐惧,情绪化,优柔寡断,急躁;女孩到了青春期仍然被动、依赖,男孩则可能趋于反叛、攻击。
A. 权威型B. 专制型C. 放纵型D. 忽视型答案:专制型8. 从控制-反应维度判断,忽视型教养方式是属于。
A. 高控制、高反应B. 高控制、低反应C. 低控制、高反应D. 低控制、低反应答案:低控制、低反应9. 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则不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A. 父母自身因素B. 儿童特点C. 同伴影响D.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答案:同伴影响10. 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社会关系。
A. 同伴关系B. 师生关系C. 交往关系D. 生物血缘关系答案:同伴关系11. 根据儿童的同伴关系,可以将幼儿园儿童分为五类,其中往往被认为有较多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入学后他们的学业问题和品行问题可能较多。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同伴之间如何相处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同伴之间如何相处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关注与帮助同伴,了解被人欣赏的男生\女生特点,学习如何与同伴沟通,了解同伴关系的不同种类,认识朋友间的良善与知己的难得,学习选择从众与独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体验与自我反思等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同伴关系的不同种类,认识朋友间的良善与知己的难得,学习选择从众与独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学习关注与帮助同伴,了解被人欣赏的男生\女生特点,学习如何与同伴沟通,了解同伴关系的不同种类,认识朋友间的良善与知己的难得,学习选择从众与独立。
2.本课程的教学难点:了解并学会如何增进同伴关系,如何在从众与独立之间进行选择,做个有主见的人。
三、教学方法:游戏、小组讨论、倾听练习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程:活动一:天使之翼准备:所有同学姓名都分别写在一张张叠好的纸条内,然后放在一个小盒子或信封里,盒盖或信封上标有“天使之翼”的字样。
操作:每个同学要在盒子或信封中抽取一张纸条,如果打开看到是自己的名字,请放回。
当你抽中一个其他同学的名字,请注意不要揭晓,更不要做出泄露天机的表情和动作。
这纸条上写明的神秘人物就是你的国王,而你是守护他/她的天使,在接下来的上课的全部互动中,你要鼓励他/她,帮助他/她,欣赏他/她。
但是你要守口如瓶,这一切都要默默地、不为他人知地去做,真的就像提案是一样守护着这位尊贵的国王。
注:要提醒同学们遵守规则,并为后面的活动埋下伏笔,告知到家,课程结束的时候,会有另一个仪式来揭晓答案。
2.讲授新课活动二:我欣赏的男生和女生将同学们按性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每组一张“我欣赏的男生和女生”练习表,小组头脑风暴,一人负责记录,其他成员一起开动脑筋想都欣赏什么样子的男生和女生,想到的所有结果都要记录下来,中间不佳任何评论,然后由每组选派一名成员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让成员有机会说出自己眼中欣赏的是什么样子的男生、女生,由老师一一登记到黑板上,并将同类描述词语归集一处,最后再依次让全部男生、女生分别投票是否赞成这个特点,统计赞成每个特点的投票数,最后选出男、女分别投给欣赏的男女生是什么样子的前十个特征,对比男生和女生之间对欣赏的男女生哪些是相同的,哪些事不同的?从而帮助他们做一个受欢迎的学生。
同伴关系与友谊的发展特点 - 同伴交往
同伴关系与友谊的发展特点 -同伴交往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儿童除父母、教师及亲属以外的另一重要的社会关系。
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般说来,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关系是不平等的,主要是照顾者、教育者与被照顾者、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与之相比,同伴交往更加平等、互惠和自由。
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体验和探索,从而更有利于其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判断力的发展。
1.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对儿童学习社会技能有特别的作用。
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在共同的活动和相互的协作中,儿童能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汲取种种间接经验,包括游戏规则、物理经验、学习方法等,学会遵守规则、尊敬权威、承担责任、完成任务等,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充当社会成员。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能给儿童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儿童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
社会测量研究表明,具有良好同伴群体关系的儿童易表现出友好、谦虚的品质和低焦虑,能顺利适应环境。
总之,同伴关系的功能在于发展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吸收同伴的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增强情感支持。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同伴关系不良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甚至会对成人以后的社会适应造成消极影响。
2.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发展儿童对同伴交往的需要是逐渐建立的,儿童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并且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同伴团体的影响是通过同伴交往实现的。
同伴团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2)限制其成员对其他团体的归属感;(3)具有明确或隐含的行为标准;(4)发展使其成员为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儿童的同伴团体的形式是多样的,可能结构松散,也可能有组织、结构严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有组织的团体和自发的团体。
同伴关系的定义
同伴关系的定义同伴关系是指相互存在关联、作为一群人之间所具有的联系。
在生活中,同伴关系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伴关系的定义随着不同的领域和背景而有所不同,它在人际交往、心理学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同伴关系的定义。
一、人际交往领域中的同伴关系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同伴关系特指在某一个群体中,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历、社会阶层等因素而形成的人际关系。
同伴之间相互影响,互相支持、传递信息、提供建议和帮助,从而实现彼此共同的目标。
在学校、公司、社区等各种组织中,同伴关系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关系。
二、心理学领域中的同伴关系在心理学领域,同伴关系指的是相互间存在的情感互动,如友谊、感情、信任等。
这种关系的质量会对个体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孩童时期,同伴关系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的发育。
理解和提高同伴关系的质量是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社会学领域中的同伴关系在社会学中,主要聚焦于分析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同伴关系在社会学领域中被定义为一种相互协助、理解、互利共赢的社交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同伴关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可以在各个领域中都观察到,如商业、娱乐、政治等。
同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可以推动一个群体或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同伴关系的定义不仅仅是关于群体中各个成员之间的联系、关系和互动,它也包括了情感支持和心理健康的保持。
对同伴关系的理解和提高,不仅有助于人们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也会给个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为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游戏吉■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乂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C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
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参与。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幼儿心理学课件-幼儿的同伴交往
3 情绪合理化能力
教育幼儿理解和接受各种情绪,避免一味抑 制和否认自己的情绪。
4 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教育幼儿培养情绪自我调节能力,不把负面 情绪转嫁给他人。
幼儿权力和同伴交往
平等性原则
表达权原则
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在 同伴交往中实现平等和彼此支持。
构建积极的同伴关系的方法
1 支持幼儿自主性
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同伴互动和决策,增强自 信感。
2 提高合作技能
帮助幼儿学会分享、合作、妥善处理冲突, 提高合作技能。
3 促进互助行为
引导幼儿理解互相帮助和支持的意义,培养 互助行为。
4 增强团体认同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团体活动,并强化团体意 识。
幼儿时期的友谊
3 情感需求强烈
幼儿需要感受到安全和被关注,同伴关系对 其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4 游戏行为特点
幼儿的游戏娱乐性强,好动、好奇,玩具和 游戏的使用具有借代性。
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促进认知、语言发展
同伴交往是幼儿获得各种知识和经验的机会。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同伴交流和互动,幼儿成长为社会适应能 力强的个体。
1
创造机会
通过各种活动和互动,为幼儿创造更多社交机会。
2
示范行为
教师要以身作则,用积极的社交行为示范引导幼儿学习。
3
鼓励表达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建立有效的社交沟通渠道。
4
提供反馈
及时给予幼儿积极反馈和具体指导,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 响
类型 注意力困难型 多动冲动型
幼儿心理学课件-幼儿的 同伴交往
探究儿童同伴关系
探究儿童同伴关系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摘要:儿童同伴关系是现阶段儿童心理发展关注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探讨儿童同伴关系理论的研究基础着手,阐述了国内外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儿童同伴关系的基本理论;同伴关系的主要类型;评定方法;如何培养儿童形成完善的同伴关系;同伴交往的意义。
关键字:儿童;同伴关系前言儿童在成长发展的社会化的过程中,遵循着两条路线:一是与父母亲的互动关系,即亲子关系;二是与年龄相仿的儿童之间的交往关系,即同伴关系。
在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主要的生活空间在家里面,亲子关系是儿童成长发展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
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家庭以外,同伴关系逐渐成为儿童交往的主要方面;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母亲外出工作,儿童较早地开始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同伴交往中。
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存在很大的不同,它在儿童成长发展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独特而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探究儿童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儿童同伴关系理论的研究基础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个体发展包括从受精卵开始到个体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
研究者普遍认为,个体早期发展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最为重要。
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曾根据人际关系的特点将个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前青春期、青春初期、青春后期。
[1]只有经过这六个阶段,个体才能发展成为真正的成人。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儿童在同伴交往基础上形成的同伴关系,对其成熟发展极为重要。
儿童的同伴交往话动一直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关于它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
(一)国内外儿童同伴关系理论的发展同伴关系及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主题,国外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开展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对同伴关系系统深入地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的孤独感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1 引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研究者认为儿童不会体验到孤独感,直到80年代才开始对儿童的孤独感进行研究。
其实孤独感是很常见的现象,不仅青少年和成人会体验到,而且儿童也能体验到。
孤独感会造成儿童相当大的痛苦,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这种孤独体验与抑郁和被遗弃感相联系,使儿童找不到社会归属感,并导致自尊下降。
并且稳定的孤独感模式,会严重威胁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儿童青少年的孤独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在深入探讨孤独感之前,有必要弄清楚孤单、孤独和独处这三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孤单是指周围没有其他人的客观状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指没有与其他人交流的状态而不是身体上的独自一人(例如,独自一人时给朋友打电话就不是孤单)。
独处是自愿、主动的孤单状态。
人格发展和创造性活动有时就是在独处时发生的。
因此,孤单的客观状态可能使人积极、建设性地利用独处的时间,也可能会使人体验到不愉快的孤独,甚至有时候即使有其他人(重要的或不重要的)在场,个体也可能会感到孤独,它是一种主观状态。
那么儿童能觉知到孤单和孤独之间的差异吗?Evangelia Galanaki以二到四年级小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学龄儿童尽管时常把孤单与感到孤独相联,但是他们仍然能够觉知到二者之间的差异。
将近一半的被试能觉知到把情愿孤单与非情愿孤单区分开来的动机因素。
极少数的小学二年级儿童能认识到孤单的益处即独处,并且这种能力在青少年前期急剧增长。
三分之二的被试体验过孤独,但是这种体验与他们对孤单的理解似乎不相关。
Goossens等人测量了五到六年级儿童对孤单的好恶态度和孤独感体验,结果表明,对待孤单的态度和孤独感体验负荷在两个不同的因素上。
这都说明,儿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区分出孤单和孤独,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喜欢一个人独处,并认识到独处对其成长带来的益处。
儿童能觉知到孤单和孤独之间差异的能力,对他们成熟、准确地理解孤独感的含义十分关键,这也是考察儿童孤独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同伴关系的概念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1..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2..美国学者哈吐普hartup;1989考察了儿童成长过程中与他人形成的人际关系;并将儿童同伴关系分为两种: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3..垂直关系是指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权力的父母或教师等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比如;成人局与主动地位对孩子提出要求;发出指令..其性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成人是总控制的;儿童是服从的..这种功能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儿童的安全和其他方面的保护..水平关系是指儿童和与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力的同伴之间的关系..在儿童游戏的过程中;一个扮演爸爸;一个扮演妈妈;一个做饭;一个工作..可以商量玩的内容和玩的时间;也可以交换角色..在这种水平的交往关系中;幼儿技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的不同就在于活动的控制者的不同..垂直游戏中;成人是“权威”;儿童是“服从”的一方;在水平关系中更倾向于“平等”的关系;儿童有更大的自主权;相比垂直关系;水平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为强烈、持久..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3秦金亮.儿童发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92.二、同伴关系的功能一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同伴交往为幼儿自我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对照标准..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儿童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 是从他人评价逐步过渡到自我评价的过程1..同伴即可以提供幼儿有关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幼儿在于其他儿童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确定自己相对于同龄伙伴角色和地位;并在平等的环境中认识到领导者与追随者的角色;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从而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信息扩充:同伴成了依恋对象20世纪40年代;安娜·费洛伊德和丹恩对6名德籍犹太孤儿进行了一项研究..这6名孤儿的父母在他们出生不久后都死在了纳粹的毒气室里..他们在一个集中营里共同生活了几年;在此期间失去了成年人的直接联系..二战结束后;他们被带到英格兰一个乡村里;在这里他们受到了人们的照顾;知道他们能适应新的环境..对他们的观察表明;他们彼此之间的内部关系非常亲密;一旦被分离片刻就会表现出不安..而且他们彼此的接触也很亲切;自由共享;并且相互慰籍和帮助..同时他们也具有很多焦虑的症状;包括经常吸吮指头、烦躁不安、幼稚的游戏以及对护理人员的间歇性攻击;同时也伴随着对同伴的完全依赖..当这些孩子与成年人建立起信赖关系后;他们的游戏能力、言语能力和探索能力也得到飞速的发1〔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展..二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在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如何坚持个人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怎样处理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合作和竞争;怎样处理个人和团体的关系..在幼儿与同伴的接触过程中;不同的儿童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他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会做出各不相同的具体表现..同伴交往可以为儿童提供分享知识经验、相互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在实际的交往中;儿童逐渐的认识到他人的特征以及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学会与其他人共同参与活动;学会如何相互作用和如何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同伴关系不良对儿童进入学校以后的适应会有不良的影响..目前; 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适应障碍———学校适应困难..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上学; 经常逃学; 有一些学生甚至产生严重的学校恐惧症; 拒绝上学; 有的因此在家里一呆就是半年、一年; 甚至永久性辍学..不适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同伴关系不良; 在学校里没人理睬; 甚至被欺负; 由此产生孤独、恐惧、焦虑心理; 带来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三同伴交往能够满足儿童情感的需要同伴可以满足幼儿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这是人类最基本需要..幼儿这种需要的满足更多的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儿童被同伴接纳;受到同伴的赞许或尊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比如在不熟悉的环境或有威胁的环境中;或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无法得到抚慰时;同伴提供了一定的感情支持..为此;幼儿可以从同伴交往中得到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他们在感情上得到同伴的支持而产生安全和责任感;他们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和心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在一项名为同龄养育的特殊试验中;研究者将恒河猴幼体分群进行养育;并将其与母猴隔离;然后对幼猴的行为进行观察..当研究者让实验中的幼猴在亲密的同伴幼猴养育过程中经常亲近的伙伴、熟悉的同伴及陌生的同伴之间进行选择时;发现幼猴与亲密的同伴在一起的时间最多..这里最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亲密的同伴在实验中扮演了安全感的提供者的角色;在减轻幼猴的不安全感胜于其他伙伴..四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着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说过; 被人认可是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赋..这句名言说明了人类的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 即希望被同类同伴的社会交往、共同游戏等活动要求儿童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服从权威、完成任务、要求善于予以协助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家长不可轻视;更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人的评价包括家长、教师及其他成年人; 当然很大一部分来自同龄人..儿童正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 逐渐确立了自我; 而自我的发展又促进了儿童良好人格的发展..五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已成为20年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1..国内的研究2也证明;5~11.5岁儿童通过相互交往可以促进其认知水平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 儿童在相互作用时; 会产生动作或观点的不同; 从而引起争论; 形成认知冲突; 最终导致认知结构的改变..三、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年龄特点1.婴儿期2岁以前大量的观察研究证实;儿童早期0~2岁同伴交往的发展以一种固定的程序展开..在这一阶段婴儿还处于认识外界事物的最初阶段..最初的行为是注视和触摸;这大约在婴儿3个月的时候..把婴儿成对的放在育婴箱里;他们在3~4个月的时候就会出现观察和模仿对方的现象..在6个月的时候幼儿就会对同伴微笑;向同伴发出“呀呀”的声音..1岁时;同伴相互作用中出现了较多的交流行为;如微笑、打手势、模仿等相互影响交流的行为..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在1~2岁时;儿童的同伴交往变的越来越复杂..协调的双向交流变的更为常见;而且绝大多说是相互之间的模仿..1~2岁婴儿游戏中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儿童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模式化的社会交往动作3..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同伴关系的发展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4:第一阶段:“客体中心阶段”..这时的儿童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玩具或具体物品上而忽视对方的存在和要求..6~8个月的儿童通常互不理睬; 1吴荔红.学前发展心理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37.2符明弘,左梦兰.交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 1993.5.3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192.4秦金亮.儿童发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93.只有短暂的接触;如朝同伴看、笑笑或抓抓等的动作;但这也是更多的把对方当做活动的物体或玩具来看..第二阶段:“简单交往阶段”..这时的儿童能对同伴的社交行为作出反应;会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马萨提和帕尼Musatti & Panni;1981观察了一个日托中心内6名12~18个月相互熟悉的婴儿社会交往行为;结果发现;该时期的儿童在进行独立活动的同事;通过对环境的留意来获取对同伴的信息;并且和模仿同伴的行为;开始了直接的相互接触和影响;从而使同伴的交往进程带入到简单的社会交往阶段..研究者在对这一时期儿童的交往行为进行分析时;引入了“社交指向行为”的这一指标..“社交指向行为”即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生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具体如微笑或大笑、发声或说话如听到同伴哭;自己也跟着哭;而同伴会更大声的哭、给或拿玩具、身体的抚摸或轻拍或推拉以及较大的动作走到同伴旁边;然后跑开、玩与同伴相同或类似的玩具等..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引起同伴的注意;与同伴取得联系..这阶段的儿童就是通过这种交往行为积极的找寻自己的同伴的;同时也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进而相互影响1..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阶段”..这时的儿童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的模仿已较为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行动;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表现出相互影响的时间增长、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的互补或互动的角色关系;如“追赶者”和“逃跑者”、“给1秦金亮.早期儿童发展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08.予者”和“接受者”游戏的大量出现..虽然同伴对婴儿来说是一种有趣的;可以带来快乐的社会现象;但是;对这一时期的婴儿来说最主要的社会关系还是依恋;即父母建立的情感联接;尤其重要的母子关系..同时依恋关系对同伴关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1..婴儿与同伴最初的互动方式;是在和母亲建立的互动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幼儿期从整体来看; 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发展有不同的特点.. 我们应根据不同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确定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2..1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小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混沌期;其同伴交往具有随机性和情境性特点..在这一时期幼儿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他们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现自信和友好;有时为了引起小伙伴的反感;让人不愿和他交朋友..一旦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马上采取与别人终止游戏的做法;往往使交往不能正常进行下去.. 不能主动与同伴建立稳定的联系;两两之间固定的互选朋友的人数还不多;大多数幼儿对同伴未产生明确的偏好;因此在小班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的社会偏好不存在明显的差距;受忽视型幼儿的人数比中、大班多..虽说在小班具有稳定互选朋友的幼儿还不多;但是小班幼儿已有简单的交往.. 由于个别幼儿的交往面比较广;因此小1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404.2王芳,刘少英.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力培养[J]..幼儿教育,2011.3:16班幼儿社会影响力的差距较大.. 小班幼儿喜欢具有友好交往态度的同伴;小班幼儿在交往中常常会发生冲突;但是发生冲突的原因比较简单..冲突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暂; 这主要和幼儿缺乏交往的方法和手段有关..如果没有外界的强化;幼儿不会在交往中对同伴产生深刻的不良印象..(2)中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分化期;其同伴交往具有探索性和冲突性特点.. 中班幼儿能主动与同伴建立关系;并且能不断尝试与不同的同伴建立关系;对同伴已经有了明显的喜恶;因此在中班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之间的社会偏好差距突然增大; 受忽视型的幼儿人数减少; 受欢迎型和受拒绝型幼儿的人数增多..中班幼儿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朋友关系; 两两之间的互选朋友数开始比小班增多;大多数幼儿都能进行交往; 不同幼儿儿间社会影响力的差距明显缩小.. 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越来越明确;喜欢同伴的理由是他她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即一起玩、一起坐、一起吃饭等;而不喜欢同伴的理由往往是那些消极的交往行为..中班幼儿的交往冲突明显增多; 同伴地位的分化也很明显..从不喜欢同伴的理由来看;中班幼儿的冲突性质发生了变化;往往与自尊相关; 如幼儿不喜欢同伴批评自己; 不喜欢被有意和当众欺负; 而不再像小班幼儿那样; 拒绝同伴是因为对方不满足自己对物的需要; 冲突的特点从“以物为中心”转化为“以人为中心”..(3)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点大班幼儿相对小班而言语能力;肢体语言发展得相对较好;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品质;很多事情他们已经可以分辨出是对还是错了..此时的幼儿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模仿老师、家长或者其他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影响和社会交往经验的逐渐积累;儿童的合作逐渐发展;表现为合作认知、合作情感、合作技能和合作行为等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在合作认知方面;幼儿的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其对合作本质特征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和明确化..5—6岁是幼儿合作本质认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虽然总体而言儿童的合作随年龄增长而增强;但它并不是以一种均匀的速度向前发展的..总之;在整个儿童期;同伴之间相互交往作用的基本趋势是从最初的简单的、零零散散的相互作用逐渐发展到各种复杂的、互惠性的相互作用..二性别特点在性别方面;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Bonaeich1972、Dawes MeTaVish&sh砍lee1977发现女性更具合作性;而BrownKrtlse&Hummels2993、sell&wilson1992发现男性更具合作性;耐特等人知ight;1989;strein;1986的研究发现;儿童在竞争和合作的价值认知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相对的资源分配合作与竞争中;女孩更经常地倾向于选择合作;而男孩则更倾向于选择彼此竞争..国内有研究也证明幼儿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存在偏好性;幼儿更倾向于与同性别的幼儿进行交往1..在同伴交往方式上;男女儿童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女孩更善于通过彼此间言语的交流、沟通和协商;而男孩间则更多的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实现的;言语交流相对较少..女孩从朋友那里所期望的比男孩多;并且她们与朋友之间的依恋和亲密度也更高..其他研究表明;对女孩而言;青少1叶晓璐.儿童同伴关系的性别特点及教育启示—基于150名5岁儿童样本调查分析[J].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102.年期主要的任务是建立和维持关系;发展亲密关系;而男孩主要关心的是独立..男孩看重的是自我张扬、逻辑性及义务;女孩看重的是关怀、责任及人际关系;即女孩有“不同的世界”1..四、早期同伴关系的类型一同伴关系的测量对同伴关系之间或简单或复杂的同伴关系的测量;目前心理学界使用的方法技术主要是:1.观察法;即对自然状态下的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观察研究的方法..实践和研究成果都表明;通过观察技术可感受到同伴关系之间的不通过密切程度的关系;发现大多数群体中同伴接纳性的差异..但这种方法比较费时;且常带有直觉性、主观性而影响其成果的科学性;因此这种方法很少使用..2.社会社交测量技术;即要求儿童自己主观来评价对同伴的喜欢程度的方法..这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同伴关系评价技术..主要包括:(1)同伴提名法;是指在儿童某一社会群体;如幼儿园一个班中;让每个儿童根据所给定的名单或照片进行限定提名;一般是让每个儿童说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同伴..如“你最不喜欢和谁玩”等问题;然后根据从每个儿童处获得的正负提名的数量多少;但可能因测量关系特点进行分类..(2)同伴评定发;即要求每个儿童根据具体化的量表对群体内的其他所有同伴进行评定;如“你喜欢不喜欢与XXX玩”并给出喜欢、不喜欢的1缪周芬.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1:85.评定等级;如喜欢、很喜欢、一般、不喜欢、很不喜欢等级别..(3)量表评定法要求儿童根据具体化的量表对同伴群体中其他成员进行评定..如给被试一个同班同性别同学的名单;让他们在一个五点量表上表明他们对每个同学的喜爱程度;由同班同性别同学给予每个人的平均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即为这个人的同伴接纳度..陈欣银等采用这一“标准化”程序;考查了中国儿童同伴关系的类型及其行为特征;表明:受欢迎儿童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积极的行为品质;被拒绝儿童倾向具有攻击性、破坏胜和学习困难;此外;被忽视儿童容易表现羞怯和焦虑行为;缺乏同伴间的亲密感;而有争议的儿童则具有积极和消极行为品质的“两重性”..二同伴关系的类型及特征根据庞丽娟对幼儿同伴交往的种类分析;将同伴关系分为四种类型:受欢迎型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幼儿和一般幼儿1..后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一般把儿童分为五类:1、受欢迎儿童:指那些获得许多同伴积极提名或评定的儿童;2、被拒绝儿童:指那些获得许多同伴消极提名或评定的儿童;3、被忽视的儿童:指那些被很少提名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提名的儿童;4、一般的儿童:指那些在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的等级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儿童;他们的同伴接纳程度处于一般情况的状态;5、矛盾的儿童:指那些被某些同伴积极之提名或评定;同时又被另一些同伴消极提名或评定的儿童..根据以上研究;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是被研究比较多的;他1庞丽娟.幼儿同伴社交类型特征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3:27.们在行为、认知和情感三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特征..秦金亮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学前阶段的六类儿童的主要表现特征有:1.受欢迎型幼儿:长相好;卫生洁净;行为表现最为积极、友好;消极行为很少;能力强;性格外向、情绪偷快、活泼开朗;喜欢交往、且善于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性强;对自己社交地位能正确评价;对没有同伴共玩感到难过..2.被拒绝幼儿: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但性格很外向、脾气急、大;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是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过高估计;对没有朋友共玩不太在乎..3.被忽视幼儿: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愉快、活泼、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善于交往;有较重的孤独感;对没有同伴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目前庞丽娟曾经用现场提名法将幼儿同伴交往划分为四种类型: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并结合问卷评定法和访谈法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类型儿童的行为特征..束从敏曾采用同伴提名法将幼儿的同伴关系划分为三种类型:受欢迎型、受排斥型和受忽略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同伴评定法和对带班老师和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揭示了幼儿同伴关系中社会偏爱、社会拒斥的原因以及影响幼儿社交地位的因素..陈欣银将正提名和负提名相结合;提出“两维五组”模型..两维是指同伴关系类型主要经社会选择和社会影响两个维度变化;五组指五种不同类型的同伴关系: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儿童、有争议的儿童和普通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的热点—友谊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而友谊则是同伴关系中一个重要层面;它是指儿童之间相互亲近的特殊关系..早期关于友谊的研究致力于儿童友谊观的界定、友谊的一般特点及发展趋势等..目前对儿童友谊关系和友谊特性的认知及其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知成为友谊研究的新趋势..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发展既包括对友谊概念理解的发展变化;又包括对际关系的有关道德规范的认知..五、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一外表在婴儿期;儿童就开始显示出对身体外部特征;特别是面部特征的偏好..伊斯等人对3~5岁幼儿调查研究发现;到5岁时;“漂亮”的幼儿的确具有许多人们所期望的优秀品质;而“不漂亮”的幼儿则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外表是影响同伴交往的一个明显因素..研究发现;3-5岁的孩子就能区别漂亮和不漂亮的孩子;并且他们对身体特点的判断基础与成人相同..幼儿园的孩子更喜欢和那些长得漂亮、穿戴漂亮、干净整齐的孩子玩..还有研究发现;漂亮对于女孩的同伴接纳中比对于男孩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二社交技能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的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接纳程度的重要原因..从对不同类型的男孩的同伴关系研究表明;受欢迎的男孩的亲社会行为较多;而攻击性行为较少;他们帮助建立群体的准则和规范;被排斥的男。
人民大2024心理健康教育—开“心”金钥匙学生困惑100问 PPT课件第三章 同伴交往
困惑 28 说好的不告诉别人呢
同伴交往
从文字描述可以看出,你在人际关系中很单纯,没有任何防备心,非常信任朋友,这是率真 的表现。你感觉被出卖,有多种可能性,有可能你朋友并不知情。
可能你朋友是出于好心。 还有可能你朋友是出于不小心。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一切烦恼来源人际关系,一切幸福也来自人 际关系。所以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的双面镜,一面是快乐一面是烦恼,最重要是我们如 何去看待和解决,这里提供三个方法供你参考:
当然也不排除他害怕别人努力会超越他,才故意这么说。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他内的初三,大家都会有些紧张和焦虑。面对成绩,我们心情复杂 ,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进步;另一方面,我们也担心别人进步,害怕被超越,人际相处也因此变得敏感 。面对这样的困扰,这里提供三个方法供你参考:
四、加强体育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 不仅促进人体多巴胺的 分泌,还能消除自己的 孤独感。
总之,你对自我充分认识的情况下,学会接纳当下负面的情绪,积极主动与人交流, 多参加校内外有益的活动,那么,进入新班级的孤独感也会逐渐消失。
困惑 31 我是对事不对人,你不能理解吗
同伴交往
朋友相处久了,彼此身上的小毛病就会慢慢暴露出来,这些小毛病让彼此不舒服,这 种现象在人际关系中比较普遍。让你难以说出口的原因可能如下:
遇到表里不一的朋友,会让我们感到气愤,也会让我们感到无奈,之所以会如此矛盾, 大多是因为我们看重朋友,不愿与之交恶。面对这样的朋友,其实我们不必一直忍让,我 们来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困惑 26 你们表里不一,我们是真朋友吗
同伴交往
对于我们重视的人,在 处理一些矛盾的时候,我们 总是会夹杂着很多个人情绪, 这些情绪会让我们左右为难。 所以,当我们了解到自己遇 到了一个表里不一的朋友时, 首先要重新审视彼此之间的 关系,调整自己对这段友谊 的态度。
心理学--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交往是必不可少的。
在社会生活中不仅需要与亲戚、熟人、朋友往来,而且需要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
善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解决问题也较容易;一个不愿与人交往或缺乏交往技能的人往往感到孤独与寂寞。
因此,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否往往会对人的个性及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学会交往,首先必须明白人为什么要交往。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总是希望有人与他(她)进行交流,从而摆脱孤独与寂寞;希望参与具体活动,希望加入某一群体,并为之所接纳,从而获得归属感。
这样,快乐时有人与你分享,痛苦时有人为你分担,迷惘时有人给你指点,困难时有人给你援助,忧伤时有人来安慰你,气馁时有人来鼓励你。
通过交往,人们能够寻求心灵的沟通,能够寻找感情的寄托。
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伙伴,并与之一同玩耍、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发展心理学家把这些年龄或成熟水平相仿的伙伴称为同伴。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用于同伴交往上的时间越来越长,有调查显示,儿童和青少年在学校的一天中与同伴交往的情境高达299个。
同伴接纳与否关键在于相互作用。
由于同伴的能力相当、地位平等,属于一种水平关系,因此从同伴那里,个体可以得到关于自身能力的反馈,可以了解自己的表现是优于还是差于其他人。
在同伴群体中,个体的社交地位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非常受欢迎,有的非常不受欢迎,有的地位一般。
心理学上用同伴接纳来表示个体被同辈群体接纳喜欢的程度,它反映了个体同伴关系的好坏。
影响个体同伴接纳的因素很多,如个体的社会行为特征、认知能力、身体特征、名字等。
以儿童为例,以往的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儿童往往缺乏攻击性、外表吸引人、能坚持交往、愿意分享,被拒绝的儿童常常有许多破坏行为和不当行为、极度活跃、说话过多、有许多单独活动。
被忽视的儿童一般很害羞、不敢自我表现、攻击少、逃避单向交往。
同样,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在不同年龄段也有不同体现,如越小的儿童越看重外部特征,越大的儿童越看重个性特点。
浅谈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浅谈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话题:教育学习心理学家同伴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
从教育者的立场上看,家长希望孩子能与他人交往,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不愿看到孩子没有伴儿,也不愿意孩子孤独。
教师更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合作。
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同伴交往是指儿童与同一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的交往。
大家年龄相近,兴趣一致,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幼儿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对幼儿来说,那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
这种同伴交往,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增加,成为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同伴交往有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知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为幼儿掌握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同伴交往中,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他们在共同活动中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为儿童提供了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
同时,同伴交往也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同伴交流、直接教导、协商、讨论的机会,幼儿常在一起讨论物体的多种用途或问题的多种解决方式。
这些都非常有助于儿童扩展知识,丰富知识,发展自己的思考、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生活中很平常的模仿行为为例: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同一组的小朋友或两个关系很好的同伴,他们的作品都有些类似,其实这与他们平时频繁的交往活动有关。
二、同伴交往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
没有同伴的孩子会产生消极情绪,长期没有同伴,这种消极情绪会稳定为一种不良自我感觉,将严重阻碍幼儿心理发展,阻碍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同伴交往能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心情轻松、活泼、愉快。
观察发现,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经常表现出快乐的情绪,因为在交往中有许多创造快乐的因素:幼儿的建议被同伴采纳;共同搭建积木被老师表扬等等,都能得到快乐和满足。
社会性发展心理学研究之同伴关系研究的进展!
9
•在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友谊的成因是不同的
幼儿:地理位置(如邻居)、有共同的兴趣和喜爱的活动、拥有有趣的玩具。 小学二三年级:朋友还基本上是住得近的、有好玩的玩具、喜欢和自己一起
玩、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的同伴。
小学四五年级:共同的价值观和准则,有共同的活动和所有物,互相帮助、
合作、支持,彼此不打架。
Back
1.3 同伴关系的类型
• 同伴关系主要可分为两种: (详见社会性DP P
378-379)
①友谊 友谊是两个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互相作用的,较为持 久稳定的双向关系,而非简单的喜爱或依恋关系。友谊以信任 为基础,以亲密性支持为情感特征。 ②同伴群体关系 同伴群体关系不像友谊那样是一对一的关 系,而是儿童之间自发产生的,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行为准 则,有相同的兴趣,经常共同参加某些活动的群体关系。同伴 群体通常存在一定的等级性质的关系和结构,各个成员在群体 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和地位。(友谊的成因 VS 同伴群体的形成)
虽然,同伴对婴儿来说是一种有趣的、可以为其带来快乐 的社会对象,但是,对这一时期的婴儿来说,最为重
要的社会关系还是依恋,即与父母建立的情感联 结,尤其重要的是母子关系。同时,依恋关系对于同
伴关系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婴儿与同伴最初的互动方 式,是在与母亲早期所建立的互动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同时,婴儿与母亲的依恋质量也是影响他们与同伴互 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安全依恋的儿童,在与同伴互动的过 程中,更容易表现出自如和大胆,即他们可以将成人作为 一个安全的基地,这个基地牢固了,幼儿的行为自然就会 更加随心所欲。
• 1岁左右:同伴相互作用中出现了较多的交流行为,如微笑、 打手势、模仿等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行为。1岁以后,同 伴间互相协调的互动行为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其中最主要 的形式是在游戏中的模仿行为。 • 2岁左右,幼儿开始用言语来影响和谈论同伴的行为。
我的朋友圈——初中生同伴关系心理辅导课
我的朋友圈——初中生同伴关系心理辅导课【活动理念】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
同伴在初中生人际关系中的地位明显高于其他重要社会他人。
初中生渴望结交同龄朋友以满足其情感归属等心理需要。
所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初中生来说尤为重要。
然而,据中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显示,55.5%的中学生与同学、朋友交往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在整个中学阶段,八年级学生的同伴关系问题最为严峻。
经过初中一年的适应期,八年级的学生有的在班级形成了自己窄小的朋友圈,有的却落单。
经调查,33%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班级扩大自己的交友圈,45%的学生迷恋自己的小团体,40%的学生对于所在班级没有归属感。
学校八年级的心理辅导显示,很多学生迷恋自己的小团体,不接受新成员的加入,当有新成员加入时,他们的内心极不适应,有的产生严重的情绪问题,有的甚至对新成员进行言语或身体的攻击,影响恶劣。
而那些落单的学生也害怕被拒绝,没有勇气加入别人已组建好的小团体,内心感到孤独和压抑,影响了学习、生活及其心理健康。
结合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本课试图采用生动形象的团体辅导方式,旨在引导学生们在班级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其健康发展。
【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体验扩大交友圈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开放的交友意识。
2.引导学生掌握同伴交往的基本方法,提高交往能力,扩大自己在班级的朋友圈。
3.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展人际交往的积极性,树立主动交往,扩大自己班级交友圈的意识。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准备“内外圈”学案纸、水彩笔。
3.引导学生自由分组围坐,每组8 人。
【活动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活动时长】一课时【活动形式】活动体验、纸笔练习、分组讨论。
【活动过程】一、团体暖身阶段:相识圈教师:老师在课前做过一个小调查,了解了同学们在班级的朋友圈。
结果显示,78%的同学在班级的朋友寥寥无几,大都集中在2~3 个,有的甚至还没有遇到自己的知心好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人际交往
马加爵、林森浩事件原因分析
缺乏社会(人际)支持系统。每个人 从客观上都存在某些天然旳社会支持系统 ,如父母、老师、同学等,他们都有支持 我们旳基本义务。假如一种人平时有良好 旳人际关系,那么,他旳亲朋挚友在他需 要时,都会成为乐于用语言或非语 言符号互换意见、传达思想、体现感情 和需要等交流过程,涉及物质交往和精 神交往,是人类旳特定社会现象。
后来有一天,查理没来,大家相约去看他,才懂得 ,他是一企业旳清洁工。再后来,得知他旳一位朋友 逝世了,大家紧紧握住他旳手,他旳眼睛湿湿旳。#
学会微笑
故事启示:
只有真诚开放了自己旳内心,才干走进别 人旳心灵世界。人和人旳情感是一样旳,只要 你付出微笑,就会得到深深旳友谊。
#
学会换位思索
所谓换位思索,就是站在对方旳位置上考 虑问题。
1、学会倾听 2、学会体现 3、学会微笑 4、学会换位
#
学会倾听
“聆听是沟通旳各项 能力中最主要旳能力。有 效旳沟通从真正旳聆听开 始。”
——卡耐基
#
课堂小活动:倾诉与倾听
活动内容:
请同学两两一组进行相互倾诉与倾听。倾 诉旳主题是“我生命中最难过旳一次经历”。
活动要求:
倾诉者真诚动情地讲述自己旳经历,但是 倾听者以不耐烦、不在乎旳态度看待倾诉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之人际交往
课前小游戏——抓手指
游戏规则:
1、伸出右手手掌和左手旳手 指,左手旳手指放到右边同学旳 掌心里。
2、仔细听故事,当听到“水 ”旳时候,手掌抓手指,手指则 迅速逃离。
#
课前小游戏——抓手指
分享体验:
1、有无思维定势,抢抓? 2、听到 “水”字,你是先跑,还是先抓? 3、“听” 、“抓” 、“逃”——协调起 来轻易吗?
学前心理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平时常说的“看见”、“听到”、“回忆”、“思考”等,属于人的()A.意志过程 B.认识过程 C.思维过程 D.情感过程2.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属于()A.个性心理特征B.心理过程C.意志过程D.个性倾向性3.广义的学前期,是指()A.0~1岁B.0~3岁C.0~5岁D.0~6岁4.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最基本的方法是()A.实验法B.测验法C.问卷法D.观察法5.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日记、作文等以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是()A.测验法B.观察法C.实验法D.作品分析法二、填空题1.1882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蒲莱尔撰写的《儿童的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3.心理是脑机能。
4.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5.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试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三、概念解释1.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生与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3.观察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4.测验法: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水平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四、问答题1.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有什么重要意义?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有以下四方面的重要意义:(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知识: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心理变化的原因。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情感。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怎样才能学习好学前儿童心理学?学习得法,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
要学习好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点:(1)抓住学科特点。
(2)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
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交往是必不可少的。
在社会生活中不仅需要与亲戚、熟人、朋友往来,而且需要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
善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解决问题也较容易;一个不愿与人交往或缺乏交往技能的人往往感到孤独与寂寞。
因此,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否往往会对人的个性及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学会交往,首先必须明白人为什么要交往。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总是希望有人与他(她)进行交流,从而摆脱孤独与寂寞;希望参与具体活动,希望加入某一群体,并为之所接纳,从而获得归属感。
这样,快乐时有人与你分享,痛苦时有人为你分担,迷惘时有人给你指点,困难时有人给你援助,忧伤时有人来安慰你,气馁时有人来鼓励你。
通过交往,人们能够寻求心灵的沟通,能够寻找感情的寄托。
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伙伴,并与之一同玩耍、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发展心理学家把这些年龄或成熟水平相仿的伙伴称为同伴。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用于同伴交往上的时间越来越长,有调查显示,儿童和青少年在学校的一天中与同伴交往的情境高达299个。
同伴接纳与否关键在于相互作用。
由于同伴的能力相当、地位平等,属于一种水平关系,因此从同伴那里,个体可以得到关于自身能力的反馈,可以了解自己的表现是优于还是差于其他人。
在同伴群体中,个体的社交地位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非常受欢迎,有的非常不受欢迎,有的地位一般。
心理学上用同伴接纳来表示个体被同辈群体接纳喜欢的程度,它反映了个体同伴关系的好坏。
影响个体同伴接纳的因素很多,如个体的社会行为特征、认知能力、身体特征、名字等。
以儿童为例,以往的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儿童往往缺乏攻击性、外表吸引人、能坚持交往、愿意分享,被拒绝的儿童常常有许多破坏行为和不当行为、极度活跃、说话过多、有许多单独活动。
被忽视的儿童一般很害羞、不敢自我表现、攻击少、逃避单向交往。
同样,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在不同年龄段也有不同体现,如越小的儿童越看重外部特征,越大的儿童越看重个性特点。
心理理解能力影响同伴关系
为什么有些人受到同伴的欢迎,而有些人则遭到同伴的拒绝呢除了以上这些个体特征外,笔者还发现,学生自身的心理理解能力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什么是心理理解能力通俗地讲,每个人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内在心理层面归因时,都具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方式,这是心理理解能力的核心内容。
不同个体的心理理解能力有所不同。
一项对中小学生历时两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推测他人心理是否准确、推测他人是有意还是无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个体在同伴中的被接纳地位。
研究者给中小学生呈现一些同伴交往情境。
情境中,主体遭到了同伴的拒绝,如“同伴没有来参加自己的生日聚会”或“同伴没有借给自己一本书”,请中小学生从心理层面进行原因解释。
结果发现,一些中小学生认为自己之所以遭到同伴拒绝,是由于同伴不喜欢与自己交往,而这些中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也遭到同伴拒绝。
另有一些中小学生认为,同伴的拒绝是由于碰巧有事等客观原因。
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被提名为受拒绝的个体。
这一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社会交往行为的理解会影响同伴对他们的接纳。
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训练被同伴拒绝的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从而改善其同伴关系。
而中小学生自身、教师和家长在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三者缺一不可。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面对同伴交往,尤其是同伴交往失败的情境时,一定要采取积极、理解的心态,而不是盲目以为同伴不喜欢与自己交往,从而进一步采取消极的交往行为,最终导致自己被同伴拒绝排斥,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教师应尽力理解、帮助学生,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对同伴关系较差的学生要努力帮助寻找原因并对症下药、积极处理,改善其他同学对该类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对于家长而言,无论孩子身处怎样的逆境,都要抱以理解、关怀和支持的态度,只要坚持不放弃,提供相应的帮助,孩子一定会走出被动的心理态势,拥有更为愉快的同伴交往经历。
交往之间应注意与同学的交流:
一、要真诚地关心同伴。
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注意是人的一种正常需要。
当一个学生感到周围的同学对他十分关心时,他心中便会有一种温暖、安全的感觉,就会充满自信和快乐。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学生既然受了别人的关心,他也同样会关心别人,这样相互之间就容易有一种友好、亲密的关系了。
真诚地关心同学要热情,当同伴有求于自己时,
只要是正当的,就要尽己所有满足对方的要求,当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要主动去帮助、关心和体贴。
当然,真诚地关心同学还要无私,尽可能避免给同伴出难题。
二、要宽容地对待同伴。
宽容是现代人应当具有的性格特征,它表现为一个人对别人宽厚、有气量,不计小隙,能宽容异见。
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同伴之间难免有被人误解,被人嫉妒和被人背后议论之类疙疙瘩瘩的事情发生。
我们必须宽容别人,礼让别人。
三、要诚恳地对待同伴。
希望得到别人赞扬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赞扬别人也并非是件难事,因为每个人多少总有些值得赞扬之处,重要的是要诚心地赞扬别人。
四、要主动与同伴交往。
人际关系是在“互动”中发生联系和变化的。
人际关系要密切,彼此的交往是前提。
交往水平高,人际关系就越容易密切,反之亦然。
因此,在生活之余,不妨主动地找同伴谈心,讨论某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互相传递信息,这都可以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和信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
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
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
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怯懦心理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
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
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
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
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
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排他心理
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
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作戏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贪财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
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