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识别
危险识别方法
危险识别方法1. 看门识别法:这种方法是通过眼睛观察周围环境,警觉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在走路过程中,应注意地面是否有障碍物、是否有异样的人员等。
2. 嗅觉识别法:有些危险因素是通过气味识别的。
气味浓烈的燃气泄漏、化学品泄漏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危险。
当我们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味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危险。
3. 听觉识别法:通过听觉可以发现可能的危险因素。
当我们听到火警报警器声响、机械设备异常声音等时,应该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潜在的危险。
4. 触觉识别法:触觉可以帮助我们察觉可能存在的危险。
当我们触摸到烫手的物体,应该立即抽手以免烫伤。
触摸到异物时,应警惕可能会有的危险。
5. 视觉检查法: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危险识别方法,通过仔细观察环境和设备,检查有无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工作场所的安全检查、设备的定期检查等都是通过视觉检查来发现潜在危险的。
6. 知识识别法:掌握相关知识和经验也是识别危险的重要方法。
了解火灾的特点和防火措施,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判断火灾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7. 经验识别法:通过之前的经验和过往的教训,我们可以辨别可能的危险因素。
某个区域曾经发生过地震灾害,我们就可以根据经验来判断以后是否还会发生类似情况,从而做好防范措施。
8. 判断逻辑法:有时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推断来识别危险。
当看到有人在某个区域立即撤离时,我们可以根据情景来判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
9. 信息获取法: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也是识别危险的重要方法。
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渠道了解当前的社会安全形势,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识别可能的危险因素。
10. 预防意识法:培养预防意识是识别危险的根本方法。
只有明确意识到事物的潜在风险,才能更好地识别危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提高自己的预防意识是识别危险的重要手段。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哎呀,说到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真的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
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不管是工作还是玩耍,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潜在危险像小妖精一样在一旁偷偷捣乱。
如果你想把这些“小妖精”拦在门外,就得知道怎么去识别它们。
今天就来聊聊这件事,保证让你听得开心又轻松。
1. 什么是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什么是“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简单来说,就是找出那些可能让我们受伤或者生病的东西。
就像是你在厨房里,不小心把手伸到火炉子旁边,结果被烫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危险有害因素。
辨识这些东西,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避免受害,就像是在打怪升级一样,把那些潜在的“怪物”全都找出来,消灭它们,保护好自己。
1.1 识别危险的第一步:列清单好啦,首先你得列一个清单。
这就像是你整理房间的时候,先把要收拾的东西都列出来一样。
比如你在工地上工作,那就得列出所有可能导致伤害的东西:机器设备、工具、化学品等等。
记住,清单得细致,像是“扫地僧”那样,什么都别放过。
1.2 了解这些因素的特性有了清单之后,还得进一步了解这些危险的特性。
就像是你要打游戏,得先了解敌人的技能和弱点。
每一个危险因素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比如有些化学品可能会着火,有些可能会挥发出有毒气体。
了解这些特性,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被打爆”。
2. 分析危险的潜在影响识别了危险因素之后,下一步就是分析这些危险可能会带来的影响。
这就像你在厨房里,不只是要知道火炉子是热的,还要知道如果不小心被烫到,会有什么后果。
比如,如果一个化学品泄漏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或者对环境造成破坏。
这一步就像是在进行风险评估,看看这些“怪物”会有多厉害,会对你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2.1 风险评估的步骤做风险评估的时候,有几个步骤你需要记住。
首先,评估每个危险因素的“威胁等级”,就像是给敌人打分,看看谁最可怕。
其次,评估这些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就像是预测敌人的攻击频率。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在任何工作场所或日常生活中,都存在危险和有害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带来不同的危害,如生命安全、健康受损等。
因此,识别危险与有害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避免潜在的危险。
风险评估法风险评估法主要是通过对各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来确定每个因素的风险因素。
最常见的是 PEST 分析方法,其中 P 代表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在商业和组织环境下的重要性。
在这种方法中,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量化评估。
例如,对于潜在的社交风险,可能需要进行调查和研究,以确定它是否存在于特定的地区或社交环境中。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咨询专家,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
环境评估法环境评估法是另一种有效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
它涉及到对地区、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进行评估,以确定它们是否存在危险和有害因素。
此外,还可以使用环境评估法来评估工业和制造业区域的风险。
在这种方法中,有许多关键因素需要考虑。
例如,在评估空气污染时,需要考虑地区的气候和风向等因素。
在考虑土壤污染时,需要确定历史上这些地区的工业活动类型和工艺,并对可能存在的化学和物理污染进行调查。
事件分析法事件分析法是对某个实际事件进行评估和研究,分析出对应的危险、有害因素。
此方法是一种广泛适用的方法,因为它可以从任何事故或事件中总结出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在这种方法中,可以使用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的技术,以确定事故或事件的具体原因,并派生出相应的危险和风险因素。
该技术的目的是确保事故不会再次发生,并确保它们在今后的风险评估中得到适当的纳入。
预防性措施法预防性措施法是一种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使用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
它主要是通过建立完善的预防措施体系,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和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来控制和减少危险因素。
关键是识别和跟踪风险因素的趋势,以在未来更好地预测潜在危险和风险。
此外,还要确保在实施预防措施时,不会新引入新的风险因素。
危险因素识别
危险因素识别一、重要概念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R=f(F,C)式中R——危险度;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使人造成死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事故隐患——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管理上的缺陷,一旦有某个触发条件触发,就可发生事故。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一)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16-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类。
l.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6)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x射线、丫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
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上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8)明火危害。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危害(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危害(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
辨识危险源有哪些方法
辨识危险源有哪些方法
1. 观察法:通过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和工作场所,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发生危险事故。
2. 告警法:安装警示标志和提示牌以提醒员工周围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增加员工对危险的识别和警惕的能力。
3. 分析法:通过系统性的分析,识别出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对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
4. 线路检查法:对机器设备运转的线路进行系统性的检查,找出可能存在的故障点和危险点,及时把隐患消除,防止故障扩大引起危险。
5. 讲解法:员工通过培训和演习等形式,了解危险因素,掌握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事故发生率。
6. 沟通法:与员工沟通,收集安全领域相关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减少潜在的危险。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
目的: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制定控制措施,编制作业活动安全操作规程,控制风险。
选定作业活动。
3
分解工作步骤。
4
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
5
用几个字说明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不说如何做。
6
班组集体讨论。
工作危害分析(JHA)
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和后果。 识别思路:1、谁会受到伤害?(人、财产、环境)2、伤害的后果是什么?3、找出造成伤害的原因(危害) 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管理措施、人员胜任、安全设施
风险及风险评价
风险—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风险评价—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围的全过程。 可承受的风险—根据用人单位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方针,用人单位可接受的风险。
风险及风险评价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 ×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风险度R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可能性L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发生死亡
部分装置( > 2套)或设备停工
大规模、公司外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
丧失劳动能力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公司内严重污染
行业内、省内影响
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
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
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是识别和预测危险事件和事故发生的根本步骤。
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评估某个工艺、设备或环境中的潜在危险,并采取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下面将简要介绍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
1、危险源识别:首先需要确定危险源,也就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或场所。
在此基础上,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2、风险识别:通过对危险源分析,得出对环境和个人的潜在风险。
将相对界别的危险与定义的风险等级相对应,最终确定风险等级。
3、风险因素分析:对危险源和环境进行分析,找出风险因素,如工作流程、人员能力等。
确定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管理风险。
4、风险控制:根据风险分析和风险因素分析,制定防范措施,降低事故风险。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
1、现场检查:通过现场检查,了解设备和工艺中的特点和存在的危险因素。
有时候,一些危险因素不会被发现,因此需要多方面的现场检查。
2、事故记录分析:通过分析已经发生的事故记录,找出事故的一些因素和规律,加以避免。
3、专家意见: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评估与特定危险源有关的潜在风险。
4、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相关数据,找出一些规律和影响因素,以便于快速和准确评估潜在危险。
危险危害因素的准确辨识和分析对于事故预防和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上述方法仅是汇总,实际操作时需要多方面考虑,建立严谨的管理体系,发现隐患并及时进行处理。
单位危险源识别及应对措施方案
单位危险源识别及应对措施方案一、单位危险源识别。
1.1 人员方面。
人员可是单位里最活跃的因素啦。
比如说有些员工安全意识淡薄,那可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
像在一些工厂里,有的工人嫌麻烦,不按操作规程戴安全帽或者护目镜,觉得“没事儿,就一小会儿”,这就很危险啊。
还有新员工,初来乍到,对环境和工作流程不熟悉,就容易犯错。
这就好比刚学走路的孩子,到处乱撞。
另外,员工之间要是关系不和谐,产生矛盾冲突,那工作的时候也会心不在焉,容易引发事故。
1.2 设备方面。
设备要是出问题,那可不得了。
老设备就像上了年纪的老人,毛病多。
比如说那些用了好多年的机器,零件磨损严重,可能时不时就会故障。
还有些设备维护不到位,就像一个人长期不洗澡不换衣服,脏得不行,性能肯定会下降。
像一些精密仪器,如果没有定期校准,测量的数据都不准,那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合格吗?就像厨师做菜不用秤,全凭感觉,这饭能好吃吗?1.3 环境方面。
工作环境也藏着不少危险源呢。
要是工作场所狭窄拥挤,就像住在鸽子笼里一样,人都转不开身,那东西很容易就被碰倒,引发连锁反应。
光线不好的话,就像大晚上在树林里摸黑走路,啥都看不清,操作设备很容易出错。
再说说噪音,长期在高分贝环境下工作,人的耳朵都受不了,心烦意乱的,工作效率也会降低,就像被人在耳边一直敲锣打鼓,不得安宁。
二、应对措施。
2.1 人员方面。
对于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要加强培训,就像给他们打预防针一样。
培训可不能走形式,要实实在在地教他们操作规程的重要性,用一些实际发生的事故案例来警醒他们,让他们知道“小心驶得万年船”。
对于新员工,要安排专门的导师带一带,就像老师带学生一样,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和工作流程。
要是员工之间有矛盾,得及时调解,要像和事佬一样,让大家心平气和地工作。
2.2 设备方面。
老设备该淘汰就淘汰,别舍不得那点钱,这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对于还能继续使用的设备,一定要定期维护保养,就像照顾自己的爱车一样,该换零件换零件,该上油上油。
危险因素识别及控制程序
危(wei)险因素识别及控制程序一、背景介绍在任何工作场所,危(wei)险因素的存在可能对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危(wei)险因素识别及控制程序。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程序的目的、范围、步骤和相关措施。
二、目的危(wei)险因素识别及控制程序的目的是确保工作场所中的危(wei)险因素得到及时识别和控制,以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三、范围该程序适合于所有工作场所,包括办公室、工厂、建造工地等。
所有员工都应遵守该程序,并积极参预危(wei)险因素的识别和控制。
四、步骤1. 危(wei)险因素识别a. 通过观察、调查和采集数据等方式,识别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wei)险因素,如机械设备、化学物质、电气设备等。
b. 对已识别的危(wei)险因素进行分类和评估,确定其潜在风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伤害。
2. 危(wei)险因素控制a. 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少危(wei)险因素,例如改进工艺、更换设备、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等。
b. 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确保员工能够正确使用和操作设备,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3. 监测和评估a. 建立监测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估危(wei)险因素的控制效果。
b.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控制措施,确保其持续有效。
4. 员工参预和培训a. 鼓励员工积极参预危(wei)险因素的识别和控制,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b. 建立员工反馈机制,及时采集和处理员工提出的安全问题和建议。
五、相关措施1. 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耳塞等,确保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
2.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和工具的正常运行。
3. 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其对危(wei)险因素的识别和控制能力。
4. 建立应急预案,指导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5. 定期组织安全会议和培训,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共享经验。
建筑工程危险因素识别
建筑工程危险因素识别建筑工程过程中存在许多危险因素,识别这些因素是确保工程安全的重要步骤。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工程危险因素及其识别方法:1. 高处坠落:建筑工地存在着高处坠落的危险。
识别高处坠落的方法包括检查施工现场是否有适当的护栏和安全网,确保工人使用安全带和正确的爬梯。
高处坠落:建筑工地存在着高处坠落的危险。
识别高处坠落的方法包括检查施工现场是否有适当的护栏和安全网,确保工人使用安全带和正确的爬梯。
2. 电气事故:在建筑工程中,电气设备和电线可能引发火灾和触电风险。
识别电气回路故障和过载的方法包括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并保持电路清洁和整齐。
电气事故:在建筑工程中,电气设备和电线可能引发火灾和触电风险。
识别电气回路故障和过载的方法包括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并保持电路清洁和整齐。
3. 机械伤害:使用机械设备和工具时,工人可能面临受伤风险。
识别机械伤害的方法包括培训工人正确使用机械设备,并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状况。
机械伤害:使用机械设备和工具时,工人可能面临受伤风险。
识别机械伤害的方法包括培训工人正确使用机械设备,并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状况。
4. 化学物质暴露: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可能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识别化学物质暴露的方法包括对使用的化学物质进行安全评估,并为工人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
化学物质暴露: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可能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识别化学物质暴露的方法包括对使用的化学物质进行安全评估,并为工人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
5. 噪音和震动:建筑工地通常存在噪音和震动,可能对工人的听力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识别噪音和震动的方法包括监测工地的噪音和震动水平,并采取适当的隔离和保护措施。
噪音和震动:建筑工地通常存在噪音和震动,可能对工人的听力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识别噪音和震动的方法包括监测工地的噪音和震动水平,并采取适当的隔离和保护措施。
6. 火灾和爆炸:建筑工地可能存在火灾和爆炸的风险。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在生产、经营、运输等活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危险、有害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带来危害。
因此,了解和掌握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方法,对于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以下几种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1.直观检查法直观检查法是指通过观察、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手段,对生产、经营、运输等场所进行实地检查,以便发现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往往能够快速有效地发现一些明显的危险、有害因素,如设备故障、电线裸露、管道漏气等。
直观检查法适用于对已知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排查,以及在事故发生前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
2.类比法类比法是指通过对比同类企业或类似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推断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比较分析能力,适用于对已知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排查。
类比法需要注意不同企业、不同设备的差异,以及环境因素的变化,避免出现误判。
3.历史事故分析法历史事故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过去发生的事故案例,找出事故的原因和规律,从而识别出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这种方法需要对事故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以便找出事故的根本原因和影响因素。
历史事故分析法适用于对未知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排查,以及对已知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4.专家咨询法专家咨询法是指通过请教专业人士或咨询机构,获取有关危险、有害因素的信息和建议。
这种方法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咨询渠道,适用于对未知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排查和深入分析。
专家咨询法需要注意专家的专业背景和经验水平,以及对咨询问题的理解和解答能力。
5.风险评估法风险评估法是指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评估和排序,确定出重大风险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这种方法需要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和分析,以便找出重大风险因素和薄弱环节。
风险评估法适用于对已知和未知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排查和深入分析,以及对风险管理和控制提供决策支持。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是工业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危险有害因素是指能够在工作场所给劳动者造成身体伤害、职业病等危害的一切物质、能量和环境因素。
包括机械安全、化学、物理、人因及生物等方面。
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识别危险有害因素是防范职业伤害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识别。
1、现场观察法现场观察法是指对工作场所进行巡视检查,观察工作环境、设备和操作情况等,以及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分析,辨识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2、职业健康检查法职业健康检查法是指通过对职业健康检查,了解工作环境、劳动条件、作业内容等,以及劳动者身体状况、职业病检查情况,从而了解工作场所的危险有害因素情况。
3、专家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是指通过请职业卫生、安全技术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价,通过他们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评估和识别。
三、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具体步骤针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一般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了解工厂情况首先应了解工厂生产产品、生产工艺、员工数量、劳动强度、劳动环境等情况。
并收集工厂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制度、工程图纸、技术资料、安全生产卫生检测记录等材料。
2、现场查看在对工厂进行现场观察时,应对设备、场地、工艺流程、物料、维修和保养、固定设施、动力设备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
并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
3、调查问卷和访问通过调查问卷和访问员工,了解员工对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的看法和评价,掌握员工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认识,从而更准确地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估。
四、危险有害因素的评估危险有害因素的评估主要是对识别出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其危害程度和可能对员工的危害程度。
对于危险有害因素评估可以运用理论评估或直观对比法。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方法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方法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方法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危险和有害因素是难以避免的。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时识别危险、有害因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用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包括直观检查法、经验法、类比法和定量法。
一、直观检查法直观检查法是指通过直接观察和检查设备、设施、物品等,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初步识别危险源。
1.检查设备、设施是否破损、老化,如发现隐患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2.检查各类管道、阀门是否密封良好,防止泄漏事故发生。
3.检查电器线路是否老化、破损,以及是否符合安全规范。
4.检查作业现场是否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
5.检查员工是否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二、经验法经验法是指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判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1.根据工作经验,判断哪些环节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如高空作业、动火作业等。
2.根据行业规定和安全标准,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了解本行业或本企业容易出现的危险源。
三、类比法类比法是指通过比较类似生产过程或设备,判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识别类似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
1.参考同行业或类似设备的生产过程,了解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2.借鉴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安全事故案例,识别本企业潜在的危险源。
3.通过与安全专家进行交流,了解类似生产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危险源。
四、定量法定量法是指通过数据分析和评估,确定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严重程度和风险等级。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对危险源进行定量评估。
1.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
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风险矩阵法、概率风险评估法等。
2.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危险源的发生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
例如,利用故障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等。
3.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控制方案,降低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危险源辨识三种方法
危险源辨识三种方法
危险源辨识是指识别和评估可能给人身安全和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
以下是常见的三种危险源辨识方法:
1. 观察法:通过对现场的观察和检查,发现潜在的危险源。
这包括对工作环境、设备、工艺流程、工作方式等的观察和分析,以确定存在的危险源和可能的危害。
2. 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员工、管理人员或相关人员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工作环境、设备和工作方式的看法和意见,以及他们认为存在的潜在危险源。
问卷调查可以在匿名的情况下进行,以保证调查对象的真实回答。
3. 专家评估法:请相关的安全和健康专家对工作环境、设备和工作流程进行评估,以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专家评估可以借助专业设备和工具,如测量仪器、模型仿真等,对潜在的危险源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
专家评估可以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提供准确和有针对性的危害评估和控制建议。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结合使用,以全面地识别和评估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在作业环境中,存在各种潜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受伤、健康损害或设备损坏。
为了确保作业安全,必须对这些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电气、心理生理和其他危险有害因素,以及如何进行识别。
1.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主要包括高温、低温、振动和噪音等。
高温:在高温环境中,工作人员可能面临中暑、脱水等风险。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还可能导致热射病和器官损伤。
低温:在低温环境中,工作人员可能面临冻伤、失温等风险。
长时间暴露在低温下还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和肌肉损伤。
振动:长期接触振动可能导致工作人员患上白指病、雷诺氏综合征等疾病。
振动还可能导致手部肌肉疲劳和功能障碍。
噪音:噪音可导致工作人员听力受损,长期接触噪音还可能引发头痛、失眠等健康问题。
2.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包括易燃、易爆、剧毒等物质。
易燃物质:如汽油、酒精等,遇到明火或高温时易发生燃烧,可能引发火灾和人员伤亡。
易爆物质:如氢气、氨气等,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爆炸,造成严重破坏和伤害。
剧毒物质:如氰化物、有机磷等,可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摄入导致中毒,危及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
细菌:某些细菌感染可能导致工作人员患上肺炎、败血症等疾病。
病毒: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可能引起工作人员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寄生虫:如血吸虫、蛔虫等,可能通过接触污染的水源或食物进入人体,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损害。
4.机械因素机械因素包括设备故障、安全装置失效等。
设备故障: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受伤或设备损坏。
安全装置失效:安全装置如防护罩、安全阀等失效,可能增加工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的风险。
5.电气因素电气因素包括触电、漏电等。
触电:不正确使用电气设备或接触带电体可能导致工作人员触电,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消减措施
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消减措施危险危害因素是企业生产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安全隐患因素,如果不及时识别和消减,就会对员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引发重大事故。
因此,企业必须全面了解危险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或减轻它们的影响。
本文将从危害因素识别和消减措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危险危害因素识别1. 生产环境:如不良的工作场所,不足的照明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员工眼部疲劳、肌肉酸痛、视力下降等问题。
2. 机械设备:如缺乏保护设施、使用过时的设备等。
这些因素可能造成员工身体伤害,如手指、肘部、头部的切伤、磨损、挤压及骨折等。
3. 化学品:如有害气体、腐蚀性物质等。
这些因素可能对员工的呼吸、皮肤、眼睛及消化系统等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4. 物理因素:如高温、低温、噪音等。
这些因素可能对员工产生压力、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导致暴力行为。
5. 人为因素:如工作时间过长、超负荷工作、缺乏安全培训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员工身心疲惫、产生工作压力及身体不适症状。
二、危害因素的消减措施1. 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强安全管理,在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中严格落实安全制度。
2. 安全设施的相关投资:如安装防护栏杆、安全隔离带等,或者长期投资新型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来取代过时的设备。
3. 增加职业健康评估:对有害环境进一步定量评估,在生产环境中设置符合规范的标识,对员工进行个性化的健康防护。
4. 员工安全培训:安排每年定期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培育员工的安全观念,并能够独立制定和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和措施。
5. 安全督查评估: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以及内部教育,制定明确的安全标准、标志,落实责任到人,保证监督的全面性。
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只有不断完善安全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才能保证员工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是保证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的重要前提之一,识别这些因素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并处理好潜在的危险和风险因素,从而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保障工人的安全与健康。
下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一、物理因素的识别物理因素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的与身体相关的能够作用在身体的外部力量,主要包括温度、噪声、震动、辐射、光照、气压、电磁辐射等。
对于这些因素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了解工作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如对于某些环境中辐射的情况,可以利用电离辐射剂量仪等直接测量分析;2.对于热、寒、噪声等因素进行评估,减轻影响,如合理利用隔音设备、穿戴防护服等;3.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暴露,如通过声级计、照度计、温度计等依据职业安全卫生标准进行检测分析。
二、化学因素的识别化学因素是指产生有害的固、液、气、蒸汽及有毒物质等化学体系对身体造成的危害。
在进行有毒化学品工作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了解有毒化学品的性质特征,掌握其危害程度和特征,以及应急措施等;2.适时地对生产加工用到的有毒化工品进行检测与评估;3.建立安全的化学作业预案,如穿着适合的防护用具,避免直接接触有毒化学品;4.要求工人在接触过有毒化学品和物料之后洗手和洗脸。
三、生物因素的识别生物因素是指昆虫、寄生虫、致病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对身体造成危害的因素。
对生物危害的识别应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危害,防范疾病的发生;2.建立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常规维护消毒,如对医院、饲养场采取消毒措施;3.对于高风险区进行特别监测,有必要的时候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如隔离、消毒等。
四、人为因素的识别人为因素是指工作中的错误和疏忽、疲劳和紧张、心理压力和个体素质等因素对身体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的因素。
而这些因素是最难以控制和改变的,因此我们也需要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人员管理模式,同时不断完善考勤、奖惩等管理制度。
作业环境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
作业环境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作业环境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在作业环境中,存在各种可能对人员和设备造成危害的风险因素。
为了确保安全,必须对这些危险、有害因素进行有效的识别和管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现场调查、经验判断、直接观察、测试检验、类比分析、专家评审、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事故树分析(FT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以及预先危险性分析(PHA)等识别方法。
一、现场调查现场调查是一种深入了解作业环境实际情况的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可以发现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调查人员应具备丰富的安全知识和经验,能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二、经验判断经验判断是指依靠工作人员的经验和知识,对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
工作人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以便准确判断作业环境中的风险等级。
三、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指对作业环境进行实地观察,以便发现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观察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根据观察结果,对作业环境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
四、测试检验测试检验是指通过实验或检测手段,对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估。
测试检验应选择适当的仪器和方法,以便准确检测出作业环境中的风险因素。
五、类比分析类比分析是指通过对比类似作业环境的风险因素,对当前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
类比分析应选择具有可比性的案例,以便准确预测当前作业环境中的风险等级。
六、专家评审专家评审是指邀请专业领域的专家,对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
专家评审应选择具有权威性和丰富经验的专家,以便为作业环境提供准确的安全评估。
七、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HAZOP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用于评估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操作性差错。
通过HAZOP分析,可以识别出作业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为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八、事故树分析(FTA)FTA是一种用于分析事故因果关系的工具,通过对事故进行层层分析,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
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面对各种危险、危害因素,比如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工作中的安全隐患等,如何辨识这些危险因素,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是保障我们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和常见危险、危害因素。
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有很多,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安全检查对于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危险、危害因素的行业,如工厂、建筑工地等,可以通过安全检查的方式进行辨识。
安全检查可以分为定期安全检查和不定期随机检查。
定期安全检查是指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安全检查,如每月、每季度、每半年等,旨在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
不定期随机检查是指在安排的时间段内不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检查,旨在强化安全管理,确保工作场所安全。
现场勘查对于其他类型的危险、危害因素,可以通过现场勘查的方式进行辨识。
现场勘查是指到危险、危害存在的现场进行实地勘查,了解现场的情况,判定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以及风险等级,为制定安全措施提供依据。
经验总结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经验总结的方式进行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
该方法是基于以往的经验进行辨识,通过总结以往出现的安全事故或危险事件,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和共性,以此提高我们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和预防能力。
常见危险、危害因素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是最常见的危险、危害因素之一。
每年全球发生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达几十万,是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警惕各种交通事故的存在,包括道路交通事故、铁路交通事故、航空事故等,保持安全的交通意识,避免各种驾驶违规行为和过度自信等。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也是造成危害的因素。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等,这些灾害通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减轻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工作安全隐患在工作中常常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高空作业、电气化设施、机器设备等。
这些安全隐患如果不加注意,极易导致生命安全事故的发生。
项目危险因素识别及避险措施
项目危险因素识别及避险措施项目危险因素识别是项目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帮助项目团队识别潜在的威胁,以便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如范围变更、时间延误、成本超支、技术问题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避险措施:1.范围变更: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需求和范围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会对项目的进度和成本造成影响。
为了避免范围变更所带来的风险,项目团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做好项目需求收集和分析工作,确保项目开始前明确需求;-建立变更控制机制,确保所有的范围变更都经过审批和记录,并对变更进行评估和管理;-加强与项目干系人的沟通,及时了解任何可能的变更需求。
2.时间延误:时间是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项目延期会导致资源浪费、成本增加甚至客户满意度下降。
为了避免项目时间延误,项目团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明确的里程碑和工作任务,以便项目成员能够对进度进行跟踪和控制;-做好项目进度管理,定期审核和更新项目进度,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提前识别潜在的风险和障碍,及时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以防止延误发生。
3.成本超支:项目预算的超支是项目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如果项目超出预算将会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造成威胁。
为了避免成本超支,项目团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制定详细的项目预算和开支估算,并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定期进行成本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超支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加强与供应商和承包商的合作,确保合同和成本方面的约束和控制。
4.技术问题:技术问题是项目实施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可能会导致项目延误、质量问题等不良后果。
为了避免技术问题的影响,项目团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确保项目团队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及时培训和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技术评估和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技术问题;-与技术供应商保持紧密合作,及时沟通和解决技术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重要概念
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
R=f(F,C)
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以借鉴的危险、危害因素过程;不能应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系统中。
1)对照、经验法
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对照经验法是辨识中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常采取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
③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
④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危险、危害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毒服、各类防护面具)等;
②间接安全技术措施。若不能或不完全能实现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或危害的发生。
③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间接安全技术措施也无法实现时须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等措施,警告、提醒作业人员注意,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或紧急撤离危险场所。
④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
(13)信号缺陷危害(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
他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危害(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从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风向、建筑物朝向、危险有害物质设施、动力设施(氧气站、乙炔气站、压缩空气站、锅炉房、液化石油气站等)、道路、贮运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三)道路及运输
从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面交叉运输和竖向交叉运输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四)建构筑物
从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二)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
1.
事故预防技术措施
设计过程中,当事故预防对策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宜优先考虑事故预防对策上的要求,并应按下列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选择技术措施:
①直接安全技术措施。生产设备本身具有本质安全性能,不出现事故和危害。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对照事先编制的检查表辨识危险、危害因素,可弥补知识、经验不足的缺陷,具有方便、实用、不易遗漏的优点,但必须有事先编制的、适用的检查表。检查表是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编制的,我国一些行业的安全检查表、事故隐患检查表也可作为参考。
2)类比方法
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安全生产事故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高处坠落。
(10)坍塌。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3)放炮。
(14)火药爆炸。
(15)瓦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3.根据典型的单元过程(单元操作)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典型的单元过程是各行业中具有典型特点的基本过程或基本单元。这些单元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已经归纳总结在许多手册、规范、规程和规定中,通过查阅均能得到。这类方法可以使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比较系统,避免遗漏。
(六)生产设备、装置
对于工艺设备可从高温、低温、高压、腐蚀、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等方面进行识别。
式中R——危险度;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使人造成死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事故隐患——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管理上的缺陷,一旦有某个触发条件触发,就可发生事故。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即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该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FTA)、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等分析方法。
危险、危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
五、危险、危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
采取有效的危险、危害因素控制措施可以很好地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损失。
安全措施管理等几方面进行。识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安全分析的过程。
(一)厂址
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周围环境、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灾害、消防支持等方面分析、识别。
(二)总平面布置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危害(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危害(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危害(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 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
(一)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16-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类。
l.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 施其他缺陷)。
(八)安全管理措施
可以从
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日常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识别。
四、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分析方法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是事故预防、安全评价、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建立应急预案体系以及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基础,许多系统安全评价方法,都可用来进行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应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和分析人员的知识、经验和习惯来选用。常用的辨识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
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
采取事故预防对策时,应能够:
(1)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2)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3)处置危险和危害物并减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4)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5)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的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上述措施常常是综合使用的。
2. 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
按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的要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①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危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
②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风装置等;
对机械设备可从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等方面进行识别。
对电气设备可从触电、断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等方面进行识别。
另外,还应注意识别高处作业设备、特殊单体设备(如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等的危险、有害因素。
(七)作业环境
注意识别存在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粉尘及其他有害因素的作业部位。
(6)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x射线、丫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 高压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