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产业链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物流产业链现状
一、物流产业链升级理论基础
(一)物流产业链内涵
根据《中国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物流产业链是指货物从供应商到终端用户的全部过程,包括包装、装卸、储存、运输以及配送等多个环节。物流产业链运行可分为如下三个基本部分:其一,采购和生产物流。根据需求清单,原材料供应商将所需物品运输至制造企业;后者进行增值加工或者生产制造,并对物品进行包装、仓储和搬运。其二,购销物流。制造企业经过集货、运输,将货物送达第三方物流平台。后者通过配送和销售服务,将货物送达经销商。其三,销售物流。在获得消费者订单后,经过信息处理和运输,经销商将货物送达最终消费者。
(二)物流产业链整合
不同区域市场间在采购、包装、仓储、运输、配送以及客户维护等环节,建立起基于产业集群的合作关系,实现价值链治理,此即物流产业链整合①。由于地区经济、基础设施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差异,不同区域间形成的物流市场也具备显著差异性。我国物流产业呈现出“多集群”特征。在不同集群间,相互具有较高封闭性;竞争程度较为激烈,缺乏合作平台,难以发挥跨区域协同效应。产业集群间所形成的价格竞争十分激烈,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行业价值空间被不断压缩。
从物流产业发展宏观视角来看,必须推动产业集群整合,此即物流产业链整合的现实必要性。在完成产业链整合的基础上,通过成熟的信息平台,进一步推动物流服务外包等配套服务项目发展。对于原本相互封闭的微观集群,可有更多合作基础。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动态利用,可发挥产业集群的组合作用,并优化我国物流产业资源利用率。通过物流产业链整合,会形成更大附加价值。基于利益共享机制,这些价值会被微观物流企业所分享。这不仅可强化参与者协作意愿,而且也是内部资源配置优化的一种途径。从博弈论角度来看,物流产业链整合是基于共同价值所形成的合作形式,结果必然是非零和的。即经过博弈,可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完成物流产业链重构,从而提升产业总体竞争力。
(三)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对社会资源流动构成有效影响,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布局;通过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可扩大社会总体资源利用效率,并推动产业资源价格机制形成,使得特定产业具备长久发展动力②。
在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中,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关键词之一。产业结构合理化包含三点内容:其一,产业供给结构合理,与市场需求结构基本吻合;其二,产业内部构成合理,可避免恶性竞争局面形成;其三,产业间结构合理,能够形成良好协作。通常意义上,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上述第三层含义。
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产业结构优化包含如下四个层面:一是对不同生产要素比例进行优化,避免出现要素间
搭配失调;二是对需求结构进行调整,避免由于不合理需求而导致资源浪费;三是对进出口贸易进行调整,形成合理的国际贸易结构,并以此引导形成新的产业关联;四是对国际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对FDI进行控制,达到资本比例优化。
二、我国物流产业链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物流产业链现状
在经济活动中,从原材料采购环节到进入消费领域,包括产品包装、物资配送等均属物流产业范畴。如果要提升物流产业效率,需要对上述各个环节加以优化。在产业集群发展态势下,物流产业进行升级所面临压力增加。2017年,我国物流业总规模超过1.2万亿元,相比较于2016年,增速为6.4%③。产业规模十分庞大,而且增长态势乐观。然而,由于行业资源整合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导致行业盈利空间狭窄,对产业链竞争力提升构成制约。
1.在产业增长速率方面。如表1所示,通过物流行业增长速率指标统计,可发现两类二级指标均呈现波动特征。在产值增长比方面,2008—2017年间,均值为8%;不同年份间波动性较大,其中,2010年达到峰值9.15%,2013年仅为6.55%。在可比增长率方面,2008—2017年间,均值为8.07%;其中,20 08年达到最大值8.83%,2011年为最小值6.99%。对比两组数据可知,可比增长率仅可用于产业内部评价,不可将其直接等同于产值增长。
2.在技术竞争层次方面。从全球竞争格局来看,我国物流产业链仍处于较低竞争层次。当前,物流产业并未完成全产业链整合,主要业务集中在包装、仓储和运输环节。即使是采用新兴物流链,其运用范围也局限在上述环节。与国际大型物流企业相比较,由于规模小、产业实力弱等因素制约,全球布局能力不足,未能获得国际竞争优势④。
如表2所示,不同年份中,所对应最重要技术增长环节存在差异。在200 8年,运输环节技术增长比重为3.51%。此后,技术增长比重持续增加。至20 17年,技术增长比重达到7.63%,且重点集中在资源优化方面。从2013年开始,技术增长比重超过6%,并维持在此水平上。之所以出现这一增长态势,与如下因素有关:其一,产业规划趋于成熟,行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其二,微观物流企业规模扩大,技术实力完成初步积累;其三,物流产业内部竞争更加激烈,行业淘汰和更新功能更加完善,物流链整合方向较为明显。
3.在产业发展前景方面。由表3可知,在过去10年间,物流产业景气指数均值为51.44%。其中,2009年达到峰值5
4.31%。在此之后,虽然出现下滑和波动,然而一直维持在50%以上。从2014—2017年的数据来看,出现持续下滑。可见,物流产业在进入常态发展后,需要注入新动力,以推动其获得更加乐观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物流产业链升级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升级与反升级矛盾制约产业链整合。随着我国产业升级战略持续推动,对各行业均提出一体化整合要求。与一般产业相比较,物流产业在聚集人才和设备资源的同时,呈现出显著的“点化”特征。即产业空间运动呈现为广泛分布的“点”,并无空间扩展性集聚,这就导致升级(人才和物资升级)与反升级(产业空间运动反升级)矛盾⑤。基于该矛盾,一方面,会制约物流链辐射
作用发挥,另一方面,限制产业内资源供应水平提升。总之,不利于产业链整合。
2.对接服务于传统产业的衔接性不足。从整个经济系统来看,物流产业与传统产业存在紧密联系。然而,物流产业发展过程却具备如下两个特征:其一,本产业资源要素不足,需要与上下游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其二,物流链自身已开始整合进程,发展独立性已经较为显著。这种发展模式下,使得物流产业链存在先天不足,不利于其成长。
在物流产业内,为增加自身利润创造能力,微观主体会进行自主创新。但是,创新所产生的资源要素却缺乏共享和衔接平台⑥。在“链”模式不完善的情形下,区域物流链未能有效融合,未形成高效运行的全国性物流产业。另外,如果不能有效衔接传统产业,价值创造仅局限在物流产业内部,无法发挥更大的价值辐射效应。
3.产业内部竞争激烈。当前,我国物流链仍然具有鲜明的区域化特征,运行过程未能完成跨区域整合。以快递业为例,主要运行模式是“地区渗透+点部服务”。在这种模式下,各快递公司都重视自身品牌构造,并以此作为自身生存和发展基础。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快递公司十分强调形成自身业务特色⑦。比如,顺丰速运将配送时效和品质作为自身特色,“三通一达”则将性价比作为竞争特色。各快递公司并未形成有效整合,形成完善的网络快递链条。与此类似,我国整个物流产业未形成协同、高效的产业链,反而在行业激烈竞争中导致资源浪费,影响物流链整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