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12-10-20作者简介:王彩萍(1979-),忻州师范学院专科部教师,硕士。

论《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
王彩萍
(忻州师范学院专科部,山西忻州034000)

要: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描写了保罗与母亲之间畸形的挚热情感,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
结”的体现。

本文试图从“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作品中的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有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外国文学;“俄狄浦斯情结”;儿子与情人;劳伦斯中图分类号:
I10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8881(2012)
04-0083-03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Coal-Mining Administrators College 2012年11月第25卷第4期Nov.,2012Vol.25No.4
性爱小说之父D.H.劳伦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也是最富有创新,最具有争议的作家之一。

他于1913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给年仅28岁的作家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同时也体现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

劳伦斯采用现实主义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以劳伦斯的出生地———诺丁汉郡矿区为背景,以保罗的精神生活和成长过程为主线,描写了他与三位女性———母亲,米丽安和克拉拉的三种恋爱形式,分别代表了保罗的母爱、灵爱和性爱,从而深刻展现了19世纪末期英国工业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和特定环境下母子间和男女两性间的复杂、扭曲和变态的心理与感情纠葛。

一、“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的新生儿,曾有预言终有一天俄狄浦斯长大后将会弑父娶母。

国王对这个预言感到恐惧不安,于是命人将俄狄浦斯遗弃于山野,有幸被放牧者收养,并将其交给邻国科林斯的国王抚养。

俄狄浦斯视科林斯国王与王后为自己的亲生父母,逐渐长大成人,并且创造了许多令人敬畏的英雄事迹,准备接替养父的王位,但在俄狄浦斯受命前获得神殿的神喻,他会弑父娶母,因此震惊万分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喻成真便离开了科林斯。

在逃离的路上,俄狄浦斯偶然碰到了他从未见过的亲生父亲,二人发生冲突,失手捅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来到底比斯以后,俄狄浦斯驱赶了当地的魔鬼,受到百姓的拥护而成为国王,同时与自己的亲生母亲柔卡斯塔结婚,并且生育了两个女儿。

俄狄浦斯统治底比斯期间,灾难不
断,瘟疫盛行,国王向神喻祈祷并查找缘由。

最后在神喻的提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自己是弑父娶母的
不洁之人,也是造成底比斯国不安的最魁祸首,悲愤万分的生母柔卡斯塔上吊自杀,俄狄浦斯感到自己罪孽深重,刺瞎了双眼,带着两个女儿流落他乡。

虽然以上提到的只是个神话传说,但在弗洛伊德看来,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存在“俄狄浦斯情结”。

依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层次。

由于母亲哺育婴儿,因此婴儿自然对母亲产生一种占有的本能性欲望,随着这种欲望的推动与发展,男孩就会“仇父恋母”,这就是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用原欲或“力比多”(Ibido )来解释这一现象,即人在幼儿时期便有性的冲动。

婴儿最早经历的是“口欲期”,以口腔吮吸母乳来获得力比多的欲望;婴儿到了一岁半至两岁时,进入“肛欲期”,幼儿从大便中得到性满足;三四岁时,幼儿进入“性蕾期”,这时幼儿开始注意自己的性器官,并对性产生了好奇;自此以后,儿童就进入了“俄狄浦斯情结”阶段,对儿童来说,他们接触最早、最多的是自己的母亲,母亲自然成了孩子的性对象。

这种性爱来自于最早的“口欲期”,在母亲怀里吮吸乳汁时得到的快感。

女孩子开始时也是这样,但后来就将性对象转移为父亲了,变为恋父情节。

这时的男孩子特别偏爱母亲,总想独占母爱,忌恨父亲,并且幻想成年后娶母为妻,这不可避免地就产生了“俄狄浦斯情结”。

二、“俄狄浦斯情结”在《儿子与情人》中的表现保罗出现在莫瑞尔太太生活信念破灭之时,由
·社会科学论坛·
83
于和丈夫莫瑞尔长期争吵,莫瑞尔太太饱受了太多精神的折磨。

对莫瑞尔太太来说,从儿子身上她能找到在丈夫那失去的爱情,同时儿子也是自己内心涌动激情的寄托。

在母亲的心中,儿子就是自己的理想情人,她全身心的抚养儿子,教育儿子,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母亲的行为。

母亲把儿子当作爱人、情人来对待,这种爱在很大程度上是爱情的体现,而远非单纯的母爱之情。

莫瑞尔太太始终全面控制着孩子们的生活,从言行举止、兴趣爱好,到读书就业、择偶结婚,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地位、有身份的人。

尤其是莫瑞尔太太用尽心思从精神上掌控保罗,特别是针对女人,坚决阻止儿子移情别恋,以此来弥补自己不幸的婚姻。

长期以往,这种“恋子情结”无疑会滋生儿子的“俄狄浦斯情结”。

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的纽带关系,这种“母子互恋情结”不断循环的后果是相当可怕的。

保罗从小就“喜欢跟母亲睡”,对保罗而言,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母亲就是自己的爱人,只要有母亲在,就不需要别的女人,包括结婚对象。

对莫瑞尔太太而言,这种扭曲的爱只能存在于黑暗中,却无法表露。

当保罗和志趣相投、情深意浓的米丽安热恋时,莫瑞尔太太变得争风吃醋,凭着血缘关系,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致使保罗和米丽安两人感情破裂。

莫瑞尔太太是不允许别的女人来独占或分享保罗的感情,当母亲歇斯底里的哭述,“我从来没有过一个丈夫”,一个“真正”的丈夫时,“不知不觉中,他(保罗)竟轻轻摸起她(母亲)的脸来了”,并热吻母亲。

后来为了弥补肉体欲望的需求,保罗投入了克拉拉的怀抱,但很快就发现单纯的肉体享受不能给他带来长久的快乐,于是结束了第二次爱情。

保罗曾对莫瑞尔太太说,“只要你活在世上,我就不会找一个适合的女子”。

“只要有你,我就不结婚—就是不结”。

儿子与母亲之间还经常使用亲密情人的昵称,他们的母子关系早已发展为真正意上的爱情了,并且这种“俄狄浦斯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发展成一种“固恋”。

保罗与母亲彼此深爱,“她最爱他,他也最爱他”。

在莫瑞尔太太面前,情人与儿子的双重角色压得保罗喘不过气来,使他终日苦恼不安,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

直到癌症剥夺了莫瑞尔太太的生命后,儿子与母亲彼此都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但同时也使保罗身心崩溃、精神恍惚,久久沉湎于对母亲的思念与怀念之中。

三、“俄狄浦斯情结”产生的原因
(一)夫妻关系。

莫瑞尔太太在一次圣诞舞会上
邂逅了英俊潇洒的莫瑞尔,两人一见钟情并且擦出爱情的火花,婚后也过了一段短暂而幸福的生活。

但是,两人由于家庭出身不同,性格迥异,在短暂的激情过后便产生了无休止的唇枪舌战,莫瑞尔甚至动手打莫瑞尔太太。

莫瑞尔太太出身于中资阶级家庭,清高而有文化修养,气质优雅,是维多利亚时代知识女性的代表。

莫瑞尔则是来自社会底层的一位浑浑噩噩的矿工,举止粗鲁,不修边幅,由于长年的繁重劳动和煤矿事故使他变得脾气暴躁、粗俗,并饮酒成性,婚后莫瑞尔太太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婚姻是错误的。

于是莫瑞尔太太开始嫌弃自己的丈夫,对嫁给一个平凡的矿工而耿耿于怀,甚至对丈夫不寄任何希望,彻底绝望。

夫妻之间只有肉体的结合,却没有精神的沟通、心灵的共鸣。

因此,莫瑞尔太太把她全部的时间、精力和希冀都转移、倾注在儿子身上。

这种爱不单纯是亲情的母爱,更是一种爱情的体现,莫瑞尔太太在儿子的感情中融入了男女间的爱恋,因此她是一个“被迫从精神遗弃了自己的丈夫,而把全部的爱倾向儿子的母亲,渴望从儿子身上捡起失落的青春的梦的母亲,一个无可奈何的母亲。


(二)保罗与父亲。

在对待三个孩子的教育上,莫瑞尔太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塑造他们,把孩子作为她实现幻想的工具,激励他们挤入上流社会。

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们自然与母亲站在统一战线,进而联合一致对抗自己的父亲。

孩子们和母亲对父亲的疏远、憎恨,使莫瑞尔先生在家中没有一家之主的地位,也没有了丈夫的身份。

当然,莫瑞尔对孩子们也没有耐心,“孩子只要有一点吵闹,男人就要吓唬他,再闹的话,他就举起他那双矿工的铁锤揍孩子”。

面对这样的父亲,孩子们怎么会和父亲亲近,自然和母亲站在一起。

因此,当威廉看到父亲在酒后殴打母亲时,他“气得脸色发白,攥紧拳头”准备和父亲大干一场。

同样偏爱母亲的保罗“希望他们打起来”。

但是如果下班后,父亲仍需要加班时,保罗心里又会祷告,“千万别让他死在煤窑里”。

父亲高兴时,保罗还是很喜欢跟父亲学做引子和听父亲讲矿区的事,这反映了保罗对父亲矛盾的心理,其实在保罗心里还是爱父亲的,但由于母亲高人一等的地位和文化修养与父亲的无知粗鲁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因此保罗对父亲的怨恨让他感到窒息。

(三)社会环境。

19世纪末期的英国处于工业化社会,但由于莫瑞尔的不良习性和不负责任,加之
84
孩子们的积极支持,莫瑞尔太太自然取代了以丈夫莫瑞尔为核心的家庭地位。

莫瑞尔太太以一家之主的身份,操持家里的一切事务,并积极向孩子们传授知识,寄自己的理想于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改变矿工家庭出身的地位,出人头地,步入上流社会。

同时莫瑞尔太太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氛围,严重扭曲和压抑了人的情感。

莫瑞尔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每天起早贪黑从事危险的采矿工作,回到家里却得不到孩子们的尊重和妻子的谅解,只能借酗酒来麻痹自己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不是莫瑞尔没有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而是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剥夺了他渴望美好生活的权利。

莫瑞尔太太虽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但生活在贫穷、落后、肮脏的矿区和冷漠的生活状态扭曲了她的精神世界,她的这种精神生活的追求把她引向了错误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冯季庆.劳伦斯评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2]刘洊波.英国文学史概述及作品选读[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11.
[3]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2011.
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