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 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
其中“惟/唯”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 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构成“唯……之……”或“唯……是……”的格式。
①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庄子·达生》) ②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③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语法 规则。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 么“倒装”。
因此必须把“前置”和“倒装”两种不 同性质的语言现象区分开来。
3.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特定的语法条件 3.1 动词宾语前置
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四)特殊情况:“相”、“自”、“见”,分别译为 “我,你、他(她)”、“自己”、“我”时,三字用在 动词谓语之前。
1、“相”字译为“我、你、他(她)”时,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① 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② 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蔽:概括
③ 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庄子·至乐》) 继:继续
④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孟子·梁惠 王》)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3.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特定的语法条件 3.2 介词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伦积贮疏》)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则未之闻也。”(《论 语·卫灵公》)
自考00536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漢語》中的賓語前置1、其斯之謂與?(《貧而無諂》)“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斯”作“謂”的前置賓語,用代詞“之”複指。
2、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我未見好仁者》)“大概这样的人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否定句中“之”作宾语,置于动词“见”前3、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爾是過:賓語前置,“爾”作動詞“過”的前置賓語,用代詞“是”復指。
4、既庶矣,又何加焉?(《子適衛》)“人口已经众多了,又对他们增添些什么?”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何”作賓語,置於動詞“加”前。
5、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陽貨慾見孔子》)“时间消逝了,年岁是不等待人的”歲不我與: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我”作賓語,置於動詞“與”前。
6、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爲不善?(《子欲子之王之善與》)“王与谁做不好的事呢”誰與:介賓結構,賓語前置,疑問代詞“誰”作賓語,至於介詞“與”前。
7、此之謂也(《紂王之失天下》)“正是说的这个意思”“此”作“謂”的前置賓語,用代詞“之”復指。
8、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於國也》)何如:賓語前置,可釋爲“怎麼樣”。
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國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置於動詞“有”前。
10、牟牟然惟利飲食之見(《士君子之勇》)“眼红得只看到吃喝”惟飲食之見:賓語前置,“飲食”作“見”的前置賓語,用代詞“之”復指。
11、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齊桓公伐楚》)寡人是徵:賓語前置,代詞“是”作賓語,置於動詞“徵”前。
徵:征收、索取。
寡人是問:賓語前置,代詞“是”作賓語,置於動詞“問”前。
问:查问。
12、齊侯曰:“豈不榖是爲”(《齊桓公伐楚》)“诸侯们难道是为不谷(我)而来吗?”豈不榖是爲:賓語前置,“不榖”作“爲”的前置賓語,用代詞“是”復指。
13、先君之好是繼(《齊桓公伐楚》)“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先君之好是繼:賓語前置,“先君之好”作“繼”的前置賓語,用代詞“是”復指。
语法: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教师版)
古代汉语语法: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例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例句:《论语》子曰:“未知思也,夫何远之有”翻译:他是没有真的想念啊,又谈什么遥远呢一、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奚”、“安”“胡”、“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又如:《鸿门宴》:“沛公安在”这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如果记熟了可以当成固定结构来掌握,比如《论语》中有很多恰当的例子。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分析:这句话有两个特殊句式,一是宾语前置,何有=有何;二是状语后置,何有于我哉=于我何有哉。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介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谓语动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固定结构:“是以”就是“以是”,翻译成“因此”。
“是以”在古文中经常连用,“是以”是宾语前置,“是”是代词,是“这、这个原因”等之义;“以”是介词,是“因、由于”等之义,“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而构成介宾前置,一般是“因此”、“所以”等意思。
例如:《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四、以“是”或“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古汉语有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宾语前置句
①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②豫州今欲何往 ③ 缚者曷为者也 ④宋何罪之有 ⑤君何以知之 ⑥刿曰:“何以战” ⑦子 何恃而往 ⑧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⑨夫晋,何厌之有 ⑩唯利是图 ⑾忌不自信
A.①⑧⑾/②③/⑤⑥⑦/④⑨⑩ B.①④⑨/ ②⑤⑦ /③⑥⑧⑾ / ⑩ C.①⑧/ ③⑦⑨/ ②⑤⑥ /④⑩⑾ D.①⑦⑧/ ②④⑥ /③⑤⑨ /⑩
再举例: ①问女何所思? ②彼且奚适也? ③皮之不存, 毛将焉存? ④复驾言兮焉求? ⑤之二虫(蜩 与学鸠)又何知? 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⑦胡 为乎惶惶欲何之? ⑧乐夫天命复奚疑?
2.宾语在介词前即介词宾语前置 其格式为:主语+宾语(疑问代词)+介词 +动词。
如: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谁为哀者? ③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④()何以 知之?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⑥国胡以相恤?
文言文复习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的概念: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
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 (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 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 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相对于 现代汉语而言,我们把这种句子 叫做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常见的几种类型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句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否定句,一是必须有代词 (或代人或代物)。 其格式为: 主语+否定词(不、未、莫、无、毋、非、弗)+宾语(代词 余、吾、我、尔、自、之、是)+动词。如: ⑪古之人不余欺也。 ⑫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⑬忌不自信。 ⑭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平时表客套的话里有: 敬请见恕 还望见谅 请莫见怪 望见教
七.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1.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文言文特殊句式题型解题指导
⽂⾔⽂特殊句式题型解题指导⼀、宾语前置的种类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有以下⼏种:1.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
在古代汉语⾥,使⽤频率⼤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
例:⼤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2.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般要放在动词的前⾯,这是古汉语特有的⽤法。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莫、⾮例:闻道百,以为莫⼰若者?(庄⼦《秋⽔》)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
例:余是以记之。
(苏轼《⽯钟⼭记》)再⽐如:⼀⾔以蔽之,夜以继⽇,“⼀⾔以蔽之”,宾语“⼀⾔”,放在“以”的前⾯,以⽰强调,意思是“拿⼀句活就能概括它”。
“夜以继⽇”,宾语“夜”,放在“以”的前⾯,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天”。
“⼀⾔以蔽之”、“夜以继⽇”即“以⼀⾔蔽之”、“以夜继⽇”。
像成语“严以律⼰”“宽以待⼈”“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另外,介词宾语是⽅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
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南向坐——亚⽗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这⾥的“东”“南”“北”“西”都是⽅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以⽰强调。
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4. ⽤“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乃尔是过与?(《季⽒将伐颛臾》)5. 特殊情况:(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对⾃⼰怎么样”。
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宾语前置: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的宾语而前置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例:“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我与哪个更亲近呢?疑问代词作宾语,无论是动词的宾语,还是介词的宾语,都要前置。
这条规则在先秦是比较严格的,可以说是没有例外。
思考:我们就经常见到“如何”这个词,为什么“何”作宾语而没有前置呢?例:1、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敌人受了伤而没有死,怎么不再次打击他们呢?2、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赵策》——我听说北方的国家都害怕昭奚恤,果真怎么样呢?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如何”这种结构形式正是“如之何”的紧缩和凝固的形式。
宾语…之‟省略了。
“何”在“如之何”的结构中,本来不是宾语,而是谓语,所以就不受这条规律的制约了。
“如何”与“何如”的来源是不一样的,但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怎么”等。
在句子结构中也只能作为一个成分来分析,不能拆开来作为两个成分来分析。
例: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协力和互相勉励,对这个应该怎么办?同“如何”“如之何”相类似的固定结构还有“奈何”“若何”“奈之何”“若之何”。
例: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人之志,若何?《左传·僖三十三年》(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什么是否定句?否定句必须有否定词,这些否定词,可以是否定副词“非、不、弗、毋、勿、未、否”,也可以是动词“无”,还可以是表示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有的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了条件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
介词之前, 例如:
(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 论语·先进》) ·
(5)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而远与王室。《( 左传·昭公十 ·
五 年 》)
(6)康公〔我之自〕出。《( 左传·成公十三年》) ·
当前置宾语是代词时, 一般用“之”作标志, 而不用“是”或
其他助词。例如:
(7)其我之谓矣! 《( 左传·宣公二年》)
(11)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
五 、无 条 件 的 宾 语 前 置
上述四种宾语前置, 都有一定的条件或一定的标志。但古
代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句式, 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标志, 而
直接把宾语提置于述语之前。其宾是名词。代词充当前置宾
语, 较常见的是用指示代词“是”, 例如:
(1)尔贡包茅不入, 王祭不共, 无 以 缩 酒 , 寡 人 是 征;昭 王 南 ·
(1)仲尼之徒, 无道桓文之事者, 是以后世无传焉。《( 孟子· ·
梁 惠 王 上 》)
(2)尺地莫非其有也, 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
兴, 是以难也。《( 孟子·公孙丑上》) · ( 3) 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 不忍
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 ·
2.在 博 客 中 建 设 写 作 教 学“ 文 本 专 辑 ” 写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而文体则是连接写作 基 础 理 论 和 写 作 实 践 应 用 的 中 介 、桥 梁 和 综 合 体 。传 统 写 作 教 学中, 受传媒手段的限制, 教师在讲授写作理论时, 只能以有
98
限的经典名篇作为文体分析的范例。而在博客中, 通过建立超 链接, 从一个站点到另一个站点, 教师可以根据写作理论教学 的需要, 方便简易地把相关类型的文章链接成一个“文本专 辑”。在这个人人可以拥有博客的时代 , 这个“文本专辑”中不 仅有传统的经典名篇, 还应该有大量的师生作品……课堂上, 教 师 可 以 随 时 从 博 客 中 的“文 本 专 辑 ”点 击 某 一 文 章 , 作 为 案 例展开师生讨论, 在课外, 学生可以把自己对案例的评价发表 在“文 本 专 辑 ”中 。这 样 ,“文 本 专 辑 ”将 成 为 可 以 无 限 再 生 的 学 习资源。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
“ 等(例中 之为” 用.表示 这些结构助词没有实在的 )。 词汇意义,
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 只是起表示语法关系的作用, 无法译 成现代汉语。例如:
.(7)弗 葫 弗 胡 ? (《 书 太 下 ) 虑 获,为 成 尚 甲 》
三、 介词宾语里于介词前的几种情况 1.介词的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 一般都置于介词前
息的质量。 2.在博客中建设写作教学“ 文本专辑”
(1 以 为 之 , 由 求 问 (《 语 先 》 )吾 子 异 问 曾 与 名 论 进) (2)宋 罪 有 (《 子公 》 何 冬 ? 墨 输) (3)岂 谷 为 先 之 早 。 左 嘻 四 》 不 早 ,君 好 继 (《 传 “ 、是” 之”“ 提置于
(1)一旦山陵崩, 长安群何以自 托于赵? (《 战国策 赵策
阅读已经对传统书籍的“ 线性” 阅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 可以 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年轻一代以网上 “ 冲 浪”“ 、巡游” 比喻循着超文本链接迅捷地从一个位置跳转到 ( 另一个位置)替代在“ 书山” 上的苦苦攀登。 而在这无边无垠的 信息海洋中, 滚滚而来的信息大潮淹没了书籍的山峰, 夷平了 信息之间的差别,这就要求阅读者需要对信息进行选择和价 值判断, 才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信息质量。 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个人博客中充分利用超链 接功能, 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 审美倾向, 建设个人“ 读者文 摘” 每天, 。 只要打开自己的博客, 就可以点击进人个人所喜欢 的读书网站、 作家博客阅读不断更新的文章, 而其他人进人你 的博客,阅读你的博文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你所建立的链接阅 读到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文章,从而提高了单位时间内获取信
二、 问句疑问代词宾语前里 上古汉语的疑问句, 包括反问句, 当疑问代词“ 、孰” 谁”“ 、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比较多,其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直接宾语前置。
即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宾语的作用。
例如:“既遣使往和,而复遣使来致书焉。
”(《论语·公冶长》)
2. 间接宾语前置。
即将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间接宾语的作用。
例如:“卫灵公之母欲见,子车请之,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左传·庄公十一年》)
3. 地点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地点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地点的作用。
例如:“子路问曰:“‘子’与‘孟’何异?”孔子曰:“‘孟’必有我君,‘子’而无我君,焉亦异乎?””(《论语·子路》)
4. 时间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时间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时间的作用。
例如:“不戒以有盗,而民不失其所者,未之有也。
”(《荀子·儒效》)
5. 方式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方式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方式的作用。
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则文惠君曰:“予有羊肉,无以为乎?”庖丁曰:“君安知牛之所欲为?且牛之十有三,以吾观之,形神全美者尚少,何况於牛?””(《庄子·齐物论》)。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1.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一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一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宣公十五年》)一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一一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 ,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
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一、疑问代词做宾语1.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传是楼记》,P59)2. 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与弗读奚以异哉?(《传是楼记》,P61)3.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P132)二、宾语用代词复指1. 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传是楼记》,P62)2.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P129)3. 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P136)4. 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晏婴论季世》,P156)三、特殊用法说明:直接把代词宾语放到动词前,这个代词一般只限于“是”。
例:尔供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齐桓公伐楚》,P134)补充例句一、疑问代词做宾语1.沛公安在?(《鸿门宴》)2.彼且奚适也?(《逍遥游》)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4.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1.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2.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3. 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4. 问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三、宾语用代词复指1. 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3. 孤臣唯命是听。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4. 维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
摘 要古代汉语语法中的特殊语序很多,其中比较复杂而又重要的便是宾语前置。
对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类型和特点的研究历来是古汉语研究的热点。
通过对古代汉语中具体宾语前置句式的分析,并结合前人在研究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方面的成就,本文从语法宾语前置和语用宾语前置两个方面出发来分析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以及各个类型的特点。
对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和特点进行研究一方面使得我们对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划分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对我们轻松阅读古典文籍,传承古代优秀的文化知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宾语前置;类型;特点AbstractAncient Chinese orders a lot of special syntax, in which Prepositioning of Object is more complex and important. It has always been a hot research to study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bject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pecial Object sentence in ancient Chinese, meanwhile, combining with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revious in this field. It proceeds to analyze ancient Chinese Objects in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type, both from the aspect of Prepositioning of Object in the syntax and pragmatics Preposition. Researches on Objects in the ancien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re of importance. On the one hand ,it can help us make a much mor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type of Chinese Objects.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an indispensable influence on the reading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books, meanwhile, the spreading of excellent cultural heritage of ancient knowledge.Key words: object ;types ;Characteristics题目目录摘要 (II)Abstract (II)一﹑语法宾语前置的类型和特点 (1)(一)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构成前置 (3)(二)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构成前置 (3)(三) 介词构成的宾语前置 (3)(四) 用结构助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5)二﹑语用宾语前置的类型和特点 (6)(一) “相”构成的宾语前置 (7)(二) “见”构成的宾语前置 (8)(三) “自”构成的宾语前置 (9)(四) 出于语感和押韵的需要构成的宾语前置 (9)(五) 为了强调或变长句为短句构成的宾语前置 (9)结语 (9)参考文献 (10)谢辞 (11)语序是汉语语法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表达手段。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且焉置土石?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不我待【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例: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无乃尔是过与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韩非子》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18、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主要规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主要规律,如#1 一)1 一)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主要规律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是指构成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的句子时,将宾语放入谓语动词之前,以形成宾语结构。
此种句式特点是宾语在句子开头发生位置上的改变,其实质并非在谓语动词之前,而是句子的中心点。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主要规律如下:2 一)实义句的宾语前置实义句的宾语前置是指在句子中,谓语动词没有引导状语,只有一个宾语结构时,宾语移动到谓语动词之前,形成宾语前置结构。
实义句宾语前置规律主要有两种:3 (一) 带有疑问或限定提示词的句子中: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外,在带有疑问词或限定提示词(如:什么,谁,几个,怎么,怎样,等)的句子中,通常将疑问词或限定提示词放在句子开头,这样就促使句子的宾语被前置出来,如:“什么你才发现?”“谁你要去找?”4 (二)避免冗余或头重脚轻的句子中:当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后面有多个宾语时,容易出现头重脚轻或冗余问题,此时会将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以降低冗余度,如:“谁又给我买了什么礼物?”5 二)虚义句的宾语前置虚义句的宾语前置是指在句子中,当谓语动词带有定语从句时,虚语可以将宾语前置到句首,形成宾语前置结构,其中,定语从句中的关系词可以为“是” 连接,也可以为定语从句中的一些关系连接副词(例如:如何,怎样,以及类似的),如:“这是你功课完成得怎样?”“她要这样学”。
6 三)反义疑问句的宾语前置反义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是指在反义疑问句中,宾语可以放在句首或句末,也可以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形成宾语前置结构,如:“能不能行,你何不亲自去试试?”7 四)主张句的宾语前置主张句中的宾语前置是指在主张句中,可以将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从而形成宾语前置结构,如:“什么才是最重要,你我索性就共同努力去做吧!”8 总结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主要规律是:在实义句、虚义句、反义疑问句和主张句等句式结构中,宾语可以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从而形成宾语前置的结构形式,这种句子的特点是句子的内容已经发生变化,宾语在句子结构上的重新排列,降低句子的冗余性问题,增加句子的简洁性。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於问人、问事、问地点。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①、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②、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③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公羊传•定公元年》)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
例:①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②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③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这种句式需要同时具有两个条件: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未、无(毋)、莫”等。
2、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②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卫灵公》)③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
(《韩非子•外储说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要求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严格,因而同时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代词宾语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汉语中两种格式都有出现。
例:①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②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③圣人不爱己。
(《荀子•正名》)三宾语用代词复指: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使宾语前置以后,还可以借助指示代词“是、之”复指前置的宾语。
句子格式为:宾语+ 是(之)+ 谓语动词。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②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左传•僖公五年》)③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左传•僖公十五年》)宾语用代词复指的格式中,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为……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很明显。
①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②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③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左传•成公十三年》)如果前置的宾语是由疑问代词“何”作定语的定中结构短语,那麽复指的指示代词一般用“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特点及语义分析常宁市泉峰中学彬(此文属学生本人所写,如属抄袭,责任自负。
)论文摘要: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本文尝试从其类型、特点及语义等方面进行肤浅探究。
宾语前置的类型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以及一些特殊词语作宾语前置。
文章力求以高中教材中的例句为主体材料,分析、探讨、归纳不同类型宾语前置句的特点及语义,以求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宾语前置的用法,进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类型特点语义否定句疑问句代词介词宾语代词复指特殊词语宾语前置作为文言文倒装句的一种最常见句式,对我们学习研究古代汉语,轻松阅读古典文籍,传承古代优秀的文化知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依据汉语句子的基本语法结构特点,宾语一般放在谓语动词和介词后,受它们的支配;但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宾语却被提前,故而形成倒置。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前置,并非把宾语提到整个句子的最前面,而是把它放到支配它的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前。
认真学习研究、分析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特点,在不断学习中多加积累,举一反三,就能熟能生巧,形成语感,对于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益处多多。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此主要以湘版新旧高中教材中的文言基本篇目为材料来归纳一下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几大类型: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所谓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含义的句子。
文言文中,只要含有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毋、莫”等,就叫否定句。
在这类句子中,如果作宾语的是代词,这个代词一般就放到动词谓语前面。
例如: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③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离骚》)④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⑤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
(《秋水》)⑦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例①②③均含否定词“不”;①句中的“自”,②句中的“余”,③句中的“吾”都是代词,分别作动词“信”、“欺”、“知”的宾语,都放到了动词前面,其正常语序应是:①忌不信自,而复问其妾曰……②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不知吾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意思是:①邹忌不相信自己,又询问他身边的小妾说:……②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呀,③不了解我也算了吧。
例④⑤句均含否定词“未”,“之”属代词,分别作“闻”和“有”的宾语,因此,都被放到了动词前面。
其正常语序是:④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之。
⑤未有之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④老百姓不富足而社会可以安定,从古到今不曾听说过这种情况;⑤不曾有过这种事。
例⑥⑦句中均含有否定词“莫”,作宾语的代词分别是“己”、“我”,它们分别被提到动词“若”、“顾”之前,正常语序是:⑥闻道百,以为莫若己。
⑦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其大意是:⑥熟悉了很多道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⑦多年来我喂养你,你却不肯顾及我。
从对上面的例句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例如: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子鱼论战》)②未绝鼓音。
(《左传•成公二年》)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上三个句子虽然都是否定句,但由于宾语“二毛(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用前置。
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如果宾语是由疑问代词“安”、“何”、“谁”、“焉”、“孰”、“胡”、“奚”、“曷”等来充当,一般来说,宾语要提到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前。
例如;①沛公安在?(《鸿门宴》)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④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⑤国胡以相恤?(《齐桓晋文之事》)例①句中的疑问代词“安”充当动词谓语“在”的宾语,被提前动词前,正常语序是:沛公在安?意思是:沛公在哪里?②③句中的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分别受动词“操”和介词“以”的支配,被提到“操”和“以”的前面,还原为正常语序是:②大王来操何?③不然,籍以何至此?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②大王前来带了什么?③如果不这样,我项籍凭什么到达这个地步呀?例④中的代词“奚”作宾语,受动词“适”的支配,正常的语序是:彼且适奚也?意思是:它将到哪里去呀?例⑤中的“胡”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受介词“以”、的支配,“胡以”即“以胡”,是“用什么”之意;句子的正常语序是:国以胡相恤?意思是: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姓呢?通过分析归纳上述例句可知: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是由代词充当;第二,全句是疑问句。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疑问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例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前句“吾谁欺?”是疑问句,疑问代词“谁”充当动词“欺”的宾语而前置;对比后句“欺天乎?”,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天”,所以不前置。
全句的意思是: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再如:曰:“奚冠?”曰:“冠素。
”前句是疑问代词“奚”作宾语,置于动词“冠”之前;后句宾语“素”是普通名词,不前置。
全句的意思是:问道:“戴什么样的帽子?”答道:“戴白色的帽子。
”三、介词宾语前置介词与其支配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文言文中有些介宾短语的宾语被提到介词之前,形成宾语前置。
这种情况根据句类不同又可分为两种小类型:一是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二是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对于疑问句中的介词宾语前置,与前面讲的第二大类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宾语情形基本一致。
例如:①君何以知燕王?②奚以知其然也?例①中的“以”是介词,宾语是“何”,“何以”即“以何”的倒装,全句意思是:你凭什么了解燕王的呢?例②中的“以”是介词,“奚”作宾语,受“以”的支配,“奚以”即“以奚”,意思是: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所以,对于这种情况在此不再赘叙。
对于述句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来分析。
其一,有些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被放在介词前面。
例如:①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②顺流而东行,至于,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例①中的“东向”即“向东”,“南向”即“向南”;意思是:项王、项伯向东坐着,亚父向南坐着。
例②中的“东面”即“面东”;全句意为:顺流向东前进,到达,面向东边望去,见不到水的边际。
其二,有时为了突出强调介词所介引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和“于”的宾语。
例如: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表》)②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③室于怒,市于色。
(《左传•昭公十九年》)例①中的“是以”即“以是”的倒装,“以”是“因为”之意,“是”是“这”,作介词宾语,为了突出而提前。
正常语序是:以是区区不能废远。
全句的大意是:正是因为这些我心实在是不忍远行。
例②中的“秋”也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被提到了前面,正常语序是:以秋为期。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把秋天作为约期。
例③中的介词是“于”,“室”和“市”作介词“于”的宾语,为了突出它们,被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了介宾的倒置;正常语序是:“于室怒,于市色”,意为:在家里发怒,在集市上却表现为和颜悦色。
此外,像成语“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等,都是古代汉语这种用法对现在的影响;在理解意思时,按照“以夜继日”“以一言蔽之”的语序更容易把握。
四、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句子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同时,这种句型也常常分析理解为以“是”或“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具体说就是,为了强调宾语,借助“是”、“之”等词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前面。
这时,“是”、“之”便成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意义。
例如: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师》)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③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例①中的“何厌”作动词“有”的宾语,为了强调这个由短语充当的宾语,把它提到动词“有”的前边,在被提前的宾语与动词“有”之间插进“之”,表示复指;这个“之”也可以理解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正常语序就是:夫晋,有何厌?全句的意思是:这个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例②中“句读”是动词“不知”的宾语,“惑”是动词“不解”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了动词前,中间插入“之”,其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意思是:不了解句子停顿,不能解除疑惑。
在此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个句子虽然含有否定词“不”,属否定句,但其宾语并非代词充当,而是名词“句读”、“惑”,因此,它并不是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类型;另外,此句与《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一句形式相近,但句式不同。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一句属定语后置,“之”是标志,正常语序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例③“无乃尔是过与?”一句中,“无乃……与?”是一个固定结构,“尔”作“过”的宾语,“过”作动词用,是“责备”之意;“是”起复指作用,标志宾语前置,并非判断动词,这句话正常语序是:“无乃过尔与?”意思是“这恐怕该责备你吧。
”不能翻译为“这不是你的过错吗?”当然,使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
例如:①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②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③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例①中“唯进修是急”就是“急进修”,全句意思是:只好急忙去进业修德;例②中的“惟兄嫂是依”就是“依兄嫂”,全句意为:只能依靠兄嫂;例③中的“唯弈秋之为听”就是“听弈秋”,整个句子理解为:只听弈秋一人的。
这三个句子用了“唯……是……”或“唯……之……”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地位就特别突出。
现代汉语从古代吸收过来的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保留。
五、几个特殊词语作宾语前置的分析其一、“相”字有时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有指代作用,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形成了倒置,可译为“我,你、他(她)”,这在高中教材课文《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突出存在。
例如: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③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例①句中的“相”作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被放到了动词“遣归”的前边,句子理解为:你可以告诉你母亲,及时遣送我回去。
②③句中的“相”也作宾语,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和“她”,分别受动词“从许”、“扶将”的支配,但被置于动词之前,构成了宾语前置,两句的意思分别可翻译为:②我已经失去了恩情和道义,你母亲一定不会答应你;③衷心地去赡养母亲,好好地服侍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