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战略与公共卫生政策变迁

合集下载

从疫情防控看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从疫情防控看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从疫情防控看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历程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尹殷时期已有防疫保健的制度。

但是中国古代的防疫制度并不完善,不少传染病带来了严重的疾病和人员的伤亡。

到了清朝初期,才开始有了比较完善的卫生制度,设立了一些卫生防疫机构。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要追溯到建国后。

新中国成立后,公共卫生事业成为了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将公共卫生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成立了相关的卫生部门,实施了大规模的卫生改革。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进行了大规模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了卫生服务,提高了全民的健康水平。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应对能力上,虽然国家实施了一些防疫措施,但在一些突发疫情的爆发时,仍难以有效地控制住。

正是由于传染病的爆发,使得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出现了新的变化。

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非典疫情的爆发,让人们意识到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性。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防控和救治工作,加强了公共卫生系统的规范化建设,提高了应急响应能力。

非典疫情的爆发,也通过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加强了公众健康意识的普及和提高。

非典疫情的爆发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次重大考验,也是一个转折点,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非典疫情的爆发后,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重点加强了传染病的防控和监测体系的建立。

公共卫生系统的改革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提高了公共卫生系统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治理水平。

政府还加大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了基层卫生系统的能力和素质。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政府的投入,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在非典疫情期间,志愿者、医务人员、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了疫情防控工作,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奉献精神。

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

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

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公共卫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等方面。

然而,中国的公共卫生在过去的几年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这些危机与挑战同时也是中国公共卫生领域转机的契机。

首先,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的增加给中国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中国是一个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这意味着公共卫生系统需要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和养老照料。

同时,慢性病的增加也导致公共卫生资源的紧张,因为慢性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对医疗系统和卫生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使中国公共卫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SARS到H7N9禽流感,从新冠疫情到长期存在的空气污染等,中国的公共卫生系统一再面临着重大疫情的威胁。

这些突发卫生事件不仅给公众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威胁,也暴露出公共卫生管理和应急响应机制的不足。

再者,资源分配和服务不均衡也是中国公共卫生面临的困境。

尽管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但在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和质量上仍存在差距。

各地区之间的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缺乏基本卫生设施和医疗人员,导致居民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机会不均等。

然而,面对这些危机和挑战,中国公共卫生也正逐渐发生转机。

首先,政府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政府已经将公共卫生列为国家战略,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和支持。

国家层面建立了公共卫生应急体制和监测网络,加强公共卫生调查和监测能力,提高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其次,医疗体制改革也为公共卫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中国正在进行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核心的医疗体制改革,通过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社区健康服务,实现预防为主、县域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这将有助于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第三,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也有助于推动公共卫生的发展。

中国正积极推动数字医疗和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提供个性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健康信息共享和健康管理的智能化。

公共卫生发展情况及策略

公共卫生发展情况及策略
重视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疾病预防 控制、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专业水平。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01
02
03
完善应急机制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 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 任务,确保在突发事件发 生时能够快速响应。
强化应急储备
加强药品、疫苗、防护用 品等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 理,保障应急需求。
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援、 基层医疗服务等方面,确保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响 应。
科技创新助力发展
先进的科技手段在公共卫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提高了疾病监测、防控和治疗的效率和准 确性。
未来公共卫生发展的展望
智慧化建设加速推进
未来公共卫生领域将更加注重智慧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提高疾病预防、监测和处置的智慧化水平。
非传染性疾病防控
现状描述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非传染性疾病如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成 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防控策略
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策略主要包括健康促进和生活方式干预 。通过普及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同 时,针对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等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04
CATALOGUE
公共卫生发展策略
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 2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通过提高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疫情处置等方面 的能力,有效应对各类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威胁 。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 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掌握公共卫生知识,医保靠大家

掌握公共卫生知识,医保靠大家

掌握公共卫生知识,医保靠大家知识点:公共卫生知识,医保体系一、公共卫生概念与重要性1. 公共卫生的定义2. 公共卫生的重要性3. 公共卫生与个人卫生的区别二、我国公共卫生政策与发展1. 我国公共卫生政策概述2.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3. 当前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三、传染病的防控1. 传染病的定义与分类2. 传染病传播途径与防控措施3. 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四、疫苗接种与健康促进1. 疫苗接种的意义与原则2. 我国免疫规划与疫苗接种程序3. 健康促进策略与实践五、慢性病与生活方式疾病1. 慢性病的定义与危害2. 生活方式疾病的影响因素3. 慢性病与生活方式疾病的预防六、营养与健康1. 营养素的种类与作用2. 均衡饮食与健康饮食原则3. 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的危害七、环境与健康1.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2. 室内环境污染与防控3. 健康家居环境的标准与创建八、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1. 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标准2. 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与预防3. 心理调适方法与技巧九、医疗保险与保障1. 医疗保险的定义与分类2.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3. 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与待遇十、公共卫生法治与伦理1. 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2. 公共卫生伦理原则3. 公共卫生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十一、公共卫生应急与突发事件1.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3. 疫情报告与信息公开十二、公共卫生素养与公民责任1. 公共卫生素养的重要性2. 公民在公共卫生中的责任与义务3. 提高公共卫生素养的途径习题及方法: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属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A. 飞沫传播B. 接触传播C. 食物传播D. 电磁波传播答案:D解题思路: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分析各个选项的正确性。

2. 以下哪种疾病属于慢性病?A. 肺炎B. 心肌梗死C. 流感D. 结核答案:B解题思路:了解慢性病的定义和特点,判断各个选项是否属于慢性病。

二、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原则。

梳理新中国卫生政策发展历程,谈谈对新时代卫生工作方针的理解

梳理新中国卫生政策发展历程,谈谈对新时代卫生工作方针的理解

梳理新中国卫生政策发展历程,谈谈对新时代卫生工作方针的理解新中国卫生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建国初期(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卫生工作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基数、较低的健康水平和基础设施的欠缺等挑战。

卫生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建设基本的卫生设施,实行分级诊疗和基层卫生工作,推进全民卫生保健覆盖,并开展药物和疫苗的生产。

2.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卫生政策聚焦于发展经济和提高民生福利。

重点改革了医疗卫生体制,引入了市场化机制,鼓励医疗资源的社会投入。

同时,加强了对疾病控制、卫生法规和卫生教育的重视。

3. 新世纪以来(2000年至今):在新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问题的关注度也增加。

卫生政策更加注重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提出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重视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和预防接种等工作。

对新时代卫生工作方针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人民健康为中心:新时代卫生工作方针将人民健康放在首位,强调了预防为主、健康中国战略等概念。

目标是提高全民健康素养、预防疾病的发生,并为全体人民提供公平、可及、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2. 健康教育与宣传:新时代卫生工作方针注重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强调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

通过广泛宣传科学的健康知识,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全民覆盖与社会协同:新时代卫生工作方针强调全民医疗保障的重要性,推动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全面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同时,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合作,形成多部门、多领域的卫生合力。

4. 技术创新与数字化发展:新时代卫生工作方针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数字化发展,推进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等新技术应用,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新时代卫生工作方针在传承以往卫生政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民健康,强调预防为主、健康教育和全民医疗保障的重要性,并推动技术创新和数字化发展,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

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

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引言概述:公共卫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关系着人民的健康和国家的发展。

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举措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发展现状1.1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不平衡、不完善的现象,城乡差距较大,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1.2 预防保健工作亟待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在公共卫生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我国仍存在预防意识不强、健康教育不足等问题。

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爆发、食品安全事件等,对公共卫生事业造成严重影响。

二、发展举措2.1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均衡发展。

2.2 推进预防保健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加强对重大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提高预防保健工作的效果。

2.3 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三、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3.1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2 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加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3.3 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四、加强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建设4.1 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公共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法律保障,提高公共卫生事业的法治化水平。

4.2 加强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宣传加强对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意识。

公共卫生政策的演变与趋势

公共卫生政策的演变与趋势

公共卫生政策的演变与趋势公共卫生政策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不断演变,以应对社会变迁和健康挑战。

本文将探讨公共卫生政策的演变,以及当前和未来的趋势。

一、公共卫生政策的演变公共卫生政策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政府已开始采取一些公共卫生措施,如饮用水的净化、废物处理和疫情控制。

然而,公共卫生政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工业化时期。

19世纪的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爆发,导致了许多公共卫生问题的爆发。

政府开始关注公共卫生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建立卫生监督机构、改善饮用水质量和推广卫生教育。

20世纪的公共卫生政策演变更加注重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在这一时期,政府成立了国家卫生部门,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免疫计划和卫生教育活动。

此外,公共卫生政策还开始关注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环境污染、烟草使用和饮食习惯。

二、当前的公共卫生政策趋势当前,公共卫生政策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包括全球性的传染病威胁、老龄化人口和不平等的健康状况。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公共卫生政策出现了以下几个趋势:1.强调全球合作:由于疾病跨越国界传播,公共卫生政策越来越强调全球合作。

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卫生外交也成为国家间的重要议题。

2.致力于疾病预防:预防胜于治疗是公共卫生政策的核心原则之一。

政府在预防传染病、慢性病和意外伤害等方面采取了更多的措施,如免疫计划、公共健康宣传和疾病筛查。

3.关注社会因素:公共卫生政策越来越意识到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性。

政府开始关注社会不平等、贫困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采取措施来减少这些因素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4.利用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公共卫生政策开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基因组学等创新技术来预测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例如,利用数据分析来预测流感的爆发并采取相应措施来控制传播。

三、未来的公共卫生政策趋势未来,公共卫生政策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公共卫生政策

中国公共卫生政策

中国公共卫生政策摘要:1.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背景和现状2.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3.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实施与成效4.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正文:一、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背景和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卫生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问题,将公共卫生政策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当前,中国公共卫生政策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康促进等方面。

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二、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1.疾病预防控制中国政府重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通过制定和实施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控、慢性病防治等措施,降低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展现了公共卫生政策的实效。

2.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旨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改革措施包括深化医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等。

这些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负担,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

3.健康促进中国政府注重健康促进工作,通过制定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检查等政策,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意识,培养健康行为。

同时,政府还通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三、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实施与成效在公共卫生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慢性病防治工作取得进展。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看病负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健康促进工作取得实效,全民健康素质稳步提升。

四、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尽管中国公共卫生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完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疾病防治任务艰巨等。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公共卫生政策力度,深化医改,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

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

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卫生政策一直是政府关注的焦点,因为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在中国的毛泽东时代,为了改善国民健康状况,政府加强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使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国的卫生政策也不断变化,从简单的疾病治疗到更加全面的健康管理模式。

本文将介绍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和国民健康的改善情况。

毛泽东时代的卫生政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国共产党政权,并正式开始了中国的卫生政策。

在毛泽东时代,卫生政策的重点是改善卫生环境,推广疫苗接种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

政府建立了广泛的卫生网络和医疗机构,使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保健服务。

这些措施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例如,因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下降了约3倍。

同时,毛泽东时代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结果。

例如,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卫生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

在这一时期,医疗服务不足,医生和护士们被迫参加政治斗争,许多医院和卫生机构被关闭并转化为文革办公室。

这样的影响使得人们无法得到必要的医疗服务,卫生状况下降。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卫生政策变化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国家的卫生体系也面临了重大的改变和调整。

政府改革了卫生保健机构,强调医疗机构的效益和自负盈亏的结构,同时,政府也鼓励发展私人医院和保健服务。

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崛起,政府也加强了国际卫生合作,与各国分享卫生信息和资源,加强了卫生研究和技术合作。

改革开放还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社会经济不平等和城市与乡村卫生资源不均衡。

这些问题使得城市居民享有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卫生保健,而农村地区的人们则面临许多挑战。

农民居民的健康状况、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仍需改善。

当代中国的卫生政策改革2009年,中国实施了全民健康保障制度,该制度设立了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保健服务,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公共卫生政策

公共卫生政策

《公共政策学》学号:2012111101000230姓名:孙佩专业:行政管理我国的公共卫生政策及发展趋势摘要:公共卫生政策是我国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国公共政策的重要体现。

新时期,我国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建立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政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最近几年的一些突发卫生事件挑战了我国现有的公共卫生政策体系,直接冲击了现有的公共卫生政策和体系,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种种问题。

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公共卫生政策和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改革方向,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

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今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在新时期我国公共卫生政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以此对我国的公共卫生政策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公共卫生政策卫生政策制定卫生体制改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政府就确立面面向全国人民、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群防群制的公共卫生政策。

由于政策得力.政府重视,加上开展群众性群防群制运动。

在短时期就有效地遏止,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恶性传染病、地方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健康状况。

在过去的50年中,我国的人均寿命从36岁提高到70岁.应被视为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巨大成功。

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功运作的公共卫生体制,在新的历史时期没能与时俱进。

在新时期,“非典”“禽流感”的爆发给我国的公共卫生政策产生了沉重的打击,暴露了我国卫生政策的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加强卫生体制改革,制定更加完善的卫生政策来提高我国整体卫生水平。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卫生政策(一)公共政策的含义与主要特点公共政策以现实、合理、有效、可行的政策为追求目标,通过诸如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微观与宏观、规律与个别情况、必然与偶然、实际与假设、理念与创造力、想象与可行性、战略与策略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有选择的应用,并通过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来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政策规范,以解决那些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生存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公共政策问题。

公共卫生发展情况及策略

公共卫生发展情况及策略
挑战
全球和中国的公共卫生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流行病的持续威胁、慢性病的日益普遍、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 基础设施的薄弱等。同时,公共卫生还面临着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等问题。
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公共卫生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例如,基于大数据的疾病监测和预测可以提高疾病 的预防和控制能力;疫苗技术的创新可以加速新疫苗的开发和应用等。同时,政府对公共卫生的重视也为公共卫 生发展提供了机遇。
VS
挑战
公共卫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传染病和非 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卫生资源分配不 均、卫生系统薄弱、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 等问题。同时,公共卫生还面临着全球化 、城市化、老龄化等带来的复杂因素。
公共卫生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实施路径
战略规划
为应对未来公共卫生的挑战,需要制定全面 的战略规划。包括加强国家卫生体系建设、 提高卫生保障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 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
3
公共卫生投资与回报
公共卫生投资具有长期回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 具有积极作用。
06
公共卫生未来展望
公共卫生在全球议程中的重要性
01
全球健康安全
公共卫生在维护全球健康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防范和
应对传染病大流行、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以及改善全球卫生体系。
02
可持续发展
公共卫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卫生
就。
02
公共卫生发展情况
全球公共卫生发展情况
全球公共卫生现状
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在不断改善,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流行病的暴发、慢性病 的日益普遍、全球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薄弱等。
全球公共卫生趋势
全球公共卫生趋势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公共卫 生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基于大数据的疾病监测和预测、疫苗技术的创新 等。

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作为保护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共卫生政策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重点介绍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希望对读者了解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现状和走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现状1.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自新中国成立起,我国公共卫生政策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政策制定及实施的体系也逐渐完善。

根据最近一次改革,我国卫生健康体系已经由原来的“卫生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改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体系。

这种改革体系的变化,将有助于整合卫生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和卫生服务的实效性。

此外,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公共卫生相关的政策,如《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控烟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 计划生育政策的改革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公共卫生政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自1979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但同时也引发了其它问题。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渐在使用人口政策上进行改革和调整,例如取消计划生育罚款、逐步放开二孩政策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增加全社会的健康指数。

3. 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逐步推广基本医疗保险是我国公共卫生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在金融危机中影响下,我国政府进一步提升了负担民生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不断开展基本医疗保险的推广工作,以向不同层次的人群提供更标准的医疗服务,提升全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同时也保护了民生。

二、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发展趋势1. 大力推进预防保健在公共卫生方面,预防保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未来,我国将更加加强预防保健方面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包括加强健康教育、推广科学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内容,以预防疾病的产生,提高居民的健康指数。

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

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

2015年第5期(总第142期)/9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52015/GeneralNo 142/September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傅虹桥【摘要】新中国卫生政策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卫生事业福利时期(1949-1978);市场化改革时期(1978-2003);回归公益性时期(2003-)。

卫生政策的变迁与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及发展模式有着密切关系。

本文发现,加强政府卫生责任、注重卫生公平性的时期(1949-1978年和2003年以来)是国民健康改善较快的时期。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前30年,通过将卫生定位于福利事业并实施爱国卫生运动等创新措施,新中国实现了国民健康的快速改善。

相反,强调市场化虽然能够增加医疗资源供给,但是国民健康改善并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本文建议,应该借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自身经验,尊重其客观规律,将经济改革与卫生改革措施有所区分,继续坚持公益性的卫生事业发展方向。

【关键词】卫生政策;国民健康;历史经验;计划经济时期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5)05-0044-07一、引 言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作为社会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医疗卫生体制同样经历了巨大转变。

总体来说,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卫生政策存在较大的差异。

回顾和比较不同历史阶段卫生政策与卫生体制的特点,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卫生政策的成效,有利于总结我国建国六十余年来卫生事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特别是在目前关于未来中国卫生政策的取向以及卫生体制变革的方向依然存在较多的争议情况下①,历史的梳理能够帮助我们回答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热点争论问题,对下一阶段的医改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目前,有许多针对新中国卫生政策变迁以及卫生事业发展历史经验的研究。

从疫情防控看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从疫情防控看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从疫情防控看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历程自新冠病毒爆发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果断、迅速的措施,成功遏制了疫情的蔓延。

这个过程不仅显示了中国政府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历程。

回顾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卫生状况。

当时,中国的疾病率和死亡率水平极高,卫生设施和医疗资源严重不足。

此后,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立法、投资和技术支持,推动了卫生服务的普及和发展。

5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了“大防治、大保健”的基本国策,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一时期,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和提升,卫生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中国政府逐步加强了病毒性疾病和慢性病防控工作,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免疫接种计划和药品采购计划,保障了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此外,政府逐渐加强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了预防保健和卫生教育,提高了人民的健康素养和卫生意识。

政府还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加强疾病监测和预警。

疫情爆发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果断、迅速的措施,展示了中国政府高效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经验。

政府动员全国力量,对病毒疫情开展了积极的防控和救治,采取了大规模的隔离、检测和追踪措施。

政府还实行了严格的入境防疫措施,避免了疫情向国内蔓延。

总体而言,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步过程。

中国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得到了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在新冠病毒疫情面前,中国政府再一次展现了强大的危机应对能力和公共卫生实力,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成功样本。

国家发展战略与公共卫生政策变迁

国家发展战略与公共卫生政策变迁

14 年 以来 我 国先 后采 用 过两 套 比较 成 熟 的 公共 卫 生政 策 缩 减公 益 项 目进 行 “ 收 ” 放 松 公共 卫 生 管 制 等 一 系列 商业 99 创 和
体 系 : 是 建 国初 期 的 福利 卫 生 政 策 体系 , 一 另一 个 是 改革 开放 以 化 、 利化 措 施 由此 导致公 共卫 生事业 发 展 缓慢 、 趋 , 服务 公 平性 来 的产 业 卫 生 政 策体 系 。 0 3 2 0 年之 后 ,“ 典 ” 突 发性 事 件 和 下 降、 非 等 宏观 效 率低 下, 并积 聚 了高度 的公 共 卫 生风 险 。 因此 , 以市 我 国在 公共 卫 生领 域面 临 的各 种 长期 性 问题 , 又推 动 了第三 种 崭 场化 为导 向的公共 卫 生政 策在 “ 总体上 是不成 功 的” 。 新的、 以政 府 主导 的 、 高覆 盖 的公 益卫 生 政 策 体系 的诞 生 。 国家 包容 性 增 长战 略 与公 益 卫 生 政 策体 系。 0 3 以来 ,“ 20年 非
发展战略的转轨从宏观上指引着这三种公共卫生政策体系前后 典 ” 公 共 卫 生 突 发事 件 和 民 众 “ 病 难 、 病 贵 ” 问题 不 等 看 看 等
相继 的变 迁 过程 。 源自断 揭 示产 业 卫 生 政 策 的 缺 陷 , 以胡 锦 涛 为 核心 的党 中 央在 一 系
赶 超 型发 展 战 略 与 福 利卫 生 政 策体 系。 中 国公共 卫 生 政 列 公 共 卫 生 危 机 应 对 中开 始 思 考 政 策 的 调 整 问题 。 学 发 展 新 科 策 的制 定与 当时 的国 家 总体 发 展 战 略紧 密相 关 。 8 0 以来 , 自14 年 观 及 以人 为 本 的政 策 理 念 的 提 出与 和 谐 社 会 发 展 远 景 的重 新

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

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

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公共卫生是指通过社会和政府的协调合作,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干预和控制措施,以保障和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在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以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发展举措。

一、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1. 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各级政府大力投资于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包括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等。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提高了基层卫生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2. 疾病预防控制:我国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建立了完善的疾病监测和报告体系。

通过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

此外,我国还大力推广疫苗接种,有效预防了多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3. 健康教育宣传:我国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公众传递健康知识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无论是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还是新冠肺炎,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能够迅速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保护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举措1. 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设施和设备水平,加强城乡卫生一体化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2. 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我国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改善环境卫生、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措施,推动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健康素养的提升。

3.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疾病监测和报告体系,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公共卫生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公共卫生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公共卫生政策的发展与实践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公共卫生政策是指针对人群的疾病预防、控制和治疗等问题而通过国家策略和行动所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

公共卫生政策的发展与实践涉及到医疗体系的构建、人口健康方式的转变和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公共卫生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一、公共卫生政策的历史演变公共卫生政策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例如中国、印度、希腊和罗马等国家就有过防治疾病的措施。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密度增加,疾病肆虐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于是,各国政府开始出台公共卫生政策,重点是发展医疗体系和卫生教育,开展疫苗接种和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

二战后,公共卫生政策的覆盖范围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开始加入到公共卫生工作中来。

今天,公共卫生政策的焦点已经从传染病扩展到了非传染病和康复保健等问题,成为了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项重要政策。

二、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践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政策研究、法律规范、人员培训和资源投入等。

制定好的公共卫生政策需要经过合理的实施方案和有效的实践流程才能真正落地并产生显著的效果。

实践中,公共卫生政策需要通过形式化的规划和管理方式进行实践。

一个有效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包括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专业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居民等。

公共卫生政策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和评估机制,以确保政策的执行和效果,并及时调整政策以适应实践的需要。

三、公共卫生政策的成功案例公共卫生政策的实践和效果是可以被证明和测量的。

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多成功案例可以证明公共卫生政策确实是合适的理论和实践框架。

例如:"酒驾零容忍"政策、烟草控制、肥胖问题和传染病防治等领域,各国政府已经出台了诸如增加税收、禁止使用、以及宣传教育等多种政策和实践途径,使得这些方面的健康数据都有明显的改善。

公共卫生服务的政策调整与改进

公共卫生服务的政策调整与改进

公共卫生服务的政策调整与改进知识点:公共卫生服务的政策调整与改进一、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与重要性1. 公共卫生服务的定义:公共卫生服务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的,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为目的的一系列卫生保健服务。

2. 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公共卫生服务是实现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的基础,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的调整与改进1. 政策调整(1) 从单一的预防服务向预防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调整。

(2) 从局部服务向全民服务方向调整。

(3) 从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方向调整。

2. 政策改进(1)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明确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的职责,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2) 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3)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水平:合理确定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

(4)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根据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调整和优化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5)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监管: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监管制度,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管,保障服务质量。

三、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与推广1.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宣传: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公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认识和利用率。

2. 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确保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地区、城乡、人群之间的服务差距。

3. 创新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

4.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医疗的结合: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医疗的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效果。

四、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趋势1. 公共卫生服务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 公共卫生服务与社区建设的结合:将公共卫生服务融入社区建设,实现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国家发展战略与公共卫生政策变迁

国家发展战略与公共卫生政策变迁

参考资料:巴蜀论文网:/博客:/u/2932658050投稿邮箱:whlunwen@国家发展战略与公共卫生政策变迁【摘要】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转轨从宏观上指引着公共卫生政策体系前后相继的变迁过程。

“新医改”提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契合了“包容性增长”战略,代表着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重大变迁。

目前,我们仍需在包容性增长战略的指引下深入探讨新旧公共卫生政策范式转换的各种机制问题和关键因素。

【关键词】国家发展战略转轨包容性增长自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以来,我国的“新医改”进程拉开了帷幕。

“新医改”提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突出强调了从市场化向公益性的回归,契合了我国的“包容性增长”战略,代表着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重大变迁。

笔者将沿着历史脉络系统地分析梳理我国总体发展战略的变化与公共卫生政策体系变迁的内在联系及其作用机制。

国家发展战略与公共卫生政策变迁的内在联系1949年以来我国先后采用过两套比较成熟的公共卫生政策体系:一是建国初期的福利卫生政策体系,另一个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卫生政策体系。

2003年之后,“非典”等突发性事件和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各种长期性问题,又推动了第三种崭新的、以政府主导的、高覆盖的公益卫生政策体系的诞生。

国家发展战略的转轨从宏观上指引着这三种公共卫生政策体系前后相继的变迁过程。

赶超型发展战略与福利卫生政策体系。

新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与当时的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紧密相关。

自1840年以来,外强压迫、民生潦倒和“东亚病夫”的耻辱,使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决心推行国家主导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并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

①这一时期的制度安排、资源配置体系和社会组织结构符合了公共卫生领域的公益性特点及其内在要求,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筹资和运营模式,政府得以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公共卫生政策在疫情中的演变

公共卫生政策在疫情中的演变

公共卫生政策在疫情中的演变公共卫生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府针对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管理方面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在疫情爆发期间,公共卫生政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公共卫生政策在疫情中的演变,并分析其意义与影响。

一、国家行动计划的制定在疫情爆发初期,国家需要快速响应,迅速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行动计划。

该计划包括:加强疫情监测、提升医院和医疗设施的能力、加强疫苗研发和生产、实施旅行限制和社交隔离等。

这些行动计划的目的是迅速遏制疫情的扩散,保护公众的健康。

二、信息传播和公众教育公共卫生政策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播正确的疫情信息和防控知识,以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政府可以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关于疫情的最新信息、防护知识和政府指令。

公众教育也是防止谣言传播和恐慌蔓延的重要手段。

三、强化疫情监测和报告公共卫生政策需要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掌握疫情的动态和趋势。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与医疗机构和实验室的合作,确保准确的病例诊断和报告。

同时,政府也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加强疫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协调国际合作与交流疫情对各国来说都是全球性的挑战,国际合作与交流至关重要。

公共卫生政策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疫情。

政府可以与世界卫生组织等组织合作,分享疫情信息和防控经验。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援助和支持给其他国家,共同战胜疫情。

五、社区参与和合作社区层面的参与和合作对于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至关重要。

政府需要鼓励和支持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共同维护社区的健康和安全。

政府可以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和防控措施。

此外,政府还可以提供必要的物资和支持,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六、经济支持与保护疫情对于经济活动和民众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公共卫生政策需要考虑到经济方面的支持与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发展战略与公共卫生政策变迁
作者:张毅强
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14期
【摘要】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转轨从宏观上指引着公共卫生政策体系前后相继的变迁过程。

“新医改”提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契合了“包容性增长”战略,代表着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重大变迁。

目前,我们仍需在包容性增长战略的指引下深入探讨新旧公共卫生政策范式转换的各种机制问题和关键因素。

【关键词】国家发展战略转轨包容性增长
自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以来,我国的“新医改”进程拉开了帷幕。

“新医改”提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突出强调了从市场化向公益性的回归,契合了我国的“包容性增长”战略,代表着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重大变迁。

笔者将沿着历史脉络系统地分析梳理我国总体发展战略的变化与公共卫生政策体系变迁的内在联系及其作用机制。

国家发展战略与公共卫生政策变迁的内在联系
1949年以来我国先后采用过两套比较成熟的公共卫生政策体系:一是建国初期的福利卫生政策体系,另一个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卫生政策体系。

2003年之后,“非典”等突发性事件和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各种长期性问题,又推动了第三种崭新的、以政府主导的、高覆盖的公益卫生政策体系的诞生。

国家发展战略的转轨从宏观上指引着这三种公共卫生政策体系前后相继的变迁过程。

赶超型发展战略与福利卫生政策体系。

新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与当时的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紧密相关。

自1840年以来,外强压迫、民生潦倒和“东亚病夫”的耻辱,使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决心推行国家主导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并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

①这一时期的制度安排、资源配置体系和社会组织结构符合了公共卫生领域的公益性特点及其内在要求,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筹资和运营模式,政府得以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0年中,我国用占世界2%的卫生总费用,解决
了占四分之一世界人口的健康问题,在短期内建立了一个低水平、全覆盖、福利型的公共卫生体系,保证了全体公众享受到最基本、最公平的医疗服务,被世界银行称之为“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


经济增长型发展战略与产业卫生政策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市场化导向的经济增长型发展战略,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转化为各级政府对GDP 增长速度的迷恋,在所有政策领域盲目推进市场化进程。

③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树立以产业模式为标准,建立商业化、市场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制度的政策目标。

分税制改革之后形成的分级财政和卫生投入体制又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责任转嫁给地方财政和公民个人。

地方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迫使各级政府同意公共卫生机构采取“以副补主”、缩减公益项目进行“创收”和放松公共卫生管制等一系列商业化、趋利化措施④,由此导致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缓慢、服务公平性下降、宏观效率低下,并积聚了高度的公共卫生风险。

因此,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公共卫生政策在“总体上是不成功的”。

包容性增长战略与公益卫生政策体系。

2003年以来,“非典”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不断揭示产业卫生政策的缺陷,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一系列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中开始思考政策的调整问题。

科学发展观及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的提出与和谐社会发展远景的重新规划,都预示着国家发展战略转轨的再次到来。

2009年11月,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发表讲话,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战略,强调“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并将其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中。

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新医改方案重新回归公共卫生的公益性,肯定了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主导地位,力求改变公共卫生领域过度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重新体现公共卫生的公共产品属性。

中央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努力改变公共卫生机构的传统筹资模式和补偿机制,落实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经费,以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开展。

国家发展战略变化对公共卫生政策变迁的影响机制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公共卫生政策体系变迁的过程之中。

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政策结构,旧的公共卫生政策体系有其独特的自身利益及其分利团体,而传统的政策意识和认知框架也将长期地存在于政治生活之中,进而导致路径依赖。

因此,我们仍需在包容性增长战略的指引下深入探讨新旧公共卫生政策范式转换的各种机制问题和关键因素。

政治环境的结构性改变。

国家发展战略的确定意味着秩序的稳定,一旦外在的政治环境发生结构性变迁,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就成为必然,作为其重要部分的公共卫生政策也会相应发生变动,这体现了国家作为制度最大供给者的力量。

但是国家在政策调整中的地位并非是绝对的稳固的,国家也有其竞争者。

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就在“非典”期间多次要求我国改进疫情统计和通报系统,迫使我国政府决策者进行政策调整。

在极端情况下,战争、政变或者选举导致一
些国家的政府下台,从而导致国家整体机构的崩溃和轮换,也会引起原有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性变化。

当然,在我国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调整由党中央主导,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这充分体现在建国之后公共卫生体系的历次变迁过程中。

社会管理理念的更新。

任何一种发展战略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理念。

建国之初的“苏联模式”认为:“社会首先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所以也就存在着一些一般的、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系统所固有的管理规律”⑤。

这成为我国赶超型发展战略的观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型战略则以对市场和GDP增长的迷信作为该时期社会管理的核心价值,盲目以产业化推进公共卫生改革,导致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严重倒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将社会视为发展的第三极,这是我国社会管理理念的重大创新。

之后的包容性增长战略更是清晰表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没有必然联系,二者具有各自的内涵、特征、目标、规律和衡量标准。

总之,社会管理观念的更新回应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也推动了“新医改”的诞生。

政策权威的转移⑥。

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转轨往往蕴涵着政策权威的变化。

即便在稳定的政府结构中,总体发展战略的调整也常常要通过政策权威的转移来实现。

政策权威的转移总伴随着不同领导特质、政治认知和政策风格的转换,直接影响国家发展战略的认知框架和核心目标。

新政策权威的特殊统治地位又有助于其在政策议题的发起、动员和辩论阶段取得优势,降低政策变迁的成本,抵抗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从而保证公共政策变迁的顺利实现。

这正是我国政府推动新一轮医改、从产业卫生政策向公益卫生政策转变的内在推动力量。

危机事件的累积效应。

“非典”等危机事件激发并验证了原有卫生政策体系及其代表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失败,但并非所有危机事件的效应都是同等的。

例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通过行政问责制惩处一批官员,重建了一系列检测标准和食品检疫制度。

“非典”事件正好发生在新旧政策权威的交接期,这无疑极大地降低了政策变迁的成本,并集中引发了社会管理领域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度质疑和挑战。

新的政策权威又通过政策议题的转变、政策风格的变化和政策理念的变迁来标示自身存在的特征和价值。

所以这一类发生在政策权威转移过程中的危机性事件被称之为“触发性事件”。


参政议政网络的开放。

公共卫生政策变迁的实质是公共利益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得到了更鲜明的体现。

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依赖于政策网络的开放程度,而后者与国家发展战略直接相关。

“非典”等社会危机导致的严重猛烈的社会后果以及由此激发的非常规的政策制定方式,打破了固有的参政议政网络,推动了政府、民众、社会组织、媒体和国际社会等在政策网络中的互动与学习过程。

政府意识到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配置的不均等,而这必须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高度加以调整。

当然,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实现政治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归根结底离不开民众充分行使其政治权利。

为此需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政治权力和公共权利真正回归社会,这是保证制度创新持续进行、避免制度僵化的根本动因。

(作者单位:上海金融学院公共经济管理学院;本文系复旦大学“985工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创新基地《转型时期公共服务政策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林毅夫,蔡昉,李舟:《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8页。

②葛延风:《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第81页。

③张毅强:“大部制模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回应”,《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9年第1期,第10~21页。

④《国务院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页。

⑤丁元竹:“社会管理观念创新问题研究”,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6月23日。

⑥Peter A. Hall, Policy Paradigms, Social Learning and the State: The Case of Economic Policy Making in Britain [J]. Comparative Politics, 1993, 25(3): 275-296
⑦白钢,史卫民,陶黎宝华,岳经纶:《中国公共政策分析年报2004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99~22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