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5 种内与种间关系
课件5 种内与种间关系

图5—5 鸟类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孙儒泳等.1993)
(四)社会等级
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是指动物种群中各 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等级形成
的 基 础 是 支 配 行 为 , 或 称 支 配 — 从 属 (dominantsubmissive)关系。 例如,家鸡饲养者很熟悉鸡群中的彼 此啄击现象,经过啄击形成等级,稳定下来后,低级的一 般表示妥协和顺从,仅有时也通过再次格斗而改变顺序等 级。稳定的鸡群往往生长快,产蛋也多,其原因是不稳定 鸡群中个体间经常相互格斗要消耗许多能量,这是社会等 级在进化选择中保留下来的合理性的解释。 社会等级优越性还包括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 择中均有优先权,这样保证了种内强者首先获得交配和产 生后代的机会。从物种种群整体而言,这有利于种族的保 存和延续;社会等级制在动物界中相当普遍,包括许多鱼 类、 爬行类、鸟类和兽类。
相反,如果高质资源是呈斑点状分布的, 种群等级中处于高地位的雄鸟将选择并保卫 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作为领域。在这种情况下, 一旦占有资源丰富领域的雄鸟有了配偶以后, 未有配偶的孤雌鸟选择配偶的困难将会增加。 此时,一雄二雌的多配偶制就可以产生了。 从高质领域到低质领域可视为一个连续 的变化,在由高质到低质的变化过程中,单 配偶制和多配偶制的相对利弊关系也随之相 应变化,当达到从单配偶制转变到多配偶制 的利弊相平衡的一点,可称为多配偶阈值, 越过此值,多配偶制将比单配偶制更加有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婚配包 括异性间相互识别、配偶的数量、配偶持续时间以 及对后代的抚育等。因为雌配子大,雄配子小,所 以每次婚配中雌性的投资大于雄性。雄性又能与雌 性多次交配,所以雌性较雄性更关心交配的成功率。 在高等动物婚配关系中,一般雌性是限制者,雄性 是被限制者,因此雄性常常因竞争雌性而发生格斗 (如鹿),或建立吸引雌性的领域(如野鸡)等。这些 特征就成为人们划分婚配制度亚类型的特征。高等 动物最常见的婚配制度是一雄多雌制,而一雄一雌 的单配偶制则是由原始的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进化 而来的。
种内与种间关系

②他感作用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是造成 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 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他感作用是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5、集群现象及其生态学意义 (1)集群现象:自然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往往形成或大或小 的群,它是种群利用空间的一种形式。 例如,许多海洋鱼类在产卵、觅食、越冬洄游时表现出 明显的集群现象,鱼群的形状、大小因种而异。
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 竞争十分激烈。在资源有限时,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 小。
(2)-3/2自疏法则 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 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 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 也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做自疏 (self-thinning)。
四种可能结果: (1) 甲胜乙汰:K1>K2/β, K2<K1/a (2)乙胜甲汰: K2>K 1/a, K1<K2/β (3)甲乙共存: K1<K2/β,K2<K1/a (4)不稳定的平衡:K1 > K2/β, K2>K 1/a,甲胜或乙胜。 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在进化发展过程中,两个生态上 接近的种类产生剧烈竞争,竞争的结局可能是一个种完全排 挤掉另一个种,或者在一定条件下两个种形成平衡而共存。
(3)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 • 性选择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所引起的。在两性 问对于后代投入的差别越大,为接近高投入性别(一般是 雌性)者,低投入性别(一般是雄性)者之间的竞争也就越 激烈;高投入性别者的更加挑剔,必然可从低投入性别者 那里获得更好的出价。简言之,雄性应该是有进攻性的, 雌性应该是挑剔性的。 • 性内选择(intrasexual selection) • 性间选择(intersexual selection)
生物种内和种间关系课件PPT

种间关系之二:他感作用 利用化学物质进行竞争
43
什么是他感作用?
蓝桉林
紫茎泽兰
44
他感作用(allelopathy): 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
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
45
?
➢他感作用的物质?
酚类物质,如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和阿魏酸
➢他感作用的主体?
婚配制度: 种群内婚配的各种模式
包括: 异性间相互识别 配偶的数目 配偶持续时间 对后代的抚育等
9
婚配类型: ➢一雄一雌(一夫一妻) ➢一雄多雌(一夫多妻) ➢一雌多雄(一妻多夫)
在自然界哪个类型更常见?
10
形成婚配制度的环境因素是什么?
资源分布
11
决定婚配制度的环境因素
资源高质而均匀分布 一雌一雄
69
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 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结果: 捕食者与猎物协同进化的结果常常是使有害的“负
作用” 减弱。
70
71
?
捕食作用会影响猎物种群的大小吗? 影响大?小?
72
自然界中捕食者对猎物种群大小的影响 (1)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种总死亡率的很小 一部分。 (2)捕食者只是利用了对象种中超出环境所能支持的 部分个体,所以对最终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
32
利他行为的动机之一:利于亲缘关系和种群的繁衍
雄性蜘蛛为了繁衍后代,牺牲自己
33
34
利他行为的动机之二:利益互惠
35
利他行为的动机之三: 操纵(欺骗)假说: 杜鹃
杜鹃自己不会筑巢,更不会花 费大量的精力哺育雏鸟。杜鹃 利用它的卵与寄主的卵极其相 似而将寄主蒙骗过去。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4) 生态位移动(niche drift): 生态位移动是 指种群对资源谱利用的变动。种群的生态位 移动往往是环境压迫或是激烈竞争的结果。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07,Vol.23 No.3
5)生态位分离(niche separation): 生态位分 离是指两个物种在资源序列上利用资源的分离程 度。这是竞争的结果。
在三角形K1 E K2 / 中,种群1不能增长,种群2继续 增长, 三角形K2EK1 /α中,种群2不能增长,种群1继 续增长。N2和N1出现稳定的平衡点。
K2
K1/α
dN2/dt=0
E dN1/dt=0
K2 /
K1
K1 >K2 / (N1),K2> K1 /α(N2):不稳定共存
在三角形K1 E K2 / 中,种群2不能增长,种群1 继续增长, 三角形K2EK1 /α中,种群1不能增长, 种群2继续增长。N2和N1出现不稳定的平衡点。
性状替换 (character displacement): 生态位收缩导致 形态性状发生变 化的现象。
案例:燕鸥的性状替换
三、 共位群
共位群(guild):同资源种团,以相同方式 利用相同资源的所用物种,这些物种的生态位 相似,并且种间竞争很弱,在生态位研究视为 一个整体。如分布在池塘和湖泊的慈姑、泽泻、 芦苇等。
Gause1934,通过草履虫实验,提出了著名的 竞争排斥原理,即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种不 可能实现共存。
Hutchison1957,一个特定群落中与物种适应 性有关的环境大小就是它的生态多维超体积。 未考虑竞争作用和资源限制,称为基础生态位 。后来加进了竞争和资源限制作用,称为实际 生态位。
生态学课件第5章种内种间关系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种间关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竞争、共生、捕食和被捕食 等关系,共同形成和维持了生物多样性。
种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竞争关系
竞争关系
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为了争夺相同的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两种不同的 植物可能会竞争阳光、水分和养分等资源,从而影响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总结
竞争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两种或多种生物为了争夺相同的资源而展开竞争,从而影响各自的生存和繁衍。
寄生关系
寄生关系
总结词
狼捕食兔子以获取食物,而兔子为了生 存则尽可能避免被捕食。
VS
详细描述
狼是兔子的天敌,通常会捕食健康的成年 兔子。兔子为了生存,进化出了敏锐的感 知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并逃 避狼的捕食。这种关系促进了双方的进化 ,维持了生态平衡。
森林中树木间的竞争关系
总结词
树木之间为了争夺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而 相互竞争,导致优胜劣汰。
种群增长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02 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关系
互利共生关系
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有利,但两者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 如,蜜蜂和花朵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蜜蜂通过花朵获得食物,同时帮助花朵 授粉。
总结
互利共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两种生物彼此提供对方所需的好处,共同 生存和繁衍。
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寄主身上获取营养,对寄主造成一定的危害。例如 ,某些昆虫寄生在其他昆虫体内,吸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导致寄主死亡。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1、种内关系: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
2、种间关系: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1、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反应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
2、密度效应基本规律:(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2)—3/2自疏法则3、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的分布,主要是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4、婚配制度的类型:(1)一雄多雌制;(2)一雌多雄制;(3)单配偶制5、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6、领域性原理:(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2)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季节而变化。
7、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8、社会等级和领域性这两类重要的社会性行为,与种群调节有密切联系。
二、种间关系:(一)种间竞争1、种间竞争:是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2、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3、Lotka-Volterra模型:(1)(2)(3)(4)4、生态位理论:(1)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2)生态位的发展阶段: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n-组生态位5、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位应用到自然生物群落,有以下要点:(1)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中一个终究要灭亡;(2)一个稳定的群落中,由于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直接的竞争。
生态学种间和种内关系

寄生与宿主关系
寄生定义
一个物种(寄生者)从另一个物种(宿主)身上获取营养,通常 对宿主造成损害。
寄生类型
寄生关系可以是内寄生或外寄生。内寄生生活在宿主体内,而外寄 生生活在宿主的表面或与宿主接触的地方。
寄生与宿主关系的结果
寄生关系通常会对宿主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繁殖能力、生长速度 或生存机会。
共栖
社会等级
优势等级
在某些动物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优势等级差异,例如狮子 和猴子。优势等级有助于协调群体行为,确保群体稳定和资 源分配的合理性。
社会行为
动物会根据优势等级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行为,例如屈从、顺 从和支配等。这些行为有助于维护群体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繁殖策略
单配制
一些动物采用单配制繁殖策略,即一雄一雌结成配偶共同抚育后代。这种策略 有助于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应合理配置水资源 ,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保障 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土壤改良方面,可以采用土壤改良剂 、有机废弃物等手段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
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方法包括植被恢复、 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等,旨在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植被恢复方面,可以选择适宜的植物 种类和种植方式,促进植被的快速生长 和演替。
种间和种内关系可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水循环、气候变 化等。
05 种间和种内关系的应用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 性昆虫、微生物等有益生物来 控制或减少有害生物种群数量
的方法。
生物防治在农业、林业和城市 生态系统中广泛应用,可以有 效降低害虫和病原体的危害,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
落的结构和功能。
群落演替
种群生态学种内种间关系

两边取对数: lgW = lgC -3/2lgd
K=-3/2
二、领域性
• 领域(territory):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 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 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 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 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 攻驱赶入侵者等称领域行为。
3.4 种内与种间关系
基本内容: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重点内容:
密度效应 竞争与生态位理论 他感作用 捕食作用
• 种内和种间的关系:生物在自然界长 期发育和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以食 物、资源和空间关系为主的种内和种 间关系,即种群关系。
3.4.1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Y=W•d=Ki
W—植物个体平均干重; d—密度; Y—单位面积产量; Ki—常数。
原因:高密度条件下,竞争加强,生长率下降,个体变小。
2. -3/2自疏法则
•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在高密度样方中,植物 出现死亡使得密度得以稀疏的现象。
• 自疏过程中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W与种群密度d 之间的关系为:
双核小草履虫 大草履虫
2、生态位理论
• 生态位(niche):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 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种群的密度效应是由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 出两对矛盾引起的。凡是影响出生率、死亡 率、迁入和迁出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都对 种群密度起着调节作用
影响密度效应的因素划分
• 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可以将其划分为密
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气候因素
捕食、寄生、 食物、竞争
生态学4

四、捕食作用
原有一个由逻辑斯谛曲线变来的模型,现未找 到。 (一)捕食与被捕:捕食者(predator)、被 捕者(prey)。实例:美国亚利桑那,4000只 prey 4000 黑尾鹿。为了保护它们杀死美洲狮和狼等捕食 者1918年繁殖至40000头,1925年至高峰10万 头,后因过度利用资源,草场严重退化,鹿群 缺食,数量猛降。波兰杀水獭(吃鱼),后鱼 死。
物种1:dN1/dt=r1N1(K1-N1)/ K1 物种2:dN2/dt=r2N2(K2-N2 )/K2两个种间的竞争 模型为逻辑斯谛模型的引伸。物种竞争中的增 长方程为: 种物1:dN1/dt=r1N1[(K1-N1-αN2)/K1];物种2: dN2/dt=r2N2[(K2-N2-βN1)/K2] 物种1和物种2的竞争系数分别为α、β。两个物 种的竞争关系由α、β及K1/K2 或K2/K1 的大小决 定:(1)α> K1/K2、β> K2/K1,两个物种均可 获胜;(2)α> K1/K2、β< K2/K1,物种2取胜; (3)α< K1/K2、β> K2/K1,物种1取胜、物种2 被排斥;(4)α<K1/K2、β< K2/K1,两个物种 共存→平衡。
三、他感作用
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 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 影响,即为他感作用。为德国植物学家H. Molisch提出。他感作用—歇地,轮作休 耕。
第二节 种间关系
第一部分 种间竞争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二、Lotka-Volterra 模型
捕食作用(II)
(二)食草作用:广义捕食包括食草作 用。1.被(捕)食者部分有机体受损;2. 无逃避能力(被食者)。 (三)植物防卫:1.长刺2.分泌有毒物质 1. 2. 对付食草动物 (四)协同进化:植物分泌毒素对付食 草动物,食草动物形成特殊的酶系以解 毒。
生态学: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先的位置。在社群等级关系中地位的高低,可能受雄性激素的水
平、强弱、大小、体重、成熟程度、打斗经验、是否受伤、疲劳
等因素的影响,特别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若给低位鸡注射睾
丸酮,它就会出现等级顺序变化。
• 社会等级的意义:通常,有稳定社会等级顺序的的群体,其个体
生长的速度往往比不稳定的快,产卵也较多,原因是在不稳定的
环 境 科 学 系
密度效应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 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 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澳大利亚, Donald,1951) Y(C)=W·d=Ki W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 d为密度;Y(C)为单位面积产量;Ki为常数。环
境 科 学 系
三叶草播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多配偶制:一个个体具有两个或更多的配偶。如果一对配偶
中的一个能从养育关怀后代中解脱出来,就有可能把能量和
精力消耗在种内竞争配偶和竞争资源上去;如果资源分布不
均匀,社群等级中处于高地位的种类有了配偶以后,未有配
偶的一方选择配偶的困难将会增加,出现多配偶现象。包括 一雄多雌,如海豹,北美松鸡;和一雌多雄,如美洲雉鴴。
环
文献阅读: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境 科
学
系
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niche)是物种在生物群落
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多维生态位空间(multidimensional niche space):影响 有机体的环境变量作为一系列维,
湿 度
温度
多维变量便是n-维空间,称多维生
态位空间,或n-维超体积(n-
K1 < K2 /β,K2> K1/α 1/K1>β/K2,1/K2<α/K1,N1失败,N2取胜;
生态学 -第三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2)、他将种间竞争作为生态位的特殊的环境参数。
(3)、物种的生态位也将被生境所限制,生境会使生 态位的部分内含缺失。
基础生态位:物种能够栖息的理论上 的最大空间,没有种间竞争的种的生 态位。
实际生态位: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 空间。(由竞争和捕食胁迫造成,互 利共生可扩大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分化与重叠
三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a) 图生态位狭,相互重叠少; (b) 图生态位宽,相互重叠多。 d--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w--为曲线的标准差
d>w : 种间竞争小,种内竞争强度大。 w>d: 种内竞争小,种间竞争强度大。 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
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位的概念应用到自然生物群落的要点:
第三节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一、 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 2、动植物的性行为
二、 种间关系 1、高斯假说 2、Lotka-Volterra模型 3、生态位理论 4、他感作用 5、捕食作用 6、寄生与共生
一、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 时,就必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 效应或邻接效应。
1、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具有相 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 者不能共存。
2、Lotka-Volterra模型
物种1 物种2
dN1 / dt r1N1(K1 N1 / K1) dN2 / dt r2 N2 (K2 N2 / K2 )
化学物质,对其他物质产生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
(2)、他感作用的物质 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酯、生物碱、 配糖体
(完整版)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3)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
• 性选择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所引起的。在两性 问对于后代投入的差别越大,为接近高投入性别(一般是 雌性)者,低投入性别(一般是雄性)者之间的竞争也就越激 烈;高投入性别者的更加挑剔,必然可从低投入性别者那 里获得更好的出价。简言之,雄性应该是有进攻性的,雌 性应该是挑剔性的。
• 美国生态学家Wilson根据雌雄两性在婚配中这种投入不平 衡性提出:高等动物最常见的婚配制度是一雄多雌制,而一 雄一雌的单配偶制则是由原始的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进化 而来的。
• 婚配制度的类型 单配制 多配制 一雄多雌制:海狗 一雌多雄制:矩翅水雉
• 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的分布,主 要是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 竞争十分激烈。在资源有限时,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 小。
(2)-3/2自疏法则
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 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 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 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做自疏(selfthinning)。
• Fisher氏私奔模型(Fisher’s runaway model)认为,雄 性这种诱惑性(epigamic)特征开始被恣意的雌性所选择, 并将继续进化,如果雌性基因对挑选特征(如选大尾的)编 码,雄性也会对该特征(如尾的大小)编码。
极乐鸟(天堂鸟)
(4)植物的性别系统 • 雌雄同花: • 雌雄两类花:玉米,南瓜 • 雌雄异株:银杏
• 美国生态学家T.H.Hamilton(1980)提出了一种假说:营 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 使有性繁殖持续保持的重要因素。
5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类型类型种1种2特征1、偏利作用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5、竞争:直接干涉型6、竞争:资源利用型7、偏害作用8、寄生作用9、捕食作用+○++++○○—————○+—+—种群1偏利者,种群2无影响对两个物种都有利,但非必然对两物种必然有利两物种彼此无影响一物种直接抑制另一种资源缺乏时间接抑制种群1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种群1寄生,个体小于种群2种群1为捕食者,通常个体大于25.1.1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密度改变时,就必定会对相邻个体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种群的密度效应是由两种相互作用决定的,即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影响密度效应的因素,主要有两种类型(图5-1)密度制约(density dependent):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的影响因素,如捕食,寄生,食物,竞争等;非密度制约(density independent):不随种群变化而变化的影响因素,如气候,CO2浓度等。
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共同作用(以上二者之间)(图5-3)●植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重点)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基本表述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基本相同。
●数学表示最后产量衡值法则的原因是不难理解的:在高密度(或者说,植株间距小、彼此靠近)情况下,植株彼此之2.-3/2自疏法则●随种群(播种)密度增加而导致的一些植株死亡的现象,即种群在高密度环境中的一种降低存活率现象,又叫自疏现象(self-thining)。
2. 动物的婚配制度由原始的一雄多雌制到一雄一雌制是进化的结果决定婚配制度的是资源的占领与分配婚配制度的类型●一雄多雌制:海狗科(Otaridae)●一雌多雄制:距翅水雉(Jacana spinosa)●单配偶制:天鹅(Cygnus)3.领域性(t e r r i t o r i a l i t y)●领域性:动物的个体、家庭,甚至社群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个体侵入的空间,称领域(territory)。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 在游动时可形成有利于游泳的动力学条件,比单独行 动时减低阻力,游泳的效率最高。
• 集群可能改变环境的化学性质,已有研究证明,鱼类 在集群条件下比营个体生活时对有毒物质的抵御能力 更强,这可能与集群分泌黏液和其他物质以分解或中 和毒物有关。
同理,N2种群中每个个体对自身种群的增长 抑制作用为1/K2。
另外,从(1)、(2)两个方程以及α、β的 定义中可知:
N2种群中每个个体对N1种群的影响为:α/K1 N1种群中每个个体对N2种群的影响为:β/K2 因此,当物种2可以抑制物种1时,可以认为, 物种2对物种1的影响 > 物种2对自身的影响,即 α/K1 > 1/K2。 整理后得:K2 > K1/α。
• 美国生态学家T.H.Hamilton(1980)提出了一种假说:营 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 使有性繁殖持续保持的重要因素。
• 红皇后效应(Red Queen Effect):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过 程中不断进攻遗传上一致的宿主种群并将其淘汰,而只有 那些具不断交化的、进行有性繁殖的基因型的宿主能存活 下来;宿主的多型又进而使病原体生物同样也进行有性繁 殖、这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变型宿主的能力。
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 竞争十分激烈。在资源有限时,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 小。
(2)-3/2自疏法则
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 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 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 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做自疏(selfthinning)。
生态学:5种内与种间关系

16
动物的婚配制度
★ 婚配制度的定义: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 型,包括配偶的 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 婚配制度的类型
◇ 单配制
一雄多雌制
◇ 多配制
一雌多雄制
★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
食物丰富,分布均匀 — 单配偶
环境的资源质量和分布
(食物和营巢地)
种内与种间关系
1
种内与种间关系
• 概述 • 种内关系 • 种间关系
2
概述
• 种内关系: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 种内、种间相互作用的种类
– 竞争 – 捕食、自相残杀 – 互利共生 – 寄生
3
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
相互作用型
物种 1 物种 2
一雄多雌
资源分布不均匀
一雌多雄 17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领域性 (territoriality)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 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领域行为:鸣叫、气味标志、威胁、直接进攻入侵者 领域面积与动物及环境的关系: 1.领域面积随占有者的体重而增大 2.食物品质的影响,食肉性动物的领域面积比同样体重的食 草性种类大,而且体重越大,差别越大 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 如鸟类在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3/2自疏法则
6
食物和种群大小的关系
7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 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 Y=Wad=Ki
Y单位面积产量,Wa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Ki 常数
生态学: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干燥的条件下取胜。
环
境
科
学
系
高斯假说
G.F.Gause假说 (1934):当两个 物种利用同一资 源和空间时产生 的种间竞争现象。 两个物种越相似, 生态位重叠越多, 竞争越激烈。
环 境 科 学 系
洛特卡-沃尔泰勒(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
逻辑斯缔模型: dN/dt=rmN(K -N)/K
环 境
群体中,相互间的格斗要消耗许多能量。通过自然选择而保存下
科 学
来的社会等级顺序是很有意义的。
系
第二节 种间关系
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 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
方的现象。
高斯假说
Lotka—Volterra模型
植物的竞争模型
他感作用
生态位理论
捕食作用
环 境
科
寄生与共生
学 系
种间竞争
两物种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种间竞争会发生。 包括资源利用性竞争,即两种生物之间没有直接干 涉,只有资源总量减少而产生竞争;相互干涉性竞 争,如杂谷盗和锯谷盗不仅竞争食物且相互吃卵。
种间竞争的例子:
粟色拟谷盗和杂拟谷盗混养实验,粟色拟谷盗在 高温和潮湿的条件下取胜,而杂拟谷盗在低温和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一节 种内关系 第二节 种间关系
思考题
环 境 科 学 系
灰沼狸站岗放哨
环
境
科
学
螽斯伪装成树叶
系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 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 杀和利他等。
利他作用:譬如社会昆虫。白蚁的巢穴如被打开, 工蚁和幼虫都向内移动,兵蚁则向外移动以围堵缺 口;工锋在保卫蜂巢时放出毒刺,这实际上是一种 “自杀行动”。利他行为的产生与群体选择有关。
种内和种间关系

Fig. Self-thinning in the rye grass.
Fig. Regression lines from self-thinning curves for 31 stands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plants.
3、他感作用是引起植物群落的演替的重要内因之一
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又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常规的内在因素,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北美加利福尼亚的草原
北美草原地区弃荒地的植被演体划分
第二节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简单地分为三大类。①中性作用;②正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偏利共生、原始协作和互利共生三类;③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等。
利用性竞争:仅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而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的竞争;
1
干扰性竞争:通过竞争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
2
4.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
竞争结果的不对称;
竞争的一般特征:
5.Lotha-Volterra模型
A
B
C
D
E
6、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niche):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子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
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多媒体展示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引入:
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类型
1、种内关系:同种个体间的生物关系。由于生物学特性的不同表现在动物种群,植物种群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植物种群:密度效应,集群。
动物种群:领域性、社会等级、婚配制度、集群、分散。
2、种间关系:不同物种个体间的相互关系:+(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Ο(中性相互作用);
解释:在高密度下,植物间争夺空间、资源激烈,在有限的空间、资源中,植物株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
2、-3/2自疏法则(-3/2self-thining law)
如果密度进一步提高和随着高密度下植株的继续生长,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会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样方中,有些植株死亡,于是种群开始出现“自疏现象”,可用下式表示。
作为构件生物的植物,其生态可塑性很大,一株植物如水稻在植株稀疏和环境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枝叶茂盛,构件数多,相反,构件数少。植物的这种可塑性使密度对植物的影响与动物有明显的区别。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
密度制约(densitydependent)和非密度制约(densityindependent)。如可将气候因素、大气CO2度等随机性因素看成是非密度制约因素,而将生物种间的捕食、寄生、食物、竞争等看成是密度制约因素。
++:原始合作(对两个物种都有利但并非必然),互利共生(对两物种都有利);
+Ο:偏利作用;
ΟΟ:中性作用;
——:(竞争)直接干涉型(一物种直接抑制另一种);资源利用型(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Ο:偏害作用;
+—:寄生作用;捕食作用。
通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同进化使作用减弱,达到共存状态。
3、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形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形状本可作为前一物种形状的反应而进化。
在一个发展的生态系统由于协同进化的作用,种间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弱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密度效应、动植物的性行为(植物性别系统和动物的婚配制度),领域性、社会等级、利他行为等方面。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和生态可塑性
日本学者Yoda等大量研究证明a=-3/2,所以可以写成:
式中: —个体平均产量;d—密度;a、c—参数(可用最小二乘法)
这一法则,称为-3/2自疏法则。
自疏现象:同种个体由于密度的增加,引起同种其他个体死亡。
他疏现象:有不同个体由于密度的增加,引起其它个体的死亡。
3、自疏的机理:
死亡个体和自身的大小有密且关系,个体的大小和构件数目的多少称为等级性。产生等级的原因:
授课题目:种内关系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种内与种间关系的主要关系类型,重点掌握种间竞争的Lolk-Volterra模型。
教学重点:
植物的密度效应与生态可塑性;种间关系基本类型及其区别;竞争模型及竞争结果判断;生态位的基本理论与高斯竞争原理。
教学难点:
关于有性繁殖的优势性:目前美国生态学家T.H.Hamiltion(1980)提出了一种假说:“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有性繁殖持续保持的重要因素”。例如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的过程中,不断进攻遗传上比较一致的宿主种群并将其淘汰,而只有那些具不断变化的进行有性繁殖的基因型的缩主能存活下来;宿主的多型又进而使病原生物同样也进行有性繁殖,这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变型缩主的功能,也就是物种间的病原体—缩主相互作用成了性别关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动植物的性行为和性别生态学
1性别生态学概述
研究物种种群内部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及其决定的环境因素是性别生态学。因为在有性繁殖的物种种群内,异性个体构成了最大量、最重要的同种其它成员。所以种内相互作用首先表现在两性个体之间。性别生态学近年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认识到种群的遗传特征及基因型多样性对于种群动态的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的,易受不测环境下的一种适应性。因为雌雄两性配子的结合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在不良的环境下至少能保证有少数个体型生存下来,并获得繁殖后代生存的机会,所以多型性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生态对策。例如,许多蚜虫营兼性孤雌生殖就是一种,在春夏季它们是无性繁殖,连续数代产生的全是雌虫,卵为二倍体。后代全是母本的模子,这是因回避减数分裂产生的对策。(其基因突变的概率是很小的)。但当秋季不良气候来临时,蚜虫成了有性繁殖,通过两性个体的交配、产卵、越冬。尽管如此,这种优势性仍不能解释大多数生物营有性繁殖的事实。
植物的密度效应,已发现有两个特殊的规律: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澳大利亚生态学家C.M.Donald(1951)对三叶草(Trifolium subterraneum)的密度与产量关系
式中:Y—单位面积产量; —株平均产量;d—密度;Ki—常数
Ⅰ、生本身的先天条件(种子的大小——投资,胚和胚乳大小的分配)a个体基因型提供的生长速率。b个体生长率持续的时间。c个体在种群中出现的顺序不同。个体出现序位有分数:一株幼苗出现的时间与整个种群幼苗停止出现时间之比。
Ⅱ、环境资源的限制:光,H2O,CO2,矿物元素。在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学说之间,还有一种将这两种理论综合起来的学说,即认为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是同时起作用的。如Kemp和Keith(1970)在研究红松鼠种群与松树球果产量的关系中,证明了食物决定了种群的数量,但气候控制了食物的量(郑师章等,1994)。
性别生态学与两个重要的生态学问题有关:即两性细胞的结合与亲本投资。例如有的动物产卵大,有的小,有的生产后代多,有的很少,有的精心抚育,而有的置之不理,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亲本投资的强度。
性别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为什么大多数生物是有性繁殖?什么环境因素决定它们选择有性繁殖?在进化上有什么意义或优势?虽然这些是生态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但目前仍没有一个圆满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