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总体城市设计战略

合集下载

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

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

武汉市都市〔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了实现武汉都市建设开展战略目标,促进都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都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市法?及有关、,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为本市都市区。

在本市都市区内制定和实施都市,应当遵守本。

第三条市都市治理局是本市都市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都市治理。

市都市行政主管部门依据需要在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统称中心城区〕设立派出机构,按照权限,负责指定区域内的都市治理。

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区〔以下统称远城区〕都市治理部门按照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都市治理。

本市都市治理执法机关及其他行政治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都市治理相关的工作。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设立武汉都市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负责审议市域城镇体系、都市总体、市级近期建设;各区城镇体系、重点镇和中心镇及其它重点开展地区以及专业;中心城区分区、操纵性具体和法定图那么;重大工程和重点地区建设工程及市人民政府的其他事项。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委员会的审议意见作为审批与决策的要紧依据。

第五条都市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集约用地的原那么,优化和完善都市功能,保卫人文和自然资源,改善都市环境,表达滨江、滨湖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重点保卫山体、湖泊、优秀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及其它具有自然资源和人文景瞧保卫价值的区域。

第六条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区改建应当坚持统一、成规模成片开发、配套建设原那么,合理拓展都市空间,处理好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建的关系;注重遵循都市设计的全然原那么,塑造丰富而协调的都市景瞧。

旧区改建应当疏解旧城人口,落低建筑密度,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

第二章都市的制定第七条本市都市分为总体、分区、操纵性具体、修建性具体等四个层次。

市人民政府应当在都市重点地区编制法定图那么。

第八条编制各类都市应当以上一层次都市为依据,并应当遵守都市、、规章和相关技术标准。

《武汉市城市规划》课件

《武汉市城市规划》课件
介绍武汉市内各产业园区的规划 情况,包括园区定位、产业导向 和配套设施等。
产业政策与措施
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包括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 引进等。
交通布局
交通网络规划
介绍武汉市交通网络的整体规划,包括公路、铁路、 航空和水路等交通方式的布局。
公共交通规划
重点介绍武汉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目标、线路规划和场 站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强科技创新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城 市的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环保投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 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强调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武汉市的城市规划注重生态优先,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通过规划绿色生态空间,建设生态走廊和湿 地公园等生态设施,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实现城市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创新驱动
总结词
强调城市规划应创新发展,激发城市的活力与竞争力 。
02
规划原则
介绍武汉市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目标,强调可持续 发展、生态保护和人文关怀。
03
规划期限与实施计 划
说明规划的期限、各阶段的目标 和实施计划,包括短期、中期和 长期规划。
产业布局
产业定位与分布
根据武汉市的优势和特点,确定 重点发展产业,并提出各产业的 分布区域和建议。
产业园区规划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地势由东 向西倾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 分明,雨量充沛,河流纵横,湖泊众 多。

武汉城市规划中的问题浅析

武汉城市规划中的问题浅析

武汉城市规划中的问题浅析简介:通过介绍武汉市本身所具备的优势与特点,分析武汉进行城市规划及建设的方向,同时揭示笔者所意识到的现阶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问题及弊病。

同时横向比较其他城市在建设规划中的成败,引述有专家的观点,重点在尊重历史及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方面,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字:武汉,城市特色,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内陆的特大城市,也是华中地区的最大城市,武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市区交汇,将武汉市区一分为三,依托特殊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山水相间,河湖密布”的独特空间形态,素有“江城”的美誉。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武汉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勇于突破的人文传统,也在中国当代史上立有一席之地。

可以说,武汉应该并且有能力成为一个颇具个性魅力的城市,换言之,作为城市的外在表象,其建筑与规划也应有体现出这个城市地理、环境、人文等方面的特色,体现出独到之处,令人过目难忘.通过了解世界各地以及国内的其他城市的建筑与景观后发现:城市的气质来自历史与文化的积累、城市的魅力体现于不同时代建筑的有机集合。

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人们用智慧创造了城市这种大的人工环境形态.首先,我们可以从下面自然与人文两方面分析一下武汉的客观优势:1.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与地理条件:武汉处于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湖北省腹地,水资源十分丰富,市内江河纵横,河港交织,湖泊星布,以长江为干构成庞大的水网.长江汉水两条大河贯穿整个城市,滋养着两岸居民,而东湖以及其他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则如一块块碧玉与江河遥相呼应,对调节环境小气候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们的存在,实际上已经对武汉的城市基本布局从地理学的角度作出了大体的定位.另一方面,武汉是京广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十字交汇的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东去上海,西抵重庆,南至广州,北上京城,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位置,可谓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商贾进行商贸活动的必经之路。

武汉市城市设计发展理念

武汉市城市设计发展理念

武汉市城市设计发展理念
武汉,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城市,近年来在城市设计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武汉市的城市设计发展理念以“人民至上、绿色发展、创新引领”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首先,武汉市的城市设计发展理念以“人民至上”为宗旨,注重以人为本,关
注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打造便利的交通系统、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娱乐设施,让市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其次,武汉市的城市设计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发展”,致力于建设生态友好型
城市。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动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宜居的绿色城市。

最后,武汉市的城市设计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引领”,鼓励城市发展与科技创
新相结合。

通过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总之,武汉市的城市设计发展理念以“人民至上、绿色发展、创新引领”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相信武汉将会成为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武汉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及规划

武汉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及规划

武汉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及规划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城市,武汉也在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之路。

本文将就武汉智慧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进行探讨,分析其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现状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力资源。

近年来,武汉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加大投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首先,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武汉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信息网络覆盖,提升了城市信息化水平。

其次,在公共服务领域,武汉推动政务服务“互联网+”,实现了政务服务的在线化、便民化,提升了政府效能。

再者,在交通出行方面,武汉推广智能交通系统,优化交通组织,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此外,在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方面,武汉也不断引入智能化技术,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

总体来看,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比如,城市各部门信息孤岛问题突出,信息共享不畅;智慧城市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各项措施缺乏协同性;智慧城市建设投入较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武汉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为了更好地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武汉市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以引领智慧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智慧城市规划。

武汉将建立健全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体系,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统筹规划城市各项建设,确保各项措施有序推进。

其次,推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打破信息孤岛。

武汉将加强各部门信息系统的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再者,加强智慧交通建设,优化城市交通组织。

武汉将进一步推广智能交通系统,引入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智能停车等技术,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改善市民出行体验。

此外,加强智慧环保和城市管理建设。

武汉将引入智能环保监测技术,加强对环境数据的监测和分析,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摘要:1.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简介2.城市设计导则的目标与原则3.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4.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与监管5.结语正文:【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简介】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是一份为武汉市城市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和规划的建设性文件。

旨在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目标与原则、主要内容、实施与监管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城市设计导则的目标与原则】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文化引领、创新驱动”的原则,以实现城市功能完善、空间有序、景观优美、环境友好、生活舒适为总体目标。

【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空间布局:构建“一主四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区划,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配置和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

2.城市景观风貌: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天际线,保护自然山水格局,强化城市设计引导,提升城市景观品质。

3.城市生态环保: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城市生态廊道,提高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确保城市环境质量。

4.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布局,保障城市运行安全与效率。

5.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与品位。

6.城市公共服务与社会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建设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与监管】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与监管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推动与执行。

政府应加强对城市设计导则的宣传与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

同时,强化城市设计导则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的指导作用,确保城市建设品质。

【结语】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为武汉市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

武汉市城市设计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武汉市城市设计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万方数据
Fig.5
图5 1998年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综合规划图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landscape garden city of Wuhan,1998
Fig.6
图6龟北地区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Urban design layout of northern district of the GUI Hill
Hale Waihona Puke 万方数据刘奇志 祝莹 刘李琨 成钢 徐莎莎 武汉市城市设计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区提出应加强城市形象设计。建设广场 雕塑和标志物,以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2006年编制完成的《武汉城市总体 规划(2006—2020年)》,在延续96版城 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设计思想和框架基 础上。更加注重彰显江湖之城的风貌特 色,强化了两江四岸核心区、天际线、 景观线的设计,控制望江、望湖的线性 空间。将城市风道与景观视廊进行了有 机融合。主要体现在。重点建设沿长 江一汉江景观带、沿一环线景观带:在 长江两岸保留黄鹤楼一武汉长江大桥一南 岸嘴、汉口中心区一武昌中心区一沙湖公 园一水果湖一东湖、长江二桥两岸一东湖 风景名胜区等3条望江观景视廊:保留 水果湖、罗家港、卓刀泉公园等3条连 通东湖的观景视廊(图4)。此外,还注 重加强对城市核心区段夜间灯光环境和 品位的设计.以及户外广告的合理设 置。
1982年编制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 划,提出以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附属绿地 为点、道路两侧绿带为线、大中型公园 为面,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绿化系统和网 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武汉自然地 形,以龟山、蛇山为东西向轴线与以长
图3 1996年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Fig.3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Wuhan,1996
注意建筑高度和体量的控制。创造优美 的城市轮廊线:且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 上。逐步创造与历史文化风貌一脉相 承、与武汉滨水的自然景观环境特色相 协调、富有时代感的城市建筑空间景 观。塑造武汉三镇城市的新形象。还要 求重点建设沿长江景观带、沿一环路景 观带.保护长江大桥、黄鹤楼等城市标 志的空间景观环境,在三环路与对外公 路交叉口处建立入城标识点。在各综合 组团中心形成风貌点,在景观带与主要 道路交接处形成景观节点,以创造多层 次、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尤其对火车 站、机场和公路客运枢纽等城市窗口地

武汉城市规划

武汉城市规划

武汉城市规划武汉是我国重要的中部大城市,也是湖北省的省会。

作为人口密集、发展迅猛的城市,武汉市的城市规划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历史和现状、城市规划的特点以及对其发展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城市规划的历史和现状武汉市的城市规划起源于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当时的规划主要以城市功能分区和道路网建设为目标。

1940年代至1950年代,随着军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武汉市开始有了较为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

1960年代至198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受到政治因素的限制,城市规划相对滞后。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武汉市的城市规划开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武汉市的城市规划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013年,武汉市发布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1年)》,明确了未来8年武汉市的城市发展目标和规划方向。

根据该规划,武汉市将重点发展武汉中心城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汉阳都市区等重点区域,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

二、城市规划的特点1.国际化发展:随着武汉市的城市功能和地位的不断提升,武汉市的城市规划也在迈向国际化发展。

例如,武汉市正在致力于打造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武汉市还在推动武汉城市设计国际化,并吸引国际一流设计机构参与武汉市的城市规划建设。

2.绿色可持续:在城市规划中,武汉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交通规划中,武汉市鼓励公共交通和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汽车污染和交通堵塞。

同时,武汉市还注重提升城市绿地和公园的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好的休闲空间和生活品质。

3.文化融合:武汉市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在城市规划中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武汉市保护和修复了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如黄鹤楼等。

同时,武汉市还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与城市规划的有机融合。

三、对城市规划的建议1.加强城市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武汉市的城市功能布局,提升中心城区的地位和辐射力,促进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

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2010年修正)

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2010年修正)

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2010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0.09.29•【字号】•【施行日期】2006.08.01•【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2006年4月26日武汉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2006年5月26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根据2010年9月15日武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2010年9月29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的《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城市规划,实现本市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区人民政府按照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支持和配合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设立武汉城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审议下列事项:(一)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级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二)重点镇和中心镇及其他重点发展地区规划以及专业规划;(三)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了派出机构的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法定图则;(四)重大项目规划和重点地区建设项目规划;(五)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事项。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武汉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审议意见作为规划审批与决策的主要依据。

武汉城市规划委员会的组成、议事规则等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五条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是本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规划管理。

2019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类获奖项目名单

2019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类获奖项目名单

2019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类获奖项目名单一等奖(47项)1.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综合提升规划设计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2.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综合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3.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 年-2035 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通州区人民政府、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艾奕康设计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4.上海市杨浦区“美丽街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以精细化设计提升街道空间品质的规 划实践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总体规划(2018-2025)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6.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三个十公里)城市设计与景观详细规划导则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SOM)7.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指引及重点线路建设规划与实施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广州亚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梅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珠海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8.《南山后海中心区城市设计》系列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9.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0.深圳市综合交通大数据支撑平台总体设计及示范应用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11.上海历史文化风貌整体保护的规划体系研究与实践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2.“上海2035”规划传导机制和实施框架体系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3.景德镇河东老城现代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系列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14.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15.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纲要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6.存量用地更新的新模式—深圳土地整备规划与政策系列研究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17.广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18.北京韧性城市规划纲要研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爱特拉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9.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规划编审中心20. 2017年度北京城市体检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遥感应用中心、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1.烟台市总体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烟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烟台市城市规划编研中心22.基于街区诊断的大栅栏地区城市更新模式研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爱特拉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3.南中轴大红门地区详细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4.苏州河静安段一河两岸城市设计上海广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5.杭州市总体城市设计(修编)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6.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规划建设导则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7.成都市新都区新桂东社区治理规划:“共享共治”的社区发展治理路径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正源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28.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详细规划研究要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29.“社区更新·共治共享”—广州老城社区治理实践与社区连片微更新实施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30.海口城市更新三角池示范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31.武汉市总体城市设计战略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2.基于风貌保护的南京老城城市设计高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3.深圳2050城市发展策略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34.上海老北站地区城市更新规划上海营邑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合伙)35.上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5)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6.北京城市基调与多元化研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通设计顾问工程有限公司、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37.深圳火车站与罗湖口岸片区城市设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株式会社日建设计、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38.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7年-2035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9.北京朝阳区街区设计导则及实践应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北方工业大学 40.中新广州知识城及协同发展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41.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 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润咨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42.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城市设计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夏邦杰建筑设计事务所(法国)、苏伊士咨询公司(法国)城市规划城市勘察测量设计专业(5 项)43.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采集与应用系统建设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44.城市管线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建设研究与示范项目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45.倾斜三维测量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46.服务于城市安全的地下空间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武汉市测绘研究院47.北京地铁8号线二期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第三方监测与咨询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二等奖(143项)1.延安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总体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延安市规划设计院2.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实施评估及城市设计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 .广州市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2035年)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中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4 .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5.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年度评估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6.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导则(规划管理版)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通州区人民政府、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视域四维城市导向系统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7.北京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导则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8.广州社区生活圈及公共中心优化专项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9.成都市风道系统构建与规划建设管控研究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10.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11.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12.深圳市密度分区规划(2018)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13.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西城分局14.北京市旅游休闲步道规划及步道规划设计导则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5.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升级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16.朝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朝阳分局17.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启动区详规及城市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8.深南大道景观设计暨空间规划概念设计国际竞赛—深南大道功能完善项目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WA Group、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19.沙坪坝高铁枢纽TOD交通规划与实践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敦煌市沙州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1.拉萨建筑风貌导则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2.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3.重庆市主城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4.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5.武汉城市仿真实验室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武汉市测绘研究院26.西安昆明池片区综合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7.深圳市宝安国际机场近期建设详细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8.兰州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专项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9.福州城市热环境与风道控制规划研究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州大学、武汉大学、福州市勘测院、福州市气象局30.杭州市“邻里中心”规划研究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1.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骑楼街保护规划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3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3.济南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体系及主要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4.高新区产业迭代升级实践—中国·光谷移动互联创谷实施性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35.北京市城乡建设用地存量更新的规划调控与实施政策研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和诚智信咨询有限公司36.武汉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37.从泉水到泉城,遗产体系引领文化空间的保护管理实践: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研 究及保护管理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济南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 38.韶山冲毛主席旧居保护规划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9.大运河天津段总体城市设计(2017-2030年)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愿景城市开发与设计策划有限公司40.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吉林建筑大学41.景德镇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系列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德镇市城市规划设计院42.武汉市城市设计法定化的控规升级版应用与推广—武汉市中心城区控规升级城市设 计编制技术规程、武汉市青山滨江商务核心区控规升级城市设计试点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43.福州市传统老街巷保护与整治导则及实施计划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4.广州城市空间大数据构建与创新应用研究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广州城市规划技术开发服务部45.苏州河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规划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46.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47.成都市历史城区保护规划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8.广州南沙新区南沙湾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及城市设计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意厦国际规划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49.重庆市渝中区社区更新总体思路研究与试点行动规划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50.沣西新城丝路科创谷 理想公社规划设计与实施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1.广州市交通“双微改造”精细化治理研究与实践—2017年广州市道路交通信号灯及 标志标线合理性评估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52.高密度建成环境下立体绿化建设发展路径探索—深圳市立体绿化建设发展指引& 福 田区立体绿化建设发展规划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53.曲阜市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曲阜市名城设计院54.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城综合规划设计与整治提升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5.广州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56.宁夏回族自治区空间规划制度体系研究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57.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试点详细设计及实施方案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伍德佳帕塔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58.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9.济南“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规划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南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60.武汉市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研发与应用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61.深圳市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2018-2035)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62.渝中区步行系统专项规划重庆市设计院63.安徽省空间规划(2017-2035 年)研究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4.深圳市污水系统专项规划修编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咨城建设计有限公司65.上海市浦东新区垃圾转运及处置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7-2035)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66.基于气象分析的北京城市规划策略及城市环境气候图研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67.天津市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 68.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规划威海市城乡规划编研中心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9.泉州古城“双修”中山路(庄府巷—涂门街)综合整治提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五合国际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70.苏州古城12、13号街坊城市设计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1.武汉长江大保护滨江带空间规划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规划研究院72.北京市园林绿化系统规划(2017年-2035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3.北京市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管理办法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4.杨浦滨江中北段城市设计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75.惠州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古驿道活化利用一体化规划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76.顺德高质量发展暨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总体规划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7.控规阶段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体系研究及其管理应用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78.生态为本、城海和谐—深圳湾污染治理战略研究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79.西安市色彩规划研究及管控导则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望境创意发展有限公司80.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81.成都市天府绿道七河绿带总体规划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82.正定古城复兴实施系列规划设计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83.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亚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84.渝中区山城巷及金汤门传统风貌区保护与利用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85.武汉大都市区武鄂临界地区空间协同规划鄂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武汉市规划研究院86.重庆市规划实施评估与城市运行监测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信息中心、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重庆市勘测院87.济南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88.基于北京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规划治理改革研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9.北京怀柔新城总体城市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CPG Consultants Pte Ltd(新加坡)90.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施规划研究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91.“汉口早晨”—武汉市江岸区六合社区详细规划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92.深圳市城际轨道布局规划(2017-2035年)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93.大西安绿道体系规划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94.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 95.厦门市城市设计标准、准则与要素管控体系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96.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交通管理政策智慧研判—广州市城市交通管理政策研究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97.澳门特别行政区滨海生态文化旅游“一带两湾”项目规划设计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98.《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试点及规划导则制定》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99.杭州市市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00.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地整体建设规划研究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101.上海市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102.广州市岭南特色建筑设计指引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103.厦门市海绵城市系列规划(厦门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湖里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湖 里区2020年重点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规划、海沧创新园区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海 沧新城内湖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4.广东省域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方法和管控机制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105.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规划编制—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风貌区专项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106.济南市中心城总体城市设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07.南澳墟镇改造规划研究—以保护与发展共赢为价值导向的复合式更新探索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08.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格局下的深圳对外综合交通规划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会同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香港中心109.成都东安湖片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10.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防涝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11.珠海市参与式社区规划试点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12.重庆市主城两江四岸景观照明规划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13.福州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导则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114.广州国际金融城东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广州亚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15.黄山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暨综合提升工程规划黄山市规划设计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都师范大学116.丽江古城特色城镇转型提升规划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17.武汉市迎军运会城市综合环境整治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118.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规划纲要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119.粤港澳大湾区新型门户平台的规划策略:东莞市滨海湾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8- 2035年)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20.宁波市中心城区货运系统规划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21.世博文化公园规划设计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AGENCETER [法国TER (岱禾)景观与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122.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8-2035年)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123.武汉市微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与实践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124.上海市嘉定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超大城市区级国土 空间规划编制创新与实践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广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125.哈尔滨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126.张家口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规划(2017-2035年)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27.北京与临近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128.珠海市城市设计全过程研究:回顾与重构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珠海市自然资源与规划技术中心、广州城果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城市规划城市勘察测量设计专业(15 项)129.北京轨道交通西郊线工程测量与风险监测综合技术应用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130.基础地理信息共享与服务系统哈尔滨市勘察测绘研究院131.沈阳市地理市情监测沈阳市勘察测绘研究院132. 2017年天津滨海新区空间格局变化监测天津市测绘院133.杭州市地面沉降监测网建立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134.青岛市城乡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平台开发和数据库建设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135.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建筑管理系统建设上海市测绘院136.广州东部城乡统筹地籍调查与规划辅助服务广州市增城区城乡规划与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137.简阳市1:2000数字线划图生产成都市勘察测绘研究院138.秦岭北麓违建项目专项整治信息平台西安市勘察测绘院139.山地城市高精度步行空间数据库构建关键技术及应用重庆市勘测院。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国家报奖ppt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国家报奖ppt

武汉市外来人口调查及规划对策研究
武汉市农村城镇化发展对策研究
和谐社会现代生活方式演变趋势及规划对策
武汉市生态环境容量研究 武汉城市气候改善与宜居环境优化研究 武汉城市文化特色营造研究 武汉滨水城市景观特色塑造研究 武汉市居民出行方式研究
人居环境系统
城市支撑系统
武汉市物流业发展研究
武汉市分蓄洪区安全体系规划研究 武汉市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及综合利用研究 武汉市社区发展与规划实施单元研究
报省、建设部批准
总规修编工作大纲
总规修编现状 调研报告 武汉总规发展战略 规划研究报告
各部门编制修编建 议书 征集市民“金点子” 大型公众问卷调查
全国专家研讨会 18个专项规划 支撑报告
总体规划纲要
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各区、各部门 意见征集
总体规划上报成果
市人大常委审议
一、总规编制的基本思路
1、全面评估上轮总规实施情况和现状存在的问题,找出 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本轮总规需要研究解决的重点内容。 2、研究提出城市的目标定位、发展规模。 3、确定城市的总体发展框架,合理分布城市人口,科学 安排建设用地。 4、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全市总规修编动员大会
各部门研讨会
修编建议书
3、加强了“两规衔接”,重视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套班子,同步推进, 通过“循环式”反馈进行“两规”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的相互 协调,形成一套“两规一图化”的为核心的“两规”衔接的成
果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
城市规划的城镇空间布局
总人口(万人) 1180 1400 1300 1280 1300 1180
20 40
万元GDP能源消耗量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是为了指导和规范武汉市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准则。

这些导则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城市总体布局:规划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方向,包括城市中心区、功能区划、交通网络等。

2. 绿地和生态保护:要求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绿化率,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3. 建筑设计准则:规定建筑物的高度、外观、风格和材料等,以保持城市的统一性和美观度。

4. 交通规划与设计:包括道路规划、公共交通系统、停车设施等,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

5. 历史文化保护: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文化遗产和传统街区,保留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6. 社区规划:规划和设计社区的各类设施,如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以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

7. 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设计:规划和设计城市的公园、广场、河滨路等公共空间,以提供休闲娱乐和社交功能。

通过城市设计导则,可以指导城市规划部门、建筑师和开发商
等相关方向进行城市发展规划,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宜居性和美观度。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一、城市总体规划1. 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和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完善城市布局,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和品质。

3. 注重城市天际线和城市景观的塑造,突出武汉特色,营造优美的城市景观。

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和设施,满足市民的多元化需求。

2. 注重公共空间的绿化和美化,提高公共空间的品质和舒适度。

3. 强化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便捷性,合理设置步行道、自行车道和人行天桥等设施。

三、城市建筑风貌设计1. 注重城市建筑的整体风格和色彩搭配,突出武汉特色和文化底蕴。

2.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体量,保持城市天际线的连续性和美感。

3. 推行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设计,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和使用寿命。

四、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1. 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2. 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 加强空气质量和水质监测与治理,保障市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

五、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1.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便捷性和效率。

2.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保障市民的生活需求和安全。

3. 推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鼓励市民绿色出行,降低交通拥堵和污染。

六、城市文化与历史遗产保护1. 保护和传承武汉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维护。

2. 弘扬武汉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价值,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

3. 在城市更新和建设中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营造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市风貌。

七、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1. 加强城市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预警机制。

2. 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

3. 加强城市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摘要:一、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背景与意义1.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目的2.对武汉市城市发展的指导作用二、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1.总体目标与原则2.城市空间布局3.城市风貌特色4.绿色生态城市建设5.城市设计管理与实施三、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与成效1.提升城市形象与品质2.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3.优化城市空间环境4.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四、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对我国其他城市的启示1.重视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与实施2.强调城市特色与绿色发展3.注重城市设计管理与协同合作正文: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是为了指导武汉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形象与品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部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文件。

它对武汉市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背景与意义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面临着城市快速发展、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等诸多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武汉市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政策,其中之一便是城市设计导则。

该导则旨在为武汉市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围绕总体目标与原则、城市空间布局、城市风貌特色、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以及城市设计管理与实施等方面展开。

其中,总体目标与原则强调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等理念;城市空间布局则关注城市结构、功能区划分等;城市风貌特色着重于塑造具有武汉特色的城市形象;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关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城市设计管理与实施则涉及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等方面。

三、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与成效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武汉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得到了提升,城市风貌更加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城市设计导则有效地引导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优化了城市空间环境,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对我国其他城市的启示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成功实施为我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彰显城市个性魅力。

一、高起点规划城市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约束并严格管控,适时修订国土空间规划地方性标准。

高质量规划标志性区域,科学规划、提升改造“两江四岸”,打造防汛岸线、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推进“江、园、城”有机融合。

持续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的城市亮点区块。

优化城市设计,强化城市色彩、整体风格、建筑造型管控,推进地标建筑群建设,形成“错落有致、疏密有度、高低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构建和谐有序、层次分明的城市空间界面。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安全治理有机衔接,注重空间留白,优化生态空间、避难空间和安全生产空间布局。

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二、高标准建设城市修订提升城市建设标准,突出安全、立体、多元、高效,推进地上地下分工明确、功能互补。

促进地下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集约利用,在确保地下资源保护红线和工程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科学安排轨道交通、停车、人防、管线管廊、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以及地下深层轨道、地下隧道、地下物流系统等大型交通市政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严格保护深层地下空间,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空间。

因地制宜进行“微规划”“微改造”和“留改拆”,有序推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改造。

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未来社区建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和传承地域文化。

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推进新城区街、乡、镇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

加强工程设计建造管理,创建建筑品质示范工程。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5、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规划划定4个风貌区、 10个历史地段,保护 290处文保单位和160 处历史建筑,形成三 个层次保护体系。
“八七”会址片 一元路片 青岛路片 江汉路及 中山大道片 农讲所片 洪山片 昙华林片 青山“红房子”

首义片
珞珈山片
历史地段示意图
6、关于综合交通体系
优化港口布局,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将天河机场建成国际性航
■ 市委政研室
■ 市政府研究室
规划实施系统
武汉市土地市场培育及规划对策研究
武汉市城市规划实施机制和法制化研究 基于GIS的武汉市城市用地增长趋势研究
1、重视了前期基础研究工作 修编项目组开展了武汉市历次总规的回顾与评述、城市可建设用 地评价、城市空间结构等18个支撑课题的研究。
28个前期规划研究
18个纲要支撑报告
二、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关于城市发展规模
本轮总规对城市人口规模分别采用了五种方法进行
预测。通过比较,最终采纳了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80
万人。这一规模是在所有方案中控制最为严格的。
规划严格控制主城区规模,将主城区人口控制为502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
市建设用地为89.6平方米。
主导风向(东南风)温度图 绿 色 公 共 交 通 走 廊 示 意 图 “两环六楔”生态框架图
五线控制图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
5、强调了可持续发展,采取了“开放式”空间结构 采取“多轴多心”的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空间的开放 性
规划采用基于CFD数字
模拟的城市通风道研究, 采取“轴向+放射”的
空间发展模式和“轴楔
相间”的生态型城市空 间格局,保障了规划的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2.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重要性二、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概述1.目标与原则2.主要内容三、城市设计策略1.空间布局2.生态环境保护3.历史文化传承4.民生改善四、城市设计重点领域1.交通与基础设施2.公共服务设施3.居住与社区建设4.产业发展与创新五、实施与监管1.政策保障2.技术支持3.监督管理六、展望与建议1.未来发展前景2.针对城市设计导则的建议正文:一、引言随着武汉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构建和谐、宜居、智慧的城市,武汉市制定了一套全面的城市设计导则。

本文将围绕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展开讨论,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实际应用。

二、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概述1.目标与原则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旨在创造以人为本、生态友好、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导则遵循以下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人文关怀原则:强调民生需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3)特色创新原则:挖掘武汉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城市特色。

2.主要内容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结构,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2)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3)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武汉特色文化。

(4)民生改善:关注民生需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三、城市设计策略1.空间布局: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多中心、多层次、多功能的发展。

2.生态环境保护:落实生态环保政策,加强生态建设,提升城市绿色容量,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3.历史文化传承: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将武汉特色文化融入城市设计,打造城市名片。

4.民生改善: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四、城市设计重点领域1.交通与基础设施: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高交通便捷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10.30•【字号】武政〔2018〕53号•【施行日期】2018.10.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建筑节能与科技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现将《武汉市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30日武汉市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顺应新时代城市建设工作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解决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鄂政发〔2017〕6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市城市建设阶段性特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以解决具体问题为提质提效的着力点,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破解一批事关武汉城市建设绿色发展的突出问题,扎扎实实办好一批贴近人民群众需求的大事、实事,补上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中的“短板”,推动城市建设转型升级。

二、行动目标通过三年努力,全市复杂水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各类废弃物得到收集和处置,海绵城市理念和综合管廊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国家标准,公共厕所布局到位且管理规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配套完善并得到合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得到加强,历史文化建筑全部实行清单管理,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得到大面积推广,城市面貌发生重大改观,城市建设走上集约、节约、生态发展的轨道。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愿景及核心策略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愿景及核心策略
当前,国家正处于促进区域协调发 展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武汉需 要承担起国家空间支点的责任,建设国 家中心城市成为武汉城市发展的必然选 择,其在明确优势和差距的前提下,需要 通过战略谋划完成自身突破和转型 经济全球化带来全球城市体系的 扁平化,需要武汉成为专业节点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缘起于 2007 版《全国城 镇体系规划 (2006—2020 年 )》。2010 年发布的《全国 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进一步明确了这 一概念,并确立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重庆五大 国家中心城市。2016 ~ 2018 年,国家发改委及住建部 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和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 市。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其实质 是核心城市、世界级城市的竞争,是世 界级城市群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 加深,中国参与国际竞争需要更多城市 进入世界体系,以提升国家的世界影响 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世界 级城市不仅在数量上处于落后位置,在 地理位置上也全都位于沿海地区。
广阔的中部内陆地区作为国内生产 资料和劳动力的供应基地、内需消费的 潜在市场,迫切需要一个能够直接开放、 对接全球经济体系的门户核心城市,而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全球城市体系的扁平 化,为武汉成为专业职能节点城市提供 了机遇。随着世界城市体系从金字塔形 层次结构走向扁平化的网络式结构,世 界经济发展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武汉 应当承担起内陆开放的国家责任。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愿景及核心策略
□ 王智勇,杨体星,黄亚平,胡海艳,许 莉
[ 摘 要 ] 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规划中的最高层级。文章从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与功能要求入手,结合国家发展新 形势对武汉发展提出的要求,基于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性、目标愿景及职能定位,对比分析武汉与北京、上海、 广州、重庆、天津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提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四大核心策略:构建睿智增长的城乡空间格局、 塑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城市、打造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更具魅力的生态宜居水城。 [ 关键词 ] 国家中心城市;目标愿景;职能定位;规划对策 [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9)09-0019-07 [ 中图分类号 ]TU984 [ 文献标识码 ]B [ 引文格式 ] 王智勇,杨体星,黄亚平,等.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愿景及核心策略 [J].规划师,2019(9):19-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
“绿水青山,两轴三带十片”
成都:
“一核双轴、多带多点”
关注分区指引:加强管控手段,对接规划体系
➢ 分区开展风貌指引:
• 上海在分区指引技术框架中,将
城乡/城市风貌特色部分纳入系
统指引管控
➢ 划定城市设计重点地区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 • 除了风貌定位、景观体系格局之外 • 明确提出城市设计重点地区控制要
河流,471KM2,
新县河
• 府河、金水、滠水、倒水、举
水、通顺河、东荆河、沙河
百湖伴城:166个, 汉北河
867K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 “古时云梦泽,当今千湖地” • “襟两江带百湖” • “水起两江,涟漪状散布”
众山绕城 : (含保护范围)
447座,768KM2
• 外部山脉:幕阜山脉、大别山 脉
• 内部山体:龟山、蛇山、马鞍 山、石门峰、风山
上海:总规层面全域风貌指引 成都:总规层面全域风貌指引
四类风貌区 • 水乡风貌区 • 滨海风貌区 • 三岛风貌区 • 都会风貌区
五类城市风貌区 • 传统特色风貌区 • 现代特色风貌区 • 国际商务新城 • 创新产业新城 • 田园生态新城
关注景观格局:从城镇景观拓展到郊野景观
注重山水与城乡的关系 城市不断更替,山水格局永恒 存在。
体系、高度控制、眺望系统
分区层面
定要素:约束传导的要素内容
团队分工
根据局里要求: • 东南大学专题聚焦都市发展区和主城区层面 • 中规院专题聚焦市域层面和分区层面,重点关注市域风貌、格
局、战略和分区景观指引
市域层面
定风貌:风貌定位、风貌分区
定形态:总体形态格局
定重点:城市设计重点地区
都市发展区层面 定系统:
景观结构、公共空间体系、高度控制、眺 望系统
分区层面
经开
江岸
黄陂
定要素:约束传导的要素内容
贰 大武汉认知
2.1 城市印象——大山水、大文化、大格局
大山水
湖光山色、依山伴湖
大文化
多元荟萃、近山聚城
大格局
聚江串城、板块连绵
(1)大山水——湖光山色、依山伴湖
1)湖北:古时云梦泽,当今千湖地
古代,4万km2云梦泽:主要位于江汉平原地区
通顺河
府河
澴河
滠水
双峰山
倒水
孝感
木兰山
举水
大别山系
沙河
巴河
汉川
后湖
香炉山
大崎山 团风县
大锅顶 九真山
(荆州以东,长江、汉江之间),是现今第一大淡 水湖鄱阳湖(0.4km2)10倍;
现代,千湖江汉湖群: • 0.1km2以上湖波958个,湖波面积2438.6km2
鲁湖 斧头湖
梁子湖 涨渡湖
武汉
梅店水库
古代云梦泽地区
2)武汉周边:多江串城、百湖伴城、众山绕城
多江串城:长江、
汉江为代表的10条主要
《城市设计基本技术规定》(在编):
主要任务:“在城市总体层面系统地保护自然山水资源,传承历史文脉,改善城市环境品 质,加强城市空间秩序,提出城市总体形象定位,确定城市形态格局,明确城市风貌特色,提 升城市竞争力。”
主要内容:特色资源保护、风貌与特色定位、城市形态格局、景观风貌体系、公共空间体 系、划定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实施措施与建议。
【肆·分区指引】
分区指引的技术路线 经开区分区指引//江岸区分区指引//黄陂区分区指引
壹 任务理解
武汉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总体城市设计
(1)政策要求:
风貌定位、形态格局、景观风貌体系、公共空间体系、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划定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在编):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设立专门章节,明确城市形态格局、城市风貌特色、城市景观框 架和公共空间体系,划定城市设计的重点地区。如有必要可开展总体城市设计。”
(2)工作进展与调研路线
调研时间:10月初,持续三天 调研路线:
DAY1: 南岸嘴-晴川桥-电视塔-黄鹤楼绿地中心
DAY2: 谌家矶-楚河汉街-东湖-国际博 览中心-南太子湖-汤湖-西北湖鸟语林-天外天度假村-后官湖
DAY3: 汤逊湖-黄家湖-青菱湖-木兰大 桥-木兰山风景区-木兰湖-木兰 天池
木兰天池 木兰山风景区
北部山区
木兰湖
谌家矶
中心城区 绿地中心
龟山
东湖
黄鹤楼 楚河汉街
后官湖 西北湖
国际博览中心
南太子湖
汤湖
黄家湖 汤逊湖
天外天度假村
青菱湖
南部湖区
【壹·任务理解】
新一轮总体城市设计趋势与要求 核心任务与团队分工
【贰·大武汉认知】
大武汉认知//现实矛盾
【叁·总体设计】
市域层面
构建市域形态格局 塑造城乡景观风貌 划定特色空间载体
社区生活圈 综合交通
城乡/城市风貌特色
基础设施
战略预留区
住房 公共服务设施
(3)武汉总体城市设计的核心任务
新一轮总设趋势要求
① 关注层次 ② 关注风貌 ③ 关注格局 ④ 关注分区
市域层面
定风貌:风貌定位、风貌分区 定形态:总体形态格局 定重点:城市设计重点地区
都市发展区层面
定系统:景观结构、公共空间
过渡"
景观形态:“多廊聚心、双龙拱卫、环翠贯通、绿水
穿城”
中心城区层面:
设计战略:战略性公共空间、战略性眺望、漫步北京 公共体系:公共空间、绿地系统、景观节点
分区层面:
要素控制:体量、高度、立面、色彩、视廊
关注风貌特色:明确风貌定位与风貌分区
北京:国际范、古都味、东方韵
义乌:东方风范、国际风尚、江南风韵、异域风情
武汉市总体城市设计战略
中期研究
2018.10
(1)项目概况
总体城市设计空间层次与范围
东南大学(段进教授领衔):交流两次,已初 步成果 中规院(朱子瑜领衔):11月提交初步成果
中规院
市域
都市发展区
东南大学
主城区
前期十大战略议题之一
农业生态区
5308平方公里
主城区
678平方公里
都市发展区
3261平方公里

• 对接总规,总体城市设 计约束传导
• 对接城市设计和控规, 划定城市设计重点地区
上海分区指引技术框架
战略任务
空间格局
中心体系
战略 引导
特定政策地区
中央活动区 公共中心地区 其他重点发展地区
刚性 管控
人口规模/人口调控 生态底线/绿地布局 用地底线/用地管控
历史文化 生态环境/公共空间网络
系统 指引
《城市总体规划法定内容及说明》
——城市特色风貌 (一)城市特色风貌定位 (二)城市形态格局和景观体系要求 (三)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和控制要求 (四)公共空间体系和城市开敞空间布局
(2)大城市新一轮总设趋势:4个关注
关注空间层次:从中心城区走向市域
北京总设
市域层面:
风貌指引:"国际范、古都味、东方韵" 山水格局:"枕山望海、轴环束型、外高内低、边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