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监测技术进展
血糖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血糖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开始在人群中占据越来越多的比例,而糖尿病又是一个影响广泛、时效性强的疾病,需要病人随时随地检测血糖,了解血糖的变化情况,进而采取对策。
在这个过程中,血糖监测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糖尿病的分类、血糖监测方法以及血糖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糖尿病的分类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作用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代谢紊乱状态。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理生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几类:1.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又称少年型糖尿病或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因是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或失去分泌胰岛素功能。
症状多由急性起病,有多尿、多食、多饮、体重减轻、虚弱等表现。
2.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又称成人型糖尿病或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因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引起。
多见于中老年人,症状逐渐起病,多尿、多食、多饮、体重增加、乏力等表现。
3.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罕见于无糖尿病既往病史的妇女出现的高血糖状态,症状与2型糖尿病相似。
二、血糖监测方法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近年来糖尿病早期诊断、治疗和随访管理中,快速、准确、方便的血糖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主要的血糖监测方法有以下几种:1.门诊血糖病人到医院进行体检,医生会要求病人进行门诊血糖的检测。
这种方法优点是准确度较高,但是病人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测。
2.家庭血糖自测家庭血糖自测是病人到药店购买血糖监测仪器,自行进行血糖测量。
这种方法优缺点较为明显,便携式易操作,但是准确性相对低。
3.连续血糖检测系统连续血糖检测系统可时时检测血糖值,并能将监测结果传送给医生,方便医生进行病人血糖情况的监测和调整治疗。
这种方法缺点是价格较高、病人难以负担,同时病人需要不断穿刺抽取血样,疼痛感强。
三、血糖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为了解决现有血糖检测技术的不足和病人的需求,科技界也在不断进行相关研究,不断推陈出新。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应用与护理进展(全文)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应用与护理进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高血糖或血糖未达标会导致血管病变、肾脏损害等并发症。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反映降糖治疗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RT-CGMS)通过皮下植入探头,实时监测血糖并显示于屏幕,并可设置血糖极端值报警以提示高血糖和低血糖[2-3]。
以更好地监测血糖,幸免血糖波动,使血糖水平处于理想水平,已有试验证明了RT-CGMS血糖值与同期指尖血糖、静脉血糖、动脉血糖有良好相关性,在糖尿病患者中拥有丰富的使用经验。
以下就RT-CGMS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1 工作原理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由血糖探头、记录仪及信息分析软件等部件组成,将探头置于患者皮下,与组织间液的葡萄糖发生化学反应,通过电信号传导作用,每10 s分析1次葡萄糖浓度,每3 min 记录1次平均值,24 h测得480个血糖值,由统计软件分析,获得患者72 h血糖变化的动态连续情况。
2 监测方法2.1安装前准备从冰箱中取出探头,检查有效期,室温下放置30 min,开机检查电池电量,打开传感器。
2.2安装备齐用物,选择皮下脂肪丰富的位置,如肚脐周围5 cm外(一般选择下腹部),孕妇应在上臂肱二头肌下端外侧作为穿刺点,避开系皮带部位、瘢痕或组织萎缩及经常注射胰岛素的部位。
将探头安装在助针器上,75%酒精消毒皮肤2次,左手绷紧穿刺点皮肤,右手持助针器与皮肤呈90°角植入探头,反方向分离助针器,3 L透明贴固定探头,10 min水化后,检查探头信号稳定于30~1200 n之间。
70 min初始化后,输入2次/㈢空腹血糖校对。
2.3监测后操作和数据分析72 h后拔出探头,针眼处75%酒精消毒。
取下血糖记录器,经信息摄取器输入电脑,用分析软件分析数据。
3 临床应用3.1为临床提供血糖异常波动信息康怡等认为动态血糖监测可提供连续、全面的血糖信息,发现高血糖和低血糖[7-9]。
血糖检测新进展
血糖检测新进展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生物效应降低引起的一种新陈代谢疾病。
引起肢体坏死、肺结核、肾衰、失明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糖尿病人数将上升到3亿,我国在最近15年内患者总数增加近3倍,已达3000多万,每年还在以1%的进度增长。
因此防治糖尿病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因为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基因遗传性疾病,目前没有彻底根治的方法,只能采用自我检测等方法来监控病情,所以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进行频繁监测是糖尿病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现在国内外使用的血糖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有创检测,微创检测,无创监测和动脉连续监测法。
下面就这几种方法进行一下综述。
1有创检测传统检测血糖常用的方法是从体内抽血提取血液样品,进行生化分仪,属于有创检测。
早期方法为邻甲苯胺法,此法对葡萄糖、半乳糖、木糖甚至抗坏血酸均有反应,邻甲苯胺对葡萄糖特异性较差,而且酸性溶液对测定管道有损坏,因此近年逐步被淘汰。
葡萄糖氧化酶法(GOD)是目前应用检测血糖最广泛的方法,本法基本上不受其它化合物的干扰,生成的红色琨类化合物的量比葡萄糖含量成正比。
近年应用己糖激酶法(HK),此酶将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6磷酸(G6P),当有另外的葡萄糖6磷酸脱氧酶(G6PD)存在时,可以测定此酶还原NADP的能力而测定葡萄糖。
实现各检测系统测定的可比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除了要做好室内质控外还应建立可溯源的目标检测系统,将结果进行比较,使结果具有可比性[1]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GOD法和HK做为血糖测定的参考标准,建议静脉血浆葡萄糖做为测定和报告血糖浓度的标准方法[2]认为其结果稳定可靠,但耗时太长不方便患者,给患者带来痛苦,容易造成各种体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而且当时看不到结果。
因此生化分析法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2微创检测1968年第一台血糖仪问世,采指尖1滴血就可以自行检测血糖,属微创检测。
其检测原理早期为葡萄糖氧化酶比色反应。
非侵入性血糖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非侵入性血糖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测量血糖水平以控制饮食和用药,但传统的获得血糖数据的方法,比如取血样、穿刺等等,都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非侵入性血糖检测技术的出现,使得糖尿病患者更加方便地获得自己的血糖数据,也带来了很多新的研究前景。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非侵入性血糖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光学检测技术光学检测技术是一种利用光的特定波长通过皮肤表面获得血糖数据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将血糖检测与疼痛和感染的风险割离开来,避免患者在每次测量时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光学检测技术是针对非侵入性血糖检测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光学检测技术中,最广泛使用的是近红外光谱技术。
通过照射皮肤表面定点处,并在光谱仪上检测此处反射的光线,可以测量出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虽然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准确性已经很高了,但是研究人员追求的是更精准、更便捷的血糖测量方法,而这只能通过更为先进的技术和算法实现。
有些研究者采用皮肤内植入传感器的方式,这种方法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血糖数据,但也带来了更大的安全风险和复杂度。
总的来说,光学检测技术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二、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将光学检测与另一种具有高灵敏度的技术——电化学检测技术相结合,以获得更加准确的非侵入性血糖检测数据。
生物传感器技术从分子层面开始研究,通过利用生物材料的特性帮助提高非侵入性血糖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以葡萄糖氧化酶为代表的生物传感器,通过将电子传递到外部电极,根据电子读数得出血糖水平。
与光学检测技术相比,生物传感器技术所需的仪器较少,而且不需要耗材。
生物传感器技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传感器本身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以及算法的进一步改进上。
三、基于机器学习的血糖检测技术机器学习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算法领域,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数据中训练出模型以完成特定任务。
有些研究人员将机器学习引入到非侵入性血糖检测的领域中,利用模式识别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能够在处理由光学检测和生物传感器检测生成的数据时,提高准确性和稳定性。
中红外光谱法无创伤检测血糖的新进展
中红外光谱法无创伤检测血糖的新进展
中红外光谱法是一种无创伤的检测血糖的方法,该方法已经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中红外光谱法是以红外光谱为基础的方法,能够对生物样本进行分析,从而实现血糖的定量检测。
近年来,学者们在中红外光谱法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新的技术手段,深入探索了该技术方法的内在机制和应用价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优化中红外光谱仪器和数据分析方法,提高了血糖检测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建立了血糖中红外光谱检测新的定量模型,从而使血糖检测的精度大幅提高。
同时,中红外光谱技术还能够实现对血样的快速分析,从样本采集到结果输出只需要数分钟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效率。
其次,学者们还发掘了中红外光谱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价值。
例如,通过分析口腔黏膜中的中红外光谱信号,可以实现非侵入式的口炎和龋齿诊断。
此外,中红外光谱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生物样本的检测,如尿液、血浆等。
最后,研究人员还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中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例如,通过建立一个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智能系统,可以对采样时产生的噪声和干扰进行有效快速削弱,提高样本的检测精度。
此外,结合机器学习等技术,还可以快速地甄别血样中的不同成分,为血糖的精确监测奠定基础。
总之,中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创伤血糖检测技术,在过去的几年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应用的广泛场景,相信中红外光谱技术将在无创伤检测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血糖是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标志,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血糖水平尤为重要。
传统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检测静脉血糖、毛细血管血糖、穿刺取血等,这些方法获取数据准确度高,但侵入性强、操作不便、持续时间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而动态血糖监测技术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
一、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随着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以及生物电、光学、纳米技术的结合,动态血糖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以下是几种主流的动态血糖监测技术:1. 继电器电解质检测技术这种技术利用电解质介质的pH 值与血糖之间的反向关系,通过测量继电器接点间电阻的变化来计算血糖浓度。
虽然准确度较低,但具备无创、成本低等优点,因此仍有一定应用价值。
2. 连续血糖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在皮下植入一根长期使用的血糖传感器,与基于该数据的监测仪器相结合,可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连续不间断地测量,而不需要反复采血。
这一技术在较长时间内获得了成功的应用,但由于需要植入传感器,仍存在一定的侵入性和疼痛感。
3. 光学连续血糖监测技术这种技术利用光的特性与血液中的糖分子相互作用,通过计算光线传输的差异来测量血糖浓度。
这类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广,更加便携,同时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
4. 口服血糖仪口服血糖仪通过患者口服特定物质可定时测量血糖值。
这种技术可以显著减少病患操作的侵入性和痛苦感,同时能够提供长时间的高精度数据。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研发,并经过更加严格的安全检测才能真正地推广应用。
二、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应用1. 医院:医护人员可以借助这些技术更加准确地掌握病人的实时血糖变化情况,并就此进行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制定。
患者能够减少反复采血的痛苦以及控制血糖的压力,有助于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
2. 家庭:随着动态血糖监测技术使用门槛的降低,普通家庭也可以选择搭配数据模拟器等工具进行家庭监测,实现糖尿病关注的个性化场景化,增强自我管理的有效性。
血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血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关键词血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目前有超过1.5亿糖尿病病人,我国糖尿病病人人数已超过5000万,是世界上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并且以每年150万-200万的新增病人数迅猛上升,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因此,积极防治糖尿病显得十分重要。
从19世纪后期人们了解到血糖的浓度与糖尿病的关系以后,建立了血糖测定的方法。
并不断的改进与发展。
正是血糖测定方法的建立、改进和发展,使得人们对糖尿病的诊断有了明确的指标。
血糖测定的方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便捷。
随着人们对血糖水平与并发症之间的联系的深刻认识,从而产生了控制血糖的强化治疗方案,正是血糖测定的方法的建立、改进和发展才使得血糖监测成为现实,为控制血糖的强化治疗方案提供保证。
正是血糖测定的方法的建立、改进和发展才使得糖尿病的诊治更精确、前景更美好。
下面就其发展作一概述:1 实验室静脉血浆或血清葡萄糖测定1.1 斑氏法1908年斑氏(Benidict)首先建立了血糖测定方法,即斑氏法。
1.2 福林-吴氏法Folin-Wu) 通过不断的改进及发展1920年出现了最有代表性的福林-吴氏法Folin-Wu)这是血糖测定的经典方法,连续沿用了近五十年,但该方法最大的缺点是测出的结果比血液葡萄糖的真实值偏高10%-15%。
1.3 邻甲苯胺法1959年由Dultman提出该方法比福林-吴氏法Folin-Wu)的特异性还高,测定结果更准确。
但该方法中使用的试剂邻甲苯胺有毒,冰醋酸有较强的刺激气味,对人和仪器都有影响并不能在自动生化仪上使用。
1.4 葡萄糖氧化酶血糖测定方法该方法20世纪70年代由国外开始使用。
80年代初国内开始使用,随后在全国广泛推广。
该方法具有专一性强,特异性高,操作方便,结果准确,能在自动生化仪上使用的优点。
被作为国际公认的诊断糖尿病的唯一的测定方法。
该方法采取从体内抽取静脉血,属于有创测定,成为该法的缺点,不仅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还会增加伤口局部感染甚至传染上其它疾病的机会,给病人增加了额外的心理负担。
血糖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血糖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血糖是我们身体内的一种重要物质,血糖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我们的健康状况。
因此,对于患有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疾病的人来说,准确掌握自己的血糖水平非常重要,这就需要使用血糖监测技术。
血糖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两种方式。
侵入式血糖监测需要通过穿刺皮肤的方式采集血样,然后再通过测量血样中的血糖水平来判断体内血糖水平的高低。
这种方式需要使用血糖仪,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测量方式。
不过,这种测量方式需要多次穿刺皮肤,使用不当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也不太方便。
而非侵入式血糖监测技术则是通过感应体表皮肤下组织的光学、电学、化学等参数,以及组织中多种物质的特殊共振方式进行监测,避免了体内血糖监测对人体的侵害,更加方便快捷,受到许多人的青睐。
目前,市面上的非侵入式血糖监测产品主要分为光电测量与电化学检测两大类。
光电测量血糖监测技术是指使用不同的光学仪器对血糖的浓度进行监测。
例如,通过激光、LED等发光二极管照射到皮肤表面,反射到仪器进行处理来获得监测结果。
这种技术需要电池或者充电设备驱动,对于易部件,如光源、探测器等的灵敏度要求较高,也需要一定的算法处理。
而电化学血糖检测技术是指通过一些特殊的电极,将反映体内血糖浓度的电信号传输给检测装置。
其中,感应器可以不穿刺皮肤,而是直接将电极放置在皮肤表面,然后监测血糖水平。
这种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响应速度快、精度高、可重复性好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血糖监测技术不断升级和改进,不仅能够对血糖浓度进行监测,还可以监测血糖的变化趋势。
这对于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能够及时调整饮食、运动和用药等措施,以控制血糖的升降,避免发生糖尿病并发症。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血糖监测技术也在和这些技术进行融合,在强大的算法支持下能够实现更为精确的监测和预测。
例如,通过将血糖仪与智能手机相连接,可以将监测数据上传到云端,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生成监测报告;或者将血糖仪与运动手环、智能手表物联网,实现血糖和运动的联动监测。
2024年指尖血糖监测(BGM)市场发展现状
指尖血糖监测(BGM)市场发展现状引言指尖血糖监测是一种便捷的、非侵入性的血糖监测方法,它允许糖尿病患者通过自我监测来控制血糖水平。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指尖血糖监测市场也在迅速发展。
本文将对指尖血糖监测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探讨。
市场规模根据市场研究报告,指尖血糖监测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预计到2025年,该市场的规模将达到XX亿美元,并以年均XX%的复合增长率继续增长。
市场驱动因素指尖血糖监测市场的增长受到多个因素的驱动。
1. 糖尿病患者数量增加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快速增长,成为推动指尖血糖监测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超过4亿人,这促使病人和医疗机构寻求更方便、有效的血糖监测方法。
2. 技术的不断进步指尖血糖监测技术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显著改进和创新。
新一代的血糖监测仪器更加精确、高效,并具有用户友好的功能和设计。
这些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病人的血糖监测体验,同时也增加了该市场的需求。
3. 政府的支持与政策推动许多国家的政府对糖尿病管理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给予了高度关注。
政府通过资金支持、制定相关政策等方式积极推动指尖血糖监测市场的发展。
这些政策的推动为市场提供了更多增长机会。
市场挑战尽管指尖血糖监测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1. 成本压力一些糖尿病患者可能无法承担高昂的指尖血糖监测仪器和试纸的费用。
这限制了市场的增长潜力,并使得一些患者仍然依赖传统的血糖监测方法。
2. 技术限制尽管指尖血糖监测技术得到了改进,但仍存在一些技术限制。
一些病人可能对操作复杂的仪器感到困惑,导致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下降。
此外,指尖血糖监测技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受到干扰,如温度变化、药物使用等。
市场趋势指尖血糖监测市场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趋势。
1. 远程监测和数据分享随着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发展,远程监测和数据分享成为市场的新趋势。
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随时随地监测血糖,并将数据与医生或家人分享,以实现更好的疾病管理。
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进展
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进展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年龄结构的变化,血糖问题已成为慢性病的主要风险之一。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在成年人群中达到了11.6%,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14亿人。
在这背景下,血糖监测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监测方式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血糖监测方式一般采用手指采血,再通过血糖仪进行检测。
这种方法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是痛苦问题。
由于需要刺破皮肤采血,很多人使用这种监测方式会感到不适和痛苦。
其次是便利性问题。
传统的血糖监测方式比较麻烦和费时,不能够快速而准确地监测血糖水平。
此外,由于监测数据只能得到少量的数据,不能提供足够的数据信息,以便深入分析和判断。
二、无创监测技术的进展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无创血糖监测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无创血糖监测技术不需要采血和疼痛,所以比传统的监测方式更为方便和安全。
而且无创监测技术可以不间断地获取血糖水平数据,能够提供更多和更准确的数据信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
目前,无创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红外光谱技术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新的监测方法,可以通过红外线来检测人体内血糖水平。
该技术可以将血糖监测的变得更加方便和快速,而且由于不需要任何刺破皮肤,很多人都更倾向选择这种监测方式。
2.荧光光谱技术荧光光谱技术是一种比红外光谱技术更加进阶和成熟的监测技术。
该技术可以通过荧光信号变化监测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准确性更高,同时可以对不同人群缺乏耐受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
3.声呐技术声呐技术是另一种监测血糖水平的无创方法。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超声波信号来监测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准确性较高,但其缺点是需要比较精细的仪器。
三、移动设备监测技术的进步随着移动设备技术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血糖监测仪器也开始搭载移动设备上,实现了实时监测的需求。
血糖检测技术的改进与发展
血糖检测技术的改进与发展在现代医疗中,血糖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
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来维持血糖平衡。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血糖检测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本文将从技术改进、设备升级和数据分析三个方面来介绍当前血糖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
技术改进在血糖检测技术方面,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全新的技术,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非侵入式血糖监测技术。
这种技术不需要使用针头将血液吸取到血糖仪中,而是通过一种无创伤的方法来测量血液中的糖含量。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减少疼痛感,并减少人们的感染风险,尤其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的长期监测。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不少使用光学传感器和葡萄糖酶的非侵入式血糖仪器推出了,但精度和稳定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此外,基于生物传感器的葡萄糖传感器也是一种有前景的技术。
通过在传感器与患者连续交流,不仅可以监测血糖水平,还可以测量患者的心跳率、体温、血氧饱和度等多项生命体征。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跟踪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小型器件适合于佩戴,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传达数据并向用户提供反馈,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
设备升级在血糖检测设备方面,随着科技不断提升,检测仪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市场上各类血糖监测仪设备层出不穷,从普通的检测器到集成智能硬件的血糖监控系统,应有尽有。
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价格越来越亲民,这对广大患者来说是非常好的消息。
一些检测器还引入了智能诊断系统,通过记录医学数据和分析数据库,有效地去评估血糖变化的风险,减少患者的住院率以及两次就诊率。
出现了一些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操纵的血糖测试仪,它们可以利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呈现记录和结果,甚至可以转发给医生或其他组织,这可以帮助医生更及时有效地了解患者的情况。
数据分析大数据是血糖检测技术的升级之一。
如今的数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甚至还能通过云技术来存储、处理和共享。
这使得医生和患者可以更方便地对接口和工具进行操作,达到的效果要比传统的方法优越得多。
无创血糖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无创血糖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问题,尤其是血糖的监测。
血糖水平是体内能量代谢的重要指标,在人体正常代谢过程中,血糖浓度的变化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目前常见的监测方法是经皮肤进行采血,但是这种方式的不便和疼痛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在研发无创血糖检测技术,以便更加方便快捷地监测血糖水平。
一、研究方法1.1 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检测技术“近红外光谱法”是利用近红外光谱仪器对分子的吸收和散射光谱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样品分子、元素和离子结构的一种分析技术。
目前,科学家们利用近红外光谱法研究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结果表明,血糖水平与近红外光谱的吸收谱有着密切的关系。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不同血糖水平的人的近红外光谱图,发现了一些血糖水平的相关波长。
通过进一步分析,科学家们成功地开发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无创血糖检测方法。
1.2 基于光学传感器的检测技术无创血糖检测的另一项研究技术是光学传感器。
光学传感器是一种新型的生物传感器,它通过光学信号将生物分子反应转化为可视或可测电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该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和识别。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光学传感器所涉及的各种生物反应,确定了测定无创血糖的方法。
他们利用特殊的传感器从人体皮肤表面采集数据,并通过电脑算法解析数据,得出被测者的血糖水平,从而达到无创检测血糖的目的。
1.3 基于生物合成材料的检测技术生物合成材料是指利用生物学转化合成的材料,与人体生理机能具有极高的相容性和生物适应性。
在无创血糖检测领域,生物合成材料可以与人体皮肤紧密贴合,达到舒适和精确监测的目的。
科学家们利用生物合成材料制成的无创血糖检测传感器,可以直接放置于皮肤上,通过反应监测该位置的血糖水平。
这种方法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可以避免很多疼痛和创伤。
二、研究进展目前,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2.1 技术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在成像速度、信噪比、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提高。
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血糖监测技术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血糖监测技术是指通过测量人体血液中的血糖水平,以帮助患者及时掌握自身糖尿病的管理情况。
本文将介绍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
一、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血糖监测技术自问世以来,经历了无线电测量、光学测量、电化学测量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最早的血糖监测技术采用无线电测量,通过无线电波测量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
然而,这种技术存在测量不准确、操作复杂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
随着光学测量技术的逐渐成熟,人们开始探索利用激光或红外线等光学原理来测量血液中的血糖水平。
光学测量技术具有测量准确、操作简便等特点,但受到光线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和普及。
近年来,电化学测量技术的出现使得血糖监测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电化学测量技术基于电化学传感器,通过测量电流或电压的变化来反映血液中的血糖含量。
该技术具有测量准确、实时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成为目前血糖监测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式。
二、血糖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1. 家用血糖仪家用血糖仪是一种便携式的血糖监测设备,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血糖监测中。
家用血糖仪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使用电化学传感器进行血糖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显示在仪器的屏幕上。
患者可以根据测量结果,及时调整饮食和药物的使用,以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2. 连续血糖监测系统连续血糖监测系统是一种能够实时、连续监测血糖水平的设备,主要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的长期监测。
该系统由一个小型的感应器插入患者的皮下组织,通过电化学传感器实时监测血糖水平,并将数据传输到一个便携式的接收器上进行显示和储存。
患者可以通过接收器随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同时可以将数据上传到医生的电脑上,以便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3. 智能手机应用程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血糖监测应用程序也开始出现。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及干扰研究进展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及干扰研究进展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是常用的临床化验项目,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诊断糖尿病并监测其病情。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有的检测方法越来越精确和方便。
本文将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方法进行介绍,并探讨了可能的干扰因素以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血糖的检测方法包括了传统的血糖试纸法(色谱法),还有现代的血糖仪法、酶电极法等。
传统的血糖试纸法主要是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精确度相对较低。
而血糖仪法和酶电极法则是通过将血液与试剂发生反应,然后通过电信号测量来评估葡萄糖浓度。
这些现代化的检测方法精确度高,但需要使用特定的设备进行测量。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发生糖化反应而形成的产物,它可以反映出过去2-3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也在不断演变中。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离子交换层析法(IEHPLC)。
这些方法的精确度高,但仪器设备成本较高且操作复杂,所以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使用较少。
在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中,存在一些可能的干扰因素。
食物摄入会导致血糖水平的升高,所以最好在空腹状态下进行检测。
一些药物也可能引起血糖的变化,例如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等。
血红蛋白的突变或缺陷也可能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
在进行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前,有必要注意这些可能的干扰因素。
近年来,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在技术上不断完善。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中免疫比浊法和免疫荧光法的应用,提高了检测速度和精确度。
也有研究把微流控芯片技术应用于血糖检测中,降低了检测成本并提高了检测效率。
一些新型的生物传感器,如光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阵列,也被用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这些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定量能力。
2024年血糖监测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血糖监测市场分析现状1. 市场概述血糖监测是指通过监测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随着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以及健康意识的提高,血糖监测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2. 市场规模据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血糖监测市场在2019年的规模约为100亿美元。
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
3. 国内市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糖尿病患者国家,拥有庞大的血糖监测市场潜力。
根据中国医药信息协会的报告,截至2019年底,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1亿人。
然而,血糖监测市场在国内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普及率较低。
4. 市场驱动因素4.1 人口老龄化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老年患者对于血糖监测的需求量较大,推动了市场的增长。
4.2 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血糖监测设备的精度和方便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传统的血糖监测仪器需要抽取血液样本,而现代的无创血糖监测技术可以通过皮肤或体液样本进行监测,更加方便和舒适。
4.3 健康意识提升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度提高,对于疾病的早期预防和监测也越来越重视。
糖尿病患者对于血糖监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增长。
5. 市场竞争格局目前,全球血糖监测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的竞争者包括强生(Johnson & Johnson)、Roche、爱奥尼(Abbott)等跨国公司。
同时,国内也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技术的本土企业,如亚信医疗、维生素等,加剧了市场的竞争。
6. 市场前景血糖监测市场作为医疗器械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前景广阔。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科技进步以及健康意识的提高,血糖监测市场有望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未来,无创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数据分析的应用以及与智能设备的结合将是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
以上为2024年血糖监测市场分析现状的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共计1500字。
血糖监测的新进展-
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
SMBG的监测频率和时间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 可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 包括餐前、餐后2h、睡前及夜间(凌晨2~3时)
各类指的适用范围
胰岛素治疗患者的SMBG方案
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的血糖监测方案举例
SMBG的准确与精确性
准确性:
• 血糖仪的测量结果与患者真实血糖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精确性:
• 是指同一样本多次重复测量后的一致程度
目前, 国际上遵循的是ISO15197-2003的标准, 国 内遵循的是GB/T19634-2005的标准
SMBG的局限性
针刺采血可能引起患者不适感 操作不规范可能影响血糖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监测频率不足时, 对平均血糖、血糖波动或低血
CNOGA • 耳夹无创血糖仪
智能管理系统
持续血糖监测(CGM)技术
时间
方法
探测方式
监测时间 频率
1999年 2001年 2001年 2004年
CGMS
腹部、微创
GW2B
前臂、微创
GlucoDay 腹部、微创
Pendra
腕部、无创
72h 13h 48h 3mon
5 min 10 min 3 min
STEP 2: 观察餐前血糖
First
寻找餐前低血糖
考虑: 大剂量,前一餐活性胰岛素的影响 运动的影响 食物影响: 进食时间,数量,成分组成等 早餐前考虑夜间基础率的影响
Second 寻找餐前高血糖
考虑: 与低血糖相同的考虑 另外早餐前需考虑黎明现象
3.9mmol/L
STEP 3: 观察餐后血糖
CGM的人群
CGMS的读图方法
糖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新技术
糖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新技术糖尿病(糖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体内血糖水平长期处于高位。
高血糖会对人体各个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时刻监测血糖水平,以便及时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也出现了新的技术,这些技术给患者带来了便利和舒适。
本文将介绍几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新技术。
一、连续血糖监测系统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简称CGMS)是一种使用传感器实时监测患者血糖水平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使患者不再需要频繁使用血糖仪来进行血糖监测,而是通过一个小型的传感器,将数据传输给患者的手机或专用设备。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减少了血糖监测的痛苦和不便,患者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血糖水平。
同时,它还可以提供血糖趋势图,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然而,这种技术的成本较高,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可能并不经济实惠。
二、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是指通过非侵入性的方法来测量患者的血糖水平。
当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无创血糖监测设备,如红外光谱仪和射频(Radio Frequency)技术等。
这些设备可以通过扫描皮肤表面,测量皮下组织中的血糖水平。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无需抽血,对患者的身体没有创伤,减轻了患者对血糖监测的恐惧感。
同时,无创血糖监测技术可以在不同时间点连续监测血糖,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数据。
然而,目前该技术在准确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挑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验证。
三、胰岛素泵技术胰岛素泵技术是一种通过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的方法,用于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该技术通过一个小型装置,将胰岛素以微量的方式输送到患者的体内,模拟胰岛的分泌方式。
胰岛素泵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血糖波动的风险。
同时,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调整胰岛素输送速率,以实现血糖的精确控制。
血糖监测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
血糖监测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而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也成为了全球医学研究的热点。
一、传统血糖监测技术的弊端传统的血糖监测技术主要通过刺破患者的皮肤取得血液进行检测,这种技术需要患者在每次检测时进行刺破,这会带来疼痛和患者对监测的不舒适感,同时也可能会引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而且,传统的血糖监测技术无法进行频繁的监测,因为患者需要对自己进行刺破,这也会增加血糖监测的成本和难度。
二、新型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型血糖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指尖仪指尖仪是一种可以非侵入式地测量血糖的设备,通过将指尖仪放置在患者的手指上,就可以精确地测量出患者的血糖水平。
这种技术不需要刺破患者的皮肤,不会带来疼痛和不适感,也不会增加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
同时,指尖仪还可以进行频繁的监测,比传统的血糖监测技术更加便捷和实用。
2. 连续血糖监测仪连续血糖监测仪是另一种新型的血糖监测技术,它通过将传感器放置在患者身上,可以实现对患者血糖的持续监测。
传感器可以感知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只需贴在身上就可以进行监测,避免了频繁刺破的尴尬。
此外,连续血糖监测仪还可以将患者的数据传输到云端,医生可以通过远程查看患者的数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 皮肤贴片皮肤贴片是一种新型的非侵入式血糖监测技术,它通过将传感器粘贴在患者的皮肤上来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
皮肤贴片可以长期贴在患者的皮肤上,避免了频繁更换传感器,同时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药物输送,提高治疗效果。
三、新型血糖监测技术的应用新型血糖监测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新型血糖监测技术还有以下应用:1. 医学研究新型血糖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方便,医学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这种技术来收集和分析患者的数据,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新药的疗效性和安全性。
医疗新技术无创血糖监测仪器
医疗新技术无创血糖监测仪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领域也迎来了一次革命性的改变。
无创血糖监测仪器的出现,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传统的血糖监测方式需要通过抽血,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不便,而无创血糖监测仪器则能够实现对血糖水平的监测,同时避免了受伤与感染的风险。
无创血糖监测仪器一般采用非侵入式的检测方法,通过独特的光谱分析技术或者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患者的血糖水平。
这种仪器不需要抽血,只需将其放置在皮肤表面,通过光的反射和吸收来测量血糖水平。
这种技术的出现,无疑给糖尿病人群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善。
与传统的血糖监测方法相比,无创血糖监测仪器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能够降低痛苦和不适感。
抽血是传统血糖监测方法中最为痛苦的环节之一,而无创血糖监测仪器的出现,可以实现无痛监测,减轻病人的痛苦。
其次,无创血糖监测仪器的使用非常方便。
病人只需要将仪器粘贴在皮肤上,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完成血糖监测,省去了每次检测都需要采集血液样本的麻烦。
此外,无创血糖监测仪器的数据传输也更加方便。
通过与智能手机或电脑的连接,患者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和记录自己的血糖数据,为日后的治疗和调节提供了更多便利。
然而,无创血糖监测仪器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技术的准确性需要改进。
虽然无创血糖监测仪器可以方便地测量血糖水平,但其准确性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目前,无创血糖监测仪器的准确性还无法与传统的血液检测方式相媲美,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时需要谨慎对待。
其次,无创血糖监测仪器的价格相对较高。
与传统血糖监测仪器相比,无创血糖监测仪器的价格较高,这给部分患者带来了经济负担。
因此,进一步降低无创血糖监测仪器的价格,使其更加普及和接受,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尽管如此,无创血糖监测仪器无疑为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通过无创血糖监测仪器,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血糖监测,及时调整饮食和用药。
同时,无创血糖监测仪器也为医生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血糖数据,帮助他们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糖监测技术进展刘迎鸣摘要:糖尿病作为一种流行的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血糖的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静脉血糖监测、毛细管全血血糖监测、无创血糖监测、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人工胰岛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为临床选择血糖监测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监测血糖仪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然而,人民生活方式改变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糖尿病在中国已经由“富贵病”成为了一种慢性流行病。
据2010年3月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的一份来自中国的研究报告,截至2008年5月份中国大陆已确诊的糖尿病人已达9240万,糖尿病前期病人达到1.46亿[1]。
糖尿病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而在中国因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而死亡人数也日益增多。
为了尽早的发现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必须开展血糖监测。
1、血糖监测的意义糖尿病到目前为止还缺乏有效根治办法,患者一旦患病就会伴随终身,能否有效的控制糖尿病病情的发展是决定患者患病后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成本关键因素。
根据有关调查研究以及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结果显示,严格控制含糖物质的摄入量以及体内血糖水平,能够明显的降低糖尿病人的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2]。
通过自我血糖监测(SMBG)可以客观的反应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评价用药效果,为医生有针对性的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同时,血糖监测可以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的了解疾病状态,积极参与糖尿病的管理,及时调整用药,及时向医务工作者咨询的手段,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3]。
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定期血糖监测,可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防病于未然。
2、血糖监测的主要方法2.1静脉血浆葡萄糖生化测定静脉血浆葡萄糖生化测定常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或己糖激酶法,这些方法采用人体内静脉血血浆进行生化测定,测试结果比较准确、稳定、干扰性小,是临床检验中被广泛认可的常规手段。
然而该方法的缺点在于速度慢,而且是有创检测、需血量大、有可能导致其他感染。
2.2采用微量血糖仪对毛细管全血血糖测定为了克服静脉血糖速度慢、需血量大等缺点、市场上出现了快速微量自我血糖检测仪器(SMBG)。
自我血糖检测仪器大多采用一次性针刺采集指尖毛细管全血进行测量,携带方便,需血量低,测量时间较短[4]。
微量血糖仪主要采用(1)偶联比色法利用葡萄糖氧化酶GOD等酶氧化葡萄糖,产生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存在的情况下将还原型色原氧化为氧化型色原,再根据色原吸光强度的变化,计算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
采用该种类型方法的血糖监测仪的代表是强生的“稳步”型血糖仪,罗氏的“整合”型血糖仪。
(2)电化学测试法目前市场主流的血糖监测仪器是基于电化学法对血糖进行监测,在血糖试纸电极表面固定有葡萄糖氧化酶GOD/葡萄糖脱氢酶GDH以及导电介质。
血液通过进血槽进入反应区,血液中血糖与试纸反应区电极上的GOD/GDH反应产生电子,电子被导电介质传递给电极,在一定电压的驱动下,流经电极的电流发生变化,电流的强度与葡萄糖的浓度存在线性关系,进而可计算出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最早的便携式家用电化学血糖测试系统是1987年由美国Medisense公司推出的ExacTech,该系统采用二茂铁及其衍生物作为氧化还原导电介质,通过丝网印刷导电碳墨在PVC塑料基片上,制成外观尺寸如同pH试纸大小的血糖试纸,可以大规模制作生产[5]。
如今血糖监测仪器的巨头罗氏、强生、京都、拜耳都开发了多款具备其自身技术优势的电化学血糖仪。
血糖仪测量准确性、精确性的相关标准在国际上尊循的是ISO15197-2003,国内标准是GB/T19634-2005。
血糖仪测试血糖时是采用指尖毛细管全血,而实验室检测多半是静脉血浆值,因此,大多数血糖仪在最终显示结果的时候都通过血浆校准以与实验室测试值接近。
指尖毛细管血糖测试时,血样中氧气浓度、pH、内源性外源性的药物干扰,测试时的温度、湿度海拔高度、操作者操作熟练度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一般认为血糖仪的测试结果与实验室的血浆测试结果误差高浓度时在20%以内,低浓度时在0.75mmol以内都是可接受的。
电化学血糖仪相关的改进致力于更短的检测时间如5~10秒检测,更少的检测血量如1ul甚至更低血量检测,更稳定的酶-介电物质系统如GDH-PQQ,GDH-NAD,GDH-FAD[6],更高的抗药物、血脂等生理物质的干扰性,提高相关结果的分析互动性,比如开发血糖结果记录与分析软件系统,对可能血糖风险进行预警与代谢调节指导。
近年来甚至有“云血糖”概念的提出,用户的相关测试数据通过血糖仪上传到厂家的云服务器端,进而获得厂家健康专家的远程指导信息反馈。
2.2无创血糖监测技术面对有创、微量血糖仪给检测对象带来的影响,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要求每天多次测量带来的心理负担,工程师们近年来大力开发了多种无创血糖监测技术。
无创血糖监测技术主要利用间质液体或眼睛前庭的光学物理特性,这样的物理方法有偏振测定法、拉曼光谱法、红外光谱吸收法等[7]。
无创血糖监测的两大类方法是(1)皮下间质液中糖分子测定,获得血糖值。
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以经由皮下间质液到达细胞,并在皮肤表面少量渗出。
通过获得皮下间质样品测试血糖值,然而该方法还是需要传感器包埋处理、而且测量结果有延迟性,并不能实时反映真实血糖值,失去了对于高血糖症或低血糖症发生的报警作用。
同时,节食、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体液的渗出情况,使得监测结果也会发生偏差。
(2)采用近红外光谱法进行血糖监测,监测波长范围为700nm~2500nm。
在近红外区,人体组织对光谱的吸收与人体组织的基本分子-OH、-NH、-CH的振动有关,许多生物组织在近红外区具有独特的吸光性。
少部分代表血糖特征的反射或吸收红外线,被称为血糖特征频谱信号,可用于血糖值测定。
虽然,部分有机分子例如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细胞色素在近红外区也呈现微弱的透过特性,在如此多的干扰因素中获取血糖信息困难很大,但是,随着仪器硬件技术以及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的进步,使得在众多的干扰因素中提取有用信息—血糖信息成为可能。
即便如此,近红外方法的测试结果还是需要采用微创测试结果进行矫正[8],不同人体的水份、皮肤、脂肪、体温、血色素等条件的不同都影响这光波的吸收,监测结果仍然难以让人满意。
2.3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血糖的日常监测常常要求患者每日进行多次测量,特别是I型糖尿病需要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要求一日进行七次测量毛细管血糖值来反映患者血糖的基本变化趋势。
多次测量给测试者和被测试者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点测量也难以准确的反映机体的血糖具体变化。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出现较好的解决了连续血糖监测的问题。
目前主要有两种动态血糖检测系统,一种是皮下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一种是持续血糖监测系统。
因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电极表面存有蛋白以及交联物质等因素,大多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并非直接测量血液中的血糖。
CGMS由葡萄糖感应探头、电缆、血糖记录器、信息提取装置以及分析软件等部件组成。
在患者佩戴记录仪器期间每天输入指尖血糖值进行矫正,同时输入影响血糖值的大事件如饮食、运动、服用药物等信息,一段时间后取出信息提取装置,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该段时间内的血糖变化趋势。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以提高低血糖和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现率,评价糖尿病的治疗效果[9],以便给医护人员针对患者制定出更加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但是CGMS还需要指尖血糖值进行矫正以及佩戴不是很方便等因素的影响对其应用产生了限制。
2.4人工胰岛系统人工胰,是一种通过连续监测体内血糖浓度,并控制胰岛素泵自动注射的闭环系统(Closed-Loop System)。
采用该系统,可以按需自动地给人体注入胰岛素,控制体内血糖浓度波动范围,进而维持人体的正常机能。
例如美敦力公司推出的胰岛素泵系统,将长效血糖感应器漂浮于右心房,把感应血糖结果输入到植入腹壁内的装有高浓度胰岛素的泵,胰岛素通过导管输入到肝脏门静脉,这种“闭环式”胰岛素泵更符合生理胰岛素的分泌模式。
然而长效血糖传感器、测量准确性、精度、以及长期使用中的测量值漂移都是巨大的挑战。
3小结静脉血浆葡萄糖测定仍是目前血糖监测的金标准,但其造成病人痛苦大、费用高、操作复杂,已经很少用于一般糖尿病人的血糖监测。
自我血糖监测系统是作为一种较为准确、方便、快捷的检测方法,已经在各大医院和社区医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普及率也是日益提高。
近年来微损/无创血糖监测技术、动态血糖监测技术、人工胰岛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他们在精确性、稳定性问题使得其还无法在临床上取代微量自我血糖监测仪。
我们相信随着技术进一步成熟,血糖监测系统将更为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将进一步提高,为糖尿病的诊断、控制、治疗带来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1]wenying Yang,Juming Lu.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ew ENGL.J MED,2010,362(12):1090-1101[2]S B Schneider et ngzeitnutzen der selbstmessung von blutglukose bei patienten mitTyp-2-Diabetes[J].Der Diabetologe,2006,4:340-346[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4):62-72[4]张霓虹.浅议血糖测定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7):859-860.[5]Matthews,D.R.;Holman,R.R.;Bown,E.;Steemson,J.;Watson,A.;Hughes,S.;Scott,D.Pen-sized digital30-second blood glucose meter[J].Lancet,1987,1:778-779.[6]Heller,A.;Feldman,B.Electrochemical glucose sens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diabetesManagement[J].Chem.Rev.2008,108:2482-2505.[7]Eun-Hyung Yoo et al.Glucose Biosensors[J]:An Overview of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Sensors,2010,10:4558-4576[8]李明菊,沙宪政.无创性血糖的光谱监测及临床研究状况[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0,23(5):291-299.[9]Wainstein J.Metzger M,et al.Insulin pump therapy vs.multiple daily injections in obese Type2diabetic patients[J].Diabet Med.,2005,22:1037-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