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政经问答题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问答题
第一章
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二者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此同时转移了原材料、机器等的旧价值。
具体劳动只有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成为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而且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怎样认识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如何认识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的关系?(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1)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叫抽象劳动。
商品交换的比例,就是以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的多少来确定的。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所以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价值的创造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总是与财富的创造过程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一定的财富创造过程,也说不上价值创造。
但实际上,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3结合现实思考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越小。
反之,就越大。
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为什么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明确提出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正是运用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造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
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表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作用:(1)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
(2)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第二章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它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
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被消费后就不复存在,其价值也相应消失或转移,不发生价值增值。
而作为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却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从而成为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正是看重了劳动力里自身价值与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这样,资本家对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收回购买劳动力所预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价值增殖额——剩余价值,从而是货币转化为资本。
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怎样?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2)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联系:(1)都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
(2)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区别:
(1)成因不同
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2)归宿不同
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普遍获得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
4、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什么?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
5、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这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生产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反应这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支配这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只有认识这个规律,才能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复杂的、有时是相互矛盾的现象,科学地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
第三章
1、什么是资本积累?影响资本积累(规模/数量)的因素有哪些?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在剩余价值量已定的情况下,积累的数量取决于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和资本所有者个人消费的比例。
在积累率已定的情况下,资本积累的数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
影响因素:
(1)剩余价值率(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越高,同量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资本积累的规模也就越大。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劳动资料的这种无偿服务,会引起产品价值的下降,产生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从而有利于扩大资本积累。
(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在剥削程度一定的情况下,剩余价值量取决于被剥削的工人人数。
2、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阶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有机构成,用c:v来表示。
影响:造成工人失业。
3、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有哪两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途径:资本集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是指把许多已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一个较大的资本。
联系:(1)积聚为集中创造条件;
(2)集中也必然加速积聚。
区别:
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
使个别资本增大的速度较快;
不增加社会资本的数量。
资本积聚:受社会财富增长和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
使个别资本增大的速度缓慢;
增加社会资本的数量。
第四章
1、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1)空间上的并存性:资本所有者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
(2)时间上的继起性:并存着的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区别?
①划分的依据不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m生产中起的作用不同
②划分的目的不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m生产的影响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m的来源
③划分的内容不同
不变资本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固定资本
原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流动资本
可变资本劳动力
3、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1)加速固定资本周转,一方面可以减少和避免无形磨损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更新。
(2)加速流动资本周转,能节省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
(3)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4、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怎样?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取得的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年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则反映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在剩余价值率相等的情况下,可变资本周转越快,一个既定的可变资本在一年内,反复使用次数越多,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大,推动的劳动量就会越多,从而创造的年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多。
5、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什么指导意义?(1)资本循环理论所揭示出的资本正常循环所具备的条件,要求生产者、经营者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尽可能排除或避免资本在生产和流通中遇到的障碍,提高劳动效率。
(2)资本周转理论揭示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诸因素以及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等,深刻阐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速固定资本周转和流动资本周转(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对减少、避免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提高固定资本利用率,节约资金,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重大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6、试述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的理论并阐明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以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也是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前提。
启示:无
7、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1)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可能出现经济危机。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关于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要求社会生产按社会需要的比例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否则就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3)《资本论》中,马克思得出结论,信用本身不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但它对危机的发展起着推动和强化的作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存在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无限扩大的起势与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五章
1、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怎样?
联系:从实体上看,都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数量上m=p。
区别:m是本质,通过理论分析可知它是可变资本带来的;p是表现形式,在现实中表现为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2、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怎样?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联系:p’是m’的转化形式,是同一m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
区别:1.表现的关系不同(p’: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m’:剥削程度)
2.量上不同p’<m’
因素:(1)剩余价值率(2)资本有机构成
(3)资本周转速度(4)不变资本的节省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生产价格形成后是否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图示:
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1)尽管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从全社会整体观念出发,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不外是无产阶级剩余劳动总量的结晶。
(2)商品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即以全社会生产商品时实际消耗的劳动总量为基础。
(3)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取决于商品价格的变化,当生产商品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改变时,商品的生产价格就会随之改变。
4、利息的本质是什么?
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5、试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理论:无
启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一,是市场机制能有效的在全国范围内配置资源。
它表现在,生产要素或资本可以在部门、地区间合理自由流动,从p′低的部门流向p′高的部门,从供大于求的部门流向供小于求的部门,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效益高的部门。
这种流动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即有利于产业重组。
但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存在种种问题:①在国内,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开放的市场体系还未形成;②市场法规不健全;③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垄断;④企业的产权关系未理顺,经营机制未真正转换;⑤政府的职能有待进一步转换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部门间的的平等竞争和生产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影响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产业重组。
要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完善市场体系、培育市场机制、健全市场法
规、转换政府职能和规范政府行为等。
6、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源泉各是什么?
(1)级差地租:
形成条件: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或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
原因:土地有限性引起的土地营经营权垄断。
源泉: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一部分。
(2)绝对地租:
形成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C:V)低于社会(或工业)资本有机构成(使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
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所有权垄断的存在
(决定了农产品按价值出售,不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
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