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合集下载

王阳明15句人生大智慧!此心光明,亦复何言!_启迪

王阳明15句人生大智慧!此心光明,亦复何言!_启迪

王阳明15句人生大智慧!此心光明,亦复何言!_启迪2020-12-01 19:59为什么有些事你明明知道却做不到?根本原因就是你没做到知行合一,就像你构思了很多完美的计划,但从来没有去实现它,计划再完美也没有用。

那什么是“知行合一”呢?明朝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给我们总结了一句话,叫:“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说人的主观认识与实践行为要达到高度的统一,否则就不是真正的认识。

当一个人做到了“知行合一”的时候,就算没有大成,那也必然会有所小成了。

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这既不是说,你知道了就要去做,也不是说做了就一定知道了,而是要将“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当做一个整体,只有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知道了。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释义:心即理。

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释义: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王阳明 知行合一,此心光明

王阳明 知行合一,此心光明

92文 孙聚成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天地之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内因决定外因,内心决定人生的高度。

人之真正的强大来自内心,掌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正如王阳明所赋诗云:“知君已得虚舟意,随处风波只宴然。

”当人的心灵已磨炼得没有一点浮躁之气,虚灵无滞,不论碰上什么样的风波,都能安然自得,做到真正地融入生活。

王阳明心学的第二个核心观点便是“知行合一”说,这也是他一生的“立教宗旨”。

朱熹的观点是“知先行后”,认为先经过“格物”而“致知”,才能获得知识。

王阳明不同意朱熹的观点,反对用“天理”来束缚人的思想与行为,尤其反对言行脱节、只说不做的学风。

他认为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

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的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要在实践中磨炼,要言行一致,要表里一致。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

王阳明的心学是一门教人做圣贤的王阳明 知行合一,此心光明细风吹过,一簇簇竹子微微摆动。

一位少年静静地伫立在竹子旁边,看竹子的形态,想象竹子能够代表的世界,以求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

不分昼夜地全力“格竹子”,日夜沉思,但是毫无所得。

整整七天之后,少年因劳累过度而病倒在竹子面前。

这个少年,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明朝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心学”的开山祖师和至圣先师。

王阳明是中国思想史上罕见的伟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王阳明少年时便胸怀大志,以“正心修身,平治天下”为己任,15岁那年,他携带童子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初具经略四方之志。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什么意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什么意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什么意思
1、王阳明其临终遗言就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意思简单来讲是,一生光明磊落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呢?
2、学生们知道他将逝去,问他有没有什么遗言。

他说出词句,就是说此生光明磊落,无愧于心,没有什么遗憾了,需要什么言语呢。

3、心即理,知行合一。

所有的行为都决定于思想,所以要做到行为的正确,必须修心,达到知善知恶的的境界,此心光明正是知善知恶的境界。

所以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不是不言,而是已经说清楚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什么意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什么意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什么意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什么意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上看,有人理解为“这一生光明磊落,无愧于心,又有什么可以说的呢!”其实这种理解过于笼统,并不准确。

诸君知道,王阳明是思想家,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哲学,是认识论。

所以,“此心光明”应该还是从认识论上来说的。

意思是说我一生光明磊落,无愧于心,没有什么遗憾了,需要什么言语呢。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对弟子们的临终遗言。

王阳明57年的人生历程中虽历经艰险,志却坚不可摧,最终成就了其“光明峻伟的人格、表里澄澈的心灵、永恒经典的思想”。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既是一种自我的心境表述,也是给后人树立的行为标杆。

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大凡干事创业者只要拥有光明之心,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1。

王阳明心学精华语录100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心学精华语录100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学精华语录100句:此⼼光明,亦复何⾔!王阳明⼼学深⼊浅出地阐释阳明⼼学⼼即理、知⾏合⼀、致良知的核⼼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强⼤的⾃⼰,开启与⽣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

王阳明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

”王阳明⼼学精华语录100:句此⼼光明,亦复何⾔!1、何为第⼀等事?当读书做圣⼈⽿。

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为耻。

3、圣⼈之道,吾性⾃⾜,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

今镜明矣,⼀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圣之机也。

5、志不⽴,天下⽆可成之事。

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7、不以聪慧警捷为⾼,⽽以勤确谦抑为上。

8、不贵于⽆过,⽽贵于能改过。

9、若先暴⽩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虽欲降以相从,⽽势有所不能,是激之⽽使为恶矣。

10、⼀齐众楚,最易摇夺。

11、凡后⽣美质,须令晦养厚积。

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乎?花之千叶者⽆实,为其华美太发露⽿。

12、譬之⾦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者甚苦;然⾃他⼈视之,⽅喜⾦之益精炼,⽽惟恐⽕⼒锤煅之不⾄。

既其出冶,⾦亦⾃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13、后之君⼦,亦当素其位⽽学,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

则亦可以⽆⼊⽽不⾃得。

14、若⼰为君⼦,⽽使⼈为⼩⼈,亦⾮仁⼈忠恕恻怛之⼼。

1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累其⼼;志于功名者,富贵不⾜以累其⼼。

16、⼀有谋计之⼼,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

1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静,机忘则⼼纯⽽⼀。

四者,道之证也。

18、苟⽆尊崇笃信之⼼,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19、夫志,⽓之帅也,⼈之命也,⽊之根也,⽔之源也。

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枯,命不续则⼈死,志不⽴则⽓昏。

20、地灵则⼈杰,⼈之⽆良,亦⾜以为⼭川之羞!21、⼀念改过,当时即得本⼼。

22、夫美质难得⽽易坏,⾄道难闻⽽易失,盛年难遇⽽易过,习俗难⾰⽽易流。

从“吾心光明”到“此心光明”有多远?

从“吾心光明”到“此心光明”有多远?

从“吾⼼光明”到“此⼼光明”有多远?明代“⼼学”集⼤成者王阳明是“⽴德、⽴功、⽴⾔,皆居绝顶”的“明第⼀流⼈物”。

其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正堂中间⾼悬着⼀块“吾⼼光明"匾额。

据《王阳明故居》解说词说:此“吾⼼光明”四个字的来源于王阳明⼋字遗⾔,即“吾⼼光明,亦复何⾔”。

可是翻开《王阳明年谱》,⾥⾯明确记载着王阳明⼋字临终遗⾔应该为“此⼼光明,亦复何⾔”。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中《⽂成王阳明先⽣守仁》⼀章中也写道“⾄南安,门⼈周积侍疾,问遗⾔,先⽣⽈:‘此⼼光明,亦复何⾔?’顷之⽽逝,七年戊⼦⼗⼀⽉⼆⼗九⽇也,年五⼗七”。

可见,《王阳明故居》解说词有误,“吾⼼光明”并⾮出⾃王阳明⼋字遗⾔。

王阳明⼋字临终遗⾔中的“此⼼光明”与“吾⼼光明"是有区别的,乃王阳明 “⼼学”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

“吾⼼光明”的真正出典在什么地⽅呢?遍查《王阳明年谱》,乃知“吾⼼光明”典出王阳明先⽣在明正德⾟巳年(公元1521年)曾写过的⼀⾸题为《中秋》的诗。

诗中写道:“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发相侵寻。

吾⼼⾃有光明⽉,千古团圆永⽆缺。

⼭河⼤地拥情辉,赏⼼何必中秋节”。

这⾥的“吾⼼” 是指忠⼼耿耿的“⼼”、没有任何私⼼私欲的“⼼”,⼀此中“⼼”指“本⼼”。

⼼为国家、为百姓的“⼼”。

此中正德元年(1506),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替戴铣洗冤⽽批评时政,得罪明武宗、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县)驿丞。

在龙场⼏年间,王阳明“居夷处困,动⼼忍性之余,恍若有悟”,始知圣⼈之道,“吾性⾃⾜”,即不是舍⼼求事物之理,⽽是求事物之理于⼼中,这就是⼼即理之说。

正德四年(1509)末,王阳明从贵阳回归途中在湖南⾠州教⼈静坐功夫。

正德五年(1510)三⽉,他升江西庐陵县知县,主张为政不事威刑,惟以开导⼈⼼为本,注重功夫,试图以静坐⾃悟性体。

同年⼗⼆⽉,王阳明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论实践之功。

王阳明告诉弟子这四句话,是对心学的全面概括,但第一句就有争议

王阳明告诉弟子这四句话,是对心学的全面概括,但第一句就有争议

王阳明告诉弟子这四句话,是对心学的全面概括,但第一句就有争议明朝,程朱理学盛行,占据统治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明朝中期,一位哲学家横空出世,他高举心学的旗帜,反对程朱理学,引领了时代的潮流。

此人便是一代奇人王阳明,他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文能教育天下英才,武能平等宁王叛乱,可谓文武双全。

王阳明晚年用四句话总结了自己的心学理论,也就是有名的“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传习录》)四句教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第一句就在他弟子中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历史上发生过这么一个故事:嘉靖六年(1527)五月,朝廷命王守仁以原官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前往广西征讨思恩、田州之乱。

临行前夕,王阳明的弟子王畿和钱德洪产生了一场辩论。

王畿是个比较激进的人,他说,老师的四句教可能说得不彻底,因为一切都是从心之体来的,既然心之体无善无恶,那么意之动也应该无善无恶,良知也应该无善无恶,格物也应该无善无恶,也就是说一切都无善无恶。

而钱德洪却是个老实人,他说,老师这么说肯定是对的,心体本来没有善恶,但是被私欲所沾染,心体也就有了善恶,正要用格物致知的功夫让心体回复到无善无恶的境界。

畿曰:“先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恐未是究竟话头。

”德洪曰:“何如?”畿曰:“心体既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知亦是无善无恶,物亦是无善无恶。

若说意有善有恶,毕竟心亦未是无善无恶。

”德洪曰:“心体原来无善无恶,今习染既久,觉心体上见有善恶在,为善去恶,正是复那本体功夫。

若见得本体如此,只说无功夫可用,恐只是见耳。

”(《王阳明年谱》)由于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便相约第二天去请教老师。

第二天,弟子们在天泉桥畔为老师践行,王畿与钱德洪趁此机会说出了自己的疑问。

王阳明说,我就等着你们来问我呢。

你们俩都偏于一端了,要相互学习才能互补。

钱德洪说心体沾染了私欲,就有了善恶,这是不对的。

心体就像是太虚,虽然太虚中有日月星辰等一切事物,但太虚是无形的,不会被这些东西障蔽。

此心光明,何复此言的意思

此心光明,何复此言的意思

此心光明,何复此言的意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出自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

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

他一生致力于追求良知和光明,并创立了阳明心学,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临终之际,弟子们围在他的床前,问他有何遗言。

王阳明微微一笑,说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我的内心已经光明磊落,没有什么需要再说的了。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一生追求光明和良知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展现了他面对死亡时的坦然和无畏。

他的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更是对后人的启示和鼓舞,激励着人们追求内心的光明和正义。

这句话也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那些内心光明磊落、无愧于心的人物。

举例来说,比如有一个人,他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正义,他努力保持自己的心灵纯洁,不做任何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

当他年老或者身受重病,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可能会回顾自己的一生,发现自己已经尽力做到了最好,没有留下任何遗憾。

这时,他就可以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他的内心是光明的,没有愧疚和遗憾,因此不需要再多说什么。

这句话也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光辉形象的人物,比如古代的忠臣、烈士,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行为和精神,就是“此心光明”的最好诠释。

在他们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刻,他们可能会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来表达自己的无畏和坦然。

高中生优秀作文精选: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高中生优秀作文精选: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有心有恶心之体,无心无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心学四训一直深深敬仰一个人,一个与诸葛亮齐名的人,一个真正”平天下”的人,一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

教育家,兵家,政治家,_____王阳明。

王阳明值得人称赞的地方实在太多,我最敬佩的,却是他的包容与对诽谤的沉默。

大约在五百年前,王阳明独自一人平定了宁王的叛乱,挽救了风雨中的大明王朝,功德被巷中三岁小孩传唱,也许等待他的是封爵与光宗耀祖,万世显赫了。

但是奇怪的是,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平叛的功劳莫名其妙戴到他人头上,倒是王府门外多了一群流浪汉整日骂个不停,门内多了一群阉党使他无法讲学,在那个时候,阉党绝对百年后那么强大,他们只是高官们玩弄权术的工具,王阳明知道的很清楚,他的学术太过于强大,冲击了腐朽的八股文制度,此刻不只是阉党,而是整个内阁,甚至整个学术界与他对抗。

历史总是这样,伟大滋生怨恨,怨恨滋生谎言,整个学术界从无如此的一致。

”异端””洪水猛兽”的名号滚滚而来,比起民国清朝遗老们对新文化的指骂有过之而无不及,昏庸的皇帝终日玩乐,内阁们为了防止他讲学不停地指派他评定农民起义。

面对这些,王阳明都微笑着看过去,他给那些流浪汉们饭吃,给阉党讲道理_____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弟子一样,他不与任何学术泰斗争论,只是给任何一个愿意学习的人讲学____甚至从不收学费,这一点连孔子都做不到。

学术界无可奈何,政治界却成功了,用极其卑劣的手法:长期的平叛终于将王阳明的身体拖垮了,他生了重病,去世。

不知他去世的时候,那些小人们有没有举杯欢庆?但高兴是一定有的,那群小人们一定为自己的”胜利”而欢呼,为腐朽的学术与政治欢呼,而王阳明的弟子们却一定悲痛万分,为自己老师的爱国被人利用,为王学的兴衰而担忧。

王阳明看似这样输了。

厚黑学又一次取得了卑鄙的胜利。

但历史总是公平的,王阳明的沉默与包容最终取得了胜利。

且不说日后的内阁首付徐阶,权倾天下的张居正;引领明末思想解放的李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单是远在异邦,打赢了日俄海战的日本海军大将的东乡平八郎腰牌上”一生俯首拜阳明”七个大字就让我们惊讶于王学的传播之广与影响之深,王学后人明白了弟子们问王阳明为何不对外界反击时,他是绝对能胜利的,病危的王阳明留下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名言故事

王阳明名言故事

王阳明名言故事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 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光不仅在烛上”故事背景:一个叫徐檄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徐翻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一一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 得到了真谛。

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檄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

徐檄不理解。

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

”在空中画了个圈说, “这也是光。

”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 “这还是光。

“徐檄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

”王阳明说: “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

”徐檄拜谢而去。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

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 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和尚不语。

王阳明心光明全文及译文

王阳明心光明全文及译文

王阳明(Wang Yangming)是明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认为人的心灵具有内在的智慧和力量,可以通过修炼心灵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心光明”一词,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一书,意指心灵清澈明亮,没有杂念和迷惑,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以下是“心光明”一段原文及其译文:
原文:
“心之光明,虽毛发而可以见;心之暗昧,虽三尺非所见也。

昔人谓‘一念不生即如如不动’,盖谓此也。

念之所生,与之倏聚忽散,而纷扰杂陈于前,非超然于物外而能断之也。

念起即觉,觉即不昧,故虽处烦恼痛苦之中,而能廓然大公,无入而不自得也。

惟有是念不起,则本体寂然不动,而感通无方。


译文:
“心灵的光明,即使只有微小的毛发也可以被看见;心灵的暗昧,即使有三尺的距离也无法被看见。

古人说‘一念不生即如如不动’,就是指这个。

念头的产生,与之倏忽聚散,纷扰杂乱地出现在面前,不是超越物欲之外就能断除的。

念头一起就要觉察,觉察就不会暗昧,所以即使处在烦恼痛苦之中,也能廓然大公,没有不能自我满足的地方。

只有念头不起,本体才会寂然不动,而感应通达没有边际。


这段文字表达了王阳明对于心灵修养的理解和实践方法。

他认为,只有保持心灵的清澈明亮,才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因此,他主张通过修炼心灵,消除杂念和
迷惑,使心灵回归本体的寂然不动状态,从而实现人的内在平静和超越。

同时,他也强调了觉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及时觉察念头的产生,才能够避免心灵的暗昧和纷扰,保持心灵的清澈明亮。

心学经典|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

心学经典|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

心学经典|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

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好书读后感: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好书读后感: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明穆宗说过:两肩正气,一代伟人。

具拔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明史》中写到过: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这些说的,便是那位创立了阳明心学的伟人—王阳明。

或许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建树便已足以使他名垂千古,但真正让我们钦佩,研究的,却是他的阳明心学。

王阳明一生的真正开始,是在他少年时与他私塾老师的一番谈话。

他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答曰:“唯读书登第耳。

”王阳明却不以为然,说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在周围所有人都在为了读书登第而努力时,他却志不在此,而是立志成为一个圣人,或许这便为他未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有梦想不足以使一个人到达远方,但到达远方的人一定有梦想。

可从此之后,王阳明的人生便开始不逆了起来,先是几次科举都并未中举,后当官又被人陷害,被刺客追X,无奈逃亡到涌泉寺,心中苦闷经他人开导后,终于雄心又起,满腔豪气化作千古名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这首《泛海》是王阳明流传最广的一首诗,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他便前往那个真正令他名传千古的地方——龙场了。

在龙场,没有如京城般繁华的街道,没有相互交谈讨论的文人墨客,有的只是几个逃犯,许多野蛮人和无穷无尽的瘴气罢了。

可就是这样,王阳明却开始教导野蛮人盖房,并建立了一个龙冈书院,继续自己的志向。

生活便如此平淡如水般流过,直到有一天,王阳明开始打造一具石棺,仆人小心翼翼的询问,王阳明回答说:“我已经不在乎荣辱得失,只是还无法超脱生死。

”说罢,便躺进了石棺,开始思考內心的疑惑。

终于,这个因他而不平凡的夜晚到来了,终于,他悟到了“心即理”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终于,他不再是一个凡人王阳明,而是一代理学大家,王阳明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

王阳明这一路走来,经历过痛苦,经历过苦难,历史留给他的苦难与折磨,而他留给历史的,却是无尽的精神宝藏!这不是以德报怨,而是他早已心无外物,不在乎生死荣辱了,正如他所说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开悟后说的两句话

王阳明开悟后说的两句话

王阳明开悟后说的两句话1.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像太阳光芒万丈,无需多言其伟大,咱只要内心光明,还需要说那么多废话干嘛呢!比如当你面对困难抉择时,只要保持内心的光明,就能坚定地做出正确选择,根本不需要纠结和犹豫呀!2. “无善无恶心之体。

”哎呀,这不就好比一张白纸嘛,它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呀!就像小孩子刚生下来,哪有什么善恶观念呢,都是后天环境影响的呀!比如在一个单纯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就更容易保持这种无善无恶的本心呢!3.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这不就跟盖房子一样嘛,得先把根基打牢了,才能往上盖呀!你看学习知识、修养品德不也是这样嘛,只有真诚地去探索,才能真正明白呀!比如认真钻研一门学问,不就是在格物致知嘛!4. “知行合一。

”这就好像是知道了游泳的方法就得跳进水里游起来呀!光知道不去做有啥用呢!就像你知道要锻炼身体,却总是偷懒不去行动,那怎么能有效果呢!比如你决定每天早起跑步,那就得真的去做到呀!5.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这就像种一棵树,得先把根养好呀!培养品德不也是得先滋养自己的内心嘛!比如你想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那就要从内心深处去培养这种品德呀!6.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哎呀呀,这多形象呀!打败外面的敌人可能还容易点,可要战胜自己内心的那些杂念、欲望可就难多了呀!比如想要改掉自己的一个坏习惯,那可真是要费好大的劲呢!7.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那些圣人就像过眼云烟一样,而自己的良知才是最好的老师呀!这就好比在人生路上,自己内心的指引才是最靠谱的呀!比如在面临选择时,听从自己良知的声音准没错呀!8.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这不是说没有过错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改正错误呀!就像走路摔倒了,重要的是赶紧爬起来继续走呀!比如你犯了一个错,及时改正了,那不是比一直不犯错更有价值嘛!9.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这就像没有目标的船,在海上能航行到哪儿去呢!没有志向,啥事儿也干不成呀!比如你想成为一名画家,那得先立下这个志向呀!10.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心学口诀

王阳明心学口诀

王阳明心学口诀
王阳明心学口诀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我心光明,夫复何求。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世间的道德伦理,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天生就具都有,而不是要去外面格物求取才能获得。

心和良知已经光明了,没有杂念邪念了,那还求索什么呢?已经满足了!心的本体是没有好坏善恶之分的,善恶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人有了意念、思想后就有了善恶。

思想观点:
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此心光明复何言——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观后感-读书笔记

此心光明复何言——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观后感-读书笔记

此心光明复何言——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观后感此心光明复何言——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观后感新年前后是比较忙的时候,时有应酬少不了口腹之福;期间偶然接触了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里讲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顿时上瘾,忙里偷闲的每日一集半集的终于看完了。

感觉比舌尖上的美味来犹胜一筹,它是文化大餐,更是难得的一种精神享受。

心得虽然不够成熟但也要趁着热乎劲儿表述出来,和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吧……圣人与完人对于王阳明,很早读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曾经知道,他是个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那句“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让我记忆颇深。

既然如此,以唯物主义者自诩的我自然对其不感兴趣。

直到如今听了郦教授一番详细地解读,方才大吃一惊,原来人家竟然是与孔子、孟子、朱子(朱熹)并列的儒家四大圣人;不仅如此,还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完人之一,孔子和王阳明各一个,曾国藩算半个(两个半完人另有诸葛亮、王阳明和曾国藩一说,但都有王阳明)。

何为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才德全尽”的人;而完人呢,条件似乎更高,要“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

不但有德行,还要有功业,称为“三不朽”。

按照这样苛刻的条件衡量,连孔子也被排除在外了。

孔子虽然创立了儒家学说,是无可置疑的道德模范,为了克己复礼到处奔波努力,但可惜业绩不行,徒劳往返,不被各国君主认可。

儒学的强大影响力还是在刘汉之后才逐步呈现的;而王阳明不但是心学的开创者,而且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用于行政和军事实践,且卓有成效。

他谋划指挥的战役从无败绩,百战百胜,被称为“战神”。

纵观中国历史达到王阳明这样知行完备和功业水准的,的确少之又少……因此奇人学者的王阳明早在当代就拥有了许多粉丝,拜他为师的人有他的顶头上司当朝大官,也有封疆大吏,更有无数的读书人追随;他身后信奉者崇拜者就更多了,如海瑞、张居正、黄宗羲、李贽、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蒋介石曾经多次自称为王阳明的信徒,并把台北草山命名为阳明山以示纪念。

阳明心学此心光明感悟怎么写

阳明心学此心光明感悟怎么写

阳明心学此心光明感悟怎么写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学派,它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是“知行合一”,即通过认识自己的内心,将所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心与行的统一。

在我看来,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

首先,阳明心学告诉我,人的内心是光明的。

每个人都有一颗纯净的心灵,只是在生活的磨砺中,我们可能会被外界的诱惑和困扰所迷失。

然而,无论我们经历了什么,我们的内心始终是光明的。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思考,我们就能够找到内心的光明之处。

阳明心学教导我们要通过修养和实践,让内心的光明照亮我们的生活。

其次,阳明心学让我明白,人的内心是自由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阳明心学强调自觉自愿地去做好事,而不是被外界的压力或利益所驱使。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准则,自主地选择正确的道路。

只有在内心自由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

再次,阳明心学告诉我,人的内心是善良的。

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在生活的纷扰中,我们可能会被负面情绪和外界的影响所困扰。

阳明心学鼓励我们要培养善良的品质,如仁爱、诚实、宽容等,通过实践来弘扬善良的力量。

只有通过善良的行为和心态,我们才能够创造和谐的社会,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后,阳明心学让我明白,人的内心是有力量的。

我们的内心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潜力,只要我们用心去发掘和运用,就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阳明心学强调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够将内心的力量转化为现实的成果。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

它告诉我,人的内心是光明、自由、善良和有力量的。

只有通过修养和实践,我们才能够发现和发挥内心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

阳明心学的智慧和哲理,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个人成长,也可以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贡献。

此复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的意思

此复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的意思

此复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源自我国古代文学,出自南朝梁代大文学家萧铎的《温散》,原句为“昔谁是谁非,此复光明亦复何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过往的人事已经无法追究,光明正大的事实又能说明什么呢?也就是说,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明眼人都能看得清楚,再说有什么用呢?这句话通常用来表达对过去已成定局的事情的无奈和无奈,也可以用来形容对于显而易见的事实本身已经再也无需多言的感慨。

这句话传世至今,深受人们喜爱,起初是因为它富有哲理,简洁而又精辟。

其实,这句话所蕴含的意蕴并不简单。

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对过去已成事实的事情的无奈和无力,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

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此复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一、对过去已成事实的无奈人生处处都充满了无奈,而对于过去已成定局的事情更是无能为力。

一些曾经的错过、遗憾和不幸,正如同已经离去的光明一样,已经成为过去式,再也无从挽回。

这时候,不妨学会接受事实,释怀过去,转而面对眼前的生活。

正如同一句古语所云:“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意思就是,即便是已经枯死的树木再次见到春天也会重新发芽,而人生中没有重来的机会。

在面对过去已成事实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此复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来提醒自己,接受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向前看,积极面对眼前的生活。

二、对于明眼人的质疑此复光明亦复何言一句话也是在质疑那些明知故犯却还要欺骗别人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遇到一些明明真相早已大白的事情被一些人故意掩盖或者歪曲事实的情况。

这时候,这句话不仅仅是在表达对于过去已成定局的事情的无奈,更是在质疑那些明明知道真相却还要欺骗别人的人。

这种人常常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事实终究会大白于天下。

此复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正是在提醒人们,无论如何掩盖不了的事实,还不如坦然面对,坦诚相待。

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此复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所包含的意蕴实际上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考和领悟。

人生中总是充满了曲折和坎坷,往往会让我们心生无奈和沮丧。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什么意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什么意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什么意思
这颗心正大光明,又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语出王阳明,是他的临终遗言,表示自己一生光明磊落,没什么可说的。

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终其一生之力,将心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构建完成。

1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

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

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2
王阳明即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心学: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王阳明心学:此心光明,夫复何言!2017-04-27 07:19阅读:X
王阳明心学: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传习录》里记载了王阳明和他的门徒九川这样的一段对话:九川卧病虔州。

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对曰:“功夫甚难。

”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在虔州时,陈九川病倒了。

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陈九川说:“功夫的确很难。

”王阳明说:“经常保持快活的心情,即为功夫。


王阳明在龙场谪居期间,写下了一篇千年传诵的《瘗旅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正德四年秋七月初三日,有一个从京师来的小官,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从龙场路过去上任,阴雨天黑,投宿于一苗民家。

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从那条路过来,说这个小官已死在路上。

下午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三天连仆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听到此讯,王阳明悲伤之余,命两名童子去把三具尸体埋了,并感慨地说:
我早知道你肯定会死,因为前两天我隔着篱笆望见你愁容满面,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如果你实在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
就应该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为什么要这么不开心呢?
要知道,在遥远的路途中,餐风宿露,攀越崖壁,行走于高山野岭之顶,经常是饥渴劳累,筋骨疲惫不堪,而又有瘴厉之气时时侵扰着身体,如果这时又有忧郁哀愁积于内心,内外夹攻,岂有不死之理?
而我离开故乡来到这里,已有两年了,同样也经历了瘴毒之气的侵害,跟随来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独我一个人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没有一天是像你这样悲悲切切、忧郁哀愁的。

孟子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正气浩然”这是古人在面对生命的任何时候所追求的态度。

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虏以后,关押他的土牢,又矮又窄,阴暗潮湿。

遇到雨天,屋面漏水,满地是水;一到夏天,地面上发出一阵阵蒸气,更加闷热。

牢房的隔壁,有狱卒的炉灶,有陈年的谷仓,发出阵阵烟火气、霉气,再加上厕所里大粪的气味,死老鼠的臭味,使人极其难受。

奇怪的是即使在这样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文天祥并没有得病,而且心情还很好,就是在这里他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在《正气歌》中,文天祥说:
我被关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面也像夜晚一样黑暗。

连牛马也一起关在这里,我吃的也是像给鸡、鸟所吃的粗劣不堪的食物。

一到下雨或有霜露的时节,牢房里就四处漏水,地上被冲出道道沟沟坎坎。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寒来暑往,说也奇怪,我居然什么病也没有生。

这其中哪有什么技巧,只不过是我身怀浩然正气,各种病邪怎能侵袭我的身心呢。

一个人的内心拥有莫大的力量,当你能够安住于内心的光明和浩瀚,就能够境随心转,所以降服了自己的内心,也就拥有了真正改变命运的力量,正如凯西所说:“一个人应该首先降伏自己,然后其他的元素和条件就会服从于你,这就是宇宙法则。

”王阳明在练习书法的时候,曾经有感:
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

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

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

”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
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王阳明针对练习书法曾说:“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

这种方法他总结为八个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王阳明一生充满坎坷和磨难,但是神奇的是每当面临困厄的关键时刻总会出现转机,事情看似无望却被莫名其妙的化解,这其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无论面对怎样困难的环境,王阳明都能保持自己安住在他那内心的大光明里,庄子说过: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当一个人能够保持内在的光明和喜悦,外在会自然的变好,同频相吸。

王阳明说:“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白天做功夫觉得烦扰,就静坐;如果懒得看书,就去看书;这是对症下药。

修心的要点,在于做到克己自制。

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读书作文,怎么能牵累人呢?人其实是被自己的计较得失牵累了。

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

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
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分享我的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N同时转发到微博发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