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之精髓

合集下载

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有
着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他提出的“心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文化和思想界。

以下是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1. “致良知”——王阳明提倡人们通过反思自身内心,找到真正的道德准则。


良知,即使人们不受外部规范约束,也能自觉遵循正确的道德标准。

2. “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和研究,以此来
认识世界和掌握真理。

3. “知行合一”——王阳明主张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只有将所学的道理付诸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们。

4. “阳明心学”——这是王阳明所倡导的,强调人的内心自觉和自律的道德学说。

5. “性即理”——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即为道德准则,因此道德应该源于内心而
非外在的规范。

6. “知情达理”——王阳明认为人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
力和判断力,从而达到理性和成熟。

7. “行而不辍”——王阳明认为人应该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只有这
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和素养。

8. “格局高远”——王阳明认为人应该树立宏大的理想和境界,超越个人私利,
追求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9. “知识分子的责任”——王阳明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肩负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和使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

10. “天人合一”——王阳明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阳明心学精髓语录

阳明心学精髓语录

阳明心学精髓语录阳明心学是我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其核心是“知行合一”,认为心性即理性,人的真正能力源于内在的自我意识。

通过正确认识自己,开发自身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的不断提升。

一、“致良知”“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是指人类内在的良知所在。

良知是人类本性的体现,是道德自觉的来源。

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发掘内在的良知,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

良知需要持之以恒地培养,通过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二、“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阳明心学的重要理念,指的是通过观察外界事物,发现内在的规律和真理,进而认识自己和世界。

人们需要从具体的事物中寻找规律,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指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实现知行一致的完整循环。

人们需要在知识和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不断探索知行合一的方法和路径。

只有将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释放个人内在的潜能。

四、“致远”“致远”是阳明心学的最高境界,指的是人们通过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不断提升自我意识的过程。

人们需要不断追求自己的内在理想和价值,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五、“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阳明心学的终极目标,指的是人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最终达到自我意识的最高境界。

人们需要不断追求至善,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和境界,实现自己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六、“知行合一的秘诀”要实现知行合一,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秘诀。

首先是通过积极的学习和体验,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探索真理。

其次是通过勇于尝试和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最后是通过反思和思考,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自我意识和实践能力。

阳明心学精髓语录通过简洁有力的文字,表达了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人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逐步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的精髓,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潜能和价值,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进而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王阳明(1472-1529),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将领,被誉为“心学”创始人。

他的“心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等重要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及其解释。

一、“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是他心学理论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本质上是清明自知的,所以人的心就是理。

他说:“心即理,理即心,两者本是一体。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与宇宙万物相通的,心灵的运动就是宇宙的运动,所以人可以通过心灵来认识宇宙。

“心即理”的核心思想是要把握住人的心灵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通过外在的知识和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在的自觉和体验获得的。

这种智慧是一种超越常识和经验的智慧,是一种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智慧。

二、“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道德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良知。

良知是人的内在本性,是清明自知的本质表现。

他说:“良知即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即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只有在不断发掘和培养自己的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他说:“人心有恶,人能自知之;人心有善,人亦能自知之。

”他认为,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发掘和培养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境界。

他说:“知行相通,无有间隔。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他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自行之者。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四、“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重要概念。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知识。

他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灵可以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四句教?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四句教?

明朝,嘉靖六年,56岁的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王阳 明,即将奉旨前往两广平乱。

临行前,他召唤门下两个重要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在天泉桥上,进行了他最后一次课业传授。

他说道:“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已经全部教给了你们,但心学之精髓,你们却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你们要用心领会,将之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心学来源于陆九渊,陆九渊没有将心学系统化,他感觉心即是主宰,但是心如何变,为何变,他都没有解释清楚。

王阳明在后期立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

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

静物,如石头、桌椅。

植物,如柳树、杨树。

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

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

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

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王阳明心学精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就像一朵花,你看他时,此花便在你心。

你不看时,此花便与你同寂。

王阳明心学精髓:知行合一。

你所知道的要和你的行动统一,用现在的话说理论与实践统一才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学习、总结和自省,然后再去实践,如此反复。

千万不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自省,所谓知行合一,是知与行要统一在一起,知和行是一件事!古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吟罢,王阳明仰首向天,大笑之间飘然离去: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天泉论道”。

王阳明心学精髓4句

王阳明心学精髓4句

王阳明心学精髓4句
最核心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无善无恶心之体。

王阳明认为,“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没有善恶就是心的本体,类似于佛教的心形归空,但又不同于佛教的空,也就是心中没有想法,应机而动,如果水一般没有形态,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

2、有善有恶意之动。

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3、知善知恶是良知。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天理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去接触天地万物,对其运作等到有了认识,才产生了所谓的理。

天理也是人心的认知产生的,属于主观意识的产物。

人欲是自己的主观意识活动,天理是给自己意识活动以及意识活动衍生的行为作出的规定,两者的关系是紧密结合本生同源的。

4、为善去恶是格物。

通过传统的儒家教程“格物致知”来领悟心学的奥义。

因为天理和人欲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就要不断的减损自己的人欲,来达到圣人无有忧虑无有欲望的境界。

王阳明求学之时遍历了佛道儒三家,择优秀思想而取用之,进而龙场悟道成为千古一圣,分析他的哲学思想时最好兼顾佛教和道家的哲学要义,这样互相辩证,互相增进理解。

王阳明心学精髓

王阳明心学精髓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的人之一,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心学思想对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深远,蕴含着无数的精髓。

一、格物就是有担当1、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

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

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2、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3、且于动处加工,勿使间断。

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

4、《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5、修齐治平,就是格物。

6、知行合一之学,吾侪但口说耳,何尝知行合一邪?7、入而问圣人之学,则语以格致之说焉;求格致之要,则语之以良知之说焉。

8、致知在实事上格。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

9、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至于“集义”“博约”,功夫只一般,不是以那数件都做“格物”底事。

10、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11、猝临盘错,盖非独以别利器,正以精吾格致之功耳。

12、凡作事不能谋始与有轻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诚一,亦是见得良知未透彻。

13、夫志于为利,虽欲其政之善,不可得也。

志于行道,虽欲其政之不善,亦不可得也。

14、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15、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

16、御外之策,必以治内为先。

17、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18、量力可行即行,可止即止。

19、惟恐吾侪尚有一善成名之意,未肯专心致志于此耳。

2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二、直面内心的恐惧1、患难忧苦,莫非实学。

2、修己治人,本无二道;政事虽剧,亦皆学问之地。

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有度,过则为灾!

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有度,过则为灾!

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有度,过则为灾!“古今心学第一人”王阳明说,心,是万物的尺度。

1做人有高度。

有高度,才有风度;有风度,才有气度。

先做人,后做事。

《礼记·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到底,就是做人。

儒学经典思想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内圣外王的核心组成部分。

人做好了,成功是迟早的事;人做错了,失败是迟早的事。

做人,善良靠谱是根基;做事,诚实守信是标准。

言而无信非君子,反复无常真小人。

《论语》里讲,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直白地说,就是真心换真心,四两换半斤。

你要讲信用,一诺千金;他也讲信用,投桃报李。

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很容易打成共识。

当年马云创业失败,负债累累。

他想创建阿里巴巴,没有资金链。

找大咖孙正义融资。

孙问:你创建阿里巴巴的使命是什么?马云斩钉截铁道: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一句话瞬间征服孙正义,他当即拍板,秒投两千五百万美金给马云。

因为,孙正义看到了马云的格局和高度。

2做事有尺度。

一个高人与一个庸夫之间的分野是什么?就是做事的那个“度”。

软硬功夫,诸般技能,说到底都是一个度;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最根本还是一个度。

卓尔不群,出类拔萃,最奥妙仍是一个度;事无巨细,人有高低,到头来皆是一个度。

度,拿捏好了,你就是高人一等;度,把握不住,你仍是小白一个。

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讲得是度;迎来送往,自然而然,说的是度。

这个“度”,就是做事的尺度。

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温不火,最讲适合。

语言里有阳光明媚,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行动里见思想精神,让人事后幽香回味。

做事有尺度,还可以引申到另一方面,那就是,有深度。

在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领域,精耕细作。

用工匠精神,把每件事做到极致。

从专心,专精,到专长,专业。

因为与众不同,所以无可替代。

“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讲办事、说话方法:“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眼是尺子手是称。

眼,观的是全局,安排得当,事半功倍;心,看的是未来,未雨绸缪,万事无虞。

王 阳明心学之精髓

王 阳明心学之精髓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哲学、文化、社会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那么,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究竟是什么呢?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强调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识。

良知如同内心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分辨善恶、是非,只要我们能够去除私欲的遮蔽,就能让良知得以显现,并依此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行为。

“知行合一”则是王阳明心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理念。

知与行并非是两个分离的阶段,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我们不能只是在理论上知道什么是对的,而不去付诸实践;同时,我们的行动也应该是基于正确的认识和道德准则。

只有将知与行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道德的完善。

比如,我们都知道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知),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不去实际关心父母、照顾父母(行),那么这种“知”就不是真正的知。

只有当我们把孝顺父母的想法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比如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天、为父母做家务等,才能说我们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还强调心即理。

他认为,天理不在外部世界,而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我们不需要到外界去寻找真理和道德准则,只要向内探求,审视自己的内心,就能发现天理。

这并不是说外部世界没有客观的规律和准则,而是强调我们对这些规律和准则的理解和把握,最终要通过内心的体悟和实践来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和困难,容易迷失方向,陷入迷茫和焦虑之中。

而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当我们感到困惑时,不妨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依靠良知的指引去做出选择。

比如,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我们可能会受到金钱、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如果我们回归内心,思考自己真正的兴趣和价值所在,就能做出更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

同时,王阳明心学也注重实践和功夫。

王阳明学派之精髓

王阳明学派之精髓

王阳明学派之精髓
王阳明学派,又称为阳明心学,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创立的一种思想学派。

其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心即理
王阳明学派强调心即理的观念。

他认为人的心是可以直接认识到天理的,而不需要依赖于外在的经验或知识。

他主张通过研究人的内心感受和直觉来获取真理,而不是单纯地依赖于理性的推理。

2. 从心而行
王阳明学派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与内心的感受相一致,只有通过积极的实践去实现内心的理想,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真理的力量。

因此,他强调将心中的道义转化为现实行为,通过实践来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性。

3. 观念的转化
王阳明学派强调观念的转化。

他认为人的观念决定了人的行为和命运,只有通过转化和改变错误的观念,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提升。

他主张通过反思和自省来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心性和行为。

4. 忠诚和圣人思想
王阳明学派强调忠诚和圣人思想。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良知,坚持自己真正的信念和价值观。

他主张通过追求道德的高尚和理想的境界来达到圣人的境界,以实现自己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王阳明学派的精髓是通过心即理、从心而行、观念的转化、忠诚和圣人思想等方面,强调人的内心感受和行动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和修正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和行为,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王阳明心学之精髓简介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仲明,号阳明子,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提出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的心学思想被誉为王阳明哲学的核心,也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心即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是“心即理”。

他认为,人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本心,这个本心是与天地万物相连的根本精神实体。

心是人的感知、思维、意志的本质,也是认识世界和实践行动的基础。

在王阳明看来,人的心与外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心去发现和认知外界事物。

心外无物根据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心外无物,意味着我们的心是能够直接获得真理的能力,不需要依赖于外物。

也就是说,人的心中本来就具备了认识世界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只需要通过内省和觉察,就能够了解真理和道义。

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体内在精神的力量和重要性。

知行合一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认识和行动不可分割。

他指出,知与行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

他主张将道德原则贯彻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修行来达到心与行为的统一。

只有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体验到道德的内在力量。

实践为本对于王阳明来说,实践是心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通过实践来培养自己的心智和道德品质。

在实践中,人们能够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不断提升自我,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反思自己的行为。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认知自我、认知社会,实现知行合一,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仅关注个体的修身养性,还强调家庭、国家和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他提倡人们通过实践运用心学思想,改善个体的生活,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价值观的统一,主张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社会的和谐相互促进。

只有人人能够维护个人道德和社会伦理,才能实现家庭和社会的美好和谐。

结语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主张通过内省和实践来认识世界、修养心智。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解读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解读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解读
1、贤者有所崇拜,愚者有所恃强。

——贤者崇拜高尚的道德标准,而愚者则依赖自己的力量。

2、知足不辱,富贵难求。

——知足使人受之无愧,而富贵却是不易获得的。

3、志不立,则庸人多。

——如果没有目标,就会有更多的平庸之徒。

4、实事求是,勿以虚情假意。

——要实事求是,而不是虚伪地表示出你的感情。

5、改过修身,方能安乐。

——只有改正错误,才能获得安乐。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要因小恶行而犯之,也不要因小善行而不作。

7、节用是财,浪费是祸。

——节俭节约是财富,而浪费则带来灾难。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衰,普通人都有责任。

9、好学无穷,学问无止境。

——好学永远不会停止,学问也无止境。

10、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谈毫无文化,行为又不远大。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阳明心学的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阳明心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1
心即理
心即理是指“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心外无物,这是王阳明思想的出发点,也是被称为心学的重要依据。

在王阳明看来,朱熹虽然主张心与理统一,但其中一个“与”字仍表现出心和理之间的区别,因为此心指主体之心,而理是事物之理,由于外心而存在于事物之中,也即客观之理。

知行合一
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

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所以说知行合一。

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

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
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
王阳明是明代中国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心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支重要 学派。心学的精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1. 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知与行的统一,认为知识应该转化为实践和行动,只有 将心中的道德追求付诸实际行为,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2. 心即理:心学强调人的内心即为道德的本体,认为理(道德)存在于每个人的 内心,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良知和道德感,只要用心去感知和体悟,即可与道德真 理相通。 3. 良知:良知是人内心最本真的声音,与道德准则相一致。王阳明强调要通过反 思和修炼,培养和发扬良知,使之成为道德行为的指引。 4. 心无所存:心学强调要超越私我利益的追求,追求无私无我、忘我奉献的境界。 只有心无所存,才能真正体悟到道德的真谛。 5. 意志力:心学认为意志力的发展对于实践道德至关重要。通过意志的培养和锻 炼,人可以克服欲望和情感的干扰,坚持道德准则,做出正确的决断和行为。 这些是心学的一些核心概念,为人们探索自我修养、追求道德境界提供了指导和 借鉴。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简要介绍,心学的思想体系非常庞大和复

王阳明心学核心四句

王阳明心学核心四句

王阳明心学核心四句王阳明的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整个阳明心学中最核心的四句精髓理念。

"无善无恶心之体",这最高深最根本的一句,因为有佛道的相同观点在前,其实并不难懂。

佛家讲因缘和合,一切往深了去,越往深去便越会消解一切,直到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的空性。

道家讲阴阳相对,一切往大了去,越往大去便越会化解一切,直到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的混沌。

万事万物包括善恶之谓,自然也在消解化解之列。

虽然佛家也讲慈悲,道家也言道德,但那只是人在到达成佛得道境界时,而自然生起的大悲悯,并顺之而行。

因为那时已经我是万物、万物是我,所以能对万物众生的喜乐悲苦感同身受、一体同悲。

这与根本之理有分别,因为人有情而天地只是任自然,这就是人之为人而天之为天。

这与根本之理又没有不同,因为人的大悲悯,正是得自和秉承于心的深邃与博大,而博大深邃则正是天道 a 之征,这就是天人合一。

天与人,亦一亦二,非一非二。

到这里,阳明心学之境界的博大深邃,已经昭然,与佛道境界无异。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接下来三句,"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要知道,"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根本教义,而在佛道的根本教义之中,是找不到"有善有恶"的,找到的也都是否定之语,因为与他们的根本教义相背。

"善恶"是这三句共同的根本概念,也正是一开始说到的、可能造成多数人不能明白的那个根本点。

王阳明明确提出有善有恶、知善知恶和为善去恶,不能真正明白就可能产生两种理解:要么是阳明心学的境界不够彻底,要么是佛道都太虚无而王阳明恰恰将其落到了实处。

这两种理解都有偏颇。

真正理解了其中道理,就能知道王阳明的提法,正是恰当。

其中的关键正是"善恶"的概念,即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

王阳明的人生智慧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4.回归简单“‘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5.做人要“诚”“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诚”有从工夫上说的;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6.无私心就是道“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心即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7.至诚胜于至巧“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人生启迪: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9.一念抱持,成圣之要“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人生启迪: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10.应好是而恶非“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良知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仅是个好恶;明白好恶就穷尽了是非,穷尽了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11.君子如玉亦如铁“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人生启迪:“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12.养一身浩然正气“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13.去做才是孝“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人生启迪: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14.孝不孝代表人格“善人也,而甚孝;”——真正善的人,必是极为孝顺的;人生启迪:在现代,家庭观念正在日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其实只是自己的眼睛为花花世界所迷;亲情就是亲情,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只有放在心里才能越捂越热的东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会得不偿失;15.不孝无良知“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不慈不孝,这是我的良知所厌恶的;人生启迪: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16.心至诚才能行至孝“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人生启迪: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17.身外物不奢恋“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人生启迪: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18.克己才是真功夫“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19.荣辱毁誉皆泰然“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人生启迪:是非善恶,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动;一切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状况都是经常发生的;能看到这一层,就能把那些缭乱自心的东西,看淡些;20.把世间当修行的道场“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人生启迪:一切困苦,皆是磨砺;唯有靠世间种种难处的磨,乱心才能得以调伏;磨到最后,就是境界现前;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强不息,全心入世;只要能够做到厚德载物,便不会入歧途,而成利益自己与世间的事业;21.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人生启迪: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一个人心中充满机心,就会因机心而衍生出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等情绪;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这些,境地怎会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心灵空间需要自己去经营,机心太多、太重,心灵哪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22.心是快乐的根“常快活便是功夫;”——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人生启迪: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很难,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职了、失恋了、失业了等等,这些让人很难快活起来;世人多以为快乐与否在于外境,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快乐只在一心,而且要从一心着手去做功夫;说白了,一切还要落回到自心修养上去,这便是良知功夫的内涵;心的修养越深,受外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这是一定的;23.要活得轻快洒脱“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人生启迪: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这是内心装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处处受其牵累;摆脱这些,就是王阳明所说“减”的功夫;减到最后呢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心;本心是简单的,因为是轻快的,洒脱的;24.慎思之,笃行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人生启迪:所谓“三思而后行”,要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必须经过多番仔细周密的考虑才能有所行动,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麻烦;思考与行动,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小到处理家庭琐事,大到掌握国家命运,轻率与认真的效果都将立竿见影;所以要走向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使知真能经得住三思的考验,行真能成为一种功夫,那么知行就自能成为智慧与功业的完美合一,就像王阳明那样;25.不做就是不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没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人生启迪:获得成功的办法有很多种,不论是哪一种,哪怕是最简单、最取巧的成功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身体力行上下功夫;要想保持成功,则需要德行作为底子;德行合一,也是一种知行合一,也是一种更高明的知行合一;26.路,尽管去走“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人生启迪: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内心的愿望就会被忽略,心中的梦想就会被埋没,即使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因为少了太多的尝试——哪怕是失败,以及少了太多缘于亲身经历的深切体悟;所以,人要敢于大胆尝试,在实践中体悟一份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人生智慧;27.天理即是仁心“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所谓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人生启迪:人之为人,须有情、动情、重情;周易中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样的人,便能感应到什么样的人,乃至什么样的处境和人生;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义的朋友;譬如男女之爱,须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对你有情;推而广之,万事莫不如此;莫作无情人,天佑有情人;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28.求道须深下去“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这个道原本无穷尽,问得越多,精微处就越能显现;人生启迪:一个人若想有美好的、成功的人生,必须不断学习;王阳明认为,在学习中问的问题越多,他的学问就会越加精细;而想问得多,就必须拓展、深入下去,这就需要勤奋;没有勤奋,想成就任何事业都几无可能,任何事情本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成的;任何光辉夺目的事业背后,都是一个艰苦探索和辛勤劳作的过程;29.耐住寂寞,久久为功“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根据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这致良知没有片刻停息,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人生启迪:欲成事业,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潜心静气,才能深入“人迹罕至”的境地,获得豁达通透的智慧和事业;如果过于浮躁、急功近利,就可能适得其反、劳而无功;熬不过等待的人,熬不到幸福;经不起挫折的人,长不成傲骨;30.自省才能自明“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学习应该返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人生启迪: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就像拿刀亲手割掉自己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难,但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它,却不容易;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甚至留下疤痕,却是根除毒害的唯一办法;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就能得到人们更大的尊敬;31.静时存养,动时省察“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人生启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心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怎样自明就需要做好对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人贵有自知之明;32.反观自身,自我提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这样就不会过分的责备别人,而对自己要求严格;人生启迪:自省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心灵上的污点,继而照亮前进的路途;工作中,有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就是不在自身上找原因;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才会不断地提高;进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也体现在反省的能力上;自省还能帮助自己找到自身优势;有时候,人生的悲剧不在于没有用好自己的优势,而是连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都没找到;33.嘴巴闭关,身体力行“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用言论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人生启迪: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因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你以为所有让自己不舒服的事,都是由于别人和环境,其实都是源于自己的心太窄,容量太小,修身太浅,德性不深;所以把向外的眼睛收回来吧,盯在自己的心上;就算世界我们无能为力,我们的心也可能放开而坦然从容;心坦不坦然、从不从容,也本是心自己的事;34.世间磨难,皆是砥砺“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现在,天下的人都在议论我,如果能因此为善,那么,都是在与我砥砺切磋,就我而言,不过是提高警惕,反省自己,增道进德;人生启迪:人间是道场,淤泥生莲花;这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35.最怕是傲字“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人生启迪:傲,不过是因为一份我执;人们为什么要亲近一个我执太深、戾气太重的人无人亲近,又怎么生存、做事更重要的,我执是一条深深捆绑着自己,让自己画地为牢、坐井观天的绳子,使自己沦陷在暗无天日、走不出去的苦之深。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

王阳明得人生智慧王阳明就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得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得“心学"体系。

王阳明得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得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得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几百年来,王阳明得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就是王阳明得世纪。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就是良知,为善去恶就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 1。

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不?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与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她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得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得道理。

2。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就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天地间得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就是一成不变得,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就是所谓得“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就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得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得就是,与身体得操劳相伴随而来得,还有内心得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就是心",倘若在忙碌得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就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王阳明心学之精髓简介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仲弘,号阳明,江西上饶人。

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心学家。

他的思想被称为阳明心学,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心学的背景王阳明生活在明代,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改变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政治动荡、社会矛盾以及思想变革。

王阳明对于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深有感触,他意识到中国社会的问题并希望找到解决之道。

王阳明心学的基本观点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致良知”和“格物致知”。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良知,这种良知是能够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标准。

人们只要能够听从内心的良知,就能够找到正确的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

王阳明强调,人的内心是自觉的,只要能够发掘并正确运用内心的良知,就能够做到善行。

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外界的事物来认识世界和自我。

他强调,通过观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人们能够从中体悟到道理,从而提升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思考,人们能够不断地积累知识和智慧。

王阳明心学的实践方法王阳明心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上,他提出了一种实践方法来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

反省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时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通过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人们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通过反省,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善自己。

实践王阳明强调,学问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

只有通过实际的行动,人们才能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和作用。

他鼓励人们勇于实践,不断尝试,不断探索。

王阳明心学的影响王阳明心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为了明代后期的主流思想,对后世的儒家思想和道德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观点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解放和价值观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论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在于“致良知”和“格物致知”。

通过发掘和运用内心的良知,人们能够找到正确的道路;通过观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人们能够提升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阳明心学精髓十句话

阳明心学精髓十句话

阳明心学精髓十句话阳明心学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学说,强调人的内心与外界的关系。

下面列举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十句话,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一、心即理。

阳明心学认为,心是人的本质,也是认识世界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心中蕴含着天理,通过心的感知和思考,人可以认识到天理的存在。

二、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知识的真谛。

知识要与行动相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

三、格物致知。

阳明心学提倡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获得真知,认为只有亲身体验和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

通过不断观察和实践,人可以逐渐认识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四、致良知。

阳明心学认为,良知是人与天地之间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只有通过良知的引导,人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做到善行。

五、明心见性。

阳明心学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只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并且积极地发展和实践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实现自我完善和实现人生价值。

六、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知识的真谛。

知识要与行动相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

七、诚意体认。

阳明心学认为,诚意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础,只有真诚地对待他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诚意体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和谐。

八、致良知。

阳明心学认为,良知是人与天地之间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只有通过良知的引导,人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做到善行。

九、反思自省。

阳明心学强调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反思自省,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不完善之处,从而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十、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知识的真谛。

知识要与行动相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

总结:阳明心学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心即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致良知、明心见性、诚意体认、反思自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的人生智慧王阳明就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就是王阳明的世纪。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就是良知,为善去恶就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

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不?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与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她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就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就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就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就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就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就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她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回归简单“‘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

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瞧法就是正确的。

只就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就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人活一生也应如此。

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瞧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

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5.做人要“诚”“诚字有以工夫说者。

诚就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就是思诚的工夫。

”——“诚”有从工夫上说的。

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就是思诚的工夫。

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瞧来,人的本心就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

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

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就是对人的态度,更就是对自己的认识。

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6.无私心就就是道“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就是当理,未当理便就是私心。

”——心即天理。

没有私心,就就是合于天理。

不合于天理,就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

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

什么就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7.至诚胜于至巧“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人生启迪: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

我一生做事,总就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就是坦白。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

您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您怎么样的。

”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就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就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

这就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与胸襟,自然也决定了她日后的高度。

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瞧待世间。

9.一念抱持,成圣之要“只念念存天理,即就是立志。

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就是立志。

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

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就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人生启迪: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10.应好就是而恶非“良知只就是个就是非之心,就是非只就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就是非,只就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良知仅就是判别就是非的心,就是非仅就是个好恶。

明白好恶就穷尽了就是非,穷尽了就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

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就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就是非善恶。

也就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她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她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她的人生道路就是荆棘坎坷还就是一片坦途。

11.君子如玉亦如铁“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就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

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名与实相对。

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

若全就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

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人生启迪:“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

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

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

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12.养一身浩然正气“须就是勇。

用功久,自有勇。

故曰“就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就是大贤。

”——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

因此孟子说“就是集义所生者”。

容易取胜,就就是大贤人。

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她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由此瞧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

浩然正气,就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13.去做才就是孝“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就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她知孝知悌,不成只就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就是她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她知孝晓悌。

不就是她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她为知孝晓悌了。

人生启迪: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她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

甚至当双亲已离您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14.孝不孝代表人格“善人也,而甚孝。

”——真正善的人,必就是极为孝顺的。

人生启迪:在现代,家庭观念正在日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

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其实只就是自己的眼睛为花花世界所迷。

亲情就就是亲情,就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也就是只有放在心里才能越捂越热的东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会得不偿失。

15.不孝无良知“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不慈不孝,这就是我的良知所厌恶的。

人生启迪: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

她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就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

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就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

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16.心至诚才能行至孝“此心若无人欲,纯就是天理,就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

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

这都就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却就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就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

防寒消暑正就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就是至诚至敬的。

人生启迪:孝就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

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17.身外物不奢恋“然可欲者就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就是我物,不可留藏。

”——可以得到的,就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

不可以得到的,就不就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人生启迪: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阳明指出的路,就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

这不仅就是一种洒脱,更就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与。

18.克己才就是真功夫“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就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

但克己不就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就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就是源自内心的不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