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阅读题40篇(精美排版附翻译答案)

合集下载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

40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

一、晏子之御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③。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

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

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

⑥自下:谦虚。

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

⑧对:回答。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2)名显诸侯: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二、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宋人既成列()2.翻译下面的句子。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用原文语句答题。

(3分)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2)。

三、孔子见齐景公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上海市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40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

上海市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40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

上海市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0年)【甲】橘逾淮为枳(节选)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公输(节选)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6.两段选文都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橘逾淮为枳》选自《》,《公输》选自诸子百家中家的经典著作。

(2分)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好句子。

(3分)齐人固善盗乎?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文体现了楚王是个善于纳谏、知错能改的人。

B.【乙】文突出公输盘是个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

C.晏子的辩驳义正辞严、墨子的说理诙谐幽默。

D.言辞交锋后,晏子使对方理屈,墨子令对方折服。

9.选文通过对话,表现出晏子和墨子都具有和的特点。

(4分)【参考答案】6.(2分)晏子春秋墨7.(3分)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8.(3分)D9.(4分)机智善言【参考译文】【甲】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

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中学文言文阅读题40篇(精美排版分师生版附翻译答案)

中学文言文阅读题40篇(精美排版分师生版附翻译答案)

中学⽂⾔⽂阅读题40篇(精美排版分师⽣版附翻译答案)学⽣使⽤版41、郭⼦仪宽厚郭⼦仪初与李光弼①俱为安思顺⽛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

后⼦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④,乃跪请⽈:?死所⽢⼼,但乞贷⑤妻⼦。

?⼦仪趋堂下,握其⼿⽈:?今国乱主辱,⾮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⑥,遂同破贼,⽆纤毫猜忌。

(选⾃《资治通鉴》)【注释】①郭⼦仪初、李光弼: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

②⽛将:副将。

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

④见诛:被诛杀。

⑤贷:宽恕。

⑥节度使:古代官名,总揽数州军事。

【2014上海浦东⼀模】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1)俱.为安思顺⽛将:(2)⾮公不能定.:2.对⽂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项是()因涕泣勉以忠义。

A.接着(郭⼦仪)流着泪勉励(李光弼)来为国尽忠。

B.接着(郭⼦仪)流着⿐涕勉励(李光弼)来为国尽忠。

C.接着(郭⼦仪)流着泪⽤忠君爱国的道理勉励(李光弼)。

D.接着(郭⼦仪)流着⿐涕⽤忠君爱国的道理勉励(李光弼)。

3.李光弼向郭⼦仪?跪请?的原因是:。

(⽤原⽂语⾔回答)4.从郭⼦仪对待李光弼的态度来看,郭⼦仪是⼀个、的⼈。

42、温太真不畏权势王敦①有废明帝②意,欲以不孝废之。

每⾔帝之不孝,皆云温太真③所说。

及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太⼦作⼈何似?温⽈:?⼩⼈⽆以测君⼦。

?敦声⾊并厉,欲使温从⼰,乃重问温:?太⼦何以称佳??温正⾊⽈:?钩透致远④,盖⾮浅识所测。

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注释】:①王敦;东晋⼤⾂,有谋杈纂位之⼼。

②明帝:司马绍,即后⽂的太⼦。

③温太真:东晋政治家,曾任太⼦的近侍官。

④钩透致远:指学识⼴博精深。

【2014上海虹⼝⼀模】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1)及.温来:(2)欲使温从.⼰:2.⽤现代汉语来翻译⽂中画线句。

⼩⼈⽆以测君⼦。

3.⽂中能体现温太真有胆识的语句是:4.下列选项中,对本⽂主旨理解最恰当的⼀项是()A.表现主⼈公王敦的有勇有谋。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含译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1、___对___年幼却聪明过人。

他的祖父___是魏郡太守。

有一次,正月日食,京城看不到,___听到这个消息后向皇宫报告。

太后问他这次日食持续多久,___想不出来怎么回答。

这时,七岁的___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之后就像月初一样呢?”___大吃一惊,立刻回答了太后的问题。

太后对___十分惊奇和喜爱。

2、神童庄有恭___是广东人,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

他家住在离___很近的地方。

一天,他在附近放风筝,不小心风筝飞到了将军署的院子里。

___直接走进去要取回风筝。

守卫们觉得他神秘莫测,就问他:“你是谁?为什么来这里?”___老实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将军问他:“你读过书吗?能对诗吗?”___回答:“能,这是小事,有什么难的?”将军听了以为他很厉害,就让他对一幅画作品进行评论。

画里有一座房子,但是屋里没有人声,没有龙的吟声,没有虎的啸声,没有花的香味,也没有鸟的叫声。

将军觉得这很好笑,就让___来评论一下。

___说:“只需要看这里面的一局棋,我就可以对它进行评论了。

”他说:“这是一局残棋,只剩下半局了,车没有轮子,马没有鞍子,炮没有烟火,兵没有粮食。

将军要小心,小心。

”3、___聪慧___十几岁的时候,就背诵了《诗经》、《论语》和数十万言的辞赋,写作能力非常出色。

___看了他的文章,问他:“你找人帮你写这篇文章了吗?”___跪下回答:“我自己写的,言出之后就成了文章,没有什么难的。

”当时,邺城有一位叫做笔立的人,他的书法也非常出色。

___非常赞赏___和笔立的才华。

4、鲍子难客___家族有一千个客人。

有一次,有人送来了鱼和雁,___看到后说:“上天对我们人类真是太好了!它们生长五谷,还有鱼和鸟,都是为了我们人类而存在的。

”客人们都赞同。

不过,___的儿子年纪只有十二岁,也在场。

他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

上天创造了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这些生物之间并没有贵贱之分,它们只是相似而已。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说明:本文档原为书稿,找了两家出版社,都要求包销一部分,没办法,只好作罢。

现在转念一想,还不如发在“百度文库”这一平台,读者可能还要多一些。

本文档虽然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编写的,但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绝大多数篇目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来运用,可谓一举两得。

编者的话中学生中广泛流行着一则名为《三怕》的打油诗,其内容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这是因为:文言文枯燥无味,令学生望而却步;鲁迅作品思想内容深刻,不易理解;写作文占有材料有限,无话可说。

这“三怕”的确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道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苦衷;然而这三者也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来不得半点马虎。

这“三怕”,高中学生中有,初中学生中更是广泛存在。

后“两怕”如何消除,暂且放在一边,我们这里只解决其中“一怕”的问题。

如何消除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老师和同学们也都清楚——多读多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

然而,如何操作,决非易事。

课本中就那几篇文言文,怎么多读?篇目少,文言文常用词汇出现的频率低,怎么积累?读得少,语感如何培养?事实证明,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必须拓展文言文的阅读面。

为此,我编写了这本《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

为了适宜中学生的阅读,本书的编写原则如下:一、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基于这一点,选文大都是“浅易”的文言文,短小精悍,趣味性较强;有简单情节,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也有极少部分说理性短文,不过内容都比较浅显,主题比较明确;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对学生有启迪意义。

为了方便学生们的阅读,每篇短文后都加了简要的注释。

二、“阅读训练”的设置是以中考命题要求为标准,内容包括: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虚词,句式,句子翻译,主观表述题。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1.★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

②铣(xiǎn):光脚。

【译文】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

”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②或谓之曰()③履为履之也()④而越人被发()⑤以子之所长()()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参考答案】 1.①自己②有的人③穿但是,表示转折⑤凭、用 2.略 3.略 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

如:①不可徙。

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

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

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

(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因为既有不可陷之盾,又有无不陷之矛,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养了一只猎犬,名叫“的尾”,每次都跟着他。

有一次,XXX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犬咬死了蛇,但XXX却昏迷不醒。

犬在路上不停地彷徨吠叫,家人跟着犬来到了江边,发现了XXX。

XXX被救回家后,犬连续两天都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犬格外珍爱,把它当成亲戚一样看待。

3.改写后的启示自相矛盾的行为会让人难以相信你所说的话。

而狗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是无私的,值得我们研究和珍惜。

XXX而学,夜以继日,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这是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像古人一样,不辞辛劳,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人生。

1.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将“炳烛而学”改成现代汉语。

3.请简述你认为勤奋好学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以及当今社会中勤奋追求知识的人们的事例。

2.用现代汉语表达为“夜以继日地研究,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3.勤奋好学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研究和提升自己,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同时,勤奋好学也是一个人塑造自己品格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1.(1)置之:放在(2)操之:使用,操作(3)宁信:更相信(4)自信:自己的判断和感觉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翻译为“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XXX最可笑的言行是忘记带量好的尺码,而返回家取尺码,最终错过了买鞋子的机会。

4.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既要信任自己的能力,也要依靠客观的标准。

初中经典课外文言文阅读题32篇(精美排版分学生空白教师答案版直接打印使用)

初中经典课外文言文阅读题32篇(精美排版分学生空白教师答案版直接打印使用)

初一新生文言文学习目录初一新生文言文学习 (1)杨亿巧对 (5)鹦鹉救火 (6)郑人逃暑 (7)邹孟轲母(节选) (8)程门立雪 (9)楚人隐形 (10)富人之子 (11)董遇“三余”读书 (12)两次还金 (13)齐人有好猎者 (14)笼中鹦鹉 (15)陶侃惜谷 (16)凤凰寿 (17)金壶丹书 (18)黄琬巧对 (19)神童庄有恭 (20)曹植聪慧 (21)鲍子难客 (22)陈实与“梁上君子” (23)县令捕蝗 (24)为人大须学问 (25)承宫樵薪苦学 (26)桓荣勤学不倦 (27)读书五失 (28)颜回好学 (29)张之万之马 (30)宋仁宗忍饿 (31)幽王击鼓 (32)范仲淹罢宴 (33)宋太宗学书 (34)赵简子元日放生 (35)陆元方卖宅 (36)教师版 (37)杨亿巧对 (38)鹦鹉救火 (39)郑人逃暑 (40)邹孟轲母(节选) (41)程门立雪 (42)楚人隐形 (43)富人之子 (44)董遇“三余”读书 (45)两次还金 (46)齐人有好猎者 (47)笼中鹦鹉 (48)陶侃惜谷 (49)凤凰寿 (50)金壶丹书 (51)黄琬巧对 (52)神童庄有恭 (53)曹植聪慧 (54)鲍子难客 (55)陈实与“梁上君子” (56)县令捕蝗 (57)为人大须学问 (58)承宫樵薪苦学 (59)桓荣勤学不倦 (60)读书五失 (61)颜回好学 (62)张之万之马 (63)宋仁宗忍饿 (64)幽王击鼓 (65)范仲淹罢宴 (66)宋太宗学书 (67)赵简子元日放生 (68)陆元方卖宅 (69)学生版杨亿巧对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

”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②中书:即中书省。

寇准时任宰相。

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对“对子”。

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久阔①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日:“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久别不见。

②河南:郡名,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

疴,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恶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

”当时,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广问其故.故:既饮而疾.疾:沉疴顿愈.愈:2、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3、乐广再次招待,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D.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 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

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牌坚不可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穿透它。

同时,他也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可以穿透任何东西。

但当有人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发生什么时,他无法回答。

因此,一个不可穿透的盾牌和一个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他养了一只狗,叫做“的尾”,每次都会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XXX到了江边,被一条大蛇围住了。

狗咬死了蛇,但XXX已经晕倒在地,毫不知情。

狗在路上哀嚎,徘徊不定,家人觉得奇怪,跟着狗走了过去。

XXX已经窒息,被家人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

在XXX还没有XXX的时候,狗始终没有吃东西。

从此,XXX对狗格外珍惜,就像对待亲戚一样。

2.家人觉得奇怪,于是跟着狗一起走。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危急时刻保护主人,二是在主人生病时不离不弃,表现出忠诚和爱心。

XXX而学,夜以继日,是为求学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出自《左传》,形容古代学子为了求学而在夜晚点燃灯烛,不眠不休地研究。

这种精神也被称为“夜以继日”。

现在,这种精神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1.这句话的出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左传》。

2.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在各个领域中,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职业地位。

1.(1)度:测量尺寸的工具。

(2)操之:带着测量好的尺码。

(3)尺码:测量脚的尺寸。

(4)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意思是“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文言文1:小池原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小池塘。

泉眼细细流淌,无声无息。

树阴倒映在水中,显得格外柔美。

小荷刚刚露出尖尖的角,就已经有蜻蜓停在上面了。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文言文2: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答案:这首诗描述了春天的早晨。

诗人睡得很香,不知不觉中已经天亮了。

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啼鸣声。

昨晚夜里风雨交加,不知道有多少花儿凋落了。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春天的美好和短暂。

---文言文3: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情景。

太阳渐渐落山,依偎在山峦之间。

黄河奔腾不息,流入大海。

诗人想要看得更远,于是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境界的决心。

---文言文4:静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独自思考的情景。

床前的明月光照得很亮,诗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他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着自己的故乡。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文言文5:咏柳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柳树的美景。

柳树如同碧玉一般美丽,垂下的枝条如同绿色的丝带。

诗人不知道这些细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只觉得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修剪而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创造力。

---以上只是精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精彩内容将在后续文档中呈现。

希望这些文言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培养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50篇经典文言文学习(附翻译答案精美排版)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50篇经典文言文学习(附翻译答案精美排版)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50篇经典文言文学习(附翻译答案精美排版) 1、顾荣施炙谷荣在洛阳。

他尝了尝邀请函的味道,觉得自己在烧人。

② 他想烧人。

他不做了,因为他不做了。

坐在一起嘲笑它。

荣说:?有没有人整天拿着它却不知道它的味道??在无序过河后,通常会有一个人左右来帮助应对危机。

问为什么,是被烧伤的人。

【注释】①顾荣:字彦先,今属江苏人。

②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侍者。

炙,烤肉。

③同坐:同席的人。

[2022年广东湛江]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应人请(曾经)b.因辍己施焉(给予)..c.同坐嗤之(讥笑)d.常有一人左右相助(身边的人)...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3.你从谷荣那里得到了什么启示?翻译:古荣在洛阳时,被邀请参加宴会。

在宴会上,谷荣发现送烤肉的人表示他想尝尝烤肉,所以他给了他一份烤肉。

桌上的人都嘲笑他,他说:?谁整天带着烤肉却不知道烤肉的味道??后来,谷荣在战争中避难。

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常常有一个人来帮助自己。

顾荣问那人为什么这么做。

原来,这名男子就是接受烧烤的服务员。

答案:1.d(?左右?意为?帮助?)2.如果一个人不知道烧烤的味道,他怎么能整天带着烧烤?3.善有善报。

(或:帮助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一2、老马之智关中和Xi Peng① 从桓公那里砍下孤独的竹子②, 春天和冬天,困惑和迷失②. 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

?他放开那匹老马,跟着它走,所以他找到了路。

山上没有水。

Xi Peng说:?蚂蚁冬天生活在山的阳光下,夏天生活在山的阴凉处。

蚁土③ 是一英寸长④ 有水吗。

?他挖土取水。

[注]:① 关中和Xi Peng:他们是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杜可欢实现了霸权。

② 古朱:诸侯国。

③ 蚂蚁土:蚂蚁挖窝时从地面运出的土壤形成的土堆。

④ 仁:古代的计量单位。

在古代,七八英尺被称为一人。

【2021湖南湘潭】1.解释在课文中添加一些单词的含义。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这说明既不能被穿透的盾与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其人XXX”的原因是他夸大了矛和盾的功力,使自己的话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如果我是楚国商人,我会比较自己的矛和盾与其他同类产品,展示它们的优点和质量,让顾客看到它们的价值,从而促进销售。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和做事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相矛盾,产生矛盾。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饲养了一只狗,名叫“的尾”,每次都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XXX到了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狗咬死了蛇,但XXX却晕倒在地,一无所知。

狗彷徨地嗥叫着,来回在路上奔跑。

家人感到奇怪,跟着狗走。

XXX窒息而死,被人们带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

在XXX还没有醒来的时候,狗始终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狗十分珍爱,视为亲人。

1.解释加点的字。

1)XXX喜欢打猎(弋:射)(2)狗咬死了蛇(咋:咬)(3)两天后才苏醒过来(乃:才)(4)XXX窒息而死(闷绝:窒息)2.他的家人感到奇怪,就跟着狗走。

3.狗表现出了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它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保护主人,即使主人已经死亡,它也始终不离不弃,表现出了对主人的深厚感情。

XXX而学,夜以继日,这是形容人刻苦研究,勤奋不懈的样子。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史记·孔子世家》中的故事。

XXX的学生XXX曾经夜以继日地研究,甚至点燃了蜡烛。

XXX听说后,称赞他“X XX学”,并将他推荐给齐国的国君。

XXX后来成为了齐国的宰相。

改写:形容人在研究上非常刻苦,不断地用夜晚来增加研究时间。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个故事。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5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篇一:《白日依山尽》太阳逐渐西沉,只见山峦上一片白云,如同白练一般。

整个山峦就像是被白绢包裹着。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这句诗用简洁的语言形容了夕阳的美景。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王之涣】2. 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景色?【夕阳的美景】篇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静夜思》中的名句。

诗人在月光的照耀下,思念着遥远的故乡。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李白】2. 诗人在这首诗中思念着什么?【故乡】篇三:《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诗人表达了追求进步和上升的愿望。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王之涣】2.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愿望?【追求进步和上升】篇四:《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静夜思》中的名句。

诗人在月光的照耀下,思念着遥远的故乡。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李白】2. 诗人在这首诗中思念着什么?【故乡】篇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名句。

诗人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杜甫】2.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什么场景?【离别时的场景】*(以下省略,共45篇)*篇五十:《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诗人表达了追求进步和上升的愿望。

答案:1.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名句?【王之涣】2.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愿望?【追求进步和上升】。

语文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答案+翻译)

语文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答案+翻译)

语文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答案+翻译)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日:“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日:“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小学文言文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练习复习(共计40题附译文及答案解析)

小学文言文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练习复习(共计40题附译文及答案解析)

小学语文高段文言文(小古文)阅读专项练习复习训练(共计40题后附译文及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①,拊掌见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②。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文中加点的“之”字分别指代什么?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择下面句中停顿最恰当...的一项,将序号写在()里。

A.今/乃掉/尾而斗B.今/乃掉尾/而斗C.今乃/掉尾而/斗3.解释文中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杜处士是个怎样的人?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书戴嵩画牛》,完成后面的练习。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5.写出文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好.书画________ ②曝.________ ③拊.掌________ ④谬.矣________6.文中的“杜处士”怎样的爱惜戴嵩的《牛》?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用自己的话写出句意。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古文文言文阅读训练30篇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义犬救主华隆好弋[1](yì)猎。

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

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4](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短文注释:[1]弋:射。

[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

[3]后:后来,以后。

[4]咋:咬。

(完整版)简单文言文阅读习题18篇(附答案与译文)

(完整版)简单文言文阅读习题18篇(附答案与译文)

简单文言文阅读1习题8篇(附答案与译文)烛邹亡鸟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1.解释下面加点词: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召吏欲杀之()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答案1.①它,代鸟。

②他,代烛邹。

③的,助词。

2.①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

②从而认为我们的君主是看重鸟却轻视人士的君主,这是第三条罪。

3.①要仁政,不要暴政。

②理,要讲到点子上。

③以退为进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翻译:景公喜好射鸟,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

景公老火,叫来手下准备杀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请让我对他数说了他的罪以后再杀他。

'景公说:'可以。

'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道:'烛邹,你给我们的君主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君主因为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使别的国的诸候听说了这件事后,从而认为我们的君主看重鸟却轻视人士,这是第三条罪。

烛邹的罪已数说完了,请杀了他吧。

'景公说:'别杀了,寡人听你的就是了。

'东野稷败马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

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

'公密而不应。

少焉,果败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郭纯哭母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

使①检有实,旌表门闾。

后讯,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鸟争来食之。

其后数如此,鸟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竞凑,非有灵也。

【注释】①使:刺史。

【2015湖南株洲中考】1.解释中文加点词的意思。

(1)群鸟争来食.之:(2)其后数.如此:2.用现代汉语翻译中文的画线句。

莫不竞凑,非有灵也。

3.概括文中的内容和主旨。

(1)内容:(2)主旨:翻译:东海郡有个叫郭纯的孝子,他的母亲去世后,每次思念痛哭母亲时,都有许多鸟雀聚集到他家庭院上课。

刺史调查后发现确实如此,,于是官府为这位孝子立牌坊,用来表彰(旌表:表彰,封建社会对所谓忠孝节义的人用牌坊、赠匾额等予以表扬)他这一族人(门闾:家庭)。

后来得到消息,原来是这位孝子每次痛哭前,就在地上撒上饼子,成群乌鸦争着来抢食。

以后多次这样做。

后来乌鸦听到哭声就认为是有饼子吃了(度:制度),没有不竞相赶来的(凑:趋,奔向),并非是乌鸦有灵性,被孝子所感动。

答案:1.(1)吃(2)多次,屡次2.(乌鸦)没有不争相赶来的,并不是(乌鸦)有灵性(,被孝子所感动)。

3.(1)本文叙述了郭纯在母亲去世后痛苦时,在地上撒饼引来鸟群,以至于让官府以为是孝心感动了上天的故事。

(2)抨击伪孝行为。

2、势利鬼吴生有吴生者,老而趋势。

偶赴盛宴,见一布衣者后至,略酬其揖①,意色殊傲。

已而见主人待之甚恭,私询之,乃张伯起②也。

吴生更欲殷勤致礼,张笑曰:“适已领过半揖,但乞补还即可,勿复为劳。

”时人嗤之。

【注释】①酬其揖:鞠躬还礼。

②张伯起:张锋翼,明朝著名戏曲家,字伯起。

【2015上海崇明二模】1.解释中文加点词的意思。

(1)见.主人待之甚恭:(2)更.欲殷勤致礼:2.用现代汉语翻译中文的画线句。

时人嗤之。

3.吴生“略酬其揖”的原因是,“更欲殷勤致礼”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4.用哪个成语概括吴生对张伯起的不同态度最为准确?A.趋炎附势B.前倨后恭C.刮目相看D.见风使舵翻译:有一吴姓的人,总是趋炎附势.有一次参加一个盛大的聚会,见到一位比他来得晚、穿著粗布衣服的人,只是马马虎虎的向他鞠躬还礼,神情非常傲慢。

然后却看到主人对待他非常恭敬,就偷偷的向旁人打听他的情况,得知原来是张伯起,于是又想殷勤地向他还礼。

张伯起笑笑说:“你刚才已经鞠过半个躬了,只希望向你讨还另外半个就可以了,不要再辛苦了。

”人们都讥笑他。

答案:1.(1)看见,看到(2)又2.当时(在场)的人(都)讥笑他。

3.看见对方穿着粗布衣服;得知那人是著名戏曲家张伯起4.B3、吉人辞寡王家兄弟三人①俱诣谢公②,子猷、子重多论俗事,子敬寒温③而已。

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

”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注释】①王家兄弟:指王徽之(字子猷),王操之(字子重),王献之(字子敬),三人都是王羲之的儿子。

②谢公:即谢安。

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③寒温:说问候起居的客套话。

【链接】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屋顶)忽发火。

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鞋);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互相依靠着)而出,不异平常。

【2104上海虹口二模】1.解释中文加点词的意思。

(1)王家兄弟三人俱诣.谢公:(2)多论.俗事:2. 下列选项中,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

B.吉祥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

C.善良的人话少,轻浮的人话多。

D.吉祥的人话少,轻浮的人话多。

3.子敬“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4.结合相关链接,说说王子敬是一个怎样的人?翻译:王羲之家的三个兄弟一同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琐事,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

三人走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愈:较好,胜过)?”谢安说:“小的最好。

”客人问道:“怎么知道的?”谢安说:“贤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我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

”答案:1.(1)到……去,拜访(2)议论,谈论2.A(吉人:贤良的人。

)3.寒温而已4.寡言沉稳,处变不惊。

4、张溥钞书(张)溥①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

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

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②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注释】①张溥:明代著名文学家。

一生著作宏丰,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②沃:浸。

【2014上海松江二模】1.解释中文加点词的意思。

(1)日沃汤.数次:(2)以故.名高一时:2. 下列选项中,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

A.抄完再诵读过一遍后,就把书烧掉。

B. 抄完再诵读过一遍后,就把手稿烧掉。

C.诵读过一遍后再抄,抄完就把书烧掉。

D. 诵读过一遍后再抄,抄完就把手稿烧掉。

3.文中能印证张溥“名高一时”的内容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4.选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翻译: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的书一定用手亲自抄写,抄写朗读一遍后,马上烧掉,再抄写,像这样六七遍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灵敏快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为这个缘故他在当时很有名气。

答案:1.(1)热水(2)原因,缘故2.B3.四方征索4.只要勤奋苦学并持之以恒,终会有所成就。

5、晋假道于虞晋献公①以垂棘②之璧,假道于虞③而伐虢④,大夫宫之奇⑤谏曰:“不可。

脣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⑥也。

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

”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

晋已取⑦虢,还反灭虞。

【注释】:①晋献公:晋国国君。

②垂棘:一座山的名称,盛产玉石。

③虞(yú):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山西。

④虢(guó):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

⑤宫之奇:虞国的谏议大夫。

⑥德:恩德。

⑦取:攻占。

【2015天津河东二模】1.解释中文加点词的意思。

(1)晋献公以.垂棘之璧:(2)还反.灭虞:2.用现代汉语翻译中文的画线句。

假道于虞而伐虢。

3.写出出自本段的一个成语,并指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翻译:晋献公用垂棘出产的美玉作为礼物,向虞国国君借到攻打虢国。

虞国大夫官之奇劝阻道:“不行,嘴唇失去了,牙齿也会受冻,虞国和虢国(就像唇齿一样)彼此相帮相救,而不是互施恩惠。

今天晋灭了虢国,明日虞国必然随之灭亡。

”虞君不听意见,收下美玉,让晋军借道通过,晋军攻占虢国后,返回时消灭了虞国。

答案:1.(1)用(2)反:通“返”,返回2.(晋献公)向虞国借道来攻打虢国。

3.唇亡齿寒;假途灭虢(或:假道灭虢、假道伐虢)。

示例:(1)很多事物都是利害相关的。

(2)贪图小利,而忘了根本利益,其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自取灭亡。

6、武昌九曲亭记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①,子瞻杖策②载酒,乘渔舟,乱流③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④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⑤,意适⑥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注释】①伏息:平息。

②杖策:拄着拐杖。

③乱流:横渡江水。

④幅巾:古代男子用绢束发。

⑤劳:慰劳。

⑥意适:心情畅快。

【2011吉林】1.解释中文加点词的意思。

闻.子瞻至:2.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子瞻“意适忘反”的原因。

3.本文记叙了子瞻谪居黄州时出游之事,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翻译: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

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

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

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往往就留在山上住宿。

答案:1.听说,知道2.寄情山水(或热爱自然);与山中人相处融洽(或:山中人热情好客)。

3.示例:身处逆境时可以通过寄情山水、结交朋友等方式来排解苦闷。

(或:处于逆境中应该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7、远公讲论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

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①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

”执经登坐,讽诵②朗畅,词色甚苦。

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注释】①桑榆:“桑树和榆树。

日落时,阳光照射在桑树树梢,因此借指日暮。

‚②讽诵:朗诵;诵读。

【2012山东济南】1.解释中文加点词的意思。

(1)讲论不辍.:(2)执经登坐.:的劝说方式,教育弟子要。

翻译:远公(慧远)在庐山,虽然年纪大了,但依旧不断地讲授佛经。

弟子中有偷懒的,远公就对他们说:“我像夕阳的光芒,照理不会照得太久远,希望你们如朝阳的光辉,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来越明亮。

”说完他手捧经书,做到榻上,背诵经文,响亮流畅,言辞神色都很恳切。

高足弟子们都对他更加肃然起敬。

答案:1.(1)停止(2)通“座”,座位2.设喻说理(或:比喻说理);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刻苦勤学8、记六一①语顷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擿③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六一:与文中的“欧阳文忠公”“此公”都指欧阳修。

②顷岁:近年。

③指擿:批评指正。

【2105山东济南】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只画一处)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3.本文所记欧阳修的写作主张,至今仍有价值,请简要概括。

翻译:近年来,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经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

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写得精妙。

世人担忧练笔的机会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

文章的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

”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格外有意味。

答案:1.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2.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显得格外有意味。

3(1)勤读书;(2)多写作;(3)不急于求成;(4)多反省。

(答出2点即可)9、刘宽仁恕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

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

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日:“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宽日:“物有相类①:事容脱误②,幸③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量。

(选自范晔《后汉书》)【注释】①类:类似。

②脱误:疏忽失误。

③幸:承蒙。

【2015山东滨州】1.解释中文加点词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