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赏析
浅析盛唐边塞诗
浅析盛唐边塞诗诗歌是唐代文学的标志,它在盛唐时达到繁荣的顶峰。
在盛唐诗歌中,出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点。
以高适、岑参等诗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虽没有共同的旗帜、共同的组织,甚至没有统一的创作理论,但他们的诗歌创作却具有某些共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盛唐诗就像一朵盛开的奇葩,慷慨奇伟。
本文将选取高、岑的代表作对盛唐边塞诗进行粗略的赏析。
一、题材广阔。
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例如高适的《燕歌行》: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一句描写战争的瞬息万变,转眼间便处于弱势。
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则道出了战争失利的真正原因——战士浴血奋战,将军却在帐中寻欢作乐。
前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则写出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由这更反衬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不仅仅是来自于自然环境的艰难,还有心灵上的孤单。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另一方面盛唐边塞诗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如《塞上听吹笛》一诗从“雪净”起笔,传递出边关解冻、春回大地的信息,由此,诗人了无痕迹地引出了牧马晚归的开廓情景,而“月明”又极柔和地为此添上了清澄的一笔。
闭着眼晴,我们的脑海里就会自然地涌出这样的一幅画面:漫漫边关,残雪已收敛起它最后的一片花瓣,茵茵的绿草便从眼前一直漫上了辽远的天际,夕阳依在远山的肩上,安然而祥和。
暮色开始缓缓地走了出来,顿时,山野披上了一层灰色的袈裟,牧马人吹起嘹亮的口哨,马群在口哨的召唤下,隐没在灰色的山野中。
这时,月亮出来了,清澈如水的月光流泻而下,表达着一种靓丽,写意着一种圣洁。
论唐代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唐代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徐丹丹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作者简介:徐丹丹(1993.3-),女,汉族,北京人,2015届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文学学士,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87-01唐代边塞诗大多激昂豪迈、感慨深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悲壮美是唐代边塞诗的主流风格,具体表现为征人克服死亡恐惧的崇高美和战胜自然的豪壮美,唐代边塞诗在对征人精神力量和人生价值的歌颂中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令读者在领悟和感受壮阔的边塞人事情景中开拓精神境界,在心灵的震颤和情感达成共鸣下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升华出一种悲壮的美。
而边塞诗作又不乏幽婉的艺术形态,主要体现在思乡怀人的作品中。
唐边塞诗以其独特的战争气息和美学风格,震撼着时人,感召着后人。
一、唐代边塞诗的悲壮美悲壮作为唐代边塞诗最显著而重要的美学特质。
边塞诗作为唐诗中的一个大宗,有其独特的题材范围和情感基调。
有风萧潇、雨袅袅、牧马、边歌这蕴含异域风情的边地景象,有骨横遍野、塞客单衣的悲凉艰苦的征战生活及征战戍守边疆蹉跎多年、并未封侯的征人,诗歌体裁本身蕴含着悲壮的意味。
诗人将这些题材融进边塞诗中,就使得边塞诗具有一种悲壮的氛围。
唐边塞诗悲壮美的美学内蕴和情感内涵即诗人在充满悲壮氛围、包含着社会背景的边塞战争生活的描写中,所描绘的征人崇高的行为、形象及精神力量。
(一)构成边塞诗悲壮美的社会心理基础赴边从军往往与斗争流血及死亡紧密相关。
历代军旅之作多有哀音,自中唐开始随着河湟沦丧和国运衰落,人们对战争否定性的评价成为主流。
惟有初、盛唐人尚武从军,充溢着如日中天的阳刚美。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边疆笳声马嘶声悲哀相映,征人竞渡黄河,日暮沙锤,战声烟尘,烘托毕现。
在烽火中显露出画意,诗情中蕴含着悲情。
将士在克服自然环境庞大的力量中展现出一种高尚而悲壮的美。
悲壮是唐代边塞诗最突出的美学特征
悲壮是唐代边塞诗最突出的美学特征王艳军先生《唐代边塞诗之美学特征》指出:悲壮是唐代边塞诗最突出的美学特征。
这首先是因为边塞诗作为一个诗歌类别,有其独特的题材范围和情感基调。
“胡天一望,云物苍然,雨萧萧而牧马声断,风袅袅而边歌几处”(高适《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序》)的边地景象,“骨横朔漠,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钟嵘《诗品·总论》)的征战生活,及“万里飘空此身十年征战老胡尘”(刘长卿《疲兵篇》),“还家剑锋尽,出塞马蹄穿”(岑参《送张都尉东归》)的征人等,本身就具有一种悲壮的内涵。
边塞诗人将这些题材融进边塞诗中,就使得边塞诗作具有一种悲壮的氛围。
在这悲壮的氛围中所展现的“征人”的崇高的激情正是边塞诗悲壮美的情感核心。
边塞情感意境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实践主体在面对强大的客体对象——强大的自然力量或社会势力的时候,在对立冲突中所呈现出来的主体克服、排除对方的精神力量。
唐代边塞诗的悲壮美的美学内蕴就是唐代边塞诗人在对具有政治和社会背景的边塞和战争生活的描写中所体现出来的“征人”的崇高行为和精神力量。
出塞的征人,他们首先面对的是以“量的巨大和力的强大”为特征的边塞的自然物象,如高山、大漠、雪山、瀚海、飓风、飞雪等,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必须面对具有强大力量的敌对势力和给他们带来灾难的战争,所有这些都显现出了无穷的威力。
他们将被压抑的痛苦及超越苦难的快感,蔑视困难的自信,胜利的喜悦,牺牲的悲壮都展现在诗作当中,在抗争、奋斗、流血中展现他们的理想、追求、不幸。
边塞古城墙遗址唐代边塞诗歌就在“征人”崇高行为的展现和崇高形象的塑造中凸现出悲壮的情感内涵,就在“征人”的精神力量和人生价值的歌颂中产生了强烈的心理效应,让人在理解和感受唐代波澜壮阔的边塞生活的过程中开拓他们的精神境界,在心灵的震颤和情感的共鸣中获得强烈的审美享受,升华出一种悲壮的美。
边塞诗的崇高美首先展现在主体克服客体巨大力量和自身软弱性的意志升华中。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一、边塞诗”是以反映边界战争和征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1.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2.中晚唐国势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
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二、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及人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单于;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一)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塞下曲李白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甫四、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盛唐边塞诗派作品赏析教学课件
• 其边塞诗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 一是描写战争场面,突出战争生活的雄奇豪 迈。如《轮台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 军大呼阴山动。”
• 二是表达思乡之情 。如《逢入京使》、《磧 中作》
• 三是描绘边地风光,反映边地习俗。着重表 现西北边陲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将士 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精神。这类诗在其诗中 最为奇异绚丽,也最能代表其风格。如《走 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前期生活孤贫,仕途坎坷;后期日渐通 达。《旧唐书》本传:“有唐以来,诗人 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的诗歌创作
❖诗歌现存240多首。就内容看,主要有三方 面。
❖一是反映个人早期沦落、怀才不遇的诗。以 《别韦参军》、《宋中十首》其一为代表。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 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晚年转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 三年(768)任职期满被罢官,后谋东归 未遂,大历四年(769)末卒于成都旅舍。
岑参诗歌的思想内容
• 诗歌现存400多首。陈铁民,侯忠义有《岑 参集校注》,上海古簪出版社1981年版。
• 岑参一生多次出塞,影响最大的有两次。他 的边塞诗大多作于两次出塞时期。《唐才子 传》:“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风尘间十余 载,极征行别离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 行。”
❖731年秋,高适北游燕赵寻求边功,未 能如愿。
❖744年,与李白、杜甫相会于梁、宋, 三人一起登高怀古,把酒论文,传为诗坛 佳话。
❖ 749年,举有道科中第,仅得到封丘县 尉卑职。
❖753年,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任掌 书记。
❖安史之乱爆发,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
❖后官至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派的主要成就
盛唐边塞诗派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写作题材的扩大:盛唐边塞诗派善于描绘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如草原、戈壁、河川、高山等,展现出广袤辽阔、雄浑壮丽之美。
此外,他们还尝试着写一些不被前人重视的题材,如描写战争壮丽和英勇武功等。
2. 诗歌体裁的创新:盛唐边塞诗派在诗歌体裁方面也有所创新。
他们不仅传承了古体诗的优良传统,还积极探索新的诗歌形式,如七言歌行、五言律诗等,使得边塞诗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3. 艺术手法的运用:盛唐边塞诗派在艺术手法上运用得相当出色。
他们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他们还善于将叙事、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诗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4. 思想内容的深刻性:盛唐边塞诗派在思想内容上也有深刻之处。
他们不仅关注边塞战争的场面和英勇武功的描写,还深刻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复杂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对战争和保家卫国壮丽事业的热情讴歌。
5. 反映时代的真实写照:盛唐边塞诗派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
他们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愿,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以及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
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研究盛唐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总之,盛唐边塞诗派在写作题材、诗歌体裁、艺术手法、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反映时代的真实写照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盛唐边塞诗特点
盛唐边塞诗的独特魅力盛唐时期,边塞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于世。
这些诗歌通过豪放、磅礴、雄浑、浪漫、悲壮和瑰丽等多种元素,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边塞诗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既展示了战争残酷、环境恶劣的一面,又强调了人们在战争面前所展现的巨大精神力量。
这种对立统一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千古。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探讨:一、题材广阔盛唐边塞诗的题材广泛而多样化。
一方面,这些诗歌描绘了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以及将士的思家情感。
这些作品通过雄奇的笔墨,生动地展现了边塞军人的英勇与坚韧,以及他们在千里之外思念家乡的深情。
另一方面,边塞诗也反映了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边塞风光,这些题材都为边塞诗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材料。
以前者为主要题材的边塞诗,常常通过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突出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
例如,王之涣的《出塞》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句诗以壮丽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边塞城池的雄伟和荒凉。
同样,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写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句诗通过描写酒宴场景和战士的壮丽,凸显了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
这些诗句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又强调了将士的英勇,展现出了边塞生活的多重面貌。
另一方面,以后者为主要题材的边塞诗,常常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边塞地区的风光和民俗风情。
例如,王昌龄的《出塞》中描写了黄河、白云和孤城的壮美景象,以及边塞地区的风景和生活。
这些诗句让读者感受到边塞地区的广阔和多彩。
这些题材的多样性为盛唐边塞诗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二、意象宏阔盛唐边塞诗以其宏大的意象而著称。
这些诗歌以大处落笔,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奇情壮景。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
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盛唐边塞诗垂之千古,传诵不已,它有什么特点和魅力呢?一.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盛唐边塞诗题材丰富,既有反映边塞生活的佳作,也有描绘边塞景色和边塞风情的名篇。
而在众多的边塞诗章中,又以表现边塞征战为主要内容。
盛唐边塞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方面,呈示了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一)表达以身许国、戍边立功的爱国思想,如祖咏的《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二)表现慷慨赴边、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三)歌颂戍边士卒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如高适的《蓟门五首》:“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四)反映边境的荒凉、自然环境的恶劣,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五)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如高适的《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六)抒写戍边战士的离愁别绪,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七)抒写艰苦的军旅生活以及戍边士卒的思乡念亲之情,如岑参的《碛中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八)表达对扩边战争的指斥与谴责,如高适的《蓟门行五首》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九)描绘边塞战争给戍边战士带来的深重苦难和惨重牺牲,如刘湾的《云南曲》:“去者无余生,十人九人死”;“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
慷慨见激昂豪迈显悲壮论盛唐边塞诗的崇高美学品格
物济世的政治理想,造就了唐代诗人独特的人格倾向。
以天下为己任,是共同的潮流和趋向。兼之政治开明,科 举取士,废除九品中正,以明经、进士等常科及其他的制 科考试来选取官吏,为中下层文人提供了较为宽广的前
快。他继承了博克的理论,如我们对于暴风雨,暴风雨对 我们的生命有威胁,这是对生命力的阻碍,但我们知道我
盛唐时代,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并有王昌龄、李颀、 王翰、崔颢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描绘雄奇壮丽的边 塞风光,表达文人从军戍边的英雄气概,以大漠、异域的 景物展现将士豪迈的精神,以浪漫主义的达观抒写边塞 意象,阐释盛唐精神,使积极进取的气魄遂具盛唐诗歌的 一种气象。盛唐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卓越体现,蕴涵 着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旋律;是国家强盛的雍容标志,飞 扬着时代的风骨和民族的优越。它以独具的精神和气度 演绎了“盛唐之音”,并成为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模范。 盛唐边塞诗人风格不一,如高适之雄厚浑朴、笔势豪 健,岑参之俊逸悲壮、奇情异彩,王昌龄之雄浑开阔、激越 悲凉,李颀之豪迈慷慨、壮阔悲凉,王之涣之苍茫壮阔、含 蓄哀怨,王翰之深沉悲壮、忧郁感伤,崔颢之风骨凛然、豪 放不羁。凡此,可以崇高或悲壮加以概括。崇高或悲壮 作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给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心 灵激荡。正如姚鼐所描绘的“崇高”之美是:“其得于阳 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 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果日,如火,如金缪 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
的形式,而形式处于一定的界限中。崇高则是对象的“无 形式”,它不受形式的限制。当它的“无形式”使人感觉到
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蕃、招安回纥的‘天可
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 弥漫在社会氛围中。”¨3边塞诗的盛行,有其深刻的思想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盛唐边塞诗是盛唐时期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边塞地区以及边塞人物为主题,描写边塞景物,表达边塞人物的思想感情,展示边塞文化的特点,是盛唐文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一、边塞式的景物描写。
盛唐边塞诗以边塞景物为主题,以描写边塞景物的方式表达边塞
人物的思想感情,展示边塞文化的特点。
比如“沙漠秋色宜草枯,马蹄声碎落荒城”,描绘
了边塞景物的孤寂荒凉;“若有英雄心拔剑,山河变色英雄行”,描绘了边塞人物勇敢的精神。
二、边塞式的诗情。
盛唐边塞诗突出表现边塞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边塞人物的热情、忧愁、悲凉、怨恨、憧憬等情绪,以及边塞人物的抗争、英雄主义精神等主题。
比如“抗金
未能成英雄,汉家英灵早已空”,表达了边塞人物抗金的精神;“沙漠秋色宜草枯,马蹄声
碎落荒城”,表达了边塞人物的悲凉和怨恨。
三、边塞式的语言表现。
盛唐边塞诗采用壮阔的语言,表现出边塞人物的英雄气概和奋发
向上的精神。
比如“金榜题名催英雄,酒卷自报拔剑行”,表达了边塞人物的英雄主义精神;“汗血宝马经沙场,双蛟龙舟渡。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塞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岑参的边塞诗1、作者生平: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
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唐代边塞诗以描绘边塞风光和塞上生活为题材,集中体现了诗人们对于战争、生活、国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对唐代边塞诗进行一番赏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价值。
首先要谈到的是唐代边塞诗所表现的爱国情怀。
唐代边塞诗诞生于唐代盛世的北方边疆,这个时期正值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君臣豪杰荟萃的时代,同时也是与外族长期交战的时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唐代边塞诗家们自然而然地将对国家的挚爱融入到他们的诗歌创作中。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描写古代边塞壮丽景色的诗篇,对大唐江山的壮丽气象和繁荣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通过大自然的壮观景象,诗人不仅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也暗含了对国家兴盛的期盼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这种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是唐代边塞诗的一大特色,也是边塞诗所抒发出的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
唐代边塞诗还在诗篇中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唐代边塞地区长期处于战乱的环境之中,战争对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给边塞诗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灵感。
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将对战争的思考融入到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之中。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也写到:“寒窗十年图破壁,梦魂不到关山隔。
老大徒伤悲。
”这些诗句不仅表现了作者对长期战争所带来的苦难的感慨,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之情。
这种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战争的痛恨之情,使得边塞诗呈现出一种悲壮的气质,深深地触动了后人的心灵。
在这种思想情感的感召下,边塞诗成为了中国古代优秀的爱国主义文化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边塞诗还在诗篇中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长期的战乱让唐代边塞诗人深刻地认识到生存的艰辛和世事的无常,因而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使得唐代边塞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唐朝边塞诗的特点
唐朝边塞诗的特点
一、唐朝边塞诗的特点
1、风格豪放:唐朝边塞诗大胆、直率,更具有激情和气势。
它用一种强烈的神秘感着述了军人的信念。
它运用大胆的语言诠释出士兵的英雄情怀,称颂士兵的英勇情操,歌颂道路的艰难困苦、战斗的伟大英勇和爱国的志士们。
2、气势和旋律统一:唐朝边塞诗广泛运用旋律节奏,其韵律紧密,节奏明快,具有气势和张力。
流畅统一的旋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令人心旷神怡,深受大众喜爱。
3、抒发贴近实际的感情:读者可以从唐朝边塞诗中感受到将军们真挚的爱国之情和为国家守卫边塞的豪情。
它不仅表达了边塞将士勇猛战胜金兵的雄心壮志,而且体现了士兵对战友的牺牲无私的感情和对家庭的牵挂之情。
4、对自然的拟人化:经常用生动的象征运用把实际的历史场景和景象拟人化,把边塞的荒凉、苍凉描绘得栩栩如生。
对自然界的描述也非常细腻具体,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状态。
5、多彩繁复:唐朝边塞诗尽量使景物显示出更多的色彩隐喻,更多的
情节折射,更多的事理比喻,有时还把历史故事和民间神话编入诗情中去,让景物显得多姿多彩,耐人寻味。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第一篇: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边塞诗赏析
魏晋诗人,无论是曹植,还是阮籍、左思,他们的诗中所描述的英雄,都过 多的充满着诗人本身的理想化的色彩。他们所歌颂的如“扬声沙漠垂”“幽并游 侠儿”,都是经过高度夸张的超人。是诗人自己的崇高理想愿望和浪漫精神的化 身。南北朝的边塞诗则过分地渲染了边塞绝漠的悲凉气氛和征人思妇的边愁闺 怨。因而缺少一种阳刚之气和英雄气概。
盛唐的边塞诗大多是英雄主义的赞歌。诗派的领袖人物是高适和岑参。围绕 着他们先后的这一诗派的代表诗人有王之涣、王昌龄、王翰......等一大批有卓 越成就的人物。他们借抒写边塞生活的题材,歌颂建立不朽功名的理想。他们用 饱蘸激情的笔墨,描绘塞外瑰奇壮丽的风光,叙写惊人的战争场面,抒发征夫离 妇的别恨情绪,其风格奔放雄奇,悲壮苍凉,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和积极进取 的时代精神。充满了盛唐时代爽朗明快,一往无前的雄浑气象。
全诗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意境奇特,风格雄健。贯穿着白雪这个主题,以 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描绘雪景,洋溢着昂扬的情绪。
翁方纲《石洲诗话》中称岑参诗风“奇峭”、“边塞之作,奇气益出”高步瀛 《唐宋诗举要》卷二转引方苞评论此诗时说:“‘忽如’六句,奇才、奇气、奇情 逸发,令人心神一块。”
盛唐边塞诗鉴赏(实用)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 高适、岑参、李益等反映征战诗的各个方面:
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 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 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 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
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战败)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
应啼别离后。士少兵妇的城南效欲命断死肠节,与征汉人将蓟北的空怙回宠首贪。功边,庭 飘摇那可度,士绝兵域辛苍茫苦无久所战有、!室杀家气分三时离作与阵汉云将,临寒战声 一君夜不传见刁沙场斗征。失战(职被苦围,),纵相至看情今白声犹刃色忆血李,纷将也纷军都,!是死(节死鲜斗从明的来结的局岂)对顾比勋。?
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与恬淡隐退对立道路上 均充满自信与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 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 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 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 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 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 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 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 伤。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 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 些惆怅。
二、每首诗歌都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
唐代边塞题材诗歌的风格特点和背景描写
唐代边塞题材诗歌的风格特点和背景描写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也是边塞题材诗歌得以充分发展的时期。
唐代边塞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彩的背景描写而广为赞誉。
本文将详细介绍唐代边塞题材诗歌的风格特点和背景描写。
一、风格特点1. 抒发壮志豪情唐代边塞诗歌常常包含了壮志豪情,表达了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决心。
这些诗作中常出现英雄主义情怀,热血沸腾的气氛,力图激励人们为国家荣光而奋斗。
2. 描绘严峻的环境条件边塞地区环境恶劣,充满艰苦和险阻。
唐代边塞诗歌经常通过生动而准确的描述,展示了沙漠、大漠、高山等极端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和战斗带来的困扰和考验。
3. 塑造英雄形象为了彰显边塞战士的英勇与智慧,唐代边塞诗歌常常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刻画,塑造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英雄形象。
这些诗作中充满了对勇猛善战、机智过人的边塞将士们的赞美和颂扬。
4. 抒发离乡别井之情感在边塞地区生活的人们往往要面对长期离家、别井而去的困境。
唐代边塞诗歌中常常流露出离乡别井之情感,表达了对故土家庭、亲友思念和眷恋之情。
二、背景描写唐代边塞题材诗歌通过精彩细腻的背景描写,将读者带入到当时紧张而充满战火的场景中。
1. 自然景观描写唐代边塞诗歌经常以自然景观描写为背景,如沙漠广袤、河山阻隔等。
这些描写往往夸张而富有画面感,给人以沉浸感和震撼力。
2. 军事防御建筑描写边塞地区的军事防御建筑是边塞诗歌中常见的背景描写元素之一。
诗人们通过描绘城墙、箭楼、烽火台等设施,展示了当时边塞地区军事防御的严密程度和壮观场景。
3. 骑兵驰骋描写在唐代边塞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对骑兵驰骋的生动描写。
这些描述既传达了战士们英勇奔驰的决心和气概,又展示了他们与马相互依存的特殊关系。
4. 边境变幻与民情风俗描写唐代边塞诗歌还通过对边境地区变幻莫测的气候、民情风俗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对那个时期的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总结起来,唐代边塞题材诗歌以其独特而精彩的风格特点和生动的背景描写,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瑰宝。
边塞诗的鉴赏
边塞诗的鉴赏边塞诗的鉴赏一、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二、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及主要诗人(1)题材广阔:将士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地生活的艰辛枯燥,战争场面的酷烈悲壮,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将士的思亲怀乡,友人的壮别感伤;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磅礴、豪放浪漫、雄壮豪迈(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
(5)主要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
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写过边塞诗的传世名篇的还有骆宾王、杨炯、陈子昂、杜审言、李颀、王维、李白(《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
附:常用词语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三、边塞诗的鉴赏指导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空前开放,思想高度活跃,整个社会生活于是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有生机的感受。
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涛,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
唐代的变革带来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兴盛局面,形成了耸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欣羡赞美的“盛唐气象”。
唐代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边塞诗的雄豪风貌,正是以强大帝国的综合国力和所展示的“盛唐气象”为其现实依凭的。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
作为生命力极其充沛的盛唐诗人们,他们的诗歌需要一种相契合的主题来抒发与表达,而边塞主题就是这么一个容器,边塞诗也成为了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在短短不到一百年,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高适、岑参,以及其他边塞诗人如王昌龄等皆为内地人,而有或长或短的从军漫游塞上的生活经历。
由此领略了边塞壮阔苍茫的风光,健儿骁勇尚武的风采,闻见了边塞将士征战杀伐的雄姿,也了解到军中生活的许多黑暗和不平。
陶冶了诗人豪壮的心胸,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诗材。
西域奇观,使诗人们激动不已。
那卷地的北风、连天的白草、崔巍的火山、沸腾的热海、穷荒大漠、冰封沙碛,还有那行军作战的壮盛场面、北地舞蹈的回旋入神、异域奇花的馨香秀色,以及西域各民族奇异的风习服饰、语言文字等等,都成了他们取之不尽的诗材,使他们写出了一大批前无古人,后乏来者的边塞之作。
如: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这个诗人群体统一表现出的一种雄浑磅礴、浪漫恣意的情感特征,以至于这种附着于盛唐诗人群体上的情感特征本身就上升成为了诗学意象。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盛唐边塞题材广阔:一方面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边塞风光荒凉磅礴,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的景观风情与盛唐的恢弘气度相一致,主要是以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为主要题材;意象丰富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体裁兼善:多用七言古诗和七言绝句两种诗体,这两种诗体的七言句子较五言为长,在节奏上更为流转、迭宕。
七古一体不仅每句字数较五言为多,而且篇无定句,篇幅一般较大,便于铺排驱遣,自由开合,驰骤腾挪。
不难看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多把边塞的奇异景物视作单纯的风景意象摄入诗中,或以之渲染烘托背景氛围;盛唐边塞诗人作为边地的外来者、异乡人,面对边地独有的景物,怀有一份内地人初来乍见的新鲜惊奇,在审美直觉的错愕中,一幅幅内地绝无、边塞特有的风光画卷,被他们手中多彩的诗笔形神毕肖地摹画而出。
盛唐边塞诗的景物描写更多是作为背景存在,为渲染烘托穷塞绝域、征战杀伐的悲凉惨烈的气氛服务的,个别篇章在景物描写中亦寓有比兴寄托之意。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
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可见,边塞诗的美学本质特征其实与盛唐诗文是一脉相承的,但他与边塞这个特殊主题结合后产生出了一种基于恢弘的盛唐气度的雄壮磅礴的美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