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 赏析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2fd91da417866fb84a8e6e.png)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导语: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非常善于描写边塞景色,他的边塞诗在中国文学上是非常的有名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边塞诗,欢迎阅读! 一、《观江淮名胜图》刻意吟云山,尤知隐沦妙。
远公何为者,再诣临海峤。
而我高其风,披图得遗照。
援毫无逃境,遂展千里眺。
淡扫荆门烟,明标赤城烧。
青葱林间岭,隐见淮海徼。
但指香炉顶,无闻白猿啸。
沙门既云灭,独往岂殊调。
感对怀拂衣,胡宁事渔钓。
安期始遗舄,千古谢荣耀。
投迹庶可齐,沧浪有孤棹。
二、《朝来曲》月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
盘龙玉台镜,唯待画眉人。
三、《送李十五》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四、《送别》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氤氲。
醉后不能语,乡山雨纷纷。
五、《送刘十五之郡》平明江雾寒,客马江上发。
扁舟事洛阳,窅窅含楚月。
六、《题僧房双桐》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七、《宴春源》源向春城花几重,江明深翠引诸峰。
与君醉失松溪路,山馆寥寥传暝钟。
八、《重别李评事》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九、《巴陵送李十二》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十、《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十一、《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十二、《出塞》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十三、《从军行》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十四、《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十五、《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十六、《采莲曲二首》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十七、《春宫怨》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十八、《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
有关边塞的古诗及赏析
![有关边塞的古诗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c9c64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18.png)
有关边塞的古诗及赏析1. 《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2.《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3.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
这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a91ec9a6bd97f192379e91f.png)
总结
▪ 作者运用了反衬、 细节描写、夸张、 等艺术手法,通 过对艰苦的自然 环境的描写,来 表现战士昂扬的 斗志。
▪ 塞下曲 戎昱 ▪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 ▪ ②卢龙塞:古地名。
3b、三四句写由听曲而“心想形状”, 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地表现了战士听曲的感受。
3c、联系全诗,赏析“借问梅花何处 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的表达效果。
原答案:此句巧妙拆分《梅花落》 曲名,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 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 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这首诗写了哪 些内容?
整体感知: 首先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接着写出师的原因。
然后写将士们半夜行军的 情况。
最后写诗人预祝封将军出 师告捷。
再读课文,品味鉴赏:
自然环境:君不见,走马川,雪海 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 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自然环 境?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塞上听吹笛 唐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 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 用?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1cc22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6.png)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唐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描述塞外生活为主,表现了唐代边塞守卫军民的爱国主义、壮烈、坚韧和牺牲精神。
诗人们以客观的视角、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历史沉淀、民风民俗和军民生活,表达了对家园和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战争的憎恶和反感,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爱国主义思想唐代边塞诗集中表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强调民族团结、国家安危、民族尊严和家国情怀。
诗人们将壮烈的牺牲精神融入诗中,使得边塞生活变得崇高而感人。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借着登高望远的方式,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疆土辽阔的感叹和热爱。
李白的《将进酒》中写到:“霸凌海内外,何以家为?”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家国的忧虑。
杜甫的《兵车行》则写到:“弃繻冠于车,蜡炬烛九门。
霜鳞帐飞狐,玉勒雕鞍穿。
”形象地刻画了唐代边塞军队的战斗场面,表达了对祖国领土的保卫与发展的热忱。
诗人们以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勾画出不朽的爱国精神,铭刻在人民心中。
二、壮烈和坚韧思想唐代边塞生活遭受寇盗侵扰、自然灾害和战争创伤,因此诗人们描述了军民在困难条件下求生存的毅力和勇气,对于中国传统理念中的“困境锤炼人性”有深刻的认识。
边塞壮烈和坚韧思想始终贯穿于唐代边塞诗中。
王之涣的《登幽州台歌》中写到:“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通过赠别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嘱托和对国家前途的厚望,体现了唐代边塞军民的坚毅和忠诚。
李白的《将进酒》中写到“青春作保定神州,白首为功尽万钟”,激励军民为国牺牲奉献、英勇杀敌的精神,表现了不屈不挠、顽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唐代边塞诗人们在表现壮烈和坚韧思想时,表现出了高度的个性化特点,同时也传递了人民团结、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三、对战争的憎恶和反感唐代边塞诗人们在描写边塞生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反战主题。
边塞诗:王维《少年行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王维《少年行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d7c2f0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71.png)
【导语】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最丰富,艺术性的⼀部分。
以边塞军旅⽣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以及表达戍边将⼠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诗⼀般出⾃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官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活和⾃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尚情操。
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唐朝的类型。
下⾯是为⼤家带来的边塞诗:王维《少年⾏四⾸》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少年⾏四⾸唐代:王维新丰美酒⽃⼗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为君饮,系马⾼楼垂柳边。
出⾝仕汉⽻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
⼀⾝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
偏坐⾦鞍调⽩⽻,纷纷射杀五单于。
汉家君⾂欢宴终,⾼议云台论战功。
天⼦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译⽂新丰美酒⼀⽃价值⼗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
相逢时意⽓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才从军便作汉朝的⽻林郎,⼀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
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芬芳。
⼀个⼈就能拉开两张雕⼸,敌骑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
偏坐⾦鞍上从容调好⽻箭,不停地射去敌酋⽆法逃⽣。
朝廷君⾂庆功⼤宴⽅告终,⾼⾼坐在云台上谈论战功。
天⼦亲临殿栏赐予列侯印,将军佩着印绶⾛出明光宫。
注释新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盛产美酒。
⽃⼗千:指美酒名贵,价值万贯。
咸阳:本指战国时秦国的都城咸阳,当时的勇⼠盖勒、荆轲、秦舞阳都到过咸阳,这⾥⽤来代指唐朝都城长安。
⽻林郎:汉代禁卫军官名,⽆定员,掌宿卫侍从,常以六郡世家⼤族⼦弟充任。
后来⼀直沿⽤到隋唐时期。
骠骑:指霍去病,曾任骠骑将军。
渔阳:古幽州,今河北蓟县⼀带,汉时与匈奴经常接战的地⽅。
苦:⼀作“死”。
擘:张,分开。
⼀作“臂”。
雕弧:饰有雕画的良⼸。
重:⼀作“群”。
⽩⽻:指箭,尾部饰有⽩⾊⽻翎。
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的五个⾸领。
汉宣帝时,匈奴内乱,⾃相残杀,诸王⾃⽴分⽽为五。
这⾥⽐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十句边塞诗
![十句边塞诗](https://img.taocdn.com/s3/m/f117695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6.png)
十句边塞诗1、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赏析:这句诗出自唐·杜甫《秋兴八首》。
极天,高极于天。
惟,只有。
鸟道,鸟飞之道。
前句以夸张修辞手法写关塞高峻不可越的雄姿,后句写江湖之大只有一渔翁的孤寂之景,表面是写景,实是借景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仕途不通、大志难伸、飘零异乡、寂寞无助的苦痛之情。
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赏析:这句诗出自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身为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着兵器,去收复那关塞五十州呢?3、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赏析:这句诗出自唐·王维《汉江临泛》。
诗句描写汉江控引楚地要塞,南连三湘、西至荆门、东达九江的壮观景象。
“楚塞”对“荆门”,是关塞类相对;“三湘”对“九派”,是河流类相对,对仗非常工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湘接”与“九派通”所呈现的意境、气象更为阔大。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这句诗出自王之涣《出塞》。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呢,那吹开杨柳的春风从来就吹不到这遥远的玉门关啊。
5、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这句诗出自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将士们在黄沙遍地的恶劣环境里经历了无数次战斗,连身上的铠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没有平定将士们终究不会解甲还乡。
诗句表现了当时将士们矢志保卫国土、平定边患、艰苦奋斗的英勇精神。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赏析:这句诗出自王昌龄《出塞》。
自从秦汉以来,明月照着关塞,离家万里的人,至今还没有归还。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赏析:这句诗出自唐·王之涣《凉州词》。
羌笛何必去吹奏那《折杨柳》的曲调,春风吹不到那玉门关的。
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这句诗出自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出塞》其一。
龙城:指卢龙城,汉时是右北平郡的郡所。
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镇守边境,敌人的马队就不敢度过阴山南侵。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d98c2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6.png)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边塞诗赏析
![边塞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8a480b0c22590103029d56.png)
从军行赏析这首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从内容和结构谈作用)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 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F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6c24cf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d.png)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1. 引言1.1 唐代边塞诗的概述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在唐代边疆地区创作的一类诗歌形式。
唐代边塞诗起源于唐朝时期经常征战的边疆地区,反映了当时军民生活的艰辛和边塞风光的壮丽。
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广泛,包括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争的思考,描写边境地区的山川风物,歌颂士兵的忠诚和勇气等内容。
在唐代边塞诗中,作者常常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民族团结的向往,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唐代边塞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唐代边塞诗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时代背景,以及古代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描写和情感表达。
1.2 唐代边塞诗的典型特征唐代边塞诗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唐代边塞诗以壮丽雄浑的诗境为特色,诗人常常通过描绘广袤的边塞风景、壮丽的长城景观和恢宏的边塞山川来展现出边塞地区的独特风貌。
唐代边塞诗强调对祖国的深情厚爱,诗人常常借助边塞景象表达对祖国的深切关怀和对家国的眷恋之情。
唐代边塞诗着重表现士兵的忠勇与艰辛,诗人常常通过描绘士兵面对战乱和艰苦环境时的坚毅品质和英勇作为来塑造他们的高尚形象。
唐代边塞诗还强调民族团结的力量,诗人常常以民族大义为主题,倡导民族的团结和团结一心的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美好传统。
唐代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诗境、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篇章,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反映边塞生活的精神风貌唐代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反映了当时边塞地区的生活精神风貌,展现了士兵们在边疆戍守时的艰辛与忠勇。
这些诗作中常常描绘士兵们在恶劣环境下的艰苦生活,讴歌他们不畏艰难、坚毅不屈的品质。
诗人们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生活的真实情况,展现了士兵们的顽强精神。
边塞诗中常常出现的题材包括驻守边关的情景、征战边疆的英雄壮举、跋涉沙场的士兵形象等,这些形象构成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边塞诗及赏析
![边塞诗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d4f15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4.png)
边塞诗及赏析引导语: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诗词非常的多,而对于边塞诗想必很多人都有接触过,那么接下来是店铺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边塞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这首《出塞》,可以说是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之一,明代“后七子”李攀龙评此诗为七绝诗压卷之作。
此诗采用以古喻今的手法,表达了关心边防的主题。
诗的意象苍茫浑厚,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赏析:此诗是一首气势宏伟的边塞诗,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们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厚,感情悲壮。
表现了战士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诗,军中的酒宴是盛大欢乐的酒宴,全诗仅仅四句,用明快的语言,跳动的节奏,就给人带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
明代“后七子”王世贞又评此诗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清代王渔洋谓:七绝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秦时明月”、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无出此四章之右者矣。
而清末民初的章太炎也推王之涣的《凉州词》为绝句之首。
由此可见王之涣的凉州词盛名之大。
《凉州词》之二王之涣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赏析:此诗是王之涣作的《凉州词》组诗第二首,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写突厥首领小杀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赏析: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怎么能没有一首边塞诗歌呢,这首《从军行》就是李白的边塞诗之一。
边塞诗的赏析
![边塞诗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017488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0.png)
边塞诗指以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等为内容,展现边地⽣活的艰⾟、战争的残酷,表现将⼠建功⽴业的壮志和思念家乡的情感的诗歌。
以下是边塞诗的赏析,欢迎阅读。
边塞诗中常⽤的意象可以归类为: 1. 战争中使⽤的物品。
如⾦⿎、旌旗、铁骑、烽⽕、⽻书、⾓⼸、胡马、征⾐、铁⾐、戍楼、⼽、⽭、剑、箭、戟、斧、钺、⼑、铩等。
2. 边塞的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门、凉州、天⼭、安西、幽、辽、陇等。
3. 边塞的民族。
胡、羌、羯、夷等。
4. 边塞的风光。
⼤漠、沙碛、瀚海、风霜、严寒、⽩草、枯蓬、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雪⼭、孤城、雁飞、鹰扬等。
5. 少数民族的乐器。
如羌笛、胡笳、琵琶、画⾓等。
6. ⾳乐。
梅花落、关⼭⽉、⾬雪曲、杨柳曲、出(⼊)塞曲等。
边塞诗常见的思想内容有: 1. 体现戍边将⼠的爱国激情。
诗歌通过描写边塞紧张的局势、戍边将⼠艰⾟的⽣活状态、战争的惨烈场景等,表现戍边将⼠强烈的爱国情感。
如: 烽⽕照西京,⼼中⾃不平。
⽛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书⽣。
(杨炯《从军⾏》) 诗歌描写了⼀个读书⼈从军边塞、参加战⽃的过程,表现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开头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诗⼈的爱国热情。
⽤“照”渲染紧急的⽓氛,⽤“⾃”表现爱国思想。
三、四句描写**出师、到达边塞的情景。
“绕”体现出**包围敌⼈的境况,渲染出龙争虎⽃的⽓氛。
五、六句写战⽃情况,通过侧⾯烘托表现战争;从视觉、听觉的⾓度,⽤象征**的“旗”“⿎”表现出征将⼠冒雪同敌⼈搏⽃的坚强⽆畏精神和在战⿎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
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 表现边塞紧张的形势。
有些边塞诗通过描写烽⽕、军书传递等表现边塞紧张的局势。
如: ⼗⾥⼀⾛马,五⾥⼀扬鞭。
都护军书⾄,匈奴围酒泉。
关⼭正飞雪,烽⽕断⽆烟。
(王维《陇西⾏》) 诗歌⼀、⼆句⽤“⼀⾛马”“⼀扬鞭”表现边塞传递军书的急切;⽤“⼗⾥”“五⾥”渲染⼗万⽕急的紧张⽓氛。
边塞古诗《从行》原文及赏析
![边塞古诗《从行》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d0e34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f.png)
边塞古诗《从*行》原文及赏析诗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王昌龄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
一二三年级学过的边塞诗
![一二三年级学过的边塞诗](https://img.taocdn.com/s3/m/4b2a72f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2.png)
一二三年级学过的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它以描写边疆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民生活、战争场面等为主要内容。
以下是一些一二三年级可能会学到的边塞诗及其赏析:
1. 《出塞》
作者:王之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秦朝和汉朝时期的边疆风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防的忧虑和期待。
最后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表明了诗人希望有英勇的将领能够保卫国家,不让敌人侵犯。
2.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这首诗以饮酒作乐的情景开篇,展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豪情壮志。
最后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战士们的敬仰和悲悯。
3. 《从军行》
作者: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士兵们离开家乡,奔赴战场的场景。
诗人通过描绘战况的激烈和危险,表达了他对士兵们的赞美和敬意,同时也表达了他愿意投身战场的决心。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ca3a8252f60ddccda38a0fc.png)
边塞诗鉴赏请欣赏: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解】: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
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
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
并自歌自舞。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尤以《凉州词》为人传诵。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
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
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
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
边塞诗,若以对战争的态度为标准。
可划分为歌颂战争与暴露战争两类。
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
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用笔十分隐蔽曲折。
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
写到这里,突然来一顿挫:“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3cbd6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a.png)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1. 引言1.1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描绘边塞风光、抒发边塞士兵情感为主题,展现了诗人们对祖国河山的眷恋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悟。
唐代边塞诗在表达爱国情怀、壮志豪情、生活写照和风景描写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们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通过对唐代边塞诗的深入剖析与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感受到诗人们对时代、民族和生活的真挚感慨。
唐代边塞诗以其瑰丽的诗境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珍贵遗产,对后世文学与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彰显出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的完美结合,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 正文2.1 唐代边塞诗的背景与特点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唐代边塞诗则是唐代诗歌中的一大亮点。
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朝长期的边塞战争和统一战争,自唐太宗时期开始的“开元盛世”后,唐代的边塞地带逐渐稳定下来,人们开始有机会关注和描写这些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
唐代边塞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边塞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描写。
很多边塞诗歌都以战争、征伐、边疆守护为主题,展现了唐代边塞地区的军事紧张气氛和士兵的忠勇之志。
其次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边塞地区的山川河流、草原胡杨、雄风峻俗尽展眼前,带给读者一种壮美的感受。
唐代边塞诗还表现出一种豪迈奔放的风格,往往充满着浓厚的汉家风骨和民族气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边塞生活的豪情壮志。
唐代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展现了唐代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传达了诗人对于祖国、民族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2 唐代边塞诗的爱国情怀在唐代的边塞诗中,爱国情怀是其中一大特点。
这种爱国情怀体现在诗人对祖国边疆的感情深厚,对祖国的挚爱和忠诚,并表现出对保卫国家安全、振兴国家的热切期望。
唐代边塞诗以其浓烈的爱国情感感染了无数读者。
诗人通过描绘边疆战事、英雄壮丽、抗击外敌等场景,展现了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边塞古诗赏析
![边塞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96617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d.png)
边塞古诗赏析边塞古诗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边塞古诗赏析,欢迎阅读。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诗赏析】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
“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
“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
“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
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
没完没了的,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
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
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
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
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
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最后四句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
“戍客”“思归”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
想家中高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b8f92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3.png)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塞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岑参的边塞诗1、作者生平: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
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
出塞原文及赏析
![出塞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3d8e1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f.png)
出塞原文及赏析出塞原文及赏析出塞原文及赏析1出塞清代: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及注释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
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
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玉关:即玉门关。
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guǒ)尸还。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解:知道,懂得。
沙场:战场。
何须:何必要。
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译文及注释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注释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
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
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玉关:即玉门关。
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解:知道,懂得。
沙场:战场。
何须:何必要。
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赏析“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这开篇的两句,诗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且这两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赏析
这首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从内容和结构谈作用)。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
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
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
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
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
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是唐诗的亮点。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鉴赏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
三十三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
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
前后两次在边塞二十六年。
这期间,他写了不少诗来记叙当时亲历的征战生活,抒发自己的感受。
这些诗以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色调,把西域地区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形成其新奇浪漫、雄伟豪壮的独特风格。
岑参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大的一个。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
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
“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
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
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
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
诗
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
“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
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
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
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
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
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
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