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摘要高适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作为一个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高适无疑是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大影响的。高适一生三次入塞,对边关战事有清晰的认识;在梁宋躬耕三十载,对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有很大的感触;入仕后不辞辛苦,为国效劳。这里就从高适的生平和其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加以论列。
关键字平生边塞诗慷慨激昂豪放悲壮艺术特色
前言
中国文人的爱国情结不外乎有两种表达途径,一者考取功名,进入仕途为国君献计献策,创出太平盛世;再者就是铁血铮铮,战事边防,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建功立业,保卫国家。然而后者更为令我激动,粗犷萧瑟的边塞境地,豪情奔放的战士品格,无一不使令自己为之神往。大学后在任课老师的细心讲授下,文学史上以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深深吸引了我,边塞诗中那“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高适《送董判官》)的献身精神;“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的豪情壮志;“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深刻批判;“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爱国情怀,无不激荡人心,催人奋进,不愧是构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便开始了阅读高适诗集的校注,文学界先后有刘开扬先生的《高适诗集编年校注》,孙钦善先生的《高适集校注》,他们积数十年心血,广为搜索,深为耕耘,对高适诗歌进行了全面年的校勘和注释,为读者深入研究高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就是研读有关高适生平历史的书籍,包括一些史书等等。在此感谢闻人贤哲们对中华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
诗歌在进入唐朝以后,便进入了顶峰时刻。唐代许多诗歌大家名扬千古。奔
放磅礴的李太白,纪实沉郁的杜工部,悲壮遒劲的高适和岑参。其中,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与岑参齐名,后人称他们为“高岑”,他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唐代疆域辽阔,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安宁,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保护国际通商,盛唐时代安边性质的战争时有发生。又由于不少帝王好大喜功,一些官僚将帅邀功边关,唐王朝的开边战争也不断出现。这样,以边关战争为中心的边关生活便成了盛唐诗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他们一方面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所鼓舞,另一方面,也为立功边关求取功名的仕进道路所吸引,身赴边塞,心向边关。再加上一些边帅能文能武,延揽文学之士,使文人学士得以依附,并获得一种优好的创作环境。因此,盛唐时代的边塞诗便在隋及初唐边塞诗的基础上繁荣起来。高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高适,字达夫,《旧唐书》本传说他是“渤海蓚人”。出身官僚家庭,曾祖高祐隋时官去散骑常侍,唐时官居宕州别驾,从五品。祖高侃是高宗时有名武将,官至九监门卫,正三品。父高从文,官六品。高适年幼时曾随父任官。受到家庭推动力的影响,高适年幼时便萌生了将来入仕的理想。加之他“二十解书剑”的文武才能,注定了他自己不甘心做一个平凡的人,这奠定了高适“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二十岁时,高适赴京求官,本以为唾手可得,“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谁知“布衣不得干明主”的现实偏不使他如愿。以后客居梁宋三十载,一方面迫于生计,托于农耕,“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惭色。托身从畎亩,浪迹初自得。雨泽感天时,耕耘忘帝力”(《酬庞十兵曹》),一方面孜孜攻读,“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等待时机。开元二十年(732年),高适投信安王李祎幕下,“单车入燕赵,独立心悠哉。宁知戎马间,忽展平生怀”,却苦于无人牵引,失败而归。天宝三载至五载期间,曾与李白,杜甫同游梁宋,齐鲁,推动了高适诗歌的创作,杜甫在《遣怀》中“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有所记载。天宝八载,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知天命之年的高适授封丘尉,但官职卑微,且不忍“鞭挞黎庶”,“拜迎长官”而辞官。天宝十一载,年过
五旬的高适终于等来了机会,这次出塞,投奔节度使哥舒翰幕下,在其幕下担任掌管书记。自入哥舒翰幕府起,高适仕途趋渐显达。安史之乱后,高适擢拔分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后哥舒翰兵败,潼关失守。玄宗出走四川,高适择小路追赶玄宗,并告之兵败原因及经过,玄宗喜其忠义,擢授侍御史,随又升分谏议大夫。《旧唐书》本传说他“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唐肃宗至德九年,高适被任命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兼采访使,平定永王叛乱。后因权臣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结果高适被降任为太子詹事,留司东京洛阳。次年出任彭州刺史。唐代代宗宝应元年,高适被任命为成都尹,次年又升任剑南四川节度使。代宗广德二年,高适因重创吐蕃兵被召还京,“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新唐书》本传),因功封渤海县侯。永泰九年,因病逝世。
高适不仅是一位颇有胆识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其中三次出塞,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壮丽边塞风光的,战士驰骋沙场的诗篇。其以身许国的开阔胸襟,昂扬乐观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时代的强音。同时,这种格调也构成了他边塞诗创作的主旋律。宋代诗人陆游有句名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即是说,学写诗的关键不在创作技巧,而是在“诗外”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入体验①。高适的长期漂泊,从军后多年驰骋疆场,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有着深切感受,他所写的诗歌,常结合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以及反映证人思乡,少妇怀远和士卒驰骋沙场的艰苦,牺牲精神等。其诗慷慨奔放,悲壮苍凉,给让人以积极奋进的感觉。
在盛唐诗坛上,高适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他同时的殷璠指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②。他的好友杜甫在《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中,对他的诗才和诗风作了这样准确的评价:“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对高适诗歌悲壮雄浑的风格,质朴豪健的笔势,给予了形象的说明和充分的肯定”⑶。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进一步概括到:“(高适)之诗悲壮,读之令人感慨”⑷。这样的评论,的确是抓住了高适诗歌慷慨激昂、豪放悲壮的风格特点,而最能代表这种特点的,是他的名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