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特点

合集下载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异同比较:一、相同点: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的相关情景。

二、不同点:1、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

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

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

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

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

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

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唐代诗人岑参和高适,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岑参( 715— 770),山西太原人,高适( 700— 765),山东东平人。

他们不仅在内容上大致相同,而且在形式上也极为接近,两人都擅长七言歌行体和七言律诗体。

可以说,两人既是同乡,又是诗友。

本文主要对岑参和高适的边塞诗作品进行赏析,着重从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来分析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异同之处。

一、异域风光,引发灵感从题材上看,岑参诗大多描写西北地区奇异壮美的景物。

例如:“黄沙直上白云间”(《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无数铃声遥过碛”(《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阴火烧空天似水”(《古从军行》其四);“北风卷地白草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这些边塞诗充满了西北独特的风光。

例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沙平水息声影绝,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表现了边疆战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而高适在描写边塞风光时,则显得更加苍凉豪迈。

他喜欢选择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表现边塞景色的独特魅力。

例如:“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单于北望》);“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封丘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这些边塞诗多表现边塞将士忠贞报国的坚定信念和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均用来形容边塞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

二、奇思妙想,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5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上的不同: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多以描写边塞战争和边疆生活为主题,但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异同点:1.边塞题材:高适和岑参的诗作都以边塞题材为主题,描写了边疆地区的战争、边民的生活、士兵的辛酸与忠诚。

他们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对边塞生活的赞美,展示了边塞地区独特的风貌和将士的英勇。

2.英勇壮志:高适和岑参的诗中都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情怀和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国家疆土的忠诚和对边塞抗敌斗争的赞美。

他们赞颂了边疆士兵的英勇与机智,并以此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报国之志。

3.表达方式:高适和岑参在表达方式上都以叙事手法为主,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景再现,塑造了巍峨的边关城垣、迷茫的行军路途和勇敢的士兵形象。

他们的作品多以豪放的笔墨描写边疆风光和战争场景,展示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和感情的抒发。

不同点:1.风格特点:高适的作品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恢宏和边塞战争的残酷,以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色著称。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加高亢豪放,以雄壮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的情感为主。

2.抒情与议论:高适的作品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表现了对士兵艰辛生活和身世的同情和思考。

而岑参的作品则注重通过边塞题材来提出社会问题的批判和议论,更富有政治色彩。

3.塑造人物形象:高适的作品中较多地塑造了具体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的苦难和英勇。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多地强调了人物背后的集体形象,突出了士兵的忠诚和壮志。

综上所述,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作在描写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表达方式、风格特点和思想内涵上存在差异。

他们的作品共同展现了边疆人民的忠诚和勇敢,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和理论。

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

பைடு நூலகம் • 岑参则较多地触合了六朝以来的语 言风格,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了适 当的创新, 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他沿袭了六朝骄文语言绮丽雕琢的 风格, 并加以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了
绮丽雄奇的风格。在《白雪歌送武 判官归京》中, “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美好比喻跨越了质朴, 又有奇特 的想象,他突破了乐府旧题材的羁绊, 句式随情感表达而参差错落, 卷舒 自如, 自由放纵。
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
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
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 感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 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
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
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 行为和创作。
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 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
谢谢观赏!
•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日末 鸟飞急,山高运过迟。”;语言平凡却 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 落。”。“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 戈相拔。”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 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便是代表。岑参描 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 用。“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 莽黄入天。”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 士的不畏艰险。
的诗则显月比较单一。
• 高适的诗无论是写 景抑或是描写底层 士兵和人民的生活, 均是为了表达沉重 的优国优民之情, 他 常以政治家的眼光 分析问题, 以政论
的语调来表达自己 对边塞之的政见, 抒 发自己报效国家的 摘壮志, 内涵较丰厚。 如《燕歌行》
• 而岑参虽然也是以 “ 入幕为目的, 但其 诗只能留作是一个伟 大的诗人以其诗人式 的救感、敏锐的心灵 去感受战斗的生活和 边塞的风光,有昂扬 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 但却缺乏一个政治家 的深刻性以及关怀底 层黎民百姓的抒怀。 如《白雪歌颂武判官 归京》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高适和岑参,这俩边塞诗的高手,真的是个“冤家对头”,你说他们的诗,各有千秋,风格也截然不同。

高适嘛,写的诗往往充满了一种苍凉的气氛,感觉像是那种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风一吹就是一阵沙尘满天飞的景象。

他的诗就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讲那些边关将士的苦与乐。

尤其是那种对故乡的思念,简直让人心酸。

读他的诗时,你能感受到那种孤独感,就像大老远的乡音飘来,听得让人心里一阵绞痛。

想想啊,戍边的将士,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亲人,真是“月明点滴光,忧愁似水长”。

心里那个堵啊,简直跟“肚子里吞了个苍蝇”一样。

再说岑参,他的诗风就不一样了。

岑参的诗里多了一些豪情壮志,真的是让人读了想“打个鸡血”。

他在诗中描绘的边塞景象,时常是那种壮阔的场面,骑马奔驰,刀枪相见。

想象一下,满天的飞沙走石,勇士们在那儿呼喊,真是个“好汉出征,义气如山”的感觉。

他写的那些关于雪、关于胡人的诗,简直让人热血沸腾,就像是在看一场大片。

岑参的字里行间,仿佛能听到马蹄声,能看到刀光剑影,读他的诗,真有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情。

你看,他的气势,那绝对是让人“心潮澎湃”的。

说到两个人的对比,简直是一对“鲜明的对比”。

高适的诗情感细腻,常常让人揪心,而岑参的则是那种豪放不羁,真是个“性格迥异”的两人。

高适写诗时,就像是个小心翼翼的绣花匠,生怕一针不慎就坏了大事。

而岑参则是个豪放的酒徒,随便一挥就能写出气吞山河的作品。

他们的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景色,还将那种生活状态、情感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高适的“月下独酌”让人觉得孤独,却又忍不住想要流泪。

岑参的“胡人不吃草”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豪迈,仿佛那种不屈的精神在鼓舞着我们。

两位大佬的诗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故乡的那种深深的牵挂。

高适在月光下思念故乡,岑参在豪情万丈中也难免有那种心底的柔情。

虽然他们表现的方式不同,但那份情感是一样的。

想想那些边关的将士,白天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晚上又要忍受孤独与思念,心中滋味真是“百味杂陈”。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辨异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辨异
适 、 参 诗 的风 格 差 异 做 一 辨析 。 岑
关 键 词 : 塞 诗 ; 格 ; 异 边 风 辨 中 图 分 类 号 : 0 . 1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4 2 2 1 ) 40 7 .4 1 0 .3 X( 0 0 0 —0 3 0
高适 、 参 是盛 唐 边 塞 诗 派 的杰 出代 表 , 人 岑 两 历 来并 称 。他们 生 活的年 代大致 相 同 , 有多 次 出 都
的风格 也各 自具 有 鲜 明 的特 色 。本 文试 从 四个 方 面就高 适 、 岑参诗 的风 格差 异做 一辨 析 。


高 诗 悲 。 诗 壮 岑
诗而发 , 用来 作 高 适 、 参 边 塞诗 的评 语 也 有 一 但 岑 定 道理 。陈 子 昂反 对 齐 梁 绮靡 诗 风 , 召重 视 “ 号 兴 寄” 风 骨 ” “ 的优 良传 统 , 的 边塞 诗 初 步 突 破 了泛 他 拟古题 的 传 统 风 气 , 赋 予 作 品 以深 刻 的现 实 内 而 容, 慷慨 沉痛 , 调高 峻 。这对 高 、 边塞 诗 的创作 格 岑 产 生 了重大 的影 响 。高适 、 岑参 是正 沿着初 唐 诗人
— —
高 诗悲 , 岑诗 壮 , 是 二 人诗 歌 风 格 的 第 一 点 这 不 同 。严 羽 说 : 高 岑 之 诗 悲 壮 , 之 使 人 感 “ 渎 慨 。 - 高 说 : 开元 、 宝 间 , ”5 J “ 天 则有 ……高适 、 岑参 之悲壮 。 J 应 麟 也 说 : 高 、 悲 壮 为 宗 。 ] ” 胡 “ 岑 ” 本
塞 的经历 , 给后 人 留下 的 边 塞 之 作数 量 可 观 , 就 成 突 出。胡 应麟 说 高适 、 参 等人是 “ 子 昂之古 雅 , 岑 本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些异同。

相同点:
1.二人都以边塞为题材,描绘了战争的正义性和边塞的风光,展现了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

2.他们的诗篇都充满了悲壮的气息,抒发了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3.二人在描写边塞风光和民域风情方面都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不同点:
1.主题内容:高适的诗歌以尚质主理为主,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揭示和思考;而岑参的诗歌则以尚巧主景为主,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

2.艺术风格:高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而岑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3.表现手法:高适在诗歌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而岑参则更注重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总的来说,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异同,但都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魅力。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高适岑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以其在边塞地区的诗歌创作而闻名。

他通过描述边塞的壮丽景色、边军的英勇举动以及边塞民众的艰辛生活,描绘了一个个独特的群体形象,展现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坚韧精神。

在高适岑的边塞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高适岑的边塞诗大多以写景为主,在描绘边塞地区的自然环境时,他常常运用雄浑豪放的笔调和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他以壮丽的河山、广袤的草原、雄伟的城堡为背景,借助形象生动的词句,将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例如,在《从军行》中,高适岑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通过这样的描写,他展示了边塞地区的雄伟壮丽,以及边军士兵们所面对的艰难环境。

除了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观,高适岑还通过写边军的英勇举动,展现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坚毅不拔的精神。

他赞美边塞的将士们为国家边疆的固守和安宁做出的贡献,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钦佩之情。

在《塞下曲》中,高适岑写道:“战士军前半骑白,都把银嘶泪不干。

泪尽乱,山河落落。

今夜月明人尽望”。

这一诗句深情地表达了边军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使人不禁为他们的荣耀和牺牲而动容。

除了描述边军的英勇壮举,高适岑还通过描写边塞民众的生活状况,展现了他们的艰辛和坚韧。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描绘了边塞民众艰难的生活环境。

在《塞下曲》中,他写道:“塞鸿声碎,霜满《床前诗》未了。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劳。

”通过这样的描写,他以悲凉的语调和痛切的感情,传达了边塞民众被战争摧残的苦楚和无助。

高适岑的边塞诗并不仅仅是描写景物和人物,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揭示边塞地区特殊的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状态,深刻探讨了命运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边塞地区的艰辛和困苦象征着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力和脆弱。

在《塞下曲》中,高适岑写道:“努力奋斗不可怕,割回蓝袖沾红葩。

若属实,空令骄乡村转怯。

”这一诗句表达了人们对命运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呼吁。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一)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一)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一)高适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描写中国北方的边塞景色、边塞生活以及边塞军事,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主题。

其特点包括:1.深情写景:高适边塞诗以细腻而丰富的笔触,描绘了边塞地区壮丽而独特的自然景色。

诗人运用富有感觉的描写手法,将高原草原的浩渺壮丽、沙漠的广袤辽阔、雪山的险峻和边塞中的城堡、关隘等元素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天地相隔:高适边塞诗中的景物常常给人一种天地相隔的感觉。

作者通过描绘边塞地区的辽阔、荒凉、气势和边塞守军对抗外敌等场景,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激烈对抗。

这种对抗与边塞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军事紧张氛围相呼应,形成了作品的独特魅力。

3.崇尚英勇:高适边塞诗中常常倾诉诗人对边塞守军的崇敬之情。

诗人从守险中的英勇、背离乡土的辛酸以及面对艰苦环境的顽强等方面,赞美边塞守军的忠诚、勇敢和坚持不懈。

这种崇尚英勇的精神在高适边塞诗中得到了深刻表达和践行。

4.朴实深沉:高适边塞诗追求朴实的艺术表现形式,用深沉、含蓄的语言描绘边塞地区的辛酸、苦难和忧伤。

诗人通过朴素的文字,展现了边塞地区特有的沉重氛围和生活的艰辛。

这种不张扬的艺术风格使得高适边塞诗更具感染力和思考性。

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高适边塞诗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文艺形式,呈现了边塞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人文历史以及军事风貌。

它深受读者喜爱,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流派之一。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1. 深情写景•细腻而丰富的笔触•浩渺壮丽的高原草原•广袤辽阔的沙漠•险峻的雪山•城堡、关隘等壮丽元素2. 天地相隔•边塞地区的辽阔、荒凉、气势•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激烈对抗•特殊的自然环境与军事紧张氛围相呼应3. 崇尚英勇•对边塞守军的崇敬之情•守险中的英勇与背离乡土的辛酸•面对艰苦环境的顽强4. 朴实深沉•追求朴实的艺术表现形式•深沉、含蓄的语言描绘辛酸、苦难和忧伤•沉重氛围和生活的艰辛的展现以上即是高适边塞诗的主要特点,这种深情写景、天地相隔、崇尚英勇和朴实深沉的表现形式,使得高适边塞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独特而珍贵的一部分。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
高适与岑参是唐代两位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边塞诗作品引起了
后世的广泛关注。

他们的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军士的英
勇事迹,也反映了塞上生活的残酷和艰辛。

在他们的诗中,有许多异同之处。

一方面,他们的诗都强调了
战斗的激烈和残酷,以及军人的忠诚和勇气。

例如高适的《赋得古
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岑参的《登幽州台歌》中也表现出了士兵们的坚定和决心:“铁衣
迎寒霜,压戍连川陌,梦断边庭峰,雪飞几时伏。

华山远烟落,瀚
海长天濡,汉虏不肯来,音书断白骨。


另一方面,他们的诗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情感倾向。

高适的诗多
富于豪放和激情,形象鲜明,如《别董大》中的“红酥手,黄脸儿,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表现出较为直接的感情表达。

而岑参的
诗则显得更为温婉细腻,如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给人一种深情而又
略带伤感的感觉。

综上所述,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虽有许多异同,但无论是情感
的倾向还是对边塞生活的描绘,都凝聚着唐代边塞的风貌和军人的
精神。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1. 主题广泛: 高适边塞诗以描写边塞战争、边疆风情为主题,内容涉及军旅生活、政治动荡、边塞景色等。

2.
情绪奔放: 边塞生活充满艰辛与不确定,高适边塞诗常常表现出作者
豪情壮志、奋发向前的情绪。

3. 描述细腻: 高适边塞诗善于运用形
象描写,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读者带入边塞的世界,感受其中的风土
人情。

4. 语言雄浑: 高适边塞诗语言简练而雄浑,使用大量象征、
夸张和对偶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力量感。

5. 象征意义深远: 高
适边塞诗往往融入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光明与黑暗、荣誉与牺牲
等二元对立的描摹,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理解与感慨。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主题广泛
–描写边塞战争
–叙述边疆风情
–反映军旅生活
–表达政治动荡
–抒发边塞景色
•情绪奔放
–展示豪情壮志
–表现奋发向前的精神
–引起读者共鸣
•描述细腻
–运用形象描写
–细致刻画边塞生活
–带动读者身临其境
•语言雄浑
–简练有力的表达
–使用象征、夸张和对偶等修辞手法
–增强作品的力量感
•象征意义深远
–融入丰富的象征意义
–对光明与黑暗、荣誉与牺牲进行描摹
–表达对边塞生活的理解与感慨。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比较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比较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比较岑参和高适,这俩位大诗人真是边塞诗的超级明星,简直就是唐朝的“边塞双雄”啊!他们的诗风各有千秋,风格也截然不同,简直就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调料,一个是辣,一个是甜,但搭配在一起,那味道却是绝了。

岑参的诗嘛,总是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就像是大海一般波涛汹涌,充满了豪情壮志。

说到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哎呀,那场景描写得可真是细致,雪花飘飘洒洒,仿佛能听见那些“哗哗”的雪声,诗中那种对故乡的思念,简直让人心里一阵酸楚,谁能想到在那么严寒的边塞,竟然能写出如此柔情的东西呢?而且他那种豪迈,简直可以和饮酒作乐相提并论,边塞的孤独在他的笔下似乎都显得不那么孤单,仿佛有千军万马陪着他。

再说高适,他的诗就像一碗浓汤,温暖而又深沉。

他的《燕歌行》,哎哟,听到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时,谁不想举杯同庆,干一杯呢!高适的情感更加细腻,喜欢描写士兵们的辛苦和牺牲,让人听了心里不禁一酸。

他对战士们的关心,真是充满了人情味,就像一个老朋友,聊聊你我他,倾诉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

他的诗中,总是流露出一种大气,虽说战场上刀枪剑戟,但他在诗里却能让你感受到一种人情味,读着读着仿佛能看见那些身穿戎装的勇士,正奋勇向前,拼命守护着那片土地。

岑参的边塞诗,多数是激情澎湃,充满了对壮丽景色的描绘,像是在画一幅幅大气磅礴的山水画。

那些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简直就是在眼前跃动。

而高适的诗则更像是温情的小品,虽然同样写边塞,但却更关注那些在寒风中苦苦挣扎的普通人。

他用简单的文字,刻画出了那些深藏在历史角落里的英雄,他们的故事让人心头一热,仿佛看见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虽然艰难,却从未放弃过。

要说这俩位的诗,真是个性十足,岑参常常以豪放的姿态去描写边塞的广阔,仿佛一声长啸就能把千里的风光一口吞下。

而高适呢,更多的是对人情的关怀,他用诗歌传递着士兵们的情感,让那些在边疆苦苦挣扎的人们不至于被遗忘。

每次读到他们的诗,总觉得自己就像被带到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仿佛自己也是个戍边的士兵,心中满是热血,目光远眺那无尽的边疆。

高适_岑参边塞诗比较

高适_岑参边塞诗比较

收稿日期:2004-05-21 作者简介:古明惠(1964-)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高级讲师。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古明惠(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44)摘 要:高适和岑参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写作风格有很大不同:高适诗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紧密联系,以政论笔调表达个人边防政见,思想深刻;岑参诗擅长描绘壮阔激烈的战斗场面和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峻峭洒脱。

高适的代表作中,对比、反衬的手法运用得相当娴热;岑参则在诗的音韵节奏和比喻夸张方面树立了典范。

高适的语言刚健质朴,精练准确;岑参的语言则新奇自如,显得更生动绚丽。

关键词:高适 岑参 边塞诗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流派,以独特的视角折射出社会现实的影子。

高适和岑参就是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

他们开拓了新的诗境,进行了新的艺术创造,为唐代诗歌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因此,边塞诗派也被称为“高岑诗派”。

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就被“朝野通赏”(《河岳英灵集》)“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岑嘉州诗集序》),他们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

同为边塞诗人,二者的诗作在内容、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却有着各自的倾向。

一、主题内容各有侧重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内容方面大都描绘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写请缨投笔的斗志豪情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也都有反映久戍不归、怀土思亲一类内容的作品。

总的说来,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他或纪行、或抒怀、或写壮士英勇战斗、或绘边塞生活风光,并善于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考虑,以政论笔调表达个人边防政见,从不同角度全面真实地表反映了当时的边塞战争,他的《燕歌行》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这首诗是有感于边帅张守 与奚族统治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的,但并非就事论事,而是概括了他在边关的所见所感,因而内容更为深广,揭露了军中尖锐的阶级对立,歌颂了士兵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慨和战斗精神。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相同之处:1、经历相同;2、创作风格相似。

区别:1、内容不同:高适的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岑参的诗歌更多反映的是对生活的记录;2、言语风格不同:高适诗浑厚,岑参诗奇峭;3、艺术技巧不同:高适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现实;而岑参的边塞诗多用夸张手法,表达浪漫主义感情。

高适:
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开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岑参:
两度出塞时期,岑参在立功边塞的大方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大方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

境地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开展,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累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边塞诗,听着就有一种粗犷的气息。

高适和岑参这两位诗人,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风格却各有千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 高适的边塞诗:豪情万丈高适,这位大诗人,他的边塞诗可是充满了豪情和气概。

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风格。

1.1 描写自然风光高适的诗,多半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

比如他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诗,读起来有种风雪呼啸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那辽阔的边疆。

高适特别擅长通过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的情感,用“北风吹雁”这样的描写,极具震撼力。

1.2 表达个人情感高适的诗,还特别注重个人的情感抒发。

他在《阮郎行》中提到的“汉家青垣,塞上长云”,就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透过他的诗,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家国的深沉感情,像是给人的心里抹了一层浓浓的乡愁。

2. 岑参的边塞诗:柔中带刚岑参的边塞诗,又是一番风味。

他的诗风不同于高适,更多了些柔美,也多了点奇幻的色彩。

2.1 描写奇特景象岑参的诗,特别注重边塞的异域风情。

他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征》就很有代表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种描述,给人一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面感,仿佛让人穿越到了那风沙漫天的边疆。

2.2 表现民族风情岑参的诗,还充满了对异民族风情的描绘。

在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冰天雪地,雪中白头”这样的词句,把雪山、冰川等自然景观描写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北疆的严寒和孤独。

3. 高适与岑参的共同点:情感真挚虽然高适和岑参在边塞诗上各有特色,但他们的诗歌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都以边塞为题材无论是高适还是岑参,他们的诗歌主题都是围绕边塞展开的。

他们通过对边疆自然风光和军旅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色彩,构成了边塞诗的丰富画卷。

3.2 都充满了对家国的情怀两位诗人,虽然风格不同,但在对家国的感情上却是一致的。

高适通过对边塞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岑参则通过对战争的描述表达对国家的担忧。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比较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比较

岑参与⾼适边塞诗⽐较岑参与⾼适边塞诗⽐较 岑参与⾼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代表⼈物,⽂学史上常以“⾼岑”并称。

⾼适诗歌雄壮⽽浑厚古朴,岑参诗歌雄壮⽽奇巧瑰丽。

但⼆⼈诗风在“悲壮”的总特征下,⼜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页,国⼒的强⼤使得开疆拓⼟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诗⼈“从戎⽽不投笔”,他们往往征战边塞,杀敌报国,建功⽴业,扬名⽴万。

于是,⼀⼤批边塞诗⼈应运⽽⽣,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适和岑参。

⾼、岑⼆⼈虽俱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然⼆者的边塞诗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各有特⾊。

下⾯⾸先试看以下两⾸诗: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本⾃重横⾏,天⼦⾮常赐颜⾊。

⾦伐⿎下榆关,旌旆逶迤碣⽯间。

校尉⽻书飞瀚海,单于猎⽕照狼⼭。

⼭川萧条极边⼟,胡骑凭陵杂风⾬。

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

⼤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兵稀。

⾝当恩遇常轻敌,⼒尽关⼭未解围。

铁⾐远戍⾟勤久,⽟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

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三时作阵云,寒声⼀夜传刁⽃。

相看⽩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今犹忆李将军!――⾼适《燕歌⾏》 北风卷地⽩草折,胡天⼋⽉即飞雪。

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不得控,都护铁⾐冷难著。

瀚海阑⼲百丈冰,愁云惨淡万⾥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路。

⼭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处。

――岑参《⽩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上两⾸诗作为⾼、岑的代表作并不为过。

这两⾸诗同是描写边塞,从诗风上看,⾼诗在雄壮的笔调之下同时透露出⼀股悲凉之意,岑的诗歌同样雄壮,但壮⽽不悲。

虽然读后同样使⼈感慨,给⼈的却是完全不⼀样的感觉,⽽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从⼆⼈的⾝世及经历上着⼿考虑。

⾼适家境贫寒,曾随军到东北塞外征契丹,体验过边塞⽣活,壮年在梁宋漫游,过的是落拓潦倒的⽣活。

边塞诗词的特点

边塞诗词的特点

边塞诗词的特点(2)边塞诗词的特点(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

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

”;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高适的边塞诗1、生平: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

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

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

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

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相同点:二人在诗中都抒写了他们的理想、抱负,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

但具体说来,二人诗歌所关注的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又有所不同。

不同点:1、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有所开拓。

岑参的诗歌则在反映生活广度方面有所开拓。

2、高适诗歌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视所写内容而定。

3、高适能以沉着、冷静的眼光,揭露边地政策和边塞生活中的弊端,因而他的诗更侧重于社会现实。

岑参的诗,则更多地描绘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往往以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来表现气势雄伟和奇情异彩的边塞风光与生活,因而他的诗更多地富有浪漫的气质。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

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特点 高适和岑参都是盛唐边寒诗派的杰出代表, 他们都有过从军生涯, 都曾经浴 血沙场,而他们所作的诗歌 也多是在自己自己戍守边疆时所作,境界开阔,满腹豪情。

接下来小编为大 家推荐的是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特点,欢迎阅读。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特点 从诗歌风格上看,亮适的诗取材广泛,其中蕴含着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他曾三次出塞, 写下许多反映边寒生活和战争场面的作品, 这些诗歌大多是 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起笔,其诗慷慨悲壮、气象雄浑,而且思想深刻。

而岑参的诗歌则大多抒发保国安边的豪情,有的是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善战, 而更多的则是描绘边疆奇异风光,以及当地的生活习俗。

他的诗作以 “奇壮” 著称,追求语奇、意奇。

高适的边塞诗 1、《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2、《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3、《塞上》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4、《蓟门行五首》 (一)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二)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三) 边城 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四)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五)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岑参的边塞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更催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3、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6、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7、想法荒唐,结果必然糟糕。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

10、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11、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12、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

13、宛若风飞雪,悦如飞燕游龙。

14、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15、男儿世间,及壮当封侯。

16、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17、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18、吾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