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牛童话与建构主义
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要点
师范类公共必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述一、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1、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解:(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技术(物化形态)和无形技术(智能形态)两大类。
有形技术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一直到计算机、卫星通讯等现代教育教学媒体。
无形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到的各种技巧、方法和理论等。
(2)现代教育技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现代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系统科学方法论为方法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和手段,以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目标,以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为研究和工作内容。
(3)教育技术将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是实现高水平高效率教育、多种形式和性化以及终身化学习的重要途径。
2、1994年美国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3、2005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而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及其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4、05定义与94定义的不同之处:(1)在研究领域,把“开发”与“设计”合并为“创造”;将“利用”与“管理”保留不变;把“评价”贯穿于所有过程之中。
(2)目的由一个变为两个: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
(3)对“过程”与“资源”作了技术限定:“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
(4)将“理论与实践”改为“实践”,强调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并加了定语“合乎伦理道德的”。
5、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6、基于我国的实践,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⑪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⑫视听教育的理论与技术⑬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理论与技术⑭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技术⑮远程教学的理论与技术⑯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观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7、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的区别与联系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鱼牛的启示
鱼牛的启示四种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基础: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中,学习理论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教育技术必须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进行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斯金纳,他认为行为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并一直以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继承和发展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刺激——反映——强化”的学习模式,创立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并把他们应用于人类学习的研究。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和模仿来形成和改变行为。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就如刺激和影响行为的强化,是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
斯金纳提出的学习模式对人的学习活动的启示作用是:学习者要想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及时给予适当的“强化”,为了实现这种强化,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正确的学习行为得到肯定,错误的学习行为得到纠正。
根据这一模式,斯金纳进而提出了程序教学理论,总结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小步调教学原则、强化学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等。
图1显示了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然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只强调行为不考虑人们的意识问题,把人的所有思维都看做是由“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形成的。
由此引起了认知主义理论学派的不满,从而导致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和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性与发现式学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派认为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新学习的内容相互作用(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
教育学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对现实提供多种
表征,避免在教 学中过分简化自 然界与人类现实 的复杂性;
提供真实的任务,
既有上下文的、 具体真实情境的 任务而不是抽象 的任务;
重视反思性实践;
通过社会协商不
是彼此无畏竞争 给集体协同建构 知识予以支持;
1
2
3
4
5
6
7
关注知识建构而 不是知识再生产;
马斯洛特别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条件反射学 习理论,认为条件反射下的学习理论对学习者来说只 是对个别刺激所做的零碎反应,像这种学习,无论学 到什么,都不是学习者自己决定的,他认为学习只能 靠内发,教师不能强制学习者学习,学习的活动应由 学习者自己选择和决定。他认为学习只能靠内发,教 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教师的任务只是辅导。
学习理论
Learning theory
制作人: 班级:2015级国画2班 学号:201588094077
学习理论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
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理论
宝鸡文理学院 BaoJi University
谢谢观看
汇报人:朱佳荣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指学习者积极主动的 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 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第3部分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第9章)解析
基于教学设计的课堂演示软件评价表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 计的方法与步骤(仅供参考)
!、需求分析 2. 教学目标分析(任务分析) 3.情境创设 4.信息资源设计 5.自主学习设计 6.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7.学习评价设计(效果评价设计、强化 练习设计??)
三、设计(过程)实例:
(三)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抛锚式教学为指导, 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设计 应用层次目标的教学方法进行重新设计
(四)公共教育技术课“教学设计”应用层次教学方法: (思考:如何评价)
学习资源 (教法调研) 协作学习 (观摩评议)
抛锚 设计任务
自主设计 教学方案
自主制作 课件
鼓励学习者检验和积累各种不同 的观点鼓励学习者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采用目标自由的过程评价 支持学习者进行反思 发挥现代媒体因素的作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流派
折中派——认知弹性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
认知弹性理论 Congitive flexicibility throry
误区:
持技术本位观的住处技术整合,也就是教师“为 了技术而技术”或者“为了整合而整合” 在评价“整合课”时,一味或过多关注技术应用 的多寡和技术是否精美 人为割裂课程基础目标与发展性目标培养之间的 内在联系 学科教师投入太多精力开发一次性的低水平的重 复课件,忽视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的研究, 忽视对网上大量开放的教学资源的搜集和利用 。。。。。。。。。
第三部分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
多种学习理论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案例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ppt课件第七章
❖ 学习被分为:
❖ 初级或入门知识获得阶段:是对结构良好领域知识的学习,知 识领域的问题比较规则和确定,传统教学策略比较有效。 高级知识获得阶段: 是对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学习,不能简单 套用原有的规则和解决方法。知识的学习不只在于学习者能够 背诵多少知识,更主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质量及是否能把知识灵 活地迁移运用到各种相关情景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促进 高级知识获得,其核心任务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 (3)通达教学
❖ 核心主张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 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目的 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以此达到高级 知识获得的目标 。
❖ 宗旨:提高学习者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 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情境探索学习模式(探究性学习)
❖ 通过将各种不同的情境和相应的探索活动有 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情境探索 学习。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 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并在获得 知识的同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 力;
❖ ③情境性教学 学习应与情境化的活动结合起来,情景学习的具
体过程为: 1. 创设情境 ❖ 2. 确定问题
❖ 3. 自主学习 ❖ 4.合作学习 ❖ 5.效果评价
❖ ④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 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 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 解。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整个的教学 内容和教学进行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 定一样)。抛锚式教学与情境地学习、情境认知以 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只是该理 论主要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
主题二:有效复习
解、或实验展示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课
堂留白,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
有经历的、思考的、感悟的才是理解的,基
本知识的掌握才是牢固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2扬州)小明家有一 枚质量为2.1g的银币, 他想用量筒测算出该银 币是不是纯银的(ρ银 =10.5g/cm3),所用的 量筒规格如图所示,此 量筒的分度值是 ml,他能否鉴别出 该银币? (能/不能)
复习策略——概念复习课
概念:声源,振动,振幅,频率,响度,音调, 音色,声波, 波速,声能,乐音,噪声。声音 是怎样发生的? 声音的传播:声波,波速,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声音的能量,声能的利用 乐音和噪声,声音与生活
概念复习课复习策略三——结合图片集中复习 1、 声现象
“鱼牛”的启示
“鱼牛”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 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 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 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 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 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 交流: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其实, 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 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 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意义的建 构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一切都要围绕这种最终目标 来进行。
“鱼牛”的启示
第五个问题:怎样避免错误的建构? 避免错误的建构,应尽可能让学生到现场, 获得直接经验。打开学生的眼界,让他们像青蛙 一样,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依靠自己的体验去获 取知识。正像池塘中的小鱼一样,跳出水面,有 直接的感受,效果远远超过青蛙的仔细描述。这 就是加强教学直观性的意义和价值。
专题二 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 程,而要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就必须 认识教学传播现象和规律,因此,传播 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 为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理论支 持。
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贡献
(1)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Who 谁 教师(传播者) Says What 说什么 教学内容(信息) In Which Channel 经什么途径 教学媒体 To Whom 对谁说 教学对象(接受者) 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教学效果 Why 为什么 教学目的 Where 在什么情况下 教学环境
图: “鱼牛”的童话
“鱼牛”形象,体现建构主义一个重要 结论
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经验
各不相同,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必然会各 不相同。 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 中自行建构的,“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过程” 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 的帮助者。
人创造着意义而不是获得意义。学习 者无法将来自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迁移到记 忆中,相反,他们基于个人的经验和互动 来构建自身的解释。因此,在一个现实的 情境中学习以及选择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 相关的学习任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
对学习方法的启示:
1. 通过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 作、表达交流建构知识意义 2 . 学会收集、分析各种信息 3. 将当前的学习内容尽可能与自己已经知道的事 物、自己的经验和经历相联系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两个反对 1. 反对行为主义将人作为接受刺激的机器 2. 反对认知主义之重视人的认知结构,忽视情感、价值、 态度等因素 三个强调 1. 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2. 强调人的潜能、个性的发展 3. 强调尊重学生,重视他们的意愿、情感和观念 一个主张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自由学习、自我选择、自我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两岁)
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 识周围世界的。他们所具有的知识一种图形 的知识,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婴儿看到 一个刺激,如一个奶瓶就开始作出吮吸的反 应。
2)前运演阶段(2-7岁左右)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 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 手段来表征事物)。但儿童还不能形成 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受知觉思支配。 例如,唯有当两根等长的小木棍两端放 齐时才认为它们同样长;若把其中一根 超前移一些,就会认为它长一些。
二、建构主义主要流派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 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
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
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 主要有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 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维特洛克、乔纳生 等。
2017-2018-2杭江教育 学期中总结暨假期中动员会
勤奋 诚实 博学 精进
授课教师:王晓强
鱼牛与建构主义
德国的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 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 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 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 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 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 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 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精选】第九章 建构主义
典型应用:线性或分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行为矫正技术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学的影响:
教育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 无视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内部心理过程; 可以解释低级学习活动,但不能解释人的高级思维过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要点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的在图书 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 和图象资料了。有一天,我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 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
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象带,拉着 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 已经知道到那里去寻找答案了。
第八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说明了怎样的教育观?
比利时罗汶大学 校园雕塑
说明了怎样的教育观?
《鱼牛的童话》
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及其区别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要点
学习是试误过程。 强调外显行为的变化; 强调强化的作用,人的行为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学习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 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人的知识建构与社会 文化环境是脱不了关系的,认为知识的建构是需 要与外界磨合的,是需要与他人磋商与和解的。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
• (一)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 (二)列昂节夫的社会建构理论。
• 分析与讨论: • 为什么说以上人物属于社会建构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
得。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以学
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
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
鱼牛的启示
四种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基础: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中,学习理论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教育技术必须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进行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斯金纳,他认为行为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并一直以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继承和发展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刺激——反映——强化”的学习模式,创立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并把他们应用于人类学习的研究。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和模仿来形成和改变行为。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就如刺激和影响行为的强化,是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
斯金纳提出的学习模式对人的学习活动的启示作用是:学习者要想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及时给予适当的“强化”,为了实现这种强化,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正确的学习行为得到肯定,错误的学习行为得到纠正。
根据这一模式,斯金纳进而提出了程序教学理论,总结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小步调教学原则、强化学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等。
图1显示了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然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只强调行为不考虑人们的意识问题,把人的所有思维都看做是由“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形成的。
由此引起了认知主义理论学派的不满,从而导致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和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性与发现式学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派认为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新学习的内容相互作用(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
鱼牛的故事和建构式学习理论说明
正如鱼一样,它不是简单地接受青蛙所灌输给它的概念, 它在建构牛的概念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虽然那不是真 正意义上的牛,但至少是鱼认知层面上的牛。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 非智力因素都在不断成熟和发展;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 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各自的需要、各自的好恶,有各自 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倾向;是其生活、学习的主人,他们在 活动中有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己的需求、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的权力和 能力;在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时,具有一种内在的能动的 反应。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的,是具有主观能动 性。一方面他是有选择地接受外来刺激的,选择那些他感 兴趣的事物,另一方面他对外界事物的接受是依赖于他原 有的知识背景的。
•
欧洲有一则童话,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 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 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 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 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 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 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 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叫 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 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 嘴里吃着青草,……。 这就是所谓的“鱼牛”。
•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把鱼看成 是孩子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 隐喻,那么这个故事不正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孩子建构其 认知世界的道理吗,它至少给我们以下启示:
• 启示一: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 验 • 启示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石,孩子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中才 能认识真实的事物。 • 启示三:课堂教学需要交流
导论2007-3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
这种教学机器的特点是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为 自己设定步调,确定学习的进度, 自己设定步调,确定学习的进度,能够及时从机器 中获得反馈信息, 中获得反馈信息,机器根据学生学习的程度自动调 整问题和学习内容的难度。 整问题和学习内容的难度。 这种机器在当时十分红火, 这种机器在当时十分红火,虽然后来很少再有人使 但其思想却保留了下来, 用,但其思想却保留了下来,今天以计算机为基础 的自我教学法就起源于这种程序教学机
2、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 、 克服行为主义“机械论” 克服行为主义“机械论”、“还原论”的弊 还原论” 端 认知结构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相对于客观主义 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过程( 鱼牛” 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过程(“鱼牛”)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观: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 、建构主义学习观: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 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 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动物” 支架式教学例:建构“动物”概念框架 的探究学习
教学内容是自然课中的动物。教师为让学生自己用 教学内容是自然课中的动物。 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一个关于本地动物园的电子导游 在各小组分配任务后, 在各小组分配任务后,教师对如何到图书馆和 Internet上搜集素材 上搜集素材、 Internet上搜集素材、对所搜集的各种素材重要性 大小的分析比较适时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 大小的分析比较适时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帮助学 生沿概念框架攀升) 生沿概念框架攀升)
发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现象 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错误观点 50年代推动程序教学兴起
“鱼牛图”与课堂教学改革
“鱼牛图”与课堂教学改革姚安县大河口中学任亚林“鱼牛图”来源于德国的一个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鱼和青蛙都是在池塘里长大的朋友。
青蛙长大后离开小池塘,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青蛙回到池塘,鱼儿问青蛙:“青蛙大哥,你在外面看到了什么?”青蛙说:“外面的世界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
比如说牛吧,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爱吃草、头上长着一对犄角、身上长着花斑和四条腿、有奶囊…”于是,鱼依照青蛙的描述立刻在脑海里形成了它所理解牛的样子(如图)。
大家看了可能会觉得又奇怪又好笑,怎么会有这种“似鱼非鱼、似牛非牛”的怪物呢?是不是想象力太丰富了?仔细想想,这么些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就是经常在编写着“鱼牛图”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吗?这里的鱼就好比是我们的学生,青蛙就好比是教师,牛好比是教师所教的知识(教学内容),“鱼牛图”就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知识。
这个“鱼学生”天天在池塘里生活,没有见过世面,当然只会按照自己所见去推之牛的形象。
“青蛙老师”所犯错误就是没有考虑鱼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能力,而从自己的角度去简单描述牛的知识,结果才出现“鱼牛”怪物的错误知识。
看着这幅可爱而又可笑的图画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和反省。
问题一:要不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它主要是采用灌输式(或讲授式),一节课基本上是教师一人“把着讲”,45分钟从头讲到尾,甚至意犹未尽,还拖堂。
这种课堂的情形往往是: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天花乱坠;学生云里雾里、呆若木鸡、昏昏欲睡。
老师讲的很舒服、很得意,或者说自我感觉良好,学生听得很疲惫、很痛苦,甚至还会有“你不讲我还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的尴尬。
可能有人会认为我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评判过于偏激,那么试想一下,我国政府已经实行了真正的免费的义务教育,并且还给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给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现在又给学生弄营养餐,为何还有学生在辍学、流失?还有学生逃课、躲学?当然造成学生逃课、流失,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我认为,多数原因和主要原因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
童话启示,设计高中“活动化”教学
童话启示,设计高中“活动化”教学作者:王珏来源:《地理教育》2013年第08期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教学,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把知识讲给学生听,而是通过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因此,学生必须通过活动才能获取知识,当然学生还有一些其它收获,如情感的满足、活动的体验及合作的快乐等。
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学习知识,知识学习是活动的教学指向。
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厘清活动和知识的内在联系?一、“鱼牛”童话的启示德国的“鱼牛”童话,说的是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都想出去看看。
由于鱼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独自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它询问外面的情况。
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
”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立即勾画出它心目中“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如图1。
这个故事给每一位教师不同的教学启示。
很显然,“一千条鱼心中有一千头牛”,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新知识的。
鱼脑中的牛形象(姑且称之为“鱼牛”)在客观上当然是错误的,但对鱼来说却是合理的,因为它是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建立起它心中牛的形象。
此时,青蛙的重复就是无效的。
因此,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经验来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经验?这些经验与新知识是什么样的关系?怎样才能把这些经验与学生要学的新知识联系起来?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很好途径。
二、活动过程将内隐知识外显化正如前文“鱼牛”的故事,青蛙将牛的信息描述得准确而清唽,而鱼也自认为把牛的信息领会到位。
课堂上教师觉得讲清楚了,学生也认为自己懂了,结果双方都不知道问题已经产生,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关于“鱼牛”
关于“鱼牛现象”与演示型CAI的联想关于“鱼牛现象”与演示型CAI的联想一、鱼牛现象:基于自身经验的个性化构想。
1.什么是“鱼牛现象”?有一则欧洲童话:一口不深的井中,住着一条鱼和一只青蛙。
那只欧洲的青蛙不是我国成语“井底之蛙”中的青蛙。
它除了坐井观天,还经常跳到井外,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
鱼对此十分羡慕,请求青蛙讲一讲井外的新鲜事物。
青蛙讲到牛,说,“牛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头上长着两只角,肚子的下面长着四条腿……”鱼边听边按照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想象着牛的样子——鱼一样的头、鱼一样的身子和鱼一样的尾巴,头上却长了两只角,肚子的下面长了四条腿……——这就是所谓的“鱼牛”。
相应的现象就是建构主义借以阐述核心思想的“鱼牛现象”。
“鱼牛现象”在人类的认知行为中普遍存在。
比如科幻电影塑造的外星球生命的形象,无论怎样怪异,总还可以看到地球上的人和动物的影子。
比如一件事被十个人依次传达,每人加上一点自己的理解,去掉一点自己的“不理解”,结果竟变得面目全非。
比如课堂教学中老师明明这样说学生却偏偏那样理解……。
典型的、明显的“鱼牛现象”已经不少,“稍微有点像鱼的牛”更是不胜枚举。
2.为什么会有“鱼牛现象”?原因有两个。
一是信息和媒体的原因。
在上述童话中,如果说鱼是学生,青蛙是老师,那么,这一口井就是教室,而且是连黑板都没有的最简陋的教室。
因此,除了动作与表情,青蛙老师只能把口语作为传递信息的唯一媒体。
青蛙把自己所见的牛的视觉表象转化为口语,转化过程将丢失丰富的细节,留下许多空白。
于是,当鱼把获得的听觉信息转化为视觉表象时,信息量就严重不足了,为视觉表象的“误构”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二是认知心理的原因。
学习不是知识原封不动的灌输和堆砌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调动自己独特的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和重构的过程。
这个过程类似于生命机体的成长——机体之外物质被有选择地吸收,被能动地加工,被自主地整合到机体原有的结构之中,与原有的物质相互作用,长成可以类似但绝不重复的生命个体。
课堂教学中学情分析的理论基础探析
课堂教学中学情分析的理论基础探析作者:刘珍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7期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情分析也越来越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但多数学情分析的文章是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等方面进行研究,且多数研究停留在经验判断层面,而对学情分析的理论基础研究则关注不足。
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这四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学情分析的理论基础进行探究,为学情分析确立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情学情分析理论基础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钟启泉曾指出“学的课程”的概念是建筑在社会建构主义的学情理论基础之上的,根据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脱离了情境的学习不能说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与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对所面临的现象做出自己的解读。
首先把学习看作是人同周围世界交互作用的是皮亚杰,在他看来人的认知发展是基于“同化”与“调节”这两个要素的均衡而产生的。
在这里“同化”是指学习者凭借自身的图式理解外界信息;“调节”是指依据外界的信息变更图式。
就是说,所谓“学习”并不是把外界的真理原封不动地储存下来,而是学习者把知识纳入自己的图式之中,而自己的图式本身也处于不断重建的过程。
这种认识就叫做“建构主义”。
[1]关于建构主义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曾有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鱼牛图》,这也是一个童话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鱼和青蛙都是在池塘里长大的好朋友,青蛙长大后离开池塘,想去外面见识世面。
过了不久青蛙回到了池塘,鱼请青蛙向它讲一讲外出时看到的印象最深刻的东西。
青蛙就向鱼讲述了它见到的奶牛,青蛙说奶牛有四条腿,鱼就在脑海里想象着一条长了四条腿的鱼。
青蛙又说奶牛还长着犄角,鱼的脑海里就出现了一个长了四条腿的鱼的身体,并且头上长着两只犄角。
青蛙又说奶牛爱吃青草,而且肚子下坠着一些粉红色的奶袋子,鱼就又再脑海里形成了一幅图画:一个长着犄角和四条腿以及一些粉红色奶袋子的鱼的身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业.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具体的事例
一、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强调学习者积极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学习是建构性的——心智的表征具有真实的本体状态(即外部世界)、 知识是由个人建构的、个人在建构知识时必须依靠人际的意义共享与协商 、建构过程必须科学; 三、学习是累积性的——学习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可在某种程度上利 用以前的学习,而且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 四、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学习的目标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 自己设定,与学习任务有关。 五、学习是诊断性的——自己控制学习; 六、学习是反思性的——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行动进行思维。
建构主义
布鲁纳结构主义
布鲁纳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 念,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懂得基本 原理可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有利于记忆,适于迁移;能够缩小知识间的 初、高级水平层次的间隙。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 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为实现上述目标,他特别强调教育过程 中直 觉思维的价值。直觉思维的训练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础。所谓直觉思维 是与分析思维不同,直觉思维以熟悉所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 ,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但是以后需要用比较分析的 方法,重新检验所作的结论。
谢谢观赏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 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 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 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 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 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 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 近发展区”。
建构主义
科恩伯格
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科恩 伯格(O.Kernberg)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 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鱼牛现象”及其对策分析
学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鱼牛现象”及其对策分析[摘要]“鱼牛现象”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接受间接经验时经常出现的现象,它在人类的认知行为中普遍存在,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孩子建构其认知世界的道理,老师明明这样说,学生却偏偏那样理解……“鱼牛”的故事告诉我们:惯常所见的已有认知是构建新知的基础所在。
以己之见的简单说教为视觉表象的“误构”留下空间。
学习是建立在自我建构即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对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和重构的过程。
教学千万不能置学生如“鱼”一般无所顾及。
教学需要交流,需要学生发言,我们惟有追求互动的“活力”课堂,才有互动成长的“幸福师生”,学生要在协商和碰撞中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建构。
[关键词]鱼牛现象意义建构一口不深的井里,住着一条鱼和一只青蛙。
那只青蛙除了坐井观天,还经常跳到井外,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
鱼对此十分羡慕,请求青蛙讲一讲井外的新鲜事物。
青蛙讲到牛,说:“牛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头上长着两只角,肚子的下面长着四条腿……”鱼边听边按照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想象着牛的样子:鱼一样的头、鱼一样的身子和鱼一样的尾巴,头上却长了两只角,肚子的下面长了四条腿,身上没有鱼鳞而是细毛,一条鱼一样的尾巴……——题记这是欧洲一则有名的童话,鱼最后勾勒出的就是所谓的“鱼牛”。
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
但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
鱼牛童话折射出的相应的现象就是建构主义借以阐述核心思想的“鱼牛现象”。
“鱼牛现象”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接受间接经验时经常出现的现象,它在人类的认知行为中普遍存在,典型的、明显的“鱼牛”不少,“稍微有点像鱼的牛”更是不胜枚举。
从鱼牛的童话故事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把鱼看成是孩子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那么这个故事不正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孩子建构其认知世界的道理吗,老师明明这样说,学生却偏偏那样理解……一、教学中的“鱼牛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一)惯常所见的已有认知是构建新知的基础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牛童话与建构主义
在教育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童话: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
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
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
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在这个故事里,青蛙扮演的是教师的角色,而鱼扮演的是学生角色。
鱼将从青蛙那里听来的新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形象。
这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理解依赖于
个人经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因而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是不能通过教师的讲授而传递的。
要想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必须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自主探究,以实现个人的“意义建构”。
这个故事还可以做进一步解读:如果青蛙懂得一边讲授一边用粉笔把牛的形象画下来,或者拿一个照相机,或者录像机,把牛的外形和生活记录下来,放给鱼看,那鱼还会出现理解错误吗?但即使青蛙把牛的形象完全呈现出来,鱼就能真正理解牛的全部吗?比如,牛的气味、牛皮肤的质感与弹性、牛的习性,等等等等,这些都能通过讲授告诉学生吗?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亲自尝一尝。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看来亲身实践这一关还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