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和持续增收对策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和持续增收

对策思考

国家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宏伟蓝图,这是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重要举措。实现国民收入倍增关键在于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加重点在于低收入农民群体实现增收。本文以沿海发达某县为例,通过对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快低收入农民增收作一分析思考。

一、低收入农户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据统计分析,按照省定扶贫标准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5500元和地方扶贫标准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8700元的要求,某县确定的省级低收入农户户数和人数为1326户和2188人,县级低收入农户户数和人数为5620户和14970人。综合计算,全县县级以上低收入农户户数和人数为6946户和17158人,占全县农户比重达到8%。具体分析出现了三种趋向:

(一)从地域分布分析偏向于偏远区域群体。我县低收入农户主要分布在320国道以北区域,靠近县城区域低收入农户较少。其中分布较多的镇分别为西塘镇(1363户、3331人,分别占比19.62%和19.41%)、陶庄镇(751户、1408人,分别占比10.81%和8.21%)、姚庄镇(1040户、2861人,分别占比14.97%和16.67%)和天凝镇(1549户、4155人,分别占比22.30%和24.22%)。低收入农户现在本村内以纯农业为主的15349人,占比达到89.46%。

(二)从就业分布分析偏向于无固定职业群体。全县低收入农户从事种养业的2883人,占比16.8%;从事加工业的654人,占比3.81%;从事建筑业的178人,占比1.04%;从事工业1080人,占比6.29%;从事第三产业668人,占比3.89%;读书的1840人,占比10.72%;无职业886人,占比5.16%;其他8969人,占比52.27%,这部分群体大部分是打零工为主,没有长期固定的职业。

(三)从文化素质分析偏向于低学历弱势群体。在低收入人口数中文盲半文盲有4679人,占27.27%;小学有6249人,占36.42%;初中4168人,占24.29%;高中787人,占4.59%;中专435人,占2.54%;大专以上574人,占3.35%。低收入农户中健康人数占比仅为47.35%。

综上分析,由于居住位置、就业方式和文化素质三大主导因素,形成了全县低收入农户三大基本特点:

一是整体素质差距明显。首先是受教育程度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占所有人口数的63.69%,导致低收入农户在培训需求方面停留在人力耕作和品种单一的传统农业上,仅有30.19% 农户选择了需要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并对需要一定种养殖技术的农业产业介入意愿较低。其次是身体素质较差。老弱病残占了很大比例,低收入农户整体身体素质偏低,长期慢性病病、大病、持证残疾人占比达到52.63%。

二是经济来源相对单一。大部分低收入农户主要以种养业为主,从事二、三产业的仅占15.03%。由于我县处于平原地带,无山无海,而低收入户使用的耕地面积为仅占全县耕

地面积的4.6%,人均1.1亩,不到全县农民人均耕地面积的50%。作为以农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家庭来说,耕地的严重匮乏,是制约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的瓶颈。

三是生活水平极其薄弱。从调查数据看,我县低收入农户的居住环境及生活质量,仅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侧面反映出我县低收入农户的生活空间范围狭小,以生产地和居住地为主,五年内搬迁的低收入农户仅占15.75%;进行生产劳作占其生产、生活时间的绝大部分,其仍以解决自身温饱为生活主要目的。

二、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和面临困境

从走村入户现场调查和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来分析,我县低收入农户家庭造成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因病因残年老是致贫主要因素。根据调查分析,我县低收入农户因病致贫占了57.27%,缺乏劳动力致贫37.78%、因残致贫26.52%。这些人口一方面因失去劳动能力而不能为其家庭提供更多的价值收益,另一方面基本生活费用和持续的医药费用等支出,消耗着家庭其他成员所创造原本少之又少的价值。而现有的农村家庭保险现状又无法承担起低收入农户家庭巨额的赡养特别是医疗费用。由此,低收入农户家庭始终陷于家庭支出大于收入的恶性循环之中,难以跳出循环,改变贫困的面貌。

(二)劳力素质偏低是致贫重要因素。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口少,又因老、弱、病、残等原因,使得能直接参与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少。长期贫困使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文化水平

普偏较低,掌握劳作技能比较落后,对接受和采取各种方式脱贫认知能力差,等待政府救济的被动意识强烈,使得低收入农户劳动人口只能从事农业生产、打零工为主或无业待济,收入相对数和绝对数都低于一般农村家庭。又使得低收入农户根本无资本投入再生产或从事一些三产经营,这就使得低收入农户家庭生产更趋向于熟悉的土地,生存更依赖于土地。其采取的劳动手段、选择的产业因其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多方因素,仅仅以满足家庭成员的生存需要为主。

(三)生存成本上升是致贫辅加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低收入农户生活成本上升与收入增加之间较难达到平衡,大部分低收入农户仅能维持日常生活开支。而从事相对较高成本的农作项目和其他就业渠道又难以承受必需的资金资源,造成无法拓展有效增收渠道。此外,低收入农户家庭生存的现状,迫使正处于求学阶段的家庭成员过早地从事生产劳作,仅能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无法进入学费较高的中等及更高层次的院校深造,从根本上制约了家庭劳动力素质的进一步提高,陷入恶性循环。

(四)帮扶造血不足是致贫深层因素。我县低收入农户家庭基本生活维持主要还是依赖各级政府部门和村级组织的主渠道帮扶救济,而对于部分有剩余劳力的低收入农户在生产造血方面帮扶还显不足。一方面由于主渠道帮扶救济的水平不算高,根本上有赖各级政府和村级组织的财力;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社会对低收入农户需要帮扶救济的偏面理解,认为“这部分家庭反正由政府在挑担子”,而造成社会伸

出帮扶援助之手的单位、个体不多,采取帮扶救济也存在很多的不固定性和不确定性。全社会长效帮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完善。

综合上述原因,从深层次剖析,出现目前低收入农户增收难困境主要基于三方面根源:

一是整体经济形势不佳导致增收路径偏少。当前,农民收入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农业,另一部分就是非农产业。随着土地综合开发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的潜力不断得到挖掘,在农业内部靠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来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已经不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主渠道已转为非农产业。但是低收入农户家庭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或技能单一、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等,其就业仍面临重重困难。最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找不到工作即无业可就,二是不能持续、稳定地就业,也就是说就业质量很低,从而导致增收的途径偏少。

二是自身活力绝对缺乏导致增收难度增大。一方面低收入农户家庭中的老、弱、病、残人员基本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力承担运用新技术从事新产业而形成新的收入来源的重任。另一方面,低收入农户家庭除老弱病残人员之外的劳动力,因其文化程度的相对低下、生产要素的严重不足和对简单劳动的过分依赖等原因,对接受新思想、新技术,从事新产业增加新收入的信心和激情不足。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低收入农户家庭自身活力缺乏,“造血”功能在规模化大生产趋势下日益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