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人设计上海后滩公园
案例学习: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设计!
案例学习: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设计!作品地点:上海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后滩公园是本届世博会真正的绿色成就之一。
这个位于上海浦东区黄铺江沿岸的景观项目被评为“2010中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综合设计类最高奖——杰出设计奖”评委会称其设计“有力而精致”世博后滩公园坐落于上海世博会铺东地块C片区西南端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与世博公园紧邻,它北靠黄铺江,南侧为园区浦明路。
划总面积约14.2ha、岸线长约1.7km,该区城是受黄浦江水流冲积和潮汐作用,自然形成的一片泥沙堆积区城。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场地边缘有较完好的广房、码头等工业遗存。
为此,土人针对设计面临的场地文脉延续、湿地恢复和重建、会时人流等候与疏散、防洪标准与湿地的高差、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的运用等六大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如下六大对策:四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三带一区建构提地基底、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梯地禾田梳理场地高差、弹性设计满足双重需求、生态理念引领技术航向。
本设计方案的主要特色是“一条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蓝带是指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
三带一区滨江芦获带:场地北侧是由芦苇和获草构成的生态滨河岸线,由布道穿越,自然而亲切。
内河净化湿地带:场地中部形成内河湿地,通过过滤渗透层与黄浦江相通,建立湿地生态净化系统,将河水净化,为世博园区提供景观用水。
与经济作物,田埂为径,辟乔木林荫空间。
梯地禾田带:利用千年一遇防洪堤与湿地的5m高差,形成高差错落的梯田,植五谷原生湿地保护区:完整保留场地内滨江原生态滩涂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吸引鸟类栖息。
而四种文明分别是“滩”的回归、五谷禾田、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
规划来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场地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察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城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并由它们的叠加形成总平面的总体功能布局。
以故为新——浅谈废旧材料在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再利用 刘婧煜
以故为新——浅谈废旧材料在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再利用刘婧煜废旧材料的定义极为广泛,在本文中废旧材料主要指的是在工业、生活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陈旧或者废弃但是仍然还具有一定可利用价值的材料。
比如建筑过程中废弃的钢筋混凝土、残砖瓦砾,以及日常生活消费中产生的各种瓶瓶罐罐、玻璃、轮胎、陶瓷等。
所谓废旧材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再利用指的是在进行各项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将一些丧失原有用途的废旧材料通过各种拼装、组合、再生等工艺手法,再次投入到景观设计中,利用一种全新的存在形式展现其经济价值以及艺术价值。
二、废旧材料利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则1、协调性原则废旧材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处于“旧”的材料性质,面对一个“崭新”的园林景观设计而言,新旧之间设计风格的协调性和匹配性是整个设计过程中尤为关键性的问题。
虽然废旧材料也会经过一定的工艺加工和再处理,但是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残留的“旧元素”成分,对于设计师而言,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保持“以故为新”的设计原则,不仅可以将废旧材料原有的文化元素或者文艺气息保留下来,还要确保设计结果能体现出现代园林特有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气息。
2、功能性原则俗话说:一件成功的景观设计作品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园林景观设计的最终成果不仅要保证具有良好的视觉欣赏效果,同时还需要具备各种常用的功能性。
因此对于废旧材料的再利用而言,设计师要从美感和功能性两方面入手,除了要尽量发挥废旧材料在景观设计中应具备的各种艺术欣赏价值,还需要从人类的身体健康、舒适需求、年龄需求等角度出发,力争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各种物质以及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3、装饰性原则由于废旧材料本身已经属于被遗弃的物品,材料本身的形状、尺寸、颜色等都可能存在一定的设计弊端。
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废旧材料自身的视觉特性或者材质特性等优势,选取搭配、组合等设计手法扬长避短,起到装饰美化的效果。
比如废旧的钢材长短不一、颜色布满锈斑等,在实际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与木材、鹅卵石、瓦片等废旧材质混合使用,突出一种别具风格的装饰美感。
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
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广场位于场地南部,是湿地公园的主要出入口 ,设计保留其厂房主体结构,引入游客服务中心的功能,重 新赋予了这个场地新的角色,使其拥有了新的生命力。 •“空中花园”保留了原厂房屋顶的支撑结构,被涂上了鲜 艳的红色,幵在屋顶之下悬挂种植了大片的植物。 •保留支撑架构,拆除辅劣结构,这片老屋顶和屋顶下新建 的玱璃房和楼梯二层空间相映成趣
• 荻台江风(货运码头改造)
• 空中花园(型钢厂三车间及厚板酸洗厂房的改造)
• 锈色长卷(钢材的再生与再用)
荻台江风
芦荻台面积约1650平方米,位于后滩公园中部的原污水处理厂 码头,长10米,宽8米,设计将整个码头及基础全部保留,改造成 一个休闲平台。 1、保留原货运码头基本格局,基础全部保留,体现工业遗存特色 ; 2、铺上竹木甲板,局部砌出种植池,植入其它元素,建立人性化 休息系统,使游人可舒适停留,眺望黄浦江原生湿地景观和对岸上 海城市天际线。 3.为阻挡江风的吹袭,平台上还竖起一片片嵌有玱璃的钢板。平台 两端以及临水一侧种植有芦苇和荻,将平台融入滨江湿地之中,尽 显野趣和自然。
净化流程:从西到东,湿地水流经过病原体净化区、重金属净化区和营养 物净化区后,迚入水质稳定调节区;期间,水流又丌断通过地下管道在 梯田迚出,迂回净化。 系统设计:净化系统考虑了黄浦江不内河湿地的水位、纵向流速,湖底生 态化设计为水生物多样性提供条件;同时考虑了水体的沉淀、加氧、过 滤和生物吸收。 水位西高东低;江水位高、湿地水位低,在净化循环系统内部水自然流 劢
(2)生态防洪体系 a)、 两年一遇的土坡式防洪堤和千年一遇的台地式防洪堤之间,形成了 一个黄浦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和缓冲区,可以在遇到突发洪水时作为 城市的滞洪地。 b)、 分层建堤大大降低了对防洪堤的要求高度和强度,使原有水泥防洪 堤可以改为低强度的泥土和天然材料制作的生态化的护堤,改善了滨江 生态系统。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评述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评述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成为举办世博会的地点,是一个以生态环境和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城市公园。
它囊括了独特的生态景观、创新科技展示和城市休闲娱乐功能,成为了上海市民和游客们的休闲胜地。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的特色和魅力。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以其独特的生态景观而闻名。
公园内有大片的湿地和芦苇荡,还有多处人工湖泊和小溪。
这些自然景观成为天然的生态屏障,起到了调节城市气候、防治风沙、净化空气的作用。
公园内还有植被茂盛的草坪和郁郁葱葱的树木,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郊游健身的理想场所。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宁静和舒适,远离繁忙的城市生活,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还是一个集科技创新展示和体验交流为一体的场所。
公园内建有世博馆、科技馆和公共科技服务中心,这些展馆和中心为市民和游客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内外科技创新成果的平台。
无论是科技展览、科普活动、还是科技产品体验,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尤其是在世博馆,游客们可以通过互动展示和多媒体演示,全面了解世博会的理念和精神,感受到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是一个集城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公园。
公园内有大片的绿地和湖泊,供人们散步、垂钓、骑行、草坪野餐等各种休闲活动。
公园还有专门为孩子们设置的儿童乐园、亲子活动中心,提供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游乐空间。
在公园的音乐喷泉和露天舞台,还时常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
无论老少,无论是夏日的炎炎烈日,还是秋风乍起,人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休闲乐趣。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以其独特的生态景观、科技创新展示和城市休闲娱乐功能而备受市民和游客们的喜爱。
公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游客量过大时公园管理不足等等。
但相信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公园管理的不断完善,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会变得更加美好,成为更多市民和游客们的“城市绿肺”和“休闲胜地”。
【俞孔坚谈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
【俞孔坚谈工业遗产】工业遗产Q:能否从几个类别,比如研究、保护、实践与专业推动等方面,介绍一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在中国工业遗产方面所作的具体工作?能否具体阐释一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土人设计自中山岐江公园以来的有关工业遗产方面的案例?A: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从1998年就开始关注工业遗产,从岐江公园项目开始。
当时的岐江公园是一个造船厂,已经被卖掉,进入了拆迁阶段,他们准备推平场地建公园,这是通用做法。
后来我带两个研究生到现场看,发现它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工业遗产,是社会主义工业运动时期的工业遗产。
所以当时到现场之后,我们对所有的机器、厂房进行了测量、评价、记录,贴上封条,这些是不能动的。
这个工厂已经在拆迁,拿烂铜烂铁来卖的时候,我们劝说当地政府,停止了拆迁,保留下一些东西。
1999年进入设计阶段以后,有机会系统考虑如何利用、再生这样的工业遗产。
在此之前,我也接触到国外的工业遗产,岐江公园这个项目不像国外如西雅图、鲁尔、杜伊斯堡等工业遗产项目那么巨大、那么宏伟,它的规模很小,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文物,它没有任何保存价值,但是它同样有意义,它同样也可以作为一个城市、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记忆保留下来。
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当时提出来的,第一个途径是保留。
就是通过系统评价之后确定哪些是应该保留的,保留了工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是代表性的东西。
大到整个11公顷的厂址,厂址基本上没动,水也保留了,植被尽量保留,选择性的保留一些厂房;小到机器,机器是五六十年代的机器,还有水塔,都进行了保留。
说穿了就是整个场地的保留,包括自然的水、植被、地等,同时也是人类活动和工业文明遗产的保留。
第二个是再利用,包括考虑场地的再利用。
具体的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再利用,包括水塔和其他构建筑物的再利用。
第三个是考虑再生,包括生态上与精神上的再生。
生态再生是指对原厂区生态环境的恢复,脏乱差水岸的生境恢复。
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初步结构设计
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初步结构设计第一章设计总说明第一章设计总说明一、总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位于上海市中心,跨越黄浦江两岸,它在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后滩公园位于园区围栏区西南角,北临黄浦江,南临世博场馆区,东接中心绿地,西接外城区。
后滩公园园址内发现的黄浦江城区段一片天然湿地非常罕见,如何贯彻生态和谐、资源整合、节能环保的原则,保护、开发和利用天然湿地景观是探索上海市中心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展示世博主题、体现和谐城市的绝佳载体。
受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的委托,我院开展了本工程的初步设计。
二、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1.相关政策、规范和文件1.1相关政策、规范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12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④《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⑤《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CJJ 67-95)⑥《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J114-2001)⑦《上海市绿化条例》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89)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⑩《黄浦江两岸滨江公共环境建设标准》1.2相关规划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总体规划》②《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③世博会园区世博公园相关规划④世博会园区轮渡(水门)工程相关规划⑤世博会园区浦明路道路工程相关规划1.3相关批文①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上海世博会主体工程主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的批复》②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关于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沪发改城(2007)167号③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关于《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的批复,沪绿(2007)153号④《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初勘)》⑤《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防汛墙工程勘察报告(初勘)》⑥《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航运、水工、航道咨询报告》2.自然条件2.1气候条件场地地处北亚热带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气候温、湿润,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
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输入标题文本
3.儿童活动场所的特性
(1)色彩 在成人的眼里,约定俗成的认为小孩的世界 就是应该色彩缤纷的——从他们穿的衣服,所 处的环境(幼儿园的墙壁和铺地,儿童游乐 场),画的画儿——否则就不够“儿童”。这 只是成人们一厢情愿的看法——没有任何理论 依据、科学发现曾经证明“色彩缤纷”与儿 童艺术方面的成长是充分必要条件。所以鲸 奇谷虽然是给儿童设计的,这里使用自然界 的原色,拒绝把成人的色彩认知转嫁给儿童。 除了原木、沙石、草树,出现的石材有桐庐 石、板岩、花岗岩,少量的不锈钢尽可能是 原色(不锈钢喷漆附着力较差,颜色比较容 易掉)。
4输.上入标海题世文博本后滩公园
1.项目简介
后滩公园设计案例中,利用内河人工湿 地带对黄浦江受污染的水进行生态水质净化。 设计的内河湿地净化带长1.7km,宽5-30m, 采用了加强型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共分为沙 砾滩过滤区、植物综合净化区、植物床净化 区、梯田过滤净化区、重金属净化区、病原 体净化区、营养物净化区和水质稳定调节区。 来自黄浦江的江水进入人工湿地后,随梯田 高度和植物高低的落差逐级下渗,经过层层 过滤,从劣Ⅴ类水提升为Ⅲ类水;设计的湿 地水体净化处理能力为2400m3/日。
输入标题文本
2.实施方法
运用家庭水生态基础设施的理念,充分利用收集的雨水,将高能耗的 住宅建筑向绿色建筑转化的实验性性项目,具体做法如下:
1、改造阳台结构,收集雨水 2、雨水的利用方式:阳台菜园和花园 3、雨水的利用方式:生态墙 4、利用自然通风和阳光,乐享低碳生活
输入标题文本
3.经济效益
阳台的生产性景观,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生产的蔬菜产量相当可观,主人可以每天享受一盘 沙拉,以及一些豆类和水果等,具体的蔬菜产量如 表所示:
土人72:上海后滩公园案例分析及设计方案PPT课件
.
20
2.工业文明遗址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见证了近代民族工业由无到有、由小到 大的发展历程,场地范围内工业遗址主要为工业厂房和货运码头等。而 谈到文化传承,这些,不仅具有代表意义,更具现实意义,对一些废弃 物品的回收和再利用,不仅使得文化重现,更符合发展要求。 对于工业的改造,后滩主要做了一下流程:从西到东,湿地水流经过病原体净化区、重金属净化区和营养 物净化区后,进入水质稳定调节区;期间,水流又不断通过地下管道在 梯田进出,迂回净化。
系统设计:净化系统考虑了黄浦江与内河湿地的水位、纵向流速,湖底生 态化设计为水生物多样性提供条件;同时考虑了水体的沉淀、加氧、过 滤和生物吸收。
水位西高东低;江水位高、湿地水位低,在净化循环系统内部水自然流
动
.
13
4.0 具体设计 Specific design 交通组织
高差处理
其他处理
.
14
净化系统剖面示意图
.
15
2.生态防洪体系
A、两年一遇的土坡式防洪堤和千年一遇的台地式防洪堤之间,形成了一个 黄浦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和缓冲区,可以在遇到突发洪水时作为城市 的滞洪地。
植物:场地内的植物主要可分为厂区间植物和湿地类植物两大块。厂区间的植 物布局零星,整体绿化覆盖率较低,以香樟、广玉兰、女贞、水杉、雪松等为 主。湿地类植物主要分为标高较高的、以狗尾草为主的滩涂植物和标高较低的、 以镳草、芦苇、河柳、构树、女贞构成的滨水植物群落,生态景观良好。
.
7
目标与挑战
Project introduction
江水位高湿地水位低在净化循环系统内部水自然流14交通组织高差处理其他处理40具体设计specificdesign15净化系统剖面示意图16a两年一遇的土坡式防洪堤和千年一遇的台地式防洪堤之间形成了一个黄浦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和缓冲区可以在遇到突发洪水时作为城市的滞洪地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完整版)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俞孔坚,凌世红,金圆圆引言:2010年上海世博会位于市中心,跨越黄浦江两岸,是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也是上海新一轮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地段。
属于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地处浦东原后滩地区,滨临黄浦江,是世博园区的核心绿地之一,规划范围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一侧所有用地。
北侧紧临世博公园中心绿地。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后滩湿地公园原有规划用地岸线长约1.7公里,总面积为14.2公顷,经考察,场地边缘有较完好的厂房、码头等工业遗存,建议保留,因此该用地总面积相应扩大为16公顷,围栏区外、防汛墙内、紧贴湿地公园规划的旅游巴士停车场用地面积变为2.2公顷,会后作为后滩湿地公园二期用地,故会后后滩湿地公园用地总面积为18.2公顷。
后滩湿地公园不仅需要满足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的功能,还承担着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湿地水处理和生态风景观赏的职能。
1、场地秉赋1.1场地历史沿革:场地及其周边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从海岸线推移的位置判断,场地所在位置公元8世纪前(唐朝统治时期)已经成陆。
从场地曾隶属的南市区区志史料看,大事记的上限也自唐开始,两者基本吻合。
按照自然环境变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不同,将场地景观的变迁划分为5个阶段,如表1。
场地的变化,讲述着场地发展的故事,记忆着周围人的情感。
表1:场地景观演变1.2现状概况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场地东部主要是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南干线1#污水泵站;中部有上海市环境污水处理厂;西南部主要是上海长江轮驳公司航修站、上海后滩船舶修理厂和后滩天然湿地。
基地地势相对平坦,大部分场地标高在4米到7米之间。
场地西南部的湿地区是天然形成的缓坡,是黄浦江的长滩,平均标高约2米。
场地内的驳岸现状大体分为东段的桩基防汛墙和西段湿地的无桩基防汛墙两种。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设计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设计2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的规划范围是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一侧所有用地。
会后后滩湿地公园用地总面积为18.2公顷。
此方案的设计特色为“一条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
其中,“蓝带”为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四种文明”为“滩”的回归、五谷禾田、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第一大问题,后滩地区保有上海市区、黄浦江边仅有的一块天然湿地,它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脉、满足多重体验需求?第二大问题,如何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湿地?第三大问题,世博会期间人流量特大且集中,设计日流量为40万人次,高峰日流量60万人次,极高峰日流量80万人次。
而场地内的合理容量在2.66万人,极限容量在3.78万人,且场地南部临接世博园区西入口人流等候广场,场地中部的水门码头是世博园南区唯一的水上门户,场地东部则联系世博园区中心绿地,如何解决世博期间人流等候与疏散问题?第四大问题,依据世博园区总体规划的防汛设计要求,防汛墙的设计标高为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6.7米。
而黄浦江的平均潮位为2.24米,平均高潮位3.29米,平均低潮位1.19米,防洪标准与黄浦江水位之间的高差多达 5米左右,如何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湿地之间的高差问题?第五大问题,世博会期间和会后场地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会时的功能定位偏向于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等功能的世博绿地,会后则突出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
如何满足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第六大问题,如何运用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营建后滩湿地公园?为综合解决以上六大问题,提出以下六大设计对策:第一大设计对策:四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
方案采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后滩地区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次,由此叠加形成场地的总体功能布局。
(整理)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完整版.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俞孔坚,凌世红,金圆圆引言:2010年上海世博会位于市中心,跨越黄浦江两岸,是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也是上海新一轮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地段。
属于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地处浦东原后滩地区,滨临黄浦江,是世博园区的核心绿地之一,规划范围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一侧所有用地。
北侧紧临世博公园中心绿地。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后滩湿地公园原有规划用地岸线长约1.7公里,总面积为14.2公顷,经考察,场地边缘有较完好的厂房、码头等工业遗存,建议保留,因此该用地总面积相应扩大为16公顷,围栏区外、防汛墙内、紧贴湿地公园规划的旅游巴士停车场用地面积变为2.2公顷,会后作为后滩湿地公园二期用地,故会后后滩湿地公园用地总面积为18.2公顷。
后滩湿地公园不仅需要满足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的功能,还承担着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湿地水处理和生态风景观赏的职能。
1、场地秉赋1.1场地历史沿革:场地及其周边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从海岸线推移的位置判断,场地所在位置公元8世纪前(唐朝统治时期)已经成陆。
从场地曾隶属的南市区区志史料看,大事记的上限也自唐开始,两者基本吻合。
按照自然环境变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不同,将场地景观的变迁划分为5个阶段,如表1。
场地的变化,讲述着场地发展的故事,记忆着周围人的情感。
表1:场地景观演变1.2现状概况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场地东部主要是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南干线1#污水泵站;中部有上海市环境污水处理厂;西南部主要是上海长江轮驳公司航修站、上海后滩船舶修理厂和后滩天然湿地。
基地地势相对平坦,大部分场地标高在4米到7米之间。
场地西南部的湿地区是天然形成的缓坡,是黄浦江的长滩,平均标高约2米。
场地内的驳岸现状大体分为东段的桩基防汛墙和西段湿地的无桩基防汛墙两种。
中国上海世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设计
中国上海世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设计(北京土人)概要: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净化模式,同时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做功,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后滩公园深情地回望农业和工业文明的过去,并憧憬于生态文明的未来,放声讴歌生态之美、丰产与健康的大脚之美、蓬勃而烂漫的野草之美;生动地注解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世博后滩公园为上海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位于“2010上海世博园”区之西端,位于黄浦江之东岸之与浦明路之间,南临园区新建浦明路,西至倪家浜,北望卢浦大桥,占地18公顷。
场地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2007年初开始,由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领衔“土人设计”团队设计,2009年10月建成。
设计者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环境伦理与新美学思想,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显现了场地的四层历史与文明属性:黄浦江滩的回归,农业文明的回味,工业文明的记忆和后工业生态文明的展望。
最终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水体净化和雨洪调蓄、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
后滩公园不但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得生态净化水系统模式,同时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自我循环净化,让自然做功,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成功的样板。
公园保留并改善了场地中黄浦边的原有4公顷江滩湿地,在此基础上对原沿江水泥护岸和码头进行生态化改造,恢复自然植被。
同时,整个公园的植被选用适应于江滩的乡土物种,芦笛翻飞,乌桕成林,更有群鱼游憩,白鹭照水,一派生机勃勃,实现了“滩”的回归。
在江滩的自然基底上,选用了江南四季作物,并运用梯田营造和灌溉技术解决高差和满足蓄水净化之功效,营造都市田园。
春天菜花流金,夏时葵花照耀,秋季稻菽飘香,冬日翘摇铺地,无不唤起大都市对乡土农业文明的回味,是土地的生产功能的以展示,并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联系。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景观设计理论
湿地生态景观 梯地禾田农耕文 明的回味 工业文明的记忆 生态文明的体验
湿地生态景观
与洪水相适应的地形设计
原生湿地保护区 滨江芦荻景观带 内河人工净化湿地
与洪水相适应的地形设计
外水滩地和内河净化湿地 带之间通过潮水涨落、无 动力的自然渗滤进行联系, 它们息息相关,一同营造 着具有地域特征、能够可 持续发展的后滩湿地生态 系统。外水滩地主要是指 原生湿地和与黄浦江直接 相邻场地的恢复湿地通过 改造,将形成抵御风暴潮 的天然屏障,降低洪水风 险。
4.漫步径道之间 体验景观 之美
1.人工湿地与更新设计
人工湿地水 体净化设计图
公园的中心地带为一块1.7千米长、5~30米宽的带状人 工内河湿地,它像一台不停转动的水污染处理器一样净化 着黄浦江水,并努力打造一片重塑生机的江滨地带。小瀑 布和梯田的形式不仅创造了优美的水景,也增加了水中的 氧含量,同时过滤了水体营养,减少了水中沉积杂质;并 选取了各种湿地植物来吸收不同的污染物质。实地测验表 明,后滩公园每天可以将2400立方米水从劣V类水净化为 III类净水,可供世博会非饮用水使用,与传统的水治理手 法相比可节省50万美元。
世博会期间和会后场地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如何满 足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
如何运用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营建后滩湿地公园?
针对六大问题,六大设计对策
四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 三带一区建构湿地基底。
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
梯地禾田梳理场地高差 弹性设计满足双重需求。 生态理念引领技术航向。
设计团队简介
整体设计: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 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首席设计师:俞孔坚 项目负责人:俞孔坚 前期研究员:方琬丽、程成、奚雪松 设计团队:凌世红、轰伟、袁天远、金圆圆、俞宏前、 龙翔、孔祥斌、任冬丽、张媛、唐海波、蒋伟荣、邱宇、 白绍辉、方渊、何美才、杨帆、张君迎、潘阳、张静、刘 向军、丁红霞、牛静、张媛、林少华、臧亚南、邵宗博、 刘德华、俞伏敏、陈娆、张炜、陈计伟、万向荣 设计时间:2007年1月~2009年10月 建成时间:2009年10月 开放时间:2010年5月 所获奖项:2010年ASLA专业奖之杰出设计奖
城市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以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为例
城市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以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为例刘勇【摘要】城市废弃地通过景观更新设计可以得到重构,提升其与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和案例,对城市废弃地的概念、类型及特征进行梳理剖析.以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废弃地景观设计为例,对城市废弃地的更新理念和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发现具有先进设计理念和特色的景观更新设计可以使城市废弃地得到再次利用.%abandoned city land can be reconstructed by landscape renewal design, to enhance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 with the surrounding areas. Through the domestic and a-broad literature and case study, the concep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andoned city land were analyzed. Taking landscape design of Shanghai Beach Park for example, the renewal idea and method of abandoned city land are initially explored. It is found that with advanced landscape design idea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abandoned city land can be used once again.【期刊名称】《西安工程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26)005【总页数】6页(P615-620)【关键词】城市废弃地;更新设计;景观设计【作者】刘勇【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1980 引言随着城市的产业转移与功能置换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心留下了大量的废弃地,由此也带来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城市废弃地改造的重要性.从1854年奥姆斯特德在纽约中央公园吹响现代城市废弃地改造的号角,到100多年后众多艺术家在纽约格林街谱写出和谐的SOHO交响;从1863年阿尔方在巴黎比特·绍蒙公园酝酿出现代城市垃圾填埋场改造的绿色冥想,到100多年后彼得·沃克在悉尼奥运公园演绎出铿锵的奏鸣;从1998年登琨艳在苏州河畔点燃LOFT空间革命的主题变奏,到1999年俞孔坚在中山歧江公园抒发出怀旧的咏叹,无不折射出人们对城市废弃地更新与景观改造的不变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相继出现了工业废弃地、矿区废弃地和城市垃圾场地的景观更新实践.如何借鉴并发扬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废弃地景观更新的思想方法,解决中国具体问题,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1 城市废弃地1.1 概念产生城市废弃地的主要原因包括能源和资源开采、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废弃物的处置不当等.狭义的城市废弃地指曾经为工业生产用地或为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等用地,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如废弃的矿山、工厂、码头、工业废料或垃圾倾倒场等等.广义的城市废弃地是指因破坏而失去功能或原有功能已没有价值而被遗弃的建筑物或地区;城市废弃地隐喻有三层涵义:(1)城市废弃地以片段的形式存在,意味着有更大、更完整的整体存在,这契合人们的想象空间;(2)城市废弃地隐喻了片段的真实性;(3)城市废弃地象征着丧失了完整性、整体性和平衡性[1].1.2 类型及特征城市废弃地主要包括矿区废弃地、工业废弃地和垃圾处理场3种类型.(1)矿区废弃地特征人类对能源和资源的需要使矿业开采技术飞速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开采量飞速增长,开采种类与日俱增.由于人类对资源和能源的索取产生了矿区废弃地.矿区废弃地按照采集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露天采集区和非露天采集区,露天采集区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是根本性的,所有原生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非露天采集区对地面生态系统的破坏相对小一些.矿区废弃地对本地生态景观造成严重影响,矿地在开采前都是森林、草地和植被覆盖的山体,一旦开采后,植被消失、山体遭破坏、矿渣垃圾堆置,原生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最终形成一个与周围环境完全不同甚至极不协调的外观.此外,矿产作业清除或挖走了矿地的表土,留下的通常是心土或矿渣,所暴露出的往往是坚硬、板结的基质,极不利于植物生长.(2)工业废弃地特征城市工业废弃地的产生主要有以下2种途径:第一,在城市中因城市工业迁址或者改建而遗留下来的废弃地;第二,城市规划的变动,以前的一些城市工业被拆除,土地也就随之弃置.城市工业废弃地大多数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因此具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城市工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具有很大的便利性.一方面,城市产业废弃地的污染效应相对较小,这就避免了对土壤系统进行修复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城市工业废弃地处于城市中央,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后具有很大的经济利用价值和多种用途,资金比较容易筹集,运输等工程也比较便利.其次,城市工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生态恢复应该和城市的景观风格相适应,生态恢复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人工生态系统,在利于进行管理的同时应对城市的生态、社会、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另一方面,在城市中进行生态恢复工程需要注意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3)垃圾处理场地特征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产值不断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需求不断提高,人类的废弃物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废弃物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废弃物和工业产生的工业废弃物.人们对这些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简单处置形成了垃圾处置场地废弃地.由于对土地的占用和覆盖,城市垃圾处理填埋场会完全破坏原生生态系统,垃圾处理场处理的主要是生活垃圾,垃圾在降解的过程中,会产生垃圾渗滤液和主要成分为甲烷的溢出气体,改变了土壤的性质,影响植物的成活,并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1.3 发展概况由于实践的领先,国外对各种层面的城市废弃地的景观设计问题都有探讨,但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是在实际应用中借鉴了许多生态城市的成熟理论.设计师运用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手段,以达到废弃地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重建、经济发展的目的.在秉承城市景观的基础上,将衰败的废弃场地改造成为具有多重含义的景观.影响较大的项目有:德国萨尔布肯市港口岛公园、德国地区露天矿区生态恢复、美国波士顿海岸水泥总厂及其周边环境改造、美国丹佛市污水厂、公园、韩国金鱼渡公园等[2].这些案例的实践表明,通过对废弃地的改造,可以成功地改善城市环境,从而有效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虽然城市废弃地开发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借鉴国外实践,可以得到一些最根本的启示就是:城市废弃地再开发是一个有着高度复杂性的现象,它所包含的问题不仅仅涉及物质层面,更有着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的深刻内涵,若仅从一个片面去讨论,容易形成盲人摸象般的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景观形态,景观环境生态,景观文化等景观破坏问题日益突出.从城市角度看,如工业废弃地对城市风貌影响问题,建设废弃迹地问题,城市环境维护与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又如开山采石,由于采石场大多未采取挡土墙等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未进行复垦绿化,会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生态问题;还有各种大小的垃圾填埋场,占用土地和污染环境、生态等各方面影响.随着环境的变迁和人们的景观审美观念演变,逐渐成为城市中不和谐的视觉因素,它们成为城市风貌体系中的视觉污点,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的形象[3].2 基地原状后滩公园为上海2010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由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及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它既是上海2010年期间世博绿地,也是未来上海市的公共绿地.规划范围是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一侧所有用地,用地总面积18.2hm2(图1,2).后滩公园不仅需要满足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的功能,还承担着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湿地水处理和生态游赏的功能.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是2010上海世博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场地原为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由于城市产业转移,往日的繁华已被遍地垃圾、污染肆意的工业废弃地所取代(图3).从对现状的分析来看,如何在尊重建筑场地地形的基础上,恢复被工业污染的环境、改善防洪控制功能,成为本次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图1 上海2010世博园后滩公园(Ⅰ)图2 上海2010世博园后滩公园(Ⅱ)3 设计理念(1)绿色设计绿色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设计作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4].后滩设计将景观作为一个生命的肌体,设计一个活的系统;为城市提供全面的生态服务,包括生产和吸收碳排放、调节自然过程、净化被污染的土地和水、提供乡土物种栖息地和传承文化、审美启智等.设计者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环境伦理与新美学思想,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显现了场地的四层历史与文明属性:黄浦江滩的回归,农业文明的回味,工业文明的记忆和后工业生态文明的展望.(2)生态设计所谓生态设计,是按照自然环境存在的原则和规律设计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生态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试图为人类寻找一种在地球上愉快地生活而又不会对地球生态造成破坏的生活方式[5].后滩公园设计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水体净化、防洪、生产、生物多样性保育、传承文明、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公园借鉴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成果,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生态净化模式,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净化,在10hm2的绿地中,每天能将超过2 000t的劣Ⅴ类水净化为可以安全使用的Ⅲ类水;通过生态化设计,实现了生态化的城市防洪和雨水管理,让自然做功,实现低成本维护,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低碳城市样板;它倡导生态之美、丰产与健康的作物与野草之美.还有,将黄浦江岸原有的水泥防洪堤拆除,代之以只需少量维护的一系列松散的生态友好型的岩石作为防范上海遭受洪水的高效系统.(3)可持续设计可持续景观的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包括如何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尽可能多地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后滩公园吸取农业文明的造田和灌田智慧,再用和再生场地内的工业建筑和材料,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尽可能多地使用可持续材料;后滩公园中的栈道完全取材于竹子,而对于从旧场地的工业建筑拆下的材料,也予以回收并整合到了各种新的建筑里,形成了可持续的设计.它生动地注解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理念.图3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原址4 设计特色此方案的设计特色为“一条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其中,“蓝带”为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四种文明”为“滩”的回归、五谷禾田、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从世博后滩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废弃地更新的一些景观设计处理方法.4.1 保留再利用保留再利用主要包括场地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及机器等景观的保留;场地原有废弃材料的保留;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在这一方面国外最突出的案例是德国杜伊斯堡公园的保留再利用改造,它将废弃的工业建筑、构筑物、机械设备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运输仓储等设施整体保留,形成震撼的历史景观.上海后滩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把旧厂区保留、改建、再利用,营造工业文明的记忆.主要措施为将钢厂三车间及厚板酸洗厂房改造为空中花园,在保留了原厂房屋顶的支撑结构的基础上,涂上了鲜艳的红色,形成“红绸带”(见图4),并在屋顶下悬挂种植了大片的植物.图4 后滩湿地公园4.2 与旧景观共生与旧景共生主要包括6个层面的设计手法.(1)城市设计层面的设计手法①城市肌理织补法;②轴线的运用;③建筑边界渗透法.(2)建筑设计层面的设计手法①借鉴传统的手法;②新旧元素的视觉延续;③新旧元素的视觉冲击;④隐喻的手法;⑤图底关系法;⑥隐新于旧法;⑦塑造“灰空间”的手法;⑧类型学手法[6].上海后滩景观设计在自然江滩与都市田园的基础上,保留、再用和再生了原场地作为钢铁厂的记忆.巨大的工业厂房之钢构得以保留,并演绎为立体花园和酒吧游憩之所;原临江码头被保留,并设计成生态化的水上花园和观景台,遥望浦西高楼林立,仿佛置身尘外世界;一条由钢板折叠而成的锈色长卷,写就无数沧桑记忆.它隐约起伏,漂游于水岸平台之上,或蛰伏于地面而成为铺地,逶迤而远去,或翘首于空中而成为雨棚、景窗,巧取园中美景(见图5).图5 上海后滩公园景观设计(3)设计中相似协调的手法运用相似手法的最简单的例子是“模拟”的手法.“模拟”即直接取自某一事物的外表,而又直接表现在所处理的界面上,是对现有文脉设计母体的完全照搬.相似的另一种手法为比较抽象的相似,新景观不完全照抄历史景观的细部做法,而是在材料、形式等方面与老景观有所呼应,达到“神似”的效果.(4)设计中对比的手法如果对比的手法运用恰当,可使新旧景观界面更为生动,相得益彰.有时候新景观不必抄袭既有景观的母题,以对比的方式反而可以强调既有景观.如果新景观很简单,原来富有装饰性的景观自然会跳出来,个性更为突出.(5)设计中的淡化手法①凹凸法;②采用虚空元素;③广场空间过渡;④旧景观的弱化处理.淡化的目的就是使新景观尽量避免与老景观直接接触碰撞,从而减少矛盾.这往往用在新景观与历史景观风格相差较大或空间上较难处理时.(6)涵盖与包容在保证旧景观整体完整的情况下,新景观的空间将旧景观涵盖其中,新旧景观都赋予相应的功能.此时新旧景观之间的“灰空间”是最富魅力的地方,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对峙着、交流着、融合着,整个场所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4.3 生态恢复废弃地改造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生态恢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污染治理、污水处理、植被恢复和微生物技术的应用等[7].(1)土壤污染治理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要求在采矿之前先把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层取走并保存起来,留待工程结束后放回原处.对于受到污染或废弃地毒性很大的土壤,必须采用化学方法进行土壤改良,补充土壤中所缺乏的植物生长必需的有机质和化学元素.后滩的设计通过恢复湿地生态景观,使地形设计与洪水相适应、建立原生湿地保护区、打造滨江芦荻景观带、营造内河人工净化湿地来达到土壤污染治理的效果.(2)污水处理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在探索污水处理系统的可替代技术,在水处理方面融入生态工程的概念,这种技术重新建构了自然处理过程,用湿地中的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环境来处理废水.黄浦江的水质是劣5类,中国最差的水质.通过叠瀑墙、梯田和引入低维护、生长期短的芦苇、玉米、水稻和荷花等湿地植物这些自然过程的净化,如今后滩公园沿岸的水质已经达到了3类.这就意味着每天有2 400m3的水经过后滩公园的净化处理可被作为非饮用水安全地用于世博会的各个地方.这种利用自然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较之传统方法可节约50万美元.后滩公园的农作物随季节轮换着生长,目前这里向日葵灿烂地盛开、水稻也在吱吱地钻出地面,成了野生物种的避难所(见图6).图6 后滩公园的水处理系统外水滩地主要指原地湿地与黄浦江直接相邻场地的恢复湿地通过改造,将形成抵御风暴潮的天然屏障,降低洪水风险.而且强化湿地的生物净化功能,缓解黄浦江水质污染.内水滩地主要指场地中部人工湿地、将起到自然栖息地、水生系统净化、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见图7).(3)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关键,几乎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恢复都是以植被恢复为前提.废弃地的水肥条件恶劣,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高,要选择对干旱、盐碱等有抵抗能力、对有毒有害物质耐受性强的树种.并根据废弃地的场地条件,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选择既能恢复当地生态又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树种.后滩设计的植被恢复之一环节由湿地生态景观和梯地禾田农耕文明的回味两节来完成.公园在江滩的自然基底上,选用了江南四季作物,并运用梯田营造和灌溉技术解决高差和满足蓄水净化之功效,营造都市田园.春天菜花流金,夏时葵花照耀,秋季稻菽飘香,冬日翘摇铺地,无不唤起大都市对乡土农业文明的回味,是土地的生产功能得以展示,并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联系.先是芦苇等植物,最后用黑叶轮草、蒲草等植物,形成野草之美.公园保留并改善了场地中黄浦江边的原有4hm2江滩湿地,在此基础上对原沿江水泥护岸和码头进行生态化改造,整个公园的植被选用适于江滩的乡土物种,芦笛翻飞,乌桕成林,更有群鱼游憩,白鹭照水,实现了“滩”的回归(见图8,9).图7 后滩公园湿地改造图8 后滩公园植被(Ⅰ)图9 后滩公园植被(Ⅱ)(4)微生物技术微生物群落的恢复不仅要恢复该地区原有的群落,还要接种其他微生物,以消除或减少污染.接种细菌主要考虑两方面的菌种,抗污染细菌和营养微生物,这两种微生物对于改善废弃地的污染状况和改变贫瘠状况有明显的作用[8].5 结束语本文针对城市废弃地进行的初步综合性研究,广泛地涉及到了城市废弃地的定义与分类,城市废弃地再生的设计理念与具体措施等许多方面.希望通过归纳整理废弃地的案例,明确废弃地概念,并将城市废弃地改造实践系统化,便于后来研究者连贯统一地深入研究,在后续实际工程项目中借鉴和吸取既往案例和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更多更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废弃地的更新方法.【相关文献】[1]冯娜.废弃矿山的景观重置[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14(6):1-4.[2]贺旺.后工业景观浅析[D].北京:清华大学,2004.[3]赵志成.从废弃垃圾堆放场到城市公园的景观改造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4]夏夏.从废弃地走向现代城市景观[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5]刘福智.城市景观再生设计的理论及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6]李晓君.从工业废弃地到游憩场所的景观改造与更新[D].天津:天津大学,2007.[7]钱静.工业之后的景观再生[D].南京:东南大学,2003.[8]聂庆娟,韩炳越.生态恢复设计对被破坏地段的景观整合[J].工业建筑,2006(增刊):4-5.。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评述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评述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是作为上海世博园遗址的综合性公园。
公园占地面积达到约29公顷,是上海市目前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
公园内设施齐全、绿树成荫,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评述一下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的特色和魅力。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作为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一部分,公园紧邻黄浦江,与陆家嘴金融区隔江相望。
从公园内的观景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陆家嘴的高楼大厦、外滩的城市风光,甚至还能眺望到对岸的浦西地区的景色。
这样的位置让公园成为了市民和游客观赏上海城市风景的绝佳场所。
公园内的设计和设施也非常人性化。
公园内的主要景观包括了世博广场、月亮广场、风情长廊、滨江栈道等。
其中的世博广场是公园的核心区域,广场上有巨大的标志性雕塑和水景,让人仿佛穿越时光回到2010年的世博园。
公园还设置了多个儿童游乐区、运动健身区、休闲区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
尤其是在夏日,公园内的喷泉和水池是小朋友们的天堂,让他们尽情地享受水上乐趣。
对于想要锻炼身体的市民来说,自行车道、健身器材和露天广场都是不错的选择。
公园内的餐饮和娱乐设施也较为齐全,给游客提供了更舒适和便利的体验。
公园内的绿化面积很大,树木葱茏,鲜花盛开。
尤其是在春季,满园的桃花、樱花和梨花竞相开放,香气扑鼻,景色怡人。
游客置身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心情愉悦。
公园内的植物种类齐全,除了常见的花草树木外,还有一些珍稀植物,极大地丰富了公园的生态环境。
公园内的文化活动和展览也非常丰富多彩。
经常有音乐会、文艺演出、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在公园内举行,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
公园还不时地举办一些环保、科技和文明展览活动,通过展览和宣传向市民普及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活素养。
这些活动的举办丰富了公园的文化内涵,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和学习的机会。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绿肺,更是一处集休闲、娱乐、运动和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公园。
上海后滩公园生态修复策略
上海后滩公园生态修复策略上海后滩公园是上海市黄浦区一处重要的城市绿地,它位于黄浦江畔,占地面积约为4.7公顷。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后滩公园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需要采取相应的修复策略来改善其生态状况。
针对后滩公园的土壤污染问题,应采取土壤修复措施。
通过对土壤进行污染源调查和污染物浓度分析,确定污染程度和污染物类型,然后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修复技术进行治理。
物理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土壤剥离、筛分等方式去除污染物;化学修复技术可以利用化学物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难溶于水的物质;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利用植物的吸附、降解等作用来修复土壤污染。
通过综合运用不同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后滩公园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后滩公园的水体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需要进行水体修复。
首先,应加强对水源的保护,禁止乱倒垃圾、排污等行为,确保水源的清洁。
后滩公园的植被也需要进行修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后滩公园的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植物种类也趋于单一。
因此,可以采取植物引种和植物迁地等措施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
同时,应加强对植物的养护管理,定期修剪、浇水、施肥等,提高植物的生存率和生长质量。
通过植被的修复,可以提高后滩公园的生态价值和景观效果。
后滩公园的生态修复还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
通过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对后滩公园的水质、土壤质量、植被状况等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后滩公园的管理,加大对乱倒垃圾、乱采乱挖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上海后滩公园的生态修复策略包括土壤修复、水体修复、植被修复和环境监测与管理。
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修复技术和加强对公园的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后滩公园的生态环境,提高其生态价值和景观效果。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也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后滩公园的自然遗产。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后滩公园的生态修复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共同努力打造一个美丽、宜居的城市绿地。
上海后滩公园设计案例分析
制造工业走过了黄金时代, 老工厂面临搬迁或倒闭的 问题。浦东开发要求浦江 两岸联系更加紧密。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东部: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和南干线1号污水泵站 。
中部:上海市环境污水处理厂
西南部:上海长江轮驳公司航修站、上海后滩船舶修理厂和 后滩天然湿地。
上海后滩公园
2010 Shanghai Expo- The Hotan Park
案例分析
1.0 工程概况 Project summary 项目简介
基地概况
目标与挑战
项目简介
Project introduction
类别:城市公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绿地 设计公司:土人景观 规模:18公顷 地点:上海浦东,2010世博会园 区
型的水乡村落景观。
近代工 1843业时期 1949
现代工 1949-至 业时期 今
因港口码头运输以及工业生产的需要,浦 江两岸岸线大量被固化,河流自然沉积和 侵蚀过程逐渐衰落,“填浜筑路”自此开 始。
近代工业积聚的中心之一, 内河航运业发达,码头密 布,铁路、公路交通发达。
场地内浦江岸线完全被固化,浦江水文动 力过程受阻。塘浦基本上都填平成道路, 支流仅存白莲泾。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 共同作用加剧了沿江风暴潮的破坏作用。 多年工业生表产1:造场成地的景环观境演污变染问题有待解 决。
水位西高东低;江水位高、湿地水位低,在净化循环系统内部水自然流 动
4.0 具体设计 Specific design 交通组织
高差处理
其他处理
净化系统剖面示意图
2.生态防洪体系
A、两年一遇的土坡式防洪堤和千年一遇的台地式防洪堤之间,形成了一个 黄浦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和缓冲区,可以在遇到突发洪水时作为城市 的滞洪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洪水相适应的地形设计
外水滩地和内河净化湿地 带之间通过潮水涨落、无 动力的自然渗滤进行联系, 它们息息相关,一同营造 着具有地域特征、能够可 持续发展的后滩湿地生态 系统。外水滩地主要是指 原生湿地和与黄浦江直接 相邻场地的恢复湿地通过 改造,将形成抵御风暴潮 的天然屏障,降低洪水风 险。
原生湿地保护区 (外滩)
空中花园
——型钢厂三车间及厚板酸洗厂房的改造
“空中花园”保留了原厂房屋顶
的支撑结构,被涂上了鲜艳的 红色,并在屋顶之下悬挂种植 了大片的植物。
工业区的历史是否就此抹去? “在后滩区域,我们尽量保留 一些曾经的记忆。”俞孔坚说。 保留支撑架构,拆除辅助结构, 这片老屋顶和屋顶下新建的玻 璃房和楼梯二层空间相映成趣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后工业时代的生态文明
李光 肖仕路
世博后滩公园简介
后滩公园为上海2010 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 观之一,位于上海市 中心,位于园区西南 角,黄浦江之东岸, 东界为浦明路,西至 倪家浜,北望卢浦大 桥,为狭长的滨江地 带,延黄浦江的岸线 长约1.7km,总面积约 14hm2。
场地原貌及挑战
后滩公园的核心设计理念 是将景观作为一个生命的 肌体,设计一个活的系统, 为城市提供全面的生态服 务,包括生产和吸收碳排 放、调节自然过程、净化 被污染的土地和水、提供 乡土物种栖息地、和传承 文化、审美启智等,为 2010上海世博会提供一个 展示生态文明的独特场所
后滩公园的启示意义
建立了一种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净化模式,创立了新 的公园管理模式,让自然做功,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 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
梯地禾田农耕文明的回味
“田”的营造 “田”的分类 “田”的作用
“田”的营造
农业时代的“田”的 纹理贯穿在整个公园 的设计中,世博后滩 公园中的地形变化基 本上都是利用耕地的 田字形来营造的,这 些田块大大小小,高 高低低,参差错落的 叠放着,形成了丰富 而富有韵律的竖向空 间
“田”的分类
这些田块按地形高低分成几类,各自种上 与其功能及坏境相适应的植物,如芦苇, 向日葵,油菜,小灌木等。
“田”的作用
利用梯田高度和植物高低的落差逐级下渗, 江水经过层层过滤,得到净化; 更为重要的是梯地禾田消解场地千年一遇 防洪标准与内河净化湿地之间的高差
工业文明的记忆
空中花园 荻台江风 锈色长卷
锈色长卷 ——钢材的再生与再用
再出色的画家,恐怕 也难调和出象征厚重 工业文明的印记—— —“锈色”。但是,有 高超的艺术创意, “锈色”与“五彩” 同样可成为令人养眼 的色调。后滩公园充 分利用原先场地的废 旧钢材,创造出一种 独特鬼魅的工业美
生态文明的体验
节点 步道网络与交通
节点
荻台江风 ——货运码头改造
芦荻台位于后滩公园中部的原 污水处理厂码头,设计者在这 里建起一条钢结构遮荫棚,上 面种上多种植物,给游客提供 一个惬意的休息空间。
为阻挡江风的吹袭,平台上还 竖起一片片嵌有玻璃的钢板。 平台两端以及临水一侧种植有 芦苇和荻,将平台融入滨江湿 地之中,尽显野趣和自然。
外水滩地主要是指原 生湿地和与黄浦江直 接相邻场地的恢复湿 地通过改造,将形成 抵御风暴潮的天然屏 障,降低洪水风险; 而且强化湿地的生物 净化功能,缓解黄浦 江的水质污染
滨江芦荻景观带
先是芦苇等植物,最 后用黑叶轮草、蒲草 等植物。形成野草之 美。
内河人工净化湿地(内滩)
内水滩地主要是指场 地中部的人工湿地, 将起到自然栖息地、 水生系统净化、湿地 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 普教育等功能
场地原为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 所在地 ,为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工业棕 地 第一挑战是恢复工业污染的环境,第二个 挑战是改善防洪控制功能,第三个挑战是 建筑场地的地形。
公园的功能要求及多样性
安全疏散 游憩等候 湿地保护 科普教育 湿地水处理和生态游赏
设计理念及策略
。三场九园的休憩场 所,在形成不同文明 景观体验空间的同时, 提供了世博期间人流 等候、疏散的场地
步道网络与交通
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 通路网,既确保了场 地与外界的便捷联系, 又保证了场地内部便 利的可达性,很好的 解决了世博期间人流 的分流问题
深情地回望农业和工业文明的过去,并憧憬于生态文明的 未来,放声讴歌生态之美、丰产与健康的大脚之美、蓬勃 而烂漫的野草之美;
世博后滩公园俯瞰图
内滩 空中 花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景观规划设计成果
湿地生态景观 梯地禾田农耕文明的回味 工业文明的记忆 生态文明的体验
湿地生态景观
与洪水相适应的地形设计 原生湿地保护区 滨江芦荻景观带 内河人工净化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