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书》中“虚空”之意义浅析
虚空与存在的意义
虚空与存在的意义虚空的存在,是泛指“有”的存在,是一种非连续的非有序的非组织性的一种粒子存在状态。
虚空中到处充满了此种粒子的振动,这种虚空粒子的振动是随机的,无目的性与无序的,其粒子存在的一种本能状态与激发状态,它都是一种原始存在。
如果灵性智慧可以认知这种存在,可以通过智慧的形式去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找寻其背后的成因,就虚空粒子的本能存在状态而言,无论是否被智慧所认知,其存在性不以智慧的认知所改变。
当然,灵性智慧的认知与参与可以改变其存在的运作与表达,但却不能动摇其存在的本性。
这一存在性就是虚空永恒存在的唯一真理。
存在是唯一的,而存在的运作与表达内涵却是丰富的。
那么,无论虚空存在粒子如何运作,形成与构建多么复杂或简单的运作形式或实体,都只是建立在存在基础上的一种对于存在的注解与表达,虚空的存在是虚空粒子的存在,虚空的运作就是虚空粒子的运作,因此说虚空是永恒的,也就是说存在是永恒的。
之所以将虚空粒子的运作以虚空的名义进行定义,是源于虚空基本粒子是无序化的一种存在。
基本粒子的无序化状态使其无法形成有组织的运作,也就不可能形成有序化的发展。
那么其存在就不具备存在的意义与特征表达,只以存在着的本体存在着,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存在特征与意义。
因此,从存在的观点来看,这种虚空粒子的存在就是一种绝对的存在,而不具备相对性。
绝对的存在不能以相对的形式进行表达,就成为一种可以忽略的存在,便以虚空的定义进行命名与定位。
但虚空并非绝对的“空”,而是相对的,只是由于这种虚空的“有”无法形成连续、有序的组织化运作与表达,使其存在特征与意义不能够得以显化与表达。
虚空非“空”是虚空的真实内涵,虚空的存在是真实的存在,虚空的存在是根本的存在,在虚空的存在机制中有本能的冲动特征,这一本能的尝试冲动使虚空的存在具有了某种表达的欲望与特征。
nothing
第八章:虚空乃人生本相?前言传道书在西方传统中被称为迷一样的经卷。
它因为真诚地揭示人生最为真实的面相而让人着迷,又因为其中的思想直率地坦诚人生中的黑暗和光明而让人迷惑。
在根本上,传道书是一部哲学巨著中的诺亚方舟,它虽然具有希罗哲学传统的形式,但具有本真哲学的内涵,探讨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即虚空;它以虚空为主题,但又最不虚空,因为如果黑色的眼睛能够看见光明,那么传道书以生命的大意义看出人生的无意义,又在无意义中展现生命的大意义。
帕斯卡尔说过:谁看不出生命只是虚空,那人应该只是虚浮的人。
传道书让我们在虚无中与自己的存在相遇,这比从来没有相遇好。
传道书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存在主义著作,成为萨特的《呕吐》、卡缪的《异乡人》、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以及卡夫卡的《城堡》的先声。
同时,传道书也是一部伟大的伦理学著作。
在前现代社会,哲学家将传道书归入道德著作,因为它关注人生的意义、最高的价值、最大的善以及生命的终极目标。
它关注三个伦理问题:如同船队一样,如何航行才不致于彼此碰撞——社会伦理;每只船如何保持自己不致于沉没——个人伦理;船队要知道航行的目的——终极关怀问题。
传道书与我们当下的生活也最为直接而密切。
它是全本圣经的反面教材,具备七大现代气质:探讨现代人生的意义问题,但是不是像希罗传统追问人生意义的本质,而是以希伯来传统的方式追问人生意义存在与否;表达现代人的最大焦虑,即害怕人生没有意义;表现现代人的两面,既深沉地绝望,又极大地真诚;与现代人一样,对于人生的意义没有给出答案;与现代人一样建议人享乐,但是要心存诚实,诚实地享乐高于不诚实的自欺欺人;传道书揭示出现代人的神人关系,神是人的一个部分,形成人本主义,而圣经教导则认为人是神的一个部分,这是一种神本主义。
用经验主义的方式观察世界。
第一节传道书的结构和基本论点传道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主题非常明了,但是其中的具体告诫则非常令人困惑——既有总结智慧、财富、人生归为虚无,又劝诫世人享乐人生,人生乃为神恩赐,运用智慧安渡虚空的人生。
诗歌书——传道书讲义1
诗歌书——传道书讲义1(2007-11-09 23:41:21)传道书传道书是诗歌中的第四卷,它的地位是在箴言以后。
按照信徒灵性的经验说,大概都是先由约伯记的试炼,而有诗篇的祷告;再有诗篇的祷告,才能有箴言的智慧;既有箴言的智慧,方可有传道书胜过世界的眼光。
本书是所罗门悔改以后,在圣灵启示中回头看他过去的人生而有的体验与感悟——虚空的虚空,都是为了已,不为神,为我不为人。
若凡事都求神的荣耀,并为求群众的利益去劳动,就不虚空了。
# 书的内容深带着哲学家的人生观色彩,表明人生的究竟。
是所罗门的人生经历,阐明了日光之下的万事,无非是虚而又虚空...能取自已的分,在他劳碌中喜乐,这乃是神的恩赐(5:18—19节)。
人能随时知足,安享福乐,此为较高的人生。
本书的中心意义是:叫人脱离虚空的,无谓的劳苦,把虚浮的悲观的人生,化为积极的,快乐的,对于神有荣耀,对于社会有贡献的荣美的人生。
要用日光之下的时间,作日光之上的事工。
若能把日光之下的虚空的劳碌,都化为于教会并于群众有益的劳动;把俗事俗务,都化为圣事圣工;这样的人生即有价值,也就不虚空了。
一:名称按“传道”二字,是拉丁文引出,表明本书是一种真理的宣传,或在大会中的讲演。
二:著者自已明明说到,他是耶路撒冷作王的大卫的儿子(1:1节),且是作全以色列的王(1:12节),因大卫的儿子中,只有所罗门是全以色列族的王,所罗门王曾有一度,被外邦妃嫔诱惑,失脚跌倒,不专心事奉耶和华(王上11:1—8节)所幸终蒙神恩,痛悔前非,于其归正以后,即本其经历,写于本书贡献于历世历代的教会。
三:本书的钥节钥字(12:13节)——“虚空”或“日光之下”在本书内超过(25次)之多。
四:本书的中点诗的意义有四个重要的短句,包括了全书的教训。
1:日光之下;“日光之下”一语,是全书内最注重的一种说法,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要义,都要日光之下四字显出来。
传道书所论的,无非要藉日光之下的事理,提醒日光之下的人,要趁在日光之下的时间,度超日光之上的生活,作日光之上的工作。
虚空·伊德·长分析
虚空·伊德·长分析作者:袁春红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13期摘要:瑞士心理医生方迪在“虚空”基础上创建了微精神分析学,他采用长分析法进行诊疗,提出“虚空”乃心理物质现象更深处的本源与基础,而“伊德”这一尝试本能造就了宇宙与人类。
关键词:微精神分析;虚空;伊德;长分析微精神分析学是瑞士著名心理医生西里维奥·方迪在虚空概念上建立起来的精神分析学的一个分支。
而方迪的这一创建源于一次治疗失败和一个念头的闪现。
1953年,方迪追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传统方法从事医学实践已经十年。
十年间,他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病人诊疗,无数的成功为他积累了名气与荣誉。
但就在这一年,方迪遭遇了他医生生涯的滑铁卢:某国一位著名政治人物在经他九次治疗后不久自杀了!方迪当时采用的是精神分析传统的治疗程序,每次四十五分钟,共治疗了九次。
病人的自杀对方迪震动极大。
他在内心坚定了这样的想法:“要么你停止精神分析实践,要么就必须改变方法!”热爱精神分析医疗事业的方迪,选择了后者——改变方法。
那个念头的闪现是在此后方迪的一次诊疗过程中。
当时的他正坐在沙发上倾听一位接受分析者述说,突然,一个念头闪现在脑海——“尝试”!对,“人,从肉体到精神,是一个由很多尝试组成的尝试。
”方迪意识到,无论是他治疗过的各类病人,还是他自己,一生都在不停地尝试。
人生就是尝试。
但他又感觉到这尝试的欲望与动力并不来自于人自己,而是来自人之外的地方——“人的存在离不开尝试,但是,尝试完全独立于人。
”①经过多年的医学实践和苦思冥想,方迪终于找到了尝试来自的地方,那就是——“虚空”。
一、“虚空”“虚空”在方迪创建的微精神分析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概念。
在普通人心中,“虚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就是无,就是不存在,是意义的反面。
佛教中,劝人们不要留念尘世不要执着今生的话语是——“四大皆空”;基督教《圣经》中有言——“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经文:传1∶1--11,12∶1--2,13-14我所选取的是《传道书》中的三处经文。
传统认为《传道书》是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所作。
作者凭他智慧的眼光和饱经世事的苦乐所得来的知识,为我们分析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首先站在"日光之下",完全从世人的角度来观察分析人生,他给人生打了一个大问号:"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接着,他又站在"日光之上",以信心的眼光来分析人生,结果就不一样了。
作者认为世人如果记念造物主,敬畏神献上自己、远离恶事、追求圣洁、充满爱心,在世过以神为中心的生活,那么人生就是美好快乐的享受,这样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人生。
面对作者列出的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处境,我们要思想,日光之下的人生真的虚空吗?真的毫无益处吗?还是作者写这段话的时候,有他当时要针对的时代背景和隐藏在经文背后的深意?《传道书》中前半部分存在的虚空观念,意在把已经远离上帝或正在渐渐远离上帝的以色列人,从这致命的错误中唤醒,并且挽救回来,是在警告以色列人,不要因太热衷于这个时代而忘却了去敬拜与记念永恒的创造之主。
今天作为一个神学生,我的人生观是什么?是止于拥有日光之下的人生观呢?还是认为拥有日光之下的人生观还不够,还应去追求日光之上的人生观呢?一、日光之下的人生观1.人生是忙碌的人生是忙碌的。
我们看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来车往,大家怀着对更美好生活的憧憬都在忙碌着。
说到人生的忙碌,我觉得人生在世辛勤忙碌是很重要的。
《箴言》十二章二十七节"懒惰的人不烤打猎所得的,殷勤的人却得宝贵的财物"。
我们想一想,如果没有人们的忙碌,互相服务、互相补足需要,那么人类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展?正是因为父母和家人的忙碌支持,我们才可以在这里安心学习。
我们每天穿的衣服是服装厂工人忙碌的结果,我们每天日用的饮食是农民忙碌的结果,我们有安定的、欣欣向荣的社会环境是大家共同忙碌构建的结果。
虚空的虚空,永恒的永恒——读《传道书》有感
虚空的虚空,永恒的永恒——读《传道书》有感虚空的虚空,永恒的永恒——读《传道书》有感跟着老爸读《圣经》《传道书》读经概要引言:《传道书》归类智慧书。
全书十二章,共约二百二十二节经文。
天主教译作《训道篇》;七十子译本为《召集者》;和合本译作《传道书》。
全书以灵修者的名义,通过自身潜意识的经验和对事物的观察,发表对人生意义的看法。
《传道书》作者虽颇有争议,但从内容来看,的确是大卫的挪亚儿子所罗门王所著无疑。
从内容而论,也许是晚年的所罗门,对昔日堕落的懊悔与批判,反省与领悟,终于明白了日光之下的虚空和下无益,惟独敬畏神才有人生的真价值。
1-2八章讲述以智慧寻求人生智慧的意义,得出的结论甚至是虚空,无论以什么工具来验证,结果都是虚空。
3-7章讲述人生皆有定数,各有定时;诸神的律例不能更改,人有终身行善的责任意识;人可以享受劳动的成效,但却永远不能填满人内心深处的空虚。
人要从顺逆的处境中吸取经验教训。
8-12章讲述几个问题:人的局限性;人的现代科技更胜权力一筹;要多行善事以求善报;不要虚度光阴,要从存敬畏之心,谨守遵行人之本份。
传道者总结说:凡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是毫无意义,也是痛苦的;凡是不受道德约束,为所欲为,损人利己的人生,必定是孤独、失败的;人生一切都是暂时的,人生才智和劳碌都是徒劳无益聪明才智的;全书用三十三个虚空,来阐述生命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凡是声色犬马,欲念都是暂时的,人生众所周知的归宿就是死亡。
最后他告诫人们,要敬畏神,谨守遵行圣者的诫命,这是人应尽的本职,因为一切事,无论善恶,神都必审问。
注:《传道书》必须和《雅歌》同读,不然会太过悲观消极。
传道书揭示人生虚空、无益,虽有结尾的敬畏诸神,归向神,但是占居篇幅太少;惟有雅歌让人觉得人生的美好和价值。
虽然从所罗门的饱尝而言:雅歌是所罗门少年时所写;箴言是所罗门在中年所写;而传道书却是所写杰姆晚年所著。
但是圣经在排列在的次序,却将雅歌放在传道书的后面,是有着圣灵安排和美意:世上在才智日光之下的一切成就或劳苦,都是无益,都是虚空,都是捕风,都是捉影;惟有存敬畏的心,得着基督,与基督联合,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
传道书1人生事实
背景 著书人:所罗门 传道书的作者自称为"传道者",因此得名。"传道 者"原意为"大会召集者",有学者译为"会长",大概 是他常召集一群人聆听教训。
本书的钥辞是"虚空",探讨的主题是"在天下 一生当行何事为美(2:3)。虽然作者相信 神,他却尝试在神以外的事物中找到答案, 因此他努力寻求娱乐(2:1),饮宴(2:3 ),建筑(2:4),财富(2:5-8),智慧 (2:12)等等,却发现这些都是虚空。
所罗门很清楚 没有人会纪念。 如果所罗门不是圣经上的人物, 今天谁知道所罗门 ?没有人知道。所以人生是无痕迹的, 我们来到这世界上又走了 这对我们是很大的提醒。
▶ 如果你认为在日光之下,可以追求成 功,名利,地位,一切都很好;所罗 门说:算啦,你根本不了解人生,不 过是劳碌,不过是短暂,不过是无尽 的循环;不过是厌烦,也是无痕迹的 ,最后就走了。
凡事令人厌烦,眼看看不饱、、、
学习;老师面对不乖的学生
医生:面对苦脸的病人心情
旅游:名山大川,因为是第一次 通常看到的只有游客赶快下车拍照 司机坐在车上看报睡觉。
▶ E、无痕10-11 ▶ 无人纪念——人生没有痕迹
当一个人死了,追思会大家万分不舍,送葬人山人海 回家大家还不是吃一顿,散了,各归各的回家照常上班。 忙的把这死去的人忘的一干二净
一、人生的事实
▶
B、短暂4节
一生转眼过去,地却常存
C、循环 5-7
▶ 一天循环做的事:洗脸、刷牙、吃早 餐
▶ 出门上班、工作、吃中餐、然后工作 、下班回家吃晚餐、看电视、睡觉。
▶ 周而复始、、、 ▶ 单调、沉闷
▶ 每天做差不多一样的事、有一天如果不一样就是处事情了、、、 ▶ 感谢上帝
《从传道书看人生的价值》
《从传道书看人生的价值》《从传道书看人生的价值》作者:章建吉“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注:或作“这是众人的本分”)。
因为人所做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
”(传12:13-14)刚才我们读到的圣经传道书,他的作者是智慧王所罗门所写,这位智慧王他在年老的时候:告诉我们基督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道书》我们从表面来看,这个世界里面只有一个答案:“虚空的虚空,凡是都是虚空。
”在传道书中“虚空”一词出现多达37次,“日光之下”也出现了29次之多。
在这里表明一个没有上帝的人,思想是悲观、生活是绝望的。
作为基督徒,我们一个怎么样来生活,才能活得有价值!圣经告诉我们: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
一、以管家的眼光善用今生二、趁短暂的时光投资永恒三、用智者的亮光敬畏真神一、以管家的眼光善用今生1、明白今生的价值今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人注重钱财,有人喜好名誉,当一个人生重病的时候,遇到大饥荒,或战争时期,就像四处流亡的难民,那只黄金镶钻的手表可能派不上用场,因为当一个人正处在饥饿或逃难的状态时,是不可能再有心情把自己打扮得穿金戴玉的模样。
由此可见,我们今天活着究竟为什么活?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也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里面的需要!为了生命的满足!那么什么才是我们的真正的需要和满足?请问今天你需要什么?金钱?地位?权势?我们需要平安!我们需要祝福!我们需要满足!2、把握今生的机会在这个社会我们都盼望有安全感,但这个世界有安全?有平安吗?答案:没有。
这个社会充满了生活的压力。
大城市人都需要三个“保”:保险,保健,保安,有了这三“保”可以使人更有安全感。
可是,哪里有安全感呢?灵魂没有买到“保险”是最没有安全感的。
找到那个焦点――上帝,让他做我们生命的救主,才能有真正的安全感,患难、灾难我们都不怕,因为我们的灵魂有上帝保障。
3、活出今生的精彩今天我们人的观念以为是长命百岁是最好,但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在乎精彩。
事物的本质意义
《事物的本质意义》传1:2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赛40:8 草必枯干,花必凋残,惟有我们神的话,必永远立定。
价值到底是什么?若是单单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许它所说明的就是一样东西到底有多重要,重要就是到底我!你!我们有多需要他她(它)。
价值的多少决定了人们会如何对待这些事物。
有人看重了钻石,那么这个人全心全意努力奋斗,最终他得到了,这个时候内心的满足于喜悦是无法用简单的言语来表达的,只能非常深的明白对于这个竭力得着这样宝贵事物的人来说,这一切是美好的。
而人不一定都喜欢钻石,在这个时代中总有许多的或许存在着,或许那人喜欢音乐?或许另一个喜欢衣服?又或许另外一个喜欢家具?或许……这无尽的或许就编织成为了人们称为’精彩”的人生,我也是这样相信的。
人离开世上的时候未必都会睡在棺材中,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都会经历死亡,这是一件实事。
回眼一看人生的许多事物,都会在离开世上的时候真实的对每一个人说话。
有些人听见了事物对他说“我们不过是空气”,又有一些人听见“感谢你曾经拥有过我们,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那么到底我离开世上的时候,曾经拥有过的事物会对我说什么呢?这个是一个谜,最起码现在我不知道答案,不过当我凝视着事物的时候会非常认真的对他们说“在这个时候,我愿意选择认真对待你,因为期待着找到真正的价值。
”曾经有理论说明一切的事物都如空气一般,它们的存在只不过是一阵幻觉,不会真正的有意义。
因为当人离开世上的时候谁也不能带走他们,甚至于当世代的结束的时候一切都必被销毁,一切都必然不再存在。
那么这个推论的最终结论便是”一切皆虚无说”,一切都不过是出现在人眼前的幻觉,若是有人想要不断的得着幻觉,那么他根本就不过是一个精神极度疯狂的疯子,他正在做极其愚昧的事情。
圣经当中曾经说过“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传1:2”,这句经文当中所让人醒心的词句出现到“虚空”。
虚空在字义上面的解释便是“无””什么都没有””空气”,若是单单的这句话来解释的话,得到的开启便是”一切的事情都如同空气一般,不过只是‘无’“。
无常与虚空_方丈记_与_传道书_的人生哲学比较
第1期张欣: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吏治建设无常与虚空———《方丈记》与《传道书》的人生哲学比较戴维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日本中世随笔《方丈记》充满浓厚的“无常”思想。
无独有偶,古代犹太人的智慧书《传道书》通篇谈论人生“虚空”,但二者对无意义人生有着迥异的应对方式。
本文通过对《方丈记》和《传道书》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人生哲学的异同及所代表世界观体系的根本差异,并结合日本文化与犹太文化的特色,试图找出对当今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启示。
〔关键词〕无常;虚空;差异;文化中图分类号:I 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8X (2013)01-85-04《方丈记》是继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之后日本又一部著名的随笔集,在日本近古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方丈记》成书于镰仓时期,作者为鸭长明。
鸭长明出生于神官家庭,凭借琴艺和歌赋才能在后鸟羽院再兴的和歌所任职。
后因他人反对而升迁之路受阻,于是放弃俗世到京都伏间日野山下结方草庵隐居。
《传道书》是最晚被纳入《圣经》正典的一卷书,其消极的部分与圣经其余各卷并不一致,却被称为圣经智慧的核心。
《传道书》的作者与写作年代难以明确。
传统认为它的作者是古代以色列王所罗门,近代研究者则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作者和成书年份还有待确定。
《方丈记》和《传道书》的核心议题都涉及人生哲学,均以率真的态度探索人生的本质。
经过对比发现,二者的人生哲学显示出种种巧合与差异。
一、相似的人生归宿《方丈记》的第一篇就开宗明义地说:“朝死夕生之常习,恰似泡沫……居者及宅邸无常之情形,便如牵牛花上之露”(一流水泡沫)”[1](P187),以泡沫和露水比喻生命之脆弱和无常,道出了支撑这部随笔命题的无常观。
《方丈记》接下来记述作者亲历的自然灾害和动荡社会,包括“安元大火”、“治承旋风”、“迁都福原”、“养和饥馑”、“元历大地震”。
震撼的天灾使作者产生带有不可知论色彩的感叹:“旋风常见,却绝无此番经历之恐怖。
道家“虚空”思想对平面设计理念的启发
道家“虚空”思想对平面设计理念的启发作者:徐振华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11期摘要: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维,其中“虚空”思想更是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心理结构和艺术创作。
本文认为道家“虚空”思想可以分为本体层、认知层和方法层等不同维度,对于平面设计的创作理念、主题内涵和语言表现都有较深刻的影响意义,有助于建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哲学和设计实践。
关键词:虚空;本体层;认知层;语言层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1-0-02一、引言以改革开放,商品经济飞速发展为依托,我国平面设计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局面。
纵观迄今为止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概况,其总体的态势是从以西方设计理论话语体系为绝对参照,逐渐开始过渡为能够呈现一定程度的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学特征。
在新的时代下,体现古老东方自然观、生命观、造物观的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正在成为中国本土设计师的深厚滋养,也正在为更多的西方设计提供不同视角的参考维度,甚至是解决之道。
二、道家思想对于我国平面设计的当代意义(一)时代意义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道家思想,是中国人精神心理结构中的重要一维,与西方哲学相比,不长于思辩、逻辑,而是偏于感受,体验,其核心的“天道”思想主要表现在融自我于万物,在会通天地自然中获得生命安顿的适意感和从容感。
道家思想一度被认为消极避世,但实则是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对时间、空间上主体自然与客体自然的存在及关系的深刻体悟。
道家思想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参考意义,当下,以征服自然为目标和宏伟叙事的西方理性文明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泥淖,环境、资源、科技伦理等诸多问题渐渐呈现出来,一些西方的有识之士正在将目光投向古老的中国智慧,试图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和谐主客关系中寻找解决之道。
(二)民族意义在文化及艺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对平面设计而言,一味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设计思潮,只会让中国设计在国际上越来越陷入失语的困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博大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及文论、画论、书论等创作总结都是我国当代平面设计的丰饶土壤,是平面设计的重要借鉴和灵感来源,更启发着深层的创作思想。
传道书(下)、雅歌
各位亲爱的弟兄姐妹平安,我们今天继续来讨论传道书,传道书的主题是论说到人生的虚空,人生的劳碌是虚空,智慧、公义也是虚空。
我们在上一次有提到书里面列举了十大方面指出人生的虚空。
那麽要如何面对这个空虚的人生呢。
在传道书这本书除了指出人生是虚空,而且也提出许多劝世的良言。
这些良言能够使读者明白人生不光只是黑暗的一面,人生可以在虚空里面获得丰满。
作者首先在书里面提出如何面对虚空人生的基本条件,要有一个观念,也就是要先对神有一个正确的观念,靠着这个人才可以往前迈进一步,达到一个充满丰富的人生。
作者告诉我们有四点对於神的观念,第一,生命是神所赐的;第二,人生的享受也是神所赐的恩典;第三,人生的奸恶、不公、罪孽终会受到神的审判;第四,神在人生里面掌管一切。
这些观念都让读者能够知道生命是具有价值和意义的,生命虽然被世上的不公义、邪恶、奸诈所破坏,但是神仍然在生命中掌权,叫人需要转向神来求帮助,将虚空的人生变成丰满的人生。
人生的确有光明和阴暗这两方面,单只看阴暗一面就是一个弱者,是不智慧的,是愚昧和悲观、厌世。
於是作者就奉告读者应当让自己的人生充实起来,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
作者在六方面来劝告读者,第一,要有智慧行事,因为智慧可以使人逢凶化吉,智慧可以给人的保障比军事的武力还更大,智慧能够使人明白事情的真相,智慧能够使人不暴气,智慧也可以口出恩言,经智慧人的忠鉴强于女人的歌唱,而且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也就是神所喜悦的人,才能够逃避世间的引诱和试探(7章26节),所以,所罗门他本着自己获得神赐给他的大智慧,将做人的知识来教训人;第二点,他要劝人殷勤努力行善,虽然人生有很多不知道,很多时候也不能够预测到的事情,但是,这些都不能够成为人殷勤行善的拦阻,更不能够使人懒惰起来。
所以,所罗门教训,要做工,要尽力,凡你手所做的事,要尽力做,要抓紧机会。
早晨要撒你的种,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为你不知道哪一样发旺或是早撒了或是晚撒的,也不要灰心,不要看到人看到环境,有看风的并不撒种,望云的并不收割(11章);第三点,要敬拜感谢真神,在虚空的人生里面不要忘了来亲近神,向神的祈祷、许愿一定要偿还,不容许罪恶沾身,努力完成神所喜悦的人(7章26节);第四点,要敬畏神,敬畏神要强调,要当成一个顺服的心,不做一些没有根据、没有心的向神所祈的事,不要在誓言里面来欺骗神,行义也不要过分那会变成皂白不分,也不要加增行恶,敬畏神的人在这两件事上都有良好的表现(7章16-18节)。
传道书六章的逐节解释
任务名称:传道书六章的逐节解释导言《传道书》是《旧约圣经》中的一本智慧文学作品,它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的问题,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本文将对《传道书》第六章的每一节进行逐节解释,深入探讨其中的主题和寓意。
一、忧伤的人生(6:1-2)1.解释:《传道书》的第六章开始强调人生的虚空和无常。
忧伤和不满正在笼罩着人们的内心,他们寻求满足却难以达到目标。
二、财富与乐趣(6:3-6)1. 财富的痛苦•解释:即使拥有财富,也可能会感到苦恼和压力。
在刻意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人们可能失去了快乐的本质,陷入无法满足的困境。
2. 乐趣的流失•解释:人们经历了各种形式的乐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乐趣会黯然失色。
对于永恒的东西,时间的冲击是无情的。
3. 生命的轮回•解释:生命的短暂和有限使人们的追求变得毫无意义。
人们是否有机会再次体验到已经失去的快乐,成为了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三、劳动和满足(6:7-9)1. 劳动的无用性•解释:《传道书》强调了劳动的辛苦和无用。
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追求事物,但最终发现那些事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
2. 满足的相对性•解释:满足感是一个主观的感受。
每个人对于满足的追求有不同的标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标准可能会改变。
3. 无力改变的命运•解释:人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工作,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如他们所期望。
命运是个不可控制的因素。
四、智慧与愚昧(6:10-12)1. 智慧的无力•解释:尽管智慧被认为是人类的优点和价值,但它并不能解决人生中的所有问题。
智慧也无法改变人的命运和死亡。
2. 愚昧的荒谬•解释:愚昧的人无法认识到人生的虚空和无常,他们一味地追求短暂的乐趣,最终却陷入了永恒的痛苦之中。
3. 悔恨的无用•解释:即使人们认识到他们的错误和愚昧,他们也无法改变过去。
悔恨只会增加人们的痛苦和失望。
五、结论与启示(6:13-17)1. 愿意享受人生•解释:无论人们是否理解生命的虚空和无常,他们仍然应该尽可能地享受人生中的乐趣和满足。
虚空的困惑与超越——关于《传道书》的一点哲思
The Puzzle and Surpassing of the Void -- Revelation
on Ecclesiastes
作者: 张艳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6-14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传道书》;过程;超越;虚空
摘要:�传道书》传达给读者的是两种矛盾的思想,一种是"一切都是虚空"的虚空思想;一
种是追求人生享乐的世俗思想。
在参透时间及宇宙的虚空之后,作者提出人生在世应享受上帝赐
予的福祉,同时指引人们从努力中发现意义,从过程中超越虚空。
作者把自己的深刻哲思摆在了听众的面前,发人深省。
如何过着不虚空的生活
如何过着不虚空的生活-----传道书的讲解我们来到这里聚集,并不是我们寻找上帝,乃是上帝寻找我们,所以在诗篇里有这样的祷告:上帝啊!求你寻找仆人。
我们这样的聚集是天意非常奇妙的运行,将来我们就会知道为了救赎我们,所有的天使和天庭作了怎样的安排和引导。
所有的事情并不是偶然的,在这末时代,上帝这样聚集我们,这要么成为我们通向天国的一个踏板,要么成了定我们罪的一个凭据。
就是我们接受上帝的引导和救赎,我们就会得着,但是我们若经忽而拒绝了,我们可能就灭亡了。
所以对待这样的时机和这样的学习的机会,大家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并不是某个人在做什么,而是所有的事情都在上帝的掌管当中,没有一样事情不是在天使的掌握当中的。
整个天庭在掌管一切,没有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家庭。
所以我们活着的每一天,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有很深远的意义,要么使人永远灭亡,要么使人获得永生。
圣经说:我们都是迷失的羊,大家知道,羊迷失了它是不会找不到回家的路的。
圣经比喻我们如羊走迷,人在地上生活在黑暗当中,他自己是不知道的,需要接受上帝的启示,人的道路怎么走,究竟会有什么结果,人自己是不是很清楚的。
上帝来寻找我们,我们是迷失的羊,自己不知道回家的路,所以耶稣到这个地上来寻找我们。
天使在寻找我们,上帝就是浪子的父亲,以爱在召唤我们,所以一切都不是偶然,这样的聚集,这样的相遇都是天意的运行,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所以大家都要带着一个:上帝啊!你来引导我,使我的一生不至于虚空。
这样的思考来参加这样的学习。
我们学习传道书。
他们觉得要在生活当中,在社会当中要去经历很多事情,然后去获得很多的经验,他们觉得需要去大家都读过传道书吧?如果大家没有读过传道书,那么大家回去一定要好好的读它几遍,这是一篇非常好的人生的感悟,再也没有什么有这么好的人生的感悟了。
有很多人觉得,我现在这么年轻,就去作上帝的工作,就去学习圣经,这社会上的事情都不去经历行吗?体验一些东西,实际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去重复那些失败,然后才得到悲惨的教训。
用信心领取需用之物
用信心领取需用之物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传道书 1:2-3)
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
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
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 (马太福音 6:32-34)
虚空的虚空,凡事,一切,都是虚空,我们在世界上,能够得到什么呢,现在自己想要车,祷告,神啊,给我一辆车,以后又想要房,祷告,神啊,给我一套房,可是一切都得到了,又能怎么样呢,难道就幸福吗?殊不知,自己的灵命成长了,自己与神的关系近了,那才是幸福,使徒们,先知们,有几个都是有权有势的?可是他们却在神的恩典中度过,他们很喜乐,很幸福,因为他们懂得,幸福只有神才能给,知足加上敬虔的心便是大利了,无论何时,都要知足,不要贪心,因为我们所需用的,神都知道,我们若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我们所需用的一切,神都会加给我们的,我们所不需用的,又何必要呢,本来就已经是不需用的,要了又有什么益处呢,无非是为自己的生命增添些累赘罢了。
其实生活很简单,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我们所需用的一切,神都会加给我们,也不要想着,这些所需用的,我们都可以自己得到,其实有很多需用的,如果神不给我们,我们到死也得不到,所以,我们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读经,祷告,亲近神,并且丰盛自己的生命,行出神在圣经上所要我们行的善,然后,我们就可以用这坚固的信心去领取神所给我们的,我们不能凭自己的努力得到的,需用的东西
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这需要多么大的信心啊,所以,求神赐给我们信心,让我们对他的话语有更大的确信,并且,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我们这种确信。
虚空,让一切都有可能
虚空,让一切都有可能如果我们不抗拒自己的经验,就不会觉得被经验所宰割。
我们无需为了一定要拥有祥和、仁慈或任何其他的心境,而让自己卡在这种想法中。
我们只要单纯地“在”就可以了。
远在我们有记忆之前,我们就已经习惯向轮回皈依了,为的就是想保存、珍爱这个自我。
在努力维持自己所以为的身份时,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努力都受到惯性及恐惧的驱使。
唯一找到我们究竟是谁的方法,就是学会与惯性、恐惧共舞。
共舞的意思是认识一个情境的纯能量,同时随之而动。
通常我们的方式是,先衡量情境对我们是有利还是不利的:我能得到什么?或是驱除什么?对一切事情抱着一种怀疑或抵抗的态度,我们认为自己对事情是有所掌控的;事实上我们过去的业只是单纯地完成自己,与其和它对抗,我们还可以选择与之共舞。
共舞时需要对周围一切有所觉察。
我们不能随便移动,而是必须对我们的舞伴敏感地回应。
没有人能控制全局,学会放松以及共舞可以减少我们的恐惧,同时也可以在惯性反应中,注入一种开放及察觉性,这会带来一种整体的幸福感。
知道我们是谁幸福的生活一部分来自对习性的认识并且学习与之共舞,另外一部分则是要在习性和恐惧之外、在世俗甚至心灵生命之外,认识真正的自己。
习性、恐惧、世俗甚至心灵生命全体,都只是我们生命的装饰,如果没有人穿戴,这些装饰就什么都不是。
我们也许会认同它们,但它们不是真正的我们。
如果过度强调它们的重要性,似乎在这一切装饰之外,没有生命也没有喜悦。
专注于装饰不是真实心灵之道。
真实的修行道路,就是要去了悟我们的真实本性。
心灵道路上所有的正面特质,像仁慈及悲悯,也都只是真实本性的装饰。
当我们忙于认同己心的各种特质时,又如何能对空性做禅定?紧抓着不放是我执的阴谋,我们需要以空性来放松,空性是每件事开放及无实的本性。
这是我们真实的本性及面目。
让我们习惯于空性空性的训练表示放松及放下,我们通过放下执著及不再视现象为坚实的来直接体验空性,这包括外在的现象以及念头、情绪和梦等内在现象。
人生的虚空与满足
• 2. 所罗门对世俗人生价值追求的现象观察: - 财富的虚空:拥有却不得享受,奋斗和拥有终不属己。
- 多子的虚空:不得孝敬和善终,多子却不能依靠。 - 长寿的虚空:改变不了死亡的结局,且多经忧患困苦。
总结
• 人被罪辖制的生命境况里,与神隔绝,不 认识神。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欲望满足,生 命没有盼望,走向虚空。只有与神和好, 不依赖被造之物,摆正人与神、人与物的 关系,活在祂的同在中,生命才得享丰盛 与满足,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盼望。
经文的理解与应用
3. 永生是人心灵中最深的渴望,真正满足在于与神 联合、让神的灵进入生命: - 人生焦点:追求神所赐的物转向赐物予人的神。 - 不恋物,不被物限制和辖制。 - 处理好与神所赐万物的关系:按神的心意承受 祝福,也按神的心意为神管理,并在过程中活 出神对人的美好旨意。
在神所赐的万物中看见和经历神的美意。祂是祝福 的源头,是生命的盼望、满足和喜乐。
经文的理解与应用
- 奋斗与劳碌的虚空:围绕饱足劳苦一生,没 有真正满足。
- 在人的有限里,面对死亡的不可超越,智慧或 愚 拙、贫或富、聪明或愚蠢、贵或贱皆为虚空。
- 人被在上的权柄(神)所限定,无法超越,不 能掌控未来,自己的智慧无法参透生命的意义。
• 所罗门看到与神隔绝的人生追求,围绕有限自我 的劳碌,结局全都走向虚空的悲剧,没有终极意 义和满足。
人生的虚空与满足
传道书6章
引言
• 1. 人生有各种需要,为什么需要满足、目 标实现后,仍会感到空虚?
• 2. 人能永远拥有和占有一切吗?基督徒该 如何看待人生的得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道书》中“虚空”之意义浅析一、导言《传道书》是一本剖析人生的书卷,作者以“虚空”为主题,对人生百态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描绘,从而将人指向对上帝的敬畏。
可是,由于本书看似有一些对人生的消极描述,以致成为正典书卷中历来最受争议的一卷。
在它列入正典之初,就遭到犹太人士的非议,甚至抗衡。
此后的基督教学者也多对本书存有怀疑。
他们“觉得很难把这本书列进那些能使我们因信基督耶稣而有得救的智慧的各卷圣典内”。
1其实,对《传道书》的正确理解,关键的是对“虚空”之含义的理解。
要是能正确理解该词,书中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同时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本书之真正的目的。
本文尝试综合前人之研究,对“虚空”在《传道书》中的意义稍加论述,以求正确理解《传道书》的全部信息,从而发现本书在基督教信仰体系中的价值及其地位。
二、“虚空”的原文意义要想正确理解《传道书》中的“虚空”,就必须从原文理解该词的含义。
“虚空”原文为“hevel”,具有多层含义。
《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传道书》中,指出了“虚空”在原文中的四种含义:1、短暂和空泛;2、不可靠、脆弱;3、徒劳无益;4、虚假。
1、短暂和空泛这个意思在《约伯记》第7章里表现的极为清楚。
“我厌弃性命,不愿永活。
你任凭我吧?因我的日子都是虚空。
”(7:16)约伯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命的认识,他讲人生的虚空,是因他认为生命是空泛的、短暂的。
他在7节称生命是“一口气”,9节称生命如“云彩消散而过”,这些表述与16节所用的“虚空”具有相同的意义。
2、不可靠、脆弱《诗篇》62篇9节说:“下流人真是虚空,上流人也是虚假,放在天平里就必浮起,他们一共比空气还轻。
”诗人在此用上帝的能力(上帝为“磐石”[9节];为“高台”[6节])与人的“虚空”相较,由此可知这里的“虚空”与“能力”是相对的,是懦弱的意思。
3、徒劳无益《约伯记》9章29节是约伯说的一句话,“我必被你定为有罪,我何必徒然劳苦呢?”“徒然劳苦”一词在希伯来文圣经中是“虚空”。
4、虚假《耶利米书》16章19节说:“我们列祖所承受的,不过是虚假,是虚空无益之物。
”《撒迦利亚书》10章2节说:“因为家神所言的是虚空,卜士所见的是虚假。
”此二节经文都是用希伯来诗歌的同意平行体所写成的,所以这里所用的“虚空”和“虚假”是具有相同意义的。
《传道书》中的“虚空”,包括了上述每一种含义。
作者在全书中共使用了39次“虚空”,意在说明人生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短暂的,虚幻的,无益的,靠不住的。
三、对“虚空”的几种误解由于《传道书》的主题是人生的虚空,故对“虚空”的理解是对《传道书》真义之理解的关键。
有许多人误解了“虚空”的含义,以致影响了他们对《传道书》整体信息的理解。
以下略提几种对“虚空”之意义的误解,有利于我们对这本书的理解。
1、悲观主义者的见解悲观主义者对宇宙、社会、人生持悲观失望的态度,认为世界变幻莫测,人注定要遭受苦难,因而陷入悲观绝望之中,甚至认为生不如死。
他们企图超越现实,以求解脱、获得拯救。
悲观主义者看人生不过是一个影子,受苦却没有盼望,被困而没有出路。
一些悲观主义者认为,《传道书》中的“虚空”正支持了他们的观点。
乍看来,“虚空”确实有一些悲观主义的色彩,如它所指出的人生短暂(6:12)、人生多苦(8:6)等。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传道书》讲人生的虚空并不像悲观主义者所讲的那样,对生活完全没有希望。
它讲虚空,其目的乃是表现世界的虚无,将人心举向天上的事。
2如C·Bridges所言:“我们所以会尝受到地上小溪的痛苦,目的是可以站在天上泉源之旁,向同是罪人的伙伴们指出,我们离弃的世界是何等虚空,而我们新发现的世界是有何等的荣耀和甜美。
”32、怀疑论者的见解怀疑论者对客观世界是否存在,客观真理能否被人们认识表示怀疑。
他们不把怀疑当作达到真理的手段或环节,而是把怀疑本身作为认识和研究的结果。
否认人类能达到真理或真知识,否认人类的认识能力,否认客观知识的可能性。
一些怀疑论者声称《传道书》就是怀疑沦者的著作,其中多有怀疑论者的思想。
他们认为传道者对今生众生事物的生灭盛衰存着怀疑的态度,其理由就是在1:8,12-18;3:9;8:16、17。
就是有些基督教学者也主张《传道书》是怀疑沦者的著作,最著名的是20世纪初的三位学者,即英国的麦尼尔(A.H.Moneile)、美国的巴顿(G.A.Barton)利法国的波底查(E·Podechard)。
他们一致认为《传道书》是怀疑论者的原著,加上了许多诠释和附加的注解。
莫拉帝(F.L.Moriarty)甚至宣称:“不消说,传道者正是一位怀疑沦者。
”4传道者并非怀疑论者,他所讲的“虚空”也不是怀疑论者的思想。
他之所以讲“虚空”是因“他看到上帝特意让人生各种谜团不得解释,为叫人能认真去思想,刻意寻求日光之上的事情,免得心为形役,亟亟地虚度一生(2:25:3:10:7:14)。
”53、宿命论者的见解宿命论者认为,历史发展由一种不可抗拒,不可避免的神秘力量(大意或命运)所决定的。
他们完全否认人的自觉能动性,要求人们听任命运的安排,不作任何改造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积极努力。
有人认为,《传道书》中的“虚空”就是在鼓吹宿命论,否认人的努力,因为传道者说:“现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将来的事早已也有了,并且上帝使过去的事重新再来。
”(3:15)“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1:9)世人的遭遇一成不变,没有改变,没有意义。
“因为世人所遭遇的,兽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样;这个怎能样死,那个也怎样死,气息都是一样。
人不能强于兽,都是虚空。
都归一处,都是出于尘土,也都归于尘土。
”(3:19-20)人与兽都是同一遭遇,注定要死亡,注定要受苦,即使拥有财富,也可能不能享受,或化为乌有,或归于别人(6:1-5:2:21)。
人赤身而来,赤身而去,不能带走分毫(5:15)。
在他们看来,人生的一切既已注定,人就只有消极接受。
《传道书》承认人生中有许多靠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它从来没有鼓动人放弃世界,或者消极地听任命运的安排,而是在向人提供一种可以摆脱这种规律的方法,即信仰上帝。
人若敬畏上帝,他的生活就会变得有规律性,而不再虚空。
4、与佛教之“空”的比较佛教中有一个重要的教义是“空”,常有人将这个“空”与《传道书》中的“虚空”混为一谈(尤其是对基督教不甚了解的初读者)。
在此有必要稍作说明。
佛教的“空”讲的是事物的虚幻不实。
佛教谓一切现象都由不得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故渭“空”。
佛教的空,原本为解释宇宙万物之生成与存在的概念,但由于佛教诸派对“空”之内含有不同的解释,以致推衍出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空、十一空、十二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十九空、二十空等不同的看法,得出“万物皆空”、“诸法皆空”的结论。
于是,佛教追求进入涅槃(超越尘世的“极乐世界”),而又以“悟空”为进入涅槃之门。
故佛教被称为“空门”,佛家弟子被称为“空门子”。
由上可知,佛教之“空”的根本是宇宙万物的空,这正是它与《传道书》之“虚空”的最大分野。
因为《传道书》所讲的“虚空”都是指现象世界的不可靠,从来没有说世界本身就是虚空的。
还有,佛教讲“空”,便提倡人们出世,与这个世界隔绝,《传道书》却不是如此,它从不否定世上的事物,反而提倡人们去享受物质带给人的快乐(参9:7:11:8-9),并以此为上帝的恩赐(参2:24;3:12-13:5:19)。
四、“虚空”指向正确的世界观上文已经提及对“虚空”的几种误解,这些误解导致了对《传道书》整体信息的误解。
其实,在我们明白了“虚空”的真正含义之后,再认真研读《传道书》,一定会发现它所教导的,绝不是消极、悲观的处世态度。
作者说这个世界靠不住,并不是要我们消极遁世,厌弃这个世界。
他所要告诉我们的是不要妄想靠赖这个世界而使自己的生活充实。
正如卜洛克所言:“它(《传道书》)只在证明人的生命与生活的经验都是短暂易逝的。
作者说凡事无益的理由,乃因他之所作和所得,均不能带给他恒久的满足与快乐。
”6作者讲到这里后并未停止,而是从另一个层面指出人生的意义。
不要依靠这个世界,这是《传道书》所启示给我们的世界观。
1、从消极方面的认识在消极方面,作者多次提到“虚空”,以此说明这个世界是靠不住的,它不能给人快乐,不能给人希望。
(1)人生苦短作者在书之开端,描绘出一幅关于大自然的图画。
他描述这一切的目的,旨在藉宇宙的不变和人事的多变来说明人生的短暂。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1:4)。
“人一生虚度的日子,就如影儿经过”(6:12)。
“无人有权力掌管生命,将生命留住,也无人有权力掌管死期”(8:8)。
人生既然如此的短暂,人所劳碌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人人都难逃一死,死后,便无人知晓(2:26)。
(2)世事无常世界是不变的,可是世上的一切却是多变的,人不能掌握这个世界的发展规律,所以人的所作所为常受到这种规律的限制,使人陷在极度的虚无与恐惶之中。
这便是虚空。
人的勤劳并非一定有收获,“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能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9:11)。
人的善恶并非一定有报,“在审判之处有那奸恶,在公义之处也有奸恶”(3:16)。
“义人所遭遇的,反照恶人所行的;又有恶人所遭遇的,反照义人所行的”(8:14)。
人即使拥有财富也未必能享受,自己的劳苦可能被别人享用。
“凡临到众人的事都是一样:义人和恶人都遭遇一样的事;好人、洁净人和不洁净人,献祭的和不献祭的,也是一样。
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9:2)。
(3)欲壑难填世界是虚空的,所以人皆在用各样的方法使自己的私欲得着满足,可是这些方法并不能给人满足。
人生最大的追求,莫过于智慧和财富,然而传道者告诉我们,金钱不能满足人的欲望(5:10),智慧也不能使人满足。
虽然金钱能给人暂时的快乐,但他并不能使人在所有的日子都拥有快乐。
虽然智慧有利于人对事物的认识,但人的智慧并不能使人明白所有的事情,人世界的许多事情并不是人的理性所能明白的。
人不能明白自然现象(11:5);更不能理解上帝的旨意(8:16-17)。
由于许多事人不能明白,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人生就注定了烦恼。
《传道书》的作者讲了这么多的虚空,但它并不是要把人引到悲观绝望中去。
“…虚空的虑空,凡事都是虚空‟这一抑郁叠句,不是对生活总的判语,它所针对的乃是人类把这个受造世界作为奋斗目标这个错误行为,作者一直都认识,人生有其积极的意义。
”7作者反复强调世界的虚空,为要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实。
亨斯登伯(E·W.Hengstenberg)指出:“消极的智慧是积极智慧的条件与基础。
除非我们能洞悉世界放在我们面前伪善的虚空,否则我们无法认识上帝至高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