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句读与标点

合集下载

古书标点

古书标点
古书的标点
1、何为“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 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
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
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BACK)
2、句读符号
ヽ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 绝止而识之也。” し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〇 用于句未的停顿。
但要判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必须了解古今词义异同。如: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 此句“曰” 、“也” 二处易断,难在“事” “犯”二字 上。如断为: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说是 “子路问别人一件事,有个君子告诉他,不要欺侮,去打他 吧!” 真是天方夜谭。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BACK)
C 、 句中习惯用语。 一是对话用“曰”字。但要注意一人之辞而用“曰”字。例如: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 梁惠王下》) 二是引文处断句。 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 三注意从修辞章法上断句 如《劝学》《五蠹》等多用对比、排偶句,易于掌握。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
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 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 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 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 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
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1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

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

古书标点

古书标点
1、句读
句读指阅读古文时音节停顿的地方,句读就是断 句。
句和读最初无区别,句也称读,读也称句,连 起来说“句读”。季刚先生说:“连言‘句读’者, 乃复语而非有异义也。”《文心雕龙札记·章句》复 语,指复音词,即句读是同义复词。
唐代以后,句和读有所区分,在一句话说完了 的地方,在字旁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句。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所谓符合情理,就是指不但要和客观事物的情 理相合,还要与上下文的情理相合。否则就会出现 问题。
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把句子点破了,有 时似乎讲得通,但是与情理不合。二是没有把句子 点破,但对句子之间关系理解得不正确,因而标点 不对,也与情理不合。
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 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 《礼记·檀弓上》
二是查误断
检查文中是否有不当断而误断的地方。
项藉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史记》
项藉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三是查错点。
就是查找所标点的古文中,是否有用错的 标点符号。
审查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查不断
检查文中是否有当断而没断之处。古文很凝练, 常一二字或三四字一句。标点者常会把句子断得太 长,出现应断而未断之处。
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 ,而以
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左传·庄公三 十二年》
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 ,而
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齐豫章胡谐之,初为江州治中,太祖委任之。 以其家人傒语,音不正,乃遣宫内数人,至谐之家, 教其子女。二年,上问之:“卿家语音正未?”答 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惟不能正音,遂使宫 人顿傒语。”上大笑。
4、审查复核

2古书的标点问题

2古书的标点问题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 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 年》)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 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
公生于洛中,祖第正寝至易,箦亦在其寝。
(《归田录》。此例引自王迈《古书标点失误举例》, 载《中国语文》1983年 第6期)
公生于洛中祖第正寝,至易箦亦在其寝。
(2)语法方面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古人对句读十分重视。东汉高诱《淮南子·叙》: “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韩 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也。”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 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孔颖 达疏:“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6、借助语法知识 、
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基本相同,语序也大致相 同,因此借助于句子成分和他们的搭配关系以及语法知识, 也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
﹡子张问政。子曰:“师乎,前吾语女乎, 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礼记 仲尼燕居》) 师乎,前,吾语女乎,君子明于礼乐,举而 错之而已。
﹡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 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史记万石 张叔列传》) 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 中自如,固当?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七说:“反言之也,言贵 而骄人,当如此乎?”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反问句。

标点古籍应该注意事项

标点古籍应该注意事项

标点古籍应该注意事项我们在标点古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一、句读与标点古书是没有标点的。

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

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

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

合起来就叫“句读”。

1、句读只是起到断句作用,与现代通行的标点符号性质不同。

古人关于句子的概念也和我们现在不同,现代汉语有单句复句的区别,如果是复句,就是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而古人是把分句也说成句子。

古人的“句读”在分句之间或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都是加圆圈,我们现代的标点则要分别情况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

其次,古代也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问号,感叹号等等符号。

因此,“句读”实际上只标明了一篇文章中各个句子的起讫。

2、句读无法表达句子是分句还是复句,也无法表达出来句子的感情。

二、古文标点的原则1、弄清句子的起讫。

如果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不该断的地方却断开了,或者错误的把这个句子的一部分和另外一个句子的一部分连在一起了,这就叫把句子点破了。

能正确的断句,不把句子点破,这是给古书做标点的起码要求。

2、在弄清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有时断句虽然正确,但由于标点符号用得不对,也可以看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例如:(误):兴元中,有僧曰发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唐语林》卷一)(正):兴元中,有僧曰发钦。

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唐语林》卷一)前两句话是一个层次,说有一个僧人叫发钦。

后面三句是另外一个层次,因为他的道高,所以称之为“长者”;因为他“居径山”,所以称他为“径山长者”。

介词“以”是一直管到“居径山”的,“以其……径山”是表原因的分句,“时人谓之……”是表结果的分句,这两个分句之间不能用句号隔开。

因此,要正确的断句标点,必须对古汉语的词汇,语法以及古代文化有比较丰富的知识,有时还需要一些古音韵的知识。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一、句读与标点•我们今天看到有些重新出版的古籍,文中已经有了标点符号,那是经过现代人整理而加上的,其实还有大量未经整理的古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在读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时,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停顿一下,叫做断句。

•断句古人称为“句”,也称为“读(dòu)”或“逗”,合称为“句读(dòu)”或“句逗”。

•后来又有人将“句”与“读”加以分别,把语意完整处的停顿称为“句”,把语意未完整但需要换气处的停顿称为“读”。

•古代的书籍文章不但没有现在通行的一套标点符号,而且一般也没有句读的标志,整篇文章或全书字字相连,因此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孔颖达疏:“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可见“离经”就是指断句,也就是把一篇文章的层次句子分开。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也。

”一个小孩的老师主要就是给他讲书,并让他熟悉句读,可见古代从“童子”的时候就要进行句读的训练。

•为了备忘或再读时的方便,古人有时在自己读的书中加上句读标志,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或需要换气的地方,于其字旁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

•于是到了宋代就有了刻有句读的书籍刊行。

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说:“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

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句读经文而已。

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但加句读的书毕竟是少数。

直到清末,一般的书籍依然是不断句的。

句读与标点•句读只是起断句的作用,它与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性质并不相同。

标点符号不但能断句,而且能标出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句子的语气。

•为古文加上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叫做“古文标点”或“标点古文”,这个过程仍然离不开句读这个步骤,而且要正确地标点,首先要做到正确地句读。

•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

下面就《论语·子路》中的一章,以《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的句读与杨伯峻《论语译注》的标点比较:•《论语注疏》:子曰。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教学目的】本章讲授标点文言文的问题,介绍基本知识,学习标点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以及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标点古文的能力杨树达:“句读之事视之若浅,而实则颇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一.句读与标点1.何谓“句读”?“句读”二字连出,起自汉代何休(129——182)《春秋公羊传解诂·叙》:“传春秋者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说者疑惑,至有倍经任意、反传违戾者。

其势虽问,不得不广。

是以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加酿嘲辞。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

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

”唐代佛教天台宗高僧湛然(711——782)第一次给“句读”下了明确的定义:“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以后学者们就一直使用这个定义。

“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颂咏,谓之读。

”(元代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凡字相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凡有起、语两词而辞意未全者,曰读。

”(清马建忠《马氏文通》)20世纪20年代,学者金兆梓在《国文法之研究》中进一步指出:“读与句的分别,是语气未绝已绝的不同。

”这些都是从文章本身来给句读下的定义,与我们所说的句读还不太一样。

我们所讲的句读,说的是“后人在读书时,给前人所著的文章断开句子”。

古人的书籍没有标点,古人著书也不断句,读者读书时要自己断句,边读边断。

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

2.我国古代给文章断句的符号。

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句”,古人读书时,一句话完了,在字旁打一“”。

《说文》:“,钩识也。

”大徐注音“居月切”。

今音“jué”,段玉裁《说文注》:“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

”为什么称作“句”呢?《说文》:“句,曲也。

从口,丩声。

”为“勾”之本字。

“勾”晚出,汉以前无其字,所书皆作“句”。

“”与“句”均有钩曲义,上古音又接近,于是“句”乃借为表示“”。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

这里的“国”与下文的“直”、“贼”押韵。这
三个字我们现在读起来是不押韵的但它们在上古 的时候都属于“职”部。 从行文上看,这首歌基本上都是四字句,“兮” 字前面四个字,“兮”字后面四个字。“我无忠 诚兮何故”这一句在“兮”字后面只有“何故” 两个字,也与整首歌的文例不同。所以正确的标 点应该是: “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 五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 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诚兮,何故弃国, 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吁嗟不可悔兮,宁早自 贼。’”
去 者 何 与 药
(佗)复 与 两 钱 散 成 得 药 五 六 岁 亲 中 人 有 病 如 成 谓 成 曰 卿 今 强 健 我 欲 死 忍 无 急 去 药 以 待 不 祥 成 之 后 十 八 岁 成 病 竟 发 无 可 服 以 至 于 死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 亲中人有病如成者,谓成曰:“卿今 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以待 不祥?”成与之。后十八岁,成病竟 发,无药可服,以至于死。
Hale Waihona Puke 再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
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自通 鉴》卷三十七)
这是不近情理的。兵士投水是为了逃命,淹死并 不出于自愿。“投水”后面应该加逗号,意思就 清楚了。这就是说兵败之后,士卒们争着投水逃 命,但在水中淹死的有十余万之多。正确的标点 是: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 余万,斩首亦如之。 ”
一般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 参乘居右。
四匹马拉的独辕车
我国上古时期,一般人乘车时都是立乘, 从车的后面登车,站立在车厢里 。
西汉是双辕车逐渐兴盛的时代。
辕门
1.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出 入之处,仰起两车,并两车辕以表示门,称辕门 2.领兵将帅的营门。 3.地方高级官署的外门。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

杂糅粘连
(孙)太初性通敏,华藻溜亮而质父交阳明先生,以道学自 任,多矜持。 (《明史资料丛刊第一辑·贤博编》,江苏 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惟钱塘则不然,初望之一片青气,稍近则茫茫白色,其 声如雷,其势如山吼掷;狂奔一瞬,至岸,如崩山倒屋之 状。 (《五杂组》,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1页)
句读有误,会导致对文义,史实的误解,造成注释 的失误。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 足,信乎?” 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 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礼记·檀弓》: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 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陬曼父之 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三 古书标点中的主要问题
当断不断
岭南尝献入筒细布一端八丈。 (《资治通鉴》,1956年 中华书局版,第3745页) (李欣)少举进士,当得官弃去乌巾布裘为道人。 (《春渚 纪闻》,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5页)
不当断而断
高祖为沛公也,参以中涓从。击胡陵、方与。 (《汉 书·曹参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 始皇曰:“天下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东坡 志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1页)
误读会造成校勘的失误 错误的句读会导致校勘的失误,造成误改、误删、 误补、误乙。
有利于古籍整理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才人武氏,出家为尼。削发,可免(,)去尘俗之念。
标点可加深对古书内容的理解。
如《庄子. 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 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

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内容:一、什么是句读二、句读的重要性三、古书标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四、古书标点致误原因五、提高古文断句能力的“捷径”一、句读1、定义:句读就是断句,主要是古书的断句。

2、句读的要求(1)小学:《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2)太学生:《五代会要》载:“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以所业本经句读抄写出,仔细看读。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3、句读的发展(1)汉代A、标点B、汉代与句读有关的字①、《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即“主”的古字】②Z《说文》:“Z,钩识也。

”调整字的顺序。

③点《说文》:“点,小黑也。

”字写错了涂黑。

(2)唐宋以后有句读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断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宋代则标“句、读”二字。

如:《礼记·中庸》自诚明读谓之性句自明诚读谓之教句诚读则明矣句明读则诚矣句(3)刻书加句读始于宋代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监属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或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4)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新式标点符号,渐趋完善。

4、句读和标点的区别(1)区别①句读符号简单,不够完备;标点符号体系完备。

②句读只表示句中、句末的停顿,起断句的作用;标点符号不仅表示停顿,还可以表示各种语气和句子中种种复杂的关系等。

(2)联系正确的句读是正确的标点古文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句读正确不能保证标点正确无误(还要考虑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内在联系、语气等),但句读错误,标点肯定错。

5、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口语与书面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及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②口耳相传成书。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⑤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二、为什么要重视句读(重要性)l、不能句读就读不懂古书①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扬雄《法言·问神》)A.宋·袁文《饔yōng牖闲评》:“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教学目的】本章讲授标点文言文的问题,介绍基本知识,学习标点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以及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标点古文的能力杨树达:“句读之事视之若浅,而实则颇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一.句读与标点1.何谓“句读”?“句读”二字连出,起自汉代何休(129——182)《春秋公羊传解诂·叙》:“传春秋者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说者疑惑,至有倍经任意、反传违戾者。

其势虽问,不得不广。

是以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加酿嘲辞。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

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

”唐代佛教天台宗高僧湛然(711——782)第一次给“句读”下了明确的定义:“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以后学者们就一直使用这个定义。

“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颂咏,谓之读。

”(元代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凡字相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凡有起、语两词而辞意未全者,曰读。

”(清马建忠《马氏文通》)20世纪20年代,学者金兆梓在《国文法之研究》中进一步指出:“读与句的分别,是语气未绝已绝的不同。

”这些都是从文章本身来给句读下的定义,与我们所说的句读还不太一样。

我们所讲的句读,说的是“后人在读书时,给前人所著的文章断开句子”。

古人的书籍没有标点,古人著书也不断句,读者读书时要自己断句,边读边断。

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

2.我国古代给文章断句的符号。

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句”,古人读书时,一句话完了,在字旁打一“”。

《说文》:“,钩识也。

”大徐注音“居月切”。

今音“jué”,段玉裁《说文注》:“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

”为什么称作“句”呢?《说文》:“句,曲也。

从口,丩声。

”为“勾”之本字。

“勾”晚出,汉以前无其字,所书皆作“句”。

“”与“句”均有钩曲义,上古音又接近,于是“句”乃借为表示“”。

文言文的标点与翻译

文言文的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标点
一、何为句读
1.何为“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
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 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 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2.句读符号

し 〇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绝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用于句未的停顿。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左传· 襄
公三年》,中华书局1957年版《春秋左传读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江淹 《别赋》)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古文的翻译
5.增(增译)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语句,对一些
简古的语句要补足和增加一些成分 。

6.调(转译) 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合理调整语序,使一些特殊的语句符合现
(二)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
去翻译。意译时可增删、调换词语,可以 重新安排句子结构,甚至可以在深刻理解 原文的基础上,从原文词句的束缚中争脱 出来,只统摄原文大意进行翻译。适合一 些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的翻译。
止而识之也。”
二、古书标点的要求


1.字句必须能讲通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4.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三、点古文的方法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
如成者。(《三国志· 华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

句读与标点



句读只是起断句的作用,它与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 性质并不相同。标点符号不但能断句,而且能标出 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句子的语气。 为古文加上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叫做“古文标点” 或“标点古文”,这个过程仍然离不开句读这个步 骤,而且要正确地标点,首先要做到正确地句读。 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下面就《论 语· 子路》中的一章,以《十三经注疏 · 论语注疏》 的句读与杨伯峻《论语译注》的标点比较:
十 十 年 年 春 春 、 、 齐 齐 师 师 伐 伐 我〇 我




古代的书籍文章不但没有现在通行的一套标点符号, 而且一般也没有句读的标志,整篇文章或全书字字 相连,因此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礼记· 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 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孔颖达 疏:“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可见 “离经”就是指断句,也就是把一篇文章的层次句 子分开。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也。”一个小孩的老师主要就是给他讲书,并让他 熟悉句读,可见古代从“童子”的时候就要进行句 读的训练。



《论语注疏》: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译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 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 奚以为?” 《论语注疏》断句的办法是都加圆圈,而 《论语译注》的标点,则有冒号、引号、逗 号、分号、问号。



古人关于句子的概念也和我们现在不同, 现代汉语有单句复句的区别,如果是复句, 就是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而古人是把 分句也说成句子。 古人的“句读”在分句之间或一个完整的 句子后面都是加圆圈,我们现代的标点则 要分别情况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 其次,古代也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 问号,感叹号等等符号。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

句读有误,会导致对文义,史实的误解,造成注释 的失误。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 一足,信乎?” 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 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礼记· 檀弓》: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 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陬曼父 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司马迁作《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丘生而叔梁纥死, 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 也。……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朝父 之母诲孔子父墓 ,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误):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 类。 (误):且夫天者,气邪?体也。……实论之,天体非气也。 (《论衡· 谈天》) (误):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五侯 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 曾不寤。我无忠诚兮何故。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 吁夫不可悔兮,宁早自贼。”(《汉书· 高五王传》)

从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判断句子
从表序数和表顺序的词语判断句子 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 情。形者,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临时之宜、进退 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资治通鉴· 汉纪 二》)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 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 得。(《论语· 季氏》) 通过句中表疑问的词语判断句子 如:“何(曷、盍)”、“胡”、“奚”、“安”、“焉”、 “谁”、“孰”。 从表言词语判断句子 如:“曰”、“言”、“谓”、“告”等。

古代汉语(下)古书的标点

古代汉语(下)古书的标点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 美的,这就有了丑了。
古文标点翻译例
• 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景公问政于 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人师旷曰君必惠民 而已(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标点 :
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 景公问政于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 人?”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
(注:师旷,晋国著名的乐师。 太师,古 代对乐师的称呼。)
今译:
齐景公到晋国去,伴随晋平公喝酒, 师旷陪坐。齐景公向师旷请教如何执政 说:“太师将用什么来教寡人?”师旷 说:“君一定要施恩惠于民罢了。”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 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标点: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 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今译:
(魏军)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 争投水,死者十馀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65)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 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 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季康子担忧盗贼多,向孔子询问(怎么 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不想要(太 多的财货),即使奖励他们,他们也不会 偷窃。”
译文:颖考叔是颖谷的封人,听说这事,有东 西进献给郑庄公。
对,指用含有古单音词作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 词对译该单音词。例如: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进学解》)
译文: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奋,荒疏在于游乐; 德行的成就在于思考,失败在于随俗。
换,指古代有的常用词,因时代变迁 现代少用或不用的,因此,以今复音词 换译同义的古单音词,以今常用词换译 同义的古代常用而今不常用之词。例如:

什么事古书上的“句读”,它与现代的标点符号有何关系

什么事古书上的“句读”,它与现代的标点符号有何关系

什么是古书土的“句读”,它和现在我们用的标点符号有何关系?古书的“句读”,是古文中语意停顿的记号, “句读”可视作现代标点符号的雏形。

我们知道,未经整理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论语》开头有段孔子论学的文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按古书的“句读”,则为“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此段“句读”据《十三经注疏・论浯注疏》)。

从上面一段未加“句读”和加“句读”的文字相对照,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句读″是在文意需要停顿的地方加上一个“。

”点,表示读到这里,应该停顿一下,在文章中加上“句读”,对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是有很大帮助的。

古人教学生读书,先是识字,然后是读文章,因此教“句读”也是最基本的一步。

例如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就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古代断句最初不是用“。

”号,而是用“、”号,据《说文》解释:“、(zhu三声),有所绝之而识之也”。

前人往往在句中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后来才改用上引《十三经注疏》中的圈号“。

”来表示。

据此,有人认为句末停顿叫“句”,句中停顿叫“读”(dδu)。

此说可各参考。

前人读书是十分重视“句读”的。

如汉何休枣《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序》中就说: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例如标点本的《资治通鉴》有这样一段话: “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臧洪守东郡,粮尽援绝,就叫部下将士和百姓在城破之先,就带妻子儿女逃命。

文中的“无事”是“没有必要”、“犯不着”的意思,困此吕叔湘先生在《“通鉴”标点琐记》中指出这段话应如此标点方与原意相吻合:“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末败,将妻子出。

”又如有人这样标点清代袁枚的《黄生借书说》:“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1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

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问句:“何……之有”、“何有于……”、“……于何 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 “非……而何”、“非……而谁”、“非……如何”、 “庸……乎”等。
假设句:“诚……则……”、“苟……则……”、“使……则……”、 “若……则……”等; 选择句:“宁……其宁……”、“宁……无……”、“与其……毋 宁……”等。 “有……者”常用于句子的开头,提出主语;
不明音韵致误
吴黄龙中,童谣云:“行白者君,追汝句骊马。” (《史记会注考证》卷六,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黄 龙:三国吴孙权年号)死。 (《史记· 秦始 皇本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资治通鉴》,第1844页, 1976年重印时已改正) 癸丑,以光禄勋陈国、袁滂为司徒。(《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844页,1976年重印时已改正)
古书的翻译
一 古文今译的标准和要求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而外,求其尔 雅。”——严复 信:指译文必须忠实反映原文的意思,表达要准确; 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 雅:指译文要典雅、优美,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二 古文今译的方法
直译
六 标点古文的要求
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误)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 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曹植《与杨修书》)
(误)(汉景帝四年)秋,赦徒作阳陵者死罪;欲腐 者,许之。(中华书局版,标点本《汉书》)
(误)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 立西街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 其文,颇涉猎前言。(刘禹锡《送鲁周儒赴举诗引》)

从章法特点判断句子 常见的章法特点有:有总有分(或有分有总,或总 分总结合)、杂中见整、环环相扣等。
阳嘉之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名称),以精铜铸成(质 料),员径八尺(大小),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形状),饰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装饰)。(《后汉书· 张衡传》)

从文体的语言特点判断句子
议论文体:多用分析、综合、推理、归纳的方法, 语言严密,句式往往比较严整,句与句之间多相 互照应; 说明文体:多注意说明的顺序,语言准确、简明, 环环相扣; 记叙文体:大都注意记叙的要素,人、事、景、情 清楚,语言形象、生动,句式灵活多变。 骈体文:多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铺排, 句子又以四字句居多,间以六字句(不含虚字)。

从各种句式常用词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子
判断句:“……者,……也” ,“……者也”、“非…… 必……”、“非……则……”、“非……即……”、 “……诚……也”、“……必……也”、“……亦…… 也”、“……乃……也”等;
疑问句:“如……何”、“奈……何”、“若……何”、 “何……焉为”、“无乃……乎”等;
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一 因此灾祸没有哪一种悲惨超过贪图私利,悲痛没有 哪一种悲痛超过伤心,行为没有哪一种耻辱超过污辱先人。
译文二 因此灾祸没有比贪图私利更悲惨的,悲痛没有比伤心
更厉害的,行为没有比使先人受辱更羞耻的。
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对原 文词语作适当的增减变更,对原文词序作适当的 调整,从而通畅准确地再现原意。
句读有误,会导致对文义,史实的误解,造成注释 的失误。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 一足,信乎?” 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 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礼记· 檀弓》: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 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陬曼父 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司马迁作《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丘生而叔梁纥死, 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 也。……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朝父 之母诲孔子父墓 ,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五 提高古文断句能力的“捷径”

从句子首尾常见的词语判断句子
句首词 发语词:“盖”、“夫”、“且夫”、“若夫”、“今夫” 等; 时间副词:“是时”、“昔者”、“曩”、“曩者”、“日 者”、“向者”、“既已”、“既而”、“已而”、“俄 而”、“俄顷”、“顷之”、“顷间”、“方今”、“有 顷”、“乃今”等; 复音虚词:“其唯”、“岂特”、“岂独”、“岂徒”、 “然则”、“故夫”、“大抵”、“得无”、“得微”、 “得毋”、“何为”、“曷为”、“胡为”、“何以”、 “奚以”、“胡以”、“何其”、“何故”、“未尝”等; 谦词:“臣”、“窃”、“仆”、“愚”、“妾”、“孤”、 “寡人”等; 敬词:“公”、“君”、“卿”、“子”、“先生”、“足
直译又叫对译,就是要求对文言材料的每个字
词一一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对等说法或相应词语,
做到不增不漏,句法结构也要基本相当。
直译能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反映原文的 语言风格。 直译中常见的问题是或增或漏文言材料。
直译常见的另一问题是“死译”或“硬译”,即逐 字逐句地复制原文,不能用通顺规范的现代汉语 表达原文的内容。例如:
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误):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左传· 庄公十 年) (误):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 斩首亦如之。(《资自通鉴》卷三十七)
(误):李当尚书镇南梁境,内有朝士庄产,子孙侨寓其间, 而不肖者相效为非……当严明有断,处分宽,织篾笼,召 其尤者,……遂命盛以竹笼,沉于汉江。(《唐语林· 政 事》)
盖新春以来,无风不南,无日不晴,梅柳桃李,旧腊已 如锦绣。昨风转北,天即阴晦,寒气逼人,如北方之冬室 中,非火不足以御寒。 (《广阳杂记》,中华书局1959 年版,1985年第二次印刷,第108页)
误读会造成校勘的失误 错误的句读会导致校勘的失误,造成误改、误删、 误补、误乙。 有利于古籍整理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才人武氏,出家为尼。削发,可免(,)去尘俗之念。
练习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 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 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 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 逐子犯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 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 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 “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 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 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左传· 僖 公二十三年》)
不明词义致误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选》,王伯祥主编,第1页) (《史记
(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 者…(《三国志· 华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03页, 1982年版已改正)
不明语法致误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春秋左传读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19页)
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误):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 类。 (误):且夫天者,气邪?体也。……实论之,天体非气也。 (《论衡· 谈天》) (误):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五侯 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 曾不寤。我无忠诚兮何故。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 吁夫不可悔兮,宁早自贼。”(《汉书· 高五王传》)
当归上句而误判属下句
会汉将栾布、平阳侯等兵至齐,击破三国兵,解围。已 后闻齐初与三国有谋,将欲移兵伐齐。 (《汉书· 高五王 传》,中华书局本,第1998页)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皆叹惋。 (《古文观止· 桃花源记》,文学古籍刊行 社1956年版)
当属下句而误判归上句
句尾词 语气词:“欤”、“耶”、“乎”、“哉”、“也”、 “矣”、“焉”、“耳”、“兮”等 复音虚词:“何如”、“奈何”、“若何”、“也夫”、 “已矣”、“矣哉”、“云尔”、“云云”、“也乎”、 “也已”、“也已矣”、“也哉”、“矣乎”等。 在大多数句子中,结尾是实词,而以名词、名词性短 语、代词居多。补语在句尾,不及物动词作谓语在句尾, 及其他词语作谓语在句尾也不少见。 从独立的词语或词组判断句子 用于句子之前的叹词:“嗟夫”、“呜呼”、“嘻”等; 概括之词: “故曰”、“由此观之”、“由是观之”、 “此所谓”、“其所谓”、“要之”等,有过渡衔接、承 上启下、概括归纳的作用。
一夫作难而七庙。 (贾谊《过秦论》) 译文: 陈涉一人带头发难,整个秦王朝便很快灭亡。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 齐策四》) 译文: 债款全部收齐后,用(它)买些什么回来?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左传· 隐公元 年》) 译文:(姜氏)请求京地(作段的封邑),(庄公)让(段)居住在 京地,(人们)称他为“京城大叔”。
句子虽已点断,但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 径山长者。(《唐语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 10页) 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 者答揖,大喜奔出。(《古文观止新编》,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8年版,第1108页)
四 古书标点致误原因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
一、什么是句读
所谓句读,就是断句。 断句时常用的符号有“。”和“、”,句子结束就在 字的旁边加一个圆圈,记个“。”,叫做“句”;一句 话没完,句间需要停顿之处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 点,记个“、”,叫做“读”。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韩愈《师说》云:“彼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礼记· 学记》中则 说:“一年视离经辨志。”
宾语前臵:“惟……是……”、“其……之谓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