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完全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部分
基本特征概况一章
●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做法的主要区别
官式建筑:木构架承重的建筑(抬梁式木构架)
民间建筑: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
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
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用穹窿顶;
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洞;
东北与西南大森林有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特点
一、多样性与主流中国传统建筑主流是以木构架建筑为主要的结构体系
二、延续性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是延续的,演变是延续中的变异
●中国传统木构架结构体系的类型和各自特点
穿斗式: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
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
抬梁式: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
3-5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
规模较大的建筑物。可采用跨度较大的量,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
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井干式:
用木材层叠成房屋,实体空间受材料限制,多用于林区。
●单体建筑与群体组合特点
单体建筑的特点:
1、平面:平面以“间”为单位,间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
都十分简洁明确。
2、立面: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3、屋顶: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第五立面。
4、室内空间灵活分割
5、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的统一
6、油漆彩画
7、建造程序
(筑台基—立柱—支木构架—铺瓦—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铺设地砖)群体组合特点:
1、庭院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中心
2、建筑群体两种平面布局方式:
①中轴线对称式布局
②自由灵活式布局
●传统建筑的工官制度,著名的工官工匠及主要作品,相关建筑著作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工官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
隋代宇文恺——大兴城的规划、观风行殿
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详细记录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
明代蒯祥、徐皋等——蒯祥:永乐时参与宫殿、长陵的兴建,后又负责宫中前三殿、献陵、裕陵、
隆福寺等的工程。
徐皋:北京前三殿和西苑永寿宫的重建。
清代“样式雷”——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如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等。制作烫样。
相关建筑著作:《周礼·考工记》
《营造法式》
《工程做法则例》清工部
《园冶》计成
《营造法原》姚承祖
发展概况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穴居和巢居的代表建筑遗址
穴居:
仰韶文化氏族聚落和建筑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
龙山文化氏族聚落和建筑遗址(西安客省庄遗址)
巢居: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什么是干阑式建筑,什么是版筑
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
版筑:筑土墙,即在夹板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安阳小屯山晚商殷墟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的主要特
点
●高台建筑(台榭式建筑)的出现,其主要特点及盛行时期
春秋时期出现,流行于战国到西汉时期,是当时重要宫殿台榭多采用的建筑形式。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包夯土台,形成大体量。这种建筑外观宏伟,位置高敞,非常适合宫殿建筑的需求
●汉代砖石建筑技术的发展
战国时创造的大块空心砖,这时大量出现在河南一带的西汉墓中,西汉时还创造了楔形的和有榫的砖,陕西兴平曾发现这种砖砌的下水道,在河南洛阳等地还发现用条砖和楔形砖砌拱作墓室,有时也采用企口砖以加强拱的整体性。
●汉阙的特点及代表实例
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石制仿木结构遗存。雕刻精美,可用于墓前、祠庙前、或作为旌表之用而建于里门之前。代表实例: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四川梓潼李业阙。
●佛教传入后在魏晋时期带来建筑风格上哪些转变
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
风格变得更加成熟、圆淳。
●古代从席地而坐的矮足家具向垂足而坐的高足家具的转变
北方十六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大量移入中原地区,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在原来汉族席地而坐和使用低矮家具的传统中,又增加了垂足而坐的高家具——方凳、圆凳、椅子等,在壁画、雕刻中可以看到这些家具的形象。这一新的家具虽然还未达到取而代之的程度,但为宋以后废弃席坐创造了条件。由于家具加高了,建筑物内部也必然随之增高,这在以后唐代佛寺和宋代佛寺的对比中可以得到证明。
●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其设计建造者隋朝李春
●元代著名的天文建筑遗址及设计者河南登封观星台郭守敬
●明代砖的普及带来建筑建造和建筑类型上的改变
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元代之前,虽有砖塔、砖墓、水道砖拱等,但木架建筑均以土墙为主,砖仅用于铺地、砌筑台基与墙基等处。明以后才普遍采用砖墙。由于明代大量应用空斗墙,从而节省了用砖量,推动了砖墙的普及。砖墙的普及又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明代砖的质量和加工的技术都有提高。从江南一带住宅、祠堂等建筑可以看出,“砖细”(砖作细做的简称,即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可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和砖雕加工已经很娴熟。各地的城墙和北疆的边墙——长城也都用转包砌筑。这些都说明制砖工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随着砖的发展,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无梁殿,多用作为防火建筑,如佛教的藏经楼、皇室的档案库等,重要实例有明中叶所建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原称无量殿)、北京皇史宬及山西太原永祚寺、苏州开元寺等处的无梁殿。由于石灰用煤来烧制,产量大增,成本降低,大大促进了它在砌筑胶泥及墙面粉刷方面的使用。
●明代的琉璃技术及重要建筑实例
明代琉璃砖瓦采用白泥(或称高岭土、瓷土)制坯,烧成后质地细密坚硬,强度较高,不易吸水。
琉璃面砖广泛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坯体质量高,预制拼装技术、色彩质量与品种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南京报恩寺塔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北京的琉璃门、琉璃牌坊
●汉至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官式建筑的木构架技术的转变及建筑风格上
的转变
1.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建筑风格——质朴,有很多创造和革新
①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
②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已出现
③高台建筑被多层木楼阁建筑取代
④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⑤斗栱在汉代已普遍使用,形式很不统一但结构作用较为明显。
⑥屋顶形式多样,以悬山顶和庑殿顶最为普遍,歇山与囤顶也已应用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
主要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由汉代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
①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繁荣
②佛教的传入使佛教建筑发展:佛寺、佛塔和石窟。舍宅为寺,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
于佛寺,而且使原来的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佛塔传到中国后把它缩小变成塔刹,和东汉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中国式木塔。主要有密檐式塔、楼阁式木塔、单层塔。
③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有了较大发展
④高坐具、高家具的出现使建筑内部也随之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