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闭幕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值此论坛即将闭幕之际,我们要感谢那些因故不能到会的专家对论坛的支持和祝福,比如日本九州大学汉学家岩佐昌璋、韩国高丽大学汉学家许世旭、美国《中外论坛》主编王性初、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研究员陈剑、蒙古的森·哈达、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袁忠岳等,他们有的还专门发来贺电。同时,本次论坛得到了国家教育部、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政府、西南大学的有力支持;以研究生为主体的近50名工作人员从上半年就为会议的筹办、接待而开始忙碌。在此,让我们对他们的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代华文诗歌的现状与走向”是本次论坛的第二个主题。叶延滨对中国当代诗歌的概况与面临的境遇的论述,古远清对两岸诗歌诠释权力论争的深究,赵毅衡在《从文化符号学看当代诗的走向》的发言中提出了华文诗歌可能的诸多发展路向,林静助从台湾立场来阐释台湾现代诗的当代意义,新加坡的方然对“新华”诗歌的分析,张德明对迷恋“先锋”的诗歌创作路向的批评,晏红对诗歌存在空间的透视等,显示了本次论坛对华文诗歌现状与走向的关注。华文诗歌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着相似的机遇和挑战,华文诗歌资源的整合与跨语境交流是促进华文诗歌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本次论坛的旨趣所在。
范
文
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闭幕词
华文诗学名家国际Leabharlann Baidu坛闭幕词
各位华文诗学专家:
经过两天综合论坛和专题论坛的交流与争鸣,第三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即将降下帷幕。
“新诗二次革命”仍然是本次论坛的主题。骆寒超先生在前两次论坛的基础上,以“尊西方的新诗传统”为切入点,第四次阐发了“新诗二次革命”的理念,参加本次论坛的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这一主题。比如朱先树、王珂、潘颂德、万龙生、葛乃福、沈用大、毛翰、王端诚、陈玉兰、段乐三、王艳玲、曹丙燕、雷斌、泰国的曾心、新西兰的林爽、中国台湾的林于弘等从诗体建设的角度深化了新诗二次革命的“诗体重建”;蒋登科、向天渊、谭五昌、陈福成、陆飘、中国台湾的林芙蓉、邓艮、李冰封、乔琦、任毅等从诗歌精神建设的角度深化了新诗二次革命的“诗歌精神重建”;李震、梁笑梅、于怀玉、杨继晖、袁仕萍等从诗歌传播方式建设的角度深化了新诗二次革命的“诗歌传播方式重建”。
“抗战时期的大后方诗歌研究”是本次论坛的第三个主题,郭小聪对抗战新诗的反思、钱志富对胡风诗学思想的阐发、张传敏对七月诗派重庆经验的描述,张立新对重庆抗战文艺报刊 “诗歌场”效应的挖掘等显示了大后方诗歌的丰富性和研究价值。除了以上涉及到的三大主题之外,本次论坛谈论较多的还有“歌词研究”,傅宗洪、陆正兰、童龙超的发言显示了该领域研究的新成果;“现代诗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孙基林、曹万生、段从学、朱美禄、雷文学、冬婴、赵东等诗家的发言中;“现代新诗特质和创作技法”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的傅天虹、中国台湾的台客等人的发言中。此外,也有进行诗人诗派进行研究的,比如木斧对艾青《火把》的“重读”,熊辉对冯至十四行诗创作的文体原因透析,熊家良对阿毛作品的研究、江腊生对“打工诗”的关注,台湾锺顺文对谢佳桦诗歌的解读,陈祖君从“节日体验”的角度来分析以闻一多、何其芳、李瑛的诗歌等。
本届论坛,我们收获了知识,增进了友谊,愿我们的学术交流能得以延续。各位专家,我们下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再会!祝愿你们平安返还,在诗学研究中取得新成果!
本届论坛也旁涉到现代诗学的许多问题。比如吕进先生的主题发言《论“新来者”》提出了“新来者”一说就教于各位,认为在新时期有三个诗歌群落:归来者,朦胧诗人和新来者。江弱水在《一辞有两面,两面各一辞——关于两篇诗评的文本互参》的发言中对诗评文章的互参阅读及新诗研究提出了合理的思路,陈本益先生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了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干天全先生的《诗歌批评与研究的误区》发言对我们从事新诗批评和研究敲响了警钟。所有与会的专家学者在这次论坛中的发言都体现出了良好的学风和学术规范,使本次会议彰显出浓厚的学术气氛。这次论坛产生的优秀学术成果将在《西南大学学报》、《诗学》辑刊、《中外诗歌研究》等刊物上陆续选登。
“当代华文诗歌的现状与走向”是本次论坛的第二个主题。叶延滨对中国当代诗歌的概况与面临的境遇的论述,古远清对两岸诗歌诠释权力论争的深究,赵毅衡在《从文化符号学看当代诗的走向》的发言中提出了华文诗歌可能的诸多发展路向,林静助从台湾立场来阐释台湾现代诗的当代意义,新加坡的方然对“新华”诗歌的分析,张德明对迷恋“先锋”的诗歌创作路向的批评,晏红对诗歌存在空间的透视等,显示了本次论坛对华文诗歌现状与走向的关注。华文诗歌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着相似的机遇和挑战,华文诗歌资源的整合与跨语境交流是促进华文诗歌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本次论坛的旨趣所在。
范
文
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闭幕词
华文诗学名家国际Leabharlann Baidu坛闭幕词
各位华文诗学专家:
经过两天综合论坛和专题论坛的交流与争鸣,第三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即将降下帷幕。
“新诗二次革命”仍然是本次论坛的主题。骆寒超先生在前两次论坛的基础上,以“尊西方的新诗传统”为切入点,第四次阐发了“新诗二次革命”的理念,参加本次论坛的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这一主题。比如朱先树、王珂、潘颂德、万龙生、葛乃福、沈用大、毛翰、王端诚、陈玉兰、段乐三、王艳玲、曹丙燕、雷斌、泰国的曾心、新西兰的林爽、中国台湾的林于弘等从诗体建设的角度深化了新诗二次革命的“诗体重建”;蒋登科、向天渊、谭五昌、陈福成、陆飘、中国台湾的林芙蓉、邓艮、李冰封、乔琦、任毅等从诗歌精神建设的角度深化了新诗二次革命的“诗歌精神重建”;李震、梁笑梅、于怀玉、杨继晖、袁仕萍等从诗歌传播方式建设的角度深化了新诗二次革命的“诗歌传播方式重建”。
“抗战时期的大后方诗歌研究”是本次论坛的第三个主题,郭小聪对抗战新诗的反思、钱志富对胡风诗学思想的阐发、张传敏对七月诗派重庆经验的描述,张立新对重庆抗战文艺报刊 “诗歌场”效应的挖掘等显示了大后方诗歌的丰富性和研究价值。除了以上涉及到的三大主题之外,本次论坛谈论较多的还有“歌词研究”,傅宗洪、陆正兰、童龙超的发言显示了该领域研究的新成果;“现代诗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孙基林、曹万生、段从学、朱美禄、雷文学、冬婴、赵东等诗家的发言中;“现代新诗特质和创作技法”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的傅天虹、中国台湾的台客等人的发言中。此外,也有进行诗人诗派进行研究的,比如木斧对艾青《火把》的“重读”,熊辉对冯至十四行诗创作的文体原因透析,熊家良对阿毛作品的研究、江腊生对“打工诗”的关注,台湾锺顺文对谢佳桦诗歌的解读,陈祖君从“节日体验”的角度来分析以闻一多、何其芳、李瑛的诗歌等。
本届论坛,我们收获了知识,增进了友谊,愿我们的学术交流能得以延续。各位专家,我们下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再会!祝愿你们平安返还,在诗学研究中取得新成果!
本届论坛也旁涉到现代诗学的许多问题。比如吕进先生的主题发言《论“新来者”》提出了“新来者”一说就教于各位,认为在新时期有三个诗歌群落:归来者,朦胧诗人和新来者。江弱水在《一辞有两面,两面各一辞——关于两篇诗评的文本互参》的发言中对诗评文章的互参阅读及新诗研究提出了合理的思路,陈本益先生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了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干天全先生的《诗歌批评与研究的误区》发言对我们从事新诗批评和研究敲响了警钟。所有与会的专家学者在这次论坛中的发言都体现出了良好的学风和学术规范,使本次会议彰显出浓厚的学术气氛。这次论坛产生的优秀学术成果将在《西南大学学报》、《诗学》辑刊、《中外诗歌研究》等刊物上陆续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