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记忆方法:历史时间串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记忆方法:历史时间串联
揭示历史时间的顺序性特征
所谓顺序性是指历史活动时间的先后更替承接。

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是按1840─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1883─1885年、1894─1895年、1899─1900年、1911年的时间先后顺序更替的。

在这一更替过程中,外国侵略的逐步扩大加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前赴后继,脉络清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

按照时间顺序学习历史既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及学习心理相贴近,也符合秩序渐进性教学原则。

揭示历史时间的连续性特征
所谓连续性是指历史发展的起止。

持续时间的长短。

历史时间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快慢,有助于人们从现象入手探明历史本质。

如我国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结束,长达2000多年之久,这就促使人们思考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为什么这么缓慢?美国从1783年获得独立至今,也不过200多年的历史,是什么原因使其发展为一个政治、经济强国的呢?
分析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时间特征
历史是一个呈阶段性发展的曲折的变动过程,在不同阶段上历史发展表现为或上升、或下降,或迂回的趋势。

在历史教学中以时间
划分历史阶段是基本的教学手段。

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可划分为1919─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1937─1945年抗日战争、1945─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四个阶段,在对四个不同阶段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规律。

可见,只有分析历史时间的阶段性,才能对历史进行较为周详的学习,进而总结历史深层的内容。

培养同期性时间观念
同一历史活动的不同侧面或不同历史事物处于同一时期,这便是历史的同期性特征,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1919年的历史事件有“五四”运动、朝鲜“三一”运动,巴黎和会召开、共产国际成立等,历史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不足(同期性内容排出先后次序)或教师的疏忽。

学生心理上习惯性障碍(在时间经验上人们更多地习惯于顺序性推演),影响时空观念的形成,应引以重视。

具体来说:
计算时间长短,如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从1624─1662年,长达38年之久;新民主主义革命比旧民主主义革命短多少年,可用下列算式推导:(1919─1840)一(1949─1919)=50年。

比较、体会距今时间远近。

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多少年;公元前594年和公元前359年哪个年代距今较近等。

进行时间转换。

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同纪年方法间的转换,如民国元年是1912年。

甲午战争中的“甲午”是公历1894年。


观元年是公历627年;一类是具体历史时间与世纪、年代、前期、中期、后期等模糊时间概念间的转换,如618年是七世纪前期,1868年是十九世纪中叶,再如下列选择题,也是考查的这种技能,公元前594年是:公元前五世纪初,公元前六世纪初,公元前五世纪末,公元前六世纪末。

记忆时间
记忆时间也遵循着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规律,但实际教学中要严格地把两者区分开来是很困难的。

具体学习中,更多的做法是揭示时间特征,组织记忆材料,激发记忆兴趣。

一是揭示单个时间数字的特点促进记忆。

如揭示时间数字的结构特点的有数位特点(单位数时间如公元8年。

双位数时间如公元之年。

三位数时间如220年、四位数时间如:1940年)、双数重叠特点(如1616年、1919年)。

对称数字特点(如1881年)、自然数字递增特点(如1234年)等不一而足;一是揭示不同时间之间相互关系特点促进记忆。

如年代间隔记忆法(如1911年、1913年、1915年、1917年、1919年、1921年等)、公元前后对称记忆(如公元前221年与公元221年)等。

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
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

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

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

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

时间:1914~1918年。

经过:(1)三条战线。

即:东线、西线、南线。

(2)五大战役。

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

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
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

2.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

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

例如,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
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西汉的“编户制度”。

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再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散见于第二册和第三册部分章节中。

教学时,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
领导“五四”运动;
创办《每周评论》。

宣传马克思主义;
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
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
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看看网友们都有什么想法
网友1
楼上说的多看书和从了解历史故事和人物入手我赞同,但是兴趣是靠培养和天分,不是靠死记硬背那样只能适得其反.万事都有方法,学历史也一样,对于你这种情况,给你个死亡治疗法试试,第一看电视剧,汉武大帝,三国演义,康熙王朝这3个电视剧,再看一部电影,叫太行山上.看完包你对历史有兴趣百试百灵.之后就好办了.之后翻书看,比你硬看书强百倍,告诉家长,看电视剧不是为了逃避学习,而是为了促进学习.再考试方面,选择题记特别容易一百个人答90个人答错的先,比如191年918事变后哪种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是中日矛盾2是国内矛盾.答案是2主观大题先抓几个题背下来,就
是经常遇到的那种,考试考的几率也是最大,就算不是题型完全相同,只要是能有联系,那就差不多能得高分,这个不是看点子,以我高考的经验,考试大部分题还是在平时老师带着做的练习题里经常遇到的题为主.老师也不是傻子,他带大家做的题会逐渐接近高考,这点每个老师相信都会做得到.差不多就这些回头你再仔细琢磨琢磨,如果觉得有用就参考参考,如果觉得没用就当没看.
网友2
听我罗嗦完、、在最下面有体系串联的笔记下载网址、
第一归纳知识结构、基本线索
这个狠重要,不掌握这个你会感觉,明明都有背,可是为什么看到大题却完全不会。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

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

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繁荣(指具体表现)、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

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归纳,哪一种效率高,适合自己就可以选用哪种。

网友3
简单来说,有三点:多记;找规律、多比较;先大后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