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塑造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重要的战略构想。
作为基于互联互通的国际合作,该倡议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推动亚洲、欧洲、东非和其他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
然而,在推动“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各个参与国家的形象塑造和传播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探讨“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塑造:第一,中华文化传统在国家形象中的体现;第二,基于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建设,展现国家形象;第三,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家形象的建设。
中华文化传统在国家形象中的体现: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多元、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通过展示传统文化、推广语言、文学艺术和文化旅游等方式,体现出中国作为独特文化国家的形象,也丰富了中国形象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中国传统书画文化和传统医学文化等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展示出中国形象的独特魅力。
基于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建设,展现国家形象: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各个国家的形象塑造不仅关注自身形象的展示,还需要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等方式,让其他国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接纳。
例如,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以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显著的贡献,其实现也让人们对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对外合作能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反映出中国的新形象和新形象的塑造。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家形象的建设: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也在国际上推进了自己的国家形象建设。
在倡议的框架下,中国承诺在区域互联互通、投资贸易、基础设施等方面为参与国家提供帮助,也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此外,中国面向参与国家的签证豁免和落地签、推动中文教育和文化交流、为资金流动提供便利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举措,进一步展示出中国的开放、友好和合作的国家形象。
中国的公共外交例子

中国的公共外交例子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国的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是指国家在外交层面通过各种手段向国外的公众传递信息和理念,以达成国家的战略目标。
公共外交是综合性的、长期的工作,需要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中国在公共外交方面也有了一些成绩,下面就来看看中国的公共外交例子。
一、“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最重要的公共外交行动之一,也是中国的国际战略。
该倡议的宗旨是通过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扩大国际合作,加强经济联系,提高国际地位。
截至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合作倡议之一,与80多个国家进行了合作。
该倡议的成功离不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但更重要的是中国以独特的方式宣传和推广这一倡议。
中国不断组织各种活动和会议,向国内外公众说明“一带一路”的优势和成果,宣传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精神和态度。
同时,中国还向各国提供了大量的财政帮助和基建项目,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系。
二、“国际茶文化节”和中国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的一项特色文化。
在中国古代,茶文化就开始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和理念,如清静、平和、博爱、和谐、诚信等,这些特点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形态以及全球人类的文化形态。
而在现今中国,茶文化不仅是文化遗产,更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自信。
为了向世界传递中国的茶文化,中国在国内外组织了一系列茶文化活动,如“国际茶文化节”,以及在海外多次组织的茶艺表演和茶叶品鉴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
通过这些活动,世界各国的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了解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从而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三、智库和外交智囊团智库和外交智囊团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智库致力于为政府制定战略提供经验和建议,外交智囊团则是为外交工作提供各种的咨询意见和建议。
中国的智库和外交智囊团从全球层面出发,以全球视野,以建设和谐世界为己任,为中国公共外交建设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帮助。
论公共外交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

(二)公共外交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 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通过公共外交助力, 举办各种出口产品展览会、贸易研讨会等,为沿线国家的企业 间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各种经济走廊为进一步加强 沿线国家的经济交流而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经济来往。 不仅如 此,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和亚投行设立了各种基金,为沿线国 家的经济发展提供资助。 同时,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 程中还积极推动在贸易中使用本币的政策, 使本币更加国际 化,使经贸合作更加便利化。 以公共外交为主要形式的多种经 贸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经贸发展的顺风车。 (三)公共外交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 中国在公共外交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推进“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 近年来,中国在沿线地区开设孔子学 院,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汉语走向世界,为沿线各国 公众了解中华文化提供平台。 沿线国家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组 织举行了文化博览会、文化交流会等,这些活动加强了沿线各 国的友好情谊。 不仅如此,沿线国家在影视方面展开合作,各 国互相引进优秀影视作品,相互取长补短,为民众创造出更好 的娱乐活动。 三、公共外交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阻碍 近年来,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呈现下滑趋势,经济动力也越 发不足。 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外交利益延伸,特别是“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进,引起了美国的关注与警惕。 美国将中国的“一带 一路”倡议视为挑战美国霸权秩序的地缘政治的工具。 [13]中国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本着携手沿线国家共同繁荣进步的目 的,然而,某些西方大国故意曲解该构想,认为这是“中国威胁 论”的体现,企图将“一带一路”倡议扼杀在摇篮里。 这种大国 的介入使国际局势愈发紧张, 中国顶着国际社会上巨大的舆 论压力,不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 (二)沿线国家国内发展差距较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较 大, 不同的宗教信仰、 民俗风情和意识形态为沟通带来了障 碍。 沿线某些地区的宗教冲突不断,某些国家政局动荡、战乱 不断,也给“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带来了安全隐患。 同时,沿线 国家国内发展差距较大,不利于“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工作中 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人才匮乏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人才数量少、质量低 的问题,尤其是高精尖的外语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极 为缺乏。“一带一路”横跨地区和国家的语言种类较多,如果没 有充足的外语精英,沟通不畅,很难推动工作进一步进行,低 质量的外语交流人员甚至会导致合作中产生误会和嫌隙。 一 些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高(下转第 60 页)
一带一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分析

一带一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分析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合作和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和紧密。
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日益重要,其在世界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推行的核心外交战略之一,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一带一路框架构建的世界格局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一项国家级战略,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格局的举措。
旨在加强中国与亚欧非各国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并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促进沿线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进一步深化了中外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基础,一带一路倡议横跨亚、欧、非多个地区,打造了多条跨国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平台。
二、推进国际合作的新机遇一带一路的推行,给中国与沿线国家建立了更多合作机会,同时也为中国政府提供了更大的国际展示平台。
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被视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重要国家,并取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
比如,相继签署了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面和合作协议”,等重要政策,为中国政府全面打开了对外合作的大门。
通过向沿线国家提供贷款、援助和设施投资,中国不仅推动了自己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机遇。
这有利于为沿线国家创建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服务。
三、为中国外交策略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线一带一路的推行,也给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路线。
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政府采取“双边和多边并重,经济和政治均衡”的外交策略,并且使中国在推动国际治理、促进合作和平共处方面发挥更加活跃的作用。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标志。
它强调与其他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合作,为中国创造了更多外交胜利的机会。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构建世界格局、提供新机遇和新思路和新路线,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带领中国成为国际关系的引领者的重要篇章之一,对于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影响与重要性也日益显现。
论公共外交中国家形象的塑造

论公共外交中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的形象素来自多个方面,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以及国家形象等。
在公共外交中,中国着重塑造的形象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国家、一种亲情文明的国家、一种合作共赢的国家、一种开放包容的国家和一种公正正义的国家。
首先是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主张和平发展的国家,而且在当今世界各国更是强调和平发展并提倡和平共处。
中国秉持着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主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在公共外交中强调的和平发展形象,使其成为国际社会中的和平使者和建设者。
其次是一种亲情文明的国家形象。
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和文明的灿烂,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儒家文化的代表国家。
中国强调尊老敬老、重视家庭,注重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这种亲情文明的国家形象深受世界各国的尊敬和认同。
中国在公共外交中不断强调亲善、友好和互利共赢的理念,使其形象更加具有吸引力。
再者是合作共赢的国家形象。
中国主张合作共赢,注重和世界各国的合作和友好关系。
中国大力支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导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格局。
中国在公共外交中强调合作共赢的理念,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睦邻友好关系,促进共同繁荣和发展。
此外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
中国主张开放包容,愿意与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导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中国在公共外交中强调开放包容的理念,倡导推动全球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利益融合。
最后是一种公正正义的国家形象。
中国秉持着独立自主、公正公平、公约禄利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以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维护国际公正和国际法治为宗旨,成为世界公认的国际道义力量。
中国在公共外交中强调公正正义的理念,支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公正,为国际社会和平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塑造这些形象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和社会制度。
“一带一路”塑造国家形象

“一带一路”塑造国家形象“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一个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自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同时也为中国塑造了新的国家形象。
本文将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并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转型。
中国作为提出倡议的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其传统的国际形象中的“大国”、“民族复兴”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结合起来,强调了中国推动国际合作与共赢的愿景。
倡议包括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在内的多元理念,使得中国的国际形象更加开放、包容,有利于改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中国的软实力建设。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通过文化、教育、技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语言、教育体系等方面得以更好地向沿线国家传播,同时也帮助中国在这些领域更加深入地了解沿线国家,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2019年发布的《全球软实力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软实力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不断提升,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软实力提升也间接地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使其在国际社会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合作平台,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扩大了自身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影响力。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还提高了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更好地塑造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自己的方案,为世界提供了更多构建国际秩序的选择,树立了中国作为全球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一带一路”倡议巩固了中国的国际合作伙伴形象。
在倡议的推动下,中国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了各领域的合作,一批合作伙伴关系得以加强,中国在国际上展现出更加务实、真诚的形象。
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与对外形象塑造

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与对外形象塑造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外交,是指国家通过多种方式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和合作,以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的一种外交手段。
而对外形象塑造,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目标之一,因为一个国家的形象在国际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当时,中国刚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大。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入了一系列国际组织,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这些举措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为中国公共外交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中国通过经济援助、贸易和投资等方式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例如,中国在非洲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投资和援助。
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也有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良好形象。
中国公共外交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是文化交流。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通过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声誉。
中国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例如传统音乐演出、艺术展览和电影节等,这些活动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关注和参与。
此外,中国还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例如与美国建立了中美人文交流高层对话机制,促进了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中国公共外交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时代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中国的声音和观点,与国际社会进行对话和交流。
中国外交部的官方微博和微信账号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些平台,中国政府可以及时回应国际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争议,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的了解和信任。
在对外形象塑造方面,中国一直在努力树立一个和平发展、诚信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谈谈一带一路经济带对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谈谈一带一路经济带对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的意
义和影响
标题:一带一路经济带对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一、引言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性合作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这个倡议不仅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也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
二、一带一路经济带对国家形象建构的意义
1. 显示中国的大国责任: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提出和推进,显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通过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等服务,帮助沿线国家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体现了中国的国际责任感。
2. 展示中国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经济带强调的是共同发展、共享繁荣,这与中国倡导的和平发展、和谐共生的理念高度契合,有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理念。
三、一带一路经济带对国家形象传播的影响
1. 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一带一路经济带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成果,将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中国,从而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2. 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一带一路经济带不仅涉及经济合作,也包括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元素得以更广泛地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四、结论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提供了新的舞台,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
同时,这个倡议也为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国家形象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塑造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一带一路”的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一个重要国家战略,旨在通过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不同国家的国家形象塑造也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塑造展开讨论,分析不同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形象塑造策略和实践,以及这些国家形象塑造对于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之一,其国家形象塑造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通过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努力提升国际形象。
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了一系列重大合作项目,例如“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这些项目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为中国的形象塑造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此中国还通过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分享发展经验,提供援助和支持,树立了友好邻邦的形象。
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中国的软实力提升,也有助于打造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
也有一些国家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中面临了一些挑战。
一些国家在与中国合作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和批评,这也给国家形象塑造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些国家担心与中国合作可能会导致自身国家形象受到侵蚀,或者担心与中国合作的项目可能会影响国家利益。
这些国家需要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时,更加注重国家形象塑造,加强外交宣传和公关活动,确保自身形象不受影响。
在国际关系领域,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国家形象的好坏与国际地位息息相关,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
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国家形象塑造变得更加凸显其身髓。
对于中国而言,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倡导者和主要实施者,中国重视国家形象塑造,努力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巩固中国作为大国的国际地位。
可以预见,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国家形象的塑造将继续成为各国外交和国际交流的重要议题。
我们希望,各国能够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中,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巩固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国际合作与发展,为国际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带一路”与公共外交

“一带一路”与公共外交作者:郭晓勇来源:《对外传播》2016年第08期众所周知,2013年的秋天,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国际社会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
一、“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积极成果一是从政治层面看,“一带一路”的国际共识日益增多,中国与沿线国家高层互访频繁,政府、议会、党派、地方友好往来持续升温。
截至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方制定出台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并同3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
至少有9个国家设立了类似“丝路特使”“丝绸之路大使”等专门职位,初步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合作框架。
二是从经济层面看,同20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协议,同“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共同建设了46个境外合作区,中国企业累计投资超过14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6万个就业岗位。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运营,57个国家积极参与其中;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顺利组建。
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5%;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同比增长18%;“一带一路”参与国对华投资额超过82亿美元、同比增长25%。
“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初步完成规划和布局,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细作、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
三是从文化方面看,中国-中亚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取得成功,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业已启动,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文化、教育、科技、旅游、商务等民间往来日益密切,人文交流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四是从国际舆论方面看,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和研究成果明显增多。
据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中心提供的研究数据,仅今年1-5月份境外媒体就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英文报道超过1200篇,中文报道400多篇,国际知名智库发表了10多份研究“一带一路”的专题报告。
一带一路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一带一路的外交与国际关系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该倡议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并对全球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加强互联互通、推进经济合作、促进人文交流等方式,构建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在帮助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和深化多边合作的同时,一带一路也为中国外交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从外交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提供了拓展外交关系的平台。
通过与相关国家共同合作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种合作有助于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推动共同利益的实现。
例如,中国与巴基斯坦合作建设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实践。
这不仅推动了两国经贸合作发展,也深化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并促进了地区的和平稳定。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外交手段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为中国的外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层面上,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促进区域合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追求的是互利共赢的结果,而不是零和博弈的目标。
这与传统的大国霸权思维以及零和博弈的国际格局形成鲜明对照。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积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提倡多边主义和公平正义,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
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鼓励各国加强合作,推动共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这种深化区域合作的趋势不仅有利于促进稳定与繁荣,也为构建持久和平的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模式。
然而,一带一路的外交和国际关系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各异,存在认同度不高的情况。
一些国家对于一带一路的初衷和意图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中国扩大影响力、谋求地缘政治利益的手段。
这种认识的不一致给一带一路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众多,各国国情、文化差异、发展水平不同,沟通、协调困难。
在推动合作过程中,需要解决政策对接、法律规范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各方的利益能够平衡、协调。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模式研究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模式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模式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如何构建和塑造自身国家形象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分析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演变、现状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揭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塑造国家形象的独特模式和策略。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国家形象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软实力资源,对于提升国家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其国家形象的塑造对于塑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进而推动中国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模式的深入研究,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示自身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系统地总结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和规律。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际环境下如何调整和优化国家形象塑造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还将通过比较研究法,分析不同国家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异同点,从而为中国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模式的深入研究,本文期望能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塑造和传播自身形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国家形象塑造的理论基础国家形象的塑造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过程,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政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这些学科的理论为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方法。
在政治学领域,国家形象被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身实力、价值观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政治学的理论强调国家形象塑造需要符合国家利益,通过有效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实施,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以增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国形象的演变及塑造策略浅析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形象的国际认同。
01
02
03
优化对外传播策略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提升国际影响力
加强国际舆论引导
拓展国际人脉资源
加强与国际媒体和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导国际舆论。
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友好人士的交流合作,拓展国际人脉资源,为中国形象的塑造提供有力支持。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6
中国形象塑造的案例分析
1
北京奥运会形象塑造
2
3
通过奥运会这个国际舞台,将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科技实力展现给全球观众。
北京奥运会形象塑造的特点
成功地将中国形象多元化的一面展示给世界,同时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成功地将中国抗疫的经验和成果分享给全球,同时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抗疫形象塑造的不足之处
在疫情后续影响和国际合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抗疫形象塑造的特点
通过全面科学防控、信息公开透明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等方式,将中国的抗疫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展现给全球公众。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新时代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国家形象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国家形象,包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
近现代中国形象
新时代中国形象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形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研究中国形象的演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带一路 倡议下的民心相通与公共外交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民心相通与公共外交策略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推动的全球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繁荣,推动互联互通,实现共同发展。
然而,除了经济领域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也在民心相通和公共外交策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民心相通的发展。
作为一个涉及亚洲、欧洲和非洲的跨国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创新设计为参与国增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通过加强交往和互信,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协作。
例如,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之间的人员往来增多,旅游合作逐渐升温,这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加深了人文和社会的交流。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还注重文化交流与学术合作,通过文化交流、艺术展览和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各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得到了加强,为促进民心相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成为中国的公共外交策略。
公共外交是指国家与其他国家、区域和人民之间通过公开渠道进行的外交交流。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与参与国分享经验、探讨发展路径和交流思想理念,有效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通过倡议的实施和合作项目的推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转变和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还通过合作项目的推进和产业合作的深化,扩大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利益共享,实现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这一公共外交策略的运用,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然而,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民心相通和公共外交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可能会限制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参与各方应该加强教育和文化交流,提高文化素质和语言能力。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到的国家众多,各国之间的利益、需求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如何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合作共赢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
在这方面,更多的对话和磋商是必要的。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的可持续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关系分析

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关系分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形象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方面。
一个国家的形象会直接影响着其国际地位、国际竞争力以及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而外交政策又是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焦点。
国家形象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声誉和形象价值,包括国家文化、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形象。
一个国家的形象在国际社会中越好,则该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就越强。
因此,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国家形象的建设。
例如,韩国强调“韩流”文化的传播以及高质量的技术和产品,以提升其国家形象。
而日本则以其先进的科技、优秀的文化和良好的社会治理著称。
外交政策是指一个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国家利益而开展的一系列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活动。
外交政策需要根据国家利益和国际环境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实施。
一个国家优秀的外交政策可以帮助其取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和合作,从而提高其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国家形象和外交政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个国家的形象会直接影响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例如,一个国家在国际人权问题上表现优秀,外交政策中就会大力发展人权外交,提升国家形象;反之,如果人权问题表现不佳,则该国在外交政策中的影响力就会降低。
在外交政策中注重反腐倡廉,与对外援助等公益事业紧密关联,也是提高国家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
各种国际组织对反腐倡廉的关注很高,如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会优先选择与反腐倡廉表现好的国家进行合作,并且在合作中给予更多的支持。
国家形象和外交政策还有着另一个联系点,即外交政策是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一点在中国外交政策中表现尤为突出。
自1978年走改革开放道路以来,中国多次成功地举办世界级的大型活动,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将中国形象成功地推向了国际舞台。
如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性和关注度不断提升,这与其外交政策的成功实施密不可分。
论公共外交中国家形象的塑造

论公共外交中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在塑造国家形象时的策略与手段多样,其中包括文化交流、宣传推广、实现国际合作、政策制定等多方面。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通过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国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武术等,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还通过举办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举办“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活动,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在宣传推广方面,中国通过大力发展中国国际文化产业,推广中国电影、电视、音乐等文化产品,让更多的国际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实现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组织,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展示出了一种积极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在政策制定方面,中国大力支持多边主义和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秉持着公平、正义和平等的国际道义,在国际社会树立了积极的国家形象。
中国在塑造国家形象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国际影响力、国际关系、国际形象等方面。
国际影响力方面,中国在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发展成果的也面临着西方文化输出、国际传播受限和外国对中国文化认知的片面化等问题,中国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中的言论权和决策权仍然不足。
在国际关系方面,中国与俄罗斯等国家的外交政策、经贸关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都需要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在国际形象方面,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仰视,被动宣传等问题,需要更多的积极主动的文化输出和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展示中国国家形象。
中国在公共外交中积极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与手段多样,如文化交流、宣传推广、实现国际合作、政策制定等。
而这些策略与手段也面临着国际影响力、国际关系、国际形象等方面的挑战,需要中国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提升,才能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
在今后的公共外交中,中国需要更加注重对国家形象的塑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传播策略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传播策略分析“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一个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旨在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加强沿线国家间的互联互通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对外传播策略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析中国对外传播策略。
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对外传播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注重提升国家形象。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合作,中国提高了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也加强与外国媒体的合作,宣传中国的发展成就和中国人民的友好形象,塑造了一个开放、合作和负责任的国家形象。
中国注重借助传媒手段宣传“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利用自己的传媒资源,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形式,向世界介绍“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目的和取得的成果。
中国也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一带一路”。
中国注重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
通过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这有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发展。
中国利用国际舆论传播渠道。
通过国际新闻社、记者协会等渠道,中国向世界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和意义。
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和论坛,通过演讲和讲话等形式,向国际社会介绍“一带一路”倡议所取得的成果。
中国注重参与国际合作和合作项目。
中国通过参与国际援助项目和国际组织的工作,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经验和能力。
中国也积极推动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通过合作项目的实施,向国际社会宣传“一带一路”的优势和价值。
中国注重扩大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
中国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
中国也鼓励外国专家和学者来华参观访问、开展研究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合作。
中国对外传播策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多重手段,中国加强了国家形象的塑造,宣传“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人文交流,扩大国际合作,提高了对外传播的效果。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与传播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与传播一带一路倡议(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自2013年提出以来,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这一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推动经济合作、区域合作和人文交流,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与影响力。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与传播。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有效展示了中国的国际责任感和开放心态。
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提供资金援助、设立基金、开展技术合作等举措,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注重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的交流活动,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进一步改善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建设示范项目和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参与许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比如港口、公路和铁路等,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
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令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建设实力,也展示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态度,有力推动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宣传推广和传媒报道,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和品牌形象。
中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使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同。
例如,中国举办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文化交流活动、投资洽谈会等,吸引了全球目光,让更多国家了解和认同一带一路倡议。
同时,中国加强与各种媒体的合作,通过新闻报道、互联网传播等方式,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力,塑造了中国国际形象的积极形象。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一带一路倡议主张合作共赢、互利共赢,积极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与各国的关系。
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地位逐渐增加,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得到了提升和巩固。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形象的传播策略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形象的传播策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中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发起者和主要推动者,其形象和文化传播对于国际合作和对外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形象的传播策略必须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同时充分展现中国的文化、历史、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国际社会呈现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形象。
本文将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下,探讨中国形象的传播策略。
一、加强文化交流和互动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形象的传播需要加强文化交流和互动。
通过举办中国文化展、艺术演出等活动,让世界各国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如邀请外国学者和艺术家来中国访问和交流,促进各国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
二、传播中国故事和文化自信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形象的传播需要传播更多的中国故事和文化自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国形象传播的重要资源。
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创造力,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使世界更多地了解和认同中国的文化自信和软实力。
三、突出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实力四、营造和谐稳定的国际形象五、采用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传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形象的传播需要采用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传播。
除了传统的媒体宣传和外交渠道,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新媒体等现代传播工具,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形象传播。
通过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加强对外办公室的建设和运营,扩大中国国际文化传播的渠道和形式,使中国形象传播更加生动、立体和具有吸引力。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形象的传播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机遇的珍贵性和重要性,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高效性的传播策略,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为推动国际合作和增进国际友谊做出更大的贡献。
祖国的大国外交与国际形象

祖国的大国外交与国际形象随着中国的崛起,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祖国的大国外交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这不仅涉及到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政治互动以及文化交流,更关乎祖国的国际形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祖国的大国外交如何塑造国际形象。
首先,经济发展是祖国大国外交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的发展成就给世界带来重要影响。
中国的开放政策以及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新的合作机遇。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和共建基础设施,祖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其实力和发展成果,树立了一个合作共赢的形象。
其次,政治互动是塑造国际形象的重要方面。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一贯秉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法治,为维护国际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解决,如气候变化、贫困减少等,为世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树立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另外,文化交流也是祖国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展示国际形象的重要资本。
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电影、体育等方面的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中国通过推广中文、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以及举办国际文化活动等方式,深化了与其他国家的人文交流,增进了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展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国家形象。
此外,外交手段和外交人员的角色也对国际形象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外交官员的形象代表着祖国的形象。
外交官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广泛的知识面,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国际关系。
同时,外交手段也需要灵活运用,包括外交谈判、外交协商、外交礼仪等。
只有通过高效的外交手段和素质过硬的外交人员,才能够更好地塑造祖国的国际形象。
总而言之,祖国的大国外交与国际形象密不可分。
通过经济合作、政治互动、文化交流以及外交手段和外交人员的角色等方面的努力,祖国正逐步树立起一个和平发展、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带一路”背景下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
作者:唐小松景丽娜
来源:《公共外交季刊》2017年第02期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中国实现对外全面开放的必然趋势,还标志着中国从全球化参与者到塑造者身份的转变。
那么,在转变过程中,中国应构建什么样的国家形象,助推“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使其国际社会积极塑造者的身份得到沿线国家认同?这需要公共外交发挥作用,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为背景,以沿线国家为主要目标,构建和平崛起、包容开放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一带一路”背景下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
国家形象就是一国对另一国家的整体观念亦或印象。
从某种角度来讲,国家形象是本国与他国交往的名片,它能够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带来附加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名片精美与否直接影响着本国与别国的交往。
公共外交作为改善国家形象重要而又高效的方式,其开展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二者统一于实现国家利益之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丝路”沿线国家、域外国家对“一带一路”持何种态度,对倡议的实现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一带一路”建设与良好的国家形象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构建和平崛起、包容开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就成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工作的重点努力方向。
只有充分发挥巧实力的作用,大力开展对沿线国家的公共外交,才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更好地维护国家切身利益。
较之于传统外交,公共外交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更具灵活性且效果尤为显著。
在开展过程应重视对方国家民众的看法,关心他们的利益诉求,这恰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弥补传统外交在国家形象构建方面官方色彩浓厚的的不足之处,助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国家形象的构建。
首先,中国在沿线国家初步实现了价值理念的传播与认同。
“一带一路”的互惠互通不能光靠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援助经济发展,还需要获得沿线国家对中国政策、倡议的共鸣、认可。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和推进中,中国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贯彻开放、包容、共赢的价值理念,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和谐友好关系,不断地传播和平发展、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增强自身的道德感召力。
正是这种价值理念的传播,使得沿线国家积极响应,其中大多数乐意与中国进行合作磋商,同中国一道促进实现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互联互通。
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推进贡献力量。
其次,中国向沿线国家初步展示了全新的国家形象与姿态。
面对某些西方媒体、域外国家捏造“中国威胁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不仅展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也传达了
中国想为地区和世界发展创造福利的意愿。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一带一路”正是最好的诠释。
这一倡议不仅仅是中国发展与繁荣之路,也是相关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繁荣之路。
中国的决心和意志、付出和诚意,向沿线国家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包容开放,什么是真正的负责任大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最后,中国在沿线国家的形象构建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与成绩。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周边及沿线国家积极响应,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国际认同。
国内主要媒体和相关高校及智库纷纷建立专门的科研团队,与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展开交流与合作,初步形成了高效的沟通机制,为重点问题的沟通和重要合作协议的签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此外,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文化交流、人文互动领域也取得了可喜成就。
中国还在探索与沿线国家在人文交流领域合作的新模式。
这些举措,均方便了沿线国家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的了解,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发展观和坚持理念的认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面临的挑战
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呈现多样性。
“一带一路”沿线地域甚为广阔,国家众多,国与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宗教信仰,采取何种交流方式实现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文化的有效沟通,求同存异,是一个巨大挑战。
此外,沿线部分国家领导人更换较为频繁,对中国与其合作的长远发展有不利影响。
泰国在2005—2015年这十年间总共经历了九任领导人,中国在泰建高铁的愿景就受到其政局动荡的影响。
同时,由于对历史的错误解读,也有沿线国家对中国倡议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会以此倡议为依托,实行对外扩张,危及该地区国家的利益。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相关数据显示,越南、菲律宾、以色列等国家民众认为中国在外交关系中可信度不足10%;菲律宾和越南民众中分别有58%和74%认为本国最大的安全威胁来自中国。
(“零点智库:《围绕“一带一路”做好“点穴式”公共外交》,2015)
域外国家的干涉、鼓吹加剧了环境的复杂性。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共外交的开展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并将“一带一路”建设确定为2015年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
西方媒体就借此炒作,声称“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但我们清楚,“一带一路”无论历史背景、实现的方式,还是秉持的理念,均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有天壤之别。
此外,域外国家还借此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这种恶劣行径不仅有悖于历史事实,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形象,恶化了倡议实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中国在公共外交开展过程中自身存在局限性。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主要国家在硬实力方面的差距或者代沟正逐渐缩小,在软实力方面的竞争却愈演愈烈。
网络的快速传播,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舆论导向成了国家对外传播的主要命脉。
中国对“丝路”沿线国家的扶持和援助大部分是官方背景的,很容易被西方媒体利用,加上他们夸大其词,恶意曲解项目的初衷,势必会影响被援助国家的价值判断,以致怀疑中国,使得中国在舆论导向、话语权塑造方面较为被动。
同时,国外知名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度依然不够。
据零点统计数据显
示,2015年上半年,BBC、CNN等20家较有影响力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仅有三百多篇,说明其对这一倡议的关注度仍然较低。
此外,中国在开展公共外交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投资效果的评估,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策略与建议
基于上文提到“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构建面临的挑战,作者认为,在未来公共外交开展过程中,中国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加强同沿线国家在文化、教育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公共外交的主要手段即教育援助、人文交流、对外公关,通过平等的交流互动,获取对方国民众的理解和认同,使其形成对本国的正面认知。
知识改变命运,青少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
中国应通过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活动、文化合作项目,给青少年以正确的价值引导,帮助他们客观公正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社会政治,中国应充分利用孔子学院这一中国文化的名片。
当然,应注意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孔子学院在亚洲32国(地区)总共有115所,占总比22%;孔子课堂共1073个,其中亚洲20国只有100个,仅占9%。
(数据来源: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中国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增加在“一带一路”沿线推广汉语的广度和力度;同时,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加大对沿线国家公共外交的投入力度,求同存异,寻找利益的共通点,最终拓宽合作领域,加强合作深度。
扩大对外宣传力度,争取掌握舆论主导权。
中国本国媒体应根据沿线国家的特殊性做出改善和调整,以对方喜欢接受的方式或形式呈现报道内容。
在内容方面,应讲求报道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呈现事件最真实的一面,还应注重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舆论传播的灵活性、敏感性决定了其先入为主的特点,中国媒体要争取先发制人,掌握舆论的主导方向,才能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
此外,中国应尝试利用他国媒体,根据需求与他国主要媒体开展合作,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于2011年出现在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近年也有很多中国著名景点的宣传片走出了国门。
在这一方面我们还需加倍努力,以求扩大自身影响力,增强公信力,提高国家威望。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智库的作用。
公共外交虽然是由政府主导,但未必事事都要政府亲力亲为。
为弱化太官方化的背景,消除沿线国家对中国的忧虑,不妨尝试用“民间面孔”——非政府组织展示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他们不同于官方组织,不具有政治敏感性,可以接触到沿线国家的真实社会,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国家的想法和诉求,帮助中国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投其所好,更具有针对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调动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性,公共外交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高级形式。
企业管理层人员和普通员工都可以成为民间的外交家。
企业作为公共外交的主体不仅推动国家总体公共外交的发展,构建更好的国家形象,也将对企业走出国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还应注公共外交开展的效果和反馈,通过智库或非政府组织以问卷或采访的形式进行相应的评估,以便更好地改进和发展。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与良好国家形象的构建密切相关。
其为改善国家形象提供了条件,创造了机遇;国家形象的改善将会促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
公共外交历来被视为国家形象构建的“黄金工具”,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